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范例6篇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1

通过联合赏析,了解苏轼词的豪放风格。

通过诵读作品,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了解并感受苏轼豁达的人生观。

【设计意图】

苏轼的这两首词作于同年同地,都作于被贬黄州期间。虽然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品,两首词却略有不同,如果说第一首豪放背后还有一丝对功业的遗憾,那么第二首里这种遗憾已荡然无存,苏轼的乐观、豁达在这首词里表露无遗。

【教学过程】

导入

一位高考学生的满分作文《诗人·明月·黄花》中有一首词《浪淘沙》这样写道:“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同学们知道这首词是写谁的吗?

预设:苏轼

今天,我们就通过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走近这位平生风雨却不负华采的旷世奇才。

一、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

两分钟自由诵读

问题1: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这首词中,哪一句是苏轼对人生的感慨?

预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问题2:这首词中,苏轼是借什么生发出的这种感慨呢?(若答不出可适时点拨,这首诗的题材是什么?怀古诗的特点是什么?借古人古事、借景物抒发自己现世的感怀)

预设:景物(赤壁) 人物(周瑜)

分析景物

问题3: 找出描写景物的诗句 读出景物特点 (景物最集中的事哪一句?那些字要重读? 为什么?)

预设:穿:直插云霄 高耸天际;拍、卷:写出力量之大,写出了气势;乱:山石的险怪;惊:江水的汹涌;千堆雪:运用比喻 形象可感。这三句中,前一句是写山,后一句是写水,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

问题4:除了这一句,是不是还有一句?

预设:第一句。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三国演义片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滚滚东流 的江水,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大浪淘洗的,历史长河冲刷的是无数英雄的故事。

问题5: 能否用文中的词总结一下景物的特点?

投影——景物:壮美如画的江山

齐读上片,再次体会。

问题6: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此时的苏轼面对如画的江山,想起了谁?

预设:周瑜

分析人物

问题7: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 读出人物特点(大家觉得读出了什么样的周瑜?哪些词塑造了这样一个周瑜?)

预设:初嫁了:侧面描写,写出了周瑜的春风得意。引杜牧《赤壁》里有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曹操为何建铜雀台?二乔美貌。而周瑜年纪轻轻就娶了小乔,可见其优秀啊!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外貌描写。仪容装束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示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潇洒从容。

谈笑间 灰飞烟灭:正面描写。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看来是对这场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怪不得人们常说:自信的男人最帅!

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对强的战争,三万对十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的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

总结:春风得意 年轻有为 风流儒雅 镇定自若

问题8:能否用文中的词总结一下人物的特点?

投影——人物:雄姿英发的周瑜

问题9:其实在三国时期,英雄豪杰辈出:孙权、刘备、诸葛亮……苏轼自己也说“千古风流人物”,可在众多的英雄当中,苏轼为何单单想到了周瑜呢?

插入苏轼背景(知人论世)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留给明天的,曾经是多么圆满的人生路!

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

于是,风雨来了。“乌台诗案”使他从仕途的大路上一下子被扔到了这偏僻荒野的黄州,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向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深自闭塞,扁舟草履,垦荒种地,杂处于渔樵间。

插入周瑜背景

周瑜,东汉末年东吴杰出军事家。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23岁娶小乔,34岁赤壁之战中打败曹军。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

预设: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借周瑜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师总结: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意思就是说,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名望,也就不值得敬畏了。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就像他自己说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时此境的他,已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壮志难酬,这豪放背后掩不住的是深深的惆怅与失意,因此,苏轼借赤壁之景和得意之人,抒发的是——

投影——情感:人生如梦 事业难成的无奈

投影总结:

景物:壮美如画的江山

人物:雄姿英发的周瑜

情感:人生如梦 事业难成的无奈

师生齐读这首词。

师总结过渡:江山依旧,人事已非,回望历史,人生如梦。是啊!这一路艰辛,坎坷,无奈。面对这人生一路的承载,李后主吟唱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凄愁,李清照吟唱出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痛,而苏轼呢,他有没有消沉,有没有颓废?没有。是的,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思与愁苦。那么,这人生的态度,苏轼终究是如何选择的呢?

二、赏析《定风波》

师范读《定风波》,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

问题1:苏轼写这首词时依然在黄州,这首词写了哪些内容?能不能按照事件的先后顺序总结一下?

预设:途中遇雨,冒雨徐行,雨后情景。

问题2:主要事件是什么?雨,雨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雨吗? 指的是什么风雨?

明确:沙湖道中风雨——人生的风雨(投影)

问题3:苏轼对待风雨的态度?表现在哪些文字?

投影明确:

莫听―――>超然物外

何妨―――>镇定自若

吟啸且徐行―——>潇洒闲适

谁怕―――>挑战风雨

师点拨:

“莫听”,中国有一句古话,“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有些人不是被风雨打败了,而是自己把自己吓倒了。“竹杖芒鞋轻胜马”,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起骑马,何难何易,这是不言自明的,更何况又是在雨天的泥泞地上走。可是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游泳》超旷达观之状可掬。

“一蓑烟雨任平生”,点明了词中所说的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问题4:雨停了,苏轼笔下雨后的情景又给我们哪些人生的启示?抓住哪些词句?

投影明确:

山头斜照却相迎―――>风雨过后,必将迎来人生的希望

也无风雨也无晴―――>回首往事,人生顺逆心中已无分别

师总结:好一个也无风雨也无晴,他让我想到了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告诉我们超然物外才能旷达自适。苏轼是古代词史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豪放,不仅体现在其笔下的景物,笔下的人物,更体现在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上。他的文字,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彷徨的心灵。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烟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家之一的坡,让我们在他的诗文中铭记住这位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吧!

齐读两首词

投影: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三、作业

1.比较同作于黄州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看看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2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研究者甚众,教师在鉴赏本词的主题思想时,往往会将本词与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其他诗词进行比较,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苏轼被贬后的心境,这种比较分析本身无可厚非,但这是不是对本词主题思想唯一或是最合理的解读呢?笔者认为,这是有待商榷的。

事实上,文本应该是一种多元的、开放的存在,自它脱离作者而存在于客观世界开始,就具有了高于生命力的开放性。“在作品中未实写出来的或明写出来的部分,向读者所暗示或揭示的内容,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方法。[1]”而这首词的结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正是文本隐含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它召唤着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其进行多元解读。

一、知人论世,解其英雄失路之悲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主题的重要途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时,这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一经历几乎使苏轼跌入人生的绝境,他的志向也由当初的“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转变为了“聊从造物游”。从这一时期苏轼创作的大量诗歌中,我们能看到一颗伤感的灵魂,因怀才不遇,被贬异乡而发出的悲慨。

读罢《念奴娇·赤壁怀古》,不难发现,在三国众多英雄人物中,词人显然特别钟爱周瑜,我们不仅感叹,何也?毕竟在很多人眼中,周瑜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但词人显然并不认同。词人昵称其“周郎”,除了词人的亲近之意外,亦可见出周瑜当时之年轻,“小乔初嫁了”的“初”字也是很好的佐证。而这位少年得志,婚姻美满的将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让“早生华发”,仕途坎坷的苏轼情何以堪,只能慨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至此,我们也许能明白,周瑜不仅是苏轼仰慕的英雄,其辉煌的人生也是苏轼一生寤寐求之而不得的,而这种遗憾让他咏怀赤壁古迹的时候更感伤怀。正如晚清黄苏《寥园词选》中所说的“题是怀古,意是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

二、品读文本,解其英雄横槊之气

清代词论家徐轨认为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而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自然也流露出了这种豪迈之气。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句将奔腾的江水与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联系在一起,着一“尽”字,极写自然的永恒,人事的无常,历史的不可扭转。词人开篇就将全词置于这样一个广阔悠久的背景之下,让人自然感受到他豪迈的风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又连用三个动词“穿”“拍”“卷”,绘形绘声绘色,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

在这样一个雄奇壮阔的赤壁战场上,涌现出了一系列英雄豪杰,周瑜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历史也在“谈笑间”,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历史面前,人是何其渺小,英雄已湮没在浩瀚历史长河之中,故词人深觉“多情应笑我”,认为正是自己的多愁善感,使自己“早生华发”,不如以酒酬月,聊寄情怀。

尽管人生有诸多不幸,但是词人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感上并未沉湎于悲伤,而是为我们展示了属于自己的洒脱豪迈,将个人的成败得失置于历史长河中,似乎一切都是虚无。

精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处于人生低谷的苏轼,“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并不失其英雄之本色。

三、文本互涉,解其精神突围之达

文本互涉是指“文本之间相互映射、相互干涉,体现为一个文本中存在很多需要其他文本来弥补的不足之处,也就是通过许多文本来共同阐释一个单独文本的过程,为读者解读一个文本供应相关的思路和方法,让文本有本可循。[2]”运用文本互涉理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可以自主地将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融入到阅读体验中,构建自身的阅读认知体系。在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们可以联系其同期创作的两篇散文前后《赤壁赋》,寻找其内在联系,进一步解读其主题思想。

在《前赤壁赋》中,苏轼同样提到了周瑜“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在苏轼笔下,曹孟德是文韬武略皆具的“一世之雄也”,但与周瑜相比似乎略逊一筹,从功业而论,周瑜自是无法与曹操相比,但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儒将风采显然在苏轼心中更胜一筹。周瑜可谓其理想人格的化身,在周瑜身上,我们依稀可见苏轼早年在儒家思想教化下那份积极入世,“致君尧舜”的理想。然而这种理想却在现实面前折戟,如何排遣这种理想不得施展的悲伤呢?《前赤壁赋》中词人以一句“而今安在哉?”对英雄业绩安在质疑,而这正吻合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建功立业的英雄尚且被历史洪流湮没,自己又何必汲汲于功名呢?苏轼似乎从中得到了解脱,认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就是佛家思想的真谛,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去除妄想、执着、分别,使烦恼减少,活得自在、幸福、美满,进一步恢复自己的智慧、神通、德能与才艺,苏轼就是在这种自觉中得到了涅槃。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言“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汲汲于功名只是徒增愁肠,催生白发,不如放下执念,寄情山水。

《后赤壁赋》中词人梦中遇一道士,问及“赤壁之游乐乎?”颇有道家纵情山水之意。庄周梦蝶亦或是蝶梦庄周,这是道家物我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古代失意之士寻求精神解脱的重要途径。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发出的“人生如梦”之慨与道家所说的虚无主义不谋而合。

运用文本互涉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思想感情上与前后《赤壁赋》有着共通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正是儒释道思想在其人生失意时碰撞、融合后的积淀,正如余秋雨所说的“突围”。而这种精神的突围让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旷达超然。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倒筐倒筐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而且“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3]”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主题思想的多元解读要求我们把握文字中蕴涵的信息,使用灵活多样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构造自己的独特感悟。它强调我们的视野必须扩大到与文本相联系的社会文化生活,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注释:

[1]陆丽华.从接受美学谈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走向[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8).

[2]钮堂柏.基于文本互涉理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4,(5).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3

关键词: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内容赏析 风格 影响

苏轼是人们熟悉的作家,是著名的“唐宋家”之一。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千百年来成为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词堪称他的代表作,气势豪迈奔放,感情激昂旷达,正如胡寅所说的,能使人“登高望远,举手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酒边词序》)。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怀着什么样的情感演绎出这首千古名篇的?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的时代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有名的“乌台(御史府)诗案”被捕下狱。谏官李定、舒、何正臣三人,摘出他的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加以弹劾。苏轼几罹死难,经多方周折,方许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他政治生涯的重大逆转。人生命运的遽然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他不止一次地浩叹“人生如梦”,自然思想也就发生了改变。苏轼虽然心志未灰,对世事未能忘情,但佛老思想愈益占据了他世界观的主导地位,成为其精神避难所。佛老思想固然能使他在超然的外壳下洞明世事,练达人生,追求美好的境界,但也使其世界观散发出浓重的虚无主义气息。一个文学家的创作是受环境影响、世界观支配的,因而,“顾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是认识和理解这首词的重要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寻绎出此词的意脉。

明确了上述的背景后,我们可以进入对这首词的具体分析了。

这首词是作者在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贬谪黄州游黄冈赤壁(今湖北黄冈县内)时所作。作者通过《赤壁怀古》一词,赞美了江山之胜,缅怀了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并抒发了自己“四十五十而无闻焉”的感慨。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一)雄浑豪放、旷远深沉的意境。

起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浩荡的长江,浪涛滚滚,日夜奔流,无止无休,不禁使人想起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就像东流的江水,一去不复返了。这里所勾画的艺术形象是飞动的、雄浑的;气势是奔放的、豪迈的。此处把江山人物合写,不仅创造了一种旷远、深沉的意境,而且中含暗示,点出了本词的“怀古”旨意。“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俯仰今昔,鸟瞰悠悠历史;高屋建瓴,数说万千英雄。这里的借景发端是为着渲染烘托,“大江”是“赤壁”的衬景,“浪淘”句是“怀古”的点题。这样,就以大江的景语和包含的情语起兴,渐入“赤壁怀古”的题旨。壮阔的背景描绘,为下文对历史人物的评说蓄积了足够的气势,染上了浓重的色彩;雄奇的议论,为下面的说古道今述怀奠定了基调。

既然来到“赤壁”,何能不想到八百年前的历史烽烟,又何能不想到那运筹帷幄、江面奏凯的周郎,于是词人面对浩浩江水、历史陈迹不觉心神交飞,身着彩翼,联想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明知眼前赤壁并非“赤壁之战”故址,而却在词中写道“三国周郎赤壁”,这是因为作者已在怀古抒情,并非为考证。为了避免混淆真假,故又用“人道是”这种疑似之词,表明是“人云亦云”而已。至此,所要写的时间、地点、人物便和盘托出,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片缅怀公瑾预伏一笔。接着,就极力渲染江山胜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连三句,一气入注,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穿空”盛夸山崖气势,“拍岸”极言浪涛威猛,“雪”字渲染光彩气象。寥寥十三字,抓住最有表现力的动词,捕捉最有感染力的形象,把读者带进一种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读者如见其景,雪浪接于眼目;如履其境;浪花溅发身旁;如闻其声;巨鸣震耳欲聋,这是何等壮观。作者以如椽大笔,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长江胜境图”。这画面怎不使作者脱口赞道:“江山如画!”字韵浏亮,比喻精当,把放开去的笔墨绾拢过来。由对赤壁江山的赞美,联想到当年在此鏖战的众多英雄豪杰,现在是江山依旧,人事皆非了,于是感慨道:“一时多少豪杰!”这豪杰既包括孙权、曹操、刘备,当然更包括少年英俊的周瑜。他们一时竞起,逐鹿中原,谁不想做江山的主宰者?上片结句与开首两句一样,将江山人物合写,不过把“千古”风流人物,缩小到“一时”多少豪杰罢了。上片由地及人、由远及近、由虚到实、由概括到具体,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为下片歌咏周瑜作了极好的铺垫和蓄势。

(二)高亢豪壮、撼魂荡魄的场面。

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下片作者就集中描绘他理想中的人物周瑜了。换片后的前五句,作者以特写的笔法,着力描绘周瑜,写他年轻有为、雄姿英发;写他指挥若定、风度潇洒。作者以赞许之笔写周瑜,不仅仅因为他是赢得“赤壁”大捷的孙吴主帅,更欣赏他少年英俊,才智出众。他统率精兵三万,一举击败老谋深算、转战中原向无敌手的号称率八十三万众的曹操,使“周郎”少年英名与赤壁千古并存。“遥想公谨当年”总领下文。岁月悠悠,“当年”自是“遥”,“想”再扣题目的“怀”,进入直接怀古。“小乔初嫁了”,暗用唐人杜牧的《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意思是,假如不是“借东风”,说不定周郎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大小二乔给曹操当猎获品虏到铜雀台去。作者楔入此句,是直接写当年小乔初嫁时,周瑜雄姿英发,更好地表现周瑜的少年英俊,又勾起读者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联想。同时又引起读者对赤壁大战意义的认识。“雄姿英发”一句不仅写周瑜英姿勃勃,风度潇洒,而且写他言谈见解卓越不凡。周瑜能以少胜多,才略上有过人之处:战前,他对敌我双方优势虚实作了精辟透彻的分析。战中,他采纳黄盖“火攻”之计,所以赤壁一战一举得胜。“羽扇纶巾”写周瑜的服饰,他虽身为主帅,遭遇大敌,却羽扇便服,不着戎装,风度闲雅,这里又从服饰的描写上突出了周瑜的超人风度。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郎善择战机,使曹操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强大舰队顿时灰飞烟灭,可见周瑜韬略过人、战功显赫。上几句,有对照,谈笑间的雍容,对照出强敌的崩散;有气氛,形若见到金戎铁马、浴血奋战的激壮场面。于是在管弦般的词的旋律中,仿佛有奔腾激越的声浪在卷面翻滚。当词篇银瓶乍破、铁骑突进般推进时,“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幽咽低呜,情绪陡然跌落下来。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转到自抒怀抱。“故国神游”是神游故国的倒文。作者临“故国”思“豪杰”,精神进入了想象中的境界,同时也自然地引起联想。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信赖,年轻时即建如此显赫功业,留名千古。而自己呢?一腔热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年近花甲,贬居边地,无所建树。相比之下,无限感慨,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文,点出自己虽然相忘情世事,然而终不能够,以至“早生花发”。词中两次提到“故”,前“故”是拓开怀古,后“故”是引起伤今;两次出现“笑”,前“笑”是突现周郎风姿,后者是聊作自我解嘲,从而形成了感情的波澜起伏,张驰跌宕。

壮丽的河山,英雄的壮举,激起作者豪迈奋发的感情,但也加深了他思想上的矛盾,于是又产生江山依旧、人事皆非之慨,不由叹道:“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如梦,世事沧桑,面对滔滔东流的江水,作者只有举杯对月,自浇心中愁绪。全词也就以衰飒的意趣收煞结韵,笼罩着一层浓重虚无主义的色彩和黯然情调。苏轼在词中交织着称颂和伤感、热烈和悲愤。当他的笔毫一触及古代豪杰,就情绪昂奋,勃然而生敬慕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热烈的气氛及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但是,当他回到现实中来时,就不禁喟然长叹,字字呜咽。苏轼因“乌台诗案”,处境困厄,加之北宋边患日殷,国事不堪,他是多么希望像勇破曹军的周公瑾那样的英雄豪杰再世,引兵西征,克寇制胜。但是,古人已逝,当今朝中又尽是“高第良将怯如鸡”。作者怀古刺今,悲愤但不颓废,沮丧但不灰暗,而是从宏大的时空意识中寻求理想的超脱,面对不舍昼夜的江水,又怎能不触景伤怀,叹息“人生如梦”呢?这和与之先后的《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不是同一支洞箫中吹出的凄凉哀歌吗?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风格及影响

(一)俊逸洒脱,慷慨奔放。

苏轼是北宋时期兼擅诗词散文的杰出作家。他在词的创作上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向来被公认为北宋豪放派词人的领袖。他的词向以豪放俊逸著称。这首《念奴娇》也是如此。愈文豹《吹箭录》中记载,东坡在翰林院问一幕士:“我词比柳词何如?”慕士说:“柳郎中词,如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按指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从这段趣事可看出苏轼这首词的词风,与柳永词风截然不同,柳词多写离愁别绪,风格婉约;苏词胜意迭出,词风豪放。这首词通篇大笔挥洒,气势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

(二)咏史怀古,壮怀激烈。

词在五代和北宋初年只不过系于“艳科”之列,到苏轼便一开生面,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词的内容走向了新的表现天地,开拓了词境,光大了词体,建立起清雄激壮的豪放派,使之激荡在社会生活的空域之中,凡记事、抒情、说理而为诗文之所能写得,都可以用词体来发表了。这首《念奴娇》以磅礴的气势、豪宕的诗情,从当前景色入手,引出了历史人物,发抒了个人感慨。随着作者感情的直起直落,构思上大开大阖,当前景色、历史人物、个人感慨,三者贯串一气,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作者以纵横之笔将写景、怀古、咏史、抒情熔铸一体,纵论古今,横览江山,发有志报国、壮怀难酬之感慨,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感染力。以词表达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成为豪放派词风的一个重要特色。

此外,《念奴娇》一词语言刚健清新,奔放流畅。文章写得极有气势,浩荡长江,滚滚滔滔,无止无休,历史人物,风云聚集,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个辽阔纵横的艺术天地。景物描绘更是雄奇险峻,有声响,有色彩,声响宏大,色彩壮伟;以白描手法,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幅“长江胜景图”。写人更是生动传神,画龙点睛,采取理想和现实结合、夸张与写实并用的手法,使人物典型化、理想化,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活生生的英雄形象。

历代文人词家都对这首词交口称赞,此词被胡仔叹为“古今绝唱”,被王世贞叹为“感慨千古”。时至今日,这首词中的语言材料还被人们时常沿用。后人以“大江东去”、“酹江月”作为“念奴娇”词牌的代名;“大浪淘沙”还被用作电影片名,由此可见,此词影响之大。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4

[关键词] 矛盾美积极消极阳刚阴柔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就是在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游黄冈赤鼻矶时作的。经历了一场旷世未遇的人生动难的坡“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作品的绝唱。全词的主题是歌颂祖国壮丽的河山以及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的英雄人物,抒写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和自己壮志难酬、未能建功立业的感慨。我们面对的苏轼,其世界观相当复杂,既有儒家的用世思想,也有道家恬退忍让的出世思想。表现在词中则形成了一组组矛盾,又通过这一组组矛盾,表现了对历史、对人生的复杂感受,使全词别具一番“矛盾美”。

一、对历史人物的肯定和否定

中国诗人喜欢怀古。作为中国诗人的杰出代表苏轼,这首怀古词就写得独具特色。开头总写“风流人物”、“多少豪杰”,然后在整体中又塑造出一位倜傥儒雅、运筹帷幄的年轻将领周瑜的形象:显赫的功业、出众的才华、英俊的风采以及幸运的婚姻。对此,苏轼是羡慕和向往的,可当时的社会现实,又让诗人无法实现其理想,无法去建功立业。故此,苏轼只有无奈地感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这儿,作者以浪涛的奔流来喻人物的消逝,形象地说明无数杰出人物都像滚滚东流的长江浪涛,一去不复返了,既让人们感觉到风流人物像浪涛那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消逝,又显示出他们像汹涌的浪涛那样奇雄突兀,气概非凡。这又正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仰慕,寄寓着作者奋发有为的豪迈情绪。可见这一句既有豪放之情亦有无奈的感叹,内心充满了苦闷又充满了渴望。这两组矛盾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在中国诗人笔下,河水有时为无穷无尽性,有时为不断流逝性。河水的淘洗冲涮了“风流人物”在历史上的功绩,其中自然也包括作者称赞的周瑜。这在特称上矛以肯定,又在全称上予以否定,构成了词中的第一组矛盾。

二、积极的人生观和消极的人生观

苏轼一生以治国平天下为已任,爱国爱民、建功立业是其最高政治理想。苏轼博通经史,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人物,他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担任地方官时也曾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但在被贬黄州后,他的黄州作品则蒙上了浓厚的虚无主义色彩。

在词中,苏轼对周瑜的褒扬赞颂,其目的在于抒发对周瑜的仰慕,这种仰慕正体现了他自己的向往与追求。现实中,发现自己仅凭一个小小的黄州团练副使的闲职是无法实现这种报国之志的,造成了他内心深深的痛苦。

如果我们将苏轼的作品按时期分类比较,以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最为重要。这既是他人生遭遇的转折点,也是其思想和作品风格变化的转折点。苏轼一生在政治上的遭遇很容易使他在《庄子》里找到精神支柱。当政治上较得意时,他以儒家思想为主,极力想作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当政治上失意时,他以佛道思想为主,而又因其生活遭遇的不同而交替使用。苏轼能将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出世三者之间的原有矛盾以“外儒内道”的方式统一起来。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才构成一个独特的苏轼,也构成了他独有的艺术风格。

三、不变的观点和变化的观点

在作者看来,大江东去,不舍昼夜;江山如画,永存于世;江水明月,千载如斯,自然界是永恒的。中国诗中一个有趣的自然的象征就是河流。它一方面可以象征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又可以象征自然的永恒。大江似乎是永恒,然而就其奔流不息而言,它正是变动不居与时光一去不返的象征。所以,“大江”既有其“不变”的一面,又有其“变”的一面。而风流人物,浪淘而尽,人生如梦,须臾即逝,生命是短暂的。对于“江山”,作者用不变的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对于“人物”却用变化的运动的观点来看待,这又构成一对矛盾。

四、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兼具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苏词以豪放著称,这首词先以如椽之笔作粗线条勾勒,“大江东去”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历史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弘,写“大江东去”这一整体,渲染一派莽莽苍苍的雄伟景象;接着从整体到局部,写“乱石”、写“惊涛”,将峥嵘的势态、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体,气势磅礴,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全词的音调十分豪壮,“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有形有声有色,无不具阳刚之美。

“景”雄奇阔大,体现其阳刚之美;但“情”低沉阴郁,体现了阴柔之美。扩展这一点,苏轼还写过“红”、“翠”合用的矛盾的诗句“一朵娇红翠欲流”。这里既“红”又“翠”,实则是真“红”假“翠”。这一真一假交织在一起,不仅不让人觉得矛盾,反而因此烘托得“红”更艳,更射眼!看来,作品中的“矛盾”不仅真实而信,有时“矛盾”还可以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于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5

本课选自“外研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中职语文教材的拓展模块古典诗文诵读 “诗词四首”的第四首。拓展模块中的两首宋词虽都抒发伤感之情,却风格迥异。《一剪梅》深情缠绵,《念奴娇・赤壁怀古》恢弘雄放,两词分别代表宋词婉约与豪放的较高成就,学生可在对比中加深对宋词的感性认识。

《念奴娇・赤壁怀古》描述了词人被贬黄州游“赤壁”时所见、所闻、所感,词人怀古伤己,并不消极悲观,凸显身处逆境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尤其值得自信心不强、有畏难情绪的职高生借鉴。

“外研版”教材的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共有七首宋词,呈层进式编排,“古典诗文诵读”单元强调诵读,学生学习本课,要反复诵读感悟,与《一剪梅》比较不同,领悟苏轼这首词的风格特点,提升阅读赏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国际商务专业二年级2班学生。

学生特点:活力四射、思维敏捷、乐于表现、交际能力强。

专业学情:国际商务专业的学习以英语和HND课程为主,专业课的学习中,学生养成了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因此,本课采用组内合作、组间交互的学习形式,实现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学习效果。

学科学情:学生在“外研版”基础模块中学习了12首古诗词,具备了诗词知识和诵读基础,阅读赏析能力有所提高,但拓展模块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帮助学生在诵读分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意象,通过分析语言、意象、人物、情境,走入诗人感情世界,获得精神的感染和启迪。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意象内涵,鉴赏用词精妙,通过对比归纳豪放词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诗词意象、语言特色,把握词人内心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学习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4.教学重点:理解意象内涵,鉴赏用词精妙,理解词人怀古时的复杂情感,通过对比归纳豪放词一些特点。

5.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诗词意象、语言特色,把握词人内心情感。

四、教法、学法、教具准备

教法:指导阅读法、情境教学法、悬念法。

学法:诵读品味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PPT,MP3,相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可联网多媒体教室。

五、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一课时,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两部分。

第一部分: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定朗读评价标准和小组学习评价表,布置、检查个人预习作业,把学生异质分为4组,布置小组预习任务,检查并指导各组整合资料。

学生准备有三:上传个人预习作业;各组完成录音评价任务;各组按要求搜集整理资料,做PPT,准备课堂3分钟发言。

预习为课堂小组探究性学习准备资料,锻炼合作能力、搜集整合信息能力和评价能力

第二部分:课堂教学

环节一:情境导入(3分钟)

播放全班最优朗读录音,展示小组学习评价表。学生听录音,感受韵律,进入课堂学习;了解各组预习情况,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二:感知设疑(3分钟)

首先,学生回忆并列出《一剪梅》的意象。之后,学生默读并找出《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象,描述其画面。老师提出悬念:相比《一剪梅》意象的婉约,《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意象的背后会是怎样的感情?

对比两词意象不同,关注意象背后隐藏的感情,实现由“文”到“情”的过渡;设疑贯穿课堂,提高学习兴趣。

环节三:品读解疑(25分钟)

1.赤壁之景

首先,小组朗读上阙,体会赤壁之景。之后,分析意象和语言,主要提出四个问题。其一,江水是什么样子?词人为什么写江水?其二,可否将“人道是”改为“曾经是”?其三,可否改为“乱石向空,惊涛击岸,堆起千堆雪”?为什么?其四,上阙中的意象共同体现出赤壁什么特点?最后,男生朗读,读出赤壁气势。

分析上阕,体会意象特点,理解作者用词的豪放大气与准确生动。明确豪放词意象的整体特点,提高学生的对豪放词的感性认识。

2.怀古之情

首先,齐读下阙,感受词人情感。之后,分析豪放意象背后词人复杂的情感,主要提出五个问题。问题一,周瑜是谁?问题二,词中周瑜是什么样子?问题三,作者实际情况如何?问题四, “笑”词人什么?问题五,寄托词人哪些情感?最后,全班齐读下阙,体会词人复杂的情感。

品读下阕,走入词人内心世界;对比周瑜和苏轼的人生际遇,理解苏轼当时处境和复杂心态,从而培养学生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对比朗读

请课前全班朗读最优者配乐朗读,其他组各派一名代表配乐朗读。得分记入小组成绩。各组按朗读标准评价,并进行点评。

通过再次诵读,学生更好地表达出对本词的理解;同学的点评,可以检测学生对本文的理解程度。

环节四:归纳破疑(5分钟)

比较《一剪梅》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情感、题材等方面比较,归纳填表。通过比较两词不同,初步了解两词派的一些特点。

环节五:拓展阅读(4分钟)

同学展示整合资料:苏轼豪放词作品《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拓展阅读,深入理解苏轼豪放词题材广的特点。

环节六:课后作业(1分钟)

比较学习:秦观的《鹊桥仙》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利用工具书理解词中的内涵,感受其中的婉约之美和豪放之气。以小组作业形式上交。进一步理解两个词派的风格特点。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追慕赤壁之景 怀古之情 伤己

(气势宏大、险奇壮阔) 旷达

教学反思:

1.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学习需要,课前组内分工整合信息,课上组间展示分享信息,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建构了知识。

2.根据职高生自信心不强和畏难情绪,指导学生借鉴和学习本词人文信息――词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结合学生知识储备和朗读基础,反复品读文本,感悟用词之精妙和词人复杂情感,比较两首词的不同特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6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源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四十七岁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是苏轼心中十分仰慕的英雄。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