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心理范例6篇

恋爱心理

恋爱心理范文1

1.你认为恋爱最终所达到的目的应当是:

A.找到一个情投意合的爱人。(3分)

B.成家过日子,抚育儿女。(2分)

C.满足性的饥渴。(1分)

D.只是觉得应该,没有明确的想法。(1分)

2.你对未来伴侣的要求主要是:

A.特别爱家,上进能干。(3分)

B.容貌漂亮,风度翩翩。(2分)

C.人品不错,能体贴帮助自己。(4分)

D.只要爱,其他无所谓。(2分)

3.你决定和对方建立恋爱关系时的心理根据是:

A.彼此各有千秋,大体相当。(5分)

B.我比对方优越。(4分)

C.对方比我优越。(3分)

D.没想过。(2分)

4.你认为最佳开始恋爱的时间是:

A.自己成熟,懂得人生和爱情的内涵,确定了事业主攻方向。(5分)

B.听天由命,“月老”不会忘记每个人的。(4分)

C.先下手为强,越早越主动。(3分)

D.还没想过。(2分)

5.你希望自己怎样结识恋人:

A.青梅竹马,情深意长。(4分)

B.一见钟情,难分难舍。(3分)

C.在工作和学习中逐渐产生恋情。(5分)

D.经熟人介绍。(3分)

6.你认为推进爱情的良策是:

A.极力讨好取悦对方。(4分)

B.尽力使自己变得更完美。(6分)

C.百依百顺,言听计从。(5分)

D.无计可施。(3分)

7.你希望恋爱进行的时间是:

A.越短越好,最好是“闪电式”。(4分)

B.时间依进展而定。(6分)

C.时间要拖长些。(5分)

D.自己无主张,全听对方的。(3分)

8.你觉得了解对方的最佳途径是:

A.精心布置特殊场面,不断对恋人进行考验。(4分)

B.坦诚相待地交谈,细心地观察。(6分)

C.通过朋友打听。(5分)

D.没想过。(3分)

9.你倾心的恋人,暴露出缺点和不足,你会:

A.采取婉转的方式告知并帮助对方改进。(6分)

B.很意外而伤脑筋。(5分)

C.立刻犹豫动摇。(4分)

D.不知道如何是好。(3分)

10.你已恋爱,一位条件更好的异性向你表示爱慕,你会:

A.说明实情,痴情于恋人。(6分)

B.对其冷淡,但维持友谊。(5分)

C.瞒着恋人和其来往。(4分)

D.感到茫然无措。(3分)

11.你忽然发现你的恋人另有所爱,你会:

A.静观其变,进退自如。(5分)

B.参与角逐,继续穷追。(4分)

C.抽身止步,成人之美。(6分)

D.不知道。(3分)

得分分析:

得数为65分以上的,你拥有很健康的恋爱心理 。

你懂得爱什么和为什么爱。不怕挫折和失败,所以你会大胆地走向你的梦中情人,你的婚姻注定是美满幸福的。

得42~64分的,你拥有很平常的恋爱心理 。

你向往真挚而美好的爱情,然而屡屡失败,一时难以如愿,你不妨多看看成功的朋友。不断校正爱情之舟的航线,这样你与幸福就相隔不远了。

得31~41分的,你拥有不健康的恋爱心理 。

你的恋爱观念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甚至有不健康之处,如果你以轻率的心态进入恋爱,劝你慎重考虑或及早退出。

恋爱心理范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利格曼所倡导,力求用一种开放、欣赏得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人格特质,赛利格曼通过研究,提出了人类共同拥有的二十四种美德。二是积极的情绪,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探讨人类的幸福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三是积极的组织系统,即温馨的环境、积极向上的团体氛围、幸福民主的家庭环境等等。

二、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清华大学的樊富眠教授引入中国,它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仔细观察、学习、体验,从而帮助团体成员认识自我、接纳他人,以此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综合上述观点,本研究认为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团体领导者根据团体理论,利用团体动力,通过有目的的团体活动促使成员获得关注此时此刻的恋爱感受,从而获得感悟和体验,促使成员改进行为,调节情绪。

三、积极心理学与团体辅导结合的可行性

(一)两者思想的相似。首先两者的研究思想都倡导人本主义的思想。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人性观,将使人的一切潜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团体心理辅导将挖掘人的潜能,促进成员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其次两者都重视预防和发展,积极心理学是塑造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团体心理辅导的重点在于预防,其根本目标是为防止未来问题的发生而提供服务,促进成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社会心理预防。

(二)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塞利格曼利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干预能够改善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对非临床被试的研究发现,积极干预能显著提高被试的幸福水平并降低抑郁症[1]。由此可见,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团体辅导能够有效地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生活满意度[2]。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在团体情境下,运用积极心理治疗的理念和技术,通过大学生团体内人际互动,促使成员在温暖、安全、尊重的团体氛围下,建立对其恋爱观的积极认知、感受积极情感体验、形成积极人际关系,发展积极恋爱行为,培养健康的恋爱交往心态。

(二)如何应用积极心理学思想进行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总目标:①了解正常的恋爱心理,协助成员认识自己、了解异性。②协助成员认知爱情成分,并澄清自己的择偶条件,建立切实的择偶标准。③协助成员建立恋爱关系间相互尊重与平等的观念,形成积极的恋爱观。④协助成员理解爱的发展,了解阶段矛盾,培养健康的恋爱交往心态。⑤协助成员感悟爱是成长,正确掌握失恋时的自我调适之道。⑥协助成员分享愉悦的恋爱关系。

阶段性目标:团体形成(成员彼此熟悉、了解团体性质、形成团体契约);进行辅导(运用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进行辅导);团体结束(巩固效果处理情绪)

团体性质:同质的、结构的、发展性团体小组

参加对象:通过招募和面谈,共14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7人,10人曾经谈过恋爱,4人尚未恋爱(大三6人,大二4人,大一4人)。

团体辅导设计:本次辅导进行6个单元(每周1单元),每次辅导的时间为2h.按照“热身―活动―分享―总结进行。每个单元的主题分别是:爱的相聚、爱的认知、爱情地图、爱的轨迹、爱的成长、爱的分享。

团体活动地点:根据各单元的主题选择地点。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恋爱团体辅导开展的意义。理论意义: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拟探讨出一套提高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团体辅导方案,不仅扩展了大学生恋爱和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内容,而且有助于扩大积极心理理论与技术的应用范围,为当代大学生塑造积极心态,提升恋爱幸福感提供理论指导。

实践意义:积极心理学恋爱团体辅导创造了一个模拟真实恋爱的情境,为成员提供了社交的机会,增强了积极情绪体验,促进了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并在同质团体里,其积极心理学理念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从而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恋爱观和人生观。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恋爱团体辅导的反思和展望。由于现在国内的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大部分都是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训练、自信心训练等的团体辅导,很少有对大学生恋爱进行团体辅导的训练。而在中国知网上用“积极心理”和“团体心理辅导”两个关键词进行检索,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只有五篇,其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自杀意念、心理健康、积极的主观体验等方面,很少有对大学生恋爱进行研究的团体心理辅导。所以在未来,高校应该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开展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恋爱心理范文3

【关键词】延边大学;恋爱心理压力源;大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对比出不同性别、年级、民族以及专业文理的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差异,以便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帮助大学生缓解恋爱心理压力,本文从延边大学学生的能力相关、家庭影响、人格特质、相互感受、价值倾向、学业负担等六个维度进行其恋爱心理压力源的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延边大学不同性别、年级、民族和文理专业的本科生共320人,其中男生77人,女生243人;大一学生60人,大二学生100人,大三学生130人,大四学生30人;文科生155人,理科生165人;汉族168人,朝鲜族118人,其他民族34人。

(二)研究工具

运用张炜的《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量表计分从A到E依次代表“很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很符合”。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40,折半信度为0.774;Amog5.0检验结果显示,量表主因子间的相关性(χ2/df值接近1)、近似残差均方根(显著水平<0.05)以及各拟合优度指标(均大于0.90)均能较好地符合教育心理测量的相关要求。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现状

研究结果显示,六种恋爱心理压力源对大学生的恋爱有较大的影响,但各压力源之间差异不大。其顺序为人格特质>价值倾向>家庭影响>能力相关>相互感受>学业负担。

(二)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男女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在各维度上数值都比较大,且男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在各维度都略高于女生,在能力相关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专业文理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各因素在专业文理上无显著性差异。理科生恋爱心理压力源在各维度上略高于文科生。

(四)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年级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能力相关、家庭因素、人格特质和学业负担四个维度在年级上有显著性差异,通过LSD事后检验,发现大一学生在这几个维度明显高于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

(五)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民族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在不同民族上无显著性差异。但朝鲜族和其他民族的学生几乎在各维度上较汉族学生略高一些。

四、讨论分析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的现状分析

不同的人格特质对恋爱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因不具有较稳定的情绪状态,很容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所以这类大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有较大的情绪波动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还有一些具有天真型的恋爱观的大学生,他们的恋爱目的主要是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一旦对方没有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时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价值倾向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在进行恋爱时的方式、感受、表现等方面都会受到价值倾向的巨大影响,价值倾向影响着大学生恋爱的整个过程。

人在成长的过程受到的影响中最为有力的因素就是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明显。经济条件、父母教养方式、家长对孩子恋爱的态度等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恋爱情况。中国的家长因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会主动向子女讲述恋爱和婚姻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的较少,造成中国大学生在恋爱时很少能得到正确有效的帮助。就会导致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的性别、年级、民族、专业文理的差异分析

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在性别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与传统的社会观念有关。社会给予男性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所以男生的恋爱心理压力冲突也就会更多。男生恋爱时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条件、自身能力、双方家庭情况等等,当男生的能力不能承受其所被给予的期望时,男生就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研究发现,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有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学生的总体压力源最大。这主要与大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与人际关系的适应有关。他们对将要开始面对的大学生活充满期望。他们要参加多种校园活动,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此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如意或冲突,都有可能成为恋爱心理压力源。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在民族与文理专业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据访谈结果这可能是因为今非昔比,民族之间面临着相似的恋爱问题,进而有相似的恋爱心理压力源。也可能是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之间差别较小即各民族可自由恋爱而受到包括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干预较少。据访谈结果显示,文科生与理科生在恋爱心理压力源上的观点与态度具有较高一致性,无很大差异。在对待恋爱的问题上文科生较理科生感性,理科生更具有理性控制力,但他们面对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大同小异。

五、结论

1、人格特质、价值倾向和家庭影响这三个因素是延边大学学生主要恋爱心理压力源。

2、延边大学男生和女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存在差异。

3、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4、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在民族、专业文理上无显著性差异。

参考文献:

[1]张炜.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量表的编制与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02)

[2]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究.2000(06)

[3]刘舒敏.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9)

[4]王中会,张建新.性别、性别角色和性别观念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03)

恋爱心理范文4

1.谈爱不谈婚

许多大学生在恋爱中没有考虑到将来结婚,不是清楚地、自觉地意识到应选择一个终身伴侣。较之于已走向社会的青年男女,他们更看重情感本身,而不是金钱、权力、地位等因素,但因为婚姻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还与家长态度、经济基础、毕业去向等一系列现实因素密切相关,于是,对爱情的沉迷和对婚姻的无奈形成了大学校园里的流行说法:校园爱情,不谈婚姻。

2.自主意识强

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个性较为突出,注重感情,也很容易冲动。由于接受到的现代文化教育相对较多,通常不受传统习俗的局限与约束,绝大部分学生在法律和社会角色定位上已为成年人,自主自立意识增强,在确定恋爱关系前,甚至在确定恋爱关系后,一般都不征求双方家长的意见。

3.自控力与耐挫力较弱

大学生一旦陷入热恋之中,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任感情随意放纵,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在行为上不自觉的出现一些过分亲昵甚至越轨的现象,并且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一旦恋爱受挫,即会情绪失控,无法自拔,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

4.不成熟性与不稳定性

当前大学生恋爱呈现低年级化,人数呈上升趋势。进入大学就开始谈恋爱的已不是个别现象。这些低年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需要,还没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造成在对待恋爱问题上简单、幼稚和不成熟。在择偶标准上,往往重外表,轻内在;在恋爱方式上,往往重形式,轻内容;在恋爱行为中,往往重过程,轻结果;重享乐,轻责任。加之他们在就学期间经济上尚未独立,恋爱过程中感情和思想易变,缺乏妥善处理恋爱中情感纠葛的能力,极易造成恋爱的周期性中断,或对恋爱对象的选择漂泊不定,恋爱的成功率很低。

二、大学生恋爱动机

尽管心理上的需要,精神上的交往,性格上的互补,彼此间的快乐,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恋爱所追求的一种主流,但从一些调查显示看,大学生谈恋爱并非都是为了“爱”。

据对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三四年级本科生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尽管大学中的恋爱被视为较具理想色彩,但出于爱情而恋爱的仅有38.7%,相当比例的恋爱是出于非爱情因素,包括孤独、寂寞、好奇、婚姻等。其中,女生中出于爱情而恋爱的比例为52%,而男生中这一相应的比例仅为24%。

另外国内一家知名门户网站有这样一个调查,问“在校期间,你是抱什么样的心态恋爱的?”其中有43.65%的人承认“无过多考虑,走一步算一步”,14.64%的人认为,“玩玩而已,反正没啥损失”,还有7.86%的人认为“纯粹为了积累经验”。

这些调查均表明,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具有复杂多样性。

1.的好奇心理

大学生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因此产生性冲动与性亲近需求。另外由于性教育的严重缺乏,异性之间在生理与心理上存在一种好奇心理,未知的事物总是神秘的,充满了诱惑力;大学生正处在喜欢探究世界与自我的年龄,所以当机会出现时,即使不爱对方,有人也会去尝试;同时社会环境的各种刺激也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2.情感的依赖心理

在大学生活中,人际交往、学习考试等都可能给大学生造成身心压力,使他们产生压抑感;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情感需要有所寄托;在市场经济时代,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明确和固定的去向,他们需要自己去择业,一些大学生对信念、价值和自我长期把握不定,不知道自己该相信什么,遵从什么,产生茫然、沮丧和没有归属感的情绪。而恋爱能建立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可以造成注意力的转移,也可以摆脱孤独,有人共同来分担这种情绪,从而缓解了压力。

3.性格的好胜心理

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往往对自我缺乏充分的肯定。有些人认为自己缺乏被爱的吸引力,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非常需要他人的赞同,为自己没有恋人而自卑。“有人爱”似乎是自身价值的某种证明,因此他们会寻求爱情。 在一个群体中(如同一宿舍),如果大部分人都在谈恋爱,剩下的人也会受到影响,他们不会“逆潮流而动”。

4.拥有的不满足心理

有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家庭或父母足够的关爱,因此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我拥有的还不够”的感觉。这样的人往往怀疑自己是否有资格被爱,所以强迫性地追求爱。当然还有的学生希望从所爱的人那儿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方面的补偿,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5.游戏人生心理

有的学生怀着一种“过把瘾就散”的心理,反正没啥损失,有的则是想为以后寻找终身伴侣而“试恋”,先锻炼一下能力。为满足与异往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甚至发生婚前,把恋爱作为或游戏,作为一种游离于婚姻之外的享受和消费。

三、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

1.恋爱动机不端正

根据上述对大学生的恋爱动机的调查与分析,相当部分学生并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这类学生在择偶时很少把恋爱行为与婚姻结合起来考虑,缺乏责任感。大学生这个特殊社会群体,今后的生活还会动荡,毕业分配和就业还是个未知数,即使获得了真爱,毕业后也有可能天各一方。因此,大学生们“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等恋爱心态也是很自然的事。

2.单相思与爱情错觉

有的学生以自己的择偶标准发现心中的恋人,总是倾心于对方;有的则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误认友情为爱情,这些都是恋爱心理的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失误,使某些学生陷入痛苦的境地,处于空虚、烦恼,甚至绝望之中。

3.恋爱中的感情纠葛

极少数的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魅力或为了维持某种自我利益,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交往、周旋,搞多角恋爱;有的由于父母的反对、旁人的非议及恋人之间的矛盾、误解和猜疑等,导致感情纠纷的发生,从而极易造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

4.恋爱中的行为越轨

据浙江工业大学对全省10余所大专院校的大学生的恋爱观的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性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变,有近1/3的大学生对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是持认同态度的。有31.1%的学生不仅认为“性解放”、“性自由”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完全可以接受”,而且认为“这是人类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有21.9%的学生认为婚前是“可以理解的”,55.9%的学生认为婚前“只要相爱,毋须指责”,甚至有5%的学生认为“只要两人愿意,没有爱情也行”。另外根据首都师范大学性健康教育中心对中国近30所大学一万多名在校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表明,有的男大学生为15.7%,女大学生为5%,造成婚前的男大学生为57%,女大学生为 26.7%。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教育

1.大学生应有的恋爱观

大学期间恋爱,在面临毕业后分配不到一处的考验时,是坚持“有情人终成眷属”,还是面对现实,做“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抉择?关键取决于大学期间的恋爱观。

首先,要稳住心神,不急于恋爱。因为大学生活毕竟短暂而简单,且工作没着落,经济不独立,而毕业后分不到一起又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所以盲目恋爱一定是空中楼阁,只能带来无尽的烦恼与惆怅。

其次,如果学生对未来事业和婚姻家庭有认真的考虑,那么双方就能驾驭各自的感情,把爱情和学习统一起来,因为真正的爱能够鼓舞人,能够唤醒内心沉睡着的力量。

最后,爱情的建立应有利于职业的选择和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彼此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家庭幸福和社会安定。要珍视爱情,也要珍视事业。记住歌德的名言:理想和爱情是伟大行为的双翼。

2.端正恋爱的态度

对大学生加强爱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

爱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只强调爱的权利,而不承担爱的责任,就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泥潭,这种只图享受、不负责任的轻率行为理应受到指责。这种爱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

3.摆正爱情的位置

第一,要教育大学生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大学生应该把事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因为学业是大学生价值感的主要支柱。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苍白的。人生的主宰应当是事业,只有伟大的事业对人生才具有决定意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正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要教育大学生摆正爱情在大学生活中的位置。明确坚持学业第一的观点,要使大学生理解,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事业息息相关,也是爱情美满的基础。那种抛开学业谈恋爱的做法,不仅有碍成就事业,也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因此不仅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

第三,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变“儿女情长”为胸怀大志,用理想的感召力焕发学习的激情,把兴奋中心转移到学习上,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到学习上,从而真正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爱情服从学业,爱情促进学习。

4.加强恋爱道德及性知识教育

针对当代大学生传统伦理观念逐渐淡化的特点,进行恋爱及性道德观教育。优化大学生们对婚恋与性科学知识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强化大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即对自己、对朋友、对父母、对社会和集体应承担不同内容与程度的责任。要开设指导大学生们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恋爱与成才、恋爱与身心健康、恋爱与人格塑造等方面的辅导课,以及性生理、性心理、性社会等方面的健康知识教育;进一步为大学生们提供恋爱心理方面的咨询服务机会与条件。

5.自觉培养健康的恋爱行为

恋爱言谈要文雅,讲究语言美。恋爱行为要大方,要注意行为举止的检点。亲昵动作要高雅,避免粗俗化。否则有损于爱情的纯洁与尊严,有损于大学生的形象,同时对旁人也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刺激。

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对恋爱中引起的性冲动,一方面要注意克制和调节,另一方面要注意转移和升华,如参加各种文娱活动,与恋人多谈谈学习和工作。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内,不致越轨,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6.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恋爱心理范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0-0089-04

当今大学生的主力军是“90后”和“95后”,其中“95后”大学生所占比例逐年递增。随着手机、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生活习惯均受到一定影响,这个时期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观念还未完全成熟,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尤其受到西方“强冲击”、“高华丽”、“巨新颖”的开放式文化的影响。这些外界因素对大学生身心发展有利有弊,因此当今大学生更需要高校相关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使其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校园是恋爱的沃土,经研究表明,当今中国恋爱趋势上升,恋爱年龄年轻化[1],也就是说大学生的恋爱比例逐渐增大。目前,多数学者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从恋爱原因、恋爱动机、恋爱态度、恋爱方式等方面对当今大学生的恋爱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探索大学生恋爱心理和动态提供了基础。如,汪小强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了当今大学生的恋爱观,通过对安徽农业大学学生的调查,得出当今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比较理性化,恋爱动机呈现多元化,恋爱自主性强等特点[2];孙明辉等基于湖南某重点高校的调查,分析研究了当今大学生恋爱的性别差异性,结果表明,大学男女生在如何对待恋爱纠纷、失恋、性观念、性意识等问题上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3];方鸿志等,对辽宁省某高校的部分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多元、复杂的恋爱心理,是当前大学生出现心理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4]。张建英等,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恋爱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恋爱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显著的影响[5]。傅佐东运用日本教育家原田玲仁恋爱心理学相关知识,分析了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学原因[6]。陈红梅研究了大学生情感危机和影响因素[7],指出了解大学生情感危机的表现形式,洞察大学生情感危机的影响因素,对及时化解大学生心理困惑、解除大学生情感的应急状态、预防因恋爱受挫可能带来的伤害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出发,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供相关工作者进行参考,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恋爱观,处理好恋爱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

一、大学生负面恋爱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恋爱心理是指大学生在生理、心理能量、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对异性的求知、接近、进行恋爱、追求爱情等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8]。要想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需要进一步了解一般青年的恋爱心理特点及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

研究表明恋爱的心理行为特征主要有“直觉性”、“隐蔽性”、“排他性”、“冲动性”等[9]。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有过度的“追求心理与依赖心”、矛盾的“自负与自卑”、强烈的“孤独无助心理”[10],进而当今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特点为“自主性强且较理想主义”、“非婚姻取向明显,责任和义务薄弱”、“不成熟性与不稳定性”、“速度快、感情脆弱、易猜疑、嫉妒”、“自控性与耐挫力较弱” 等。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当今大学生,尤其是“95后”大学生特有的负面恋爱心理特点进行探讨,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匆忙的浪漫主义色彩

堂吉诃德式的传奇,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这些理想与浪漫主义色彩思想无时无刻不影响着青春期的每一个少年,尤其是对刚从高中魔鬼训练中脱离的大学生们(中国),美好的爱情向往充溢着当代大学生的内心。

“2·14”西方情人节、“七夕”中国情人节、“12·24”圣诞节、“11·11”光棍节等节日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关注,隐形中提高了他们的恋爱冲动,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恋爱契机。据相关研究表明,“95”后大学生最喜欢的西方节日依次是情人节、万圣节、愚人节和圣诞节,其中情人节的比例占到了63.9%[11],可见情人节对大学生恋观念的影响逐渐深入。它们某种程度上增强了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恋爱自主性,提高了大学生群体的恋爱比例,但同时也带来了恋爱的“匆忙感”。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恋爱带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缺少务实性,当面对升学、工作、家庭等实际问题时,浪漫的恋爱往往被冲击得支离破碎而无法维持。

(二)开放的西方主义色彩

图1 不同时间下各年龄段人群上网比例

手机、计算机和网络是20世纪和21世纪改变人类生活的不可不说的三项重要发明。信息时代的到来,真正影响了现代人看世界的方式、思维的方式和生活的方式。在受到这些科技产物影响的人群中,“95后”大学生则是最深刻的一个群体。图1为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统计的2011—2015年期间各年龄段人群上网比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对其分析可得,10—19年龄段人群的上网比例逐年减小,而20—29年龄段人群的上网比例逐年增大,由此可见高中生人群的上网比例逐年减小,而大学生人群的上网比例逐年增大。

大学生依然处于身心成长阶段,随着网络对其恋爱观的影响愈加严重,大尺度的影片和图片随着网络传播给大学生,西方开放的性观念与他们的传统观念互相碰撞的同时,亦慢慢渗透到大学生恋爱生活中,有时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据相关研究,江苏地区某高校“95后”大学生牵手允许率为99.4%,实行率为59.9%;深情拥抱允许率为99.1%,实行率为55.9%;亲吻率允许率为97.9%,实行率为40.7%;深度爱抚允许率为73.9%,实行率为20.3%;性行为允许率为46.4%,实行率为9.3%[12]。可见大学生的思想开放性与实际行动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但是与20世纪90年代末的调查数据相比[13],当今大学生的恋爱开放性观念有明显的提升。现代大学生恋爱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开放的西方主义色彩也值得关注和思考。

(三)盲目的随意主义色彩

大学生恋爱态度对大学生盲目的随意主义色彩具有深刻的影响。据相关调查,“95后”大学生中,以经历恋爱历程为出发点而谈恋爱的大学生比例远远大于以婚姻为出发点而谈恋爱的大学生[14]。因为把“恋爱”当成一种感受体验或者学习成熟的经历,很多大学生对恋爱这件“小事”抱有不认真和不慎重的态度,或盲目追求物质享受,或盲目追求身心刺激,高兴就谈,不高兴就散,导致恋爱的幸福感大打折扣,从而使大学生产生更加负面的恋爱心理因素,影响其正确的婚恋观和身心健康发展。

对恋爱理性认识的薄弱也造成了大学生恋爱盲目的随意主义色彩。以面对工作选择为例,当问及“就业时,你有可能获得一份理想工作,你会如何处理爱情与工作关系”时,某高校有27.07%的大学生选择“以工作为重,终止爱情”,14.5%的大学生选择“以爱情为重,牺牲工作”,52.43%的大学生选择“不知道该怎么办”,另外有6%的大学生选择其他观点[15]。可见当遇到较为实际的问题时,大学生往往表现出不知所措和茫然的态度,缺乏较为理性的认识。当然爱情也是纯粹和美好的,因此才得到人们的追求和赞赏,但盲目和随意的恋爱往往造成不好的结果,尤其对身心还不成熟的大学生,其造成的伤害将进一步放大,因此,当代大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在恋爱中注重感情升华的同时,也要关注共同解决问题和理性面对困难能力的提升。

二、大学生负面恋爱心理的干预措施

大学生的负面恋爱心理已成为其心理危机的主要表现之一。虽然大学生在生理上已经成熟,但是心理还处在发展时期,且是走向成熟前的关键阶段。处于此阶段的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情绪波动较大,当受到挫折时,往往表现出沮丧、不安、焦躁等消极情绪,产生心理危机。而恋爱所产生的负面问题对“95后”大学造成的影响更是深刻,有些“95后”大学生甚至因失恋而一蹶不振,对生活失去希望,对学业失去兴趣,荒废了大好青春。因此,对大学生的负面恋爱心理进行适当的干预和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一)心理健康咨询

心理咨询往往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通过被治疗者与咨询教师(专家)的交流,解除治疗者的心理危机,使治疗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通过心理咨询,处于负面恋爱心理状态的大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恋爱的真正意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和恋爱态度,明晰恋爱与学习和生活的关系,找到恋爱与生活和学习的平衡点。通过心理咨询,大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去应对恋爱中遇到的挫折,走出恋爱带来的困境。通过心理咨询,大学生可以提高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杜绝因偏激所带来的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加强心理咨询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一项复杂且较专业化的工作。孔惠敏等通过对173例学生心理咨询记录进行统计分析[16],发现因恋爱心理问题而进行心理咨询的大学生占29位,即16.76 %。目前,在高校心理咨询队伍还未专业化的情况下,辅导员兼职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师的现象普遍存在,但由于专业背景的局限性和工作环境的复杂性等因素,辅导员兼职大学生心理咨询师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能力相对较弱,多重角色(教师、学生管理者、德育工作者、咨询工作)导致其时间精力不足等[17]。因此,高校应迅速培养专业化心理咨询队伍,尽量避免辅导员兼职的情况,同时加强现在已有心理咨询队伍的培育和提高。

(二)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主要以团体人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的对象,在团队辅导过程中,通过建立和谐的团队氛围,活泼的团队体系,鼓励团队成员互相交流,分享观点,通过思想碰撞或者心灵感受达到提高其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处理能力,从而解除治疗者的心理危机。研究表明,通过团体辅导后,治疗成员的人际敏感因子、敌对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等(SCL- 90部分因子)相对于辅导前有所降低[18],可见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具有显著的成效。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应用的研究一直备受各学者的关注。孙云瑞等探讨了团体辅导在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9],结果表明团体辅导在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方面可行且有效;李力生研究了团体咨询辅以个体咨询的心理咨询方法对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20],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显著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雪桐研究表明[21],团体咨询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消除心理落差”,“帮助学生进行人生规划”,“缓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体来讲,团体心理咨询具有“建立咨询对象间平等关系”、“用少数咨询员解决多数咨询对象问题”、“培养咨询对象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和“巩固心理疗效与延迟心理治疗”等特点[22]。这些特点使团体咨询具有解决群体性心理问题的优势,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对于涉及隐私、保密、安全等方面的心理问题,采用团体咨询法就可能起不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对恋爱出现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团体咨询时,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对象归类。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产生的不良情绪原因及所处的状态因人而异,如产生的原因有些为物质上的,有些为性格上的,有些为工作、家庭中的等;在状态上有些处于双方抱怨、痛苦但还未分手的阶段,有些已经分手。通过将处于相同情况的人员组织在一起进行团体辅导,可以更具有针对性。

2.活动多样。团体活动的多样性,不仅可以调动受辅成员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提高整体的治疗效果。如通过“说”,可以缓解咨询者的内心压力,把心理危机分配给其他成员;通过对成功恢复案例进行讲解,可以让团员“学”习如何处理当前的心理危机;通过团员之间的“斗”智,可以摩擦出思想的火花,提高对恋爱的正确认识,及提出具体的解除危机办法;通过“唱”,可以活跃团体辅导的气氛,增加团员的正能量。

3.注意隐私。恋爱问题属于个人隐私问题,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阶段的大学生谈及“恋爱”这一敏感话题时,更是具有一定的防备心理。因此,当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恋爱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心理治疗时,必须尊重患者的隐私,把握每一位患者的心理动态和群体心理动态,一旦触碰到大学生的“敏感神经”,很可能使治疗者心理退缩,导致治疗失败。

(三)性健康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受益者,亦是受害者,本文前面提到“95后”大学生的负面恋爱心理特点具有开放的西方主义色彩,其重要的一方面就表现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性开放,但这种思想和行为是否正确,尚且别论,然而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来看,了解事物的本质是必要的,因此开设必要的性教育课程或通过其他方式来增加大学生对性的理解,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及处理恋爱关系具有帮助,然而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工作还未取得较好的成效,专业指导人员相对缺乏,这是今后大学生教育工作需要关注的方面。

恋爱心理范文6

[关键词] 《山楂树之恋》; 唯美爱情;心理动力学

小说《山楂树之恋》以细腻的笔触和敏锐的视角并以现实为根基,呈现了隐蔽在“”年代那段特殊时期的爱情。故事本身很平常,贫家女和富家子的爱情,像多数青春偶像剧一样,故事情节也有些缥缈,但是,这种没有结果的悲剧以及柏拉图式的爱情变成了瞬间的永恒。“山楂树之恋”变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个至纯至爱的代名词。而电影《山楂树之恋》更是把爱情的唯美纯真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心碎动容。笔者疑问的是,为什么老三对静秋的爱浓郁而热烈,而静秋对老三的态度谨慎而迟疑?张艺谋导演为什么要把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净化得一尘不染?这样类型的情感为何令人心灵震颤,它呼应了人类内心怎样的情感体验?笔者将从心理动力学的理论一窥究竟。

一、动力理论关于爱情的解读

(一)爱情的本质:爱情源于移情

动力学理论认为移情是一切人际关系的根源。移情,英文transference,意为转移。即把对过去生命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目前所遇到的人。移情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重复,二是修复。重复即强迫性重复,爱情就是亲子关系的照葫芦画瓢,婚姻家庭的关系模式会代代相传。重复是为了修复,即矫正性的情感体验。所以,爱情和门当户对无关,和快乐的可能性无关,爱情的匹配在于对方引起了我们对于旧客体依恋的共鸣。

(二)爱情的历程:共生期与个体化期

爱情的历程类似于儿童心理发育的过程,和他的同事观察婴儿和母亲互动的经验,生动地勾勒出人类婴儿心理的诞生,(Mahler et al.1975)新生儿没有区分自体和客体所需要的复杂的神经生理,就像Spitz宣称的,幼儿生命以一个没有客体的阶段为开端,最后要等到神经生理能力的成熟以及像喂食、拥抱、依偎等经验积累以后,才能发展出自我及关系。温妮科特也认为,新生儿最初是非整合的状态,母亲提供“原始母性专注”,即减弱自己的主观性、自己的利益,全身心地只为婴儿而存在,这样共生融合创造了婴儿的全能感。随着婴儿自我的发展,母亲要逐渐退场,慢慢让孩子走向成熟和一体化。在分离― 一体化期,父亲入场并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爱情恰恰经历了这样两个阶段:共生期和一体化期。热恋中的男女情感炽热、分不清彼此,就是共生期。特点是:融合与理想化。成年人如果出现这种爱的话,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之后,进入一体化期:恢复原貌,获得自我确认;寻求自我的空间和自主感。

二、老三唯美之爱的心理根源

老三对静秋的纯情之爱涤荡着观众的心灵,在那个荒诞而阴郁的年代,老三的痴情执著、默默付出、无条件的给予、至死不渝的相许显得弥足珍贵。“”时代,是泯灭人性的,甚至是愚昧可笑的。因为惧怕,人们压抑着生命中最本真的情感,变成了一部冷漠无情的机器。而老三却是一个例外,他幽默风趣、温情脉脉。

在《山楂树之恋》中,有一些老三的经典台词:“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 ,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 ,但我会等你一辈子。”“你可能还没有爱过,所以你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永远的爱情,等你爱上谁了,你就知道,在这世上有那么一个人,他宁可死,也不会对你出尔反尔的。”“你活着,我就活着;要是你也死了,我就――真正地――死了。”“我――其实不怕死,我只是――不想死,想天天跟你在一起―― ”从这些台词中,我们知道,老三对静秋的爱,如同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一样,没有母亲,婴儿不可能独自存活。

从老三对静秋的一举一动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融合之爱:老三是高贵爱情的给予者,当静秋的脚被石灰浸泡得肿痛溃烂的时候,老三流泪了,静秋不愿去医院,老三毅然划伤自己的臂膀,恳求静秋去医治;当静秋压抑自己,对老三疏远和冷淡时,老三默默地守望她、偷偷地关心她。这些行为中,老三又像极了充满慈爱的母亲,对婴儿无条件的奉献和给予。

为什么老三的爱轰轰烈烈、共生融合?老三的父亲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的时候受到迫害;母亲是一个资本家的小姐,外公为未来考虑,把母亲嫁给了当军官的老三父亲,属于政治联姻。母亲喜欢读书和喜欢勃朗宁夫人的诗,思想先进,追求进步。也是一个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人,“”时遭红卫兵迫害、羞辱,他的母亲没有屈服、没有妥协,但当她听说了丈夫的背叛后,精神世界坍塌了,用白布上吊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妈妈的自杀对老三而言,是一个巨大的丧失,所以,老三才会对静秋说:“你肯定没有痛过,算了,我也不想让你知道那滋味。”

我们可以推断,父亲作为军区的领导,可能是解放战争中南北征战的将领,老三幼年的时候,父亲是缺席的;而爱读诗的母亲,内心应该是无比丰富、无比细腻、无比多情的。这样的母亲,在老三的婴幼儿时期作为一个“原始专注”的母亲可能是够格的。但这种母亲太有吸引力了,以至于儿子无法离开,父亲的缺场让这个任务变得更加艰难。所以,老三可能生活在母亲的影响范围之内,母子关系是共生一体的。母亲的死,对老三是个巨大的打击,生命从此变成了浮萍,无所归依。即使母亲死了,也会在内心和母亲进行着生离死别的纠缠。生命中,一定要找到另一半,弥补生命的缺失。老三容易营造一种没有边界的爱情,有三种原因:(1)对母亲的认同,母亲就是一个爱情至上的人,用自杀的方式,死得如此壮烈、如此悲情,老三也死了,同样死得唯美动人;(2)对“母亲”的拯救,母亲死了,突然的丧失让人惶恐和心碎,怎样修复创伤?老三变成了一个助人者、一个拯救者,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确定感和自主感。所以,生活中的老三真实可信、古道热肠。潜意识希望通过这样的行为,让“妈妈”好起来,重新爱自己;(3)没有安然度过母子共生期的老三,容易爱得惊天动地。例如,善于表达爱与亲密;容易营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氛围;可以超越一切世俗和门第之见;为了爱人,可以不惜一切。贾宝玉就是典型。而在父亲影响范围内的男孩,会讲究规则、秩序、理性,因为父亲的角色象征着社会性。

三、静秋之爱的心理根源

《山楂树之恋》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静秋的原型熊音,现移居美国,一部自传体式的小说呈现的是主人公静秋的记忆碎片。所以,小说中,静秋更真实,老三更理想,对于死去的爱人,人们往往更容易理想化。因为真实,我们可以深入静秋的心灵世界。静秋是一个美丽、矜持、单纯、质朴、有才情的一个女孩。她坚强好胜、不肯服输,如帮忙搬砖、搅和水泥、与人合抬水泥板,这些都是很重很危险的体力活。明知危险,她也要迎难而上,挑战自己的生理极限。同时,她又是极自尊的,和老三在一起,她敏感而脆弱,自卑而彷徨,一味地保护自己,担心被老三欺骗和伤害。 静秋身上,好强与脆弱,自傲与自卑,这是一种分裂;模糊了性别意识,忘记了身为女性的娇美、柔情,向男性的身份靠齐,是一种性别;对性幼稚无知,居然认为男女睡到一张床上就是水到渠成的怀孕了,以为便是老三得手了,这种愚昧荒唐,是性教育的缺失,更是静秋潜意识对性的彻底否定。因为根据克莱因说法,人对于性器官的使用有天然的常识,所以,静秋潜意识里拒绝女性身份、拒绝长大,这是一种自我;“”作为背景,令这段爱情沉重而阴郁,压抑而窒息,不透彻、不爽朗甚至不健康,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对人性的。

静秋的父母是自由恋爱,爸爸是个浪漫多情的人,和静秋的妈妈冲破了重重阻力,和原配离了婚,才走到一起。静秋的爸爸年轻时也有一些极端的表现,妈妈不理他或者不相信他的时候,他就急得扯自己的头发,大把地扯。静秋的父母在不同的城市工作,但一直没有断过书信。为此,奶奶总是心存不满,认为妈妈勾走了爸爸的魂,两人的关系太缠绵。静秋的妈妈是一个思想传统守旧、胆怯而谨慎的人,总担心静秋被“害”了,护犊心切,所以,对静秋严加管教、爱之切切、言之凿凿。

从静秋的家庭背景分析,静秋的爸爸也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温柔而多情、冲动而任性;静秋的奶奶是无法和儿子分离的女人,无法容忍儿子疏远和背叛,去爱另一个女人,只是,静秋的奶奶不知道,这样的儿子对妈妈会无比忠诚,他只是要找一个像妈妈一样的女人;静秋、妈妈和奶奶,都是被掉的女人,被“”时期禁锢的文化,温柔的一刀,阉了。所以她们有着男性的坚韧执著、不屈服,少了女性柔美和风情。静秋的妈妈这样担心静秋“被害”,除了现实的原因之外,恐怕更多的是害怕女儿长大,成为一个风情万种的女人。

静秋爱上老三,但对老三的爱回避而游移,有三个原因:(1)老三和静秋的爸爸有相似的部分,容易让静秋闻到熟悉的味道,引发她对于旧客体的依恋;(2)静秋的爸爸长年离家,后又被劳动改造,静秋的父爱是匮乏的,没有和男性亲密的经验,使静秋面对爱情的时候,容易游移退缩。因此,我们没有看见静秋对老三表达过情感,甚至没有开口叫过老三的名字;(3)静秋无法安心地享受爱情,和有关。性别认同的混乱、性的压抑,使静秋无法全身心地投入一段亲密关系。

四、张艺谋和人们纯美情结的心理根源

《山楂树之恋》电影比小说还纯,张艺谋是个纯粹的人,一个精神洁癖的人,基本上所有惹人遐思的情节都给砍掉了,而种种因年代所限的无知都坦率地流露了出来。电影的画面也是清新唯美、简单凝练,这符合张艺谋拍摄电影的一贯风格。

观众对张导的这一净化显然是认同的,他们痴迷于老三大海般的包容与爱,感动于老三的理性和对静秋给予的尊重,认为无性之爱是对欲望的超越,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成熟的爱,爱情止于肉体,在精神层面升华。

纯美之爱,迎合了人们内心怎样的情感需要?(1)无条件的爱,一个人不管年轻或年老,贫穷或富有,都渴望被接纳、被尊重、被喜欢、被认同、被亲密。遗憾的是,人们不缺爱,但缺无条件的爱,在这个短视、功利的社会,无条件的爱成了奢望;(2)共生融合的体验,婴儿诞生于子宫,子宫被心理学家形容为“如同海洋般的体验”,虽离开了子宫、离开了妈妈,但人们还是会寻找非常原始和早期的情感体验,即共生融合的亲密感;(3)中国人有追求纯粹的精神之爱的文化根源,在封建传统礼教的约束下,中国人的性格含蓄而内敛,对性的态度压抑而节制。象征着肮脏、下贱、,处女意味着圣洁、美丽、纯洁,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符合人们内心的精神追求和自恋的幻想。

[参考文献]

[1] 艾米.山楂树之恋[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2] [美]斯蒂芬•A•米切尔,等.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M].陈祉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 Mahler M S,Bergman A.The Psychological Birth of the Human Infant[M].New York: Basic Books,1975.

[4] 李进超.张艺谋电影美学的媲变[J].电影文学,2010(15).

上一篇主观幸福感

下一篇永凡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