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事故范例6篇

核电站事故

核电站事故范文1

关键词:核电站;严重事故;设备鉴定

中图分类号:TM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4-0104-03

1 概述

HAF102《核动力厂设计安全规定》“设备鉴定”要求:必须采用设备鉴定的程序来确认安全重要物项能够在其整个设计运行寿期内满足处于需要起作用时的环境条件下执行其安全功能的要求。在可能的范围内,应该以合理的可性度表明在严重事故中必须运行的设备能够达到设计要求。

设备鉴定是指:制造及维护的证据以证明设备在符合鉴定规范的情况下,满足其具体的工况条件。对于设备鉴定,已有相应的标准及规范,但相关研究均是针对二代加核电站,并且是基于设计基准事故下的鉴定,对于严重事故下的设备鉴定,目前尚未有具体研究或相关标准。

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核安全更加受到重视。根据《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厂改进行动通用技术要求》:我国核电厂具有一定的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能力,安全风险处于受控状态,安全是有保障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核电厂的核安全水平,国家核安全局依据检查结果对各核电厂提出了改进要求,包括“应急补水及相关设备技术要求”等8项改进,其中部分改进(例如应急补水及相关设备技术要求)与严重事故相关。

根HAF102的规定:核动力厂状态一般包括:正常运行、预计运行事件、设计基准事故和严重事故。超设计基准事故中的某些概率很低的核动力厂状态,可能由安全系统多重故障而引起,并导致堆芯明显恶化,它们可能危及多层或所有用于防止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屏障的完整性。这些事件序列被称之为严重事故。

目前,国内已开展ACP1000等自主化三代核电站的设计,三代核电站较二代核电站的重要改进即为安全性能的提升,其中有更多的系统及设备用于严重事故的预防和缓解,应对严重事故下设备鉴定展开的研究。但严重事故下的设备由于其所处的复杂工况,设备是否进行鉴定或如何鉴定,目前尚无标准或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国际上已有的三代核电站AP1000及EPR在严重事故下的设备鉴定展开研究,以作为国内自主化三代核电站的参考。

对于自主化第三代核电站,在严重事故工况下,哪些设备需要保证可用,这些设备如何能执行其功能,也需要展开研究。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国际三代核电站(AP1000、EPR)在严重事故下设备鉴定;基于此,对自主化三代核电站是否在严重事故下进行设备鉴定进行了论述,并对自主化三代核电站在严重事故下如何进行设备鉴定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2 国际三代核电站对于严重事故下设备鉴定的研究

2.1 AP1000核电站对严重事故下设备鉴定的要求

AP1000要求:安全相关的设备必须在与设计基准事故相关的环境条件下执行其功能。对于设计基准事件,通过设备要求提供的确保等级即为“设备鉴定”。NRC提供了一个必要设备在严重事故环境条件下和一定的时间期间内在一个合理水平的保证能工作的准则。这个准则涉及“设备生存能力”。

设备生存能力评价是在独特的安全壳环境条件下,在堆芯损坏后的严重事故期间评价所要使用的设备和仪表的可用性,以使严重事故达到一个可控稳定的状态。

美国核管会(NRC)在SECY-93-087中推荐:只用于严重事故保护下的设备不必遵守10CFR50.49设备鉴定要求。然而,缓解特征必须设计成可以提供合理的保证,使设备在严重事故环境下能够按照其设计要求运行并超过其要求的时间范围。

AP1000规定,专门应对严重事故的设备不需要进行设备鉴定,不过这些设备的设计要以一定合理地保证在严重事故条件下可工作。专门应对严重事故的设备只要进行所谓的设备生存能力评价。

对于不是专门应对严重事故,但在缓解严重事故时可能用到的安全级设备,按要求要进行设备鉴定。这个鉴定仅是在正常、异常、紧急、设计基准事故条件下的鉴定。并不涉及严重事故下的环境条件鉴定。

用于证明设备生存能力的方法是:确定用于达到一个可控的、稳定状态的高可用性;定义每个高可用性的事故时间期限;确定在每个时间期限内,用于诊断、执行和判定高可用性的设备和仪表;确定每个时间期限的边界环境;对设备能够在执行其功能的严重事故环境下生存进行证明。

2.2 EPR核电站对严重事故下设备鉴定的要求

EPR核电站在设计中明确要求对机械和电气设备的进行鉴定。

2.2.1 在“确定环境条件所考虑的状况”中规定:在严重事故中用于状态诊断的主要仪器仪表,其鉴定要求应考虑在达到这些事故条件前可能遭受的环境条件。

2.2.2 在“严重事故苛刻环境条件的鉴定要求”中规定:在严重事故中(DEC-B)运行的设备鉴定要求应由设备任务的具体情况决定。

2.2.3 “环境条件的鉴定数据(压力、温度和辐射)”对严重事故下的厂房环境条件进行了规定,反应堆厂房和安全厂房会受到严重事故的影响,其环境条件(包括压力、温度和辐照)如下:

(1)反应堆厂房(HRA)环境条件:

压力:在反应堆厂房的严重事故中,除了氢燃烧时的2分钟,安全壳内压力不会超过5.5bar abs。在这很短的时间内,压力维持在6.5bar abs以下。12小时后启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使压力降到2bar abs。

温度:严重事故中,安全壳内温度不会超过156℃。12小时后EVU的启动将导致温度降到110℃。

辐照:设备可能受到的辐射要设备实际情况,由其功能、位置和形状(对辐射敏感元件屏蔽)确定。设计规定要减少严重事故时运行设备对辐射的敏感性。这些规定包括:尽可能避免对辐射敏感的设备的使用、保护设备对P辐射最敏感的部分以及远离设备对辐射最敏感的部分,严重事故中可能堆积放射性同位素的地方。

(2)安全厂房(HLF-HLI)中环境条件:

压力和温度:安全壳内严重事故不与安全厂故结合。严重事故导致活性水泄漏于安全厂房内。

辐照:辐射由安全壳内活性水的泄漏引起的。安全壳内的活性水,严重事故时在安全厂房管道中循环流动,其放射性以后将会测出。

2.3 国际三代核电站对于严重事故下设备鉴定的小结

AP1000和EPR对严重事故设备的鉴定的要求不相同:相比之下,AP1000仅要求证明设备在严重事故下的生存能力。该要求可以通过分析的方法完成;EPR对严重事故下设备鉴定要求更加严格,EPR在设计中明确提出了设备鉴定要求,并给出了严重事故下的厂房环境条件。根据以往设备鉴定的要求,通常需要以试验的方式证明设备在环境条件的可用性。

3 自主化三代核电站严重事故下设备鉴定的研究

上述研究表明,AP1000和EPR对严重事故设备的鉴定的要求不相同。相比之下,EPR对严重事故下设备鉴定要求更加严格。对于自主化第三代核电站,相应的设计要求应不低于目前已有的三代核电站。

此外,根据HAF102对于设备鉴定的要求,除了设计基准外,设计中还必须考虑核动力厂在特定的超设计基准事故包括选定的严重事故中的行为。应该以合理的可性度表明在严重事故中必须运行的设备能够达到设计要求,随着国际社会对核安全的更加重视以及公众对核安全日益关注,在设计中有必要保证设备在严重事故下能够执行功能。因此,自主化三代核电站在设计中应考虑严重事故下设备的鉴定。

3.1 自主化三代核电站严重事故下鉴定设备的确定

自主化三代核电站严重事故下需鉴定设备,应从下列方面确定:

3.1.1 严重事故工况的确定。首先,要确定严重事故工况。严重事故工况具体包括环境工况和介质参数。严重事故工况的确定即要确定相应的环境工况和详细的介质参数。通过堆芯计算,分析出可能的严重事故工况,主要包括温度、压力参数以及辐照剂量等。

3.1.2 确定对应严重事故工况下的系统。根据严重事故工况,分析出在严重事故工况下需要投入的系统。对于自主化三代核电站,当发生严重事故时,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快速卸压系统以及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等相关系统将会投入使用。

3.1.3 确定出系统中需进行严重事故鉴定的设备。系统经过功能分析,确定出最终需进行严重事故鉴定的设备。对于自主化三代核电站,当发生严重事故时,稳压器快速卸压阀、相关系统的安全壳隔离阀等机械设备以及堆芯出口温度测量等仪表设备将需要动作或使用,因此,需对这些设备进行严重事故下鉴定。

3.2 自主化三代核电站如何进行严重事故下的设备鉴定

严重事故下设备的鉴定很重要的工作是要明确各设备在严重事故下所处的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设备的鉴定可以借鉴已有的方法或标准。对于机械设备,可以参考ASME QME-1的方法;对于电气设备,可以参考IEEE 344或RCC-E的方法。

对于严重事故环境下设备的鉴定,应结合设计基准事故下的鉴定一起分析。如果设备所处的严重事故环境条件可以被设计基准事故条件所包络,那么设备已有的鉴定就可以覆盖严重事故下的设备鉴定;如果设备所处的环境条件超出了已有的设计基准事故条件,那么对于此类设备,需要单独进行严重事故下的鉴定。

4 结语

本文对三代核电站在严重事故下的设备鉴定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AP1000和EPR在设计中均对设备在严重事故工况下的可用性提出了要求,并且EPR明确要求设备在严重事故下进行鉴定;作为国内自主化三代核电站,设计中也必须考虑严重事故下设备鉴定要求。应进行严重事故工况分析,确定出需进行严重事故下鉴定的设备,然后对设备展开如何进行鉴定的研究;对于目前国内二代加核电站,如果涉及到严重事故下的相关改进,也应考虑相关设备的鉴定;核电设计中应重视严重事故下设备鉴定的研究,并应尽快建立严重事故下设备鉴定相关标准。

参考文献

[1] 国家核安全局.HAF102核动力厂设计安全规定[S].2004.

[2] 国家核安全局.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厂改进行动通用技术要求[S].

[3] 核电站能动机械设备的鉴定(ASME QME-1)[S].2007.

核电站事故范文2

这是6月16日,也就是外电报道该处“发生核泄漏”消息两天之后,《财经》记者走进大亚湾所看到的情景。

一根燃料棒引发风波

6月14日,境外某媒体报道“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该报道称,5月23日大亚湾核电站内正在运转的2号机组突然出现异常,“检测发现辐射泄漏超出厂区范围。”

大亚湾核电站自1994年开展商业运行以来,每年发电量约150亿度,其中七成电力供应香港,其余三成供广东省使用。大亚湾核电站所有权属于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其股权分属于广东核电投资公司(占75%)和香港核电投资公司(占25%)。

2003年3月,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和岭澳核电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运营公司)。2009年9月,经股权结构调整,广东核电投资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广核)和香港中电核电运营(中国)有限公司分别拥有运营公司的87.5%和12.5%股权。

大亚湾位于珠江口东侧,西南邻香港,南接广阔的南海。岭澳核电站与大亚湾核电站相邻,两电站相距1.2公里。由于此处距深圳市中心直线距离仅约45公里,距香港特别行政区尖沙咀直线距离约52公里,“核泄漏”消息一出,香港舆论一片哗然,多家媒体跟进此事。

6月15日凌晨,香港特区保安局对该事件作出回应:5月23日,大亚湾核电站2号机组反应堆冷却水发现放射性碘核素和放射性气体均有轻微上升。在过去两星期,这些放射性水平保持稳定,没有特别变化。

之后,大亚湾核电站的两大股东――中广核、香港中电控股有限公司以及国家核安全局也纷纷澄清传闻,称所谓“核泄漏”事故实则为大亚湾核电站2号机组反应堆中的一根燃料棒包壳出现微小裂纹,其影响仅限于封闭的核反应堆一回路系统中,放射性物质未进入到周围环境,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和损害,“并没有发生放射性核泄漏事件”。

各方的澄清并未止住外界猜测:一根燃料棒的裂纹影响究竟有多大?它是否真会导致“核泄漏”事故?

根据中广核给《财经》的书面回复,2010年5月23日,大亚湾核电站2号机组监测发现,一回路放射性水平轻微上升,一回路放射性碘131当量峰值达到440.58兆贝可/立方米――约相当于正常运行允许限值4400兆贝可/立方米的十分之一,因此这一放射水平远未到达危险范围,不影响核电站的正常运行。到了5月28日,放射性水平重新达到平衡并保持稳定,监测结果为40.91兆贝可/立方米,满足核电站运行技术规范的要求。

6月10日,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第八届核安全咨询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大亚湾核电基地召开。这个本来是例行的安全会议成为了“核泄漏”风波的导火索。

前述境外媒体的记者通过某种渠道得到该份会议报告。报告称核电站今年“上半年发生了几则异常事件”,初步分析有一根燃料组件存在微小核泄漏,核电厂已采取加强监测及辐射防护措施,及减少堆芯扰动操作等补救措施。境外媒体由此判断“大亚湾发生了核泄漏事故”。

允许范围内的“破损”

对于这根燃料棒的裂纹导致“核泄漏”事故的说法,接受本刊采访的业内人士均予以否定。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安全咨询委员会成员潘自强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5月23日大亚湾核电站燃料棒的微小泄漏既不属于“核泄漏”,更不是“事故”级别。

核电站主要依据核裂变的原理进行发电,作为核能发电的基本工具,燃料棒内藏核原料铀,核分裂亦在燃料棒内进行,分裂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会把水加热使其变成蒸汽,再推动涡轮机来发电,分裂过程会令燃料棒长期处于高温中。

为防止泄漏放射性物质,或减低任何泄漏造成的影响,大亚湾核电站采用“纵深防御”的防护原则。这意味着如果一项安全功能失效,其他安全功能仍可以防止意外发生或减低意外的后果。

根据纵深防御原则,大亚湾核电站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的安全措施共有三道“屏障”:第一道是燃料棒的锆合金包壳,包容核燃料和裂变产物,极不容易破损。第二道是压力容器和整个一回路,因为都是密闭的,即使有放射性物质漏入也不会扩散出去。最后一道是安全壳,反应堆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安全壳不会让放射性物质轻易释放到外界环境中去。

中广核提供的材料显示,中国核电站燃料棒的可靠性与国际水平相当,在核电站的设计中考虑了正常运行时允许有一定的燃料棒破损率,在世界范围内核电站的实际运行中也出现过极少量燃料棒的破损,但只要反应堆一回路放射性水平控制在规定限值内,核电站仍允许运行,燃料棒破损不会对外部环境造成影响和损害。

这一解释得到潘自强的佐证,他说,“核泄漏”主要针对外界环境而言。这次事件中燃料棒的微小泄漏实际上是从燃料棒泄漏到下一层安全屏障――“一回路系统”,其影响仅限于封闭的核反应堆一回路系统中,而一回路本身是密封的,并没有泄漏到外界。“个别燃料棒的微量放射性核素进入一回路系统中,是设计允许的,仍然在正常的范围。”

国家核安全局16日的通报也指出,大亚湾核电站2号机组反应堆中有4万多根燃料棒,个别燃料棒出现破损属于正常运行工况。一位业内人士向《财经》记者解释,个别燃料棒出现破损可比汽车轮胎,正常的情况是两个大气压,但是1.7个、1.8个大气压也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并不影响汽车行进。

目前大亚湾核电站两台机组正常运行。粤港两地环境连续监测数据则显示,大亚湾核电基地及周边地区放射性水平与电站投运前测量的本地数据相比没有任何变化。

事件通报制度

根据与国家核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标准,核电站需要接受国家核安全局、地方环保当局的监管,以及日常和定期监测,并定期向媒体、公众公布核电站运行安全业绩。中广核集团还定期组织国际、国内同行评审,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等机构的定期评审与检查。

依照国际惯例和国家标准,核电站一旦出现偏离正常运行的事件,将在第一时间向国家核安全局及相关部门报告。

国际原子能机构按照国际核事件分级表来定义核事故等级,分为7级,事故越大等级越高:0级被表述为“偏差”,在安全问题上无重要性;1级-3级称为“事件”,分别被表述为“异常”“事件”和“严重事件”;4级-7级称为“事故”,分别表述为“主要在核设施内的事故”“具有厂外风险的事故”“大事故”和“特大事故”。

只有5级、6级、7级“事故”,才能影响到核电厂以外的公众,才需要对公众采取防护措施。迄今为止,5级以上的事故,世界上共发生过两次,即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7级)和美国三哩岛核事故(5级)。

根据国家核安全局的解释,这次所谓的“泄漏”事件,尚没有达到0级标准。但针对本次情况,中广核集团还是按照高标准要求向国家核安全局进行了通报。与其他生产安全标准相比,核电安全标准显然要严格许多。

另外,对于“怎样的情形下应该停止核电站运行”这一问题,国际上同类型核电站反应堆,根据一回路放射性水平设计了三个运行区域,即正常运行区、限制运行区、停止运行区。

以法国为例,法国政府的核安全监管当局和法国电力公司的通常做法是:类似核燃料棒破损的事件,只要一回路放射性指标没有超过核电站运行技术规范的正常运行范围(如同大亚湾核电站2号机组现状),机组将仍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事件分级标准,发生属于正常偏差(0级及以下)的情况,核电站运营单位须非正式地向安全监管当局报告,监管当局将进行评估,只要对环境、公众没有产生影响,监管当局不需要向公众和媒体进行通报。

只有在核电站发生核事故、启动应急计划的情况下,才需要向公众和媒体信息。

潘自强特意提到,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中国的核电站至今也没发生过2级以上的事件,“这在国际上也是很少见的”。

切尔诺贝利阴影

即便如此,中国优秀的核电安全纪录并没能抹掉公众对核电安全的疑虑。相较内地而言,香港对核电的疑虑更甚。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筹划大亚湾核电站,对于核电站运行中的安全问题,香港民众一直存有疑虑。在大亚湾核电站动工的前一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当时,香港曾有逾百个环保、民生关注团体组成反对大亚湾核电厂联席会议,反对兴建核电站。

但事实上,大亚湾核电站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并没有太多可比性。大亚湾核电站全套技术和设备从法国引进,就反应堆类型来讲,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采用的俄制“水冷式石墨慢化沸水式”反应堆不同,大亚湾核电站选用的“压水式”反应堆是目前商用反应堆的主流模式。中国核学会2003年8月的一份报告曾专门分析认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原因,是反应堆设计的安全性能不符合国际通用标准,该技术后来已被禁止使用。

美国三哩岛核电站1979年也曾发生事故,由于有防护墙,才没有导致放射性物质对外泄露。

潘自强认为,尽管三哩岛核电站与大亚湾核电站均为压水堆型,然而与较早建设的三哩岛核电站相比,大亚湾核电站的技术设备有很大的进步,发生类似事故的可能性不大。

核电站事故范文3

30年后的今天,切尔诺贝利核污染的影响远未结束。一个最为直接的影响是,核污染还在侵害人们的生命和健康。乌克兰的统计表明,有2397863人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患病,其中453391人是儿童,他们患多种疾病和产生多种健康问题,如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骨骼问题、眼科疾病、血液疾病、癌症、先天畸形、基因缺陷等。这453391名儿童没有一个出生在核事故发生期间,当时他们的父母都还是孩子。因此,核污染对于人类、生态和环境的危害将会持续下去,远远不会结束。

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爆炸后,苏联政府疏散逾9万名居民,将方圆30千米列为封锁区,面积达2600平方千米,灾区沦为鬼域和。但是,近几年英国生态及水文中心开展的TREE计划发现,切尔诺贝利核灾区变成了野生动物天堂,灾区内甚至有棕熊活动,为百年来首次,引得动物专家啧啧称奇。

切尔诺贝利核灾区出现许多野生动物似乎是一种征兆,这一地区生态和环境开始复苏。现在,受到严重辐射的土地似乎也恢复了勃勃生机,但这一切是否意味当地的生态已经得到真正恢复?

要明确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时间。尽管切尔诺贝利核灾区现在出现了山猫、野猪、灰狼、鹿、马、水獭,甚至棕熊等动物,但是,它们是否为正常的健康动物,包括正在蓬勃生长的植物是否正常,而且这片土地是否完全恢复了生机,对此,就连研究人员也不能明确回答。他们提出,要在第一阶段研究结束之后,会挑选指定物种开展为期一年的实地勘察,为其戴上监察颈圈,利用卫星导航系统(GPS)追踪动物,以获取准确辐射读数。现在,这个用GPS追踪动物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有了这些研究结果,才能进一步说明这些动物以及植物是否仍然受到核辐射的影响。同样,这块受到核辐射影响的2600平方千米的土地的土壤辐射是否已经降为正常,其土壤上长出的或种植的作物果实是否适宜于人们食用,也需要长期的追踪和研究才能得出结论。

另一方面,如果后续的研究证明这块土地及其之上的生态真的恢复了正常,说明自然有无限的自我修复能力,但是,这未必意味着人类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多次犯错。 核灾难的共性

核灾难表面上的危害人们可以看到,但潜在的危机和后果却难以发现或不愿正视。正如今天人们纪念切尔诺尔利却淡忘了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在人们的淡忘中有一些是极有共性的东西,例如隐瞒和谎言。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最大的灾难是隐瞒。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后,苏联的最高层和媒体不仅对国内也对全世界进行隐瞒。普里皮亚季的所有居民被告知,核事故的级别是最小的,他们的居住环境是安全的,以致有些人还在观看爆炸事故后形成的美丽的彩虹般的火焰,其中一些观看者遭受强辐射而很快死亡,因为那次爆炸所释放出的辐射剂量,相当于在广岛投放的原子弹的500多倍。

隐瞒灾难是人的本能,但是,隐瞒核灾难还有更多的原因。因为人们对核灾难造成的毁灭有多严重并不知晓,对于不知晓的灾难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躲避和隐瞒。然而,隐瞒核灾难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核能的利用在事前是否经受过环境和安全评估。

即便经过环境和安全评估,一旦发生核灾难,也会被规模巨大和极为严重的惨烈后果震摄,从而选择隐瞒。而且,一旦出现灾难就会粉碎核电站是安全的承诺和保证,由此,不得不选择隐瞒,以减少全社会的问责。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同样出现这样的问题。当时,东京电力公司称没有核污染水排入海洋。但2013年7月22日,东京电力公司又承认,福岛核电站附近被污染的地下水正渗漏入海。日本政府原子能灾害对策本部于2013年8月7日宣布,福岛核电站每天至少约有300吨污水流入海中。

不幸的是,这并非核电站的首次隐瞒。早在2007年,东京电力公司就承认,从1977年起在对下属3家核电站总计199次定期检查中,福岛核电站曾篡改数据,隐瞒安全隐患。其中,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反应堆主蒸汽管流量计测得的数据曾在1979~1998年间先后28次被篡改。原东京电力公司董事长引咎辞职。

福岛核电站还有多少秘密被隐瞒,谁也不清楚,因为,这种隐瞒文化从灾难发生前和发生后就没有改变过。不过,隐瞒越多,未来对人类、生态和环境的危害就越严重。

福岛核电站事故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造成环境公害,以邻为壑,甚至让所有人为核灾难埋单,不过,前者的公害比后者更严重,因为福岛核电站还在源源不断地向海洋排放核泄漏物质。切尔诺贝利核爆炸造成公害是通过空气传播让放射性尘埃污染整个欧洲,福岛核电站的核污染是通过持续不断向海洋排放污水污染全球海洋。

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后,储存氚残留水的蓄水罐约有1000个。日本经产省的研究小组讨论了5种处理方法,包括用混凝土封闭经过净化处理的污水然后埋藏于地下,或让其蒸发排放到大气当中等。以残留着氚的污水总量有80万吨、一天的处理量是400吨来测算所需经费和时间,如果将其埋藏于地下,要花费数百亿至数千亿日元,而把氚残留水进行稀释后排放到海洋,则只花费17亿至34亿日元,最节省经费,也最节省时间,用4至8年就可处理完毕。

这就意味着,日本将默许向海洋排放这些核污染水。其实,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和原料一直是福岛核电站的做法,只不过以前是隐瞒,现在是公开。这就意味着核灾难之后的以邻为壑和污染在全球将是一种必然,整个世界都要为核污染埋单。现在,很多人认为福岛核事故已经过去多年,基本上没事了,其实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甚至是天真。以切尔诺贝利事故为例,30年后灾难还在延续,这足以说明问题。 如何和平利用核能?

每年纪念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时,和平利用核能的安全问题也会一再被讨论。

建造核电站最大的理由是要在最大的安全条件下发展经济和造福社会。除了设计和管理上要更为科学外,其实核电站最大的安全条件是距离人群的距离,也即距离越远,越安全。然而,现在世界各国建造的核电站与人群的距离却令人担忧。

2011年4月21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迪克南・巴特勒博士的文章指出,全球目前有5亿人生活在潜在的核风险中。如果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方圆30千米的进行计算,目前全球有约9000万人生活在有潜在核风险的区域内。如果把这个范围扩大至核电站方圆75千米,全球有多达5亿人生活在核威胁之下。其中,以美国受到威胁的人口最多,超过1.1亿人。中国其次,有7300万人受到威胁,印度则有5700万人受到威胁,德国与日本分别有3900万人和3300万人居住在核风险区内。不过,德国宣布放弃核电站后,德国可能不会有人受到威胁了。

在福岛核事故后,已被迫疏散的人数达17.2万人。目前全球211个运营的核电站中,有三分之二的核电站方圆30千米的居民人数,远远超过福岛疏散的居民人数。共有21个核电站的方圆30千米地区拥有至少100万人口,其中有6个核电站在同一范围内的人口超过300万。

因此,若要修建和营运核电站,有关专家和机构首先应当论证,在核电站方圆多少千米以外,人们才不会受到潜在的核威胁,例如,500千米,还是1000千米。 在安全的条件下建造和运行核电站

毫无疑问,人类能和平利用核能,如建造核电站发电,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成就。但是,就人类现有的能力,利用核能只是能够驾驶核能这辆暴烈的机车,却还不能驾驭。因为人类还没有能力为这辆机车打造有效而及时的刹车,更不能控制出事后的灾难。尽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都表示,现在的第三代核电站技术会比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电站的第二代核电站安全,但这只是一种更安全,并非绝对安全,谈不上万无一失,更谈不上绝无一失。

人类无法为核电站这种风驰电掣的性格暴烈的机车打造安全的刹车有三大原因。一是随时可能发生的多种自然灾害,二是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三是设计和管理的缺陷。没有可靠的刹车,核机车难免不出轨或倾覆。如此造成的对人、生物和环境的损害就是人类从所有核电站所获得的利益都难以抵消,人类从核电站的所得只能是巨大的负数。从这个角度出发,德国已经宣布永久放弃核电站,这种态度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和深思。

少建和缓建核电站的另一个要素是民主和透明,也就是应当得到公众的同意和监督,而这种同意和监督并不仅仅是一国之内的民众的知情同意和监督,而是要得到周边国家甚至国际上的监督,正如在一些国家的城市养狗,要获得邻居的同意。提出这种要求的基础是,地球只是一个村子,任何一个国家的核电站和核事故都不仅影响本国和周边国家,甚至对全世界的人造成伤害,也对全世界的动植物和生态造成破坏,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已经明白无误地体现和告知了人们这一点。

因此,国际社会对于一些国家不顾安全条件执意建造众多核电站应当保持警惕。例如,在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的日本,居然建造了50多个核电站,而且是并不安全的第二代核电站技术。

少建、缓建、不建核电站和在最大的安全系数下建造核电站的核心是充分保障人和地球上所有自然物的安全。毫无疑问,当人类某一天宣布自己已经有能力为核电这辆暴烈的机车装上有效的刹车之时,再大量建造核电站也为时不晚。

在和平利用核能的专业人员看来,只要严谨和管理到位,核电站是安全的,并且全球从1952年到2011年,只出现过27起重大核电站事故和意外事件。

不过,另一种意见认为,核电站必须要求百分之百安全,否则就是在拿所有人的生命和健康垫背。在日本核电站工作了20年的工程师平井宪夫有痛彻骨髓的体会。他说:“核电厂绝对安全――这只是纸上谈兵罢了。”图纸上设计出来的绝对安全的核电站方案,实际上是无法在施工和运行中实现的。

其中,技术和管理是核电站安全的重要环节。但是,即便这两个要素都到位,也无法抗拒设备老化和自然灾害而引发的核灾难。在核电站,有长达数十千米的各种配管交织如网。这些配管被上万个焊接点黏合,就像人体的血管,哪怕一条破损,就可能引发重大事故。

核电站事故范文4

这座核电站因紧邻安徽省望江县,也难怪望江方面高度紧张。2011年11月15日,安徽省望江县政府在向安徽省发改委、能源局递交《关于请求停止江西彭泽核电厂项目建设的报告》(望政[2011]56号)中指出,彭泽核电项目在选址评估、环境影响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项目建设将为核安全埋下巨大隐患,并公开叫停。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全国各地方想建核电站是普遍趋势,能拉动GDP,又不用自己拿钱,很划得来。问题是一旦出了事故就不是小事。”

CEI:你曾撰文称,我国的核电发展正在进行危险的“”。

何祚庥:核电站的发展有个问题,就是我们自己发展比较快。快本是好事,但是快却容易出现问题。我不反对快,快而不好我就反对了。我们的方针本是又快又好,但因为发展太快容易出现不好的情况,于是又快又好就改为又好又快,把安全放在前面。又好又快又引出一个新问题——究竟我们要快到什么程度?怎么能够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在前段时间国家的相关部门已做了回答,即稳中求进。具体讲GDP增长率从8%下降到了7.5%。你不稳重点,不把速度稍微放慢是会出大事情的,但同时做到又好又快并不容易。

CEI:中国是全球在建核电站最多的国家,从产业布局角度,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何祚庥:在建的核电站绝大部分都放在海边,内陆我记得第一批名单中有三座,分别在湖南、湖北和江西,都还没开始运行。现在地方政府都愿意建造核电站,因为可以增加地方的GDP。大家思想上都认为核电站是一个大肥肉,都对核电站的收益很乐观,这是普遍的认识。

总体上看,我觉得中央要稳中求进是有道理的,稳中求进就回答了怎么具体贯彻执行又好又快。但在我看来,最不稳的就是核电站项目,为什么呢?一旦出了事故,就是不得了的事故。

CEI:相对于水电站的建设,大多数人反对核电站建设都是基于对核安全的担心?

何祚庥:这是一个问题——水电会对环境有一些破坏,但那个破坏是小的。核电如果不出问题,破坏就小于水电,但是如果出了事故,影响的是子孙万代。水电有破坏就有建设,但核电不一样。福岛事故按照日本说法,要过40年以后才能考虑拆掉福岛核电站,现在拆都不能拆。一旦出事故是影响子孙万代的事情。

CEI:有人说在内陆和在沿海建立核电站的危害其实是差不多的,但也有人认为沿海人口密度高,核电站出现事故危害更大,你对这种说法怎么看?

何祚庥:因为靠海,所以如果出现事故,有一半的污染范围是在海里,一半是在内陆。但是我告诉你,沿海核电站发生事故污染也很严重。但我是持发展的观点,中国已建的核电站总规模有1200万千瓦了,在建的有4000万千瓦,大部分在海边。这已经动工了,投入都进去了,你让他拆掉未免也太过分了。

我这个人是稳中求进派,并不是反核派。有人把我说成是反核派,骨子里反对核电站。可我怎么会呢?原子能干了一辈子了。

现在主要是看到这样子快速地大发展下去是非常可能出现严重问题的,所以必须把安全的问题放在可以确保的位置。已经做了的谁也没办法让它停下来,但是没做的赶紧停下来,稳就是体现在这个地方。因为内陆的危害至少比海边大一倍,我的观点是从大局出发的。

CEI:全世界目前的核电分布是怎样的?当前各国政府对核电各有怎样的态度?

何祚庥:全世界核电站最多的是美国,有104座核电站;第二位的就是法国,58座;中国算上当前正在建设中的有40来座核电站了。现在德国、日本下令全停,还有其他欧洲国家也要进入这一行列。美国自从“三里岛事故”发生以后,美国政府停了30年,最近奥巴马说可以考虑再做,但是人家干得是非常谨慎的,只有三四座而且是放在海边。

CEI :中国现有的核电技术处于什么水平?没有发生大的安全事故是否说明这方面国内把控得比较到位?

何祚庥:我们的技术都是学习美国、法国的技术。我们自己独立研发的程度不够,也没有什么先进技术的突破,一点小改进不能算真的创新。

相对于国外已经运行了三四十年的核电站,我们国家的核电站运行时间还较短,可比性不强。至于我们国家的核电站没有出现大事故,这不能简单地看哪一些设备的安全性。总体来讲,我们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人类的安全问题认识还不足。

CEI:你对核电站的安全性和出现事故的几率怎么看?

核电站事故范文5

20__年世界地球日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前苏联基辅市北130公里的地方,是前苏联1973年开始修建,1977年启动的最大的核电站。

1986年4月25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动力站开始按计划进行定期维修。然而由于连续的操作失误,4号站反应堆状态十分不稳定。1986年4月26日对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来说是悲剧开始的

日子。凌晨1点23分,两声沉闷的爆炸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随着爆炸声,一条30多米高的火柱掀开了反应堆的外壳,冲向天空。反应堆的防护结构和各种设备整个被掀起,高达20__℃的烈焰吞噬着机房,熔化了粗大的钢架。携带着高放射性物质的水蒸气和尘埃随着浓烟升腾、弥漫,遮天蔽日。虽然事故发生6分钟后消防人员就赶到了现场,但强烈的热辐射使人难以靠近,只能靠直升飞机从空中向下投放含铅()和硼(B)的沙袋,以封住反应堆,阻止放射性物质的外泄。

核电站事故范文6

7月2日夜间,位于法国滨海塞纳省的帕卢埃尔核电站突发火灾,火灾起源于一间已停堆的发电机组机房。消防员花了六个小时控制住局势后,官方宣布没有核泄漏危险。但不久前的6月25日,距离法国南部城市波尔多不远处的布莱耶核电站发生事故,125位工作人员紧急疏散。根据官方数据,其中11人受到轻度核辐射。仅仅一周前,该核电站刚刚经历过一次118位员工的紧急疏散。

法国绿色和平组织核问题负责人塞巴斯蒂安(SébastienBlavier)向《凤凰周刊》指出,这只是法国58座核电站中每年发生的700起事故当中的少数几起。与此相伴的是,核电,这个法国的精英工业,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

颓废的王牌产业

法国最早投产的马尔库尔核电站建于1956年,当时是仿效美国和英国核反应堆的原理,但其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核电发展,源于1973年爆发的全球石油危机。为了保证国家能源独立,借此摆脱石油依赖,法国政府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核电站建设。第二代核电站始于1977年,此后的25年,法国建立了19座核电站,共有58个核反应堆。这些举措让法国晋升为全球最大的核电国家,核电装机容量达到63.1吉瓦。2014年,核电占法国总发电量的77%,占有率居世界第一,排在第二的日本仅为29%。

核电站遍地开花的局面,并未让这个国家摆脱对石油的依赖。目前石油消耗占法国能源消费的三分之一,这个比例也只是欧洲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德国相比,法国对石油的消费甚至要比后者多出5%-10%。

那么,核电是否在经济方面让法国引以为荣呢?法国WISE-Paris能源资讯中心6月24日的最新报告《法国核电,工业的死胡同》让上述幻想破灭。这份长达72页的报告指出法国近15年来失败的能源战略,尤其指出,当年将两家企业――核燃料领域的高杰马公司和核反应堆以及服务领域的法马通公司合并成为阿海珐集团(Areva),是一个失败。

半个世纪以来,法国核电公司销售到国际市场的核反应堆只有11座,仅占全球在建核电站的2%,与政府大力推行的王牌宣传不成正比。2014年,阿海珐集团亏损高达48亿欧元。如今其深陷债务危机,有可能被同样负债累累的法国国企――法国电力集团收购其核反应堆业务。

让法国人愤怒的是,法国核电似乎在走赔本赚吆喝的路子。2003年,阿海珐集团以30亿欧元的价格向芬兰出售其大力发展的第三代核电站EPR,预计2009年完工。但实际上,该核电站最终成本至少高达90亿欧元,完工时间推迟了至少13次,目前预计2018年前仍无法投入运行。换句话说,阿海珐集团是在用法国纳税者的钱去补贴海外市场。

三年前,社会党人奥朗德在竞选总统时承诺,要将法国现有的核电比例从75%下调到2025年的50%,并关闭位于德法边境的阿尔萨斯地区的费森海姆核电站。

但该计划在今年年初出现变故。法国环境部部长罗亚尔女士声称,法国应该建立新的核反应堆,以保证将要淘汰核电站的更新换代。她同时表示,老核电站的关闭要与新核电站的投入使用时间对接。这也是奥朗德在2012年执政后,政府首次明确表态要建立新的核电设施。

对此,法国能源研究和发展委员会成员、绿党联盟的欧洲议会议员雅多特指责称,罗亚尔正在“以丑闻的方式重写历史”。他指出,费森海姆核电站若是推迟到2017年之后停止服务,即在奥朗德总统任期届满之后,那就是对其竞选承诺的背叛。

法国最近颁布的《能源转型法》,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依靠两大支柱能源建立没有碳排放的未来混合电力系统,即核电承担50%的电力负载,可再生能源承担剩下的电力供给。远期目标是在2050年,将法国的能源消费减少一半。

法国电力公司的算盘是,将现有核电站的使用年限从设计时的三四十年,延长到五十甚至六十年。但这家公司本身都力不从心。理由是,申请新服务执照的核电站,将依照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法国提出的新安全标准执行。也就是说,从现在起到2025年,法国电力公司至少要投入550亿欧元用以改善核电站的老化状态。而据法国国家审计法院核算, 这笔费用最终将高达1100亿欧元。如今债台高筑的法国电力公司根本无力对其58个核机组做现代化和安全改造。

法国核电站的安全问题,也影响到在反核问题上态度鲜明的德国。在罗亚尔上述发言后不久,德国环境部部长亨德里希斯向其致信称,“奥朗德总统在2014年曾经再次确认关闭费森海姆核电站。正如您所知,靠近边境的德国百姓对于核电站的安全问题非常关心。”

核电站的领空隐患

三年前,法国《国际邮报》记者潼野・伊佐那曾采访过三位在核电站工作的法国电力公司员工。据她回忆,其中两位对核电安全的现状并不担忧。而这个比例与法国民众目前的态度也很相符。而塞巴斯蒂安认为,这是法国核电部门长期以来的宣传结果。“在法国核电刚开始发展的上世纪60-70年代,甚至还有广告说核辐射对健康有益,对孩子的成长有益。”

1999年12月27日,穿越波尔多市的吉伦特河水漫过河堤,涌入距离市区仅45公里的布莱耶核电站地下室。当时的一号反应堆紧急停止运行,安全系统被淹没。尽管该事故最终被定性为2级安全事故,但有法国环保人士将其称作“擦肩而过的切尔诺贝利事故”。

塞巴斯蒂安直言,即便发生事故,主管法国核电的法国电力集团对外发言总是“没问题”,“他们公关口径始终是一样的”。在《凤凰周刊》采访塞巴斯蒂安的当天,法国电力集团因在今年4月费森海姆核电站漏水事故中淡化事实,以“撒谎”为由被当地反核协会。

但核电安全对法国来说的确是一个忌讳。《国际邮报》一位记者2010年曾应邀欲前往印度演讲,但因其拟定的主题是法国核电安全而被迫取消行程,因为印度是法国核电潜在的重要市场。对于最近频发的事故,《凤凰周刊》向法国环保部提出采访申请,但截至发稿前未得到任何答复。

法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两次核安全事故,均来自西部地区的河畔圣洛朗核电站,但很多当地人却并不知情。

1969年10月17日,该核电站的一号反应堆进行堆芯转载时由于操作失误,导致50公斤铀熔化。1980年,该核电站的二号反应堆再次出现类似问题,致使20公斤铀熔化。该事故被列入核电事故第四级别(意味着事故未对核电站以外造成严重危险),而二号反应堆也因安全问题最终被关闭三年半。根据法国电力公司的保密名单,当时有500多人参与事故现场清理和维修,其中有100多人属于外包商的雇员。几十年后,这些人员的健康问题无人问津,此后在卢瓦河附近发现放射性物质钚痕迹的消息也不了了之。

如今,核电站的领空安全也进一步让人担忧。今年3月发生的德国之翼空难,其事发地距离法国数个核电站不过几分钟的飞行时间,一旦撞上任何一座,后果将不堪设想。

过去一年中,法国数次发现无人飞行器进入核电站上空的禁飞区。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这些行为予以承认。2014年年底,绿色和平组织向法国国民议会提交了一份绝密报告。这份由独立核专家完成的调查报告发出警告,以现有无人飞行器的能力,足以装载爆炸物并且锁定核电目标。

“我们没有公开这份报告,只是递交给了法国国民议会、法国能源部以及法国核安全管理局。报告提出,这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安全问题,而法国目前未对这类威胁有所准备。”据塞巴斯蒂安介绍,国民议会表示将严肃对待这个问题,但截至目前尚未有任何具体处理方案。

几年前,法国绿色和平组织的人曾乘滑翔伞,扔下一颗发烟弹后降落在位于法国东南部的比热核电站内,就是为了让政府和民众了解――法国核电站是没有空中防御能力的。

2014年2月,法国政府《面对核事故或者重大核泄漏的国家计划》,根据计划,核安全局负责监管运营商,法国政府负责保障事故中的人员安全,已经在工厂、场址以及区域(达到10千米)部署了应急计划。这也是法国政府近年来首次发出此类通知。

中国:新目标伙伴

当德国、瑞士等欧洲国家相继决定退出核电市场后,在核电道路上蓬勃发展的中国成为法国新的目标伙伴。在阿海珐集团深陷债务危机后,中广核集团、中核集团和东方电气集团等中国企业亦表示出收购意向。

2013年,中广核公司向法国购入两座第三代压水堆核电站EPR,预计2016年投产。但今年4月,法国核安全管理局宣布,从2007年动工的诺曼底地区弗拉芒维尔的第三代核反应堆出现异常。可能存在隐患的技术设备由阿海珐公司提供。位于广东省台山市赤溪镇的中国台山核电厂,两台在建机组的核岛供货设计合同也由该公司牵头提供。

阿海珐集团在对抵抗力的实验中发现,产生原子裂变的钢质储存罐存在异常。由于钢质储存罐是第三代核反应堆中六十年使用时间内唯一不能更换的部分,必须达到无缺陷的程度。据一位了解内情的人士透露,法国核安全机构在去年12月就被告知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但直到今年4月才对外公告。

阿海珐集团表示,相应情况已经告知中方。据悉,中国国家核安全局获知该消息后已经要求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迅即开展排查和分析工作,同时正组织专家队伍对台山核电厂可能存在的类似问题进行深入评估研判。

除了核电站,阿海珐集团向中国努力推销的还有其核废料处理厂,但至今未有进展。据塞巴斯蒂安解释,阿海珐集团核废料处理厂的售价不会低于120亿欧元,但中方只愿意接受介于60亿-80亿欧元的价格。“如果阿海珐集团认同这个价格,那高出的部分相当于又是法国民众支付了,就像销售给芬兰的那座核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