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鉴赏范例6篇

唐宋诗词鉴赏

唐宋诗词鉴赏范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运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因此,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基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展和深入,必修课侧重于知识与能力的普及,而选修课则侧重于帮助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依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需要,进一步地深入学习。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共有“风声初振”的初唐诗、声律风骨皆备的盛唐诗、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等十二个专题。唐诗分别归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分编词作选编时不拘泥于宋,从唐五代至北宋、南宋,充分体现唐诗宋词的发展历程。

以常规的教学方式,教师往往是按照这本教材体现的时间顺序来安排教学任务。这固然可以使文学史的发展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较为清晰的印象,但过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体现选修课的特点,难以唤起学生学习诗歌的激情,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推广运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改一改这种教学方式。

比较鉴赏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作品放在一起,对其内容、题材、情感、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或求同、或探异,从而品鉴诗歌。比较鉴赏是学习唐诗宋词过程中一种重要的、鉴赏诗词的方法,比较鉴赏关键所在就是要找准比较点。比如,同一作者在不同阶段创作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由于生活环境不断变化,作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经历,那么,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会随之变化,因而,创作的作品也就有所不同。如杜甫的《客至》和《旅夜书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可以让学生理解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的轻松愉快和晚年漂泊时的孤寂、悲愤。将同一流派的不同作者比较,如同为边塞诗人的高逋和岑参,同为爱国诗人的岳飞、陆游和辛弃疾等。

相同背景、题材、风格、作者、手法的诗词可以比较,背景、题材、风格、语言、技巧、手法等各不相同的诗词也可以比较,同中见异或异中求同,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对作家的认识更全面,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从个性化兴趣的角度寻找新的比较点。笔者曾将同旨同趣但异代异性两位词人进行过比较。如李煜、李清照显然没有前后影响继承的痕迹,然而我们稍加比较,就不难发现,他们词中的“愁”表现为一种异代同抒、异曲同工的高度相似。李煜、李清照词中的“愁”,如出一辙,同一机抒,都是以伤春悲秋、伤别怀人、国破家亡之痛作为“愁”的主旋律。

《唐诗宋词选读》中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是突出的代表,“愁”情继续向纵深发展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余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此词是李煜入宋后所作,它寓故国之思于春寒愁感之中,把家国恨情与伤春感怀融为一体。上片由“春雨”而“春寒”到“”,逐层推出意旨:下片由“凭栏”引出“江山”,由“江山”感到“别易见难”,最后总概两句,时则“流水落花春去也”,境则“天上人间”,此二句将水流尽矣,花落尽矣,春归去矣,人将亡矣,四层含意合并一起作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肝肠欲断,遗恨千古。

李清照也是一样,《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如梦令》,乍看是惜花,实则惜春,词人借惜花惜春,流露出了感伤时序的推移、无奈挽留岁月的轻恨浅愁。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更是充满了愁痛。刘大杰先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她抒的情,写的恨,表面上看来是个人的,实际上是有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基础的。”全词通过残秋之景的衬托,倾诉了词人孤居寂寞的感怀。

唐宋诗词鉴赏范文2

从教师方面来看,根据高中课标,可以将《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情感价值观方面,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形成审美的情趣;知识和技能的角度,学生要掌握相关知识与作品;过程和方法目标方面学生能够尝试创作。

教学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会达到预想的效果。《唐诗宋词选读》的选修教学也一样需要达到理想的境界。首先,培养学生积累更多的唐诗宋词的知识。在记忆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主义,辛弃疾的豪放主义等等,初步学习和掌握古代诗词的基础知识,为掌握作家、流派和风格等打下基础。其次,培养学生自主的感受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逐步养成鉴赏能力。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最普遍的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达到以上两步之后,再让学生在诗歌中注入自己的元素,做出富有个性化的品析。选修课培养的是学生专业以外的兴趣爱好,对个人的发展很有利,教师要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发现作品其中的奥妙之处,本质的内涵,让学生体验阅读之快乐,以求实现真正的选修课作用,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基于对学生诗词基础,教学目标的分析,上好《唐诗宋词选读》这门选修课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结构完美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重中之重。结合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学设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读”上下工夫,获取审美体验

所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说的是读书要三到,口到,眼到,心到。用心地读,可以读出文章中很多信息,诵读是理解诗歌最基本也是最必须的方法,只有在对诗歌熟练朗诵之后,才能深入文本。学习诗不仅读,还要反反复复的诵读、带着目标去读,通过诵读加快学生对作品本质东西的理解和鉴赏,这样才会每次都有收获。举个例子,岑参的作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我们将其分三次诵读,由浅入深,先了解诗歌的内容,再进入理解阶段,最后完成鉴赏活动。第一次诵读前,预设目标找韵脚,体会诗歌里的生活内容;第二次朗读时候,要琢磨诗中的意境,可以从人物,景物,意象入手,同时要理清诗歌的脉络;第三次诵读,要求学生体会岑参诗中的“奇”字,感受其中的浪漫主义情感,获得审美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诵读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是齐读 ,当然也有个性化的独读,对读,还有多人分组读、分角色读、配音诵读等形式。三次诵读可以将这些方式交替,这样更加容易创造诵读的氛围和学习效果。

二、“剥皮抽筋”,找到诗歌骨架

诗歌学习不是学生单纯的欣赏,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教唐诗宋词,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生成发自内心的感悟,并能融会贯通,才会有所收获。诗歌中的字句是诗歌的血肉,首先弄懂它们,然后顺着它们去寻求这些字句所依附的骨头,一来提取了关键词句,二来能轻易地找到全诗骨架子,最后通过整体的梳理,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例如高适的《燕歌行》是关于战争的诗歌,全诗共28句,分四层表达:(1)汉军出师的历程;(2)战斗的危急与失利;(3)被围士兵的痛苦:思念亲人、生还无望;(4)面对现实,回忆名将李广的英明与对士兵的爱护。通过这样的文章骨架分析,战争的残酷、诗人内心的愤慨,以及同情,都自然溢出水面。

诗歌的层次脉络通过“剥皮抽筋”,找到其骨架得以迅速呈现,这为掌握诗词的写作手法、技巧和主题风格夯实了基础。

三、有机切入,激发阅读兴趣

学习贵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唐诗宋词,也不例外。由于唐诗宋词的相似性,再加上几十个课时,尽是唐诗宋词,容易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教师也容易创新疲劳,课时多,很多课只能是家常课,备课量过大导致设计不精细,缺少自己的解读。因此,往往借助教参,依赖《唐诗鉴赏词典》,根据别人的鉴赏,平平淡淡的讲述,生搬硬套。无形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打了折扣,学习的效果也就下降了。教师应该学会从某个角度切入讲解诗歌,这是找到阅读兴趣点的良策。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三个角度:题目,关键句,疑难句。我们可以重点了解一下从疑难句这个角度激起兴趣,切入疑难句,首要任务是找出疑难句,抓住诗中句子的难点,解读其中的难度较大的字词,培养学生从字词入手,逐渐深入到句子的理解,然后通吃全文。疑难句是教学中绊脚石,但它却有机可契,将蕴含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挖掘出来。

四、探究引路,培养文学灵性

选修课的教学应该重视拓展性的探究,但是现在不少选修课的探究要么没有足够的拓展,要么随意延伸,任意加大难度,结果抓了拓展而丢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训练。所以以生为本,有效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比较王维和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有何区别,让学生比较李白与杜甫诗歌的风格与表达手法有何异同,但是研究的切口宜小,要求要明确,指导也应该简单明了,让学生触手可及。还教学以实实在在的语文课风格,而不是无限制地上升到文学鉴赏的高度。

教唐诗宋词,要教出唐诗宋词的鉴赏味来。怎样“入味”?首先教师要善于从浩繁的资料中选择那些有价值的观点、资料,甚至独到的鉴赏语录和行话,糅合组织到教学中,推动课堂的鉴赏教学。如学习了晚唐五代词后,我问学生喜不喜欢词,学生都说喜欢,我又问为什么喜欢,在学生阐述了他们的感性理由后,我分别介绍了王国维、缪钺诸家对词体美学品格的经典说法,让学生对词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再如“杜甫专题”,学生经过自己的讨论,用一句现代话概括了杜甫的诗歌和为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的深沉”。这句话激起学生们的热情,也将历史浓缩于此。

唐宋诗词鉴赏范文3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课;课堂应用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知识探索,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终获取知识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新课标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水平,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具体到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课,采用探究式教学,不仅有利于改变沉闷窒息的学习模式,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充分调动已学的知识并搜集更广泛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与此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处于自主开放的状态,在鲜活的实践活动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因此,从探究式学习的定义和特点着眼,我们不难发现其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课开展探究式教学十分必要。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课堂上,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试述一二,供方家指正。

一、兴趣与积累是探究的基石

诵读方面,古今结合。

知古:在中国古代,诗乐是一体的,诗与词都配合乐谱歌唱,后来逐渐脱离乐谱,但字词仍然保留着铿锵的音乐性。吟诵的基本要求,必须要掌握诗词的格律,包括押韵、平仄、节奏、音节等。其中,吟诵律诗、绝句,要分清平声和仄声;吟诵词,则要注意调式的变化和音节的切分。学生通过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吟诵,必然陶醉在诗词的美好意境里,枯燥乏味的古典诗词教学就会立刻变得兴味盎然。

古为今用:听歌赏文、配乐填词。唐诗宋词,本身就是一首首美妙的乐章,教师不妨将唐诗宋词与音乐融合在一起学习。不少流行歌曲是直接取材于古典诗词的。《但愿人长久》来自邓丽君的《古词绝唱·淡淡幽情》专辑,其余的11首歌曲的歌词也来自宋词。再如舒锦霞融合越剧、昆曲元素,用现代歌曲演唱的《声声慢》,歌词取自于宋代注明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另外还有《华章雪韵》用昆曲演唱17首唐诗宋词,也是相对容易找到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在悠扬的歌曲旋律与唱腔中,亲身体会古典诗词意境,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探究兴趣。

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知古论今:让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例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情景关系”等。“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是指在理解诗词的字句含义的基础上,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当作诗人,由表及里地去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旨。然而“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时代不同,精神迥异”,要正确体会诗人的情感、深入理解诗词的含义,“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必不可少。这就要求学生探究诗人的生平遭际、理想追求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情景关系”的鉴赏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三种情景关系,以及 “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等四种形式。

第二、掌握多样探究方法。

对比。对比的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角度,比如,比较同一作者在不同时代所写作品;比较同一个时代,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比较同一个题材,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比较同一个风格,不同作者的写作特色,等等。比较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探究方法,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掌握,并在探究实践中灵活运用。

质疑。设置疑问,激发探究。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有目的地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的设置难度要适中,既符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获取成功感。

下面,笔者以《九日齐山登高》一课为例,演示探究式教学在《唐诗宋词选读》课程中的实施。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很多人评价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这首作品是“抑郁之思以旷达之语出之”。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是否同意这一个评价,并且列出依据填写下表。

探究式教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要独立思考。因此,每一位同学都要运用所学习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情景关系”等鉴赏方法,对诗词进行自主解读和赏析。

然后,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五到六人为最佳,每个小组要选出小组长、资料整理员、讨论记录员。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自主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互联网,也可以是图书馆,小组成员要群策群力,发挥各自的优势。在讨论过程中,遇到问题,学生定时开展小组讨论,把无法解决的问题整理好,由组长向老师请教。小组长将组内同学的活动成果汇总,以书面形式向全班同学报告。

在教学《唐诗宋词选读》时,教师可以采取专题的形式,将题材、风格相同的篇目放在一起学习,采用对比的探究方法,以“以点带面”的方式让学生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因此,在学习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时,教师可以将其与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李商隐的《安定城楼》放在一起,整合成“登高诗”专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认为这几首登高诗的情调会是怎样呢?抒发哪些情感呢?为什么诗人登高才会产生这种情绪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讨论起来,认为登高临远,使人感触到个人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因此,登高诗的感情基调是各种“愁”,包括壮志难酬之愁、漂泊他乡之愁、牵挂家人之愁、担忧国家朝廷之愁,等等。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至古以来,我国就有九月重阳登高习俗,其实,我们古代文人不单重阳节才登高,其他时间也爱登高,不仅喜欢登高山,而且喜欢登楼、登亭阁、登遗址。每次登临完,文人必然会诗兴大发,临高写诗作赋,寄寓情怀,因而留下很多登高诗。请大家分组讨论,探讨一下这三篇诗歌的异同,完成下表。”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在交流和研究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对诗词的理解和认识。

除了整合《唐诗宋词选读》内的登高诗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以前学过或者课外遇到的登高诗,比如,崔颢的《登黄鹤楼》,杜甫的《登高》、《登楼》、《登岳阳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等,仿照上述作品的比较方法,作一次较为系统的登高诗探究。

由此可见,主题活动其实就是一种探究性教学,学习的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不但记得牢,而且实用性强。

关于探究式教学,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同行深入探讨,限于笔者水平,故搁笔于此,希望本文能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主编.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赵毅.语文探究性教学的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10)

[4]王庆.哭泣的缪斯——中学古诗词教与考的困境[J].中文自修.2010(02)

唐宋诗词鉴赏范文4

一、为什么要在“唐诗宋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1.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唐诗宋词的存在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展示,而且诗词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对人们形成正确的观念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想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词的意识就成了主要任务。因为我们所选修的诗词仅是沧海一粟,要想真正发挥诗词的存在价值,还需要学生自主去学习、去鉴赏,这样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以及文学素养的提高做好准备工作,才能让学生在诗歌的世界里自由地畅游。可见,在唐诗宋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课改有效落实的需要

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语文价值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既有助于贯彻落实课改下所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且也有助于课改下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因此,在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不可缺少的。

二、如何有效地在“唐诗宋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1.转变教学思想

思想是行为的指导,众所周知,在以往的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的都是简单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地进行解释,之后,让学生“死记硬背”,进而为高考做好准备。但是,这样的教学思想、这样的教学方式都是不利于诗词价值的真正体现的,也是不利于学生健全的发展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想真正在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转变应试教育思想下的“一言堂”模式,要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这样才能保障学生自主地走向诗词的世界,自主感受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进而才能确保诗词教学效率的高效实现。因此,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诗词课堂的保障。

2.借助对比阅读

所谓的对比阅读是指将两篇或两篇以上的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的阅读方法。当然,在唐诗宋词的对比阅读中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对加强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开阔视野及鉴赏能力的提高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诗词阅读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同一作者的不同诗词进行对比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对同一类型的诗词进行对比阅读等,这样的比较过程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中所包含的价值,进而也为学生阅读诗词兴趣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阅读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时,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也为了让学生领会“借景抒情,怀古喻今”的写作手法,更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在诗词中所要表达的那份“赤诚忠心”。所以,在阅读鉴赏时,我引导学生将《乌衣巷》《石头城》《山坡羊?潼关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等进行对比阅读。其中《乌衣巷》《石头城》都是刘禹锡的名篇,都采取的是怀古喻今的手法;而《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朝李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写下的即景抒情,借古讽今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对比不仅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又能让学生在自主对比中体会借古喻今的手法的应用,进而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的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鼓励自主鉴赏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对古诗词也接触了不少,所以,对一些古诗词也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所以,在课程改革下,我们要相信学生,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鉴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自主学习诗词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诗词阅读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鉴赏,要给学生搭建自主阅读的平台,进而为提高诗词教学质量作出相应的贡献。

唐宋诗词鉴赏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唐诗宋词 诗词鉴赏 教学容量 教学效率

《唐诗宋词》是山西省新课程改革教材高二年级上学期的选修课本。主要教学内容是唐诗宋词的文学欣赏。众所周知,文学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学生的欣赏绝不等于教师对内容的机械讲解,而且这册书包括四个单元,几十首诗词,容量大,如果按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充分展现诗词作品的相关资料,更难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仅靠教师个人的主观分析也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这样不仅费时而且效率较低,更难以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所以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技术运用显得格外重要。因此笔者努力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尽力实现唐诗宋词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鉴赏。

一、信息技术开拓了教师诗词鉴赏知识的视野

《唐诗宋词》是综合性极强的学习内容,涉及到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正因为诗词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教学方法必须灵活,所以,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就可以借助各种媒介为教学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把单纯的课本知识向课外生活拓展,拓宽诗词教学的空间。

这样,语文教师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储备自己的诗词鉴赏知识,教学时就能厚积薄发,纵横捭阖,既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又把知识性、趣味性寓于一体,增强了师生之间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时借助各种媒介,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能轻松地教学,使寓教于乐变为一种可能,进一步成为教学现实,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会鉴赏诗词,能够自主学习、自主鉴赏提供了帮助,充分体现了自主性、个性化的学习原则

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发挥计算机学习工具的优势,人机互动,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收集资料主动获取知识,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语文教材中,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身心智力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我们课堂的动态性和开放性。这样我们可以说,多媒体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了一把打开诗词知识宝库的钥匙。

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学完后,由学生从网上自选其它的怀古诗词去自学,为学生学习古诗词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提供了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体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三、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诗词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诗词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诗词鉴赏课上,我们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诗词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如《春江花月夜》一诗,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的声音,让学生感受月夜潮水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实现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情感交流,拓展训练学生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

由于诗词鉴赏需要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对古诗词的感悟,其核心就是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所以我们必须努力促进学生从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发展。

如教授北宋柳永的《望海潮》一课,笔者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制作优美的课件图片进行观赏,一是鸟语花香的江南胜地杭州的美景,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二是展现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又培养了想象力,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产生语言的形象感,更进一步体会到柳永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产生的魅力,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

一首诗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在老师的提示下,在多媒体音乐的伴奏下,调动他们熟悉的知识、场景、生活体验,把它们和诗词联系起来,进行再创造。如教学《雨霖铃》时,我就启发学生联想自己送朋友时的心情、场景来理解词人送别时的心态、动作,这样,学生就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自己和词人联系在一起,相同的心情让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了共鸣。

笔者认为,诗词中想象的对象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已存的,但个人尚未感知过的事物的新形象,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尚未有过,还有待创造的事物的新形象,所以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和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结合教材内容,凭借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的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意义无疑是深远的。正因为如此,爱因斯坦才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唐宋诗词鉴赏范文6

一、词调音乐概述

宋代的词调音乐是中国本土的一种音乐体裁。其形成过程较为复杂,既包含了隋唐时期的燕乐歌舞大曲和民间曲子等曲调的音乐要素,又包含了文人音乐家的创作以及乐工、歌伎的自度曲调并经过不断的完善而形成。宋代词调音乐完美的将音乐与诗词融合在一起并发展至顶峰。宋代的词作以多姿的神韵,与唐诗、元曲,在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中争奇斗艳。宋代音乐与唐代相比较而言,民间音乐取代了传统的宫廷音乐,音乐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唱赚、鼓子词等说唱音乐,词调音乐以及宋、元杂剧,南戏等多种艺术形式,它们共同促进了宋元音乐文化的发展。宋代的词调音乐作品创作多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作新词,即依曲填词。运用“减字”、“偷声”将音乐的诗词文本进行增减。而在音乐原有曲调的基础上采用“摊破”、“犯调”等手法改变音乐的调性。其表演形式多样,包含舞蹈、诗歌、伴奏等。宋代词调音乐不仅追求写意美,还将细腻的感情恰到好处的进行了表达,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因此也可称为艺术歌曲。而在宋代词调音乐中,姜夔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文人音乐家,其词风文雅,讲究韵律,蕴含音乐美学特征,其创作的作品在不仅对南宋社会产生影响,而且对中国古代音乐也影响深远。

二、分析鉴赏音乐、曲调、乐谱与诗词

词调音乐作为中国古典艺术歌曲,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应从音乐本体角度进行鉴赏。常涉及到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织体、奏法等以及音乐的主题表达和作曲家的情感等。在鉴赏姜夔的词调音乐时,教师需要展示词调音乐的曲谱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分析乐谱。词调音乐中所用的乐谱为中国传统乐学中的专业术语;词调音乐的拍号一般在曲谱的左上方,音乐的拍号与我们所熟悉的西方拍号奏法不同。教师应该简要对乐谱进行教学并让学生亲自翻译乐谱,了解词调音乐在谱曲时所用的古代音阶构,音乐曲调的特点,音乐的起调毕曲是如何进行的等问题。在词学史上,词调根据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音乐角度划分令、引、近、慢,必要时让学生查阅相关词调类的词典,如《词谱》等。宋代词调音乐一般为八均,至明代才出现了板眼。在进行词调音乐鉴赏时,应让学生参与其中从音乐中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节奏特点。从以乐从诗到采诗入乐再到依声填词,我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在不断的发展。诗词与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当语言无法表达时,音乐就出现了,即“嗟叹之不足,故歌之”。诗词是字有声表达的过程,音调的高低、长短、及音色等,使得文字开始具备了某种音乐的可能性。因此,诗词在感官的作用下是直接的,而音乐的魅力是使内在的情感得以抒发。诗词与音乐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依附、同化,而是一种关乎于人和情感的过程。诗词在人的不断完善下进行重组与创新,人以自身内在的语言音调对人或世界的某种感受或态度进行表达。在鉴赏姜夔的词调音乐时,教师应适时讲解的同时提示学生注意诗词的句读、词体结构安排、音乐的情景与情感的抒发。学生在对姜夔词调音乐的创作背景、诗词文本等了解中,进一步体验姜夔词调音乐的风格。

三、感受风雅、写意与中和之美

宋代的词调音乐是中国音乐史上重要的音乐文化符号,其更是有着深厚文学化的音乐艺术。音乐和诗词之间存在着能触发情感的道路,两者完美的结合将艺术推向新的境界和高度。南宋复雅思潮的出现为姜夔音乐风雅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姜夔用词讲究,立意取材巧妙,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塑造出其独特的风格并虚化出自然之景,在虚处流露情感。姜夔作为南宋时期的文人音乐家,其在创作时有意识的先“率意为词”,之后“协音律”,在讲求文曲兼顾的同时,为雅词添彩着色。文人知识阶层具有深厚的文化涵养,他们在创作中将自己的体验、情感和文化修养等融合于当地的民间曲调中,表达出不同的意和象。诗意将音乐作品的主旨完美的呈现,写意之美则体现在音乐家创作的标题和音乐表达方式中。气韵、神韵、意境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观,注重以无限的意境表达有限的题材。学生在鉴赏中将有限的体验与音乐家的情感形成共鸣,可以更深层次的进行情感交流。古代和谐、宁静、自然的环境为文人提供了感悟音乐、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姜夔的自度曲创作所形成的风格,在儒家文化中孕育的同时也被儒家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影响,造就了姜夔独特的以“中和为美的音乐审美观”。在词调音乐鉴赏的过程中,应使词调音乐置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背景中,从绘画、音乐、美学、哲学等角度将学生带入更广阔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审美意识,在音乐中感受文化,在文化中体验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修海林.音乐存在方式“三要素”与音乐美学研究[J].人民音乐,1997,05.

[2]戴晓敏.浅谈中国古典文人音乐的“写意之美”[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

[3]张文胜.词调的本体论与创作论意义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