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短故事范例6篇

幽默短故事

幽默短故事范文1

关键词: 幽默短信 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言语行为理论

一、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人们需要一个空间释放自己的压力。于是,手机短信成为人们消遣娱乐的重要工具,幽默短信也应运而生,成为人们的宠爱。幽默短信的实质就是“娱乐”,是从短信的收发中获得快乐。幽默短信给发信者带来的快乐是双重的,看到有趣的整人短信自然会会心一笑,而当发送出去,想象着收到短信者大吃一惊的样子,又是一种得意的开心。幽默短信成为人们释放情绪、缓解压力的一种途径。

许多途径都可以产生幽默,幽默可以通过违反P.Grice提出的在会话中应遵循“合作原则”引起,即若会话者违反“合作原则”――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也会产生幽默的效果;幽默也可以因为违反礼貌原则,故意说一些歧义(ambiguity)的语句,这种歧义不仅存在于语音中,也可以存在于词汇和句法层面上;同时,幽默还可以因为语用能力跟不上语言能力而产生。

二、幽默短信的特点

Nash在其《幽默语言》一书中对于幽默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说道:“和语言能力、数学才能、灵巧的大拇指、制造工具的能力这些能力一样,幽默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之一。对于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来说,幽默不仅仅是生活的一个和蔼可亲的装饰,它是我们生活的一种复杂的才能,是一种攻击方式,一条防御战线,是一种对于生活的斗争中的不平等的抗议,是一种弥补过失和重修旧好的方式,也是一种对于生活中那些随意的、被破坏的和我们所不能控制的一切的一种妥协。”

幽默短信并非总是以转述真实发生的事情为目的,而是偏离言语活动的轨道,打破语言的时空界限,任意组合情景元素,产生虚实结合的荒诞,以期达到幽默的效果。幽默短信也可以通过在短信的语音形式、词汇意义或结构形式上做文章,利用汉语的谐音特征、一次多义及结构上的歧异,对某个字、词的字面义进行故意的曲解,牵强附会意义,从而达到幽默的效果。

三、理论背景

1.合作原则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对会话进行了大量研究。他发现人们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交谈双方都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双方有义务提供足够而且准确的信息,不嗦,不让谈话走进死胡同,力图作出有关的反应等等,这就是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包括四大准则,每个准则下面又包括一些次准则:

(1)数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所说的话应包括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2)质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lity):努力使你说的话是真实的,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相关准则(Be Relevance):要有关联。

(4)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要避免晦涩歧义嗦,要简练井井有条。

格赖斯还发现,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并不总是都遵守这些准则的。有时出于需要人们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而当人们违反合作原则时,并非是不合作,而是在另一个层次上体现着合作原则,来表达另外一种意思,而幽默也时常在这时产生。

Thomas(1995:72)指出,对于合作原则,除了遵守(follow/fulfill)外,人们有五种不遵守(non-observance)的态度:蔑视(flouting)、违反(violating)、违背(infringing)、离避(opting-out)、搁置(suspending)。Grice(1975:49)特别地把“违反”合作原则定义为“不张扬地不遵守合作原则的准则”,如果说话人违反一项准则,其用意是误导听话人。在交际中,为了使交际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需要遵守合作原则,如果故意蔑视合作原则,则必须让会话的另一方察觉到这一点,从而作出另一种解读,否则就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2.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补充发展。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意”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问题。因此,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为益补的关系。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Grice认为,虽然人们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交谈双方都会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但是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人们可以故意违反某一准则,说假话、空话、过头话或“半截话”,说风马牛不相及的话或歧义嗦的话,以及拐弯抹角不直截了当,等等。但他的理论解释了会话含义是怎样产生和理解的,却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会话准则,表达如此之多的话语间接含义。Brown,Levinson和Leech等在后来的研究中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提出了礼貌原则,认为人们在会话中之所以违反合作原则是出于礼貌的原因。Leech礼貌原则的提出,弥补了合作原则的不足,丰富发展了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Leech发现,在不少情况下,人们违反合作原则的准则是出于礼貌的考虑和需要,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的意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Leech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出于对礼貌的考虑而违反了合作原则的现象屡见不鲜。

Leech的礼貌原则的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以取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策略准则:a.使他人受损最小;b.使他人受惠最大。

(2)宽宏准则:a.使自身受益最小;b.使自身受损最大。

(3)赞誉准则:a.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b.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a.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b.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

(5)赞同准则:a.尽力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b.尽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间的一致。

(6)同情准则:a.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b.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由于礼貌的原故而“言不由衷”,说出一些和本意不符的话,“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无论在哪一个语言集团都存在的,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3.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在以言行事。其来源于以下假设: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其他任何表达手段,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行为。言语行为的特点是说话人通过说一句话或者若干句话来执行一个或者若干个上面列举的行为,而且,这些行为的实现还可能给听者带来某些后果。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Austin认为,这三种行为分别是: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也有学者把它们称作话语行为(或说话行为)即以言指事(the locutionary act)、语现行动(或施事行为)即以言行事(the illocutionary act)、语导行动(或取效行为)即以言成事(the per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四、幽默短信分析

幽默的形式是不同的,途径也是多样的,违反了上述原则,可能会带来幽默的效果。

1.幽默与合作原则

例1老师:“你的抽象画怎么不像呢?”

小明:“当然,像的都抽去了,剩下的都是不像的。”

这则幽默违反了质的准则。抽象画本是一个整体概念,是画派的一种,而小明有意别解,把“抽象画”这三个字分开来解释――抽去像的部分,当然剩下的就是不像的部分了。小明答非所问,达到了幽默的效果。

例2.Tom:我好像以前在什么地方见过你?

Lucy:是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再去那个地方的原因。

这则笑话违反了量的准则。Tom说他好像以前在什么地方见过Lucy,Lucy应该回答是的,然后说在什么地方见过Tom的,但是Lucy却多说了,加了一句“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再去那个地方的原因。”Lucy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了Tom所需要的,违反了量的准则中的“不超过所需要的信息量”的要求,以这种方式告诉Tom,她根本不想见Tom。

例3.顾客惊呼:“你的大拇指泡进我的汤里拉!”

侍者说:“没事,我习惯了,不烫。”

这则笑话违反了关系准则。顾客其实是在责备侍者,怎么能把大拇指放到汤里,实际上是要求顾客赔礼道歉,而侍者却“环顾左右而言其他”,故意违反关系准则,不赔礼道歉,却自作多情,视顾客的责备为关怀。

例4.One high-ranking official once responded to a subordinate’s request for raise by saying:“Because of the fluctuational predisposition of your position’s productive capacity as juxtaposed to government standards,it would be momentarily injudicious to advocate an increment.”The staff person said,“I do not get it.”The official responded,“That is right.”

方式准则要求说话人要避免晦涩和歧义,要简练,有条理。但在实际交际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时故意违反这一准则。这位官员用了一系列的大字眼,使人听来只觉得他像是在宣读什么官方文件,一时间真弄不明白在讲些什么。这个句子所体现的语体明显不适合日常口语交际的场合。选用这样的语言形式来进行口语交际,也就违背了方式准则。而当对方表示听不懂时,他又巧妙地利用了“I don’t get it.”这句话所潜在的双关意思,在幽默之中拒绝了对方提出的加薪要求。

例5.龟兔赛跑,猪作裁判,你说是龟跑得快还是兔子跑得快?

这个问题如果遵守合作原则,回答只能是“龟”或者“兔”。然而,这两个答案,无论哪一个,实际上都默认了回答者是“猪”,因为是猪当的裁判。而如果选择不回答,则违反了量的准则,如果选择回答:“你说呢?”则违反了量的准则和关系准则。因此,说话人和听话人并不期待对方遵守合作原则,此时合作原则的各条准则其实是被搁置起来了。交际双方都明白这一点,因此都会努力把话语朝着有利于幽默的方向进行解读。

2.幽默与礼貌原则

甲向朋友借钱,问朋友可不可以借,朋友朝他笑了笑,问:“你看我的脸干净么?”甲仔细看了看说:“没脏,挺干净的。”朋友笑着说:“我的兜比脸还干净。”

朋友的意思实际上是不想借钱给甲,但由于要朋友之间的面子,没有直说,换了一种委婉的、比较间接的方式,告诉甲他的兜比脸还干净,意思就是说他没有钱可以借给甲,实际上是放弃了合作原则,选择了礼貌原则中的赞同准则,尽量缩小两个人之间的分歧。

3.幽默与言语行为理论

英国语言哲学家J.Ausitin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指出,人们在说话的时候,不仅是在说话,同时也是在完成某种行为。语用学认为说话人说话时具有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交际双方都必须同时具备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才能有效地发出和接受信息,保证交际顺利进行。如果两种能力中有一种,特别是语用能力,跟不上,对话语理解就会有误,信息传递也随之受阻。许多幽默或是自然产生或是有意识地利用了这种信息交流不顺畅现象。

A professor was giving a big test one day to his students.He handed out all of the tests and went back to his desk to wait.Once the test was over the students all handed the tests back in.The professor noticed that one of the students had attached a $100 bill to his test with a note saying “A dollar per point.”The next class the professor handed the tests back out.This student got back his test and $64 change.

学生的意思,即言外行为是一分一元,一共是100分,我给你100元,你给我满分,教授明白学生的这一言外意思,但是故意装作不知道,并曲解这一学生的意思:考了多少分,就是多少元,所以在给这个学生试卷时,给他找了64元,也就是说这位学生只考了34分。

五、结语

文章中举了5个例子,分别列举了短信在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及在搁置(Suspending)了合作原则时,幽默的效果是如何产生的。同时,文章也分别列举了一个不遵守礼貌原则和违反言语行为理论时所产生的幽默。

我们认为幽默是对合作原则的一种反动,合作原则认为该怎么样,幽默就按照相反的实行。当然,幽默不仅可以通过违反合作原则产生,还可以通过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的方式产生,针对不同的前提条件(Presupposition),也可以产生幽默。

幽默短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本文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几则幽默短信,以使人们进一步提高幽默欣赏水平,体会幽默的乐趣所在。

参考文献:

[1]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Speech Acts,”Syntax and Semantics.Ed.P.Cole and J.Morgan.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Vol.3.

[2]Leech Geoffrey.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83.

[3]Nash Walter.The Language of Humor[M].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85.

[4]Thomas,J.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95.

幽默短故事范文2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幽默艺术

一、幽默性语言艺术的主要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大家之所以重视教学语言的幽默性,是因为幽默性语言具有以下作用。

(一)幽默性语言具有吸引作用,可以引起学生注意

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被一些无关的事情所吸引,注意力不集中。幽默性语言可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幽默性语言可以将无意注意诱导到有意注意中来,实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结合。学生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地听讲、思索,学好思想政治课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二)幽默性语言具有协调作用,可以创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活动,而且同时伴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学生如怀着课业负担、升学压力等因素造成的紧张心理进入课堂学习,决不会对学习产生浓烈兴趣。幽默性语言的含蓄深刻、轻松自然,给人以温和友善之感,这对于缩短教师应用教材与学生心理之间、情感之间的差异和距离是十分有益的。幽默性语言起到了调节气氛,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和氛围的作用。

(三)幽默性语言具有激发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相对于其它学科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只是平铺直叙地按教材内容讲解,容易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幽默性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深刻,既令人发笑,又促人深思,可以起到保持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倦,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幽默性语言艺术的主要技巧

教学中,幽默性语言的方式多种多样,常用形式可归为以下几类。

(一)俚俗故事法

俚俗故事法就是运用俚语、俗语、谚语、典故、寓言、相声、歇后语等来说明事物的一种方法。俚俗谚语虽属“下里巴人”,也不乏熠熠生辉,给学生以听觉上的别开生面,思维上的别开洞天。寥寥数字,短短一语,好似画龙点睛,胜过滔滔不绝。一位教师为说明道德是依靠人们自觉和社会舆论来维持的问题,引用了“诗训不孝子”的故事:一位姓陈的老大爷与一儿媳、一孙子同住,由于儿媳不孝,致使老人衣不暖身、食不饱腹。一年腊月临近春节,老人饥寒交迫。一个同村人深感同情,写了中堂:“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我喂儿来儿饿我,当心你儿饿我儿。”把祖孙三代关系描写得淋漓尽致。诗贴出去后同村人议论纷纷,儿媳感到内疚,终于到老人面前赔礼。这个故事生动有趣,使学生不知不觉中懂得社会舆论对于道德的维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形象比喻法

形象比喻法又叫打比方,就是运用某些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去说明抽象费解的内容,使所说明的道理具有趣味性、感染力和说服力。如在讲到资本家由于采用新技术使资本家在获得了更多剩余价值时,有的学生提出“新的机器设备能创造剩余价值”的观点。对这一观点的理论说明较抽象,也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剩余价值概念,明白剩余价值来源之后,反问了一句“如果张××用棍棒打死了一只鸡,你认为打死鸡的是棍棒吗?”许多同学心领神会,不禁大笑。这一比喻既新奇又恰当,幽默风趣,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三)活用数字法

活用数字法就是通过数字的不同组合并赋予某种特定含义以说明某一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中如果数字用得巧,老道理在新形势下就会获得新的活力,使学生听起来新鲜、有趣,产生极强的教育感染力和说服力。如在讲到德、智、体要全面发展时,有位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一道数字怪题“3-1<0”,这道题令学生瞠目结舌。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就与学生娓娓而谈:“这个‘3’代表德智体,这个‘1’包括思想政治课在内的德育,3项缺一不可,即智育体育全优,失掉德育就会出危险品,就会对社会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不是吗?当年冯大兴以优异成绩、强健的体魄考入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由于灵魂丑恶,谋财害命,结果成了社会罪人。所以我说3-1<0,有没有道理呀?”“对,对!”这道题寓哲理于数字之中,诙谐而不俗,得到了学生的交口称赞。

(四)词语变用法

词语变用法就是把学生熟知的成语、术语等灵活恰当地变用或借用,以说明事物现象和本质的耐人寻味的方法。如讲到台湾的纯外向型经济时说句“美国打个喷嚏,台湾就会发生感冒”,借医学术语说明台湾地区的经济与美国的关系,寓庄于谐,简练地使平淡的内容增彩添色,又收到了表达的特殊效果。

三、幽默性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幽默性语言艺术有自己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它具有自己的基本要求。

(一)科学性

科学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准确无误地使用概念,恰如其分地遣词造句,科学逻辑地传道、授业,令人信服地答疑解惑。在教学时,教师要反复锤炼自己的语言,做到幽默要以其规范性、科学性为前提,从而准确传达教学信息。

(二)教育性

教育性要求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具有教育作用。幽默性语言艺术的教育性,体现着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幽默的材料和语言的教育性取决于它的思想性,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幽默应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各种不同问题,敢于触及学生中的热点和难点,注意他们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的各种不同思想变化,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本着正面引导的原则,用新颖活泼的方法,令人信服的事实进行教育,既能解决学生模糊认识,又能收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三)美感性

美感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运用语言时要善于发挥汉语优势,在语音、语速、语调、语句上富有美感和趣味性,在内容上雅而不俗。那种以制造“噱头”哗众取宠,以挖苦打趣赚取笑声,以及所谓俏皮的浅薄语言只不过是一种庸俗趣味,除博人一笑外,不能给人以精神的享受,以美的享受。

幽默短故事范文3

一、幽默可以开始在课堂伊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幽默巧妙的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下面的教学便会水到渠成。政治课的导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传统教育中的导入通常是复习回忆旧知引入新课,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有时会给学生造成压力,如果回忆不起的话,教学就会出现“卡带”现象。运用幽默导入会直接引起学生的注意。我在每上一节课之前总会根据教学内容精编几句幽默的话或是讲一个幽默的寓言故事或是展示几幅漫画。比如在讲哲学部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框时,我就采用了幽默故事导入法。在上新课之前,我讲述了自己编的一个小段子:

“你来自云南元谋,我来自北京周口,摸着你毛茸茸的小手,我忍不住亲了一口,是劳动让我们直立行走。”

幽默的故事在加上我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讲述,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故事之后我设置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揭示了我们人类起源的几个问题呢?请说出你的看法。学生一反常态地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从而非常自然地导入新课。

学生带着高涨的学习热情进入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一节课下来,学生意犹未尽,还沉浸其中,对下节课又产生了极浓的兴趣。小小的一个幽默故事,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二、幽默可以是在教学过程中

在政治课堂上,往往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比如预设与生成没能很好地完成,学生的“插科打诨”,不守纪律,瞌睡等等。面对这样情况的时候,如果停下来进行思想教育或者是大发雷霆的话,势必影响整个教学进度和全班同学的学习。这时如果能用幽默的方式解决,不但会化解矛盾,也会使学生能迅速地将注意力再次集中到课堂上来。比如在新授九年级思品第九课《发展人民民主》这框时,因为政治知识的学科特点和政治课的节次安排,这节课正好是下午第二节,学生刚上完体育课,当课上到一小半的时候,有的学生就有点昏昏欲睡了。我看了一下全班同学,突然岔开话题问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啊?”学生被问得莫名其妙,瞌睡的学生也有点清醒了,有同学很无辜的回答:“是春天。”我装作糊涂道:“哦――,原来真的是春天啊,所以才会春眠不觉晓啊!”并且调侃有的同学口水都流到地上了。其他学生哈哈大笑,有的学生则不好意思,在笑声中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不再瞌睡。虽然只有几句话,但是效果却很明显。在批评教育中运用幽默艺术,往往能在瞬间化窘为乐,化对立为和谐,缩短师生间心理距离,沟通师生间的情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的教学比起直接叫起学生或是提高声音来批评学生要有效得多,学生也易于接受。

三、幽默可以有始有终,让学生记着这节课的内容,满怀期望地期待下节课的内容

幽默短故事范文4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生活大爆炸;家有儿女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068-01

一、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以是语言符号的交际,也可以是非语言符号的交际,如商品、画报、实物、影像、演出等其他物化形式符号的交际,可以是现场的双向交际,也可以是通过媒介的单向交际,如电视、广播、报刊、广告等传播方式的交际。

交际离不开语言,语言以民族文化为中介物来反映和表现世界,是文化的载体。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其实质是说话者与听话者编码、解码的互动过程。

二、影响幽默解读的文化因素

(一)与价值观有关的幽默

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次的部分,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平等、个人主义、自主独立是美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而中国,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所提倡的“仁”“礼”思想、礼教观念、等级观念占主导,“上下有义、长幼有等”的思想在称呼语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

夏 雨:夏东海!!!

夏东海:什么???

夏 雨:夏东海爸爸。

这是《家有儿女》中发生在夏东海、夏雨父子之间的对话,夏雨因不满爸爸的决定而怒气冲冲地直呼爸爸的大名,这严重违反了我们中国人的礼教习俗,父亲夏东海一句呵斥性的反问,使夏雨立马锐气大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后讨好似的改口称“夏东海爸爸”。对爸爸称呼的转变充分反映出了夏雨的气势变化,也能让观众从中感受到夏雨的顽皮可爱,从而发出会心的笑。然而,美国是以讲究平等著称的国家,直接称呼父母姓名在他们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而,当他们看到这段对话时,完全找不到笑点,幽默交际也随之失败。

(二)与宗教有关的幽默

美国虽然是政教分离的国家,也有大熔炉之称,但却极为普遍。据统计,每一百个美国人中有六十人是教会会员,其中大部分人信仰基督教。这就决定了《圣经》――基督教的教义在美国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英语幽默语言中有许多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圣经》有关,而《生活大爆炸》中也有这样的例子。谢尔顿的朋友们在北极考察时故意给他提供了虚假数据,这让谢尔顿非常恼火,一气之下辞职回到德克萨斯州他母亲的家,几个好友商量去给他道歉,请求他回来。正和佩妮处于热恋期的莱纳德不想放弃和佩妮独处的机会,这时霍华德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以为我想去,我们犹太人已经穿越了一次沙漠了。”这句话涉及到《圣经》第三章中的故事:犹太哲人亚伯拉罕因厌倦打斗,率领大家寻找新的牧场。最终在西亚牧场安家,但等待他们的不是安宁祥和的生活而是无休无止的战争。霍华德引用这个小故事实际是暗指就算长途跋涉去给谢尔顿道歉,等待他的也会是无休止的争吵。熟悉基督教的美国观众会因此发出会心的笑,而中国观众却可能感到莫名其妙。幽默的通俗性使其倾向耳熟能详宗教故事,通过稍加变化,赋予轻松的形式和发人深省的内涵,从独特的角度反映着民族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进程。

(三)与熟语有关的幽默

熟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其涉及范围极广,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等。它言简意赅,短促有力,恰当使用可增强表达效果。由于熟语是从口语中约定俗成继而源远流长、普遍使用的,因此它们大都带有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质。《家有儿女》中有这样的例子:

刘 梅:老公!这人可有点五大三、虎背熊的意思。

夏东海:老婆,要不然我临阵脱?

刘 梅:赶紧逃之夭吧!

夏东海:那么说,他也不过徒有虚呀!

刘 梅:嗯。

夏东海:那我就胸有成了!

这段涉及多个成语的对话发生在夏东海和儿子夏雨同学的父亲比武前,不能武的夏东海为了在儿子面前树立高大威猛的形象,硬着头皮要和夏雨同学的父亲较量。没有把握的夏东海和知道底细的刘梅诙谐地把四字成语说成三字,这让熟知这些成语的中国观众情不自禁地发笑,而美国观众可能就觉得不知所云了。

要想真正体会异国幽默的深意,了解幽默话语背后的语言和文化因素、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重要。幽默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的成功需要幽默的理解者即观众的配合。观众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成功地“解码”,打开装满笑点的“包袱”,理解非母语幽默的深意,从而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

幽默短故事范文5

关键词:《警察与赞美诗》 幽默 人性 批判 情趣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因其独特的写作技巧、巧妙的结构布局、幽默的语言艺术以及深刻的批判意识而在世界文坛中独树一帜。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篇小说中,作家充分运用了他所擅长的幽默艺术和批判意识,通过流浪汉苏比一系列荒唐可笑的遭遇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幅“含泪”的幽默场景,深刻批判了当时美国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其在光鲜外表下遮蔽着的肮脏与鄙俗。

《警察与赞美诗》讲述了一个名叫“苏比”的流浪汉穷困潦倒、无家可归,在寒冬来临之前想要找到一个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并且安全过冬的安逸处所,于是,他千方百计地故意以身试法企图让警察把自己带到来克莱岛监狱去,但是,因为警察荒唐可笑的办案方式以及自以为是的狂妄态度而使得苏比始终没有达到去来克莱岛的目的。最后,当苏比听到优美感人的赞美诗而被感化,突然顿悟想要改邪归正、重新做人时,却被警察毫无理由地逮捕,阴差阳错地实现了自己想要去来克莱岛监狱过冬的愿望。通过苏比的遭遇,读者可以真切感受到社会底层劳动人们的生活窘境以及美国社会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作为一位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欧·亨利在《警察与赞美诗》中,并没有采用沉重严肃的笔调让主人公悲愤地控诉万恶的美国社会,而是采用轻松幽默的方式,以“含泪的微笑”有力地鞭挞了无情的社会现实。

二 《警察与赞美诗》的“幽默”艺术

1 幽默与黑色幽默

“幽默”一词源自拉丁文,其原本的含义是指“体液”。从英国人文主义戏剧家琼生的戏剧创作和戏剧理论开始,“幽默”一词就开始被推广开来并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通俗地讲,“幽默”指的是某一事物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特征,即荒谬可笑的内容形式、曲折含蓄的表现方式以及出人意料、令人回味无穷的结局。

“黑色幽默”一词,原本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该流派的文学创作风格是对荒唐和矛盾的社会现实进行无情鞭挞以及冷嘲热讽。但是,“黑色幽默”并不是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小说家欧·亨利就利用短篇小说创作将这种讽刺意味浓厚、无奈又苦涩的文学表现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欧·亨利在其短篇小说创作中,常常对社会现实进行毫无保留的嘲笑和抨击、揭露与讽刺,并在作品中流露出悲观无奈甚至是绝望的思想情绪,这正是“黑色幽默”的范畴。

2 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黑色幽默”的具体呈现

(1)“警察”与“赞美诗”的二元对立

《警察与赞美诗》的小说题目在形式上的并列并不能代表两者之间存在对等和谐的关系。通览整篇小说不难发现,警察并不是劳苦人们的保护神,也不是作者要赞美的对象,而是苏比仇恨和诅咒的对象。警察先后多次破坏了苏比想去来克莱岛监狱安然过冬的完美计划,当苏比在教堂被赞美诗感化而立志从头开始、重新做人时,却被警察莫名其妙地逮捕入狱。在西方社会,赞美诗是统治阶级麻痹劳苦大众的精神鸦片,而警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的工具,虽然两者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是两者的功效却有所不同。赞美诗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正力量、是苏比的精神支柱,它能重新唤起苏比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而警察则似乎代表的是一种破坏性的负面力量,不仅破坏了苏比去监狱过冬的计划,也将苏比重新做人的希望无情地浇灭了。在《警察与赞美诗》中,作者欧·亨利一方面渲染了宗教强大的精神感化和支撑作用,让苏比在赞美诗的熏陶下实现人性的开化和顿悟,想要重新开始,重新做人;另一方面,欧·亨利通过苏比无奈苦涩的命运结局体现了宗教在以警察为代表的统治阶级面前是多么的不值一

提、多么的无能为力。小说的题目把赞美诗和警察放置在一起,这正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幽默风格和讽刺艺术。欧·亨利以他那独特的幽默艺术,巧妙地表现出在“警察”与“赞美诗”的二元对立中所蕴含的讽刺力量。

(2)夸张和变形的语言艺术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物质的外壳,是人们传递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载体。在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通过使用夸张、变形的语言艺术,对人物语言以及事件进行夸张和变形的处理,使得小说文本呈现出巨大的文学张力和感染力,突出表现了在美国那种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面前,底层小人物的可笑经历和悲惨命运。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充分运用了拟人、夸张、象征和反讽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使整篇小说充满了深刻的批判意识和反讽意味,作者主要通过主人公苏比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世界来深刻地体现这一点。在苏比的眼睛里,冬日里的“霜冻”是可爱的杰克·佛洛斯特老人,而飘落的“枯叶”则是老人的一张张名片;“都市广场”是属于自己的露天公寓,而“克来克岛监狱”则是舒适好客的度假村;看似贤良温和的“淑女”却是无赖卑贱的,威武庄严的“警察”却自以为是、无知荒唐。小说中的这一切都是通过苏比的眼睛观察到的,都是作者用调侃的口吻来表述的,在诙谐幽默的言语之间,读者们既可以领略到社会底层人们艰难困苦的生活窘境,也由衷地感受到美国当时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充满了矛盾与荒诞。欧·亨利的“黑色幽默”将悲剧场面用夸张而荒诞的语言进行变形和处理,将“苦难”与“幽默”放置在一起,将原本悲剧的人物放在哭笑不得、忍俊不禁的境遇中展示,既突出地表现了他们滑稽可笑的一面,又表现了他们在生活的重压下的无奈与苦涩以及对自身生存的幻想、否定,直至最后的绝望。  (3)精心巧妙的情节布局

在《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前后一共安排了五次苏比与警察邂逅的情节。第一次是苏比故意砸碎商店的玻璃,警察却跑去追赶赶车人。这反映出警察无视现实、自作聪明的办案作风;第二次是苏比调戏女性,结果招致的纠缠,而警察对此却熟视无睹,由此可见当时肮脏、鄙俗的社会风气;第三次是苏比故意扰乱治安,警察却帮他开脱罪名,表现了警察的愚笨无知、荒唐可笑;第四次是苏比去偷别人的伞,警察却忙着搀扶穿晚礼服的金发女郎过街,突出表现了警察阿谀谄媚的丑态;第五次是在教堂受赞美诗影响的苏比下定决心改过自新时,却莫名其妙地被警察带走了,体现了警察颠倒黑白的办事风格。小说中这些精心巧妙的情节布局共同特点就是,在警察的干预下,主人公苏比一直事与愿违、一事无成,最后希望落空。欧·亨利用幽默的笔调、诙谐的语言刻画出了小说主人公苏比荒诞纠结的人生经历,同时在这可笑可叹的经历背后又蕴藏着浓烈的批判色彩和深刻的讽刺力量。

三 从《警察与赞美诗》看欧·亨利幽默艺术的重要意义

1 欧·亨利式“含泪的微笑”的审美价值

欧·亨利式“含泪的微笑”含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审美客体即小说文本本身为读者传达和呈现出来的精神内涵。小说中主人公苏比无处安身立命、荒诞可悲的人生遭遇呈现出来的悲剧性,在笑声中传达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精神;另一方面是审美主体即广大读者在小说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心灵冲击和阅读。读者们在阅读小说《警察与赞美诗》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为主人公的命运遭遇而感到可笑、可悲、可叹,从而体味出人性的真谛,得到了心灵的进化。欧·亨利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创造了苏比这样一个可怜、可悲、可笑的社会底层小人物形象,并通过他为了实现自己去来克莱岛监狱过冬的愿望而三番五次地以身试法,最后受赞美诗人性顿悟想要从头开始而不得的荒诞经历,充分体现出作家那“含泪的微笑”的写作风格,呈现出意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美学内涵。

2 突出了人性在生存困境中的顿悟

在《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透过苏比这一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充分揭示了在两极分化下的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窘境和在生存环境中人的顿悟。小说中,苏比在对温饱的执着追求过程中遭到了命运戏剧化的调侃和捉弄,他的种种反抗看似可笑、可怜,实则可悲、可叹。苏比的生存困境折射出在当时的美国社会,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为了满足自身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甚至是挣扎。但

是,在这种努力和挣扎中,苏比并非是一个失去人性的行尸走肉,并非是一个为了满足温饱需要而完全放弃自我完善、自我价值实现和追求自由的故意作恶者。当苏比聆听到优美温馨的赞美诗时,人性的光辉在他的身上重新闪现,他立志要把自己拔出泥沼,重新做人。由此可见,欧·亨利在充满幽默情趣的小说创作中,从另外一个层面体现了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尽管生活窘迫,但是他们却依然保持了乐观向上、求善求美的可贵精神,身上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欧·亨利在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创作意图主要是,通过主人公苏比的心理变化和人性顿悟,引领广大读者寻找到一种积极乐观的应对艰难人生的方法和道路。

3 对美国社会现实进行有力的批判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发表于1904年,众所周知,当时新工业革命正在美国社会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美国资本主义物质文明获得了飞速发展,同时它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两级分化非常严重。小说《警察与赞美诗》的故事背景就发生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力量日益匮乏的美国大都市纽约,在小说的一开头作者就通过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苏比与身穿海豹皮大衣的富家女人的强烈对比,深刻暗示了美国社会两极分化的社会现实和主题基调。小说中写到,在寒冷的冬天富人可以买票去棕榈滩和里维埃拉游玩,也可以去地中海度假,或者到维苏威湾漂流;而以苏比为代表的广大劳苦大众们却为冬天的食宿而辗转反侧,不能入眠,甚至故意以身试法来求得到来克莱岛监狱安然过冬。欧·亨利在小说中深刻描述的苏比的命运遭遇就是当时美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以“含泪的微笑”体现了美国下层社会小人物的命运悲剧,深刻揭示了外表光鲜的美国社会的肮脏、卑鄙以及颠倒黑白的内在本质。作者用高超的幽默手法和尖锐的讽刺技巧,对两极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极大、黑白颠倒的美国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有力的批判。

四 结语

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最著名的小说作品之一,该小说自发表以来,就因其高超的幽默艺术、诙谐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情节结构以及深刻的现实批判意识,而深受广大读者的追捧和热爱。欧·亨利通过运用多种不同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从“警察”与“赞美诗”的二元对立、夸张变形的语言艺术和精心巧妙的结构布局对事件进行夸张和变形处理,展示出在荒诞的现实面前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卑微无助和无以安身立命的生活窘境以及混淆错位、颠倒黑白的社会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审美意义和社会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顾险峰:《〈警察与赞美诗〉的幽默艺术》,《文学教育》,2009年第6期。

[2] 陈妍、张清东:《〈警察与赞美诗〉的主题探析》,《电影文学》,2010年第23期。

[3] 李学:《人性向善的光芒——简析欧·亨利小说》,《新西部》,2012年第12期。

[4] 郝薇薇、邹德刚、鲁华山:《浅析欧·亨利“含泪的微笑”的写作特点》,《时代文学》,2011年第9期。

作者简介:

幽默短故事范文6

关键词:欧・亨利;短篇小说;叙事艺术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5-0197-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2.056

欧・亨利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他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科夫并称为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家。作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欧・亨利一生写过三百多篇短篇小说。他的作品幽默风趣,很受人们的欢迎,也给美国的短篇小说带来了新的气息。他的作品形象地映射了同时代美国人的生活,被称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为了纪念他,1918年美国设立了“欧・亨利纪念奖”,用来奖励每年度的最佳短篇小说,由此可见其声望之卓著。

作为一名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的作品在评论界曾引起广泛关注。但是评论界对其作品的关注大多停留在他作品中人性的主题,语言的简洁幽默,巧合的设置以及“欧・亨利”式结尾等方面。而对于欧・亨利独特的叙事艺术的研究却很少。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试图找出欧・亨利小说的叙事特点并运用相关叙事学理论加以分析,目的在于发现其精妙的叙事技巧及其独特的叙事艺术,为欧・亨利的作品的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1 . 明暗两线的叙事艺术

对小说进行明暗两线的叙述是一种很重要的叙事技巧。这种叙事技巧可以推进小说情节的演进,故事高潮的发展。在欧・亨利大量的短篇小说中,双重线索交织发展的案例随处可见。明暗线交织是欧・亨利高超写作技巧的表现,也是欧・亨利表达其思想的一个重要技巧。欧・亨利运用这种技巧将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善美的人的品质变得更高尚可贵,把丑恶的人变得更让人咬牙切齿,把可怜的人变得更令人同情。在欧・亨利的作品中,读者往往被作者所设的明线所牵引着,然而在读者不经意间一条暗线已经与明线一齐发展,当一直被明线所牵引的读者读到两条线索交汇之处便会恍然大悟,拍案惊奇,并由此折服于作者高超的叙事艺术。

例如在《麦琪的礼物》中,德拉为吉姆准备礼物是明线,而吉姆为德拉准备礼物则是暗线。欧・亨利在故事的描述中,向读者展现了德拉为吉姆准备礼物的全过程,该过程贯穿着故事的发展,读者在欧・亨利紧凑的故事安排的引导下感受到了德拉内心挣扎的取舍,然而却没有关注到吉姆准备礼物时的种种心理活动和各种行为。这两条线索在故事的结尾处交相碰撞,读者读到这里才恍然大悟,并在作者留下的空白中想象着吉姆为德拉准备礼物时的情景。这两条线索的交织碰撞出了令人出乎意料的结局。作者以这样的艺术效果揭示了整个故事发展的来龙去脉,生动地刻画出小说人物的形象,也升华了小说内容所带来的深刻主题。

同样,在《最后一片常青藤叶》中,琼珊得病是明线,而贝尔曼为琼珊画叶子则是暗线。故事中琼珊遭到肺炎病魔的折磨,奄奄一息,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最后一片叶子的身上,“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这样悲情的情节带引着读者将焦点聚集在这个可怜的小女孩的身上,为其遭受到病痛的折磨感到惋惜,为其悲惨的命运感到遗憾。然而对于贝尔曼的人物形象作者则采取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在小说发展的整体安排中他的出场很晚。他是在其他人物都出场之后才露面的。对这位蕴含着深刻主题的人物,欧・亨利却只用了寥寥几笔的白描速写。然而就是在这几句不多的描述中,贝尔曼给我们留下了尖酸刻薄、脾气暴躁、生活潦倒的印象。他是一个在底层生活的不起眼的小人物。然而不起眼的贝尔曼却是暗线的主角,作者并未着大量笔墨去描写他如何为琼珊在风雨之夜画上那最后一片“坚强”的叶子,如何在离世之前遭受病痛的折磨,却在明暗两条线索交汇之时留给读者大量的想象空间,和琼珊一起惊讶的同时回味故事发展整个过程,从而感受这个平凡的人物的高尚伟大的形象。

2 . 喜剧和悲剧相交融的叙事情节安排

喜剧性的标志是笑。人的外貌体态、语言表达和动作行为三个方面可以体现出人的喜剧性。而外貌体态的怪异或扭曲,语言表达的幽默与搞笑,动作行为的荒谬和滑稽都能产生喜剧效果。悲剧性表现的是悲。愿望的落空、结局的惨淡、真相的残酷都是悲剧。悲得越深,哀得越甚,越具有悲剧的悲情情调。小说的悲剧性和喜剧性体现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作者用一个个小说人物的悲和喜折射社会的美与丑,更体现出人性的善与恶。

正如阮温凌所说“欧・亨利反映社会底层小人物人性是非的戏剧小说,都有自己的喜剧舞台,但其演出的效果,莫不是笑中含泪或泪中含笑,带有发人深省的悲剧情调”(阮温凌,1997)。在欧・亨利的小说中,幽默贯穿始终,处处可见喜剧性效果,随处可遇幽默的表达方式,但这些幽默的表达却又往往是用来形容有着悲剧命运的人物的,两难的处境和出乎意料的结果总是让人啼笑皆非。他笔下的人物常常喜剧性地做好事却最终酿成大祸,常常喜剧性的自我牺牲却往往事与愿违。而那些自以为是的人物本来是喜剧性的伪装却换来悲剧性的收场。这些喜剧性与悲剧性相交融的艺术手法使得读者在最表层的笑料中唏嘘作者笔下世人所看不见的泪水。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似乎一言难尽,亦喜亦悲。欧・亨利用幽默的笔来描绘资本主义世界那幅扭曲的肖像。他有着广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社会的眼光,因此,在他讽刺人物的滑稽遭遇背后几乎都暗含着人物内在的悲剧性。他透过喜剧性情节,直接逼视到了人性的悲哀和悲剧性的社会本质,这是欧・亨利小说喜剧性和悲剧性融合的重要特点之一。

如在《警察与赞美诗》中,苏贝一出场便伴随着一系列的喜剧表演,直到故事快要结束才转为“正剧”的氛围,作者用严肃深刻的语调描写了苏贝对人生的醒悟,然而随即话锋一转,苏贝被捕,他的命运又再一次被宣告为悲剧。在《华而不实》里的打工仔攒十个星期的零钱冒充一天的富家子弟;《汽车等待的时候》中的女主角装扮成富家女却招引来不一样的结局。这两位主人公的遭遇令人可怜也让人深思。喜剧性的伪装换来的是令人咋舌的悲剧。这些喜剧性和悲剧性相交融的情节展露了人物关系,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性格,升华了小说的主题。同时,这些喜剧表演到悲剧遭遇也表现出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让读者陷入其无穷的语言迷宫中,在毫无准备之时遭遇意料之外,而在细细评味之后又觉合乎情理。

3 .“现身”的叙事效果

任何故事都必然有一个叙事者,讲述整个故事。而这个叙事者与故事的真实作者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对于叙事者的研究一直不曾停息,它是叙事学中重要的概念。著名学者胡亚敏曾对叙事者的类型进行了总结划分,认为根据叙事者的行为,叙述者可以分为“自然而然”的叙述者与“自我意识”的叙述者;根据叙述者对故事的态度,叙述者可以分为客观叙述者与干预叙述者。而“现身”指的就是“自我意识”的叙事者和干预叙事者。“自我意识”的叙事者是指作者或多或少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出面说明自己在叙述。而干预叙事者则强调叙述者对作品重实践和人物的态度(胡亚敏,2004)。欧・亨利的小说大都采用非聚焦型视角,并且有许多篇章都采取与“你”进行交谈的方式与读者进行对话。作为叙事者,作者时而出现,对故事中的人物、遭遇加以评论,时而退居幕后,将舞台交给剧中人。这种叙事方式无疑是一种现身的叙事方式。这种适时的现身使得情节发展自然,故事节奏恰当,从而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在《麦琪的礼物》中这样的“现身”艺术比比皆是,例如在介绍德拉的家时,作者写道:“我们不妨抽空来看看这个家吧。一套连家具的公寓,房租每星期八块钱。虽不能说是绝对难以形容,其实跟贫民窟也相去不远。”在介绍壁镜时,作者写道:“诸位也许见过房租八块钱的公寓里的壁镜。”在描写德拉为吉姆搜索礼物时,作者写道:“噢,此后的两个钟头仿佛长了玫瑰色翅膀似的飞掠过去。诸位不必理会这种杂凑的比喻。”在描写德拉补救剪掉的头发时,作者写道:“那始终是一件艰巨的工作,亲爱的朋友们――简直是了不起的工作。”

又如在《索利托的牧场的卫生学》中,小说的开头便采取对话的方式开始故事的叙述,“假如你很熟悉拳击界的记录,你大概记得90年代初期有过这么一件事……”。在《剪亮的灯盏中》的开头作者对商店女郎进行了评论,随即引入故事的发展,在故事叙述过程中,作者也使用各种方式对人物和事件做了自己的评价,如“至于南希呢,你会管她叫商店女郎的――因为你已经养成习惯了。”“你问他忠实吗?嗯,如果玛丽需要招用十来个传票送达员去寻找她的羔羊时,丹恩总是在场帮忙的。”这些时而现身的评论为欧・亨利的小说增色不少,使得读者读起欧・亨利的小说时更觉得像是一位老者与你面对面地讲故事,指引你走向引人入胜的情节之中,走进各色人物的生活之中。作者利用现身的技巧控制情节进展的节奏。该省略之时便利用事外的身份一笔带过,而需详写之处,作者则让剧中之人尽情演绎。当然这些“现身”也使得作者有机会评论故事中的人物,传达自身的感情倾向,使得小说人物饱满,主题清晰。

4 . 结束语

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欧・亨利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善于将生活中的点滴融入到自己小说的情境之中,用幽默的语言、诙谐的情节、风趣却又有些玩世不恭的口吻将当时美国的资本主义缩影在一个个悲剧性的小人物身上,以小见大,以平凡露高贵,以事实显丑恶。他利用自己叙述者的身份,把情节剪裁得恰到好处,将幽默与悲情相结合,层层铺垫引向出乎意料的结局。因而他能在很短的篇幅内达到一种思想与艺术相结合的完美效果,给人留下强烈而又深刻的印象,而这也正是短篇小说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