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疾病范例6篇

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系统疾病范文1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风湿免疫疾病护理管理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007年5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风湿免疫专科住院治疗的患者45例为实验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在出院患者随访系统中随机抽取风湿免疫专科出院患者42例为对照组,使用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中45例对医疗的评价为优或良,优良率为100%,无一例为差,而对照组,有36例评价为优或良,优良率为85.71%,有6例回答为差,占到14.29%,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健全完善相应的风险管理组织及风险管理制度,护理部成立相应的管理委员会和管理小组,并制定相应的改进制度、奖罚制度以及护理会诊制度,并根据情况制定相应的各种应急预案。对各医嘱实行双人查对制度,在实行实习护士带教过程中,严格遵守规定,防治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

1.2.2注重对《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文献的学习,并开展各种有关风险意识以及专科素质的培训。并学习有关风湿免疫的专科护理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器械的使用方法。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培训,增强其为换则服务的意识,同时还要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1.2.3要求护理工作者加强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各项入院须知,做好健康指导,在做任何处置、治疗时都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减少患者及家属的顾虑。在进行任何有创检查及各种特殊药物治疗时,要根据情况履行签字手续。并签署必要的知情同意书。注意饮食加强营养。

1.2.4注意对护理文书质量的要求,要严格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进行书写,做到认真、及时、准确、规范、真实、客观准确,并且要与医生的记录相符合。

1.2.5加强护士长对各项工作的监控力度,护士长每日巡查重点病人的皮肤情况,以及所有患者的各项护理文书的质量,对各项潜在的风险进行必要的工作指导。药监部门要把握好各药品的质量及监督工作。

免疫系统疾病范文2

高 鑫 女 上海医大附属中山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对各种甲状腺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特殊类型甲亢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擅长对各种类型尿崩症的治疗和顽固性低钠血症的处理。近几年来对各种肥胖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有效治疗超重和肥胖形成了一定特色。

专家门诊时间: 星期五上午

刘超 男 江苏省人民医院免疫内分泌科教授。擅长内分泌代谢病,尤其是甲状腺、糖尿病的诊治。

狄福松 男 江苏省人民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内分泌各类疾病,尤其是男性性腺疾病及相关女性发育异常等内分泌疾病的诊治等。

孟济明男 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免疫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风湿病疑难症等。

专家门诊时间: 星期二上午

韩星海 男 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 擅治疾病: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疑难杂症。

专家门诊时间: 星期四上午

周炳胜 男 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糖尿病。

专家门诊时间: 星期一下午

张家庆男 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免疫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糖尿病、内分泌病。尤其是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

顾越英女 上海市山东中路145号上海市仁济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风湿病,主要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干燥综合症、硬皮病、多肌炎、皮肌炎等的诊治。

陈顺乐男 上海市山东中路145号上海市仁济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风湿病学,以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类风湿关节炎为重点的各种风湿性疾病。

田成功 男 江苏南京市鼓楼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获政府特殊津贴。擅长于垂体、甲状腺、甲状素腺、肾上腺等内分泌疾病和糖尿病、痛风等代谢性疾病的诊治。

王德全 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上午。

孙桂华男安徽合肥绩溪路218号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对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功能减退症、垂体病变、性腺疾病、钙磷代谢异常、肾上腺疾病以及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诊治经验丰富。

郑文琼女福建省人民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内科工作四十多年,偏重内分泌科,对甲状腺疾病及糖尿病经验颇丰富。

门诊时间:每周三、六上午,周一下午。

华南地区

杨艳红女 广东省人民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对老年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绝经后骨质疏松、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延缓衰老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及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林喜湘男 湖南长沙市湘雅路141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肾上腺疾病。

张英建男 湖南长沙市湘雅路141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糖尿病、甲亢等病的诊治。

周智广男 湖南省长沙市人民中路86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 。擅治疾病:代谢内分泌疾病。

廖二元男 湖南省长沙市人民中路86号中南大学湘雅医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 。擅治疾病:内分泌、甲状腺疾病等。

伍汉文 男 湖南省长沙市人民中路86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内分泌、医学遗传、肌肉痉挛等。

肖常青 男 广西南宁市滨湖路6-1号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诊治。

西南地区

张发荣男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各种老年病的诊治。

王武君男 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从事内科临床工作31年。专于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特别是对糖尿病、甲亢病的诊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梁荩忠女四川成都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擅治疾病: 内分泌科的各种疾病。

林懋贤女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从事免疫与风湿病专业的临床、教学、科研等工作。

严钟德女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对糖尿病及甲状腺有较深的造诣,主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华北地区

张志利男 山西省太原市解放南路85号山西省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糖尿病、肾病等。

薛树正 女 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西路348号 河北省人民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糖尿病、 甲状腺疾病。

张乃峥 男 北京市东城区东单北大街53号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等病经验丰富。

于国宁男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免疫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内分泌疾病。

谢植元 男天津市第三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甲状腺疾病。

韩素媛 女 太原市中心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对各种代谢性骨病和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有丰富的经验。

东北地区

阴慧清女哈尔滨南岗区邮政街23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对内分泌疾病(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及代谢病(糖尿病、骨代谢症)的诊断治疗有专业水平。特别是对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治颇有建树。

孔庆芝 女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糖尿病并发症、甲亢、甲状腺炎、尿崩症、高血脂、内分泌高血压等。

李芙蓉女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33号辽宁省人民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擅长诊治糖尿病、痛风、肥胖症、高脂血症、骨质疏松等代谢疾病,以及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等内分泌疾病等。

王德林男 吉林长春市新民大街1号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内分泌遗传代谢病等。

郝守才 男 吉林长春市新民大街1号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长糖尿病的诊断和甲状腺疾病的诊断。

西北地区:

徐秀珍女甘肃省人民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在有害职业、工种所致的呼吸系统疾病和各类尘肺,有害职业、工种所致的中毒(中毒性肝病、中毒性肾病、中毒性血液病)及生活中的中毒,风沙地区沙尘所致的沙尘肺及其其它呼吸系统病。

贡世娟女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擅长内分泌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诊治。

宁英远 男 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内分泌各类疾病。

免疫系统疾病范文3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免疫学;临床课程;知识点;课程改革

《病原生物与免疫》是一门联结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医学基础桥梁课程,其病原生物内容、基础免疫学中的免疫学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涉及各个医学临床课程。

2007年,卫生部新一轮全国高职高专护理课程改革规划教材相继出版。《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根据职业教育“贴近临床”的培养目标,内容在编排上相对于传统教材有较大整合。打破了传统的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寄生虫学的学科界限,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交叉融合为病原生物,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病原生物各论则结合临床传染病特点,以传播途径为纲串写。我们使用该教材迄今已经两年。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我们通读了整个系列教材的临床课程(《成人护理》、《儿童护理》和《母婴护理》),以调研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中的各知识点在临床课程中的分布情况,对《病原生物与免疫》与临床课程的衔接和课程改革等问题提出看法,旨在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仔细阅读和系统调研卫生部规划教材《成人护理》(上、下册,第1版)、《儿童护理》、《母婴护理》中所涉及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与《病原生物与免疫》(第1版)教材内容作分类比较,了解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各知识点分布的密度、深度及其重要性。同时,将临床课程中所涉及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与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对照,找出两者的差距。

结果和讨论

临床课程中病原免疫学知识点分布情况临床课程中病原免疫学知识点分布的密度见表1。从表1来看,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知识点占72%,其中最主要的是细菌性感染(占32.1%),其次是病毒性感染(占18.1%),免疫学基础理论的应用知识点占28%。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的授课学时,病原生物约占总学时的2/3,免疫学约占1/3,与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与免疫知识点密度基本吻合。《母婴护理》所涉及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较少,主要分布在妊娠合并乙肝、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等章节。《儿童护理》所涉及病原生物知识主要分布于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的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免疫学知识点更单独用了一个章节“免疫性疾病病儿的护理”系统地介绍,并着重介绍儿童常见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等,由此可见免疫学在临床学科中的重要性。《成人护理》(上、下册)所涉及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最多,各系统的疾病病因中均有(病原生物感染致病/免疫机制致病),各系统的疾病的诊断方法中也常用到免疫学方法和手段。在常用诊疗技术章节中还常用到无菌观念、无菌操作技术等。在所有上述临床课程中均未涉及细胞因子这部分内容。

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的应用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在临床课程中的应用情况见表2。从表2来看,在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最多应用于对疾病发病机制的解释(占73%),甲亢、甲减、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多次应用到免疫学中自身抗体概念和组织损伤机制。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用于实验室诊断(主要是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病原学检查)占18.3%、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也占8.6%。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实验时数仅6学时(总学时54时),实验学时比例明显偏低。

章节顺序的比较临床课程章节顺序与《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章节顺序的比较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临床课程《儿童护理》、《成人护理》的编写是按照总论、各个系统、传染病顺序编排的,而《病原生物与免疫》各论是按照疾病传播途径串讲。其实,我们在教学中按照传播途径来介绍病原生物时也有困惑,一种病原往往不止一种传播途径,在同一种传播途径的章节里,病原来自不同的类型(病毒、细菌、寄生虫)也易使学生感到混乱。

课程内容的差异比较临床课程与《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内容的差异比较见表4。补体在临床课程中虽有提起,但有的仅提一下名称,有的仅说一下实验室检测时含量增减的意义。《成人护理》“常见传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中专门提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儿童护理》中白血病中提到反转录病毒,而我们的《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尚无这方面的知识。

改进建议

(一)教学时间——《病原生物与免疫》大纲适当调整

实验课时少,不利于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不利于学生无菌操作习惯的养成。现在免疫学知识大量应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如何保证在3次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实验教学基本内容也值得商榷,需要对实验内容、时间进行重新考虑,并有序地安排。可考虑开设讲座、专题报告或选修课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有限的54学时与教材知识的滞后性,使得基础课程的教学难以跟上临床的应用研究进展和个别知识热点。免疫学知识更是发展快,更新周期短。可以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新进展,将与临床疾病有关的临床免疫部分,如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免疫预防及免疫治疗作介绍。对当前正在流行的新病原、与传统观点有相悖之处的新观念等可安排2~3次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进行介绍。

(二)教学任务——《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内容适当调整

删除临床已经不用的内容现《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对临床已不使用的免疫学方法要进行淘汰,如对流免疫电泳等。

减少临床上少用或未涉及的内容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应确立临床上有用的就是重点的观点,强调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将一些培养目标非必需掌握的教学内容过滤掉。如细胞因子这部分不需要写得面面俱到,分子水平上介绍的免疫应答知识也可适当减少,补体的难度也可适当下降。

增加新的内容《成人护理》“常见传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中专门提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儿童护理》在白血病章节中提到反转录病毒,这些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和教学中要考虑添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已成为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在教材中应予补充。

重组各论内容临床课程的编写是按照总论、各个系统、传染病顺序编排的,其中《成人护理》传染病中再分为病毒、细菌、寄生虫引发的不同疾病。而《病原生物与免疫》各论是按照疾病传播途径串讲,其实一种病原往往不止一种传播途径,在同一种传播途径的章节里,病原来自不同的类型(病毒、细菌、寄生虫)也易给学生带来困惑,建议转变视角,按病毒、细菌、寄生虫引发的不同疾病来编写,既注重病原生物的系统性,又对应临床《成人护理》中传染病这一章的顺序,也可参照《儿童护理》,将免疫系统疾病专门列出。

(三)教学实施——注重将相关知识点的临床疾病融会贯通

如何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融会贯通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教学中,要重视与临床学科联系密切的知识点。讲自身抗原时,就可以举几个临床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亢、甲减、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使学生在接触实际问题时能作逻辑推理,举一反三。如免疫分子hla与临床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学中可多联系临床。

总之,在对《病原生物与免疫》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与临床课程中相关知识点进行反复的对照和论证后,可以去除原有《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任务中繁杂的内容,且可以将临床上的实用知识和新近发展的内容融入《病原生物与免疫》的教学。应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对课程设计加以完善,找到基础医学课程贴近临床,满足医学临床课程实际需要的途径,从而使两者更好地衔接,有效地克服基础医学与临床教学脱节的弊端,提高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裘遂.病原生物与免疫[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蔡小红.成人护理(上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蔡小红.成人护理(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程学军.儿童护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潘青.母婴护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免疫系统疾病范文4

通过统计儿科常见疾病检查中的相关诊断情况和治疗情况,认识到儿科中具有原发性问题的病症为60%左右,重复性发作疾病的准确率为90%左右。通过对相关疾病进行有效的编码控制认识,完成综合性的数字编码管理控制,保证合理的相关数据的有效话过程分析,加深不同的儿科常见疾病中的各类发热、疼痛、呼吸道障碍、肺炎、消化不良等病症的有效病情认识和管理,提高综合性的儿科常见疾病的治疗过程控制,保证合理的治疗过程分析和临床观察,从而逐步的完善综合性的治疗过程控制,保证合理的过程分析,实现临床医学的诊断过程管理,加深综合性的编码准确率控制,降低编码过程的认识程度,保证合理意义的有效话诊断过程。通过对不同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进行有效的种类分析和过程控制,保证合理的准确率编码过程控制,完善综合性的儿科常见疾病的有效检查过程控制和治疗,从而完成较高精准度、较好系统编码过程控制下的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

2提高儿科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相关免疫系统培养

采用有计划的临床方式完善儿科常见疾病的自动化免疫预防控制管理,完成小儿的接种预防,加深综合性的计划免疫过程控制,改善儿童在面对传染源上的特异性的抵抗能力的培养,从而从根本上加强综合性免疫过程控制情况,保证合理的主动免疫过程控制。注射麻疹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百日咳疫苗、破伤风疫苗等等较为常见的儿科临床免疫抵抗能力的培养疫苗。通过这些疫苗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完善综合性的疾病过程控制管理,提高儿童的机体整体免疫能力,保证合理的计划免疫过程控制管理,实现合理化的主动免疫。在实际的免疫过程管理中需要加强被动免疫的同时,提高主动免疫过程。当儿童接触感染后,需要及时注射全血血浆、球蛋白逐步增加抗体,加深儿科常见疾病检查过程的有效诊断和治疗过程控制,完善有效化的准确性治疗过程,完成高交流、较深思考、高积累的相关儿科常见疾病检查过程诊断和数据分析,完善多方面的经验的有效化的过程积累,实现综合性的系统化的儿科常见疾病的有效话诊断,增加其综合性的准确性表达过程认识,有效的提高了我国儿科常见病临床上医学上的治疗技术,从而确保医学工作者对于儿科临床医学病情诊断过程的合理控制,保证相关病情管理情况的准确性,保证合理的效果控制管理[3]。

3结语

免疫系统疾病范文5

[关键词]基因工程疫苗 核酸疫苗 免疫

[中图分类号]Q78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81-01

自Edward Jenne医生发明天花疫苗开始,已有几千种疫苗被开发出来,疫苗逐渐成为人类与疾病做斗争的重要武器之一。传统疫苗具有生产的成本高、疫苗中含强毒性致病物质、减毒株突变及部分疾病用传统的疫苗防治收效甚微等缺点。所以,研制更安全、更高效的疫苗十分必要。

DNA重组技术为新一代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基因工程疫苗是指应用DNA重组技术,通过基因组改造,降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提高免疫原性,进而达到防治传染病的目的。迄今为止,基因工程疫苗是最先进的疫苗,相比传统疫苗而言它有巨大的优势。

一、基因工程疫苗种类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的已经使用和正在研制的新型疫苗种类主要有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合成肽疫苗、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等。

(一)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该类疫苗仅包含病原体的抗原,不包含病原体的其他遗传信息。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通过表达病毒的主要保护性抗原蛋白获得免疫原性,具有安全、便于规模化生产等优点。该类疫苗的制备步骤如下:①了解编码具有免疫原活性的抗原蛋白对应的基因信息。②从大肠埃希氏菌、酵母、转基因动植物等表达系统中选择最适表达载体。如:酵母表达系统已经大规模生产人用重组肝炎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可细分为: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激素亚单位疫苗。

1.细菌性疾病亚单位疫苗

分离和鉴定致病菌主要免疫原和毒力因子是研究细菌性亚单位疫苗的基础,目前已研制出与炭疽、大肠杆菌病、牛布鲁氏菌病等对应的亚单位疫苗,均能对相应的疾病产生有效的保护作用。史百芬等发现RSVF蛋白亚单位疫苗(PFP-1)注射接种后接种者无呼吸道疾病加剧作用。

2.病毒性疾病亚单位疫苗

大多数病毒基因组已经被克隆和完全测序,因此病毒性亚单位疫苗的研制相对简单。现在病毒性疾病亚单位疫苗主要有口蹄疫、狂犬病、乙肝疫苗等。中国台湾省科学家研制的禽流感亚单位疫苗效力远比灭活疫苗高。祁贤等应用酵母系统表达生产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VP2亚单位疫苗,发现其可完全取代传统灭活疫苗。

3.激素亚单位疫苗

该疫苗是以生长抑制素为免疫原的一类疫苗。杜念兴等将大肠埃希氏菌中表达的生长抑制素基因与HbsAg基因融合,通过Vero细胞表达,结果发现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杜念兴等用SS基因疫苗免疫小鼠,发现口服型SS基因疫苗免疫小鼠后可在小肠表达HBsAg/SS融合蛋白,推测该基因疫苗刺激机体表达蛋白后能产生SS抗体。

(二)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

此类疫苗生产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使非致病性微生物表达某种特定病原物的抗原决定簇基因,进而产生免疫原性,另一种是致病性微生物被修饰或去掉毒性基因,但仍保持免疫原性。活载体疫苗结合了活疫苗和死疫苗的共同优点,在免疫力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分复制性和基因突变活载体疫苗。

(三)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接种后,抗原合成、增加与病原自然感染十分相似;还具有免疫原性单一;易构建和制备,稳定性好,成本低廉,适于规模化生产等优点。

二、展望

疫苗开发具有安全性、有效性、价廉性、易推广性等特点。基因工程疫苗具有传统疫苗无可比拟的优点,是疫苗产品开发的主要方向。研制多联或多价疫苗是基因工程疫苗的主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媛,金红,于康震,程浩.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0(S1).

[2]姜健,杨宝灵,李春斌.植物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1).

[3]王恩秀,陈伟华,杜念兴.生长抑素基因工程疫苗对大鼠生长及免疫的影响[J].中国兽医学报,2002(5).

[4]李轶女,胡英考,沈桂芳.转基因植物基因工程疫苗[J].生物技术通报,2002(2).

[5]史百芬.对RSV F蛋白亚单位疫苗(PFP-1)接种者的第二年监测:评价抗体持久性和可能的疾病加剧作用[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5(1).

[6]刘学东,包振民,王志亮.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基因工程疫苗设计、表达制备及动物实验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6).

[7]祁贤,汤奋扬,李亮等.新甲型H1N1(2009)流感病毒的早期分子特征[J].微生物学报,2010(4).

[8]刘永庆,刘文波,潘杰彦,杜念兴,陈溥言,赵国屏.生长抑素(SS)基因在pET-32表达系统中的高效表达[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1).

免疫系统疾病范文6

【关键词】 降钙素原;自身免疫性疾病;全身性感染;临床应用

临床常通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应用来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治疗, 但是由于患者自身以及相关药物使用因素, 可能会出现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情况的发生, 诱发较高的感染发生风险, 且有很高的致死率[1]。早期判断失误、用药错误等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水平, 因而, 选择合适的诊断指标至关重要。本文就本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230例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研究PCT在鉴别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与合并全身性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2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发热表现, 体温>38℃。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患病史的患者, 参与调查研究前1周内外伤史或者手术治疗史的患者。将其分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组(130例)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非活动合并全身性感染组(100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组男67例, 女63例, 年龄24~62岁, 平均年龄(42.4±6.6)岁;其中, 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病的患者分别有39例、8例、33例、47例、3例;患者经分泌物/体液细菌或真菌培养结果呈阴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非活动合并全身性感染组男51例, 女49例, 年龄22~65岁, 平均年龄(43.1±7.1)岁;其中, 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病患者分别有30例、6例、27例、35例、2例;患者经分泌物/体液细菌或真菌培养结果呈阳性。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患者均在入院后的24 h分别采静脉血3 ml, 经常规离心分离后获取血清, 将其置于-20℃的冰箱中进行保存, 待检。分别对CRP、ESR、WBC、PCT等炎症指标进行检测。

其中CRP的检测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试剂盒由宁波美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ESR检测采用魏氏法(以3.8%枸橼酸钠作抗凝剂, 按照1∶4的比例对血液标本进行稀释后, 观察一定时间后魏氏血沉管中红细胞自然沉降毫米数);WBC直接采用日本希森美康XS-1000i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PCT检测结合一步免疫测定夹心法和最终荧光检测法(ELFA)来进行(试剂盒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 严格按照仪器及试剂盒上的说明进行操作。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检测指标之间的差异。比较CRP、PCT诊断全身性感染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CRP、ESR、WBC及PCT检测结果, 可见除ESR外, 其余指标均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组低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非活动合并全身性感染组的情况, 但只有CRP、PCT检测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分别对检测结果差异十分明显的CRP和PCT两项指标诊断合并全身性感染的情况进行比较, 可见PCT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非活动合并全身性感染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均显著高于CRP(P

3 讨论

临床实践研究表明, 感染是造成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2], 对其进行及时诊断对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改善其生存质量都有重要意义。然而, 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期的患者一般无特异性标志物, 临床一般是结合其主要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抗体检测来进行综合判断, 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期的患者与合并全身性感染的患者都有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 且经典的炎症检测指标(如CRP、ESR、WBC等)则可能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使用造成诊断灵敏度、特异性下降的情况[3]。

本文对几项经典指标的检测结果以及PCT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发现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组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非活动合并全身性感染组患者的ESR、WBC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而CRP和PCT的比较则呈现出合并感染组显著升高的特点。CRP作为肝细胞中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可以随炎症的出现急剧增高, 除了常规感染患者外, 其在脑室内出血、围生期窘迫等多种疾病中也会发生, 检测特异性并不是很高。但PCT属于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体物质, 正常情况下, 血清中的水平很低或者几乎无法检测, 但在感染发生后可随炎症反应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同时, 其在炎症反应发生后的2 h内即被检测到, 是最早出现在血浆中的物质, 早于其他炎症指标, 同时在体外检测时也具有高度的稳定性[4], 特异性和灵敏度高, 本文比较了PCT与CRP诊断全身性感染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 PCT均显著更高, 提示其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期和合并全身性感染的情况进行鉴别, 效果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雷震山, 杜剑强, 吴少琴.血清降钙素原在鉴别细菌性感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期中的应用价值.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33(32):6355-6356.

[2] 方宏罡, 董秀鹏, 庞玉军.降钙素原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细菌感染中的临床价值.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6):770-771.

[3] 周昭雄, 刘玉兰, 莫建伟.白细胞计数及降钙素原与全身性感染的相关性分析.吉林医学, 2012, 33(14):2924-2926.

上一篇如此多娇

下一篇乡愁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