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的诗范例6篇

苏轼写的诗范文1

关键词:苏轼 杭州 休闲诗

北宋熙宁四年,苏轼通判杭州。自此,苏轼与中国东南方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苏轼一生流转东南,而杭州却是苏轼接触东南文化的第一站。“东坡平生宦游,多在淮、浙间。其始通守余杭,后又为守,杭人乐其政,而公乐其湖山。”杭州这个城市,自宋就被称为“东南第一州”,而在杭州的苏轼,也许是最接近每个中国人心境深处的苏轼:策杖于湖山,望云涛之渺然,笑傲山水间的东坡居士。苏轼熙宁年间在杭州的生活,是诗意休闲的。苏轼此间留在杭州的二百多首诗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水云飘渺间完成的休闲诗。

苏轼熙宁在杭三年的休闲诗,所涉及的题材十分丰富。描摹杭州毓秀山水,吟咏亭阁、茶叶、溪水、奇花、水车;品题字画;渴望隐居退世;思念故土;怀念子由;宴饮酬唱,真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既是一幅北宋熙宁时期杭州栩栩如生的写真画,又是一卷苏轼内心百转千折的心情手卷。“好山水把逐臣变作了一个完全的诗人,而诗人也把这好山水带进了文化史。 杭州的山水之间永远徜徉着苏轼的诗魂,而苏轼的诗集中也永远有着杭州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一、国色天香――咏牡丹诗

咏物诗要求“不粘不脱”, “体物入微解妙心,循情致理达佳境”。所以,贵在构思巧妙,有所寄托。苏轼咏物诗正是做到了这一点。苏轼熙宁杭州咏物诗能传神地描写出所咏之物的神韵,并在吟咏之际抒发自己的胸臆,读之其味无穷。尤其是在杭州所咏牡丹诗,咏出了江南牡丹的特殊风韵。

杭州地处江南,气候温和多雨,一年四季繁花不断。二十四番花信风吹开万紫千红,杭州的花开得千娇百媚。杭州第一朵牡丹盛开在开元寺,是由唐时僧人慧澄从长安带回来种植的。虽然牡丹性喜干燥,并不适合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但是,这国色天香的花中之王似乎也爱上了杭州的烟雨,细柳如烟。杭州的牡丹,却也一样出落得雍容艳丽。历尽五代十国之乱的杭州牡丹,依然是气定神闲的。罗隐曾有诗云:“曾忧世乱枝难植,且喜春残色尚存。莫背栏干便相笑,与君俱受主人恩。”到北宋时,每年四月牡丹盛开,已经成为春末的杭州一件风流花事。苏轼在来到杭州的第二年春天,便到明庆寺、吉祥寺赏牡丹。《雨中明庆赏牡丹》:

霏霏雨露作清妍,烁烁明灯照欲然。明日春阴花未老,故应未忍着酥煎。

苏轼不知道多少次在北地中原的和风艳阳中观赏过牡丹,可像这样在四月的细雨霏霏中,缓缓而来赴牡丹之会还是第一次。细密的雨丝落在牡丹花瓣上,这富贵荣华之花也洗去了凡尘的艳华,而有了清丽的妍态。江南,烟雨如幕。可这烟幕并没有挡住牡丹的明媚,反而映衬得这花灼灼生辉,光彩照人。花开最愁花落时,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原因,杭州的花期较别地更长,暂缓了诗人暮春的感伤。看这牡丹明日还青春依旧呢,所以在牡丹凋谢时才品尝的煎酥,只好先忍着不吃了。读来真是让人觉得妙趣横生,构思新巧。整首诗洋溢着苏轼对春天,对牡丹,对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这也是苏轼在以后的岁月中,虽饱尝人世的艰辛,却依然保持着一颗纯真童心的最根本源泉。

自此之后,苏轼与杭州牡丹就有了每年一会的约定,熙宁六年,苏轼游吉祥寺,作了《吉祥寺花将落而述古不至》:

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对花无信花应恨,直恐明年便不开。

大好春光,老朋友却不和自己来赴这牡丹盛会,真是应该谴责一下。可苏轼却对自己埋怨不着一言,别出心裁地借牡丹花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牡丹含情脉脉为你而开,可是你却言而无信没有到来,小心花儿从此怨恨,明年就不再迎风而开了!苏轼将吉祥寺的这丛牡丹,写成了一位深闺中等待良人归来的思妇,以人喻物,这是苏轼的又一妙法。

总之,苏轼的咏花诗,精妙玲珑而又含义隽永,细读此类作品,我们可以想见苏轼游春赏花时的喜悦情景,也可以感受到苏轼对生命的执着热爱。

二、茶语人生――品茶诗

北宋杭州,以茶助禅,参禅悟道,成为一种风尚。茶与禅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居“五山十刹”之冠的杭州径山,更是茶以禅名,禅助茶兴。每年春季,径山要举行茶宴,由法师亲自主持,然后献茶于客,一时间,进山品茗论道者日众。

坡久慕径山大名,一日来游径山寺。方丈见其衣着平常,以为只是寻常香客,不以为然。只淡淡说:“坐。”又转身对小和尚喊:“茶”。稍事寒暄后,方丈感觉来人谈吐不俗,气度非凡,便改口“请坐”,并喊小和尚“敬茶”。经过一番深谈,方丈得知来者乃大坡时,情不自禁地说:“请上坐。”接着又喊小和尚“敬香茶”,并研墨铺纸以求墨宝。东坡微笑思忖,提笔写了副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看罢,满脸通红,羞愧难当。

斗转星移,传说真实与否已不得而知,但苏轼在杭州写下的不少与品茶、咏茶有关的诗句,今整理,熙宁三年苏轼写作的茶诗有以下几首:《求焦千之惠山泉诗》、《试院煎茶》、《月兔茶》、《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元翰少卿宠惠谷帘水一器、龙团二枚,仍以新诗为贶,叹味不已,次韵奉和。》、《和钱安道寄惠建茶》、《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这些诗作或赞美山泉清冽,或介绍茶道,或品论茶叶优劣,或借茶来抒发自己的胸臆,都清婉可爱,散发着茶的清香。如《月兔茶》:

环非环,非,中有迷离玉兔儿。

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

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

《月兔茶》一诗,极写茶叶的可爱形状和制作的精美,轻松活泼,正是苏轼俏皮的风格。月兔茶是团茶中的一种名茶,产于四川都濡(今四川彭水县南),独具匠心的苏轼把这团茶比喻成玉环和玉,未烹茶时,圆圆的团茶好像玉环一样的圆润,当磨碎一块去烹煮时,又像一块玉了。不过,月兔茶更像佳人挂在罗裙上的明月玉器,可惜月缺还有月圆的一天,但月兔茶缺了一块就永远不能重圆了,真是让人叹息。因此,连挥金如土的富家公子在斗茶时也十分珍爱,不忍心用月兔茶来斗茶。除了惋惜月兔茶缺了难圆,更因为上面有一双嘴衔绶带得鸾凤鸟,这可是夫妻恩爱的象征啊!怎么忍心拆散它们的琴瑟和鸣呢?

环与的谐音,常作为“还”与“绝”的隐语,坡在这首诗中主要进行写实的比喻,但也含有谐音的修辞,使其含义十分奥妙。

读苏轼饮茶诗,不仅了解到北宋时期的名茶、名泉和茶艺,更重要的是能体会到苏轼通过咏茶而揭示的人生道理。文人离不开酒,又何尝离的开茶?酒与文人的关系当今学术界已建树颇多,而茶与文人的关系却着墨不多。希望此篇对苏轼饮茶诗的分析,能够抛砖引玉,起学界研究文人与茶关系之风。

五、画魂书骨――书画诗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云:“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又《龙川略志》云:“予兄子瞻尝从事扶风,开元寺多古画,而子瞻少好画,往往匹马入寺,循壁终日。”苏轼爱书爱画,一生留意、寓意于书画,在杭州也留下了许多论诗品画的作品。如《柳氏二外甥求笔迹》(其二):

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苏轼先举褚遂良典故,意在说明书法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之术。纸上寥寥数行,似乎一挥即就,实质上若不是日日苦思苦练,直到两鬓苍苍之时,是不能够达到书写得心应手的境界的。所以不必“火急传家法。”

谚语有云“见字如见人。”书法作品随着创作主体人品、道德、修养、学养、兴趣的不同,有着雅俗的分别,故可以人品来定其高下。《唐书》有云:“柳公权,字诚悬。穆宗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帝改容,悟其笔谏也。”柳公权于人生、书艺都具有儒家风范,他的“笔谏”,成为后世士大夫的一种“典范”。苏轼此用柳公权典故,意在教导学书应先学做人,为人又浩然正气,书法作品便不会沦为媚俗。观苏轼书法,凛然有正气之风,这正是苏轼气节在创作中的体现。

苏轼与书法有关的诗作不仅论及创作论,且品评作品颇能得各人神韵,又常论笔、墨、纸、砚的产地和优劣,如《和人求笔迹》中赞美纸张:“麦光铺几净无瑕,入夜青灯照眼花。从此剡藤真可吊,半纡春蚓绾秋蛇。”

苏轼品画,贵“神韵”二字。北宋时,“文人画”的观念开始形成,绘画不只是单纯地描摹出作品对象的姿态和形状,而且可以如诗文一样成为抒发人的内心情感、表达个人修养和气质的艺术寄托。所以,苏轼认为用水墨造形的宋画笔勾勒敷彩的唐画更具有艺术生命力。

《西湖游览志余》云:“李颀画尽物之变,而秀润简远,不能为人特作,故世绝少。”细味此语,正是文人画之风格。李颀少年中举,辞官不就而自为道人往来于吴越之间,乐山乐水,与渔樵为伴,只与高尚清明之士结交,其画中自有清高幽远的神韵。苏轼崇尚自然,无奈却一生羁縻于官场,只恐还未领略青山四时之变,已白发满头。而得到李颀的山水画后,苏轼十分惊喜,从此北归后不用惆怅地望着南方怀念这真山秀水,因为囊中已经收得这武林的大好春光。湖光山色有千姿百态,若是如写真一般只描摹一山一水形状,那区区两幅画卷怎装得下越地的千里风光?但若只对山水写意,画山一角而全其青翠,画水一方而现其渺淼,便能收尽江河万里气象。由“写真”转向“写意”,苏轼正是在此理论上提出“文人画”的第一人,而苏轼的绘画创作也贴合这样的发展方向。

中国古代文人除创作诗文之外,经常也有书画传世。艺术之间本自有共通性,而连接文人画与文人诗文之间的桥梁就是文人以书画为题材的诗、词、文。通过此类诗作来研究文人在书画领域的主张见地,并用理论反证于书画,再从书画中追寻文人的理想和气质,将文人的理想与气质寓于文学作品中来研究,这样能更加真实、全面地在已经湮没的历史中看到文人的生活和其人生性格。而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文艺领域都堪称一代典范,对苏轼以书画为题材的诗文进行细致、专业的研究更具有典型性意义。

六、结语

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个东坡居士的影子。苏轼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而苏轼绝不是文集中冷冰冰的苏轼。他永远徜徉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他的身影何曾一日走远。杭州的苏轼,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只是苏堤春晓、西湖题刻,而是一种亘古不变的人文精神,和探寻西湖之美的经典体验。

参考文献:

[1]宋•费衮:《梁溪漫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宋•苏轼:《东坡志林》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宋•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

[4]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5]明•田汝成辑撰:《西湖游览志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明•张岱撰:《西湖梦寻》,浙江文艺出版社,1982。

[7]清•王文诰辑:《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92。

[8]近人•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

[9]王水照、朱刚著:《苏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

苏轼写的诗范文2

关键词:苏轼贬谪心态杭州山水诗

宋神宗熙宁年间( 公元1071 年) ,苏轼因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为杭州通判,苏轼在此期间做了好多诗。元丰二年,因著名的“乌台诗案”[1]被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元佑年间,高太后临朝,司马光执政,苏轼被召回京,被委任为朝奉郎知登州,后迁为礼部郎中,又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又历任知杭州( 公元1089 ,知颍州﹑知扬州﹑知定州。哲宗亲政后,被远贬惠州( 今广东惠阳) ,再贬儋州( 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后,在遇赦北归的路途中,于靖国元年( 公元1101 年) 卒于常州( 今属江苏) 。苏轼两次被贬杭州,在杭州的各种经历以及他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一.苏轼的贬谪心态

中国古代有贬谪经历的士人不计其数,但心态各有不同,苏轼是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一位。从“朝廷命官沦为带罪之人,精神之孤独,生计之困窘,身体之衰病,都困扰折磨着东坡。他的心态首先表现为幽独孤高,困顿牢落:但另一方面又善于排解,坦然超脱。两方面合而观之,才是一个完整真实的苏东坡。

“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苏轼倾心游历众多寺院,《甘露寺》、《宿临安净土寺》、《自净土寺步至功臣寺》、《冬日独游吉祥

寺》、《法惠寺横翠阁》、《独游富阳普照寺》等诗作中都描写了他游玩寺院的经历。事实上,苏轼对寺院的情有独钟,与他的思想有着密切关系,苏轼甚爱佛,在任期间,他广泛与诗僧交往,以期得到心灵的安慰。他习佛并不是以出世为目的,而是想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期望能在变幻无常的政治生活中,保持心灵的纯净,保持人格的完整。

苏轼的心态代表了中国古代士大夫贬谪后的普遍心理,然而又和前人有所不同。由于臣对君在政治上经济上、道德上的依附性,一旦见逐,便惶惶如丧家之犬,流露出悲苦之态。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以致“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夫》),投汨罗江而去。贾宜贬为长沙王太傅,作《吊屈原赋》,虽痛逝者,实为自悼,终抑郁而去,年仅三十三岁。韩愈因上书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自拘海岛,戚戚嗟嗟,日与死迫”(《潮州刺史谢上辰》),悲伤至极。

二. 苏轼的作品分析

( 一) 苏轼的山水诗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他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看见金山寺下白天、黄昏、月夜和月落后的不同瑰丽景色觉得江神都在责怪自己不归隐山林: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玩。”( 《东坡集》卷三《游金山寺》) 在他的笔下,万物都具有感情,如牡丹害羞。“花应羞上老人头,人簪花不自羞。醉归择路花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吉祥寺赏牡丹》) 。想象是诗人塑造艺术形象的必要手段,没有想象便没有诗。苏轼奔放的感

情以及老庄的影响使得他对想象的运用如行云流水般流畅。他对山水自然景物常常不局限于真实地再现,而是浮想连翩。这是苏轼杭州山水诗的又一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在《望海楼晚景五绝》其一、其二中,他又连用雪堆、银山、金蛇等意象来描绘钱塘晚潮和海天闪电。

苏轼这种丰富奇特的想象表现在诗歌的修辞上,就是比喻。

( 二) 苏轼的山水诗具有清新明净华美自然的风格。他做诗时追求清新和自然“诗画本一律,天巧与清新”。“新诗如洗出,不受外垢蒙”。尤其是他写山的诗,写的生机盎然,使人耳目一新。山,是人们常常看到的,而在他的笔下,山不仅有景,而且有情。在杭州时山水诗,写山的诗尤其之多,苏轼通过写山来写人这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常用比喻把山和人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辟出新境。而且他在杭州时的山水诗有时候不用比喻,不假典故,就能直接描写出风貌,这也是他作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山水诗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山水诗反映了他在杭州时生活的各个层面以及他对

活的态度。

苏轼贬居儋耳,北归临行作《别海南黎民表》:“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比如事远游。”(卷四十三p2362)始终以贬地为吾乡,故能心中甚安,坦然旷达。史载,王巩的侍儿柔奴随王贬居岭南,北归后苏轼问她:“广南风土,应是不好?”答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于是作《定风波》赠她,下片云:“万里归来平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卷二p581)这道出了东坡从容坦然旷达超脱心态的本质。心安,则随遇而安,无处为家处处家,摆脱漂泊失落的无归属感,找到精神之家园,获得精神的畅适自足。

苏轼不愧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大家,他能从各个角度细微地观察自然界各种景物,用诗歌把它表现出来,从他两次被贬杭州时的山水诗就可以看出,他把山水诗的艺术推到了新的高峰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特质。

参考文献:

[1]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王文浩辑注、孔凡礼点校. 苏轼诗集[z]. 北京: 中华书局,1982.

[3]孔凡礼. 苏轼年谱[m]. 北京: 中华书局,1998.

[4]苏轼. 苏东坡全集[m]. 北京: 燕山出版社,2009.

[5]林语堂. 苏东坡传[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王水照. 苏轼[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范文澜. 文心雕龙注[m]. 北京: 北京文艺出版社,1958.

[8]朱靖华. 苏轼新论[m]. 山东: 齐鲁书社,1983.

作者简介:

马鑫(1994.08—),女,辽宁省锦州市.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

苏轼写的诗范文3

关键词:苏轼;豪放词;婉约词;特征分析;诗词风格

I207.23

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并且重要的地位,在苏轼一生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创造的诗作高达三百多首,并且这些诗词的的文学价值都是非常高的,可以说苏轼是北宋时期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是非常有造诣的诗人。苏轼的很多诗词都流传至今,被广大文学研究者所追捧,在苏轼的众多诗词中豪放词和婉约词最受关注,下面我们对其进行一一分析。

一、对苏轼的豪放词的特征分析

一提到苏轼我们首先想到来的是苏轼的豪放词,历来苏轼的诗词人们喜欢将其与豪放联系在一起,正是由于苏轼的很多诗词具有豪放的特征,才深受好多人的喜爱,可以说豪放词是苏轼最具代表特色的诗词,也是苏轼对于诗词的贡献最大的方面,苏轼的豪放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恢宏壮观

首先,苏轼的豪放词壮丽恢弘,《江城子 密州出猎》是苏子的第一首豪放词,这首词将苏子豪放词的壮丽恢弘的特征抒发的淋漓尽致,《江城子 密州出猎》全词都充满着壮丽恢弘的特征,全词可以分为两部分,即上阕和下阕,上阕主要讲的是出猎的情况,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充分的将整首词的特征奠定了,一个“狂”字将整首词的豪放特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左牵黄,右擒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则重点对打猎者的着装描述,一身英姿飒爽的猎装体现了打猎者的威武形象,与壮丽恢弘的特征交相辉映。

2.脱俗旷达

其次,苏子的豪放词具有脱俗旷达的特性,这类诗词代表着苏轼的个性思想,有人对苏轼的诗词这样评价“超旷中见忠厚”,这样的评价与苏轼的很多词是非常贴切的,所以苏轼诗词的脱俗旷达的风格也是受到众多研究学者所认可的,苏子的一生虽然不是很顺畅,但是他具有坦然面对的性格,即使多次被贬他仍然保持着坦荡的胸襟,在失意中能够自我解脱,这样的人生经历在其诗词中多次体现,例如苏子的,《定风波》,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表面上描写的是苏轼在路途中遇到大雨,但是却表现的非常坦然自若,这也就从侧面反应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人生活在世间,很多事情都是没有办法预料的,当遇到问题时,能够坦然面对,不卑不亢才是正确的处世之道,在苏轼的豪放词中充分的体现了苏子的倔强品质和旷达的处事态度。

二、对苏轼的婉约词的特征分析

1.用绰约的隐忍表现诗人个性

在苏子的众多著作中,虽然很多都体现了旷达的胸襟和良好的处事态度,但是在很多时候,面对自己如此坎坷的经历,苏子还是很难从中解脱出来,所以对于苏轼的婉约词还有一种重要特征就是体现出来的怨愤,苏子的《年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虽然开端表现的气宇轩昂,蓬勃有气势,但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句词所写的背景是苏子被贬至黄州,那个时候诗人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所以词境与词人的现实处境形成了及其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怨愤的隐忍。

2.所用语气爽快利落

苏轼的婉约词与辛弃疾、李清照的婉约词多做缠绵悱恻的抒情形成的鲜明的对比,那就是用爽快利落的语气去抒发感情,对于诗人的内心哀愁,诗人往往只做简单利落的描写,这是苏轼婉约词的一大特色,例如《蝶恋花》这首词中“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词人正处在失意的时候,但是词人并没有对自己的失意进行过分的渲染,而是以旷达的态度和开阔的胸襟去面对自然界的变化,暗示着用豁达的胸襟去接受面临的不幸,这首词字里行间能看出词人的淡淡忧愁,但是更让人体会到的是词人面对不幸和官场的失意所表现出来的旷达。

3.善用小调抒感

在古代诗人的眼里,夫妻之情是神圣,庄重的,但是在苏轼的婉约词中经常用小调去抒发对于妻子的感情,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苏轼的词已经不受文体格式的束缚了,自由的描写也就成为了苏轼婉约词的又一大特点,例如《江城子》这首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一首苏子用来悼念亡妻的词,词人结合自己的官场生涯的不幸引发了无限的感慨,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结语

纵观苏轼的词作,有的豪放阔达,有的低调婉约,无论哪一种风格的词作,苏轼都描写的形象生动,抒发的情感自然真切。对于语言的处理也是恰到好处,可以说苏轼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豪放词人,也是一位出色的婉约词人。

参考文献:

[1]张丽杰.苏轼词风新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

苏轼写的诗范文4

《眉州》

长公实忠孝,笔墨乃游戏。

宋诗多拘儒,惟公有生气。

乡人自昔夸汉京,我今一笑皆平平。

子云相如文士耳,安敢与公争大名。

因公爱眉州,便觉眉州好。

公之灵光满天地,眉州也是泥鸿爪。

君不见城西纱行,旧居改作新祠堂。

行人题壁多于草,执此求公公转小。

《栾城眉山书院》

赵郡栾城古,三苏有旧乡。人奇家亦好,文在死无妨。

瘴海花猪肉,眉州纱谷行。大名垂宇宙,随地见祠堂。

入蜀何年事,三峨赖此行。弟兄名父子,忠孝古人情。

健笔过先世,斜川喜后生。一门无俗物,真是举家清。

《嘉陵丙辰腊月十九日为东坡先生生日设祀稚存属摹先生画像并题长句纪之》

写真何处香髯苏,点笔聊摹笠屐图。我为乡人夸坐客,公留生日醉狂奴。

文章事小功名大,忠孝心长意气孤。七百余年前后辈,玉堂清梦未应殊。

《稚存寓中写东坡先生作生日之明日……题一律属田桥和之》

文光可止照峨岷,再拜先生画里身。同似泥鸿还隔代,能逃魔蝎定何人。

诗才磊落难为继,醉眼模糊易写真。一笑又输君胜我,眉州亲切故乡临。

《东坡笠屐图》

须鬓苍凉异代看,古人风骨本高寒。纵横奇策才终累,忧患余生遇转安。

海峤漂流原噩梦,村农谈笑亦清欢。乌台旧案分明在,欲写新诗下笔难。

《感事为坡诗下一转语》

无灾无难不公卿,才算平安过一生。细领痴聋真妙处,始知愚鲁即聪明。

《常州怀苏文忠公》

颇仙缥缈隔红尘,想象名禅偶见身。忠孝真诚宁放逐,文章嬉笑亦经纶。

买田阳羡青山老,沾酒兰陵玉碗新。回首大峨舔碗里,此中曾有未归人。

《苏文忠公生日……设祀即席口占》

烛花香影拜颇仙,生气隆隆七百年。恨与荆舒争没世,笑凭江水誓归田。

泥鸿先我来流窝,觞豆随人遽结缘。看彻幽明此何日,彭殇一过总徒然。

《东坡雪浪斋铭拓本为颐圆通政题》

坡仙掷笔凌风去,七百年留丈八盆。照眼墨蛟蟠大壁,飞空雪浪想灵根。

文心我惜人千古,乡思谁谈蜀两孙。梦绕离堆铭炮石,相招同有未归魂。

提及苏轼的诗句为:

吾兄过南海,今复来眉州。

前身果坡老,我必苏子由。(《出江口》诗草卷八)

岭海妙能恢壮志,韩苏好不在诗名。(《送亥白之粤东》诗草卷四)

东坡西阁吾兼爱,欲就诗魂与唱酬。(《早秋漫兴》诗草卷四)

醉中颇爱东坡语,世上从无不好人。(《佛前饮酒浩然有得》诗草卷五)

不知宋玉是何人,敢造梦呓天宫。

楚人妄语蜀人辟,二苏兄弟真英雄。(《壬子除夕与亥白兄神女庙祭诗作》诗草卷八)

学制坡仙真一酒,醉骑蝴蝶到华胥。(《自题小游仙馆》诗草卷十五)

船山高祖张鹏翮曾题眉山三苏祠“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船山也对三苏父子极尽赞誉。他论三苏父子的诗歌共有十首,除一首专论苏辙外,其余九首皆论苏轼,并兼及父苏洵。一般来说,用笔的多少反映了诗家的取舍,张问陶以9首诗歌专论苏轼,足见东坡乃历代作家中至为张问陶所推崇者。

性灵诗重写真性情,张问陶对苏轼的家国情、乡情、亲情都予以高度赞誉。自古以来,忠孝义节,被视为百行之冠。苏轼关注朝政民生,政治上见解独到,怀着对国家的忠义,多次上书论朝政得失,不肯阿谀奉承,一生浮沉于残酷的党派之争中,宁遭放逐亦不改初衷。身陷囹圄,还高声吟唱着“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其一意孤行,足见其忠孝心长。“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在其《山谷集》里,论先生书法与人品的内在关系时,谓其“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逼近于“浩气贯长虹,忠义填骨髓”之境地。张问陶曾以东方朔上书四十四万言为楷模,立志“为天子大臣,上书继臣朔。”他赞苏轼“忠孝真诚宁放逐”、“文章事小功名大,忠孝心长意气孤”、“忠孝古人情”等诗句,皆注目于其对国家的忠义之心、对黎民百姓的至情至义。此情此义,无人堪追。

张问陶也将苏轼对亲人的情义作为评论的内容。二苏兄弟不唯文学上珠联璧合,在政治上、日常生活中也相依为命。他们以文采议论为华,以孝友谦慈为基,共同奏响了一曲千古悠悠手足情。可以说,从来兄弟埙篪之乐,未有过于二苏者。张问陶常以二苏兄弟情深喻自己和亥白兄的手足之情。当亥白从南海郡再归眉州之日,他兴致勃勃地写下了《出江口》一诗,“前身果坡老,我必苏子由。”用东坡比亥白,以子由拟自己。苏轼对爱情更是一往情深。苏轼与妻子王弗感情甚笃,王弗每每红袖添香,伴夫夜读,又随苏轼辛苦辗转。无奈红颜薄命,二十七岁即病逝。幽冥隔世,生死相别,苏轼字字泪垂地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悼亡词《江城子》。船山原配周氏年仅二十早逝,他继娶林佩环后,夫妻“夜窗同梦笔生花”,却仍写下了多首悼亡诗追忆周氏。“世间甲子须臾过,半局残棋已廿春”,写尽别鹄离群之悲凉,哀惋欲绝至极,情深不下《江城子》。

抒写乡愁,是张问陶性灵诗的重要内容。他曾几次借苏轼至死未得归故里,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一是辞官后至常州瞻仰苏文忠公祠,吟诗“此中曾有未归人”。二是在《东坡雪浪斋铭拓本为颐圆通政题》诗中,援引苏轼雪浪石铭中的文字“蜀两孙”,来比自己和乡贤苏轼,叹“乡思谁谈蜀两孙”,“相招同有未归魂”。

苏轼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卓尔不群,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屡遭贬谪,宦海浮沉,终以融道、释诸家哲学以自救,逆境中泰然处之。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乌台诗案”甚至几丧性命。但在沉浮不定的人生面前,他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力。横遭贬谪也好,自请外放也罢,他都能随遇而安,有所作为。于是便有了西湖种柳、赤壁泛舟。道家清静无为、超然尘世的思想,在苏轼身上已表现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据《东坡事类》记载:“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自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子由晦默,少许可,尝诫子瞻择交,子瞻曰:‘吾眼前天下无一个不好的人’”。此语深为船山喜爱,他说自己“醉中颇爱东坡语,世上从无不好人。”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之句,亦表现了道家旷逸豁达的人生态度。受道家思想影响,张问陶也认为“彭殇一过总徒然”。某年冬,法式善、吴锡麒、张问陶等人聚于洪亮吉的卷施阁,祭祀坡,大条桌上供有张船山所画《东坡笠屐图》。船山题画诗《东坡笠屐图》云:“纵横奇策才终累,忧患余生遇转安”,叹东坡居士天纵多能,为才所累,所幸其随遇而安,乐天知命。船山赏苏轼“看彻幽明”,誉为“坡仙”,甚至要“学制坡仙真一酒,醉骑蝴蝶到华胥。”苏轼在幼子苏遁满月时有《洗儿戏作》,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张问陶读诗后,作《感事为坡诗下一转语》诗,云:“无灾无难不公卿,才算平安过一生。细领痴聋真妙处,始知愚鲁即聪明。”就诗歌本身而言,张问陶对世态的认识较苏轼更理性、更透彻。但他毕竟缺少苏轼悠然于俗世的气度,也就难逃其如大多数文人一样的悲剧一生。东坡诗歌之外的影响,林语堂1908年写的《坡传》有明确的评价。其称坡是:“富有创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羁,又随缘自适,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像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其实,约在林语堂之前百年,张问陶就充分肯定了苏轼的地位和影响。如既赞其“文光可止照峨岷”,“公之灵光满天地”,又言“岭海妙能恢壮志,韩苏好不在诗名”,说苏轼不唯以诗有名于世,也因其恢宏之志而名垂千秋。诗句“乡人自昔夸汉京,我今一笑皆平平。子云相如文士耳,安敢与公争大名”,则说杨雄、司马相如只能以文士相称。苏公之大名,岂一般文士所能争焉!而“因公爱眉州,便觉眉州好”之句,更有爱屋及乌之意。然而苏轼的魅力并不唯于此。他是中国文人精神之集大成者,其处世精神,为后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式。他懂得一切当顺其自然,因为与世俗一直保持着一定距离,所以能处在悲观与执著的此消彼长的平衡中。此乃苏轼人高一筹的地方,也是张问陶竭尽全力,却终其一生无力企及之处,因而便对苏轼更是钦佩有加。杜甫和苏轼俱为张问陶所推崇,散见于《船山诗草》中的论杜甫的诗句也不少,但专为杜甫而作的诗却仅见两篇。而于苏轼却不惜重墨,以九首诗歌专论,足见其为船山至为推崇者。

苏轼写的诗范文5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探析

苏轼是我国词史上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其意境阔远、豪情勃发的词作不知曾倾倒过多少人。然而,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也不乏婉约词作,大词学家吴世昌先生认为:“苏轼真正称得上豪放派作品的不过十数首而已,余者并未摆脱‘绮罗香泽之态’。”这些未摆脱“绮罗香泽之态”的婉约词作风格独特,别具一格,无论是“似花还似非花”的咏物词,还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情词以及高雅的怀古词等,都“高出人表”,超尘脱俗。

一、变“以俗为美”为“以雅为美”

“以俗为美”是针对当时十分流行的柳永俗词而言的。苏轼对柳永词“以俗为美”的审美趣尚称之为“柳七郎风味”。分析柳永词,不难看出,柳永词“以俗为美”的内涵大致有二。一是从题材内容上看,多写贴近都会市民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写了大量青楼歌妓的酒宴歌舞,表现他的心态、爱好和情趣;二是多用市井口语,较之五代高雅艳丽的“诗客曲子词”自是一大进步,使词重新回到了民间,因而深为民众所激赏,“有井水处皆歌柳词”。但是,柳词因过于从俗顺俗而流于浮艳、鄙俚,降低了词的格调。

因此,苏轼婉约词对柳词“以俗为美”的改造,相应地也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变多写社会世相为多写士大夫文人高雅情趣,特别是变抒情主人公多以青楼歌妓为主而多以大家闺秀为主;二是作品语言上变都会市井流行的口语而为士大夫文人惯用的书面词汇。这样,苏轼就使得婉约词的“以俗为美”变为“以雅为美”了,应该说这是一大刷新。

二、淡化、内化“以艳为美”

晚唐、五代以来“诗客曲子词”的“以艳为美”的审美风尚,北宋初期连同柳永在内的婉约词人也是如此。这些词作内容特别富有浓厚的脂粉味、富贵态以至宫廷气,“以艳为美”,语言上“最着意设色,异文细艳,非后之纂组所及”。苏轼对于这样的“以艳为美”的传统婉约词风进行改造、刷新,是不能够彻底的。因为男女之情以至关系总是婉约所要表现得重要对象、永恒主题,他只能予以淡化、内化。“淡化”在于减弱“艳”的浓度,“内化”在于使“艳”藏于里而不大露于表。

三、以诗为词

1.以诗的题材和内容入词

在苏轼的意识里,只要诗能表现的、接触到的一切人、物、理都可以入词。另外,诉说真挚的亲朋情感,展现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的诗词于苏轼作品中很常见,最典型的词有《浣溪沙》(自杭移密守,席上别扬元素,时重阳前一日),熙宁七年九月八日,作者即将赴密州任职,新任知州不久的杨元素也即将他任,在席上与杨元素相别而作此词。词作以雅洁整饬的语言,表达出与朋友分手时的伤感。我们读“良辰乐事古难全”一句,不禁联想起作者另一片著名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中也有“古难全”的句子。下片三句,首句想象既别之后,好景如常,欣赏它的人却天南地北。“空”字的含义,正如柳永“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雨霖铃》)之“虚”字,赏景的人不在了,这些璧月琼枝、良辰好景还有什么意义!次句表面写年年有菊,年年有人,实际上是感叹时光易逝,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2.以诗的风格和意境入词

苏诗的风格比较多样化,正如其诗,苏词也呈现出多样化情状,这就是苏轼以诗的风格意境入词,一改婉约词柔媚低迷的风气,洗脱脂粉气、艳俗气,从而提高了婉约词的地位。苏词在词体方面的努力,促成了词体的革新,解放了词。苏轼婉约词不再是缠绵悱恻的抒情,而是语气爽快利落,时作旷达之想,时变得明丽净洁。苏轼扩展了婉约词的表现功能和意境,促成了婉约词风的转变,使婉约词有了新的面目。

3.以才学入词

苏轼以才学入词,这主要表现在以诗的形式和技巧入词。具体而言,首先,苏词冲破了音律束缚,淡化了词的音乐性,加强了其文学性。词本来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有曲子之称。可见,词本来的音乐性很强。按照唐五代以来《渔父》词的格式,应作“七、七、三、三、七”句法,但到了苏轼,由于他“以诗为词”,以文入词,以才学入词,直抒胸臆,竟改成“三、三、六、七、六”句法。这是苏轼为了强调出“渔父饮”、“渔父醉”、“渔父醒”、“渔父笑”的悠然自得的生活乐趣。

苏轼写的诗范文6

有一天中午,苏轼去拜会王安石,正巧主人在睡觉,他只好被管家带到书房用茶。苏轼边喝茶边欣赏书房里的字画摆设,忽然他发现砚台下面压着一张墨迹未干的纸,取出一看竟是王安石写的诗《咏菊》,诗的前两句为“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看完,失声大笑道:“原来宰相写诗也出错误啊,黄花即,菊开在深秋,能冒风霜斗严寒,即使花期过去枯萎枝头也不会落瓣的,怎么会因为一夜秋风而落‘满地金’?此句岂不与实际相差万里也!”于是他提笔依韵续了两句为:“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后悄然离去。

王安石醒来后回书房,发现了桌上的续句,认为是苏轼所作,一问管家,方知真是他来过。王安石暗自笑他少见多怪,主观臆断。心想:他自己学识不广倒反过来教训我,对他这样恃才放旷的人,应该让事实教育他。

事隔几年,王安石借苏轼被贬之机向皇上奏本请让苏轼前去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来到黄州后,有人送来十几株,苏轼把它栽到后面院子里。重阳节到了,苏轼邀诗友陈季常来赏菊。他们来到后院,看见秋菊朵朵怒放,争芳斗艳。此时他忽然想起了当年王安石的那两句诗。于是他便对友人说:“王宰相写‘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可笑,你看这此时哪有落瓣的呢?”

不料陈季常却说:“王宰相的诗也有道理,黄州的就是落瓣的。”

苏轼不相信地笑道:“你真会开玩笑,难道黄州的和外地的不一样?”

他的话还未说完,刮来了一阵狂风,只见眼前瓣儿纷纷扬扬地洒落下来,不一会儿落得满地铺金。苏轼目瞪口呆,十分惊奇。此时,他才恍然大悟,明白世上没有绝对的事情,任何事物没经自己仔细观察过,就盲目臆断是不对的。他羞愧地对友人说:“王宰相的诗没有错,是我盲目地下错了结论。”日后他还专门为此事向王安石赔礼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