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范例6篇

主观幸福感范文1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认知评价,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影响因素。

分类号R395.6

Dodge的幸福理论提出已有70年的历史,关于个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的研究亦是心理学界重视个人生活质量研究的一个明显标志,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外学者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主要是简单描述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人口统计项目;第二阶段是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2,3],并建立了相关的理论;第三阶段则是研究方法的探索。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虽晚,但近年来关于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的研究已初见成效,这些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拟对近年来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对今后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概述

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它专指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生活质量都有满意与否或满意程度高低的不同评价,这些不同的评价与个人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期望值有关,因此,它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识、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主观幸福感有多项衡量指标,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认知评价,是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度;(2)积极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3)消极情感,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但不包括重性情感障碍和神经症[4]。其中,认知评价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作为认知因素,它是更有效的肯定性衡量标准,是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另一个因素[5]。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主观性,以评价者自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2)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3)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6]。

2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理论研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外学者提出了多种理论。早期理论建构的重点在于证明外部因素如事件、情境和人口统计项目是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如Diener对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作了区分,但研究发现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小,因此后来的研究主要着力于内部因素,即个人内部建构决定生活事件如何被感知,从而影响幸福体验。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Diener[1,7]概括出适应理论、社会比较理论、价值观和目标理论等。吴明霞[5]对国外近30年来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进展进行了总结研究。总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理论。

2.1目标理论

目标是情感系统重要的参照标准,它影响情绪,影响主观愿望和快乐,检验它可以很好地了解人的行为。目标种类、结构、向目标接近的过程和目标达成,都影响个人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我们用以达到目标的策略的成功与否,明显地影响着我们对自己和生活的满意程度。尽管有目标并不能保证快乐,但有明确目标并努力工作从而成功地达到目标的人,他们显示出的快乐超过了那些没有目标或达到目标时有困难的人。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即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自我接受、助人、亲和性等有关的内在价值目标,是自然需要和生长需要的表达,比美貌、名誉、金钱等外在目标,对主观幸福感意义更大。

2.2期望值理论

个人在进行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时总是与一定的标准相对比,其实这一标准就是个人的期望目标。若目标实现了,则主观幸福感的值高,反之则值低。但事实上,过高的期望值对个人生活的满意度是不利的。Wilson提出,高期望值对幸福感是一个重要的威胁[5]。然而,在决定主观幸福感时,期望的内容比期望实现的可能性更重要。测量被试期望目标的信心时,对实现内在期望(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而达到外部期望(名誉、金钱)的可能性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5]。因此,期望值并非最好的主观幸福感预测指标,而期望值、现实条件与个人外在资源(权力地位、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和内在资源(气质、外貌等)是否一致,可以作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8]。

2.3社会比较理论

早期社会比较理论强调对比的结果,即个人与周围人比较,如果自己优于别人则感到幸福[5]。在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中,人格特质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幸福的人常作向下比较,由于优于别人而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感到不幸的人既作向上也作向下比较,因而处于一种比较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即中国人所讲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况;乐观者倾向于注意比自己差的人的数目,以此评价自己在某一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知足常乐”,悲观者则相反。现代生活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要层次多样化,使得进行比较的信息呈现出多样性,加之人们运用信息的方式存在差异,因此社会比较理论的内容日益丰富和复杂化。

2.4人格―环境交互作用理论

有些收养和双生子研究表明,客观情景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限,而基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但Veenhoven认为,影响主观幸福感平衡水平的是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因而主观幸福感既有类似特质的又有类似情景的特性[9]。因此,基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即基因因素影响人的行为,增加经历某种生活事件的可能性,在某种情境下,使某类独特行为反应更可能发生,从而影响主观幸福感[5]。后来的研究发现,如果说人格因素不是主观幸福感最好的预测指标,至少也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6]。人格特质对情绪的影响可以被情境削弱或强化,因而其影响超出直接的主效应;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影响主观幸福感。Diener等人提出三个主观幸福感交互作用模型[9],即交互作用的加法模型、较复杂的交互作用动力模型、人格影响情境从而增加或减少主观幸福感的模型。交互作用的加法模型认为,非独立变量的变异来源于个人、情境和二者交互作用的变异。一些人对积极情感反应的心理倾向性强,积极事件的发生会带来更加强烈的幸福感,幸福感需要人格和环境相结合才能产生。较复杂的交互作用动力模型认为,人格和情境是两个既独立又依赖有着双向因果联系的变量,个人根据其人格特质选择情境。在决定情感方面,人格―情境一致不如人格―具体参与行为一致重要,因而,环境特征、个人行为和人格特点交互作用影响主观幸福感。第三个交互作用理论认为,人格产生情境,情境增加或减少整体幸福感。

2.5适应和应对理论

现代主观幸福感理论的中心概念是适应或习惯化[5]。Helson对适应的解释为:对重复出现的刺激反应减少减弱;重新建构有关刺激的认识,以及刺激对生活影响的认识。这种适应或习惯化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总是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保持对自己生活的相对满意度。但适应更多的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心理生理过程。应对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具有理、精神信仰、给普通生活事件予以积极意义、对事件进行积极评价、问题焦点式应对以及寻求帮助等有效的应对策略的人,其主观幸福感水平高[5]。

以上理论显示出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深化和研究领域的拓宽,同时众多的研究探索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为教育教学工作和个人的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3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国外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个人气质特征、认知方式、目标、文化背景、适应、应对策略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国内学者在对主观幸福感进行本土化研究的过程中,更多地自下而上,探索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如郑立新和陶广放[10]认为,影响个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个体的人格特质、价值观念,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取向等与认知有关的因素,客观因素包括个体的实际生活和工作环境、自身健康情况、个人和家庭经济收入等,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1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人在社会中得到承认的重要体现。辛自强和池丽萍的研究[11]表明,朋友、邻里、同事、配偶、父母的支持以及个体的团体参与程度能增加个体的正向情感;缺乏朋友、配偶和父母支持、遇到烦恼时不懂得利用社会支持的个体,会产生较多的负性情感;得到朋友、邻里、配偶、父母支持并主动参与团体活动的个体更经常体验到快乐感。这一结果也暗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想得到群体的认可和支持更表明了个体的归属感,因此这种爱与被爱、支持与被支持的过程,使得每一个个体得到的正向情感多于负向情感,这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情感指标。郑雪等人的研究[12]认为,外在准则并不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而是通过积极情感、自我体验等维度间接地对其加以影响。

3.2个人应激水平

面对不同的困难和压力,个人的应激水平不同,因而内心体验也不同。刘仁刚和龚耀先[13]的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应激水平尤其是抑郁显著相关,抑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情绪因素,或者说不幸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抑郁,焦虑在某种程度上对正性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3.3价值观念和健康状况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14],是浸透于整个个性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为个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张河川和李澜仙[15]的研究发现,影响高校中年教师主观幸福感的主要社会因素是职称、成就和工作条件,且男性显著地比女性在体现自身价值的职称、成就和工作条件中有更高的期望值,与该人群不适应、焦虑、敏感、愤怒、紧张精神症状之间有较高的相关,且这种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何瑛[16]的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中,健康的影响十分显著。这也说明,在个人的生活中,身心健康是基础,而自身价值的实现是个人生活质量高的标志,体现了现代人重视自我实现的新观念。

3.4专业因素

个人所学专业或所从事的职业也会影响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何瑛[16]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专业因素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该研究所选取的被试中,对主观幸福感影响最明显的六个学科的排序依次为:艺术科―文科―农科―工科―理科―医科。这一排序与学生就业压力大的现实是分不开的,各学科的差异对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加之所涉及的知识领域的广度及社会对各种职业的认同和需要都影响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3.5经济因素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学生的经济意识也增强了。何瑛[16]在其研究中,让大学生列举出自己所认为的衡量主观幸福感的指标,在473名大学生中有281人列在第一位的是“有钱”,占总人数的51.1%。这一现象说明了大学生敏感的经济意识,对如何引导他们的消费观念也提出了新的思考。

4展望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乞丐因得到一个硬币而感到幸福无比,百万富翁虽然腰缠万贯,但他未必感到幸福。因此,对主观幸福感的深入研究是了解个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依据,也是调节个人生活的一个重要手段。今后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进一步探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其他因素,如人格特质、归因方式、人际关系、家庭文化背景、家庭结构等是如何影响个人主观幸福感的,以及它们对个人主观幸福感影响作用的不同权重。(2)探讨不同人群(如女性、不同职业者――尤其是一些特殊职业者,像飞行员、地质勘测者、明星、下岗职工、社会高收入者等)的主观幸福感,进一步考察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有何异同。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Kahneman[17,18]研究在决策行为中人的主观幸福感,给我们极大的启示。(3)加强跨文化研究,东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城、乡)、不同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加强其理论和实证研究。(4)研究方法的创新,近年来国内外运用较多的研究方法是自我报告法,除此之外,国外一些学者也在尝试着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幸福是一个亘古而又常新的话题,幸福是每个人生活和奋斗的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愈来愈强烈,该领域的研究前景更加广阔,其应用价值也愈显重要。

参考文献

1 Diener E, Biswas-Diener R. New directions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research: The cutting edge. India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0, 27, 21~33

2 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In: H. Grad, Blanco A, Georgas eds.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95

3 Diener E, Diener M. Cross-cultural correlates of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68: 653~663

4 段建华. 主观幸福感概述. 心理学动态. 1996, 4(1): 46~51

5 吴明霞. 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2000,4: 23~28

6 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4,95(3): 542~575

7 Diener E S, Oishi S. Recent findings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dia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1997, 24, 25~41

8 Diener E, Fujita F. Resources, personal striving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 nomothetic and idiographic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68(5): 926~935

9 Diener E, Eunkook M S, Richard E et al.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9, 125(2): 276~294

10 郑立新, 陶广放. 儿童主观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 2001, 9(2): 105~109

11 辛自强, 池丽萍. 快乐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心理学报, 2001, 5: 442~447

12 郑雪, 严表宾, 邱林. 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01, 4: 46~50

13 刘仁刚, 龚耀先.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应激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 28~30

14 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15 张河川, 李澜仙. 183名高校中年教师心身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中国健康教育, 1998, 14(3): 13~16

16 何瑛. 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重庆师专学报, 2000, 19(2):35~38

主观幸福感范文2

[关键词]深度休闲;主观幸福感;扎根理论;老年群体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3)02-0077-09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3.02.008

1.引言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如何变得更加幸福”俨然成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命题。随着现代社会闲暇的日益增多,休闲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内容。如何利用休闲来提升幸福感自然就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然而,目前社会流行的休闲方式多为随性休闲、短暂娱乐,比如看电视、发短信、网游,这些休闲活动难以提供给参与者深度体验,而且容易造成参与者产生无聊感或无力感。鉴于此,斯特宾斯(Stebbins)提出了“最佳休闲生活方式”,即“在休闲时间中追求那种更具吸引力、更具挑战性和更具意义的休闲活动,但同时辅以一定量的明智的随性休闲(casual leisure)”,并且他认为,当人们发展了这种“最佳休闲生活方式”时,就可以体验到最幸福的时刻。这种最佳休闲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所谓的“深度休闲”(serious leisure)。本文试图通过深度访谈收集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一套有关深度休闲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本土化理论,来探究深度休闲是如何或通过什么机制来提升老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

2.相关文献评述

对于休闲与幸福关系的探索可溯源古希腊。那时的人认为,幸福应具备三大要素:智慧、美德、休闲。在所有这些要素中,休闲具有突出的地位。亚里士多德甚至指出,休闲对于人的幸福生存具有本质性、本原性的意义。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休闲与幸福的关系做了探究,大部分文献表明休闲是幸福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墨菲(Murphy)指出,并非所有的休闲形式都能够提升人们的享受、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因此,探究何种类型的休闲活动是有益的成为一种必然。廷斯利(Tinsley)研究发现,高挑战性的休闲活动,能够带来更大的心理满足,更有利于身心健康,以及提升生活满意感和促进个人成长;若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生活满意、心理和生理健康以及个人成长毫无可言。凯利和施泰因坎普(Kelly&Steinkamp)的研究表明,那些能使参与者加强互动以及需要长时间技巧培养的休闲活动更有助于提升生活满意度。卢和阿盖尔(Lu&Argyle)研究也发现,当人们进行深度的、具有承诺的和有意义的休闲活动时,体验到的活动更具挑战性和更具吸引力,也具有更高的休闲满意度和幸福感;相反,随性休闲活动,所产生的积极反馈相对较少,却更易感到无聊,休闲满意度和幸福感都较低。

斯特宾斯于1982年首次提出深度休闲的概念,并认为深度休闲对幸福具有正向的影响。一些学者对运动、观光、跑步等多类型深度休闲活动的实证研究,发现深度休闲具有“能提供与他人分享成就、经验的契机,有利于形成相互认同的小团体”、“能带来成就感、健康,有利于社会交往”等利益。。阿尔和麦舍米尼(Delle&Massimini)指出,深度休闲能够提升个人幸福感和社会福祉。何(Heo)通过经验取样法对22位老年人的深度休闲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深度休闲与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纵观现有深度休闲与幸福感之关系的文献,可以发现:一是纯理论方面的逻辑推演,即根据深度休闲的特征,结合其他相关的理论,如活动理论、需求理论和畅爽理论,逐步推演出深度休闲与幸福感的关系;二是就某一类型的深度休闲者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深度休闲的益处;三是研究对象几乎全部来自西方,有关东方或中国的文献甚少。迪纳(Diener)指出,文化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无处不在,不同社会、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于幸福观有不同的见解;岩崎(Iwasaki)指出,有关休闲如何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目前,学术界仍然没有建构一个清晰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讨该问题。

3.研究设计

3.1研究变量的界定

深度休闲的概念由斯特宾斯首次提出,他在研究业余参与者的休闲活动及其投入活动的态度所形成特殊的休闲文化与特质,即指“人们有系统地从事一种休闲活动,投入如事业般的专注,借此机会获取及展现特殊的技巧、知识及经验,这使得参与者有非常充实及有趣的感觉”。深度休闲的“深度”(serious)不是“严肃”的意思,而是代表“专注”(concentration)与“奉献”(dedication),是具有相当大的乐趣而非压力的休闲活动。

多数学者比较认同迪纳对主观幸福感的界定:“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的评价”。迪纳定义中的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两个基本成分: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认知成分主要针对个体的生活满意度而言,包括整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感(学习、工作、婚姻等)。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的情感体验,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3.2研究方法的选择

本文旨在探究深度休闲如何影响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属于质性研究的议题。因此,本文选择以深度访谈来收集资料,并运用扎根理论来分析资料和建构理论。所谓扎根理论,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其实质是一种系统化的分析程序,通过交互运行资料搜集、归纳和演绎3种方法,针对特定现象发掘、归纳、发展出扎根于现实的理论的方法。这种方法具体内容为:同时收集和分析资料;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的资料编码过程;编写备忘录;持续应用比较的方法;理论性抽样;理论框架的整合。施特劳斯和科尔宾(Strauss&Corbin)认为,扎根理论与其他质性研究方法主要有4点不同之处:(1)研究者在诠释角色上的责任有所不同,扎根理论主张研究者不仅要描述被研究主体的观点,还要对观点进行理论性分析;(2)理论的形成方式不同,扎根理论强调理论要扎根于资料之中,即理论的形成要根据现实资料的搜集和持续的分析互动;(3)强调概念的丰富性;(4)为使理论更加地具有效力和影响力,扎根理论强调“不断的比较”这个方法。扎根理论被视为质性研究中最为科学的一种方法,也就得益于其倡导遵循科学的原则、假设验证与理论的原则、比较的原则。

正因如此,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扎根理论来探究深度休闲活动对老年深度休闲参与者的幸福感影响等议题。

3.3研究对象的选择与资料来源

本次研究采用理论性抽样选择样本,根据研究问题和具体研究时的可操作性,本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条件限定:(1)受访者年龄受到控制:女性参与者均在50岁以上,男性参与者均在55岁以上;(2)参与休闲活动已有较长的一段时间,即其所参与的休闲活动已持续了一年或更久,每星期都会参与该项活动,每次参加的时间不低于一小时;(3)研究对象需是参与同种休闲活动中的佼佼者,并认同其所参与的休闲活动,且具有丰富的活动参与经验。同时在抽样调查的过程中,研究者尽可能从人口统计特征的各方面扩大样本的范围和覆盖面,以满足理论性抽样的目的。故本研究从大连市黑石礁冬泳队、大连市长利数码摄影协会和大连市桃源社区合唱队共选取26人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5人,女性9人;年龄在50~59岁为9人,60~69岁为11人,70岁以上为6人;冬泳队10人,摄影协会11人,合唱队5人。通过对这26人进行访谈后,访谈资料的范畴已显示出“理论性饱和”,因此停止访谈资料的收集。除了正式的深度访谈之外,研究者还利用参与以上协会(社团)组织的定期活动的机会进行了大量的非正式访谈。

3.4资料收集与整理

本研究资料主要通过深度访谈、参与观察、非正式访谈等方法收集。同时,根据研究问题、文献回顾和个人的经验和知识,拟定了初步访谈大纲,以期深度访谈在具有开放性的同时又不失针对性。然后,与其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根据学者们的意见对初步访谈大纲进行了完善,最后再通过预演研究阶段和正式调研来不断调整已有的访谈大纲。该访谈大纲的问题具有开放性,能尽量少地限制研究对象的思维,使其畅谈所感、所想、所思。每一次访谈结束后,研究者都会就访谈重点内容、访谈感受和接下来的访谈注意事项做访谈笔记。当以上所有程序都完成以后,才将深度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归档、备份保存。

在研究初期,研究者尽可能地对研究对象所在的社会情境中的各个事物(人物、时间、地点、活动内容、目的、情绪、事件)都做翔实的描述。在研究后期,研究者对研究策略做了适当调整,通过对重点情景的详细描述和对特殊情景或现象的重点描述的方式进行了焦点观察和选择性观察。研究者除了进行参与观察外,还利用各个协会举办活动的契机,对不同研究对象实地进行了大量的非正式访谈,这是在完全无结构的情况下进行的大量且随意的访谈,以便加深对正式访谈中内容的理解。

4.资料分析

4.1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通过对数据进行检视、分解、比较、概念化,最终提取范畴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分析比较来发现能精确表达数据含义的概念。研究者通过对进行过分类、归档后文稿资料的反复阅读和数据检索,来发现文稿资料的主题和意义,并对发现的现象加以分类和命名。

具体步骤为:(1)概念化,将原始文稿资料的每一句、每一段等打散,使原始文稿资料呈现为一件件的独立事件,然后对这些独立的现象加以标签,并针对这些标签所代表的现象以概念化的方式命名;(2)规范化,对上一步的数据归类后,将表示属于同一现象的相同的概念丛聚集起来,通过分析词语间的语义关系以及主题词间的关联,形成属于同一概念的类属,并探求这些不同概念间的关系,用以奠定下一步范畴化的基础;(3)范畴化,即赋予上一步形成的具有相同概念的类属更加抽象的名称。这些名称可来自以往的文献,也可由研究者独创。在做以上3个步骤的同时,还需不时地将已经分类出的各种类属加以反复的比较,以得到其间最大的差异化,从而确保其被归人适当的类别。表1为开放性编码示例。

4.2主轴编码

完成第一步开放性编码的工作后,研究者得以将相关概念归于同一范畴,但是由于这些范畴间的关系还很模糊,并且其所代表的意义也甚为广泛,所以研究者将进入第二步主轴编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研究者会将所分析现象的条件、脉络、行动策略和结果把各范畴联系起来,以达到将主题词族细分,提炼主范畴,最终将资料重新组合到一起的目的。

在主轴译码过程中,借助典范模型,本研究共发展出6个主范畴,即人际互动、归属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充实感和成就感。人际互动是由单独行动频率、互动频率、关系程度和利益导向4个范畴构成;归属感由凝聚力、响应度和参与度3个范畴构成;身体健康由疾病发病率、慢性病发病率和精神状态3个范畴构成;心理健康由抱怨频率、自信心、承受力、毅力和惰性5个范畴构成;充实感由无聊感、活动频率、生活目标3个范畴构成;成就感由技能、竞赛排名、称赞、奖励和认可5个范畴构成。

4.2.1主范畴一:人际互动

借助表3的典范模型,本文将主范畴“人际互动”与其他副范畴之间的关系本质呈现出来,明确了主范畴“人际互动”与其他副范畴间的假设性关系。建立这一假设关系,并非因为主观设定被编码的特殊事件,或是它们的面向或性质问有某种关系,而是由于它们各自所涉指的范畴之间有这种关系的存在。构建这种假设关系后,尚需通过扎根于资料中的故事、事件去检验,证实资料能否支持或否定假设关系。

受访者多数是已经退休的中老年人,参与休闲活动几乎变成了他们接触社会和认识朋友的最重要的方式。而通过不断地接触新鲜事物和不断地认识新朋友,能大大地缓解老年人因为退休和脱离社会所带来的孤独感,同时也有利于其幸福感的提升。

摄影开阔了我的视野,也结交了许多新的朋友,认识了一些良师益友,这些对自己的晚年生活,都是有帮助的。[DI-12-S-12-100813]

也就是在这里啊,大伙在一起,说说笑笑的,有时候也谈一些心事,谈来谈去,国家什么大事咱们谈了也解决不了,大家在一起就是找乐,冬泳就是找乐。[DI-3-S-03-100513]

4.2.2主范畴二:归属感

深度访谈资料显示,有受访者认为自己在退休以后“没有人管,街道也不管,政府也不管”,这种退休后突然产生的“从有人管到没人管”的心理落差曾一度成为他们“心里不痛快”的主要原因。而参与深度休闲活动,能使这些老年休闲参与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形成较为固定的参与群体,进而让老年深度休闲参与者在这种群体中重新获得归属感,并强化他们对这种深度休闲行为的持续投入。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这个集体有归属感,大家伙在一起挺团结的,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找到了组织,像我们退休都没有人管,谁管?街道也不管,有这么个组织挺好的。[DI-23-S-23-100905]

我们这些人啊,组成了一个新的团体,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和大家相处啊,应该说在一起以后也增加了许多的乐趣,生活也丰富了许多,(参加这种休闲活动)确实有好处。[DI-14-S-14-100816]

4.2.3主范畴三:身体健康

参加深度休闲活动,能增加老年人接触大自然、运动锻炼的机会。而老年人通过长期坚持的锻炼,能改善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表示“考虑到(通过参加休闲活动)能强生健体”是他们最初开始参加固定的深度休闲活动的最主要动机。

我觉得(摄影)就是对身体有好处,特别地有好处。老年人嘛,最重要的就是身体,这个健康,不是说用药用金钱就能买来的。[DI-18-S-18-100823]

我这个人啊,懒得进医院,不愿意吃药。冬泳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这一条,让我身体健康了,冬天啊,气温接近摄氏零度,大北风吹着,这么冷天,下去一两分钟,上来啊,人很轻松,要是没有甜头的事情,谁干?是不?[DI-3-S-03-100513]

4.2.4主范畴四:心理健康

深度休闲活动,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锻炼身体的契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正向地影响了老年人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研究发现,长期参与深度休闲活动老年人的心态会变得非常积极,不少受访者也表示自从参加了深度休闲活动,就“发自内心地觉得人与人之间应该更好,不能有那么多的矛盾”。同时也形成了“人生其实并不是要活得很爆发的……我们就是很平淡的,就是一个平常人,只需要把这一天过好”这种安详平和的心态,而这种正向的心态,能有利地帮助老年人面对和度过老年生活中易于产生的种种不便,以获得美好的晚年生活。

再一个啊,我觉得冬泳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啊,改变很大,冬泳是对大自然的最亲密的接触,对人的身心啊、精神方面啊都是最好的,看到大海了心情也会变得很好,也没有什么烦恼了。[DI-1-S-01-100511]

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我没有诗情画意,但是我通过我的相机,我要拍一朵花,我要把我内心的东西,我要把我的心放在花上,我用花去体现我对生活的热情。[DI-13-S-13-100815]

4.2.5主范畴五:充实感

老年人从单位退休以后,就开始拥有其生命周期中最多的空余时间,但老年人面对这些突然多出来的时间,却往往没有足够的事情和精力来打发它们,这就很容易使老年人觉得生活无聊,没有目标。但深度休闲活动却恰恰能带给老年人这样一种生活上的目标,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有所依托。

以前在家就是稀里糊涂的一天,没有什么目标,但是这个(参加冬泳)好像有个目标,天天啊,到了这个时间,不管家里面还有什么活,就不管了,都放下,一切都为了这个(游泳),这是重点啊。[DI-2-S-02-100511]

我现在就是说啊,你看我的生活规律啊,我每天都要看《中国摄影报》、摄影杂志,我每周还得备课,得一到两天的时间,我就感到特别的充实。[DI-15-S-15-100822]

4.2.6主范畴六:成就感

老年人一旦退休就立马要经历“照顾别人”到“被别人照顾”的角色的转变,在这种转变过程中,许多老年人会产生“老不中用”的消极情绪。但参与深度休闲活动的老年人却能通过技能进步、参加比赛所取得的好成绩等方式获得“老有所为”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这种成就感的获得,能重新树立老年人的自信心,进而提高其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度。

一位受访者就在访谈中不断表示参加合唱比赛中最兴奋的时刻就是所指导的队伍获得比赛奖项的时候,这种获奖经历给予了他非常难忘的体验,使他用更多的精力去建设社区的合唱队,并在这期间获得强烈的成就感。

每个人到我这里来,唱上几个月,都能在各种比赛上得一个小奖,我们这里有个老人啊,75岁了,刚开始来这里的时候,发声都不会,但是学了半年以后啊,我们就一起获得了市上的大奖。那些我教的学生上完课后那种恋恋不舍、学到很多东西的表情,让我感觉啊非常自豪。[DI-24-S-24-100827]

另外,不少受访者也表示自己在比赛中获得名次以后,会把这种肯定作为鼓励,并产生强烈的自信感,同时这种肯定也会成为老年人在精进自己休闲技能的过程中的一种动力,以便能长久地在这项活动中坚持下去。

我觉得很有自信,就是觉得,哎呀~有成绩了,就非常高兴,有自信,就像继续通过多拍照,感觉也特别的好……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执着,对生活也有一种追求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在有限的生命中多给自己留一点东西。[DI-19-S-19-100824]

4.3选择性编码

研究者通过不断地编码和思考,不断地对每一段的原始数据、编码概念进行比较,区别异同,最后慢慢形成了核心范畴。这个核心范畴能解释原始数据中的大部分现象,并且能整合现象中大部分编码概念的核心概念,同时研究者也借助解释性的关系陈述将主要类属连接到这个核心范畴。

当核心范畴形成以后,研究就进入了选择性编码的阶段,研究者将集中对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的类属的变项的数据作编码。

4.3.1

故事线

为了统合已经分析好的资料,研究者需从资料中塑造一条故事线,再凭借这条故事线,把现象中核心部分原属描述的故事予以概念化,来形成后续的核心范畴。就本研究来说,沿着前述的6个主范畴的指引,可以从资料中摘出这样一个故事线:

故事主要是关于老年深度休闲者在长期从事某项深度休闲活动的过程中,深度休闲行为对其幸福感的影响为何。老年深度休闲参与者在休闲活动的过程中同具有共同兴趣的休闲参与者一起行动,并在此期间相互交流、相互关心,在形成无利益牵扯的人际关系的情况下,获得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也因为与其他休闲参与者形成一个高度团结、号召响应度高的、活动参与度高的协会,也获得了对此协会强烈的归属感;不仅如此,由于老年深度休闲参与者在参与休闲的过程中不断地接触大自然、爬山涉水,长期进行有氧运动等的锻炼,生病次数越来越少,自身以前有的慢性病也得到了控制,精神状态也越来越来好,还因此获得了健康的体魄;另外,也由于在参与休闲的过程中,形成了为人友善、尊重自然、接受自我的良好心态,对社会发展有信心,均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状态;而且也因为长期参与固定的休闲活动,使生活有了新目标,进而变得更加充实;除此之外,由于长期参与休闲活动,休闲技能得以精进,能在相关竞赛中得以胜出、获得奖励、赢得称赞、获得大家的认可,使其获得巨大的成就感。由以上的休闲利益可以看出,故事的首要议题是老年人在退休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深度休闲活动提高自身的生活幸福感。

4.3.2核心范畴

经过确认,上诉故事线能够解释全部资料所呈现的绝大部分现象,研究者接下来需要用分析式的语言说明整个故事,即需要把这种描述转变成概念。本着为识别深度休闲对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为何的目的,在主轴编码的过程抽象出的6个主范畴中,每一个范畴都代表不同的特征,均不能容下上诉的故事线,同时,考虑到6个主范畴均源自不同的事件和资料,并且所有的主范畴都是为同一个目的而服务的。因此,本研究将全部现象归结于“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并使其作为核心范畴。

4.4深度休闲对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模型

纵观上述,可以发现:参加深度休闲活动,有利于增强老年人的人际互动,提高归属感、充实感和成就感,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这些都是深度休闲活动的重要利益。另一方面,人际互动、归属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充实感和成就感,这些因子要么本身就是主观幸福感的构成之一,要么对提升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可以构建深度休闲对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

5.研究结论与讨论

在对以往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以大连市3个老年深度休闲活动协会(社团)的老年会员(团员)为研究对象,应用深度访谈收集质性研究资料,并借助扎根理论分析形成了深度休闲对幸福感影响因素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深度休闲活动对老年群体的利益。深度休闲能够使老年群体进行更多的人际互动,具有更强的归属感,身体和心理更加健康,同时也会使其生活更具充实感和成就感。这表明深度休闲行为是一种积极的休闲方式,对老年群体的成功老龄化十分有益。

(2)本文建构了深度休闲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模型。研究发现,深度休闲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有利于产生充实感、归属感及成就感,有利于促进人际互动,进而大大提升参与者的主观幸福感。

简言之,老年群体通过参与深度休闲活动,能够获得包含人际交往、归属感、充实感、成就感以及自我生理和心理重建等价值,进而开辟出一条通往幸福人生的道路。

主观幸福感范文3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现状;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4/G4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1-83-03

引言

不同的主观因素与客观环境对主观幸福感有着不同的影响,我们着重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本质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观幸福感(SWB),作为心理学专门术语,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1]。它表现的是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是人们内心对当前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心理以及情感反应。

本文应用量表法和问卷法,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层面上对南京地区各高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调研对象为南京各高校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共发放问卷4000份,收回问卷3895份,废卷132份,即有效问卷3763份。他们的平均年龄为21岁,来自农村与城市的比例为32:68,男女生比例为29:71,专业也各不相同。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承受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诸如考研、就业等,加之作为独生子女成长经历单一,使得他们的受挫能力,交际能力和心理素质都比较差,在面临日益沉重的竞争压力和生活上的问题时,部分学生出现日益严峻的幸福危机:主观幸福感缺失,缺乏信心和生活的动力,对人生悲观失望,甚至出现人格扭曲。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幸福观培养,构建有助于形成高幸福感和满足感的教育机制与社会环境,从而使高校德育充满新的活力。

SWB作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被广泛应用于生活质量的研究。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幸福感和自我和谐的调查,我们对大学生的幸福感进行了初步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二、影响SWB的客观因素

1、家庭所在地

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满意感或不幸福的感觉与他们所体会到的经济环境,文化特色,家庭氛围,父母影响息息相关。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在我们问卷制定的评分标准下,从他们自身对总体幸福感的评分显示:在68.15%的城市大学生中有70.63%的人幸福感较强;31.85%的农村大学生中有68.49%的人幸福感较强。所以,我们认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城市略高于乡村,差异并不特别显著,且与总体幸福感强度69.95%差异不大。

具体分析发现其幸福感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来源于家庭氛围、经济状况及少许的自卑感。家庭所在地在农村的大学生由于父母自身不善于对子女的学业进行指导也不善于与子女沟通,在这方面使子女感觉稍显孤独。而且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及其父母的期望也均略高于城市大学生。但是,他们在家庭的稳定、成员间生活上的相互关怀方面都没有明显差异。

2、性别

男女两性在体验幸福感上是否存在差异,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的研究中,尽管被调研的男女生比例相差挺大,但是分析后的总体幸福感指数相差很小,未达显著水平。

我们认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女性面临着和男性同样的竞争环境,承担相差无几的工作。由此而产生的影响是:男女在情绪体验上逐渐趋向一致。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总体幸福感相似,大多男生的抗压能力较女生强,但在自我和谐的比较中,女性的和谐程度较男性为好,即女生更易转移压力发散消极情绪。所以总体幸福感二者相差不大。

3、专业

专业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大学专业基本上可以预期一个学生以后的社会历程,经济收入,生活状态。对大学生的幸福感的主观感受有不能忽视的影响。针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学生对其各自专业的喜爱程度,我们发现:7.40% 的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45.93% 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持无所谓态度;46.67% 的学生比较喜欢自己的专业。

这和其专业在学校排名具有很大的联系,比如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的学生喜欢自己专业的程度较其他学校高,主观幸福感也较强。又有偏理科性质的学校其理科专业的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喜欢程度高于本校文科专业的学生,而偏文科性质的学校则反之,这可能关系到学校不同专业的专业强度及其就业前景对学生的影响。

4、身体状况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9.852%的学生认为身体健康与否对其自身幸福感有较重要的影响。而其他的人认为自身身体状况良好且自身的主观幸福与自己身体状况联系不大。身体是否处于健康状态中,对于短期内人的情绪有很大影响,会影响到主体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但这种影响持续不长,所以对SWB影响不大。

5、年级

各年级的学生所处的环境其实有很大的差别,所面临的压力也各不相同,所以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的强弱程度就会相应地产生差异。

问卷显示,大一学生:感觉大学生活很新鲜,什么都是好的,很自由,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的想做的事。大二学生:新鲜感已过去了,学习和生活有自己的规律,没有什么压力。大三学生: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双重来临,对未来的毕业生活规划感到一定的迷茫。大四学生:毕业生活基本定位,时光不能倒流,对现状有满意也有不满,但大多感觉理想与现实冲突较大。

三、影响SWB的主观因素

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的综合判断,作为认知因素,它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衡量SWB更有效的指标[2]。

这里要引入一个叫幸福指数(happiness index)的概念:如果说幸福感是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那么,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所以,幸福指数就是指把主观幸福感作为一项指标去获得人们主观幸福感的数量化结果。

主观幸福感范文4

关键词:体育运动;幸福感;健康

一、引言

“幸福感”现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所需求和追求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幸福感”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人们主观思想上的反映,幸福感是一种满足,幸福是一种需求,幸福是需要自身去努力获取。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其感受和理解也是有所不同的。

幸福感的来源有很多种,在和睦的家庭中可以获取幸福感,在通过努力取得成就时可以获得幸福感,在运动的过程中同样也可以获得幸福感,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幸福感是种自我意识,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实践来获得。通过体育活动可以缓解人们的压力,在体育活动中人们所获取的幸福感,取决于人们实践的行为活动。

二、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幸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使人觉得开心、快乐、满足。众多的学术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阐述,由于个人感受、理解不同,阐述的角度不同,其概念的内涵也不尽相同。

叶平认为,幸福感又称主观幸福感,一般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标准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整体评价。[1]

毕明和孙承毅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社会成员对其自身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主观体验和评价。[2]

佟月华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于自己是否幸福的主观感受,是反应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3]

庞庆军、李银萍认为,主观幸福感是对生活满意度和个体情绪状态的一种综合评价,能够敏感的反应出人们对自身生存质量的关注和感受。[4]

三、相关理论评析

个人在进行幸福感的评价时总是与一定的标准相对比,这个标准是指个人期望值。若目标得以实现,主观幸福感就高;反之目标若得不到实现,主观幸福感就低。事实上,过高的期望值对幸福感是不利的,wilson指出,高期望值对幸福感具有较大的威胁。[5]例如体育活动中的篮球运动,笔者作为一名篮球运动员,在篮球运动的锻炼和比赛中,亲身感受到体育运动可以使人增进快乐,调节情绪,振奋精神,陶冶情操。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使人自尊、自信、自豪,并使烦恼,不安,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在篮球比赛时,当一个技术或战术运用成功或取得比赛胜利后,个体会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但是,当对自己在整场比赛中具有较高的期望值,例如自身的严格要求,队员和教练的期望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产生无形的压力,在比赛中实力发挥容易失常。

叶平在《体育活动的幸福感效应评述》文中指出,体育活动能够增强人们的生活幸福感,体育活动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许多方面,所以体育活动对幸福感具有根本而重要的作用。首先,体育活动对幸福感的直接作用在于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而身体健康是人进行正常社会生活、延年益寿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的基本生活目标。其次,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心境,增进肯定的自我概念,提高自尊,提高自我效能感,减少心理和生理应激,提供娱乐、欢欣、流畅及其他高峰体验。[1]

但是,体育运动项目的不同也会对主观幸福感的评分产生高低的影响。在针对不同专项的学生进行过访问调查后,发现参加集体项目的学生主观幸福感高于参加个人项目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参加个人项目的学生主观幸福感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具有竞争性锻炼情境相对于娱乐性情境更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竞争性锻炼情境更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提高学生的能力感,荣誉感和自我价值感,从而提高了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四、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由于研究目的的不同,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也存在两种类型的指标,即心理健康指标和生活质量指标。测量主观幸福感有八种量表,是有范肖东等人主要引进和介绍的,包括有生活满意度量表、情感量表、费城老年中心(PGC)信心量表、幸福感指数和总体情感指数、生活量表3、总体幸福感量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量表(MUNSH)以及情感量表2。这些量表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我国学者的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可靠。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日益加深,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是解决老龄化社会矛盾的主要手段。王洁等人对体育运动与老年人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组的老年人其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命活力、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人格成长等的评分均高于不运动锻炼组的老年人,并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不锻炼的老年人[6]。所以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对于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以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

五、当前研究的共识与争论

现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在心理学领域,特别是健康心理学领域,而实际上主观幸福感与许多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生活质量、素质教育等等[7],主观幸福感实是涉及到多个领域与学科,而关于身体锻炼和人的主观幸福感认知维度方面的研究相对很少,结果也有不一致,并且现有的研究被试者大部分是大学生,被调查的地域大都是城市居民,如若使调查结果更能够具备普适性,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以及研究领域。

六、结论

体育运动与人的主观幸福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给人们造成了比较大的身体负担和心理压力,让人们处于负面情绪的影响当中。体育锻炼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 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 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 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 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每周参加二到三次体育运动,能够全面增进人的健康,扩大人们的交际范围,展示能力增强自信,使人充满生命活力,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叶平.体育活动的幸福感效益评述[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5):61-73

[2]毕明,孙承毅.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新进展[J].天津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0-74

[3]佟月华.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感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294-295

[4]庞庆军,李银萍.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4):90-91

[5]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4):23-28

主观幸福感范文5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如何使人们感到幸福和快乐并不等同于对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研究,因此有关积极心理,如乐观、快乐、满足、幸福等心理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受到格外的关注。主观幸福感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1]。考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与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是始终相伴随的。本文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手段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拟希望对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尤其是主观幸福感的评估研究提供参考。

        一、概述

回顾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古代,东西方的许多智人和学者就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诸多方面开始了对主观幸福感的探讨。这一过程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手段的发展也同样表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不仅已经从单一的情感维度发展到加入认知维度的整体评价,同时也勾勒出主观幸福感这一概念的演化过程及其本质。有学者粗略地把1967年wanner wilson《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一文作为幸福感研究的分水岭。80年代中期以后主观幸福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2] [3]。

主观幸福感评估研究曾经有过一种重要假定:一个幸福的人首先在于其拥有心理上的健康[4]。于是形成了一种基于心理健康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评估的倾向。一些精神疾病诊断量表被广泛运用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其中比较常用的有70年代derogatis等人编订的症状自评量表-90(scl-90)。心理健康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往往针对的是个些特殊群体,因而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另一种取向则是生活质量及情感体验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评估。本世纪60年代,bradburn提出了一个重要发现,他认为,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是两个彼此独立的维度,他假设主观幸福感就是由这两个成分组成[5]。diener (1985)等人提出,衡量情感应从两方面人手:情感类型的频率和强度,并发现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此后,andrews和withey(1976)又提出了主观幸福感的第三个维度:认知维度。这个维度指个体构建出一个适合于自己的标准,并将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工作、婚姻、健康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评定自己的满意感程度。依据这些维度和特点,基于各自的出发点和研究目的,许多研究人员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对主观幸福感进行评估。

二、基于生活质量和情感情体验的主观幸福感评估的手段

由于受主观性这一特点的制约,目前主观幸福感的评定应用最多的是自我报告的测评方法。许多研究者根据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编制出了不少测量主观幸福感的自陈量表,其中很多量表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在跨文化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关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评估

一些研究者还认为人们的幸福感状况取决于一定时期内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权衡[5]。如果人们较多体验到愉快的情感、而较少体验不愉快的情感,便可推定他们是幸福的。从这一假定出发,研究者们编制出大量的情感测查量表。其中主要有:bradburn编制的情感量表(affect scales:positive affect,negative affect,affect banlance);waston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简式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panas);流调用抑郁评定量表(ces-d);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但也有研究者对短期情感反应能否用来说明一个人整体的幸福感状况表示怀疑。针对这一缺陷,将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全面考虑,得出一些评估手段。

(二)有关生活满意度的评估

生活质量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一般将主观幸福感界定为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研究者们选取的主观幸福感维度主要包括总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满意感。

在对生活质量进行整体评估时,有些研究仅用一个问题,即“总的来讲,您对生活的满意感如何?”,有时附加一个评估过去生活的问题,“回顾过去,我感到满意”,为此,分别评分。在对生活满意度进行评估时,使用最多的是相对标准化的评定量表。较为常用的有:生活满意感评定量表(lsr);自我标定量表(sas);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slss) ;多维度学生生活满意度量(mslss);感知生活满意度量表(plss)等。

(三)有关总体幸福感的评估

虽然某些因素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决定整体满意感判断的重要因素,但是,个体对每个领域所赋予的权重并不相同。因此,diener等人提出不能仅仅依赖实验者所设定的一系列领域里的满意感的堆积,而是需要整体的评价[7]。

(四)言语评定量表

有关总体幸福感的早期测评工具比较的简单,一般只有一个项目,要求被试者从总体上对自己的幸福(或快乐)感受进行判断,然后进行等级选择。单项目的幸福感评定虽然十分简捷,但是由于它易受个体测评时心境的影响,稳定性不足,因此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使用多项目的主观幸福感评定量表,以保证测量结果更具稳定性和有效性。这些量表主要有: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 ;总体幸福感量表(pgwb);牛津主观幸福感问卷(ohi);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夏普量表(sharp;《国际大学调查》(ics)问卷(分a卷和b卷);中国人幸福感量表(chi);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swbscc);儿童主观生活质量问卷。

自陈量表测验具有较好的测量特性。量表得分与日常心境报告、私下报告、配偶报告呈中等相关。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的得分会随所使用量表、项目顺序、时间坐标、当时心境以及其它一些情景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主观幸福感的自陈量表测量,似乎也更多地受到被测者反应倾向的影响。

(五)非言语评定量表

除了文字性的评定项目之外,为了避免教育及文字的影响作用,研究者还开发了一些非言语性评定量表,如 andrews 的人面量表;cantril的阶梯量表;cantril 的山高量表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学者指出,在测量主观幸福感时,“量表”一词有两种不同的用途。一种情况和常规的心理测验相同,量表是用来获取信息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评定主观幸福感。另一种情况下,它是一系列不同回答的集合。通常可用其中的一种记录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许多不同项目的回答。这些项目既可组合成单一的量表测量总体的主观幸福感,也可彼此分开测量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方面。

三、主观幸福感评估的发展趋势

    (一)主观幸福感评估指标趋于整合

有一项研究从几种常用的主观幸福感自陈量表,在我国城市居民中进行试用,这几种量表尽管存在诸多缺憾,但还是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的,特别表现在内在一致性信度和构想效度方面。这表明作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人类的主观幸福感可能也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8]。值得一提的是,这几种量表往往只是从认知、或情感等孤立的角度出发对主观幸福感加以测量,很难揭示出主观幸福感的全貌。因而这种评估手段,可以从一定程度衡量社会发展水平,但对个体诊断则需要参照多种评估指标。有的研究者指出,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应当包括力量感、自主意识、愉悦感、自信心等指标日[2]。这些说法正反映了主观幸福感测量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即主观幸福感的指标整合问题。

(二)主观幸福感评估方法走向多样

自50年代以来,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主要采用的是自陈量表法。用自评量表测量主观幸福感时,其得分会随所使用量表、项目顺序、时间坐标、当时心境、被试反应倾向以及其他一些情景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多种测量方法的运用是未来主观幸福感测量的一种趋势。近年来,较为引人注目的经验样本测量方法通过搜集被试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出现的心境、情感以及其它感受的样本,来评价被测者的主观幸福感状况。由于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记忆偏差对经验报告的影响,因而被认为可以提供比自陈量表更为精确的测量结果。另外,对生活状况的定性描述打分、模糊情感刺激反应测量、微笑率测量、对生活事件回忆的记录等方法,以及一些生理反应测量方法(如唾液中的皮质醇水平测试),也被用于对主观幸福感状况的评定。 【参考文献】

       [1]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

       [2]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4).

       [3]吉楠,李幼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

主观幸福感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

1幸福感的概述

幸福感是近年来使用较多的一个指标,它主要是考察个人生活品质的综合性心理指标[1]。SWB的结构主要由三个维度组成,分别是: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及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则是对人总体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价;而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则能够反义人生活中情感变化。而从定义及其形式角度来说人具有更多的积极情感以及相对较少的消极情感,能够更好地评价自身主观性。

目前,新观点将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合并为人体的情感平衡点[2],即积极情感在人体情感中占据绝对优势。Diener 认为,SWB有以下三个特点:主观性、整体性及相对稳定性。有研究人员发现,SWB不会因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巨大的变化。从长远来看,主观幸福感具有相对稳定的量值。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评

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采取自评量表形式,我国一般采取以下五种量表:①由Andrews&Withey(1976)编制的人面量表,其进行非语言性的总体幸福感的评价;②由Fazio(1977)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其是一种定时性测量工具,用于评价受试者对幸福叙述;③由Campbell(1976)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其用来评价受试者现有的幸福程度;④由Kamman&Flett(1983)编制的情感量表,其评价测试者主观幸福感;⑤由Ed Diener(1995)等人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ICS)问卷(分A卷和B卷)。这五种量表,在我国大学校园中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SWB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即使国家不同,也有很多相同之处,然而,SWB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也会存在文化异质性,在使用前应对量表进行修订,同时,使用量表测量SWB时,还会受到量表种类、时间坐标、项目顺序、当时心境及被试反应倾向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测量主观幸福感时应综合使用多种测量方法。

3 影响大学生幸福感因素

3.1性别 目前,国内外对于性别影响幸福感并没有统一的结论。根据严标宾等人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和幸福感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11]。而谢敏芳则持有相反的观念,研究结果显示:女生幸福指数显著高于男生[12]。如Wendry和Eagly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体验到更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和满足感。

3.2年级 何瑛与李景华的研究均认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别显著。但二人结论不同, 李景华研究认为,一、二年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相比,二年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更高[8]。 何瑛认为一、二、三年级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呈下降趋势,到四年级略有上升 [7] 。

3.3自尊 自尊会导致幸福感。自尊是测量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指标之一,Diener(1984)认为,自尊与SWB具有正相关关系。Staats等(1995)发现自尊在大学生SWB的生活满意度及积极情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张雯、郑日昌的研究发现,大学生SWB与自尊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 = 0. 37 ,P

3.4人格 主观幸福感与稳定的人格特质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其稳定性很高。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在神经质和外倾的作用下敏感性很高,具有气质作用,主观幸福感与其他三种因素没有直接关系。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显示,主观幸福感与外倾具有正相关性,与神经质具有负相关性[3~4] 。

3.5 经济状况 对于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论。有研究显示,主观幸福感与收入具有正相关性。也有研究显示,只有在相当穷困时,收入才会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如果人们的需求被满足,收入对SWB的影响很小。严标宾等研究显示,家庭收入低的大学生对生活满意度比家庭收入高或在平均水平家庭的大学生低。[9]佟月华研究显示,部分收入低的大学生的SWB比总体学生的平均值高[10]。Easterlin R A(2001)的研究认为,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与个体对物质的期望等主观因素有关,并受其调节,可对上述结论作出解释。

3.6社会支持 个体在社会中的得到肯定得重要表现是社会支持。大部分心理学家指出,拥有较高社会支持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也较高。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具有正相关性。家庭、朋友支持及其他支持如老师、同学、亲戚等支持都具有情感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及社会性支持的内容。在预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指标的过程中,不同的支持条目对主观幸福感具有不同的影响。家庭支持及朋友支持对总体主观幸福感和消极情感起到预测作用,家庭支持及其他支持对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产生预测作用[2]。

上一篇空气污染报告

下一篇恋爱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