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范例6篇

白居易范文1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音guī)人。他擅长作诗的名气,很早就传开了。白居易自小聪明,生下来刚六七个月,就能辨认“之”、“无”两个字,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大概在他十五六岁那年,他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让他到京城长安去见世面,结交名人。

那时候,正是朱泚叛乱之后,长安遭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连年战争,到处闹粮荒,长安米价飞涨,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

当时,长安有一个文学家顾况,很有点才气,但是脾气高傲,遇到后生晚辈 ,常常倚老卖老。白居易听到顾况的名气,带了自己的诗稿,到顾况家去请教。

顾况听说白居易也是个官家子弟,不好不接待。白居易拜见了顾况,送上名帖和诗卷。

顾况瞅了瞅这个小伙子,又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两个字,皱起眉头打趣说:“近来长安米价很贵,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

白居易被顾况莫名其妙地数落了几句,也不在意,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请求指教。顾况拿起诗卷随手翻着翻着,他的手忽然停了下来,眼睛盯着诗卷 ,轻轻地吟诵起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读到这里,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情地说:“啊!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 ,住在长安也不难了。刚才跟您开个玩笑,您别见怪。”

打这次见面以后,顾况十分欣赏白居易的诗才,逢人就夸说白家的孩子怎么了不起。一传十,十传百,白居易也就在长安出了名。不到几年,他考取了进士。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马上提拔他做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任左拾遗。

白居易可不是那种争名求利、向上级阿谀奉承的官僚。他一面不断地创作新的诗歌,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

一面在宪宗面前多次直谏,特别是反对让宦官掌握兵权。

这一回,白居易谏阻宪宗封宦官做统帅,惹得宪宗很气恼。他跟宰相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我把他提拔上来的,怎么对我这样不敬,我实在忍耐不住啦!”

李绛说:“白居易敢在陛下面前直谏,不怕杀头,正说明他对国家的忠心。如果办他的罪,只怕以后没人敢说真话了。

唐宪宗勉强接受李绛的意见,暂时没有把白居易撤职。但是,过了没有多少天,终于把他左拾遗的职务撤掉,改派别的官职。

白居易写了许多诗,其中有不少是反映现实的,像《秦中吟》和《新乐府》。在这些诗篇中,有的揭露了宦官仗势欺压百姓的罪恶,有的讽刺官僚们穷奢极侈的豪华生活,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他的诗歌通俗好懂,受到当时广大人民的欢迎,街头巷尾,到处都传诵着白居易的诗篇。据说,白居易写完一首诗,总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能够使她听懂。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但是说明他写的诗歌是比较接近群众的。

正因为他的诗反映现实,触犯了掌权的宦官和大官僚,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咒骂和忌恨。有些人想诬陷白居易,只是一时找不到借口。

过了几年,白居易在太子的东宫里作大夫。有一次,宰相武元衡被人派刺客暗杀了。这次暗杀有复杂的政治背景,朝廷的官僚谁也不想开口。只有白居易站了出来,首先向宪宗上了奏章,要求通缉凶手。宦官和官僚抓住这个机会,说白居易不是谏官,不该对朝廷大事乱主张,狠狠地告了一状。

接着,又有一批一向讨厌白居易的官员,乱哄哄造谣污蔑,向白居易泼污水。有人说白居易的母亲是看花掉到井里淹死的,白居易居然还写过《赏花》、《新井》的诗,那不是大不孝吗?

经过这样罗织罪名,谁也没法给白居易辩护,白居易终于被降职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去当司马了。

白居易无辜受到贬谪,到了江州之后,心情十分抑郁。有一天晚上,他在江州的湓浦口送客人,听到江上传来一阵哀怨的琵琶声,叫人一打听,原来是一个漂泊江湖的老年歌女弹的。白居易见了那歌女,又听她诉说她的可悲身世,十分同情;再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引起满腔心事。回来以后,写下了著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诗中说: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白居易范文2

白居易的人生轨迹跟众多走仕途的诗人大体相类。我之前的文章说过,古代文人都是有着达时兼济天下之抱负的,最后总会在仕途失意人生潦倒时独善其身,修佛进道,白居易也不例外。作为诗人之后,白居易自幼发奋读书,高中进士,可谓平步青云。前半生做到翰林大学士,才华尽显,春风得意。仕途中期,得罪宦官权贵,被贬江州。后辗转杭州、洛阳等地做官,最后任至刑部尚书之高职(相当于今公安部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之合职)。

白居易的一生虽说基本安乐富足,但也没有逃脱文人诗人做官因耿直遭贬,漂泊四海的命运。但他在逆境中积极寻求到了安放自己的方式,苦中作乐,寻找人生的突破,在艰难时期让内心安然着陆。比如在江州努力办学堂,在杭州为民开渠灌溉,同时又创立弥勒佛运动,修佛进道,修善身心。

但这样一位看起来阳光健朗的大官诗人,也有着自己难以消解的秘密。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一生的心结――一份困扰他三十五年的情感。

白居易在洛阳老家有位青梅竹马的恋人叫湘灵,二人是邻居,童年相识,少年相恋,情深意笃,相恋数载,终因门第不当而被白家拒绝这门婚事。白居易直到三十七岁,才被母亲以死相逼娶他人为妻,而湘灵终生未嫁。相传,多年后,白居易在被贬赴职途中巧遇湘灵,二人相见,抱头痛哭,之后诀别。

与初恋未果,成为白居易的终生遗憾。他用多首诗歌表达对此女的思念和感情,包括《邻女》、《寄湘灵》、《冬至夜怀湘灵》、《寄远》等等。《长相思》更是浓墨重彩地写了二人的情感:“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无独有偶,此长诗的结尾“枝枝连理生”与他最著名的长诗《长恨歌》的尾句“在地愿为连理枝”似出一辙。

白居易范文3

1、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2、浩荡入溟阔,志泰心超然。

3、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洒还独倾。

4、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6、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7、惊风吹起塞鸿群,半拂平沙半入云。

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9、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10、不饮浊泉水,不息曲木荫。所逢苟非义,粪土千万金。

11、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12、平易近人,人心归之。

13、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

14、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裳寒谁与共?

15、乐往必悲生,泰来犹否极。

16、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

17、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18、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

19、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

20、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

21、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22、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扇,转教小玉报双成。

23、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24、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2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6、傅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27、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28、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9、劝君少干名,名是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

30、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翅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31、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32、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33、巧言构人罪,至死人不疑。

34、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35、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36、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7、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38、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39、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40、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1、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4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43、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44、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45、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46、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47、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48、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49、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

50、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51、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52、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5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5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55、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56、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57、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

58、唯有人心相对时,咫尺之间不能料。

59、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60、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61、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62、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6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地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64、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65、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66、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67、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68、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采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6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70、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71、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72、随富随贫旦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73、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74、弟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75、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76、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77、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

78、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79、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人。

80、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81、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8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83、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84、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85、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8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87、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88、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89、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90、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91、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9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客。

93、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94、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95、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96、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97、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98、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白居易范文4

少年得名,被人当做偶像追捧。他出生不过六七个月的时候,家里人指着“之”和“无”两个字逗他玩。他竟然就此记住,以后每次有人问还不会说话的白居易这两个字,他都能准确指出来。这样的天才儿童要是放在20世纪末,没准就上那些著名高校的少年神童班了。

难得的是,白居易没有像那些高校神童班的孩子那样昙花一现,他五六岁就学做诗,9岁就熟悉了声韵――这个人天生就是吃文字饭的。而且白居易读书很用功,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长茧,这样,他16岁的时候已经写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佳句。

白居易初到长安拜见前辈寻求提携,文名赫赫的顾况素来目下无尘,就跟白居易摆起了老资格,说:“京城米价很贵,想要居住在这里大概不太容易。”等看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后,他马上改口说:“以你这样的才华,在京城肯定能混得很好。”想来当时的首都只是米价高,房价还不怎么吓人,否则任春风怎么吹,也吹不出广厦华堂。

后来白居易诗名日盛,全国的学校、旅舍、码头等公共场所,男女老少都在吟诵白居易的诗歌。当时有个军官想招个歌伎,有个歌伎为了自抬身价,就说自己能够背诵白学士的《长恨歌》。这招果然奏效,这名歌伎的身价真的被抬起来了。白居易对此大约多少有点得意,在给朋友的信意炫耀了一下。

唐朝流行文身,社会上也不完全把文身和不良青年画等号。一位狂热的超级“白迷”,从脖子往下浑身三十多处都文上了白居易的诗句,经常洋洋自得地在街头袒胸露臂,放声高唱。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的衰落时期。面对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混乱局势,白居易积极向皇帝进言,希望能够被采用。这个时期的白居易是坦荡刚直、勇于任事的,但不论什么时代,这样的人总是显得很不“懂事”,他管闲事甚至管到了皇帝的后宫。时值大旱,白居易居然斗胆请求皇帝遣散一部分宫女,一则缩减开销,二则减少社会上的旷男怨女。结果谁都能料到,他这分明是去找骂。壮年气盛、直言无忌的白居易并没有实现他的目标,反倒给自己招惹上了不少强大的敌人。

事实上,他那过于急切直率的作风,让亲自提拔他的皇受不了,有时皇帝老子话还没说完,白居易就直愣愣地顶嘴:“陛下错了。”皇帝当场变了脸色,虽然没有马上拿白居易怎么样,但祸根已经埋下。后来宰相被刺杀,白居易第一个建议追捕主谋,政敌们趁机指摘他越权,再加上一些谣言,皇上就把他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的第一个政治高峰结束了。江州司马白居易虽然失意,在著名的《琵琶行》中,和偶然相遇的长安歌伎大起同病相怜之叹,但他还在等待机会,他仍旧怀着希望。

再次回到京城时,白居易行事的风格依然不改,为了坚持立场,甚至不惜和多年好友元稹翻脸。然而政治集团之间激烈的倾轧斗争终于让他渐渐“懂事”了,白居易从忧虑到失望,再到逃离。他承认自己的失败,为了躲避政治旋涡,甘心外放,做地方官去了。

白居易不是那种政治需求特别强烈、个人意志特别坚定的人,诗人早年的理想已经在现实中渐渐消磨。在那个时候,他开始享受生活了。他人是老了,却开始蓄养大量家姬,还亲自指点她们学习乐舞。拜他的诗歌流传之赐,白居易的家姬非常有名,其中最有名的是小蛮和樊素,“素口蛮腰”这个香艳的说法,就来自于白居易。

白居易范文5

北宋人最重白居易。在他们看来,国风古奥,乐府平直,屈原愤怒,魏晋感激,有唐一代,李白诗才虽高,为人颇有可议,而且故为高远之辞,不近人情,杜甫太老实,每有屡空之忧,又煞风景,其余或诗或人,或出或处,总有不如意的地方,要说完美,只有一个白居易了。

北宋文人不只推崇白居易的诗,他们真心实意地模仿他的性格和生活。比如白居易七十四岁时,曾在洛阳办七老之会,一时佳话,北宋人纷纷效法,四老五老,七老八老,至于十三老,层出不穷。甚至年纪还轻,就等不及了,先把雅事做了再说,欧阳修初预八老之会,就只有二十五岁。

什么是文人的理想经历?第一要正途出身,且不要太迟,如果四五十岁还下科场,岂不快要和子侄辈同年了?第二,词臣和地方官都要做过。翰林院最是清要,不能不去,而又不能久驻,以免穷死。地方官也要做一做,写起忧怜民瘼的诗文来,才有话可说。第三,要被贬斥过,可落下直言的名声,最好是贬到既荒僻又有山水之胜的地方,悲则猿泣虎啸,喜则竹舞松蹈,再在病中写些信,必可传世。第四,既不能豁出脸来捞钱,又不能坐食清俸,连个园子也造不起。所有的雅好,都得钱来支撑,与其贫而乐,不如富而好礼。第五要长寿,长寿是对德行的报酬,但凡挣扎到七八十岁,都是德行圆满之人。

白居易是十全之人。他的被贬江州,说起来莫名其妙。宰相武元衡被地方军阀刺杀,白居易上了一道奉章,要求缉凶。这本是一时公议,但白居易是宫官,按规矩不能议论朝政,便有人趁机罗织了一些罪名,把他从朝中赶掉。这事很冤枉,自然人人要同情他。白居易到江州,刺史亲率僚属,出城相迎,那是极看重他的名声了。

白居易平生最杰出的诗文,有一半是在江州作的,包括不朽的《琵琶行》和《与元九书》。他在《与元九书中》谈到自己的幸运,说:

“诗人多蹇,如陈子昂、杜甫,各授一拾遗,而迪剥至死。李白、孟浩然辈,不及一命,穷悴终身。近日,孟郊六十,终试协律,张籍五十,未离一太祝。彼何人哉?彼何人哉?况仆之才,又不逮彼。今虽谪佐远郡,而官品至第五,月俸四五万;寒有衣,饥有食;给身之外,施及家人,亦可谓不负白氏之子矣。”

他的话说得谦虚,其实他的诗才,不让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位。他又说自己的诗篇,如何令小人失色,权贵扼腕,如何万人传诵,“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这又说得骄傲了,而他有理由骄傲。自古文章为小道,到白居易这里,一种新的态度成熟了。对他来说,诗就是道,就是信心,就是归宿,用不着什么修齐治平。士人的使命,一直是治国安民,如不遵行这正道,便叫背离,虽然风雅,毕竟不是常规。而唐宋以后,文人与政治,可离可即,清则濯缨,浊则濯足,是谓从容,因为多了一条路。对那些诗才不及白居易万一的人来说,指望诗文名身,是没谱的事,不过信徒不必皆为圣徒,有信心就可以了。

白居易范文6

——周易.系辞上

“社”最初指的是土地神,先秦时期,由“祀社”的群体行为演变为地方行政单位,士人集团以传承道统为旨归,它的民间化直接孕育了后世的社团组织。白莲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明确以“社”命名的组织,中国古代结社意识亦由此觉醒,不过,真正意义的文人社团出现在唐代。中唐时幕府诗人结“诗社”,“大历十才子”是幕府诗人结社的代表。“十才子”相继谢世后,他们的结社活动也趋于衰落,真正对后世文人结社产生影响的当数中唐诗人白居易晚年所结“香山九老会”。

结缘香山寺

“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由盛转衰,“牛李党争”日趋激烈化,著作等身的平民诗人白居易即生活在这样的时代。

一般说来,元和十年以前,白居易秉承“兼济天下”之宏志,指陈时政,反对腐朽势力,创作上也颇活跃,倡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著有《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元和十年遭受沉重打击,被贬江州。遂一改早年“兼济之志”而“独善其身”,一边“吏隐”,一边与僧、道交游,以求与世事无忤,知足自保。与此相应,创作了大量的感伤诗、闲适诗。政治仕途上屡次被贬,白居易心情极度抑郁,在他人生的后期便为自己安排了一条“中隐”之路,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于香山寺结“九老会”,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十八年。《新唐书·白居易传》有记载:“居易初遇宪宗时,事无不言,湔剔抉摩,多见听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既复用,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与弟行简、从祖弟敏中友爱。东都所居履道里,疏沼种树,构石楼香山,凿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为之传。暮节惑浮屠道尤甚,至经月不食荤,称香山居士。”

白居易的暮年与香山结缘深厚,此处所提的“香山”指的是古都洛阳城南的香山,不是北京西郊的“香山”。香山寺是龙门石窟的十寺之一,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为安顿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的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武则天也是信佛之人,梁王武三思深知女皇对佛事信奉。于是,武三思奏请女皇,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武则天听从了武三思的建议,调拨银两,重修香山寺,重修后的香山寺巍巍壮观,富丽堂皇。

唐太和六年(公元832年),白居易告老还乡,捐资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白居易热爱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后来经常住在香山,并与如满和尚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吟咏于该寺的堂上林下。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在洛阳履道里私第去世,家人遵嘱将其葬于香山寺附近如满法师塔之侧。

招邀知己结雅社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的春夏两季,白居易家中先后举行了两次著名的聚会。

第一次聚会是在当年的春三月,与会的加上白居易共计七人,有原怀州司马胡杲(89岁)、原卫尉卿吉皎(88岁)、原滋州刺史刘真(87岁)、原龙武长史郑据(85岁)、原侍御史内供奉卢真(82岁)、原永州刺史张浑(77岁)、原刑部尚书白居易(74岁)。白居易曾作《七老会诗》:“七人五百七十岁,拖紫纡朱垂白须。手里无金莫嗟叹,樽中有酒且欢娱。吟成六韵神还壮,饮到三杯气尚粗。嵬峨犯歌教婢拍,婆娑醉舞遣孙扶。天年过高二疏传,人数多于四皓图。除却三山五天竺,人间此会更应无。”

当年夏天,白居易在洛阳履道坊中与八位寿星又一次举办逸游文会。与宴者新添两位高寿老人,136岁的李元爽和95岁的僧如满。因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故又称之为“香山九老会”。白居易《九老图诗序》记载了这两次聚会:“会昌五年三月,胡(杲)、吉(皎)、刘(真)、郑(据)、卢(真)、张(浑)六贤,于东都敝居履道坊合尚齿之会。其年夏,又有二老,年貌绝伦,同归故乡,亦来斯会。续命书姓名年齿,写其形貌,附于图右,与前七老,题为《九老图》,仍以一绝赠之。”原注:“二老,谓洛中遗老李元爽,年一百三十六,归洛;僧如满,年九十五岁。”另,《新唐书·白居易传》所载之“九老”有原秘书监狄兼谟和原河南尹卢贞,而无李元爽和僧如满。其实,据《九老会诗序》和《九老图诗序》,狄、卢二人以年未七十,不预“九老”之列,李元爽、僧如满应名列其中,此数人是白居易晚年交游甚密的高年不仕人物。

这群平均年龄约九旬的老人不时游宴于香山龙门寺,诗酒唱酬。为此盛事,白居易写了《九老图诗》,着重描绘李、僧二老的仙姿道骨:“雪作须眉云作衣,辽东华表鹤双归。当时一鹤犹稀有,何况今逢两令威!”

白居易晚年结“九老会”主要为远避党祸,静思谈禅,酌酒赋诗,独善其身以终老,其性质主要是怡老。但是,白居易在唐代毕竟是一位声名仅次于李白和杜甫的重要诗人,其诗歌创作数量在唐代亦首屈一指。对于这样一位著名诗人,如果仅认为他结“九老会”以娱老为主不免过于肤浅。实际上,“九老会”由富有诗才的诗人和僧人组成,白居易与他们在香山寺诗酒唱和,切磋诗艺,创作了大量恬淡静美、富有禅境禅意的“闲适诗”,不少曾积极参与政治,后来退出政坛闲居洛阳的文人们纷纷心向往之,其影响力不可小觑。“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香山寺二绝》),这里所描绘的,正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写照。为保存诗稿,白居易又把自己从大和三年(829年)到开成五年(840年)所作的诗,共800余首,取名《白氏洛中集》,收藏在香山寺藏经堂内。

九老仙去,遗风犹存

香山九老会有诗酒唱和的内容,以谈禅娱为主,是古代怡老诗社之祖,并且对各类文人社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世有很多文人士大夫仿效白居易“香山九老会”晚年结社赋诗相乐。清沈德潜曾点出九老会流延的脉络:“昔白太傅居香山,与胡杲诸人为九老会;李文正罢相,居京师,与张好问诸人亦为九老会;文潞公在洛下,与富郑公诸人为耆英会,史册艳称之。”宋代历任仁、英、神、哲四朝宰相的文彦博,钦慕唐代白居易“九老会”的做法,召集洛阳公卿士大夫中年高德重者12人聚会自娱,时人称“洛阳耆英会”。该会尊重年龄而不重官级,排列了众人的位次,在妙觉寺资胜院内建“耆英堂”,绘像留念。与会者轮流做东,或于家中宴乐,或畅游名园古刹。众位老者须眉皆白,衣冠伟岸,神采奕奕,每次流连于山水竹林亭榭间,都会引得洛城里的人跟随观看,可算得上当时洛阳城的一大盛事。许多文人雅客为此留下笔墨,司马光曾作《洛阳耆英会序》,明人沈自晋还将其人其事演绎出《耆英会》传奇。

北宋元丰初年,徐师闵、元绛、程师孟等人“因相与继会昌洛中故事,作九老会”。明初,林原缙、丘慎余、何东阁等九人“修白香山故事”,结花山九老会;香山九老会之雅事甚至引得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想附庸风雅一把。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秋,他下诏举行九老会,选择在朝的王公大臣年龄最长者九人,共六百七十七岁,又选在朝的武臣九人,年龄共七百二十二岁,最后是退休的大臣九人,共七百零四岁,三组老臣共二十七人,也称为九老会,二十七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尽游北京西郊的香山,红叶林中,香炉峰下,也别有一番风味,乾隆曾为香山九老会题诗并作序,其中点明九老会渊源:“九老会源于唐而继于宋,然宋自别名为耆英,而唐亦始以七,后乃成九。”诚然,此香山非彼香山,奉旨游山和无拘无束游山自不可同日而语。从中可见白居易香山结九老会对后世文人结社影响很大,它直接孕育了以后的怡老会,成为后世特别是明末文人社团的一个重要类型。

香山九老也是历代画家作画的题材取处,明代周臣绘《香山九老图》,绘古松耸立,杂树峥嵘,山坳置几,一老抚琴,二老聆听,小童侍立。坡石间二老漫步交谈,峭壁有二老眺望,山路上一老者偕童而来,一群无名利之争的快活老人跃然纸上。相应的观画诗也有很多,明代吴宽在其《为陆全卿题刘松年香山九老图》里夸耀:刘侯此图超俗尘,能与九老俱传神。

明代顾应祥得观一幅《九老图》则说:香山老人避世人,性耽冲淡乐天真。招邀知己结雅社,眇视声利同埃尘。流风已远事若新,兹图无乃传其神。衣冠不异山中叟,抱负俱为席上珍。岁月悠悠几百春,高名千载迥绝伦。庙堂勋业倘来寄,泉石襟期见在身。便欲相从一问津,抚卷令人感慨频。浮玉山前亦堪乐,澄湖碧浪涵秋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