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范例6篇

白居易的诗范文1

盛唐时,杜甫、顾况等写有一些通俗化作品,但杜甫、顾况的通俗化主要源于社会变迁中纪实题材表达的需要,“凡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观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知其世”,并非对通俗化审美的自觉追求。中唐诗坛在通俗化审美倾向方面则有了高度发展,文人之间以俗趣相尚,如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诗云:“翰墨题名尽,老阴听话移。”句下注云:“乐天每与予游,从无不书名屋壁,又尝于新昌宅听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也。”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识或审美思潮的变化往往直接影响到一个时代的文学演变。中唐诗坛之所以走向“俗化”,呈现“俗”的风格特征,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在审美追求上倾向“以俗为美”造成的。而禅宗,一般认为其代表了佛教的世俗转向,它抛弃经典仪轨,教义朴素,“行往坐卧,应机接物皆是道”,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成佛理想,把出世之佛教完全变成了世俗化的佛教。禅悦之风既然风靡此时的士林,那么,禅宗的世俗化特征必然会对士大夫们的思想产生影响并在其文学创作中有所表现。白居易是唐王朝盛衰转型期新兴庶族的诗歌大家。在他身上,醒目而自然地混合着功利的、道德的、肉体的、享乐的、宗教解脱的等等各种层次的人生追求,这使他成为一个真正能代表士人实际精神面貌的诗人典型。我们以白居易为例看看禅宗人生观如何与中唐士人们的生活、创作相互协调。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感伤、闲适几类,这表明他清楚自觉地将自己的人生划分为截然不同的几个方面,努力在外在政治和内在精神世界之间进行协调。白居易任左拾遗时,曾激烈地以诗干政。中唐士大夫并非没有政治抱负,他们身上因袭着儒家传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希望从根本上参与对政治法律秩序和文化秩序的整治,以图重振国势,实现中兴梦想,因此,他们也曾积极地干预现实,锐意进行改革。这一点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便是写民生疾苦,“救济人病,裨补时厥”。然而,改革并不顺利,政治的腐败没落不仅使他们难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反而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频遭挫折和打击,“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同时被贬为偏远之地的司马,饱尝迁谪流离之苦。白居易自己也因武元衡事,被贬为江州司马,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原来用以说明个人存在意义的政治秩序、社会理想,现在都变成了与个人存在不相干的东西,个人存在的意义只能向自身寻求答案。佛教恰恰是以人生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的生命解脱为根本旨归。禅宗认为人的本性清净光明,将生死解脱归结为人的本心自性的觉悟。人之所以不能超脱、自由,在于“目前有物”,用知解、功利的眼光看待世界。在禅宗这里,强调了对人的“自性”和对世界真存面貌的追求,人生态度就不是为出世而消极的随缘说法,而是出世而入世,以超然心态人世,以平常心为道,“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不为物拘,任随自然。“平常心是道”是马祖道一提出的,与白居易或师或友的惟宽、智常、如满都是马祖弟子。《旧唐书・白居易传》说:“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常以忘怀处顺为事,都不以迁谪介意。”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到,“平常心是道”所蕴含的忘却世情、不为物拘、任随自然已成为白居易人生观的构成因素。白居易用“平常心是道”来平息内心的焦灼与矛盾,泯灭外求的欲望,卸下心灵的重负,“还原”自己普通世俗人的“本来面目”,以把握当下、及时行乐来身体力行普通人的生活情景。他的闲适诗将这一种心态表现得尤其鲜明。

白居易的闲适、感伤、杂律诗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和讽喻诗同样具有极强的世俗性特征,但关注点不同。讽谕诗是以客观社会现实为对象,体现诗人的“兼济之志”,是对杜甫写实精神的继承;而闲适、感伤、杂律诗是以个人为中心,表现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体验和情绪情感,体现他的“独善之义”。这类作品是中唐诗歌的主流,也是白居易后期作品的主流。秋雨夜眠是诗人们常写的题材,杜甫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有《秋雨夜眠》,两相对照,盛、中唐诗人不同的情怀就十分清楚了。杜甫面对秋天的风雨悲壮地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自己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想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想到天下的寒士,其博达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令人景仰。白居易的《秋雨夜眠》则是这样写的: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白居易的诗范文2

关键词:苏轼词;白居易诗歌;关联

关于文学接受问题的研究,一直都是文学史研究的重点,我国有着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其中诗歌占据着半壁江山,诗歌文人群体在文学史的发展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苏轼的词对于白居易的创作息息相关,不仅语句精妙,且理论精到,具备了诗歌创作与诗歌评论的双重属性。在内容、语言、章法等方面苏轼也有不少诗具有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一、苏轼对白居易的借鉴

苏轼一般都是通过听歌妓的歌唱来抒发他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感受,以此来表达和抒发自己内心痛苦不堪的情感,苏轼是仰慕白居易的,他这其实就是受到了白居易的影响。词和音乐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白居易的诗中有各种关于音乐方面的描写,苏轼更是直接引用到他的创作中来,所以他这就是借用了白居易诗的原有意思。而在另外一些诗歌的创作中,苏轼是对白居易诗歌的意思理解是反用其意,通过这样他就能从白居易乐观而旷达的思绪中,朦胧的透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之感,其实这样一来就更能体现苏轼在那一刻时的感情及情怀。苏轼还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他为了表达词人对世事难料、世态变迁的感悟,在许多词句中就借用了白居易的诗词,但这样一来就比白居易的诗词感情更进一步,更加深化了那种世事瞬息万变的感情,这就体现了苏轼通过经历曲折困苦的人生之后,对世事人生的一种看法和认识。苏轼的诗词中也往往会出现有白居易诗中的意象,比如苏轼就用到了白居易的诗中“梨花带雨”这个意象,以此来比喻送别人惜别时的泪水。除此之外,苏轼在词中也运用到了白居易的诗词典故。

二、白居易诗歌对苏轼创作的的影响

白居易的诗是以一种宽阔豁达的情怀去面对人生无尽的艰险挫折,因此这对于苏轼来说,他是深受影响的,所以在他的词中难免会流露出想要隐逸的情绪。但苏轼的这种隐逸,是突破了以往的陈规,他是在不断地追求“小我”。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多以艳情为主,而苏轼则在白居易的基础之上扩充了对词的表现力,这就提高了词在文坛上的地位,并且在艺术风格方面也有了突破。白居易被贬,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而变得郁闷痛苦,而是把眼光放远于无限美好的江南风光之中,这阔达的胸怀更是一种乐观的心态。

苏轼在被贬黄州也写了大量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心路,作者对自我的肯定使其超越人格执着现实。在他被贬黄州是因诗而得罪,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不敢作诗,但是不作诗对于他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就创新了一种以新的文学形式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体裁――词,理所当然的,词就形成了这样的作用。因为在那时,朝廷内外并不看重词,对词没有多大的关注。所以,苏轼就在词中表达了诗中无法抒发的情感,词对于他来说,和诗的地位并不相上下,因此也具有一定的文学地位。白居易的有关于被贬谪的词都是属于闲适的,苏轼受到这样的影响使他能够自信从容的面对一切艰难险境和人生困苦。白居易自身有为理想而奋斗一生的壮志,但却因事被贬,使得他受到了重大的打击,而这也使他的创作风格发生了转变,他看清了现实社会和残酷人生,他选择退隐山林,从此远离官途,在追求身体方面的自由的同时也在追寻精神上的解脱。苏轼一方面他是爱国的,但另一方面他却是想要“归隐”的,其实他并不偏向任何一方。从许多词中我们不难发现,苏轼其实并不想做隐士,这不是他的理想,而他的那种归隐的情绪则是由于宋代那个特定时代下的历史和个人共同所造成的。在写词题材方面,白居易写了江南的大好风光,多数还是写情,所以白居易的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狭隘的,这也正是因为词才处于刚刚生长时期。苏轼则是把社会生活当中的许多方面融入在创作中,对词的内容进行了扩展,消除了对艳情词的偏见,这就使词的领域也扩大了,将词的地位抬高到和诗一样了。白居易的词语言大多通俗轻快,给人一种歌曲的乐感,节奏欢乐,往往在词中不用典故,民间的口头语较多。苏轼词则大量用了典故,使词走向抒情性的文体,讲求以悲为美,这是他对词的创新。而且在声律方面,苏轼也是突破了音律对其的束缚,这就使词形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性文学。

三、结语

白居易对于苏轼而言,影响是极为深刻的。白居易时期词还属于不成熟阶段,但是他却对词的艺术地位进行了提高,这就促进了词的发展,而苏轼则在词中抒发的情怀就重新写出了他对人生的认识。所以在艺术方面更进一步,词体形成了一种新的境界,这就展现了当时社会和自身的精神风貌和状况。

参考文献:

[1]刘勤慧.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兼谈苏轼词风为“旷达”而非“豪放”[J].晋阳学刊.1998(02).

白居易的诗范文3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在他那个时代就是偶像级人物,他的文字的影响力不仅在文化圈子里流传,同时也风靡娱乐界。他的《长恨歌》、《琵琶行》等流传之广,即使到今天大概都不比《双截棍》差。

白居易五六岁就学做诗,9岁就熟悉了声韵一这个人天生就是吃文字饭的。而且白居易读书很用功,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长茧,这样,他16岁的时候已经写出了“春风吹又生”这样的佳句。

白居易初到长安拜见前辈寻求提携,文名赫赫的顾况素来日下无尘,就跟白居易摆起了老资格,说:“京城米价很贵,想要居住在这里大概不太容易。”等看了“春风吹又生”之后,马上改口说:“以你这样的才华,在京城肯定能混得很好。”想来当时的首都只是米价高,房价还不怎么吓人,否则任春风怎么吹,也吹不出广厦华堂。

后来白居易诗名日盛,在全国的学校、旅台、码头、妓馆这些公共场所,男女老少都在吟诵白居易的诗歌。

当时有个军官想招个歌伎,有个歌伎为了自抬身价,就说自己能够背诵白学士的《长恨歌》。果然这招奏效,这名歌伎的身价真的被抬起来了。白居易对此大约多少有点得意,在给朋友的信上特意炫耀了一下。

唐朝流行文身,社会上也不完全把文身和不良青年画等号。一位狂热的超级“白迷”,从脖子往下浑身三十多处文上了白居易的诗句,经常洋洋自得地在街头袒胸露臂,放声高唱。

文学上的成就固然值得自负,但那不是白居易心目中的目标,建功立业才是永恒的主题。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的衰落时期,面对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混乱局势,白居易积极向皇帝进言,希望能够得到采用。

这个时期的白居易是坦荡刚直、勇于任事的,但无论什么时代,这样的人总是显得很不“懂事”,他管闲事甚至管到了皇帝的后宫。时值大早,白居易居然斗胆请求皇帝遣散一部分宫女,一则缩减开销,二则减少社会上的旷男怨女。结果谁都能料到,他这分明是去找骂。

壮年气盛、直言无忌的白居易并没有实现他的目标,反倒给自己招惹了不少强大的敌人。事实上,他那过于急切直率的作风,让亲自提拔他的皇帝都受不了,有时皇帝老子话还没说完,白居易就直愣愣地顶嘴:“陛下错了。”皇帝当场变了脸色,事后对人说:“这小子是我提拔的,居然敢这样,多半是不想混了。”

虽然皇帝没有马上拿白居易怎么样,但祸根已经埋下。后来宰相被刺杀,白居易第一个建议追捕主谋,政敌们趁机指摘他越权,照例再加上些谣言,就把他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的第一个政治高峰结束了。

江州司马白居易虽然失意,在著名的《琵琶行》中,和偶然相遇的长安歌伎大起同病相怜之叹,但他还在等待机会,他仍旧怀着希望。

再次回到京城,一开始,白居易行事的风格依然不改,为了坚持立场,甚至不惜和多年好友元稹翻脸。然而政治集团之间激烈的倾轧斗争终于让他渐渐“懂事”了,白居易从忧虑到失望,再到逃离。他承认自己的失败,为了躲避政治旋涡,甘心外放,做地方官去了。

个人的意愿在庞大的命运车轮前显得实在太渺小,只有少数人一生都是斗士,白居易不是那种政治需求特别强烈、个人意志特别坚定的人,诗人早年的理想已经在现实中渐渐消磨。

白居易也有老的那一天。

到那个时候,他开始享受生活了。

他人是老了,却开始蓄养大量家姬,还亲自指点她们学习乐舞。拜他的诗歌流传之赐,白居易的家姬非常有名,其中最有名的是小蛮和樊素,“素口蛮腰”这个香艳的说法,就来自于白居易。

不仅如此,白居易似乎还很喜新厌旧,他10年内换了3批家姬,只是因为过了几年就觉得原来的家姬老了不中看,而这个时候他自己已经67岁了。

当然,不能用现代的标准去生硬地也评判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在那个时代,与居易的行为不论在法律上还是道德上,都没有什么不妥。不过,以白居易当时的年龄,怎么说也不够自重。当青春不再时,人生往会遇到精神上的危机,白居易在这个时刻再一次显示出了自己意志上薄弱的一面。

一场大病之后,白居易大约也感觉到了自己来日无多,虽然恋恋不合,还是把他最钟爱的小蛮和樊素都遣散了,算是为她们的前途作了一点打算。当初吟唱出“江州司马青衫湿。的那个悲天悯人的白居易,此刻多少又有点回魂了。

白居易的诗范文4

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朝鲜、日本。此外,白居易还是一个为政清廉的官员。

他在初任杭州刺史期间,政平讼简。三年兴湖筑堤,引水灌田,树木成阴,为西湖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杭州人受益匪浅。他为官清廉,淡泊名利,除了饮茶吃菜需要在当地购买外,从不索要任何名贵物品。他卸任回家时,两袖清风,仅带回两块天竺山石,以资纪念。

一天,他摆弄石块时,才发现自己竟做了一件“不清白”的事。他甚感对不起杭州,对不起天竺山。他想,倘若每个游客都带回天竺山石,哪里还有天竺山的秀美?山石虽不值钱,但取之玷污名声,这好比贪污了千金,不是一个为官清廉者应该做的。想到此,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自责诗”:

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叶。

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白居易带回两块石头,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的人来看,都是不足为怪的,要说为此而自责,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然而,白居易却是把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放大”了看,引申到了的重大后果上。这是何等可贵的自责精神啊!这种“慎微”的律己态度,怎么能不令后人肃然起敬呢?

(白玲)

古人使用的“香皂”

魏晋时候有一种洗涤剂叫“澡豆”,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记载,把猪的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可作洗涤用途的澡豆。

不知是谁首先想到利用猪胰去垢。至今没有人知道,但他肯定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澡豆制作过程中,将猪胰研磨,增强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渗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后者有增强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强了洗涤能力,而且能滋润皮肤,所以它算是当时一种比较优质的洗涤剂。

白居易的诗范文5

山塘街上,水雾随着柔弱清凉的微风缥缈着,似白纱般轻笼一抹淡淡的墨色,古桥、古宅、祠堂、商会府邸……雨雾中,丽而不媚,秀而不娇。没有了晴日里的喧哗与尘嚣,山塘街如正哄囡囡睡觉的母亲,怡然自得,安详静谧。

长条青石铺成的小路是寂静的,被雨水冲刷过后显得愈发光洁,它或窄或宽地延伸着,优雅地通向小巷的另一头。循着古筝琴声前行,当街一座两层楼的古戏台上,几位旗袍装束的窈窕女子正入神地弹唱着。隔着细密的雨帘,对面的码头岸边是凉亭看台,一群游客或站或坐,有一位老人斜坐在凉亭里,半眯着眼,用手指和着弹唱节拍,有节奏地轻击着美人靠;一对年轻恋人共撑一把花伞站在河岸边,女孩温顺地依偎在男孩宽阔的胸怀里……弹唱声伴着沙沙的雨声,如天籁之音,沿街悠扬地飘着……这有声有影的江南。

站在苍老的半塘桥上,河水缓缓流动,两侧的过街楼,朱栏层楼,鳞次栉比。小桥、流水、人家,虽抵不上帝苑深宫的皇家气派,但历史与文化的联姻,却能让人感受到山塘街的深邃与韵味。山塘街曾是明清时期中国商贸、文化最为发达的街区之一:“山塘七里旧繁华,园客家家尽种花。一种清香远近闻,半塘桥外月初斜。”一幅画卷款款入怀,耐人寻味。

在古街离新民桥不远的河岸上,店家设置了一排仿古茶座。走累了,可以进去喝杯热茶,稍稍歇息片刻。河对岸,老屋斑驳的倒影在河面上颤颤巍巍,石拱桥与水面的影子构成一个漂亮的圆,再加上一串串火红的灯笼垂悬着,以及不时穿梭往来的游船画舫,构成了一幅立体的江南水乡图。这时,手捧一杯上好的碧螺春,斜倚在竹藤编制的椅子上,悠闲地品茗观景,着实惬意无限!

白居易的诗范文6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2、《忆江南·江南忆》[唐] 白居易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3、《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暮江吟》[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5、《长相思·汴水流》[唐]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