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范例6篇

为了孩子范文1

教育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Q:如何“对付”2岁半的孩子?

我家儿子2岁半了,他很调皮。有时候他不听话了,骂他,他会顶嘴;打他,他会还手。真不知怎么办好,不打他怕宠了他,打他,又怕伤了他,我该怎么办呢?

A:2岁半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发展,有了自己的主张,的确会让家长感觉难于控制。其实,孩子只不过是在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希望你意识到他是个独立的人。所以这时候,你想处处要孩子听话,就可能碰壁;孩子一不听话你就教训他,孩子未必会买账。你把孩子听不听话作为判断他行为好坏的标准,对孩子不公平,孩子也需要倾听和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看问题,转变思路,也许会发现另一种声音。

你骂孩子,孩子会骂你;你打孩子,孩子会还手,这并不奇怪。因为孩子很善于模仿,在他眼里,打骂就是父母解决问题的方式,当然也是值得效仿的,特别是父母打骂他后却没有让他明白错在哪,或者不能说服他时,孩子很可能会用这种方式解决困惑与委屈了。从这个意义上,我建议不要轻易打骂孩子,否则孩子很容易模仿,即使不用在你身上,也可能用来解决其他人际交往问题。

其实,只要掌握恰当的亲子沟通技巧,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不靠打骂也能把孩子引导好。推荐你看看《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如何听孩子才会说》、《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等亲子沟通类的经典读物。

Q:二宝出生后,如何摆平大宝?

我的孩子从小特别黏妈妈,在他快3岁时,我给他生了个弟弟。弟弟出生后,他倒是不像以前那样黏我,能自己玩,但问题是他总喜欢欺负弟弟,还老喜欢问“妈妈你喜欢我吗”,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A:一般来说,二宝出生后,习惯了独享的大宝突然多了一个人来分享母爱,眼看着母亲拿出更多的精力照顾二宝,很容易出现失落、嫉妒甚至怨恨的感觉,出现上述行为是很正常的,但可以引导和矫正。

首先,妈妈要对大宝进行情绪安抚,多向大宝表达自己的爱,一个确认了父母之爱的孩子,就不会想办法跟弟弟争宠了。

其次,想办法让大宝参与照顾二宝的工作,多让他给你做帮手。让他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做哥哥的自豪感、责任感。人对于自己投入心血的对象,总会多一分疼惜和包容。当大宝做得不错时,还可以多表扬他,比如:“知道让着弟弟了哦,真棒!妈妈真为你骄傲。”既可以强化他的好行为,还可以让他看到自己的闪光处,积累内在力量。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不会轻易怀疑自己不可爱。我相信大宝也会在付出中找到做哥哥的快乐。

再次,找些适合大宝阅读的绘本,如《汤姆的小妹妹》、《波力当大哥哥了》等,这都是不错的心理自助读物,可以借陪孩子看绘本的时机,让他明白妈妈对他的爱不会因为弟弟而改变,做哥哥也有做哥哥的乐趣。

Q:孩子突然不跟我亲了,怎么办?

我家儿子现在刚1岁,自从11个月由奶奶带他睡觉后,不跟我亲,老黏着奶奶,一刻也离开不了,而且对着奶奶叫“妈妈”,请求引导方法啊!

为了孩子范文2

编剧:朴朴

演员:梅子、容容、教导主任、分管校长

友情客串:宋丹丹、赵本山

时间:新学期开学

地点:一所中心小学

(新学期伊始,备课工作即将进行,教导主任安排好课程,全体教师例会上宣读完毕之后,一件意外的事情出现了。)

(教导主任进入自己的办公室刚刚坐下,宋丹丹就一闪而进。)

宋丹丹:主任,你今天分课怎么让梅子和容容一个班啊?

主任:怎么了?

宋丹丹:哎呀!我说你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啊!梅子和容容俩人有矛盾,谁不理谁,怎么配合啊!

主任:哦?有这回事?

宋丹丹:瞧你主任说的是啥话?我——白云,那玩意儿我大小那是名人,上过电视,写过《月子》,咋说也不会骗人不是。

主任:那可不好办了,这都宣布了啊。

宋丹丹:那可不,你们当领导的就是麻痹大意,哪点不出事,你们不望哪点看。

主任:那我早的时候也不知道她们之间有矛盾啊!

宋丹丹:也是,谁和人家有矛盾还到处说说不成。

主任:非常感谢丹丹提供的消息,我们会重视起来的。

(送走了宋丹丹,教导主任赶忙找到分管教学的林校长一起商议此事。)

林校长:我看还是把她们调开就是了。

主任:林校长你才来到这个学校,不了解情况,梅子上学期请的产假,现在孩子出生才四个月,听说最近她的孩子又有病,梅子还没有来报到呢。为了孩子,我就答应她可以暂时不参加集体备课,在家里先自己备课。

林校长:哦!那这样的话赶紧给她们调开就是了,等她来到不说此事就是。

主任:就怕……

林校长:还有什么?

主任:就怕其它的老师不愿意和她一个班。她自己的孩子小,家又在外地,麻烦事肯定会很多,谁和她一个班会受累。当然作为一名教师是不应该斤斤计较这些的,但是,会上已经宣读完毕了,现在又调动,影响也不好啊!再说,如果把他们俩调开了,那他们俩的矛盾怕是永远也解不开了。

林校长:哦!对,你分析的很对。那我们还是等梅子回来,先做做她们的思想工作再说吧。

教导主任:唉!这件事都怪我,可是我真的不知道她们之间有矛盾啊!

林校长:怎么能怪你呢?我这就去问问容容,看看她们到底关系怎么样?

(教师们在备课,林校长喊出容容。)

林校长:容容,你和梅子今年搭班,你认为梅子这人怎样?

容容:挺好。

林校长:你们之间闹过矛盾吗?

容容:没有什么矛盾不矛盾的,就是她挺高傲的,看不起人。

林校长:哦!那还是有点小疙瘩的喽。回头上课时,你们可不要再怄气了啊!同事之间得互相团结啊!特别是我们当老师的,还要给学生们作表率啊!

容容:我不会和她怄气的。

林校长:那好,等梅子回来,我再劝劝她。

(一周后,学生开始报到,准备上课,梅子带着孩子赶到学校。)

(林校长点好名之后,却发现少了一个人没有到,不是别人,正是梅子,林校长有点生气了。你说这梅子,到现在还没有露面,总不能还在家里带孩子吧。正郁闷着呢,梅子来了。)

梅子:林校长,我来了。刚才你点名的时候,我正料理孩子呢。孩子爸在外地工作,我就只好在咱们学校住下,我已经从附近找了一位阿姨看护,今后我会按时参加点名的。

林校长:噢!你这样很辛苦啊!

梅子:唉!没有办法啊!

林校长:梅子,今年你和容容搭班,没有什么意见吧?

梅子:学校里安排的我怎么会有什么意见呢?

林校长:你就别瞒我了,听说你们之间有一些小矛盾,对吧?

梅子:也不算是什么矛盾,就是她挺高傲的,看不起人。

林校长:啊!呵呵!

梅子:林校长你笑什么呢?过去,我们之间的的关系一直很好,她还到我家吃过饭呢。可是后来不知怎地有了误会,有一次我和她说话,她回头给我一句,比对阶级敌人还狠。

林校长:呵呵!就这就生气了,我看你们女同志心眼就是小,就没有我们男同志豁达。

梅子:是她先不对的嘛。

林校长:现在让你们一个班,就是希望你们能和好如初,你不会让我们失望吧。

梅子:那要看她的态度了,我不会和她生气的。

林校长:那好,回头咱们都认真上课,可不允许再怄气了哦!

梅子:嗯。

(事情好像是平息了,可是三天后的一个下午,林校长值日却发现梅子和容容的那个班竟然没有人上课。)

林校长:主任,容容呢?

教导主任:哦!不知道啊。

林校长:那梅子呢?

教导主任:怎么,梅子也不在吗?

林校长:是啊!看来她们还是在闹矛盾呀。

教导主任:我打个电话问问情况再说。

教导主任(从办公桌上拿起电话):喂,你怎么没有来学校啊?

容容:孩子闹人,新到一个环境,有点不适应,我……

教导主任:那你也不能随便旷课啊!

容容:我写了一个假条,走的慌,忘了教给你了。

教导主任:不行,你抓紧时间来学校一趟。

(说完挂了电话,又打给了梅子)

教导主任:梅子,你怎么有事也不请假啊!

梅子:孩子昨晚有病,我走的急,现在还在医院里呢。

教导主任:那你也要和容容说一声,协商一下,让她照顾好班级啊!你是一名教师,总不能丢下一个班的孩子,都去照顾自己的孩子吧。

梅子:我……

教导主任:我看你们还是在怄气,为了孩子多是借口。不行,你抓紧时间来学校一趟。

梅子:嗯。

(教导主任搁下电话,和林校长一起才觉得事情并不像想像的那样简单。)

林校长:现在分开也来不及了,看来我们得让她们四双眼睛见见面,当面交流一下感情。

教导主任:对,就这样。

(第二天,点名时,林校长发现梅子、容容双双到齐,一个不少。)

(找到她们坐下后)林校长(开门见山):你们俩可觉得愧对班级里那几十双等待你们的眼睛,怎么就能为了自己的孩子就把班给扔了呢?

梅子、容容无语。

林校长:这样严重的旷课事件,是要在全体教师大会上作检讨的!这一点你们是知道的!

容容,梅子(几乎是一起):我……

林校长:我可不管你们是什么理由,在我看来,你们就是在欺骗组织,咱们不是说好要互相照顾的吗?结果倒好,都一走了之了。班里几十个孩子可是在等着我们啊!你们说怎么办?

梅子、容容无语。

(著名笑星赵本山眼看气氛如此紧张,心里可着急了,大家知道他最容不得这样沉闷尴尬的氛围。不说话他憋得慌啊!)

赵本山:林校长,你来。

林校长:劳你费心了。

赵本山:别这样说,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教育的事,就是大家的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伟人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俗话说得也好,一个臭皮匠顶三个诸葛亮,你我配合好,看我眼色行事。

林校长:嗯,本山大哥真是太有才了。

赵本山:别这么说,看我眼色行事。(踱步进屋入座)

赵本山:我说梅子、容容啊!你们都是有文化的人,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提倡建立和谐社会,干部和群众要和谐,买家和卖家要和谐,演员和观众也要和谐;家庭要和谐,同事要和谐,朋友要和谐,梅子和容容当然也要和谐,你们觉得敝人也就是陛下说的在理不?

(梅子和容容看到赵本山都想笑,更别说听他说话了,早已是咯咯的笑个不停。)

为了孩子范文3

《指南》第十三条讲到:活动计划主要让教师明确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幼儿自由活动等教学活动的保教目标、活动过程和指导要点。鼓励教师根据活动需要,在活动前自制有质量的教具,为幼儿学习准备必要的操作材料;熟练掌握和使用各类教具及教辅设备;课前熟悉所教内容,做到儿歌能熟练背诵,故事能脱稿讲述,歌曲能熟练弹唱,科学实验事先做过,避免组织无准备的活动。

虽说这些大家都明白、清楚,但我们都去深入的研究探讨教材了吗?课前都认真地备课了吗?只有深入的了解,充分地准备,教师才能够教得活,孩子学得也活。

例如:在组织“不要在马路上玩耍”健康活动时,以往我们只是给幼儿讲一个相关的故事,通过故事内容教育他们注意交通安全,但这样做给幼儿留下的印象不深,教育效果并不好。现在,我们同样先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但是故事讲完后,组织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展开讨论:小朋友能不能在马路上玩耍?过马路应该注意些什么?然后带幼儿进行实地观察……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高,你一言,我一语,想像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最后,以孩子的思考为基础,教师加以总结,既加深了幼儿的印象,又丰富了幼儿的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再如教幼儿画《我的好朋友》的时候,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用一张范画来引导幼儿照着画,而是把教学重点放在怎样才能让幼儿画出自己好朋友的形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前深思熟虑,熟悉所教内容,思考怎样教活幼儿。

于是在课前我们组织了《我的好朋友》的相关活动,让幼儿了解观察好伙伴的爱好、习惯,夸夸自己的好朋友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对自己的伙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时,我们再组织幼儿画我的好朋友。教师先示范画我的好朋友,并重点用语言引导幼儿回忆自己的好朋友的形象,如:“我在想,我的朋友是什么样的脸型。噢……我想起来了,是椭圆形的”,然后边画边讲解椭圆形脸型的画法。用同样的方法,教师画出好友的发型、五官、服饰等等。在作画的过程中,幼儿积极参与回答,跟随老师的问题回忆自己的朋友。等老师一画完,幼儿就迫不及待地画起自己的朋友来。由于有了前面的活动做铺垫,幼儿笔下的好朋友“画活了”,不再是以前照着老师的示范画,画出来的大同小异的好朋友了。在《狮子王》这个主题教学活动中,狮子当然成了我班的热门话题,他们不但喜欢狮子而且还很崇拜, 漂亮的外形、威武的身姿、王者般的力量赢得了“万兽之王”的美誉。经过交流,我知道大多数幼儿都喜欢看动物世界,在进行这个主题之前,孩子和家长们通过网络、书籍对狮子是比较熟悉的,而且他们也收集了一些关于狮子的图片,对狮子的外貌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所以通过这次活动,幼儿尝试用蜡笔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喜欢的狮子,能给画面添加丰富的背景,并体现主题与背景的主次关系。活动开始孩子们都很乐意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说出自己所了解的狮子颜色、大小、及狮子的一些小故事。接着对老师出示的图画很是喜欢,都争先恐后的说说狮子的样子,眼睛像什么、嘴巴像什么、爪子像什么等等。我以为幼儿已经明白了画狮子的要领,于是没有当场示范,就鼓励幼儿自己尝试了,结果很多幼儿都唉声叹气,“老师,我不会画。”显然他们无从下手,根本不知道怎么画,唐老师这时候也急了,你和孩子讨论的时间太长了,孩子们从来也没有画过狮子,你应该把画狮子的过程分解出来,教给他们画狮子的方法,这样直接画对他们来说太难了,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时候意识到了,对教师而言还可以调整,但是对孩子来说呢?他们已经在图画纸上留下了连自己都不满意的图画。再换一张纸?一节课的时间马上就要过去了,面对孩子们渴望尝试、渴望成功的眼神,我羞愧难当,我深深的明白,今天的结局完全是由于我的准备不够充分,没有考虑到示范的重要性,以至于浪费孩子的时间,我的疏忽会影响他们进步的速度。

为了孩子范文4

过了一会儿,她又转了回来,对我说:“在院子里玩的那个孩子就是你儿子吧?我也没看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啊。”这次换我愣住了:“是啊,他就是一个普通孩子啊。您为什么生这么大气呢?”她没回答我就走了,但她的话却引起了我的深思。我的孩子,需要成为我作为一个合格母亲的证明吗?甚至要成为检验一种育儿理念的标本吗?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开始崇尚“唯成功论”“唯结果论”,孩子的成功等同于父母的成功,孩子的荣耀等同于父母的荣耀。更有人直言不讳:“要知道一种理念是好是坏,就看在这种理念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是不是比其他孩子更优秀,是否个个都有成就。”

在这种论调下,孩子变成了父母的“军功章”。更有甚者,孩子成为了父母好坏的“证明”。如果你的孩子不比别人家的优秀,那么你就没资格谈论什么“爱与自由”“无条件养育”“安全感”这些理论。

这个论调的背后是一个简单粗暴的逻辑:你宣讲新教育理念,那么你的孩子每一个当下的状态就都是这个教育理念水平的反映。所以,你的孩子应该通情达理、深明大义、懂事自律、成绩优异。而这样的评估标准背后,实际上是随机的、片面的。我们不可能从一个片段来推测一个孩子的状态,从而去评判他的家庭教育模式。

但是,这样的想法长期存在于某些人心里,看上去无懈可击。难道不是吗?一种教育模式好不好,就应该看孩子的状态,看孩子的成就,看孩子结出什么样的果子。可惜,很少有人愿意给孩子足够长的时间,用客观的标准,以及毫无执念的眼光去看他们。父母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期待他们至少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以证明父母的选择是正确的。只有这样,父母才相信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家长。

为了孩子范文5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启东中学校长王生:

开展做人教育,谋求学生的幸福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素质教育的核心,那就是德育。学校校长首先要抓的就应该是德育工作。

2010年3月5日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讨论的时候讲到: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学会做人。衡量教育质量,不仅仅是看文化知识,学生学会做人是第一位的。在我们学校,学生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他们都把这叫做“王生语录”,就是: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做人。我们学校新生报到的时候,学校会发给他们两本书,一本是《三字经》,一本是《弟子规》,学生是要背诵的。这两本书都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弟子规》总叙就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孝,弟,谨,信,爱众,亲仁,谈的都是人的道德修养。学好这些,对于“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德育为先不能只在口头上说,更要在实践中扎扎实实去做。我们学校新生开学第一课就是做人教育,都是由我来讲,每次两个小时:我们怎么做人,如何做人。我告诉学生,做人就要:在家孝敬父母,在校尊敬师长,在外关爱他人。一个学生光是文化知识学得不错,但是做人有问题,这样的教育还是不完整的。

开展做人教育,老师要做学生的榜样,校长则要做教师的榜样。老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正为善。老师如果做不到这点,怎么去教育好学生呢?校长也应该这样。

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幸福打下基础,做人教育要谋求学生的幸福。德育会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能否幸福、快乐地生活。比如,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养成坚强的意志,以后碰到挫折,他就会悲观失望,这样他的一生都会充满痛苦。做人教育就是把学生引向幸福。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泰州中学校长蒋建华:

办好负责任的教育,引导学生对自己负责

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教育优先发展。我认为,要落实好中央的要求,就要大力倡导办好“负责任的教育”,真正将责任落到实处、将口号化为行动、将改革推向深入,形成政府引导、部门自律、学校自觉、社会监督的良性循环机制。

要切实办好负责任的教育,首先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强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二是强化学生养成教育与良好习惯的培养,三是强化学生生存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人无精神不立。现在的学生往往不缺乏知识,而是缺乏理想与信念,缺乏道德、文明、礼仪与养成教育,缺乏勤奋刻苦精神,缺乏自主能力、基本生活技能和动手能力。要将三个强化落到实处,在宏观方面,全社会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净化社会环境,克服文化低俗、信仰匮乏、精神脆弱、伦理失范、道德沉沦的状况;宣传媒体要提高宣传品味,坚决摒弃以“时尚”遮蔽文明、用“偶像”替代典范、放任社会文化和价值理想的低俗现象,给学生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学校内部也应该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一味用分数来单一地评价学生,要通过生动典型的真实案例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好的德育一定是理性的、平和的、负责任的、有实效性的,也是能够针对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展一些实实在在甚至是一些个性化的教育活动。现在很多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假大空现象比较多,缺少一些实质性的措施。再加上凭借老经验做事,穿新鞋走老路的痕迹严重,导致了德育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理想。

近年来,泰州中学提出了“倡导负责任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围绕这一理念,学校着力推进以“责任教育”为显著标志的特色高中建设,全方位地构建了“思想育人、道德育人、知识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的责任教育体系,努力办成理性而负责任的学校。学校还先后提出了“负责任的教育才能立于天地间”、“负责任的学校才能高品位地发展”、“不让学生吃不该吃的苦,不让学生享不该享的福”、“保持适度负担、适度压力、适度宽松”等一系列教育主张。同时,我们也很注重对学生道德教育与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成人”、“成事”、“成才”教育,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十大主题教育”,制定“素质教育个十百千万”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平台,引导学生对自己负责,实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一中校长鲁善坤:

德育要从细节抓起,有针对性地开展

古人说,士云千里之外而丧失耳目之前。讲起来,云遮雾绕,十万八千里,而近前的事却不知晓。这是不行的。开展德育工作也是这样,不能一讲起德育,长篇大论,夸夸其谈,头头是道,可是连最起码的道德问题都解决不好。比如,走进一个班级,地上很脏,东西乱放,学生对公物也不爱惜,在书桌上乱写乱画,或者走在校园里,学生习惯不好,果皮随手扔,这种情况下任你把德育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意义。德育就是两点,一是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二是养成教育。这都不是靠说能做好的。

德育要做好,一定要实实在在,切忌空谈,要注重细节,从点滴抓起。如果直接讲道理,你可能听不进去,可是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活动,时间久了,道理也就自然入心了。

德育要取得实效,还要注重校风建设。酒要酿得好,要窖好;泡菜要泡得好,要盐水好;育人要育得好,要氛围好。这里的氛围,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校风。校风是无形的,可是学生一脚跨进校门,他就能感受得到。如果一个学生习惯不好,可是他在一个氛围良好的校园里,看看老师,看看周围的同学,他们是怎么做的,在他人无声的影响下,他也会自然转变。这就像做泡菜一样,把新鲜原料放进泡菜坛子,你不需要做什么,经过一段时间拿出来,它自然就成了泡菜了。

开展德育,应该有个阶段性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说,要“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开展德育,一定要研究学生各个阶段的特点,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有针对、有重点地开展不同内容的教育。比如,高一阶段德育目标是让学生树立继承革命传统的思想,形成良好的集体风尚;高二时培养学生爱党、爱人民的思想,养成文明礼貌行为;高三时树立坚信社会主义的理想,培养社会主义公民道德。

开展德育,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唐朝大史学家刘知几曾说:“假有学穷千载,书总五事,见良直而不觉其善,逢抵牾而不知其失,葛洪所谓‘藏书之箱箧’‘五经之主人’。而夫子有云:‘虽多亦安用为?’”就是说,学习一定要“善择”,明辨是非,否则,学得多了又有什么用呢?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学校要多从正面引导,校长要有正确的价值追求,并把自己的价值追求转变成老师的价值追求,老师则要把它传递给学生,每个学生也都有正当的价值追求。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郭子仪:

德育课需改革,要囊括人一生的基本知识

现在大部分孩子的教育过程都缺乏法制教育。人不畏惧什么是最可怕的。大部分“无畏”的学生,几乎都成为问题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往往发现,如果一个孩子比较畏惧他的老师,那么他的学习成绩一定不会太差。

很多孩子的行为习惯不好。有统计数字表明,中国有6成的青年是啃老族,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其实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的行为习惯有问题。

我们的教育没有跟上,缺乏综合性的德育课。

课堂是德育的主渠道,课程体现德育功能。要推进德育工作,就必须实实在在地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德育课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或者政治课,它应该囊括一个人一生的基本常识,包括法律、环保、消防、人际、亲情、历史等各个方面,而不应该单一化。

因此,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需要研讨教材的综合性方向。从学校教育来说,学生应从小学习基本常识、行为规范,学习历史、法律,还要学习处理人与动物、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些在德育教材中都要体现。

在教材的编写方式上,要增强趣味性,生动、实用,最好采用故事方式编写。而且,内容要让学生体验生活,回归生活。

这需要社会各界包括校长、教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人文领域各学科专家坐在一起,共同研讨课程体系改革的大方向,最后分篇章来完成教材的编写,使德育课不再是单一的“政治课”、“思想品德课”。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张雅英:

德育要坚持生活教育,在实践中培养孩子德性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一个问题就是优先发展教育,强调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对于新时期德育意义的认识就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认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德”的问题。

我的德育理念和思想是,生活中、实践中对孩子进行德育。现今的德育教育往往是宏观的多,口号的多,行动的多,即赋予一个主题活动,一朝教育一朝结束,反反复复地进行。但是我认为,德育就是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做人,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感悟道德、升华道德,所以我们的德育应该是实践教育、生活教育。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在实践的大课堂中让孩子们知道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我们的德育,不仅仅是落实到“一次式”的活动当中,更应该落实到我们对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潜移默化的引领和实施当中。

我们曾经组织过“红领巾实践周”活动,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这次活动主要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体现小伙伴之间互促、互助的助人精神。我们把孩子们集中到一起,一起过大家庭的生活,随后我们组织了一系列集体活动,我们把孩子们带到军营中,让孩子们感受军营的气氛、军人的风采、军人的品德,并使孩子们切身体验到军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我们带孩子们到工厂去参观工人的劳动环境,并让他们真正地参与到社会生产活动中去。在养猪场、养鸡场,学生跟工人们学习到了劳动技能,最可贵的是,在这一招一式、一实践一动作中,真正培养并历练了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意识以及意志力。在教师的引导过程中,孩子们逐渐认识到,他们未来的成长道路上会遇到许多比现在还要复杂、还要艰难的情况和困难,只有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才会真正长大、成熟和健全。

因此,德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并不是一两次活动就能解决的,我们要周而复始、反反复复地引导孩子参与社会实践劳动。当然每一次活动都要有更高的要求,这就是教育者的艺术所在,教育者对教育规律把握的根本所在。每一次都尽量“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这也是我们德育的特点,不能大而空,过去我们跟学生讲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但孩子们看不到、摸不着、感受不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在我们把德育的大道理浓缩在小事中,让孩子们从很小的事物中有所启发、有所感悟,然后让孩子们走近一点儿,摸一摸,做一做,想一想,交流交流,感悟感悟,实实在在地跟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道德一定是在实践中获得的,脱离了实践的道德,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实践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空中的教育。知识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增强,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学获得,但是生活实践,你不去体验它、不去训练它,就无法真正懂得生活的真谛,一个不能自理、自立的人,道德也就是空谈了。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汕头市金山中学校长李丽丽:

德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德育核心问题是爱

德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社会、家庭的责任。环境的营造、媒体的宣传、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公民的行为等都对学校德育有导向作用。

社会方面,先说环境的营造。会议期间,我去了北京国际雕塑公园,我对其中一个雕塑印象很深:两个小男孩在救助一只受伤的小熊。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环境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环境,使人“如入芝兰之室”,时间久了,人的道德感就增强了。

还有媒体宣传。香港媒体宣传做得很好,电视上经常插播一些公益广告,比如老人过马路,有人扶他过去,流感来了,就要戴口罩。这都非常有针对性。每年大学生入学报到时,送新生的家长都会很辛苦。我们能不能也来个公益广告,大学生自己的事要自己做,不要让父母给你拿行李。媒体一定要多从正面引导。几年前一个老人摔倒,有人把他送到医院却摊上了官司。这严重损害了公民的道德感。如果媒体总报道这些东西,有谁还会做好事呢?

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非常重要。在这次人代会上,有个代表说,到美国一个州坐交车,会看到车上有个说明,讲本州的法律规定上车不能站着,站着是违法的。有的车也是可以站着的,但哪一条线外不能站是有规定的,站在那儿就会影响司机的视线,就是违法。由此可以看出,那里的法律法规很健全,而且可操作性很强,告诉你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法律法规的完善也很重要。我当班主任的时候,高中体育达标,女生跑800米,男生跑1500米。当学生跑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高原反应,想放弃,老师则鼓励他:坚持住,你一定能跑到终点!这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现在不行了,跑前先问学生,你身体有问题吗?没问题就跑;有问题就可以不跑。这样没问题的学生也常说有问题。这样的规定无益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的勇气。

公民的行为对学校德育影响也很大。学生抽烟,很多是模仿成年人。如果社会公民不注意这点,单纯要求学生戒烟,效果肯定会打折扣。

家庭方面,现在很多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结果孩子就没有很好的习惯。家长对孩子不放手,包揽孩子的一切,孩子怎么能有独立能力?理性的家长一定要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拿主意,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事自己选择。即使偶尔出现错误,也没有关系,因为在拿主意、做事情、做选择的过程中,他要分析、判断,要经受各种考验,要克服各种困难,这对他的成长都是必要的。

所以说,开展德育,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努力,当然学校责任也很大。

学校德育一个核心的问题是爱。老师要爱学生,学生要有爱心。爱心教育要融入各学科教育中,还可以通过主题活动来开展,也可以联系社会热点来做。汶川地震发生第二天,我从外面开会回到学校,就有学生来我办公室说:“校长,我们捐款吧,帮助那些人。”学生捐出了自己的爱心,结果那一段时间他们的伙食费直线下降。

学生有了这种爱心,他就会对自己负责,会尊重他人,也会包容别人,感恩他人。有了这种爱心,他就不会加塞,不会吸烟,他就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长尚庆莲:

德育需尊重规律,家校合力方可助学生成“人”

教育就是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小学教育就是帮助孩子们把好的行为形成习惯的一个过程。在学校这样一个群体里,规范一旦形成,就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群体规范就会自然地,由内及外地影响约束每一个人,并使其自觉地融入其中。

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方面,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很重要。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根,学生在学校受到教师说教的感染虽有一定作用,但微乎其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对于不能做的事情不要抱怨,也不要等待。现在的孩子价值观取向是比较极端的,谈到理想的时候他们大多数都是要做各种“家”,几乎没有人说长大以后要当工人,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教育有时候显得很苍白。学校首先应该和家长配合在一起,对孩子有不良影响的想法要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让孩子先成人后成才。在教育孩子的整个过程中,我认为有些道德底线是刚性的,比如说感恩,孩子只有先懂得感恩父母,才会感恩同学、老师、学校和社会;再比如说善良,对一切事物有同情心,这些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很重要,包括对小动物的爱护,对身边一切事物的爱护,多一份爱心,少一些冷漠,孩子的心里才能阳光起来。

在小学开展德育活动,还是要从一些小事做起,通过这些活动能够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毕竟,德育不是一天一个活动,也不是一天一个口号,更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对他们孩子的成长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但是孩子却不领情,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家长往往也很少关注,而这些现象往往是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于是,在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前夕,我们学校都会开展“我给奶奶捶捶背”、“我听爷爷讲故事”、“我给妈妈写封信”、“我给远方亲人打电话”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从中懂得关爱、体贴与尊重他人,并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人,做父母的小帮手。与此同时还号召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给妈妈一个惊喜”,之后在“心灵快递”中记录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活动也常常让家长泪流满面,并以真挚的感情回应。传统的家长高高在上指责和训斥的现象少了,代之以朋友式的交流与沟通。

每年7月份,学校都会为即将毕业的学生举行庄严的毕业典礼,主题就是“学会感恩”。学生身穿由学校统一提供的毕业服、头戴毕业帽,全体师生和家长共同回眸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个精彩的瞬间,一起追忆学生五年来的生命历程。情到深处,在场的每个人都为之动容。学校、学生、家庭三者被一条纽带紧紧地系在了一起。经历了这样的活动,孩子爱老师、爱家长、爱同学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不但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而且也使我们学校的感恩教育得到了升华。

链接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关工委主任田淑兰:

从孩子心理需求出发,全方位关注孩子健康成长

时下发生的一些悲剧,很多都是由于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不够科学造成的。现在的孩子吃得好喝得好,他们的生理需求是得到满足了,但是心理需求呢?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老师并没有意识到。只是觉得给他们知识,让他们会考试就行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研究的东西非常多。要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有时候社会上的很多宣传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比如说,现在社会上宣传严厉教育,像虎妈这类,或许这是个成功的案例,但仅仅是个案,可能在另一个孩子身上就适得其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了解孩子,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但要因人而异,绝对不能简单化。一方面,孩子的心理问题很多是无意识的,他不像成人那样意识到这个可能属于心理问题,需要去找心理老师;另一方面,也不是说孩子的心理问题已经形成了心理疾病,需要去找心理老师,所以也不能把它过度渲染。对于孩子的心理引导,关键还在于情感的投入。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河西区教育局副局长孙惠玲:

家教宽严要适度,强化养成教育

为了孩子范文6

案例一:家里常有“战火”,我也是座火山

小军,男,17岁,因为打架闹事而被送进咨询室。从他记事开始,父母就不停地吵架。随便一点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吵得天翻地覆。妈妈永远是一副委屈气愤的模样,从眼前的事可以扯到她和爸爸恋爱的时候。爸爸最初会和妈妈说道理,说着说着就吵起来。后来爸爸就沉默,忍到不能忍时就离家而去,不管妈妈如何哭喊。说到这里小军的眼泪就流了下来。他说在父母争吵的时候,他们都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他躲在房间的角落里很害怕。他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也不理解爸妈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凶,他很害怕这一切的错都是由他引起的,他很害怕这个家就会散了。同时他也恨妈妈啰唆唠叨、恨爸爸无情无义。如此多的恐惧和愤怒积在心头,小军就变成一座随时会爆发的火山。每次发火后,小军又非常自责,他恨自己不能控制自己。

案例二:父母相敬如“冰”,女儿冷若冰霜

昙昙今年28岁,长得眉清目秀,说话的样子乖巧可爱。别人都很难理解,为什么她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连个男朋友也没有。其实昙昙从大学开始谈过四次恋爱,只是最长的一段也才半年,还没来得及曝光就结束了。每次都是她发现对方存在让她无法接受的缺点,就疏远对方,让男友们一头雾水地“被分手”。一般来说,亲密关系出问题的人往往原生家庭成员的关系也会有问题,所以咨询师试着了解她和父母及父母之间的关系。昙昙说她父母从来不吵架,甚至她都没有见过爸妈对对方大声说话。如果有意见不合他们就都不再说了,各做各的事,当这件事没有发生过。而且她父母都很客气,“麻烦”“谢谢”“对不起”挂在嘴边,不像夫妻倒像同事。说到这儿,咨询师明白了昙昙为什么无法维持一段长久的亲密关系:谈恋爱是需要“谈”的,可她在和男友感情好时,她不知如何表达亲密,也不能接受和理解男友的亲密表达;在和男友有冲突时,她又不会处理,只会逃避、冷战。这样的互动方式下,关系自然不能长久。

案例分析

通过小军和昙昙的故事,我们看到不管父母是长期随意的争吵还是长期刻意的压抑,都会对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和影响。

父母长期争吵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自卑。孩子(特别是三岁以下)面对问题往往用内归因模式。比如,被老师批评了,他们不会认为是老师标准过高或有误解,会觉得是自己没能力;如果父母争吵,他们会觉得是自己不好惹爸爸妈妈生气、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长期如此,孩子就会越来越自卑。

内化负向互动模式。孩子最初的人际交往模式往往就是从父母之间及父母和他的互动中学习到的。在有争吵的家庭,当夫妻意见不一致时,他们会相互指责埋怨,认为是对方的问题导致无法沟通。长期的耳濡目染,孩子面对和同学的冲突,他也会以语言或行为攻击的方式来应对。

向攻击者认同。在父母争吵的时候,孩子内心往往是害怕无助的。越小的孩子越无力承受这种恐惧。这时他会发展出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就是去模仿吵得最凶打得最厉害的一方。他们会对身边的同伴恃强凌弱,或是在感觉到要被欺负之前主动欺负别人,这样让他觉得自己也和父母一样有力量,以此来减缓自己作为受害者的恐惧、焦虑和无助,这在心理学中称为“向攻击者认同(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

父母长期压抑情感、回避冲突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害怕冲突。在一个长期回避冲突的家庭,孩子无法学习和别人意见不一致时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和别人协商、如何坚持自己的想法。所以当观点不一来临时,孩子会像父母一样更多地表现出冷漠、退缩、离弃,或试图击败对方,以此来缓解内心对冲突的恐惧。

情感淡漠。人的情绪有如钟摆,每个人对爱与恨、快乐和愤怒体会的程度是成正比的。试想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正常地表达生气和担心,也就很难恰当地表达快乐和安心。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的情绪不够丰富,在与别人交往时也表现出情感相对淡漠。

无法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一个不敢和别人有争执的人,在本质上对关系是不信任的。在他心里会觉得只有通过讨好对方、回避冲突才能维持感情,一旦发生争执就会使关系出现裂痕。有了这样的担心和害怕,他很难以最真实的一面和人相处,这样建立的关系就不够真实,难以维持长久。

不伤感情的吵架法

亲密关系的维持是需要互动的。正向的互动方式会增进感情,如关心、拥抱、欣赏等,负向的互动方式会影响感情,如忽视、控制、恶语相向等。吵架作为一种特别的沟通方式是中性的,如果争吵中,双方能放下防卫、通过争吵增加了解、不断地进行负责的沟通就是正向的,夫妻会越吵越爱;如果争吵中,双方对彼此不信任、充满敌意和伤害就是负向的,夫妻会越吵越恨。所以,有孩子在场,父母并非不可以吵架,关键是如何吵。

以下四种争吵的方式被称为吵架中的“四大杀手”,会给夫妻关系和孩子的情感带来极大的伤害。

杀手一:指责

不断责怪对方、对对方的人格进行攻击。相对来说,女性比男性更爱指责对方。

杀手二:反击

无论一方用什么方式表达出他的不满或期望,另一方都不接受,甚至会反过来指出对方的不对。反击有时候表现为翻旧账。

杀手三:蔑视

一方因为学历、道德标准、社会地位、或是经济收入等优势而贬低对方,给人一种高高在上,对方不如自己的感觉。

杀手四:冷漠

这是逃避的方式,以一种貌似不在意、无所谓的态度让另一方更加恼怒。男性比女性更常使用这种方式。

父母要使争吵变得不伤感情、积极有意义,除了要避免上面提到的“四大杀手”外,还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1.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不伤及无辜(指责对方的亲友等)

2.了解对方的心理感受

研究发现,争吵的事端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是没有被满足的心理需求,所以了解对方争吵中的“心里话”就很重要。一般来说,引起争吵往往是“被在乎、被照顾、被欣赏”这三种心理需要之一没有被满足。

3.回应对方的心理需求

仅仅对引起争吵的事端进行解释,只能缓解当前的情绪,不能增进感情。只有对未被满足的期望进行回应,才能触及对方的内心。比如,当妻子抱怨“我为家付出这么多,你从来都不在乎”时,丈夫可以回应“你的付出我都看在眼里,真的很感谢你为我和这个家做了这么多,之前总觉得不用说出来,这让你难受了,真是抱歉”。

4.说出自己的期望与感受

任何一份关系都是相互的,在充分理解对方的基础上,也需要告诉对方自己的期望和感受。像刚刚的例子,丈夫还可以这样对妻子说:“谢谢你为家为我付出这么多,我也希望以后在你需要我的时候让我知道,有时候我会疏忽,但我是真的很在乎你。不然事后你怪我的时候,我也觉得很委屈。”

吵架后安抚孩子的情绪

不伤感情的吵架法是需要父母共同努力去学习的。有时候父母一冲动又会使用原来有伤害性的沟通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事后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以减少争吵对他的影响呢?

1.主动向孩子解释争吵的原因

不必详细交代争吵的缘由,更不能借此向孩子说另一方的坏话,重点是让孩子知道父母的争吵是父母之间的事,不是他的错。

2.了解孩子的感受

在父母争吵时,孩子的感受往往是很复杂的,有害怕、担心、生气、紧张、伤心、无助等。父母在事后要尝试了解孩子的感受,并帮助他给情绪贴上标签。如果孩子感觉到在父母的争吵中受到很大的伤害,父母要真诚地道歉。

3.解释争吵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