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元稹范例6篇

白居易元稹范文1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又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三月,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同年八月,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两个好友竟落到同一被贬的命运。

白居易在凄凄秋风中离开长安,走的恰好是元稹不久前走过的路。他满腔惆怅,一路上寻找着好友留下的墨迹,在驿站的墙柱上终于发现了元稹路过此处时写的一手《西归》绝句。

离了蓝桥驿,经过商州、襄阳,白居易由汉水乘舟而行。在船上诗人反复吟诵好友元稹的诗卷,来慰籍孤独的心情,一直看到眼痛为止。

元稹在通州听说白居易被贬九江,极度震惊,不顾自己病重在床,提笔就给白居易写信,并赋诗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不久,白居易收到了这首诗,被好友的关切之情所深深感动,他说“‘垂死病中’这句诗,就是不相干的人看了都会感动的不忍再看,何况是我呢?我每次看到它,心里就凄恻难忍。”

元稹收到信,知道就是白居易的,还未拆开就泪眼模糊。

白居易元稹范文2

一.知人论世

即简要介绍作者。作者的介绍应抓住最能体现其一生主要活动的事迹并能理出其内在的联系,简明扼要介绍。元稹为中唐诗人,15岁明经及第,授校书郎(朝中官员),后历任监察御史、工部侍郎、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他与白居易齐名,号“元白”,写新乐府诗早于白居易但成就在白居易之下,自言“词直气粗,固不敢陈露于人”是较为恰切的。倒是他那些写家庭生活、怀念忘妻韦丛的诗作内容真切感人、艺术上独具特色,广为后世传诵。

元稹生于779年,23岁时同20岁的韦丛结为夫妻(韦丛为太子少保韦夏卿的),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幸福而又清贫的七年,韦丛27岁即病故,元稹时年30岁。元和六年(元稹33岁,也即妻亡三年时),元稹就写了悼念亡妻的《离思》(共五首)。在元稹的文集中,直接表达悼念亡妻之情的除《离思》之外,尚有《遣悲怀》三首,《六年春遣怀》八首。足见元稹对韦丛的感情之深。《新唐书》(中华书局版)5229页有《元稹传》。

二.纵横拓展

“横”指元稹诗集中与此题材相关的诗,“纵”指历代诗文中与元稹此题材相同的诗。元稹的《离思》实际上属于悼亡诗,悼亡诗滥觞于《诗经.邶风》中的《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兮,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兮,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忧兮。兮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这是一个男子对他亡妻的悼念。但明确的以“悼亡”为题,概括了这一类题材的,实为西晋的潘岳,他有《悼亡诗》三首,特别有名,其中有“帷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这样的诗句,真切感人。

元稹继承潘岳“悼亡诗”的题材、写法但又有光大,如《唐诗三百首》收录的《遣悲怀》三首,蘅塘退士评价:“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评价甚高。

北宋南宋悼亡词中脍炙人口的有两首。一首是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另一首是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寄李淑一》亦为悼亡词。

当然还可以列出一些,但最好的就这几首。实际上,围绕“悼亡”这一题材,在教师纵横联系时,把这几首诗中的精妙能形象地传达给学生,就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

三.聚焦品评

鉴赏一首诗,不应只是静态的评点,而应是纵向、横向放在一定的环境中理解。应该说,这首诗如放在上述作者与韦丛的经历、关系这样的背景之中,放在同类题材的诗中,学生应该知晓诗意了,但还需要教师对诗本身进行挖掘,因为一方面诗中有典故,一方面诗中有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学生直接阅读理解也许还只能停留在表层。

头两句化用兼用典。《孟子.尽心》篇有“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之句。另外,宋玉《高唐赋》中说:“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为高唐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阴,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巫山云雨的成语即源于此。“沧海”“巫山”是世间无与伦比的美好形象,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观赏过沧海巫山那样的水云,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实则隐喻韦丛及他和韦丛的关系。这两句,因有前边《遣悲怀》等诗的铺垫,学生就会完全理解元稹近乎夸张的描写实不为过。

第三句“花丛”比喻兼有夸张,言美女多而密集,“懒回顾”描写了心理,同时也是表明了对爱妻忠贞的态度,这是果,第四句则说明原因。“道”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尊佛信道之道,一是砥砺学问、修养品德之道。取任何一种解释均可,但贵在能自圆其说。一半是“修道”,一半是“缘君”,对爱情的忠贞,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婉曲而又深沉。

白居易元稹范文3

元稹是唐朝的。

元稹:生于779年,死于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

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少时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但元稹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虽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节度使等职。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诗辞言浅意哀,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来源:文章屋网 )

白居易元稹范文4

关键词: 白居易 历史剧 文采风流 忠君爱国

白居易,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居下(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与元稹共创中唐诗坛的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他的《长恨歌》、《琵琶行》广为人们传诵,连唐宣宗也曾写诗称赞:“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吊白居易》)可见,白居易的诗才当时名满天下,并且一直传才名于后世。白居易自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进士及第,热情参政,直言进谏,直到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左迁九江郡司马,震撼了他的内心,使他对人生有了另一番思考,他在长诗《琵琶行・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有迁谪意。”①《琵琶行》是作者依据实事而作,抒发的也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因此感人至深,千古流传,使后人感于其事而发其情。于是在戏曲发展成熟的元明清时期,有许多人便根据白居易的诗来揣度铺演出一幕幕精彩故事。

在中国古代戏剧中,有许多取材于历史的作品,尽管古代并无“历史剧”这一概念,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些取材于历史的作品都称作历史剧,只是关于“历史剧”的概念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孙书磊老师《中国古代历史剧研究》一书中将创作时限为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以前,剧中主角为历史真实人物,剧中主要关目或其具体背景或人物精神有相关的文献依据的戏剧都作为历史剧。②本文采纳其有关历史剧概念的观点,因此,只要是以白居易为主角的清道光二十年以前的剧作都在本文论述的范围之内。

据庄一佛《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记录,以白居易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中国历史剧作品有宋元阙名作品《许盼盼燕子楼》、《琵琶亭》,元杂剧《江州司马青衫泪》(以下简称《青衫泪》),明传奇《青衫记》,清杂剧《十锦堤》、《香山宦迹》、《四弦秋》、《琵琶行》,以及清传奇《司马衫》、《琵琶亭》。其中《许盼盼燕子楼》未见著录,事出《长庆乐・燕子楼诗序》,演白居易与盼盼赠和诗事。《十锦堤》作者为蕊居士,此戏也未见著录,但在《曲海总目提要》中有此本,剧演白居易贬杭州,筑堤捍钱塘,放浪湖山事。《香山宦迹》只为《今乐考证》著录,谓无名氏写本,疑演白居易事。此外,宋元阙名作品《琵琶亭》,元杂剧《青衫泪》,明传奇《青衫记》,清杂剧《四弦秋》、《琵琶行》,以及清传奇《司马衫》、《琵琶亭》属于同一题材剧,铺演白居易叙事长诗《琵琶行》,可惜宋元阙名杂剧《琵琶亭》,清传奇《司马衫》、《琵琶亭》均未见著录。以上与白居易有关的作品有多半已经散佚,现存于世的只有马致远的《江州司马青衫泪》,顾大典的《青衫记》,蒋士铨的《四弦秋》,以及赵式曾的《琵琶行》四种。

综观此四种剧作,都是依据白居易的著名长诗《琵琶行并序》而作,但创作时代不同,文体有异,且剧情也有所不同。其异同之处大概有以下两点。

1.故事主干异同。《青衫泪》与《青衫记》两剧的故事主干基本相同,故事的虚构成分很多,均是写白居易与友人到京郊寻访琵琶名妓裴兴奴,白、裴相欢相爱,同订白头之约,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裴兴奴自此不再接客,裴母逼她嫁给浮梁茶商刘一郎,后来白居易送别友人于江州船上,忽闻邻舟有琵琶声响,好似裴兴奴指拨,遂请相见,最后二人终得团圆。这些重要关目,二剧大体相同,只是在一些细节处理上有所差别。如《交游访兴》一出中的人物便不同,《青衫泪》是白居易与贾浪仙、孟浩然同去,而《青衫记》中白居易是与刘禹锡、元稹同往。再如白居易与裴兴奴在浔阳江上重逢后,《青衫泪》中最终是通过皇帝判决二人再结夫妇,而《青衫记》的叙述更为简略,刘一郎失足溺江而死免去了诉诸官府一节,刘禹锡当场判决,干脆利落地使二人重得团圆。

《四弦秋》的故事是基本按照《琵琶行》一诗的情节来写的,剧中琵琶女不是裴兴奴而是花退红,白居易与花退红也并无前缘,只于白居易送客之时相逢与浔阳江上,白居易由琵琶女之身世想到自己的仕途坎坷,泪湿青衫,突出了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感叹。赵式曾的《琵琶行》与其他三剧颇异,剧写白居易谪居浔阳,过着隐士一样的生活,因江神冯夷怜惜,使之与商妇相见,剧中人物讽刺九江人势利无情,比九江官为狐鼠狡兔。

2.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的原因不同。《青衫泪》中,因为唐宪宗励精图治,要改革除弊,而“怎奈文臣中多尚浮华,各以诗酒相胜,不肯尽心守职。中间白居易……等尤以做诗做文,误却政事,若不加谴责,则世风日漓矣”。(《青衫泪》楔子)于是白居易被贬往江州。《青衫记》中的白居易是因忠君爱国,反对分裂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反对聚敛扰民,“抗疏仵旨”,触怒当权者,因而遭贬。《四弦秋》中所叙白居易被贬原因是因宰相武元衡被政敌派人刺杀,白居易上书请求捉拿凶犯,其他大臣恼其越分言事,“御史未言,坊官多事,甚属可恶”,(《四弦秋》“改官”)趁机参本,称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堕井而死,而白居易反作赏花新井二诗,大为不孝,遂被贬为江州司马。据《新唐书》记载:

是时,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③

即是说白居易是因武元衡被杀一事得罪了执政大臣而被贬。如此看来,《四弦秋》中所叙白居易被贬原因是与历史相符合的,而另外两剧都是作者的虚构。

白居易在元代杂剧、明代传奇中被塑造成文采风流的才子形象。试看《青衫记》第七出《交游访兴》,白居易与元稹及第受封,功名加身,颇遂青云之志,刘禹锡为展契阔庆贺之情意,邀白居易、元稹到郊外赏春,正是“花光艳,草色新”之时节,三人踏至郊外,白居易首先提议:“请问二兄,既要饮酒,须寻个人家,才觉方便。”元稹附和“正是”,于是经刘禹锡指引,便来到裴兴奴家,裴兴奴第一次见到白居易与元稹便暗自揣度“此二位绝非凡品”,并且叫妈妈:“煮好茶来吃,今日的客不必寻常。”这一段从正面及侧面两个方面反映出了白居易的风流倜傥。有美酒、美女相伴,还有琵琶天籁欣赏,这正是文人们的风流雅趣。再如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第二折,便借裴兴奴之口“你文章胜贾浪仙,诗篇压孟浩然”赞叹了白居易的诗才。这两剧中的白居易虽然都风流倜傥,却也真挚情深。白居易与裴兴奴初遇时便互生好感,两情相悦,之后更是情深意重,当被贬往江州之时,白居易并未因为自己的仕途而感到哀伤,反而是放心不下裴兴奴,不忍与之分离,“实指望相守永久,谁想又成远别”。(《青衫泪》第二折)访兴不遇,白居易惆怅万千,哀叹:“可怜可怜,我若在此做官,或者他宁静还家,还有相见之日,我今远谪,他又飘流,纵使回来,何由会面,教我好伤感人也。”(《青衫记》“访兴不遇”一出)可见白居易对裴兴奴的感情是真挚的。白居易来到江州赴任之后,便立刻遣迎其侍妾小蛮与樊素来江州陪伴,一是因为“寂寥无伴,难以遣怀”,另一原因也是因为对蛮素二姬的情深与承诺。在这两个剧中,白居易被塑造为一个重感情、守承诺的君子形象。

《四弦秋》中的白居易在这一点上与《青衫记》、《青衫泪》颇有些不同,作者蒋士铨“谓向有《青衫记》院本,以香山素狎此妓,乃于江州送客时,仍归于司马,践成前约。命意敷词,庸劣可鄙。同人以予粗知声韵,相属别撰一剧,当付伶人演习,用洗前陋”,④因此并没有将剧本写成才子佳人题材的故事,剧中的白居易与琵琶女花退红并无感情纠葛,只是偶尔在江中相遇,琵琶女弹唱身世遭遇之不幸,引起被贬江州的白居易无限惆怅,因而泪如雨下打湿了青衫。《四弦秋》没有塑造白居易风流才子的一面,没有写他对爱情的真挚深情,因此艺术形象不如《青衫泪》及《青衫记》塑造的形象丰满,其艺术成就也远不如《青衫泪》及《青衫记》。

历史上的白居易于元和三年至五年授左拾遗、充翰林学士。这一时期的白居易以极高的参政热情,“有阙必规,有违必谏”,屡次上书指陈时政,倡言蠲租税、绝进奉、放宫女、抑宦官,面折廷争。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等大量讽喻诗,锋芒所向,权豪贵近为之色变。而剧作中的白居易也是这样忠君爱国,直言敢谏,并且对国事自有见解,显示出了他的政治才能。尤其是《青衫记》一剧中,如《元白揣摩》、《元白对策》等出都充分表现了白居易的政治才能。第二出《元白揣摩》中白居易首先上场,一曲【高阳台】气势豪迈,壮志凌云,后与元稹分析国家时事,发现“藩镇纵横,朝纲解纽,正澄清揽辔时节”,并针对“一向言路不开了”这一问题提出:“言路当开,直臣应奖,须知帝裾难绝。”元白揣摩时事,一抒生平之愿,立下整顿乾坤之雄心壮志。风尘仆仆赶往京城会考的元白二人对策之时雄心大展,喜遂成龙之愿,一举中第,这也充分说明了二人的卓越才能。但也正是因为他的忠贞爱国之心,直言敢谏之胆,才使他触怒权贵,被贬江州。尽管如此,皇帝最终还是“终不忍弃”,将其召回京城。白居易蒙召而回京,从侧面更进一步塑造了白居易忠贞爱国的形象。

尽管现存于世的四种以白居易为题材的历史剧存在诸多差异,对白居易形象的塑造也各有重点,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上分析的两种形象,无论是风流才子的文人形象,还是忠君爱国的士大夫形象,剧中的白居易都较为真实,与历史上记载的白居易形象相差无几,剧作者对白居易的遭遇也是持同情态度,并且对其才华与情深也不吝辞藻,白居易在历史剧中的形象可谓是饱受赞扬的文人士大夫的正面形象。

注释:

①黄竹山,冯俊杰主编.六十种曲评注[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73.

②孙书磊.中国古代历史剧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③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4302.

④蒋士铨撰.周妙中点校.蒋士铨戏曲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3:185.

参考文献:

[1]黄竹山,冯俊杰主编.六十种曲评注[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孙书磊著.中国古代历史剧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

[4]蒋士铨撰.周妙中点校.蒋士铨戏曲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3.

[5]庄一佛.古典戏曲存目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潘培忠.《青衫泪》故事渊源嬗变[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5,VOL31,(3).

白居易元稹范文5

妇女画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旧题汉刘歆撰《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远山,即当时流行的远山眉。又,旧题汉伶玄撰《飞燕外传》:“合德新沐,膏九回沉水香为卷发,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妆。”远山黛。就是以青黛淡扫的远山眉。又据唐宇文士及《妆台记》载:“汉武帝令宫中扫八字眉。”在最高统治者的青睐和提倡下,在汉代,宫女画眉。已形成了风气。张敞为妇画眉,还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汉书-张敞传》:

敞无威仪……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亲兆眉怃。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

汉代,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封建礼教,更把妇女的地位极端贬低。面对有司的和宣帝的责问,在朝廷之上,张敞不光承认为妇画眉,还以“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的男女正常的从容作答,弄得统治者瞠目结舌。

妇女画眉,至唐代而大盛,这与唐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密不可分。

和汉武帝相比,唐玄宗更显得风流倜傥。他精通音律。雅好舞蹈,梨园弟子演出,必然精于化妆。而眉目传情,画眉成了歌舞、演唱演员的必修课目。李隆基不光青睐、提倡妇女画眉,还亲手拟《十眉图》,令画工绘制。唐张泌《妆楼记、十眉图》:“明皇幸蜀,令画工作十眉图,横云、斜月皆其名。”又王十朋注引《天宝遗事》记载和张泌相同:“唐明皇幸蜀,命画工作十眉图。”明代杨慎在《丹铅续录・十眉图》中记载:“唐明皇令画工作十眉图。一日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日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日五岳眉;四日三峰眉;五日垂珠眉;六日月棱眉,又名却月眉;七日分梢眉;八日逐烟眉;九日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十日倒晕眉。”

唐诗中描写妇女画眉诗歌颇多,先读张祜的《集灵台》之二: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上金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集灵台在骊山之上,为祭神之所。张祜的七绝,显然富含讽刺寓意。抛开讽刺寓意,“淡扫蛾眉朝至尊”的画眉图型,对当代的妇女画眉,提供了一些理解。

据《旧唐书,杨贵妃》所载,其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又据《太真外传》记载:“虢国不施脂粉,自炫美艳,常素面朝天。”看来,虢国夫人非常相信自己的天然美色,厚施脂粉。玷污自己颜面,双眉浓抹,远不如自己的“淡扫”,清水芙蓉,卓尔不群。她的“淡扫蛾眉朝至尊,”必然引起宫廷嫔妃画眉式样的变化。“淡扫蛾眉”,“蛾眉”当以细长为美,一时间,宫中嫔妃以“青黛点眉眉细长”为时尚了。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中对此有过描述: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这位头有“尚书号”桂冠的宫女,是“玄宗末岁初选人。人时十六今六十。”在宫中整整生活了四十六年。人宫时是以“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为美的。“青黛点眉眉细长”,显然是受了虢国夫人“淡扫蛾眉”风韵的影响。

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就形象地描绘了妇女画眉着色浓淡与否的心态。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又题为《近侍上张水部》,当代学者钱钟书认为“停红烛”即“不灭火烛”,洞房花烛夜而灭了红烛,黑灯瞎火,成何体统!如何画眉?“低声”这一细节,最为逗人,表现了新娘子的娇羞,若改用高声,那新娘子必然是孙二娘式的人物了。诗的前三旬都是为第四句服务。“画眉深浅入时无?”才是新娘子最担心的。画眉深浅,不合时宜,引起公婆不满,那将影响整个一生。

白居易《新乐府》中有《时世妆》,其中“双眉画作八字低,”就记录了贞元、元和年间妇女画眉的时尚眉型:

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

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

鸟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

圆鬟无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

今天读来,当时妇女的化妆,不好理解。脸上不施脂粉腮不施朱而偏偏“乌膏注唇唇似泥”。色调极不协调。圆鬟椎髻而无鬓角,很像现在古巴女排个别队员的打扮。这种时世妆显然非传统本色而是受到外族特别是胡人的影响,因之,诗人在诗的结句明确提出:

元和妆样君记取,椎髻面赭非华风。

“八字眉”,虽然承汉武帝“令宫中扫八字眉”,由来已久,在唐代诗人的笔下,远不如“远山眉”受到器重。韦应物《送官人人道》诗:“金丹拟驻千年貌,宝镜休匀八字眉”,就很明确。又,薛逢《夜宴观妓》诗:“愁傍翠蛾深八字”之“愁”,正与白居易“妆成尽似含悲啼”的“双眉画作八字低”相似。和白居易同时的元稹的《有所教》。大约是教训他家中的妇女的,里面也是提到了画眉:

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

人人总解争时事,都大须看各自宜。

元稹的意见非常明白,妇女画眉,不要画长眉毛,要画短,这和玄宗选宫女时要求妇女画眉以“青黛点眉眉细长”为审美时尚,正好相反。元稹还算开明。“都大须看各自宜”,画眉眉型,要依据自身条件,“自宜”为好。从白居易的诗“双眉画作八字眉”“出自城中传四方”,可以看出,“八字低眉”,风靡一时。

无稹还有“晕眉”之说。在《叙事寄乐天书》中云:

又有以干教化者。近世妇人。晕淡眉目,婉约头鬓,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艳。因为艳诗百余首。

宋代洪适(《(元氏长庆集)跋》亦有上述论述:

晕眉约鬓,匹配色泽。剧妇人之怪艳者,为艳诗。今、古两体。

元稹说的是“晕淡眉目”,洪适说的是“晕眉约鬓”,字面相差无几。实则不然,“晕淡眉目”,指画眉色泽渐次浓淡而连及双目,不单指晕眉。试想,眉目不清,衣服又长又宽,色泽怪艳。确实是“有干教化”了。

更有甚者,还有“去眉开额”。怪诞离奇之举。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有司奏:

妇人高髻俭妆。去眉天额。甚乖风俗,颇坏常仪。费用金银,过为首饰,并请禁断。其妆梳钗篦等,伏请敕以贞元中旧制。仍请敕下后,诸司及州府榜示,限一月内改革。

把眉毛剃去,扩大额头,再穿怪艳之衣,成何体统!确实是“乖风俗,坏常仪”了。文中的“颇”是“甚”,“特”之意,不能解为“稍微”。时世妆不光怪艳。还极为奢侈。“限一月内改革”。官府下决心扭转风俗,恢复常仪了。

官府下令改革,属行政干预,就是必须照办,看起来甚有收效,晚唐诗人秦韬玉的《贫女》诗,就能说明问题。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纤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白居易元稹范文6

1.下列各句没有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是( C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请天亦老。

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好事流芳千古,良书播惠九州。

2.“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自己第一。”这段话从总体看运用了( C )辞格,其中又用了( )辞格。

A.排比 层递 B.衬托 对偶 C.对比 排比 D.对偶 夸张

3.《李娃传》的作者是 (A )

A.白行简 B.白居易

C .李白 D. 元稹

4.《世说新语》属于(B )

A.志怪小说 B.志人小说 C.神话小说 D.爱情小说

5.下面属于长篇讽刺小说的是(B )

A.《聊斋志异》 B.《儒林外史》 C.《西游记》 D.《红楼梦》

6.下面属于鲁迅小说集的是(D )

A.《野草》 B.《朝花夕拾》 C.《坟》 D.《呐喊》

7.《子夜》的作者是( B)

A.吴孙甫 B.矛盾C.巴金 D.沈从文

8.关汉卿是元代的戏剧大家,其杂剧的代表作是(C)

A.《西厢记》 B.《赵氏孤儿》

C.《窦娥冤》 D.《莺莺传》

9.白朴的剧作《梧桐雨》取材于哪篇作品(B )

A.白居易《井底引银屏》 B.白居易《长恨歌》

C.元稹《莺莺传》 D.洪昇《长生殿》

10.孔尚任的《桃花扇》写(A )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