铁道工程毕业论文范例6篇

铁道工程毕业论文

铁道工程毕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铁路运输企业;人才需求;高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46-03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开办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为了更加清楚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了解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入手,及时跟踪人才市场需求及岗位要求的变化,来研究分析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能力与素质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现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调研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基本理念为支撑,充分尊重铁路运输企业对生产与服务一线人才的客观要求,结合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业现状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群的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明确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调研基本方法

1.调研目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业对应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为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调研内容:与本校有合作关系的各铁路局、地铁公司的人才需求情况;运输企业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

3.调研方式:问卷、面谈、电话访谈、座谈会、文献检索、网站查阅等。

4.调研范围:武汉铁路局(以下简称武铁)及所属各运输站段、湖北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鄂城铁)、广东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铁投)、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昆明铁路局、南宁铁路局、上海铁路局、成都铁路局、南昌铁路局、郑州铁路局、广州地下铁道总公司、深圳地铁有限公司、武汉地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5.调研对象:铁路运输企业的一线工人、关键岗位高级职员、车间主任、站段长以及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等。

6.调研过程:信息采集—信息归纳—信息分析—改革建议—专题论证—信息补充—改革建议定稿。

三、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

本次调研问卷调研法中设计铁路运输企业问卷。以下是铁路运输企业发放详细情况一览表。

针对铁路运输企业对所需人才素质的调查中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43份,回收率81.0%。召开了由武汉铁路局、武汉地铁集团、湖北城际铁路参加的铁路企业访谈会,参会的企业代表一致认为其企业所需的毕业生应能够吃苦耐劳,且能很快上岗。也就是说学生需具有某项岗位技能。对于问卷未提交的企业,也及时进行了电话访谈,了解铁路运输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根据问卷的回答,结合电话访谈和座谈,我们对铁路运输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铁路运输企业从业人员的技术等级基本情况。铁路运输企业从业人员的技术等级一般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统计数据分析如图1所示,铁路运输企业从业人员中初级工占总人数的4.60%;中级工占总人数的25.71%;高级工占总人数的34.02%;技师占总人数的1.90%;高级技师约占总人数的0.05%;其他从业人员占总人数的33.72%。由此明显说明铁路运输企业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

2.铁路运输企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35岁及以下工人占工人总数的41.0%。通过对武汉局武汉北站和汉西车站的访谈了解到:在过去的5~10年间,车站新进生产一线职工中,以中职毕业生为主;在过去的3年,则以高职生为主。而以往一线工人中受过正规高职教育的人很少,说明运输企业对新进人员的要求也在提高。

3.铁路运输企业人才需求量分析。随着2004年国务院《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出台,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增加到10万公里,但2008年,国务院又对《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进行了调整,确定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建设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国家大力建设铁路新线和原有线路的技术改造,铁路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旺盛的人才需求。特别是对于铁路运输一线来说,人员缺口特别大,铁路运输人才总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4.铁路运输企业岗位需求分析。从近几年各铁路局在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招聘后的岗位安排来看,大部分的毕业生从事客运相关的岗位工作,仍有一部份毕业生分到车务段,从事与行车相关的岗位工作,从事与货运相关工作的岗位较少。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与工程系2012年武汉铁路局订单班顶岗实习安排为例,具体安排如表2如示。

从表2分析,学生顶岗实习从事客运相关工作的占73.7%,在车务段从事行车与货运相关工作的占26.7。说明铁路运输企业急需与客运相关的岗位从业人员,如乘务员、站务员、售票员、检票员等。

5.过去3年招聘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情况如下所示。

铁路运输企业认为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最缺乏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敬业精神与工作热情、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急需具有较高操作技能,又敬业爱业,且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6.铁路运输企业在挑选高职生时最看中的素质如下所示。

铁路运输企业在挑选高职生时最看中的首先是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其次是身体条件,最后才是文化基础知识。高职教育中必须突显专业技能训练和不可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成才与成人二者不可偏废。

7.铁路运输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铁路运输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是以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为主。由于铁路运输企业要求学生毕业去企业后马上能够上岗,故要求学生必须拥有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中级车站值班员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平时教学中,应紧密联系职业资格相关技能的培训,提高在校学生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铁路运输企业所需人才须具有以下素质:一定的人文素养、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而且这些高技能人才具有较高操作技能,敬业爱业,又具有创新能力。通过此次调研,明确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素质,形成“循岗施教”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晓玲.铁路运输企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J].中国铁路,2009,(09).

[2]程小依.铁路运输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09,(06).

[3]周华.浅谈铁路运输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J].中国新技术新产产品,2011,(10).

[4]邓又华.对铁路运输人才需求预测的探析[J].统计与预测,2003,(06).

铁道工程毕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PDCA循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划

作者简介:鲍学英(1974-),女,宁夏中卫人,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主任,教授,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恩茂(1968-),男,甘肃庆阳人,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甘肃 兰州 730070)

基金项目:本文系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12097)、兰州交通大学校教改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GSGXG110)的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25-03

一、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开展特色专业点建设是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1],其主旨在于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支持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推进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2]兰州交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于2010年通过住建部本科专业教育评估,2011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铁路高校和较早设置的工科大学,我校从建校之初就肩负着西部铁路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的重任;着眼于铁路大发展的人才和科技需求,实施铁路特色专业行动计划。

2001年6月,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开工建设。2004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来,西部特别是西北路网规模加快扩充,敦煌、嘉蒙、西延、神延、太中银、哈木、精伊霍、兰渝、兰新铁路第二双线、青藏铁路延伸线等相继建成或在建,交通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有力支撑条件。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西部“筑路高潮期”的背景下,为了发挥区域行业高校特色专业的比较优势,面向西部艰苦地区铁路建设的人才需求,确定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尤其是西部铁路建设中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项目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3]

二、规划及实施

1.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基于PDCA循环的质量管理方法构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最具魅力的地方在于,能建立起自我发现、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管理机制,从计划的制定、实施、检查到反馈、改进,形成自成一体的管理体系[4],这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建设与管理来说,是科学合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运用“PDCA”循环进行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如下:

(1)计划(P)——调查社会行业需求,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详细的教学计划。

(2)实施(D)——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并付诸实施。

(3)检查(C)——评价实施的结果,可通过社会反馈、企业调查、学生考核等手段,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4)处理改善(A)——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于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纳入人才培养标准;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

2.实施措施

(1)教学计划。在深入中国中铁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省勘察院、铁道部第一设计院、中铁七局等企业单位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修订完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力争反映特色,努力汲取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将其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课程安排上既要体现大土木工程技术背景,又要体现西部地区和铁路建设的特色,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作为甘肃省特色专业,教学计划在特色人才培养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着眼于铁路大发展的人才和科技需求,实施铁路特色专业行动计划,设置了“铁道概论”、“交通土建工程结构”、“交通工程概预算”、“交通工程施工与组织”等特色课程,体现了铁路特色和优势。同时,着眼于向公路、建筑工程、房地产等领域的投资与项目管理方向拓展,保障学生在较宽的领域中领悟到大工程项目管理的本质,向社会输送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项目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2)师资队伍。目前校内在册的专业教师人数共2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讲师 9人,助教1人。工程管理专业教师有35人次取得了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律师等执业资格,对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施工、概预算、可行性研究等方面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结合青藏铁路、铁路客运专线及高速公路的建设,有80%以上教师参加了相关科研项目,工程实践与科研能力有了极大提高,更好地适应了高等工程教育对师资培养的要求。还有教师走出国门承担了刚果(金)国家一号公路的改建设计、中石油土库曼斯坦专用铁路设计工作。专任教师大都拥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善于按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组织教学,用工程质量事关重大的切身体会教育学生树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同时,聘请20余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扎根西部、胜任工程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课程建设。课程安排侧重于“铁路技术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对铁路技术类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强调学生对所学工程技术类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与管理、经济、法律类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有效融合。按照“精简必修、增加选修、压缩理论课时、加强实践环节”的原则重构课程体系,单门课程建设转向重点课程群建设,“工程经济学”、“工程力学”、“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等课程被列为校级重点课程群,由课程负责人牵头组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立项方式开展系统改革与研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知识从事国内外工程项目综合管理的基本能力和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专业实践能力,着重将学生综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在实处。

教学内容注重删繁减旧,充实新理论、新技术,反映学科最新发展动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普遍采用基于工程案例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学习性教学方法。“工程经济学”、“工程测量”、“交通土建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材料”4门课程成为甘肃省精品课程。

教师在教材编写、专著出版、毕业设计、教案讲稿、学生实验等方面注重铁路特色。王恩茂、鲍学英、顾伟红、祝连波等教师编写出版了《工程经济学》、《工程造价管理》、《安装工程概预算》、《铁路工程计价》等30余部特色教材,其中《铁道线路工程施工》、《桥梁施工》、《交通土建工程概论》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

(4)创新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内实践教学、实习与实训、毕业设计、第二课堂等模块构成。

1)设立“创新教育”必修环节。学生需在四年大学期间完成32个标准学时的相关学习内容,通过相关考核且成绩合格后,获得“创新教育”两个学分。创新教育课由多个独立板块组成,借助开放式教学管理平台,学生通过独立设计、实验、分析、制作、操作、发明等方式,完成创新教育课程的学习。学院制定了创新教育实施办法,从管理机构、竞赛组织、创新实验、论文撰写、学分认定等方面设有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障了创新实践的全过程实施。

2)开展创新性实验,建有甘肃省“道路桥梁与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和铁道部“结构试验中心”等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另建有甘肃省“土木工程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以及工程管理实验室,实验室面积10000多平方米,各类实验设备1500多台(套),总价值3000余万元,必修实验课程开出率达到100%。以教师教改基金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为保障,以全国、省、校三级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为平台,组织学生申请创新实验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拟定实验方案、撰写科学总结报告,由教师根据实验及报告情况给出评分并推荐优秀报告发表到相应科技期刊上。其中,2011年王恩茂老师指导的“秸秆复合式保温墙体材料在农村地区的推广”项目获得甘肃省第二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三等奖。2011年鲍学英老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验”顺利通过验收,和课题组学生李信一起撰写的论文《论项目管理沙盘实验在教学中的推广》发表在《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期上。2011年靳春玲、鲍学英老师指导的“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分别获得甘肃省二、三等奖。

3)校企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先后与中国中铁、中铁二十一局、中铁西北铁道科学研究院、中铁一局、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68011部队等单位签订共建实习基地协议,已建成14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4个校内实习基地,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课程实践、实习、课程设计、技术实习、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科研实践等创造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

4)组织开展专业交流及各类竞赛活动。2012年组织举办了首届甘肃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交流会,有来自8所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参加了交流。连续多年举办算量大赛,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课外科技活动作品竞赛并取得包括国家铜奖在内的多项奖项。

(5)教学管理。以质量管理为核心,重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重视教学工作的全过程管理,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土木工程本科教学水平评估、院级本科教学工作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实践教学评估、新办专业评估、重点课程群达标评估和教学督导等一系列举措,保证了教学质量监控的力度与效果。

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教学督导体系,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学督导委员会在教学改革研究及校内各项评估、课堂教学调研、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教学文档的规范管理等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院对实习、毕业设计、创新教育等实践环节的管理制定有详细的管理办法。以制度的形式确保教授和副教授登讲台为本科生上课;严格执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召开教学研究会议,开展教学经验交流;长期坚持学生评教与领导及同行专家评教相结合的评教办法。建立院、系领导听课制度。院、系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三次,对每位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予以分析和指导。完善考试制度和考试管理。考试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风,为此学校制定了一套完备的考试制度,制度覆盖试题(必修课建立试题库)、考场布置、监考、阅卷、存档的各个环节。

(6)社会服务。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从设立之初,就积极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从1995年开始,工程管理系承担了“甘肃省建筑业企业项目经理培训”、“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培训”、“注册建造师培训”、“甘肃省建筑与房地产企业领导干部培训”等培训任务,为提高甘肃省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对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甘肃水利水电设计院、兰州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兰州铁路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单位的领导及技术干部进行了工程管理知识轮训,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充分肯定。同时,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地方重大重点项目的前期决策论证、招投标评标、技术咨询等工作,对甘肃省的经济建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7)思想及身体素质培养。开展爱国爱路主题教育,激励学生投身到祖国的铁路建设尤其是西部铁路建设中。校园建成置有詹天佑塑像、青龙桥车站的“天佑园”主题教育公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肩负历史新使命”被评为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精彩一课”。在每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师生恳谈会上,老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在黄土高原安身立命无悔追求的动情讲述,新一代青年校友扎根西部铁路建设的突出成就,中青年教授、博士科研足迹遍布黄土沟壑、高原冻土、西部荒漠乃至无人区域的现身说法,感人至深,教育和激励着一届届毕业生,循着中国铁路建设先驱者的足迹,并以学校教师和优秀校友为榜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创业。

开展篮球、足球、排球、拔河、越野跑等各类体育比赛,开展以“了解西部、关爱西部、建设西部”为目的的兰州徒步行,开展“增强体质、锻炼意志”的野营远足活动。公共体育教学专门设立了“野外生存训练课”,教学内容包括山地定向越野、远足、沙漠旅行、高原野营等内容,每年至少举行两次穿越山地和荒原的长距离定向比赛,学生学会了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身心素质、合作能力和环保意识。学生毕业时体育达标率为100%。这一专项选修课目为学生未来岗位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实施效果

1.专业办学水平得到广泛认可

2010年,工程管理专业顺利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专业教育水平评估,是全国第27个、甘肃省第1个通过工程管理专业评估的专业。2011年6月被评为甘肃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我校是省内首家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在甘肃省按照一本进行招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许多“985”、“211”高校的认可,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均接收我校推免的硕士研究生。学科水平和专业排名处于全省先进行列。

2.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使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不仅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具备了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各类竞赛和各种考评中都获得了良好的成绩。

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喜人,历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6%以上。根据对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普遍评价是“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很多单位都愿意吸纳我校毕业生,并采取“3+1”资助培养模式,使双方受益。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各铁路局、铁路勘察设计院、中国中铁公司、中国铁建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管理者、业务骨干和技术负责人,专业毕业生在全国行业高校中自愿服务西部的比例最高。广大毕业生以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勤朴笃行,艰苦创业,在青藏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太中银、精伊霍、兰渝铁路、玉树抗震救灾道路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勇挑重担,建功立业,为我国铁路特别是西北铁路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3.师资队伍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土木工程专业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及副教授等高级职称者达到60%以上,全国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1人入选“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1 人获“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得“我最喜爱的教师”荣誉称号,3人获得教学优秀奖,4人获得青年教师教学奖。

4.学科学位建设迈上新台阶

1997年,在“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点下设置了“建设项目管理”方向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2年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下设置“工程与项目管理”方向并招生,2008年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自主设置了“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开始单独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年取得“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并于2011年开始单独招生。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已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EB/OL].http://,2007:1-26.

[2]刘长久.特色专业建设与高水平教学团队培育的思考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25-28.

铁道工程毕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 铁路 高职毕业生 培训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有相当部分的原铁路院校高职毕业生充实到各铁路局的铁路机车、车辆、动车等系统当中。这些来自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如何能够尽快适应铁路工作需要,做好本职工作,是从事铁路新职人员岗前培训院校及基地一直探讨的问题。笔者就近几年来从事铁路新职人员岗前培训管理及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1铁路接收高职毕业生学员现状

1.1个人素质不同

这些铁路新职人员,来自不同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各院校校情不同,管理模式和培养方法也不同。素质教育的形式、方式、内容的不同,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不尽相同。这些不同将会体现在毕业生在新岗位培训、实习及今后工作中。

1.2专业能力不同

各铁路局在高职院校招收毕业生的过程中,原则是招收铁路现有专业或与铁路工作相关或相近的专业,但是,在现场一线人员紧缺的情况下,也接收非铁路专业高职毕业生。这样,原铁路专业的毕业生在培训过程中接受能力较好,非铁路专业毕业生在培训过程中接受能力较差,这就给相关院校岗前培训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

1.3个人努力程度

这些来自不同院校的毕业生,有的是自己选择到铁路系统工作的,有的是父母意愿让学生到铁路系统工作的;有的是自己根据专业选择从事本工作的,有的是用人单位选择他从事本工作的;所以,原因不同他们在培训过程中,努力钻研业务知识的程度不同,掌握的能力也不同。

2铁路新职毕业生学员培训管理对策

我们学院从事铁路职工培训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教学与管理经验。尤其,近几年对铁路新职高职毕业生学员培训管理与教学工作。笔者从事铁路新职高职毕业生学员培训管理工作多年,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铁路新职高职毕业生学员培训管理工作。

2.1用入学教育启发新职学员

铁路是半军事化管理。新职人员在入职前必须知道企业的管理性质,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因为我们根据路局关于企业培训人员管理办法,结合学院规章制度,制订了新职人员培训管理办法。在入校培训前,与新职人员一起学习管理办法,让学员熟悉了解在培训过程中,应该遵守哪些规章制度,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确保培训人员在培训过程中遵守学院规章制度,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收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2.2用心去管理新职学员

根据学员年龄特点和思想状况,我们要用心去读懂他们,不但要从政治上、思想上、学习上严格要求,而且要从生活上和心灵上关心爱护,使他们感到学校的温暖。对不同的学员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不搞一刀切,不压抑学员,不使用家长作风,不摆唯我独尊的架式,不形成与学员对立面。而是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以理服人,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2.3用活动来陶冶新职学员

新职人员应以培训本专业知识为主,但也不能满堂灌,满天灌。那样会使学员产生烦躁情绪,对课堂听课效果不好。因此,我们在培训过程中,结合学员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陶冶学员们情操,同时也缓解日常培训的压力,使得所有新职学员都能掌握培训知识,达到培训效果。例如,篮球赛、足球赛、羽毛球赛、踢毽比赛,拔河比赛等。

3铁路新职毕业生学员教学管理

3.1注重培训的实效性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就不可能过于系统、过于全面,而要本着“干啥学啥,缺啥补啥”的原则,深浅适度,有重点、有选择的安排那些生产岗位急需的教学内容。否则,就会由于教学内容过多,过杂,而造成教师满头大汗的讲,学员不停的记,既无法改变一人讲、大家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又会使学员感到内容过多、难记而挫伤学员的学习热情。因而达不到培训目的,使培训流于形式。在铁路运输设备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职工培训的内容应以新设备、新技术为主,实行超前培训。培训的内容应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而异,不能脱离目前现场所采用的实际设备和技术。比如: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现职人员和储备人员,应以新设备、 新技术应用内容为主。

3.2采用学员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保证培训质量

教学活动是新职培训工作的关键环节。要使新职学员经过短期的培训学有所得,教学活动就必须针对在职职工的特点,遵循职工的认识规律而进行。任何一条规章、任何一种作业程序、作业方法、作业标准的制定,都有其科学的道理和成因。因此,教师在讲课时除了要讲清每条规章的关键点外,还要讲清其规定的原由、根据、适应条件和环境等,即:结合现场实际讲清楚为什么这样规定,不这样规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把所讲的每一条规定都融汇于实际作业的各个作业环节之中。这样,一方面可以把死的规章讲活,使学员听得懂、学得进,调动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便于学员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使职工理论与实际对号的能力得到强化,达到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干得好。

3.3在授课方法和授课形式上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更新

铁道工程毕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引进质量;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202-02

为积极适应近几年来管内新线密集开通运营的新形势,有效缓解运输生产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广铁集团采取订单培养方式,批量引进铁路主专业高职毕业生,2011年以来共引进约两万人。在批量引进人才的同时,为切实提高高职毕业生引进质量,较好地适应运输生产一线人才需求,本文结合作者自身工作实际,对如何提高引进高职毕业生的质量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改进的建议。

一、细化校园招聘作业流程

1.做足相关准备工作

一是提前收集掌握高职毕业生信息。从集团人才需求出发,详细了解各铁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名称、课程设置、学生人数、生源结构等情况,为合理制定招聘计划打好基础。二是招聘预告。根据年度招聘计划和相关学校的毕业生情况,将拟招聘的专业计划、岗位条件和具体要求等通知学校,由学校公开招聘信息,并委托学校提前做好宣传发动、报名审查等工作。三是组建和培训招聘小组。从各单位抽调具有丰富招聘经验和相关专业背景的人事干部,组建成若干个招聘小组,集中培训学习招聘政策规定,明确招聘任务和具体要求;招聘时要求统一着装、佩戴专用证件、注重仪态语言,严格遵守招聘工作纪律;提前准备好校园招聘所需的宣传片、资料、表格、辨色本等,做到忙而不乱、准备充分。

2.加强企业文化宣传

校园招聘前召开宣讲会,进行现场答疑互动,详细介绍招聘目的、岗位标准、专业计划等,介绍广铁集团的基本概况、企业文化、职业生涯、福利待遇等。另外,常态保持与学院就业部门和院系师生的沟通联系,在学院开设讲座,邀请集团专业人员介绍企业发展形势、人才需求规划等,增强学校师生对铁路的认同感。仅2014年6月,广铁集团就到6所铁路高职院校举办了16场企业形象和文化讲座,参加师生近四千人次,收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3.组织结构化面试

一是严格审核应聘材料。认真审核学生的个人简历、就业推荐表原件、成绩单原件及其他证书材料,严格把关,从源头上保证招聘人员质量。二是全面进行面试考核。在学生自我介绍个人简历、优点特长和应聘优势等情况的基础上,招聘小组通过查阅成绩、专业测试、提问交流等方式,对其进行综合考察,重点考察语言表达、专业基础、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努力做到了解情况全面、考核方式科学。三是初步了解健康状况。利用面试的机会,重点观察形象气质,检查肢体活动能力(包括伸开手掌、曲展手指,转身走步等)、视力及辨色能力等情况,对学生的健康状况做一个初步的了解。

4.规范签约工作流程

对面试合格拟引进的学生,严格按程序做好签约相关工作。一是登记详细信息。按专业填写《登记表》,留下求职材料(成绩单、就业推荐表原件)并整理归类。二是签订《就业意向书》,加盖学校和集团印章,学生、学校和集团各执一份。三是组织学生体检。由学校组织学生到二等甲级及以上医院体检,经体检合格的正式纳入订单班学习。四是签订就业协议。订单班学生校内理论学习结束、通过考核验收的,方可签订《就业协议书》。五是整理签约资料。对学生成绩单原件、推荐表原件、就业协议书等进行认真审核,并按专业整理归档。

二、深度介入订单生早期培养

1.签订企校合作协议

近年来,广铁集团根据人才培养储备需要,加强与相关高校、高职院校的合作,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铁路高职院校签订了共建实习基地、订单定向培养等协议。由集团公司牵头组织,支持和推动各运输站段与学院相关院系共建合作学院、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推荐技术骨干担任校方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校方专业建设,形成了双方合作共赢的良性发展局面。

2.介入教学课程安排

根据铁路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情况,有针对性地在订单班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如《技规》等),强化岗位业务知识学习;支持校方专业教师到站段生产现场考察学习,以提升其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协调指导相关站段根据现场生产实际和学校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现场实习实训机会,达到以实训促教学的目的。

3.组织参加社会实践

为了让大学生亲身体验铁路服务旅客一线岗位的工作情况,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广铁集团在每年春运、暑运和黄金周期间,与相关铁路高职院校共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中订单班学生要求全部参加。通过深入一线和直面旅客,让学生在入路前对即将从事的铁路工作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增强其对铁路行业的认同感。

4.开展预职生产实习

近年来,广铁集团在注重订单班生源质量的同时,强化岗位应知应会和专业技能的早期学习锻炼,在积极协调相关学校优化课程安排、提前完成校内课程的基础上,组织订单班学生到相关站段一线岗位进行预职生产实习,由站段安排优秀技能人才担任指导老师,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岗位技能和业务知识,为广大学生入路后尽快适应现场工作环境和岗位作业要求、尽力缩短独立上岗的时间奠定基础。仅2014、2015年,广铁集团就组织近万名订单班学生参加了为期六个月至一年的预职生产实习,总体效果较好。

三、建立完善考核淘汰机制

为避免学生有进了订单班就是进了“保险箱”而放松学习的思想,从2014年开始,广铁集团对订单班学生探索实行校内理论学习阶段考核验收和预职实习阶段动态考核相结合的机制,加强其在校学习和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确保早期培养质量。

1.建立理论学习阶段验收机制

订单班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践课程结束后,由广铁集团委托学校对其学习情况进行考评验收。具体做法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测评要素包括学习成绩、技能水平、操行考核、获奖情况等),按成绩、专业进行排名,并且在校内公示。对各专业排名倒数第一名的,或达到规定淘汰条件的,直接予以淘汰。对各专业排名靠后10%的,由验收组采取专业测试、面试考察等综合测评方式进行复核,复核不合格者则退出订单班。经统计,2015届订单班因考核验收不合格退出订单班的学生约占总数的3.6%。

2.建立实习月度考核机制

为激励实习生搞好实习,解决他们实习期间的生活困难,实行了生活补助措施。实习单位每月根据学生遵章守纪、工作态度和学习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核,给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考核结果,再结合学生出勤情况分四个档次确定补助标准,委托学校发放。

3.建立实习期满考评机制

为强化预职实习的过程管理,确保实习质量,在实习结束时,由实习单位对实习生进行考评(考评要素包括遵章守纪、学习态度、技能水平、团队精神等),对实习期间不遵守劳动纪律,实习表现较差的学生给予考评不合格、退出订单班的处理。个别无法适应铁路工作的学生也退出了订单班。经统计,2014届订单班预职实习期间因考评不合格或本人不适应等原因退出的约占订单班学生总数的4.3%。

通过综合采取以上措施,有效地提高了高职毕业生引进质量,较好地满足了运输生产一线特别是近些年来大量新线开通运营的需要。特别是2011年以来引进的高职毕业生,已有部分走上了工班长岗位,有的还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取得了技师资格,广大高职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正不断提高。

四、对下一步引进高质量高职毕业生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招聘相关制度,促进招聘工作标准化

出台《集团公司招聘高校毕业生工作办法》,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毕业生招录工作机制;优化高校毕业生招聘程序,提高面试考核、专业技能考试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高校毕业生选拔的公信力和示范效应,切实提高招聘质量和工作效率。

2.进一步优化招聘团队,加快招聘队伍职业化

按照“公道正派”的基本素质要求,从管内各单位现有的优秀组织人事干部中,选拔培养懂专业知识、熟悉招聘面试技巧和讲组织原则的复合型人才,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招聘团队,促进招聘队伍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3.进一步深化企校合作,确保招聘生源质量

继续加强与有关铁路高职院校的沟通联系,组织高校学生到铁路运输站段开展常态化社会实践或实习等活动;主动参与、指导高职院校订单班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计,邀请集团公司相关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给学生上课,促进双向互动和加深认识;继续按照订单培养协议,完善订单班学生日常管理和动态考核办法,与学校一道严格抓好实习管理和验收等重点环节把控,切实保证高职毕业生的引进质量,为推动集团公司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持[1]。

铁道工程毕业论文范文5

表1和表2分别为我校2005年和2008年课程体系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构成及学分分配比例。从表中可以看出,2005年教学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和集中实践环节构成,其中理论部分包括人文社科、公共基础、专业课程和拓宽部分;实践部分包括基本实验、提高型实验、创新性实验和集中实践环节。根据改革思路,以“宽口径、大土木”为理念,于2008年对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大幅调动,如表2所列。本专业的学生,第一至第三学年的课程全部相同,第四年分专业教学,即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同时,为了解决学生专业知识面窄的问题,在第四学年开设各专业平台课,学生科自主选择课程,以了解道路与铁道工程的相关知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至少完成10学分,其他任选课则要求完成7学分。通过此次课程体系改革,在增加教学内容的同时,总学分比2005年减少了7%。同时,相比2005年,学位课和必修课学分均有所降低,而选修课则增加了17%,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新理论和技术的融合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将新的技术和理论融入到教学、实习、试验以及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大土木”创新型人才服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例如,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授基本知识,然后参观铁路线路教学沙盘、道岔模型等,生动地展现桥、涵、隧、路、轨道等内容,让学生对道路与铁道工程有一个初步认识,最后通过现场的认识实习,达到教学目标。又如,在毕业设计环节,增加科研类设计题目,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当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毕业设计,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现阶段应用的新技术和新理论,并锻炼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三维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学校教学资源建设正在从传统的纸质和黑板教学方式向数字化、电子化方式转变,形成了以纸质和数字化相结合的三维立体化教学资源。三维立体化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高校教师如何合理利用,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左右臂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是我们研究的方向。首先,建立以部级教材《高速铁路技术》、《路基路面工程》为核心,以电子教案、电子图书、CAI课件、试题库、资料库为补充的立体化教材,构建教师—学生—企业的无缝连接教学模式,共同完成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克服以往教材形式单一的缺陷,满足现代学习者多种学习方式的要求,促进优秀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与合理运用;其次,进一步完善省级精品课程《铁道工程》和《路基路面工程》的网络课件,两门省级精品课程的网络课件的进一步完善,使得学生有了更丰富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4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以学术带头人引领,教师成员协作的模式开展道路与铁道工程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团队各成员应积极树立以科研促教学的意识,加强定期合作交流,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体会、创新思维等渗透到教学、讲座等培养环节。首先,教学团队成员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以启发、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团队成员借助论坛、讲座、网络等平台将科研成果传递给学生,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5结束语

铁道工程毕业论文范文6

学院秉承“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铁道兵精神,与同根而生的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简称“中国铁建”)一道,致力于为中国铁路建设培养新型建设人才。学院党委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高职学院、怎样建设高水平的高职学院”等问题,凝炼办学理念,梳理办学思路,创建了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联盟,形成了“校企融合、同兴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传承精神:艰苦奋斗、志在四方

“艰苦奋斗、志在四方”是铁道兵的“军魂”,也是学院的传统。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为建设“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学院向援朝铁军输送了精干的铁路遮断和铁路抢修工程技术人才;朝鲜战争结束后,在鹰厦、黎湛、成昆、大秦、南疆、内昆、梅坎、朔黄、秦沈、粤海通道等百余条铁路新线,到处都留下了铁道兵“军校学员”的身影,战斗在铁路建设一线的技术骨干,三分之二来自于学院的“军校学员”。二十世纪末,在祖国的沃野、沟壑和崇山峻岭间凝聚成“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京九精神”,二十一世纪初在世界屋脊、雪域高原锻造出“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品格”。

正是这种历史渊源,学院与中国铁建保持了薪火传承、军魂永铸的联系,树立了“面向企业、面向一线、服务铁路、服务河北”的办学理念,奠定了校企融合、同兴共赢的基础。在中国铁建的每一项重大项目工程中,在每条铁路、公路的建设中,学院都在人才、科技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因而,学院被誉为中国铁路建设的“黄埔军校”。

严谨治学:自强不息、追求卓越

1984年1月,铁道兵脱下军装,告别军旗,并入铁道部,改建成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20多年来,学院与中国铁建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国铁路建设培养了大批新型建设人才。2005年转制河北,做高等职业教育排头兵,为中国铁路建设培养新型高技能人才,成为学院追求的目标。

在新生入学的第一时间,学院针对新生特点,邀请铁道兵老战士和往届优秀校友做报告、讲传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用铁道兵精神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让学生一进校门就在头脑里打上铁道兵精神的烙印。经过多年的探索,学院已经形成富有特色的“传统教育第一课”品牌。

学院在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中,坚持以铁道兵精神为灵魂,强化对学生的传统教育。多次举办“军魂永铸”专题报告会和“看望当年铁道兵”主题实践活动,先后有20多支志愿者小分队,深入灵寿、平山、井陉等贫困山区与山区小学结对子,互帮互学。学院大力支持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会计知识大赛等大型竞赛,支持“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世纪之星”英语演讲大赛、“CCTV杯”全国演讲大赛和各种体育竞技比赛。在课外活动中,光大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锤炼了学生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哪里有铁路建设,哪里有在建重大工程项目,哪里就有学院的毕业生”。在中国铁建系统施工一线,技术技能岗位学院毕业生约占半壁江山,学院毕业生占中国铁建所属26个工程局集团公司总会计师的27%,158个子公司总工程师的32%,项目部经理、工程师、技术员、会计员、实验室主任等一线技术岗位的40%,他们安心一线、艰苦创业、乐于奉献。学院测绘、铁道工程、道路与桥梁、地下工程和建筑等专业毕业生90%到铁路、公路、建筑施工现场就业,在京九铁路大会战中,他们攻难拔险,被李岚清同志称赞为“托起彩虹的年轻人”。学院200余名毕业生参加了青藏铁路攻坚战,筑路大军的项目长中,学院毕业生占20%,他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毕业生杰出代表李景超、杨大伟受到总书记和总理的亲切接见。

凝练升华:校企融合、同兴共赢

一如既往地支持学院的发展建设,把学院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培训中心,共建实训基地,作为工程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的基地;20多年来,学院与中国铁建所属各工程局集团公司延续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在科技和人才培养上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其中,通过“共同”的方式实现了校企融合,同兴共赢。

共同组织学生生产性实习为使学生与生产一线职工、与实际工程项目、与实际技术工作“零距离”接触,学院在总公司系统各集团公司等大型工程项目部建立学生实训基地111个。企业为实习学生安排指导教师、实习项目,为学生提供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基础材料,还为学生提供住宿、交通等生活便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执行统一的作息时间,独立完成分管的技术工作。重大工程的实习计划,由中国铁建和学院共同商定,统一部署,实习组织由学院与接收单位共同完成,双方共同确定实习内容,并指定指导老师,充分做到实习与劳动相结合,实习与生产任务相结合,实习与施工组织设计相结合,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毕业设计来自施工生产现场,毕业设计答辩、实践技能考核都在工地进行,有些学生的毕业典礼也在施工生产现场举行,直接在企业上岗就业。

共同组织技术技能培训学院作为中国铁建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站,具备桥梁、隧道、防水、建材实验、测量、计算机操作、电工、电器安装等高级工鉴定资格。学院充分利用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设备,全方位为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服务。培训方式采取走进企业,深入一线,技术培训到企业、到工地、到项目部,由学院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授课任务。学院每年都针对中国铁建举办几十个高级测量工、高级桥梁工、高级建材试验工、高级线路工,预算员、施工员、材料员、质检员和项目经理等培训班,年均培训人数达1200人次以上。另外,与中国铁建共同举办青藏铁路高原冻土技术培训班;为朔黄铁路举办物流、财务等培训班,一起编制《朔黄铁路物资电子价格目录》;为中国铁建系统的技术人员、项目经理,开办高速铁路招投标、高速铁路桥梁、线路施工、隧道施工和建材试验技师等培训班。

共同建设生产实训基地按照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持续发展的原则,学院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与企业共建校内实验(训)室和施工现场实验(训)室。在校内建成了铁路线路模拟演练场、深水钻机训练场,岩土工程、建筑材料实验(训)室、测绘实习训练中心、土木工程检测与施工控制中心和地下工程检测中心;在校外,由中国铁建牵头组织,在所属22个集团公司的工程项目分别建设了111处实训基地,每年学院派出教师和学生去进行实习实训。另外,学院创造性地在施工项目点,与企业共建共享工程研究试验基地,由教授、工程师带领学生直接服务工程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