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原文及翻译范例6篇

劝学原文及翻译

劝学原文及翻译范文1

[关键词]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修辞;同一

电影是一种集艺术性和商业性于一体的艺术和媒体形式。电影片名可以说是电影内容的灵魂。随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欧美影片涌入中国的影视文化市场。影视片名往往具有画龙点睛、吸引观众、耐人寻味的作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到观众对于电影的预期,关系着商业票房收入,更会影响影片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的展现。因而,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并非易事。

但是,目前国内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常见的有一片多名、一名多译以及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过分追求票房效果而大肆进行商业炒作,在片名的翻译上商业味太浓等问题。(崔志娟,2007)随着西方修辞学的不断发展,许多学者试图将该领域所取得的一些成果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为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美国当代著名的修辞学家肯尼斯•伯克提出了“同一”修辞理论学说,该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电影片名的翻译是翻译表现的一种形式。从修辞学角度上来说,翻译也是交际的一种形式,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读者从译文中所获得的信息量以及读者是否接受并认同译者的译文。因此,笔者认为在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力图取得与电影的原创者及与电影观众的同一,同一程度越高,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修辞效果就越明显。

一、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的本质是同一

(一)肯尼斯•伯克的“同一”学说理论

当代著名的美国修辞学家肯尼斯•伯克被认为是20世纪关于语言和符号之社会功能研究领域中的主要思想家之一,是当代新修辞学的开创者。伯克认为,修辞是使用符号(即语言)去诱发合作的一种行为。修辞毫无疑问是基于语言的基本功能之上的。在此基础上,伯克提出了“同一”学说(identification)修辞学说,该理论对西方文学艺术影响很大。他认为你要劝说某人,必须和他或她取得同一。同一是劝说的起点,也是劝说的目的。他强调在劝说交际过程中的认同感,认为要达到诱发他人行动的目的,修辞者必须使用符号(即语言)与听读者取得“同一”。同一是伯克新修辞学理论中的核心内容。伯克的同一是根基于“质”。“同一”概念与“同质”同义,即如果两个人具有相同的物质,他们就同质或同一。(邓志勇,2011)

伯克的“同一”是一个等级或延续体的概念而不是一个是与否的概念,基于个体的差异(思想、情感、价值、观点等),同一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伯克的同一学说有三种形式,即同情同一、对立统一以及无意思同一。同情同一是指在思想、感情、价值、观点等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对立统一是指修辞者与读者、听众,即使他们在某方面有分歧,因为面对共同的对手而同一;无意思同一是指修辞者使用包括听众在内的词语或手段,使听众或读者无意识或潜意识地认同修辞者,把自己想象成修辞者所描绘的那样。

伯克认为“同一”是劝说的关键。当你进行劝说时,只有尽可能地与对方保持相同的观点或思想,使用相同的语言以及语气,才有可能说服他。他认为劝说来自于同一,同一既是出发点也是目的。

伯克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修辞的。因此翻译作为一种人类交际活动也是修辞的,译者将原文化传递的信息通过另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其出发点和目的就是让译文读者接受原文化信息,以期达到思想、价值认识上的同一。因此,根据伯克的“同一”理论,笔者认为影片片名的翻译过程中必须做到电影片名译者与原电影创作者的同一,译者与观众的同一,同一程度越高,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效果就越明显。

(二)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过程本质上是同一

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过程中,为了实现电影片名的审美价值,使得片名和电影的内容和译者、观众在修辞上达到高度的同一,译者常常使用一定的修辞策略和手段。在这方面,译者应摆脱原文词语束缚,深入把握原创者的思想美学内容,以艺术家的匠心对待原片,进行新的艺术创造,从而将美感经验传导于观众。因此,笔者认为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过程中,译者应力图取得与电影的原创者的同一以及与电影观众的同一,同一程度越高,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效果及影响力就越明显。

众所周知,翻译和西方修辞学一直以来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伯克认为,修辞是使用符号(即语言)去诱发合作的一种行为。从修辞学角度上来说,翻译也是交际的一种形式,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读者从译文中所获得的信息量以及读者是否接受并认同译者的译文。

翻译涉及几个重要的过程,起初是译者与原创作的沟通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译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去阅读和理解原文的阶段,其参照物是原文。然后是译者与译文读者的交际阶段,其中媒介是译文。按照修辞的观点,翻译也是交际的一种形式,那么译者就不能轻视读者这一点,因为翻译的成功与否最终体现在读者对翻译作品的反应。根据伯克的观点,修辞是用符号或语言去影响诱发与别人合作的一种行为,因此我们认为翻译是译者使用一种符号(即语言),通过各种有效修辞策略去影响读者,目的是达到思想认识上的高度认同,尽可能达到交际目的。

由于翻译和修辞都是一种以交际为目的的活动,那么电影片名翻译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修辞的过程。在这个翻译过程中修辞者就是电影汉译者本人,观众就是广大的电影爱好者,译本(汉译的结果)则是修辞的产品,而片名翻译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电影观众是否接受并认同译者的译名,是否达到了预期的修辞效果,是否取得了与电影的原创者以及与电影观众的同一。

要做到译者与原电影创作者以及电影观众的“同一”,在电影片名翻译的过程中,作为译者就应当详细了解原电影创作者创作背景、价值观以及电影创作的内容和特点等,然后使用最恰当的最适合观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展现给观众,以期做到使电影译名和原电影在创作内容、表现形式和创作风格上达到最高的一致和同一。

二、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同一”

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与电影原创者的同一主要体现在译文与原文的同一,主要是创作的意图、背景以及思想观点等;译者与电影观众的同一是建立在译者与电影原文创作者的同一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翻译名应适合电影观众的知识结构、价值观、情感特点、态度、需要等心理因素,否则电影观众就不会理解或相信译文,那么片名的翻译也就达不到预期的修辞效果。这里的同一由人的行为决定。从心理学来看,人的行为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个性倾向(态度、价值、需要、信仰);二是个性特征(气质、能力、智商等)。作为人而生存,就会在更好与更坏之间进行选择。因此同一的维度是:价值、态度、需要、信念、认知、情感、知识和认知等。

当然,电影观众与原文创作者的同一是最高层次的同一,只有当译者与原文作者之间、译者与译文观众之间的同一取得了,它才能取得。这种同一表现在电影观众通过译文完全把握了原文创作者传递的各种文化信息。电影观众与原文作者的同一很难取得,因为在译者与原文作者的交际以及译者与译文读者的交际中可能会出现信息传递不全或遗漏。在电影片名翻译中,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英文电影片名汉译过程中译者应与原电影创作者保持“同一”

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过程中,影片译者应与原电影创作者保持同一。首先是体现在翻译的内容上,要求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原电影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思想观点、立场、所流露的感情以及创作背景等。

其次体现在翻译内容的表现形式上。电影译者与原电影创作者在表现形式方面的同一是指电影译者在忠实于原电影创作者的话语内容的前提下,通过灵活的修辞策略和语言,尽可能地再现作者叙事、说理、写景、表情等的方式。那么,译者最好能做到在电影观众同一的同时能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与作者保持同一。但是一般很难做到。在这方面,有许多英文电影片名译得比较成功。Brave Heart(《勇敢的心》)、Titanic(《泰坦尼克号》)、Gladiator(《角斗士》)、A Beautiful Mind(《美丽心灵》)、Million Dollar Baby(《百万美元宝贝》)、Crash(《撞车》)等。这些电影片名在汉译过程中,都既考虑到了原创者的内容,又满足了中国电影观众欣赏心理,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同一。

(二)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中译者应与电影观众同一

检验电影片名翻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电影观众对翻译的片名反应。电影观众与原文创作者的同一是最高层次的同一。英文电影译者与电影观众的同一是建立在影片翻译者与原文创作者的同一基础上。这种同一意味着电影译名要适合观众的价值、态度、需要、信念、认知、情感、知识和认知等心理因素,否则观众就不会理解或相信译名,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就达不到应有的修辞效果。下列电影片名的翻译注重了这一点,侧重观众和译者之间的互动。例如Waterloo Bridge译为《魂断蓝桥》;The Bathing Beauty译为《出水芙蓉》;My Fair Lady译为《窈窕淑女》;Gone with the Wind译成《乱世佳人》;The Wizard of Oz译成《绿野仙踪》等。这些电影片名在汉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观众的价值和思想,采用修辞语言,结合中国文化元素,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保持与原创作者、电影观众的高度统一。

三、结 语

伯克的“同一”修辞理论学说对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指导意义在于它告诉译者在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应当做到与电影的原创者以及与电影观众的同一,这种同一程度越高,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修辞效果就越明显。电影片名的翻译讲求摆脱原文词语束缚,深入把握原创者的思想美学内容,以艺术家的匠心对待原片,进行新的艺术创造,从而将美感经验传导于观众。

[参考文献]

[1] Burke Kenneth.A Rhetoric of Motives[M].New York:George Braziller,Inc.,1950:55.

[2] 邓志勇.英语修辞理论与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0(01).

[3] 邓志勇.修辞理论与修辞哲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4] 崔志娟.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认知分析[J].科技信息,2007(34).

劝学原文及翻译范文2

[关键词] 功能对等 广告翻译 交际目的

一、奈达对等理论简述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奈达对翻译界的影响就一直方兴未艾。他也是中国翻译界最为熟知的国外翻译理论家,甚至一度时期在中国翻译界形成了“言必称奈达”的局面。虽然90年代以后随着更多西方翻译理论的涌起,奈达的影响逐渐被淡化,但是其理论依然对翻译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他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依然广为翻译界引用,被很多人奉为翻译的标准。

作为一名杰出的圣经的翻译者,奈达非常注重听众或读者的接受程度,追求译文的交际效果。这一原则也充分体现在他对《圣经》的翻译之中。因为奈达在《圣经》翻译过程中大量使用简单地道的英语表达,所以“非基督教徒也能够对之轻松阅读并理解”(marlowe 2004)。奈达翻译理论和实践中最主要的对象是读者。他认为,翻译中需要考虑的重点是“译文接受者能够在何种程度上正确理解并欣赏译文”。显而易见,功能对等理论的精髓就是“对原文接受者理解原文的方式和译文接受者理解译文的方式进行对比”(2001:86)。

“功能对等”是奈达在“动态对等”基础上的另外一种提法。所谓动态对等,指的是“译文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一致”(nida & taber 1969:24)。奈达于1986年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并指出,这两种说法的内涵实际上是一致的。这样做的原因只是“为了避免‘动态’一词可能引起的误解”(because of a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older expression)(waard & nida 1986:vii-viii)。功能对等理论从读者接受角度去思考翻译问题,强调“读者反应”,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原文,更需要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奈达认为,如果译文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一样理解并欣赏译文,那么就可以说,这样的译文实现了“功能对等”。可见,功能对等和动态对等并不矛盾,其主要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奈达通过“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功能”这一概念,突出译文和原文在“功能”方面的对等和一致。他在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一书中提到,在交际和影响的有效性方面,仅仅罗列文体特征远没有决定其功能重要(ibid:134)。可见,“功能对等”中的“功能”主要指的是翻译的交际功能。比起其他希望达成某种特定翻译标准的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更加灵活,允许翻译中出现各种多样性(ma 2004:99)。所以,尽管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基于圣经翻译,但是,功能对等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圣经翻译方面,而是在众多文体的翻译实践方面都行之有效。

二、功能对等理论对广告翻译的指导意义

1.广告的基本特点

广告的主要特点体现在aida法则中。所谓aida法则,就是英文中“attention”、“interest”、“desire”和“action”四个词的首字母组合,即:首先引起读者的兴趣(interest)及注意力(attention),唤起读者的购买欲望(desire),促动其采取购买行动(action)(wells, sandra & burnett 2006:102)。广告的目的是通过宣传让公众了解并接受产品。作为一种说服艺术,广告具有极大的劝诱性质。为了独树一帜,别出心裁,广告制作总是标新立异,图文并茂。表现在语言上则形式各异。或恢弘壮观,或幽默滑稽,或荒诞奇特,但总是在设法给读者或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它通过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宣传以及视觉、感觉等效果来诱导消费者,劝诱消费者消除顾虑,采取购买行动。

2.广告翻译原则

由于广告创作是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基础上的综合性艺术。它集社会学、美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文学、语言学于一身,具有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所以,在进行广告翻译的时候,既要立足于广告语言的传递,又要立足于广告所植根的深厚的文化土壤。只有这两个方面兼顾,才能收到预期的宣传效果。从语言层面来讲,广告语言的基本特征是语言简练、通俗客观、逻辑分明、易于记忆。翻译成其他语言时,既需要传递原文信息,又要力求译文亲切易懂。为了这一目的,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大都需要打破原广告词的语言形式,用目标语能够接受的、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广告信息,实现劝诱功能。从文化层面来说,由于不同语言的广告势必要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广告翻译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文化方面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对两种语言分别所处的文化背景、大众的审美情趣等方面进行对比。解决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理解困难,及时对译文进行调整。改变原文中背离目标语文化的现象,采用目标语市场能够接受的文化信息和目标语读者所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使译文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实现和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因此,广告翻译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的传达。以下就从这两方面入手,浅析英汉广告互译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1)不拘泥于语言形式,实现广告的交际目的

一般来说,广告的语言精练生动、极富吸引力,以此来传递信息,唤起读者的兴趣。所以翻译时要求译文也同样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使译文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一样理解并欣赏译文”,充分实现广告的劝诱功能和交际目的。由此可见,广告翻译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拘泥于原文的结构,用译文读者能够接受的语言形式重新组织广告语言,从而顺利实现交际目的。如以下各例所示:

例一:your lips will know it. but your hips won't show it.(3 musketeers 巧克力)

译文1:您的嘴唇感觉到,您的屁股不显现。

译文2:好吃看不见。

这是“三个火”巧克力的广告词。译文1对原广告采取了直译,既保留了原文的“意”,还保留了原文的“形”。然而,因为“动态对等远不止正确交流信息”(nida & taber 1969:25),所以尽管译文1正确地传递了原文信息,但是,并没有很好地传达原广告体现的意味,读起来也不太文雅。译文2突破了原广告的形式,用短短5个字,体现了该巧克力既“好吃”,又“不会发胖”的特点。言简意赅,琅琅上口,容易被消费者记忆和接受,能够很好地起到广告的宣传效果。

例二: we lease too, honestly.(汽车租赁广告)

译文1:老实说,我们也做租赁。

译文2:诚信租赁。

这则广告采用的是语义双关。因为“honestly”一词既可以指“naturally”,表示“当然”,又可以用做“honest”的副词,表示“诚实的”,所以该广告的双关含义是“我们做汽车租赁,我们的生意立足诚信”。译文1因为对原文亦步亦趋,没有从交际的角度的来处理翻译,难免词不达意。而译文2巧妙地使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诚信经营”、“立足诚信”等商业箴言,对原文进行创造性再现。既体现了产品的性质,又实现了广告的宣传目的,更好地为译文读者所接受。

例三:穿金猴皮鞋,走金光大道。(金猴皮鞋)

译文1:i wear golden monkey shoes. i walk on golden road.

译文2:golden monkey takes me everywhere.

译文3:wear golden monkey, wear success.

原广告行文对仗工整,朗朗上口。译文1为了保留原文的形式,进行了字面翻译,结果反而使人感到莫名其妙,因为“金光大道”对中国读者来说,具有“成功”、“一帆风顺”之义,而“golden road”(金色的道路)对英文读者来说,除了“金色的大道”之外,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无法产生预期的宣传效果。译文2简单明了,而且借用了英文歌曲“country road”中的歌词“country road, takes me home”,具有一定的宣传意义和劝诱功能。译文3采用重复的修辞手法,而且把“金光大道”意译为“success”,既明白易懂,又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达到了刺激消费的目的。由此可见,译文2和译文3更加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成功地实现了广告的交际功能。

例四:随身携带,有备无患;随身携带,有惊无险。(速效救心丸)

译文1:taking it with you, you can avert dangers. taking it with you, you can avoid peril.

译文2: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译文3:a rescue in need is a rescue indeed.

原广告运用了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既突出了药品的优越品质和功效,又读起来抑扬有致。译文1直扣原文的字面意义进行翻译,反而适得其反,读者对该药的理解容易出偏差,也许会误认为这是一种防身武器。译文2直接引用了一句英文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看上去与原文没有达到语义对等,但是,却实现了与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随身携带而有备无患”的“药品”正是“需要时就出现在你身边”的“朋友”。所宣传的药品成为了受众的“朋友”,缩短了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达到了广告宣传的目的。译文3是对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的仿造,用“rescue”代替“friend”,突出了速效救心丸危难之时能救命的重要特点。该译文更上一层楼,很好地实现了产品的宣传目的,充分发挥了广告的劝诱功能。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在广告翻译这一特殊的领域,译者在实现原文广告到目标语广告“功能对等”的过程之中,不应该、也完全没有必要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和语言结构。实践证明,成功的广告译者必然是善于驾驭目标语表达方式的高手,必然会大胆地、创造性地、艺术地重新构建广告语言,以取得良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2)文化差异,巧妙传递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深深扎根的土壤,具有一定的文化独特性。不同的文化差异造成不同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价值观念等,这些都会影响消费者对广告的理解以及广告的效果。作为一种植根于深厚文化土壤上的综合性艺术,广告从各个方面体现着其所在文化的特性。广告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 ,它不仅仅将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而且需要巧妙地处理转换过程中的文化差异,使消费者自然而然地认同广告的深层文化内涵,通过被吸引而产生购买的欲望。

因此,不管在任何情况下,译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文化人。他必须非常熟悉本族文化和外族文化,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所在的文化背景和大众的审美观点及消费心理,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和宗教禁忌,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翻译处理。在翻译的过程中,时刻对两种语言所在的文化环境、两国人民的审美情趣等多方面进行对比、斟酌,从而在翻译中既能够体现产品的特点,又不背离本国读者的审美习惯,达成广告的交际目的。例如,圣罗兰香水中有一款名为“opium”(鸦片),如此命名是希望体现该香水无法抵御的销魂魅力。但是,对于深受“虎门销烟”等重大历史事件影响的中国人,并不见得会喜欢“鸦片”这个名称。所以,如果把它直接翻译成“鸦片”,则有悖于汉民族的审美情趣。中国读者很难用与西方读者同等的审美观来“理解并接受”该产品。所以,这样的翻译,充其量只是一对一的翻译,不能充分实现广告的传播功能,也难以体现“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原则。

广告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译文广告有效地被目标语读者接受,并使他们对广告产品产生和原文读者同样的兴趣,从而采取购买行动。所以,遇到具有独特文化色彩的广告词时,译者必须时刻以目标语读者的审美观点和接受程度为首要考虑对象,以传达广告效果为目的,巧妙进行文化方面的调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上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之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一旦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功能达到对等,就能够保证译文既传情达意,又实现了广告宣传的目的,这也正是功能对等的精髓所在。以下用具体实例来体现功能对等原则对翻译具有典型文化色彩的广告词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例一: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中国联通)

译文1:china unicom links china with chinese knot.

译文2:chinese unicom binds chinese together.

“中国结”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品,其渊源久远。它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史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 充满情感的字眼。与其有关的词汇,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都给人以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中国联通用“中国结”作为其广告宣传词,既含有连接千万家之义,又能有效地激发民族情结,具有深远的宣传交际目的。但是,在西方文化中,“结”并没有这样的意境和功能。简单的一个“knot”无法给读者带来“连接”、“团结”之联想,反而会令人联系到“死结”这个概念。因此,译文1尽管传递了原文的信息,但是并没有实现功能对等,无法达到宣传目的;译文2没有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而是根据原文意境和宣传目的对原文重新创造,简洁明了,通顺达意,在功能上取得了和原文的对等,也实现了原文的交际目的。

例二:惊世之美,天地共造化。修身,齐家,治业,行天下。帕萨特,成就明天。(帕萨特汽车)

显然,该广告模仿了《礼记》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念。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该广告借用这一理念,旨在说明帕萨特汽车帮助驾驶者“修身”、“齐家”、“治国”和“行天下”,来体现帕萨特汽车对人生所有重要时刻都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理解这层文化内涵,才能够在翻译时,根据原文意境,顺利组合译文,使译文和原文在功能上达到对等。试译为:

it’s your starting point. your family starts here. your career starts here. your world starts here. passat, excellence beyond earthly worth.

从以上例句不难看出,广告所包含的深层文化蕴涵深深地影响着广告的语言形式以及表达特点和习惯。因此,仅仅对两种语言的掌握并不足以保证深入、有效、灵活地再现原文广告。为了自然得体地表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以及广告信息,使其实现和原广告的功能对等,译者还必须充分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并斟酌权衡,巧妙处理译文。只有这样,才能在翻译中保证产品形象和信息的准确传递,实现广告的交际功能和预期的宣传目的。

三、结束语

尽管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基于圣经翻译之上,但是功能对等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圣经翻译方面,它在众多文体的翻译实践方面都行之有效。作为一种最能体现传情功能的文体,广告最重要的功能是劝诱功能。而广告翻译需要达到的效果在于能够有效地传达劝诱功能,实现广告的宣传目的。在这方面,“功能对等”理论非常切合广告翻译的特点。因为它总是把读者的反应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把交际功能作为其翻译目的,认为“如果读者不能够适当地对译文做出反应,那么不管产品在理论上宣传得怎么好,这样的译文都不能被接受”。很显然,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广告翻译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时至今日,仍然可以作为广告翻译的标准。

参考文献:

[1]ma, huijuan. 2004.a study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2nd e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malowe,michael.2004. against the theory of 'dynamic equivalence'. http:/dynamic-equivalence.html

[3]nida,eugene a. 2001.language and cultur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4]nida, eugene a & taber,c.r.1969.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e.j.brill

[5]waard.j.de & nida, e.a.1986.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ng. nashville: nelson,) vii-viii.

[6]wells, william, moriarty, sandra & burnett,john. 2006. advertis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7 th ed). new jersy: pearson education

劝学原文及翻译范文3

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讲究“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也是如此,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因此,我认为文言文阅读训练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在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加强诵读;词语和句式的大量识记;准确规范的翻译练习;增大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

(一)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不是让学生背字典、背语法条条,而是要通过诵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

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到那种语言环境中,每天说,每天听,就能很容易地学会。经常听到有人参加英语研究生考试的时候狂背几百篇阅读理解,就会在考试中得到很高的分数。为什么本来对英语一窍不通的人会考到这么高的分数呢?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为自己创造了一定的语言环境。说文言的时代已经距我们很远很远了,后世学文言的人已经找不到那种语言环境了。但是,我们可以在诵读时,口耳眼心都用上,培养文言的语感,自己用心去品味当事人说话的环境和神态,为自己创造出一个语言环境来。需要强调的是,诵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阅读文言文与阅读现代文不同。现代文是从现代汉语写的,所用的词汇和句式在口头上就很熟,并且理解了,只要把文章念出来,体会体会,就能明白意思。文言文是用古汉语写的,我们虽然通过汉字,用现代的语音读出声音来,但不明白这些声音的意义,也不明白这些声音是如何组合起来的,当然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叶圣陶先生曾举“弃甲曳兵而走”为例,很好地说明了这种现象,“弃甲曳兵而走”,六个字中,除了“曳”字外,其余五个字都在2500常用字表中,小学毕业生都会认会写,但会认会写并不等于能够理解它们在文言中的意思。“弃”只在“放弃”这个词儿里学过;“甲”呢,只知道甲乙丙丁的“甲”;“曳”字没学过,当然不明白是“拖”的意思;“兵”字认识,但只知道是“水兵”“士兵”的“兵”;“走”字认识,也只明白是“行走”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纵使高声朗读,甚至死记到能“背诵”的程度,纵使悟性很高的学生,也很难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二)词语和句式的大量识记。我们只有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2.力求准确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劝学原文及翻译范文4

广告语语言特点翻译要求

一、汽车广告语

广告语是一种宣传用语,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下文主要从狭义的文字语言方面探讨广告语。作为商品,汽车有其特殊性。汽车自19世纪末诞生以来,已有120多年历史,汽车广告也应运而生。百年发展历程、高昂的价格对汽车广告提出了高要求。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中通过简明恰当的语言推销汽车,广告语成败对汽车宣传有重要影响。

二、英语汽车广告语的语言特点

1.词汇特点――简单生动

“广告英语在用词方面与普通英语有着较大的区别”。为达到预定的宣传效应,广告词语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英语广告语言中,简单的名词、短小的动词、生动的形容词、亲切的人称代词以及吸引眼球的新颖词较常使用,达到简单生动又联系生活的效果。例如:

(1)Baseball,hot dogs, apple pie, and Chevrolet (Chevrolet).

(2)Think. Feel. Drive. (Subaru)

(3)At 60 miles an hour the loudest noise in this new Rolls-Royce comes from the electric clock. (Rolls-Royce)

(4)Your next car. (Chrysler)

(5)Piston engines go boing(x7). But the Mazda goes hmmmmmmmm(Mazda 1973).

(1)例前三个名词都是美国文化代表,将Chevrolet置于第四个位置正体现了其品牌代表性;(2)例几个简简单单、大众熟识的动词精确传达了Subaru希望带给消费者的感受;(3)例虽用了loudest一词,但反衬出了Rolls-Royce的噪声极其微小;(4)例使用第二人称拉近了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显得更为亲切;(5)例前后两个具有创新性的拟声词boing(x7)与hmmmmmmmm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形成反差,突出了Mazda的优势。从以上解读可以看出,英语汽车广告语中虽没有用大词、难词,但简单生动的词语已清楚明了展现了不同汽车品牌的特质,不仅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又达到了理想的宣传效果。

2.句法特点――简短、祈使与疑问

英语汽车广告语中,常使用短小精悍、突出重点的简单句,省略次要部分,给人遐想空间。而且,“广告的功能之一为劝说功能(function of persuasion),即劝使消费者心动,采取消费行动”。祈使句正是实现劝说功能的不二之选,形成强大号召力。此外,英国学者Greg Myers曾提出,疑问句如同祈使句意味着对读者直接说话,通常被视为需要作出反响,就像电话响了需要回话一样,引发消费者对问题进行思考。例如:

(1)Shift the future. (Nissan)

(2)Drive your way. (Hyundai)

(3)What will you do with all the money you save? (Toyota, 1980s)

(4)Have you driven a Ford…latterly? (Ford)

(1)(2)两例既是简单句又是祈使句,让消费者轻松记住广告语,也达到了良好的劝说功能;(3)(4)两例为疑问句,且使用了人称代词,以问答形式拉近了与消费者距离,引发消费者思考。英语汽车广告语的句法特点与词汇特点类似,以“简”为主,结合祈使句、疑问句等不同形式,清楚简明地传达汽车的品牌含义,表达鲜明。

3.修辞特点――多样修辞

广告语要新颖独特、具有创新性,发挥语言本身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广告语中常用修辞,在于修辞本身的吸引力,借此达到形象生动、让人过目不忘的目的。英语汽车广告语中,比喻、拟人、仿拟、押韵、对偶、双关、拟声等都有很强的可读性,让读者身临其境。例如:

(1)Like a rock. (Chevrolet Trucks)

(2)They will stay on the job longer than most employees(Volvo).

(3)Where there is a way, there is a Toyota(Toyota).

(4)Major motion, from Nissan(Nissan).

(5)Bigger in Texas, better in a Dodge. (Dodge)

(6)Chevrolet, building a better way (to see the USA).

(7)Zoom,Zoom,Zoom(Mazda).

以上7例呈现了7种修辞,使每个汽车品牌的特质明朗化。如(1)例将Chevrolet Trucks比喻成rock,传达了其坚实硬朗的特质;(2)例套用大众熟识的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这种仿拟不仅新颖有趣,而且朗朗上口;(3)例三个拟声词,生动贴切,给人真实感。修辞运用得当,会给人带来好感,抓住消费者眼球。

三、英语汽车广告语的翻译要求

1.理解广告原文

一位法国译者说过:“翻译就是理解和使人理解”。理解原文是翻译的第一步。翻译英语汽车广告语时,理解原文不仅指把握原广告语的内容、形式,还要分析汽车品牌的特质、价位等,准确结合广告语与汽车本身,减少翻译不当与偏差。

2.具备跨文化意识

每个国家都有其文化特色,这种文化差异体现了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英语汽车广告语翻译成中文时,必须符合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品味。例如,广告语“Where there is a way, there is a Toyota”翻译成中文为“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译文套用中国俗语“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保留了原文的仿拟修辞,还有十足的中国韵味。

3.根据语言特点,恰当选择翻译方法

英汉广告语包括汽车广告语在语言层面上存在相似之处,如选词精炼、简单,句式多用简单句、祈使句与疑问句,注重运用多种修辞。这种情况下,选择直译法可以保证译文与原广告语结构与形式的一致。例如:“Life is a journey. Enjoy the ride(Nissan).”翻译成中文为“生活就是一次旅行,祝您旅途愉快”。

但是,英汉语在语音、构词、句型上还有很多差异,大多情况下很难使用直译法。意译法更注重传达信息,改变形式,使翻译过程灵活多样,也使译文更符合受众的表达习惯。例如,“The relentless pursuit of perfection. (Lexus)”翻译成中文为“不懈追求完美”,将原文的名词短语转变为动宾短语,符合中式表达,更有号召力。

4.运用修辞,重视创新

恰当的修辞给人以均衡美、变化美及形象美,给人美的享受。创新则使文本脱颖而出,吸引消费者,“美国广告大师伯恩巴克认为,广告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独创性和创新性”。很多英语汽车广告语恰当结合了修辞与创新,因此成为广告经典。在将类似广告语翻译成中文时,要尽量保留原文修辞与创新的有效结合。

四、总结

将优秀的英语汽车广告语翻译成中文时,无论从语言本身还是从文化内涵方面都极具挑战性。汽车广告语翻译过程中,须了解原文语言特点,遵循翻译要求,确保译文达到与原文一样的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Greg Myers.Words in Ads[M].London:Green Gate Publishing Services,1994.

[2]刘立剡.商业英语广告标题句的词汇特色[J].商场现代化,2008,(34).

劝学原文及翻译范文5

【关键词】影视翻译 文化翻译 文化适应性

一、《甄执》英译现状分析

1.古诗句的翻译――“引经据典”式翻译。《甄执》中许多台词摘自古时文人墨客的名句,有人说过“诗歌不可翻译”,难以取舍的无非是如何将诗歌的美感和韵味完整地传达给读者。这些诗句完美地勾勒了剧中角色的人物特征与个性,已然是本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剧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愿得一人心,白首永不离”。英译版《甄执》中给出的译文是“To capture the heart of my fated lover and cling together till our hair turns gray.”《中国日报》高级专栏作家周黎明先生给出的翻译则是“Win a heart so dear; till death, keeps near.”相比之下,前者将原诗的基本意象都完整地表述出来了,画面感十足,体现了诗中坚贞不渝的爱情观,而周先生的翻译虽不完全忠实原作,但其韵脚充分体现了诗句所独有的律法,与原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2.古敬语的翻译――“参详西史”式翻译。英译版《甄执》的另一特色是不同品级的称谓和问候语的翻译。例如,剧中“小主”这一称谓目前有两种译法,一者译为“your ladyship”,另一种则译为“young mistress”。这两种译法各有特色:前者考虑到英语国家观众的接受能力,选择了西方社会本就用于称呼贵族女性的表述,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困惑;后者则抓住了“小主”这一称谓的两大特点,一是年纪较轻,二是身份卑微,但是“mistress”一词有“情人”之义,偏贬义。这两种译法共同的缺憾就是没有表现出中文“小主”的俏皮明快以及仆人对“小主”的“奴颜婢膝”之意。

3.独特文体的翻译――“个人解读”式翻译。《甄执》中的台词“古色古香”,剧中人物对话文艺调十足,语调不急不缓,口气不惊不乍,从容大方,语言风格非常接近《红楼梦》。这种所谓的“甄痔濉币皇敝间成为网络上的热门文体,尤其在年轻网友间刮起了一阵热潮。《甄执》中“不偏爱,懂节制,方得长久”译为“No favoritism, no excesses, one will last.”该译法没有直接将“节制”译出来,而是选择“否定之否定”的方式,形成两个“no(不)”结构,显得对仗工整,最后一句“one will last”十分有气势,道尽宫中的生存哲理。

二、《甄执》文化翻译探究

1.英译《甄执》的文化意义。英译《甄执》对于文化意义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包括剧中人物对白中的古诗句等翻译基本上是做到忠实传达的。例如剧中“华妃”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那就赏夏常在一丈红吧,就算用她的血为宫里的枫叶积点颜色。”英译《甄执》给出的译文是“Then I will award Attendant Xia the Scarlet Red so that we may add some red color to the maples with her blood.”该译文将“一丈红”这种清宫刑罚名称译为“the Scarlet Red”,带着一丝血腥的气息,刚好符合这一刑罚的残忍本质;还有一个亮点就是“award”这个动词,原文中的“赏”实为“罚”,更揭露了华妃的冷血与宫中斗争的残酷。

2.英译《甄执》的读者接受。英译《甄执》为了海外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一部乍一看有些艰涩难懂的清朝宫廷影视剧,较为巧妙地结合了内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企图做到“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同时,又期待观众“接受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剧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这也是个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英译版《甄执》译为“As she lacks resolve, her beauty is vain and useless.”该译文舍弃了原文中“绣花枕头”这一中国观众所熟知的通俗说法,而是运用诠释性的语言

3.英译《甄执》的审美判断。《甄执》中的人物台词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对白的言辞也十分文雅,充分显示出宫廷中人的内在修养与文化底蕴,读起来韵味悠长。“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劝君莫惜金缕衣”,英译版《甄执》中译为“One must pick a flower at the prime of its bloom, do not wait until the blossoms fade and fall, I advise you not to covet golden embroidered garments”。原文引自唐朝诗人杜秋娘所作《金缕衣》,强调爱惜时光,不要错过青春年华,省略了“劝君惜取少年时”这句话。译文将原文所列举的比拟都直译出来,体现了古诗文的修辞美,美中不足是少了一点解释性语言,这样会让初次接触中国古典影视剧的观众理解起来有些困惑。

三、 结语

在探索古典影视剧翻译策略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翻译原则:首先,做到忠实原作,并且尽量凸显原作的语言魅力;其次,做到忠实受众,并且尽量贴近受众的语言能力;最后,做到忠实文化,并且尽量提升文化的传播张力。希望中国影视剧的字幕翻译愈加精准、有内涵,促进我国的文化输出产业日益壮大。

参考文献:

[1]金玉梅.论功能翻译理论下《甄执》的视角解析[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14(2):76-78,82.

[2]廖方波.《甄执》影视用语汉英翻译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2(1):96-98.

劝学原文及翻译范文6

一、处理好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的关系

先教后学是传统的课堂模式,深受上世纪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影响。先学后教是有效课堂模式,兴起于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再练”,目前也得到了教育行政和专家的认可。杜郎口中学在学习洋思中学的教法后,将“先学后教再练”改成“先学后展再练”。杜郎口的做法被追捧于一时。笔者在那所学校认真学习了两天,从学生起床到学生就寝。学生就寝后,我们还要讨论到晚上12:00点。当时我就提出了两点疑惑。一是白天课堂上老师基本不讲,晚上自习时间为什么老师在讲。二是升入高中的学生据学校跟踪反映优等生不多,学生学得深入还是学得肤浅,我以为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处理欠妥。

先学后教的方法在安仁县实施新课改以来还是得到很好的推行。《孙权劝学》共119个字,文章不长,学生先学做得好,认识了生字、生词,熟读并能背诵出来。正因为有了先学的基础,所以教师在讲文章思路、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时就有足够的时间,一课时语文味非常浓。

二、处理好求知欲与展示欲的关系

任何一节课,学生都有求知和展示的欲望,怎样处理?我们看《孙权劝学》中老师是怎样处理的?有一个男学生问:“老师,从鲁肃的语言里,看出鲁肃是一个懂礼教的人,是吗?”这就是求知欲!你怎样应对?老师说:“不错不错,值得表扬。”竟然没有下文。我很想听到:“同学啊,你好聪明,你从哪个词句里看出来了,请把原文读一次,展示给大家听,让你思维的火花绽放,让你智慧的火苗燃烧!”如果这样说,既能激发学生的展示欲,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学生传承古代语言文化以及鉴赏语言美的能力。语文味就出来啦!

三、处理好个性阅读与依赖阅读的关系

听、说、读、写、语、逻、修、文是语文的8N功能。其中阅读教学比较难,阅读的方法又有很多,如教读、裸读、引读、自读。今天以教读为例,谈谈怎样通过教读而读出个性?

我们看《孙权劝学》。教师的PPT做得相当漂亮。课文、翻译一应俱全。老师问:“张生 ,请你翻译一下全文。”学生站起来后眼睛看到课桌上的《古文翻译》读下去,学生不看PPT。教师呢?滚动鼠标,不看学生,二者脱节。教师依赖的是PPT,学生依赖的是教参。哪有个性阅读可言!

怎样教读呢?当教师教翻译方法的时候,务必讲清单音词变双音词的方法,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以及补充省略的一些方法。

当教师教成词的时候,要结合中国的古代语言文化。譬如,老师问“吴下阿蒙”是什么意思?学生答:“成语。”这样回答对吗?我很想听到老师的解释:“吴下阿蒙”现在看是个成语。但在宋代,他就是一句土话,比喻一个落后的闭塞的地方走出来的一个知识浅薄的人。宋代的杨万里追随他同乡好友周必大到过安仁,写了一首《舟过安仁》,里面一句“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怪生”就是当时的土话。我们安仁县龙市乡一些老人现在还有讲“怪生”的。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讲?就是为了传承古代文化。而这正是为了落实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当教师教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时候,要讲清楚材料的取舍及详写略写。《孙权劝学》的思路很简单,“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一目了然。其中“劝学”与“赞学”详写,“就学”略写,只有5个字:“蒙乃始就学。”孙权是领导者,所以他的劝学方法运用的是对比法。大都督鲁肃是个饱学之士,他称赞吕蒙的口吻就有点揶揄了。

当教师教学生解读人物形象个性的时候,千万不能一味地依赖教参,一定要读出自己的个性。《斑羚飞渡》一课中的展示环节,有三个学生模仿镰刀头羊的三声咩叫:“悲哀的咩了数声”,“咩咩的发出吼叫”,“悲怆的轻咩了一声”。学生展示咩声后,另一位学生提出疑问:“模仿不像,为什么三声咩叫不同呢?”我很想听到老师讲:“这三种叫声的神态是不一样的,它所揭示的意蕴也不一样。之所以悲哀的咩,那是镰刀头羊面对戛洛山伤心崖绝境的无能为力。之所以发出吼叫,是因为镰刀头羊作为领导者要做出肩负起种群延续的坚定不移的决定。之所以悲怆的轻咩,是因为镰刀头羊面对牺牲时的视死如归的心态。”

上一篇白酒销售

下一篇尽锐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