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爆炸范例6篇

核电站爆炸

核电站爆炸范文1

什么是核辐射

核辐射通常称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

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

核辐射主要是指α、β、γ 3种射线。α射线是氦核,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射线是高速电子,皮肤沾上后灼伤明显。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

核辐射效应

电磁波是很常见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由功率和频率决定。通讯用的无线电波是频率较低的电磁波。如果按照频率从低到高(波长从长到短)的次序排列,电磁波可以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远红外线、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可见光为界,频率低于(波长长于)可见光的电磁波对人体产生的主要是热效应,频率高于(波长短于)可见光的射线对人体主要产生化学效应。

人员在短时间内受到1戈瑞(指每千克受照射物质吸收一焦耳射线能量的吸收剂量)以上剂量照射时,会发生急性放射病;电子器件在大剂量或高剂量作用下会引起瞬态干扰和永久损坏;瞬发γ射线可引起核电磁脉冲、内电磁脉冲和系统电磁脉冲;中子还会使某些物质产生感生放射性;γ射线会产生摄影胶片感光、光学玻璃变暗等效应。

核辐射对生物体的伤害

核辐射对生物体的伤害是怎么造成的呢?生物体内有大量的各种分子,分子内部的化学键一般键能为2到10个电子伏。核辐射的各种微观粒子带有的能量都比化学键的键能高,因此有可能破坏生物体内分子的化学键,造成分子性质改变。大部分情况下,细胞内的个别分子被破坏而失去生理活性或者整个细胞受损死亡后,会很快被人体分解吸收,重新利用,不会造成重大伤害。然而,这种伤害也有可能导致正常的体细胞基因发生变化,如果这种变化不能修复并且细胞仍然存活,就有可能不受控制地进行复制,变成癌细胞。因此,长时间接受较高强度的核辐射是有致癌的可能性的。

核辐射效应的应用

核辐射在食品生产中可用于常温杀菌。食品经过高强度的射线照射之后,可以保证大部分细菌被灭杀。

治疗癌症的放射疗法(放疗)是核辐射的另外一种应用。通过对癌变的部位进行高强度的辐射处理,使得癌细胞(也包括正常细胞)大量死亡,达到抑制癌细胞的目的。

辐射育种。核辐射可导致细胞内染色体基因发生变化,如果恰巧是生殖细胞的基因被改变了,那么如果能够产生正常的后代,就有可能获得一些新的性状。辐射育种就是利用高强度的辐射处理种子,然后从这些受到高强度辐射之后还能够发芽的种子里面筛选培育,获得性能比较好的新品种。

因为天然辐射而产生的新基因、新品种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维持一个低水平的辐射对生物种群的进化和发展是有好处的。

不必谈“核”色变

实际上,人类的生活没有一刻离开过放射性,这些放射性是天然放射性,主要来自3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性;人体内部的放射性。

微量的放射性不会危及健康。人类的很多活动都离不开放射性。例如,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约为0.25毫希/年;带夜光表每年有0.02毫希辐射照射剂量;乘飞机旅行2 000公里辐射照射剂量约0.01毫希;每天抽20支烟,每年有0.5~1毫希辐射照射剂量;一次X光检查的辐射照射剂量约为0.1毫希等等。

正常运行中的核电站给人们带来的放射性也是很小的。以秦山地区居民为例,当地居民接受的天然放射性本底是0.24毫希/年,而一座百万级核电站周围的居民接受的放射性约为0.048毫希/年,与每天抽一支香烟的辐照剂量相当。

居里夫人因白血病去世,邓稼先因直肠癌去世,这可能和他们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有关系。人类是不可能与核辐射完全隔绝的,这样的危险总是难以避免,但没有必要过于恐慌。只要尽量避免接触强的核辐射就好了,比如说小心放射性超标的大理石地板、避免直接接触核材料等。

核电站并非核武器

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之后引起了普遍恐慌,主要是因为人们联想到了核武器爆炸。核武器爆炸的毁灭性让人们不寒而栗,不过核电站与核武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无论是核电站还是核武器都会使用到一种放射性元素――铀,铀元素包括铀-234、铀-235、铀-238等。铀-238在地球上广泛存在,大概占到铀总量的99%。而通常我们说的核武器主要使用铀-235,它只占铀总量的0.7%。

铀-235能够通过裂变产生巨大能量,这就是核武器的由来。核武器使用的铀-235的浓度达到90%以上。以投放在广岛的“小男孩”为例,60 公斤的铀-235中有约1公斤在爆炸中进行了核裂变,当时造成了7万人死亡。但核电站中使用的铀-235浓度只有3%,这样的纯度,即便反应堆失控也不易引起核爆炸。

当然,即便核电站不是核武器,如果发生大型爆炸,也会造成巨大危害。比如在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反应堆爆炸造成了8吨放射性物质泄漏,320万人受到辐射,污染范围6万多平方公里。目前,日本共有55个核电站,分布在17个市县。假如切尔诺贝利惨剧再次上演,遍布日本各地的核电站同时爆炸,日本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会全部遭受污染,其他国家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历史核事故一览

1957 年9 月29 日:前苏联乌拉尔山中的秘密核工厂“车里雅宾斯克65 号”,一个装有核废料的仓库发生大爆炸,迫使前苏联当局紧急撤走当地11 000 名居民。

1957 年10月7日:英国东北岸的温德斯凯尔的一个核反应堆发生火灾,这次事故产生的放射性物质污染了英国全境,至少有 39 人患癌症死亡。

1961年1月3日:美国爱荷华州一座实验室里的核反应堆发生爆炸,当场炸死3名工人。

1967年夏天:前苏联“车里雅宾斯克 65 号”用于储存核废料的“卡拉察湖”干枯,结果风将许多放射性微粒吹往各地,当局不得不撤走9 000 名居民。

1971年11月9日:美国明尼苏达州“北方州电力公司”的一座核反应堆的废水储存设施发生超库存事件,结果导致5 000 加仑放射性废水流入密西西比河,其中一些水甚至流入圣保罗的城市饮水系统。

1979 年3月28日:美国三里岛核反应堆因为机械故障和人为的失误致使冷却水和放射性颗粒外逸,但没有人员伤亡报告。

1979 年8月7日:美国田纳西州浓缩铀外泄,结果导致1 000 人受伤。

核电站爆炸范文2

发生在东京东北部东海村铀回收处理设施的核事故是日本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核灾难。事故发生时,工人们正在混合液体铀。

1993年4月6日托木斯克―7核爆炸

这起发生在西伯利亚托木斯克的核事故是由硝酸清洗容器时发生爆炸导致的。爆炸致使托木斯克一7的回收处理设施释放出一个放射性气体云。

1987年9月13日戈亚尼亚核事故

在巴西的戈亚尼亚,一名垃圾场工人撬开了一个废弃的放疗机,并拆掉了一小块高放射性的氯化铯,灾难就此降临到这座城市,当时共有超过24O人受到核辐射。由于被放射性材料的亮绿色蒙骗,孩子们用手接触并涂抹在皮肤上,导致几个街区污染,不得不拆除。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当地时间1点24分,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力把反应堆上重达2000吨的盖子炸飞,释放出来的放射性微尘比广岛原子弹多400倍。导致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致命或重病,因事故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难以估算。

1985年8月10日K―431核潜艇事故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K―43l核潜艇)补充燃料过程中,E―2级K―43l核潜艇发生爆炸,放射性气云进入空中。10名水兵在这起核事故中丧命,另有49人遭受放射性损伤。

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哩岛核事故

三里岛核泄漏事故,通常简称“三里岛事件”,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哈河三哩岛(TMI)核电站发生的一次严重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压水堆核电站发生了堆心熔毁,一座反应堆大部分元件烧毁,事故持续了36小时,尽管这一事件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被认为是美国核电经营历史上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1970年12月18日加卡平地核事故

在巴纳贝利核实验过程中,美国内华达州加卡平地地下―万吨级当量核装置发生爆炸,实验之后,封闭表面轴的插栓失灵,导致放射性残骸泄漏到空气中。现场的6名工作人员受到核辐射。

1968年1月21日图勒核事故

由于舱内起火,美国一架B―52轰炸机的机组人员被迫作出弃机决定,在此之前,他们本可以进行紧急迫降。B―52轰炸机最后撞上格陵兰图勒空军基地附近的海冰,导致所携带的核武器破裂,致使放射性污染物大面积扩散。

1966年1月17日帕利马雷斯氢弹事故

在西班牙海岸上空进行加油时,美国一架B―52轰炸机与KC―135加油飞机发生相撞。撞击之后,加油机彻底毁坏,B―52轰炸机惨遭解体,所携带的4枚氢弹“逃离”破裂的机身。其中两枚氢弹的“非核武器”撞地时发生爆炸,致使490英亩(约合2平方公里)的区域被放射性钚污染。搜寻人员在地中海发现了其中一个装置。

核电站爆炸范文3

加油站安全管理必须坚持“硬件与软件同时抓,人防与技防相结合,重点与细节不放松”的方针,抓住加油站火灾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消防工作。消除加油站产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基础条件和触发条件,切实有效地做好消防工作。

一、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安全意识

加油站消防安全管理应以人为本,首先要提高加油站经营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消防演练,对所有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定期考核,使其了解油品燃烧、流动、挥发、有毒等基本理化性质和火灾产生的基本条件,熟练掌握各种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和基本灭火技能,牢固树立安全意识,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经考核后持证上岗。

二、控制加油站设施安全间距

要把好建设审查关。要根据规范,控制各种设施的安全距离,特别是散发油蒸气的区域与可能出现火源场所的间距。要控制好油罐操作井、卸油口、加油机、呼吸管口与站内站房、锅炉房、配电间、其它配套营业间的距离,与围墙、站外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道路或公共建筑、电力和通讯架空线的间距,避免火种接近爆炸燃烧危险区域。

三、控制油气散发和集聚

控制油气散发和集聚是加油站防火工作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应从以下方面入手,抓好这项工作。

1、实施密闭卸油逐步推广应用全密封卸油法。油罐车和油罐上安装气相管,在油罐车卸油的同时,将油罐车中的油蒸气回流到油罐车里,避免油罐中的油蒸气从呼吸管中压出,污染空气和产生可能的集聚。禁止将皮管直接插入油罐敞口卸油。

2、使用密封加油技术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加油站都是采用敞口加油。加油枪将油品注入汽车油箱的同时,将油箱中的油蒸气“挤”出,散发在大气中,这不仅浪费能源,污染环境,同时还对安全构成威胁。应推广应用密封加油技术,使油蒸气经气相管回流到油罐或油气回收装置里,防止油气散发和集聚。

3、禁止罐室储油应推广应用直埋式地下卧式油罐,严禁将油罐置于室内。因为室内空气不流畅,油蒸气容易集聚,容易引起操作人员中毒死亡和油蒸气达到爆炸极限。

4、增加通风、消除低洼由于油蒸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在通风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易集聚在一些低洼处,当油蒸气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浓度为0.6%-8.0%),遇到明火就会产生爆炸燃烧,因此加油机、卸油口、油罐操作井、呼吸管都应设在通风良好的区域。在加油站爆炸危险区域及邻近区域地坪以下应尽量避免有坑或沟,加油机底部应用沙填实至加油岛顶面,若设管沟必须全部用沙填实,排水沟引出站外前必须设水封井。

5、合理设定地坪标高站房地坪标高应高于加油地坪15cm以上。站房内配电箱应安装在远离加油机的侧墙面。若安装落地式配电柜,不可设明式管沟,配电柜应置于不低于15cm的实心基座上。加油区地坪不得坡向加油站站房一侧。

四、控制油罐和管道标高

加油站应使用卧式地下覆土罐,避免出现油罐内油品液位高于地坪、加油机渗油、进油管内油品难以排净、油罐油品倒流等问题。油罐进油管要设立两段坡度,密闭卸油口管段角度不应小于30度,其余部分管段坡度不应小于千分之二,油管坡向油罐。密闭卸油口的安装位置应低于油罐车卸油口15cm以上。这样可以保证关闭油罐车出油阀门后,能将管内油口迅速排放到油罐内,使油品不致外流。

五、消除静电危害

油品在运输、装卸、加注过程中,由于磨擦而产生静电,其电压可高达几十万伏,处理不当易造成放电,引起爆炸燃烧事故。静电导致火灾爆炸的条件是,具备产生静电电荷的条件;具备产生火花放电的电压;有能引起火花放电的合适间隙;有产生火花的足够能量;周围环境中有易燃易爆混合物。上述这五个条件同时具备,就会酿成事故。在建站时应安装防静电接地装置。在运油车抵达加油站后必须静置10min以上,让电荷逐渐衰减;打开罐盖前必须先行接地;在天然炎热、干燥、气压低时应喷洒清水;工作在爆炸危险区域内的操作人员应穿防静电工作服,其内衣和外套均应该防静电;必须杜绝喷溅式卸油,不允许将卸油皮管插入罐口卸油,密闭卸油管必须深入罐底,距罐底的高度不得大于20cm,前段做成l形,使油流平缓流入;提倡自流卸油,尽量避免带泵作业;禁止利用加油机直接向塑料容器内加注汽油。

卸油时应保证油罐车可靠接地。应逐步推广应用带自锁报警功能的静电接地装置,提高静电导泄的可靠性。

六、防止雷击

加油站应配备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在周围空旷、建构筑物突出的加油站应装避雷针。油罐接地点不少于两处,罐体、管道、法兰及其它金属附件均进行电气连接并接地。

雷雨时应停止卸油作业,停于加油站内的油罐车应 做接地保护。

七、控制电气点火源

加油站爆炸危险区域内必须使用高于或等于相应区域油蒸气级别或组别的防爆电气设备。电线的连接、敷设均需达到防爆要求。非爆炸危险区域的电器也应是防爆型电器。罩棚下的照明灯具应选择防护型。加油站爆炸危险区域慎用移动式和携带式电器,严禁使用手机、寻呼机、电脑等非防爆电器。应加强对加油站电器使用情况的审查监督,禁止私拉乱接、违章用电。

核电站爆炸范文4

乌拉尔存储罐核爆炸

1957年9月29日,在前苏联的大型核工业聚集区乌拉尔地区,克什特姆、车里雅宾斯克两城之间的一个地下核废料存储罐突然发生爆炸,强烈的爆炸如同火山爆发一样把放射性尘埃和物质喷到天空中,其威力相当于1945年美国投在广岛的原子弹的100倍。

一片直径10公里的带有放射元素的烟云升空。1万多居民当即撤离污染区。由于当时天气极恶劣,狂风把放射性烟云刮到数百公里之外,结果造成南乌拉尔地区3000平方公里受到核污染,区内草木不生,成千上万人患辐射病。但是,当受核辐射的居民被送到医院后,医生不懂放射性核医学,不知道如何根据患者所接受的辐射量对症治疗,结果,导致很多患者濒于死亡。事故一年之后死了几千人,三年之后死了几万人。

这次事故引发的原因,是在核废料处理环节还没有解决好的时候,赫鲁晓夫为了跟美国人争高低,不顾科学家的反对,在核废料处理环节尚未解决前就下令提前开炉运转。为节省核废物处理费用,苏联当局便把核废物都被堆积在乌拉尔的林区之中。核废物中的钚,大部分被土壤吸收。当水浸透蓄积着钚的土壤后,钚与水作用,触发链式反应,水被迅速加热成水蒸气,水蒸气压力的骤增引发了这次强烈的爆炸,从而造成了这场骇人听闻的核灾难的发生。

事故发生后,通往该区的所有公路、铁路被封闭了长达一年之久。一年后,在该区外50公里处设立了检查站,所有进入该区的机动车辆都必须接受检查,关闭所有车窗,以最高车速通过,不得停车逗留,不得拍照。1958年到1968年,该区居民被强制不得生育子女。

比基尼事件

1949年,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消息传到美国,引起美国朝野的震惊和不安。美国的军事霸主地位遭到了挑战,于是,美国开始研制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氢弹,而要研制这种恐怖的武器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核试验。1946年1月,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经过反复酝酿和调查研究后,最后选定了太平洋上的马绍尔群岛作为新的原子弹试验场。

1952年11月1日凌晨,世界第一枚氢弹“迈克”在这里被引爆。然而过了不久,苏联第一枚氢弹也试爆成功,于是美国决定爆炸更大威力的氢弹。

两个国家就像两个小孩子一样在较劲。1954年3月1日,美国将一颗预测为60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放置在马绍尔群岛比基尼环礁。6时45分许,氢弹在离地面大约两米的地方爆炸。爆炸场景很快让观测人员傻眼了:这绝不可能是600万吨的爆炸当量!因为他们发现,氢弹所在的那个小岛和附近两座小岛在爆炸的一瞬间就从视线中消失了。美军的空中观测飞机发现,原先放置氢弹的地方忽然成了一个大深湖。大湖宽近2公里,深达80米。

事后,据美国科学家们测算,这枚氢弹的爆炸当量高达1500万吨,比原先的估计要大2倍多。

由于没有估计到如此大的爆炸威力,美军没有及时通知附近的居民和在海上作业的各国渔船事先撤离,造成了太平洋上最大的核污染事件。其中,致命的永久核污染区近2万平方公里。这些核爆炸的放射性散落物飘落到了群岛的其他地区,使许多人都出现了皮肤烧伤、头发脱落、恶心、呕吐等现象,甲状腺疾病和恶性肿瘤也成为当地的常见病,如今,当地的人们还不得不从外地运来必需的生活用品。

三里岛核事故

1979年3月28日凌晨4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三里岛核电站第2组反应堆的操作室里,人声鼎沸,一片慌乱。大量放射性物质在两个小时后大量溢出。

直到6天以后,堆心温度才开始下降,蒸气泡消失――引起氢爆炸的威胁免除了,反应堆最终陷于瘫痪。美国民众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无不震惊,核电站附近的居民更是惊恐不安,约20万人撤出这一地区。

核电站爆炸范文5

【关键词】溪洛渡右岸地下电站;深孔预裂爆破;振动;破坏

1、工程概况

溪洛渡水电站位于四川省雷波县与云南省永善县接壤的金沙江干流上,是金沙江下游梯级开发的第三级水电站,电站总装机容量13860MW。溪洛渡水电站左右岸各设有一引水发电地下厂房。溪洛渡右岸地下电站厂房开挖工程规模宏大,体型复杂。开挖工程量之大,开挖强度之高是国内水电工程建设中少见的,为了减少爆破对围岩稳定的影响,降低高边墙的变形量,施工单位科学地应用了深孔预裂控制爆破的施工方法,有效地确保了工程开挖进度和工程质量。

2、深孔预裂爆破设计

深孔预裂爆破是以控制周边孔为主要手段来实现工程施工工艺质量要求的控制爆破技术。在开挖土石方工程中,采用预裂爆破可以较好地控制爆破震动,从而使围岩不受爆破震动,增强其强度和稳固性。预裂爆破是在设计的界面上布置一排较密的炮孔,孔内装药量比主爆孔少,炸药爆炸时,各炮孔因装药量不同,爆破产生的破坏范围也就不同。预裂爆破先于主炮孔起爆,利用形成的预裂缝来降低爆破地震的破坏范围。

右岸地下电站顶拱开挖结束后,施工采用自上而下分层梯段爆破方法进行,梯段高度7~10m,设计轮廓开挖采用预裂控制爆破的施工方法。

2.1预裂爆破设计的思路

预裂爆破就是在设计开挖轮廓线内的岩体爆破之前,预先沿设计轮廓线用爆破方法形成一条裂缝。预裂爆破成缝机理为相邻炮孔爆炸应力波叠加产生初始径向裂隙,继之,在爆炸高压气体准静态应力的作用下,使径向裂缝进一步扩展。预裂爆破的优点主要表现为:减少超欠挖量,节省工程投资;对保留岩体的破坏影响小,有利于保证岩基质量、保持边坡稳定;扩大开挖区的爆破规模,提高工效;简化岩基清面工作,加快工程进度。

2.2预裂爆破参数确定

预裂爆破的经验公式都是在大量现场应用数据基础上结合理论归类推演出来的,有效地指导预裂爆破前的试验工作。对于具体的工程来说,影响爆破质量的因素较多,本身每一个影响因素都具有模糊性质,因此,在选取爆破参数时,除参考已有经验数据外,还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试验、调整。

2.3预裂爆破试验

预裂爆破是形成建筑物轮廓的手段。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施工单位进行了深孔预裂爆破试验工作。爆破试验首先进行了爆破参数的优化,同时,着重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试验:(1)获取爆破振动沿不利断面或不安全方向的振动传爆规律。(2)了解爆破有害效应对保留岩体和支护结构的影响。

2.3.1试验参数及成果分析

100E钻机竖向预裂爆破试验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分别在尾水调压室Ⅱ层、厂房III1层和主变室Ⅱ层共安排了八次试验。其中尾水调压室0+232~0+235、0+254~0+257桩号爆破试验安排在下游侧边墙进行,主要是进行线装药密度试验和质点振动速度测试;尾水调压室K0+69m、K0+127m桩号位置主要是进行声波测试。厂房III1层0+102桩号试验安排在中槽部位进行,厂房III1层0+200~0+237桩号段安排在槽边位置进行;这两次试验主要是对前期尾水调压室所选定的线装药密度及其对应的进行质点振动速度复核试验。主变室0-32~0-35段、0-32~0-28段试验安排在上游边墙进行,主要是在线装药密度确定后,在设计边线上预裂进行喷砼及岩壁的质点振动速度测试。

2.3.2试验结论及钻爆参数确定

(1)爆破振动衰减规律

围岩壁面某处的爆破振速峰值大小,虽受到围岩岩性、地质构造特征、爆破条件及边界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但振动传播总的规律主要还是取决于该点至爆源的距离及爆破最大单段药量的大小。由于测点与爆源中心的高差相对于其水平距离差较小,因此,建议采用以下经验公式进行计算:V=K(Q1/3/R) α

式中:V—质点振动速度(cm/s);Q—单段药量(kg);R—测点至爆源距离(m);

K、α—与场地条件、爆破条件有关的因子。

根据厂房三大洞室岩锚梁开挖前阶段性预裂爆破试验所取得的现场试验数据,长科委推荐适用于右岸地下电站施工的爆破振动衰减规律的参数为:K=39,α=1.2。

(2)推荐钻爆参数及装药结构

根据本阶段现场生产性试验情况,综合考虑爆破后的开挖成型质量、爆破质点振动速度控制以及爆破对保留岩体的松弛影响范围等主要因素;我部建议以下钻爆参数可适用于右岸地下电站的现场施工。

100E钻机预裂,孔径φ90mm、孔距0.7m、全孔平均线装药量660g/m~682g/m、底部1.0m加强装药、上部孔口段减弱装药、堵塞长度1.35 m~1.45m,单孔药量为5.2~5.8kg(根据钻孔深度变化);最大单响药量建议按照长科委推荐的不大于32kg进行控制。

(3)实际施工过程中不断总结调整的最终爆破参数

钻具选用100E钻机,钻头直径D=76mm。炸药采用乳化炸药。

3、深孔预裂爆破施工

预裂爆破施工工序包括测量放样、钻机脚手架搭设、钻孔角度控制、装药和起爆。严格控制各工序施工环节是确保预裂爆破质量的关键。

测量放样:洞内导线控制网和施工测量采用全站仪进行。炮后进行设计规格线测放,并根据爆破设计参数布置孔位。

钻机脚手架搭设:设计轮廓线预裂孔采用1.5"钢管样架定位,定位钢管严格按照现场测量放线位置进行定位,导向管的间距与爆破设计孔位参数一致。样架搭设结束后,由测量人员检查是否满足要求,若不满足要求,现场调整,并用短锚筋加固。钻孔过程中现场技术人员用垂球随时检查,若不合要求及时调整。

钻孔角度控制:严格按测量定出的开挖轮廓线和测量布孔进行造孔作业。分区、分部位定人定位施钻。每排炮由值班工程师按“平、直、齐”的要求进行检查,做到炮孔的孔底落在爆破规定的同一个水平断面上;为了减少超挖,周边孔的外偏角控制在设备所能达到的最小角度。预裂爆孔偏差不得大于5cm,其它孔位偏差不大于20cm。炮孔装药之前,质检员对炮孔进行检查,如有遗漏,则需要补钻;并对设计轮廓线预裂孔进行仔细检查,对偏角不符合要求的炮孔,则需要进行补钻,以控制欠挖和过量超挖。

预裂孔造孔时现场技术人根据测量提供高程,钻孔前计算出每孔钻孔深度,现场技术人员在最后一根钻杆上作出标记,并实时监督。孔向主要采用垂球和地质罗盘进行检查,在施钻前根据控制角度,用罗盘每钻一根钻杆检查一次,并时时校核。

装药:按照设计装药密度将乳化炸药和导爆索一起绑在长竹片上,竹片靠洞室轮廓线一侧,并将其缓缓送入孔内,孔口段按设计要求进行堵塞。

起爆:预裂爆破孔内采用导爆索起爆,在孔口用非电毫秒雷管进行分段,控制单响,降低预裂爆破本身对保留岩体的振动。

核电站爆炸范文6

1、切尔诺贝利在30多年前发生过核泄漏,其产生的核辐射会对人体造成不可恢复,且伤害性极高的损害。如,白血病,癌症等。哪怕已经过去30多年,当地核辐射完全衰退,不对人体产生伤害仍然需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因此,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的数十年,切尔诺贝利都不适宜人类居住。

2、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或简称“切尔诺贝利事件”,是一件发生在苏联统治下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子反应堆事故。该事故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也是首例被国际核事件分级表评为第七级事件的特大事故(第二例是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福岛县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普里皮亚季城因此被废弃。

3、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UTC+3),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连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能辐射物质到大气层中,这些辐射尘涵盖了大面积区域。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

(来源:文章屋网 )

上一篇左邻右舍

下一篇交流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