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学设计范例6篇

凡卡教学设计

凡卡教学设计范文1

一、巧设计,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兴趣往往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出发点,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对学生和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兴趣的培养既不是孤立的活动,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它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引导、渗透和影响,使学生逐渐培养起学习兴趣、愿望和热情,养成主动学习,乐学的良好习惯。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必须进行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设计提问,设置悬念,创设意境,刺激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从而使他们产生参与寻找答案的浓厚兴趣。例如,在教小学语文二年上学期《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认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我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方法,先打出一条河,然后依次让松鼠、老牛和小马在河上出现,形象生动地展示这些大小不同的动物过河的情景,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兴趣盎然议论纷纷时,我又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同是一条河,为什么松鼠说水很深,老牛却说水很浅?它们究竟谁说得对?在学生很容易地回答这个问题之后,我顺势提出了下一个更深入的问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问题不仅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且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意识到在具体现象背后还隐藏着深刻的道理。学生的认识开始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于是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当中。

二、巧激励,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施以不断地激发、鼓励。实践证明,课堂上最好的激励贵在教师精心设疑,让学生在质疑中思考,在释疑中解惑。学生只有在愉悦的心境下,思维才得以活跃,求知欲望才会更强烈。例如,教小学语文六年下学期《凡卡》最后一段,结局似喜似悲,同学们都陷入了对凡卡甜蜜的希望将变成痛苦失望的同情之中。见此情景,我因势诱导:“同学们是不是都希望凡卡的爷爷收到他的信?”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是”。“那么大家想一想,凡卡的爷爷收到信后,会接他回乡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活跃,顿时议论纷纷,有的说:“我认为爷爷一定会接凡卡回家,因为他是凡卡唯一的亲人,他不会置凡卡死活于不顾。”有的说:“不会接。因为爷爷是个穷苦的守夜人,他自己连家也没有,更不可能接凡卡回家。”有的说:“爷爷肯定会把可怜的小凡卡接回身边,因为他老了,也需要人照顾。”有的说:“我想爷爷宁愿自己孤苦伶仃,也不会让凡卡回到乡下,他要让凡卡留在那里学一门手艺,将来能混口饭吃,这是爷爷送他当学徒的愿望。”争论到此,我接着追问:“从同学们争议看,凡卡即使写清了地址,贴上了邮票,爷爷很快接到了信,同样也无济于事,那么凡卡的信寄到哪儿才有用呢?”沉默了片刻,学生思维迅速发展:“是啊,寄到哪里也没用,因为人们是不会同情可怜的小凡卡的。”“对了,凡卡只有把信寄到我们这里才有用,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会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的。”就这样,在老师精心设问下,不仅让学生参与争论,主动学习新知识,而且通过争议对课文主题领悟得更深刻,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三、巧训练,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在教学中,我向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听和读是吸收,是理解语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加强训练。

(一)注重听、说的训练。如教小学语文一年下学期《好孩子》一课中的第二段,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听老师读第二段,看哪一句话写出了听见有人敲门,奶奶心里很着急的句子?(这是老师要求听的任务)

生:“奶奶急急忙忙开门。”

师:板书“急忙”一词,问:什么是急忙?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急忙这个词?

生:下雨了,我急忙把衣服收进来。

生:小弟弟跌倒了,我急忙把他扶起来。

(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边理解词语意思,边学习边运用进行了说的训练。)

这样教学,充分体现了把学习字词和发展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强化读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读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了作者表达情意的最好方法。如教小学语文二年上学期《小狮子》第四自然段时,我设计如下训练: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1.我才不自找苦吃呢!(课文原句)

2.我不去自找苦吃呢!(设计的句子)

①让学生分别读以上两句话,我问:你感觉哪句话读出来带劲?

(初读,学生感觉第一句带劲。)

②我又问: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再比较着读一读。(细读,找出句子不同之处,学生找出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一个“才”字。)

③我再问:多用了一个“才”字有什么好处?(深读,这样更能强调出懒狮子很懒,怕吃苦,它不愿去吃苦头练功。)

凡卡教学设计范文2

一、结合解题,设计悬念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语文教学一般都有解题的环节。结合解题设计悬念,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跳水》写一个孩子在追赶猴子时不知不觉爬到了高高的桅杆顶,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船长急中生智,假装举枪瞄准,命令孩子跳入大海,从而转危为安。这里的跳水不同于运动员从高高的跳台上凌空跃入水池中。教学中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悬念:我们从电影、电视里观看过运动员的高台跳水,情不自禁的为他们的精湛技艺热烈喝彩,然而跳水的如果是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孩子,情况会怎样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正是描写一个孩子从高高的桅杆顶上跳入大海的——他为什么爬到桅杆顶上去?为什麽要跳入大海?结果怎样呢?读了课文,你们就会明白了。教师关于运动员和孩子的对比解说,创造了问题情境,接下来的一连串问题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学生自然要急于阅读课文,探求究竟了。

二、题文比较,引出悬念

小学课文开头大都扣题写作,切合题意。但也有一些文学作品形散神聚,开始的时候似乎不着边际,题文脱节,后来却出奇制胜地令人赞叹作者的艺术匠心。教学这类课文,就可以由题目比较中引出悬念,让学生深入体味,进而悟出写作上的道理。比如巴金的《鸟的天堂》,从这样的标题可以大略推测到文章内容肯定与鸟有关,势必叙写百鸟生息的欢乐之所。然而开篇之后写晚霞,写河流、写划船,偏偏没有写鸟的文字——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巴金这样的大作家也忘了题目吗?如果由此引出悬念,肯定能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当“我”和朋友乘船来到大榕树前,文章才交待大榕树便是鸟的天堂。照常情,下面应该揭示天堂的奥秘了,但作者笔锋陡转:“我”虽然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注意去看的时候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文章不是不合题意了吗?既然没有鸟,又为什么以《鸟的天堂.》为题?直到学完全文,学生才恍然大悟:“鸟的天堂”不写鸟、不见鸟,正是为了映衬后面的确有鸟,使行文曲折有趣,增强感染力。

三、正话反说,故布悬念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往往采用欲擒故纵,正话反说的方法,常常因此形成悬念,使学生提高思辨能力。比如《凡卡》中的小凡卡九岁就被爷爷送到鞋店当了学徒,从此离开了爷爷,离开了“小泥鳅”,离开了值得回忆的童年生活,不得不给老板的小崽子摇摇篮,不得不替老板娘收拾青鱼,挨打挨饿,被人捉弄,简直苦不堪言。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然是罪恶的社会制度。为了让学生明确认识这一点,教学中不妨正话反说,故设悬念——凡卡的爷爷肯定是一个心肠狠毒的人,否则,他怎么舍得将九岁的小孙子送到鞋店去当学徒而受苦受难?这种出乎意料的问题,肯定会引发学生的探求兴趣。细读课文,他们不难明白,凡卡的爷爷只是一个穷苦的守夜人,根本无法养活孙子,出于无奈,才送凡卡去当学徒的,不能由此判定他是冷酷无情,心肠狠毒的人,教师还可以跟踪一步:既然爷爷不是一个狠心的人,那么,他收到凡卡的信,知道了凡卡所受的种种苦难后,一定会把凡卡接回家。也就是说,凡卡的美梦一定能够实现了。大家设想凡卡的命运会是怎样吧——这样又形成一个探求结局的悬念。这一悬念的消释是学生思想认识的进一步提高:爷爷不可能收到凡卡的信;即使收到信,也不能接凡卡回家,因为严峻的现实不允许爷爷这样做……

四、逆推情节,制造悬念

小语教材中故事作品的情节发展一般比较顺畅,较少曲折,可以在教学中逆推情节,兴起波澜,由此制造悬念引导学生经过探索进一步加深理解。比如《草船借箭》写诸葛亮在短短三天内利用鲁肃搞来草船,乘着大雾向曹操“借”来十万枝箭,充分显示了他的聪明机智。这一点,怎样让学生确切感知呢?教学时可以诱导学生逆推情节,从情节发展的相反方向去设想,制造一个个悬念——假使鲁肃将诸葛亮向他秘借草船的计划报告给周瑜。诸葛亮能去“借”箭吗?假使当天没有大雾,诸葛亮能去“借”箭吗?假使曹操不下令放箭而派兵出去,诸葛亮能“借”到箭吗?这一连串问题,一个个都在情理之中,当然就会引起学生兴趣,急于探求问题答案了。经过思考、分析,他们就会自己得出结论:诸葛亮知道鲁肃为人忠厚,不会泄密,这才向他去借船;诸葛亮算定三天之内必有大雾,这才敢向周瑜立下军令状;诸葛亮深知曹操多疑,大雾不敢出击,这才借雾掩护前去“借”箭。可见,诸葛亮知人、知战,学生也就进一步感知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了。

凡卡教学设计范文3

书中的凡卡才9岁,我已经11岁了。他却收受老板和老板娘那么多的苦:老板和老板娘动不动就打他、伙计们总想方设法地捉弄他。我们身体那么健康,都是吃得好,每天吃大鱼大肉。可凡卡呢?每天早上喝一点稀粥,中午吃一点面包渣,晚上还是喝一点稀粥。每一天每一天都在吃这些东西,能吃饱吗?读到了这里,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每当晚上他就睡在过道里,这还不算。每当老板娘的小儿子哭了,凡卡还得过去哄他,摇那个摇篮,如果小儿子睡着了,而凡卡没有过去,就会挨老板和老板年的打。每天晚上睡觉时,他总会想起在乡下的生活,乡下有爷爷陪着,还有小伙伴陪他玩,向下的生活虽然不好但是……

我们班里的同学大约都是10/11岁的,我们整天生活在蜜罐里,有爸爸妈妈爱着。在学校,每天我们都在良好的环境里学习;老师向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着我们。学校为了让我们全面提高素质,给我们办计算机、图书馆、语音教室、还有多媒体等等,父母为了让我们健康的生活,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给我们办这个、办那个、买那个。

我又陷入沉思,为什么我和凡卡同是少年儿童,却过着不同的生活呢?原因是我们和凡卡不是生活在同一个社会里。凡卡生活在沙俄黑暗统治下,富人终日花天酒地,而穷人却度日如年、穷困撩?汀N颐悄兀课颐巧?钤谏缁嶂饕逍轮泄??缁嶂饕逯贫缺U狭宋颐嵌??硎苄腋I?畹娜?Γ??一刮?颐墙?⒘宋闯赡耆吮;?法,以保证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人们把我们誉为祖国的花朵,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人们常说,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看看小凡卡,再看看自己,我们太幸福了。我要加倍努力学习,长大后更好的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让更多儿童过上等幸福的生活。

“带我回到乡下去吧,爷爷求求你了,我再也受不了了。”这是可怜的九岁凡卡的心声。这是一个黑暗社会下无辜小孩儿的命运。

九岁的凡卡茹科夫,三个月前被卖到了鞋匠铺。他在这里忍受着非人的生活。吃的是黑面包,住的是过道。得到的却是伙计的嘲笑,和老板一次又一次的毒打。

一个本应是孩子们的大年夜,凡卡却在鞋匠铺趁伙计们去礼拜,借着微弱的灯光写起了寄给爷爷的信。他想起了乡下生活的桩桩件件,想起了那快乐而并不富足的幸福生活。但是,片刻暇想后的现实生活却依然是那样的残酷。

许久,信写完了。经过肉店伙计的介绍,将这封爷爷不可能收到的信放到了一个信封里,投井了邮箱。

过了一个钟头,凡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做了个梦,梦见了爷爷正做在炕头上看凡卡写的信。

九岁就受到了如此的虐-待。对我们而说九岁是一个多么温暖,多么幸福的年龄啊!而黑暗的社会制度却让凡卡无福享受这幸福时刻。比起凡卡,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没有伙伴的嘲笑,没有父母的毒打。而我们却不知珍惜。在凡卡那幼小心灵里烙下的,不是欢声,不是笑语,而是毒打,而是嘲笑。

凡卡教学设计范文4

林坤玲

防城区江山中学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有效语文课堂的核心内容。恰当、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认清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找好提问的切入口,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

[关键词]课堂 问题设计 存在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54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起于问。提问是最古老也是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之一。课堂上,如果教师能预设思维含量高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成更有智慧的内容,则能为教学锦上添花,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却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和研究。

一、课堂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

1.课堂提问随意性很大

笔者走过很多学校,也听过不少的语文课,发现很多教师由于备课不深入,教学过程随意发问、信口开河,使得学生应接不暇。课堂看似很热闹,其实学生一节课下来收获甚微,甚至不知道课堂中究竟要学的是什么。如一教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板书课题后就问:“同学们,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带劲了,逐一回答:“我想知道‘我’的伯父是谁?”“讲‘我’的伯父的什么事情?”“文章为什么用这个作为题目?”……学生的问题漫无边际,包罗万象,教师怎么办?虽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是紧扣教学目标的,可很大部分都是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就脱口而出的,这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按照常规教学来说,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懂得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所以,教者应该从题目入手,抓住题眼,设计问题:“课文是写什么为主的文章?”(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回答:写人为主的文章)“写的人是谁?”(伯父)(鲁迅先生)“有谁听说过鲁迅先生吗?”“他是怎么样的人?”“课文写了几件事?”(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阅读课文)

2.设计的问题难度大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喜欢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来设计问题,没有很好地分析学生的情况,问题没有坡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让学生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入手,如何解答,学生只好作罢。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厌倦甚至恐惧的心理,从而对语文学科失去兴趣。这样教学,质量怎么可能提高?

3.课堂提问设计过于肤浅

“好吗?”“懂不懂?”“好听吗?”“对了没有呢?”这些肤浅的问题没有很高的思考价值,缺乏挑战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当然,一节课偶尔出现类似这样的问题也没有什么。如果反复多次出现,那就失去意义了。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就回答:“好!”“对!”对这样的课堂,学生似乎没有多大压力,而且课堂给人表面上的活跃,实际上学生却觉得乏味而没有激情,不屑思考教师的提问。

4.教师课堂提问方式单一,满堂提问现象严重

由于课堂提问频率过高,没有思考的余地,学生常常不能马上回答出来。怎么办?为了赶进度,教师干脆包揽了。因此,整节课变成了教师的“单口相声”,学生只能机械的接受,容易产生疲劳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能充分体现出来,教学质量无疑是极其低下的。

二、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的几点建议

1.深入备课,认真推敲,精心设计问题,围绕教学难点、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问题设计要难度适中,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

2.关注全体学生,照顾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让他们能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愉快地获得知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注重教学各个环节问题设计的特点。

(1)新课导入时问题的设计注重激趣。新课的导入是很讲究艺术的,教师应抓住文章题眼,设计一些精简而富有情趣的问题,以激活学生兴奋的神经,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例如,教学《凡卡》一文,开始我就设计了问题:“文章主人公凡卡,年仅9岁,应该是在父母的疼爱下愉快的生活,而他却远离家乡到莫斯科打工,在一个安静的夜晚给爷爷写信。你们读读他写的那封信,想想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你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感情?”学生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认真地读起书来。接下来,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起来,汇报着:“我觉得凡卡太可怜了,那么小就去打工,吃不饱,受冻挨打,没有人关心他。”“我觉得凡卡太凄惨了,小小年纪就跑到一个陌生的大城市里打工,还受尽折磨,我们比他还大,可是有那么多人的疼爱,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我很同情他。”……学生们的读书成果让我很高兴,教学的目标自然而然就完成了。

(2)教学环节衔接问题的设计注重承上启下,环环相扣。课堂教学应过渡自如,既承接上文,也能勾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我紧扣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了系列问题。“《一夜的工作》主要人物是谁?”(周总理)“课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总理的为人?”(他的工作那么劳苦,生活那么简朴)“从哪里看出‘劳苦’‘简朴’?”(学生通过读、找、画、悟,真切感受到了总理的伟大人格)“同学们都已经从文章的细节描写中了解了总理的工作和生活,作者亲眼目睹这一切也是心潮澎湃,课文中哪个词看出了作者的心情难以平静?”(从“不断”这个词可看出作者内心激动,难以平静)“课文强调‘新中国的总理’‘中国的总理’,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幸福自豪的情感,这是什么写作方法?”(对比)“‘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总理只有一个夜晚这样工作吗?”“‘每个’跟‘一个’是什么关系?”(一个夜晚只是千万个夜晚的代表,这叫“以小见大”“小事情现高品格”)……由于问题设计切入了教学重难点,指引了教学思路,学生学习方向明确,兴致勃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训练,达到了语文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境界。

(3)教学结束时的问题设计注重创设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如《穷人》篇末写了渔夫和妻子决定收养西蒙的孩子。我讲解到这里的时候,动情地问:“西蒙的两个孩子从此就跟他们一起生活了,今后日子会过得怎么样?幸福快乐吗?你们能够帮助作者续写这部分吗?”《凡卡》篇末写了凡卡在做梦,梦见爷爷在读他的来信。这个时候,我动情地说:“凡卡的梦看起来多么美好!其实这是一个凄美的梦,一个让人心酸的梦。他的爷爷收到他的信了吗?他的命运会改变吗?大家课后认真思考,大胆想象,明天看看哪个同学想象得更丰富、更大胆。”这样的问题设计是最能触动学生灵魂深处的,也最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所以每次我都能收获超出期望的教学效果。

4.课堂提问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表达出内心最想表达的东西,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如教学《牛郎织女》一课中牛郎织女相会的片段时,我提问道:“聪明的你们,能想出此时他们在诉说些什么吗?”学生们沉默片刻后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牛郎说:“娘子,这些日子你瘦了。”织女说:“你和孩子过得好吗?让你受苦了。”学生们热烈地想象和表达着,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学生们需要这些空白,这样才可以成长他们的思想,才可以挖掘他们的潜力。

凡卡教学设计范文5

一、注重实效性——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化解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中有些篇目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对其中的重点、难点一下子难以理解透彻,难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时运用电教媒体,可以再现英雄形象,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得到依托,增强感染力,从而突破教学上的难点。但教师在处理电教媒体的运用时,必须精心设计,而不能生硬地“插演”情节,要注意实效性。

我们曾就此教材由两位教师执教。

一位教师在分析五壮士英勇跳崖时,让五个学生分别扮演五壮士,随着录音机中播放的《国际歌》声,试图再现当时跳崖的壮烈场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然而,事与愿违,不但没有激起学生的悲壮之情,相反引起了哄堂大笑,连扮演五壮士的学生自己也笑了起来。这不能不说是教学上的失败。

而另一位教师在教这一课前,组织学生观看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电影超越了时空的限制,生动地再现了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光辉形象,使学生不由产生了崇敬之情。教学时,教师又运用了多种媒体,先播放精心制作的课文录音。英勇、悲壮的音乐,加上情真意切的朗诵,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有力地渲染了课堂氛围。这时,教师抓住契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着重抓住“诱敌上山”、“顶峰歼敌”和“英勇跳崖”三个重点段的内容让学生议论,而后,教师重点再现伴有这三段语句朗诵的有关录像,电教媒体又一次强化了感官的刺激,显示了独特的功能,感人的场面使全班学生紧握拳头,仿佛自己就是五壮士中的一员,毋须教师多言,课文教学的难点就这样在激情中自然地解决了,收到了课堂教学预期的效果。

二、注重实效性——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训练

凡卡教学设计范文6

——读《凡卡》有感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待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读过《凡卡》的人都知道,这是凡卡在爷爷的心中恳求爷爷把他带回去时说的话。当我含着泪水读完《凡卡》这篇催人泪下的文章后,我对凡卡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可怜的凡卡!一个没爹没娘的孤儿,只有一个亲人,而爷爷在三个月前把他送到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做学徒,虽然说是做学徒但凡卡在老板家里却要做苦工,经常挨打,晚上不能睡觉,要给老板的小崽子摇摇篮。吃的呢,简直没有老板打他,伙计们捉弄他,老板娘老找他的岔儿,凡卡这样痛苦,他就把他的痛苦用写信的方法告诉爷爷,叫爷爷接他回乡下。但他不知道信封上要写地址,也没有贴邮票。我读到这里,心里难过极了,他爷爷怎能收到他的信呢?我真希望我能到那个时候去,给凡卡一切他需要的东西。

与凡卡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啊!我长这么大,从来不知道饥饿是什么滋味。我在学校受老师的教育,同学们的关心,在家里,我受到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的爱抚。我吃得饱,穿得暖。在家里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上怕摔着,父母疼爱我们还来不及,哪里舍得打我们。这一切小凡卡是想都不敢想。他只可以怀念他在农村的家,只有在梦中才能回到爷爷的身边。凡卡的美好童年是被资本主义制度夺去了。而我们的幸福,是共产党给予的,是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换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从小学好本领,长大后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