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总结概况范例6篇

实习总结概况

实习总结概况范文1

笔者多次在我校城市学院(我校独立学院称为“城市学院”)从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工作,在每次期末考试,我都发现学生数理统计部分的成绩不理想,以2007年秋的试卷为例,试卷在数理统计方面的三个题都不难,其中一个题是求未知参数θ的矩估计量^θ和矩估计值,并判断^θ是否为无偏估计量;另外两个题分别是一个正态总体在方差已知时,求均值的置信区间和在方差未知时,对均值的假设检验.三个题的题型和书中的例题一样,作业也对这方面的题作了训练,但学生对这三个题的解答不理想,不如对概率论题目的解答,特别是后进同学,得分较低,甚至有空白不做的现象.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的主观原因.作为城市学院的学生,其学习基础和能力与统招生会有一定的差距,在同样教材和同样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城市学院的学生接受知识必定相对困难.一些学生在课程的前半截尚能坚持,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和内容的不断增多,就越来越坚持不住,他们不同程度地不理解数理统计的思想方法,感到内容多而且抽象,只能对公式死记硬背,甚至几乎放弃数理统计.

2.教学内容上的原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共48学时,该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结论多,公式多,记忆的压力较大.作为后18学时的数理统计更具有内容枯燥,理论抽象的特点,其内容的顺序安排也使得各种不利因素进一步强化.数理统计的教学基本内容和考试点无外乎以下五个部分:(1)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2)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3)参数的点估计;(4)区间估计;(5)假设检验.一般教材安排的内容顺序基本上也是如此,其中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是学生掌握的一个薄弱环节,是学习的一个难点.该部分连续给出一些概念、性质和结论,由于时间的关系,许多性质和结论不可能给予证明,仅仅是生硬的给出,有的结论中的数学公式很长.由于该部分内容处于数理统计的开始阶段,使得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望而生畏,丧失了学好数理统计的信心.实际上,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是为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作理论准备的,而紧跟在该部分内容后面的参数的点估计中根本没有涉及到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的内容,抽样分布定理没有得到及时的应用,这使得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掌握更加困难.参数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各自包含关于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两个正态总体参数的、非正态总体参数的三个大方面,而这三个大方面又分别包含若干种情况(就我校使用的教材即文献[1]而言,参数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各自介绍了10种情况,总共20种情况),再加上每种情况又可以再分成单侧和双侧置信区间或单侧和双侧假设检验,使教学内容显得冗长、繁琐和枯燥,一个基础不太好的初学者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这些内容并记住相关的结论确实有一定的困难,更谈不上对这部分内容的融会贯通,因此不少学生在有关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时候尚可坚持,而在有关两个正态总体参数和非正态总体参数时便感到力不从心.

3教学改革的内容城市学院的学生经过学习必须达到国家的要求,从而成为合格的本科大学生,但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搞好数理统计的教学.

1.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由浅入深

要讲透重点内容,精讲相关的例题,确保对重点内容的融会贯通,而对其它内容,特别是那些用一样的方法处理的内容,则强调掌握方法,根据时间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区别对待,适当兼顾.如参数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重点应是双侧置信区间和双侧假设检验,而重中之重是有关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在教材中这样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各自包含了3种情况,总共6种情况.通过对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双侧置信区间和双侧假设检验的细致讲解,使学生确实掌握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方法.为达到更好的效果,可把内容调整为如下顺序:(1)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包括总体、样本、统计量等基本概念;(2)参数的点估计.包括矩估计法,最大似然估计法,估计量优良性的评选准则;(3)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Ⅰ).包括标准正态分布(用U表示)的分位数,χ2分布和t分布的定义、性质和分位数,与一个正态总体相关的抽样分布定理;(4)区间估计的概念,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5)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Ⅱ).包括F分布的定义、性质和分位数,与两个正态总体相关的抽样分布定理;(6)两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非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7)假设检验的概念,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8)两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非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9)单侧置信区间和单侧假设检验以及其它教学内容(前面(4),(6),(7),(8)中指的是双侧置信区间或双侧假设检验).这样的调整要点和注意事项是:(1)将参数估计一章拆开,其中参数的点估计提到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之前,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之后,目的是使抽样分布定理在紧跟其后的区间估计中马上得到应用.(2)将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拆成两部分,这样就分散了难点,避免了定理和结论的过分集中.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Ⅰ)和(Ⅱ)之后分别是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和两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拆成的两部分内容分别在紧跟其后的教学中得到了及时的应用,使学生及时看到抽样分布定理的用途,有利于学生掌握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以及区间估计的整个内容.(3)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Ⅰ)是学好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前提,从而是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的重点所在.只有真正学好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才能由浅入深地学好其它情况下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4)参数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从一个正态总体的到两个正态总体的,再到非正态总体的,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学习的困难越来越大,要求掌握的程度应逐渐减弱.两个正态总体和非正态总体的情况所用的一些公式较长,非正态总体的情况在推导时还应用了中心极限定理,它们作为必须的教学内容不能舍去,尤其是两个正态总体的情况,但在教学中,应注重体会和应用在学习一个正态总体的情况时总结出的思想方法,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减轻学生记忆的压力.(5)教材中在介绍假设检验时,对每种情况都将双侧和单侧检验一起给出,笔者以为在最后单独讲解单侧置信区间和单侧假设检验更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可使坡度变缓,防止内容冗长和繁琐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先集中力量学好重点内容,并在重点内容的学习中尽快掌握思想方法,这部分教学仍然要注重体会和掌握方法.(6)调整后的顺序方便了初学者由浅入深的学习,使学生集中时间学好重点内容,但拆分了教材中的一些章节,使知识的系统性不如教材的顺序安排,为此最后应按教材的顺序对内容进行全面总结.

2.注重思想方法简单而直观的解释

教学中的数学理论是严谨的、抽象的,对基础不好的学生而言,更不是容易理解的,而数理统计中的的许多内容都有简单而直观的解释,它的基本思想是用从样本中获得的信息对总体的未知参数和分布进行推断,简单地讲,就是根据抽样结果,对总体的未知情况作合理的猜测.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背景,用通俗的语言和日常的事例,直观而简捷地讲清基本思想和方法.比如,矩估计的思想方法是依据样本矩依概率收敛于总体矩的原理,用样本矩估计相应的总体矩,通过解方程将未知参数用样本的函数表出;最大似然估计的思想是依据“概率最大的事件最可能出现”的原理,在已得到试验结果的情况下,认为使这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最大的未知参数的取值最像真正的参数,从而将其作为参数的估计值;假设检验的推理思想就是数学上反证法的思想,在推断时应用了实际推断原理,即“认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发生”.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小概率事件是一些意外事件,像“火车事故”、“买中大奖”等等,而我们在坐火车时,不会顾虑火车是否会发生事故.买后,对未中大奖会有一个理智的心态,也就是一般不会去考虑这些小概率事件,即认为它们通常不会发生;注意到所有区间估计或假设检验中的方法都是有共性的,简单地说就是取适当的变量,再确定相应的概率表示式(大概率表示式或小概率表示式),区间估计就是解这个大概率表示式中的不等式,解出未知参数所在的由统计量表示出的范围.而假设检验就是根据小概率表示式,看样本值使小概率事件是否发生,若发生,则拒绝原假设.否则,便接受原假设等等.通过简单而直观地解释,避免严谨和抽象给学生造成的神秘感,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理统计的思想方法.

3.注意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面对数理统计中的众多公式和结论,要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是一个由繁到简,去粗取精的过程.比如,在学习数理统计之初,总结有关正态分布的结论;将四个变量U,χ2,T和F的重要性质、各种情况下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总结和归纳成表格;总结常见分布中未知参数的矩估计量和最大似然估计量;总结整个课程的结构和知识点以及基本题型等等.还要及时总结易混内容的区别和联系,比如,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样本方差与总体方差、矩估计量和最大似然估计量、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单侧和双侧置信区间、单侧和双侧假设检验等等.在一般的教学中,有时过于注意细节,不容易把握住知识的整体,而归纳总结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整体,掌握知识的联系,如同站在更远、更高的地方看内容,看到问题的全部,使书本在学生的大脑中“由厚变薄”,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化和对重要结论的记忆,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4教学改革的成效

笔者2008年春在我校城市学院从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工作,按照上面的思路进行了改革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首先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感到学生对数理统计部分的重点内容比以前清楚,对点估计、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的方法和思想有一定的体会,特别是对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的掌握有了较好的改善.2008年春与2007年秋期末的试卷在数理统计方面难易程度基本相同,试卷中仍有三个大题属于数理统计方面,其中一个题是给出总体均值的两个估计量,证明这两个估计量均是无偏估计量,并进一步判定哪一个更有效;另外两个题分别是一个正态总体在均值未知时,求方差的置信区间和在方差已知时,对均值的假设检验.在2008年春的阅卷过程中,感到学生对数理统计题目的解答好于2007年秋,所教全部学生的及格率比2007年秋有所提高.两次考试后,统计随机抽取的两个班各题得分显示出在有可比性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两个大题方面,平均得分率也有所提高.

实习总结概况范文2

关键词:模式教学 概念同化 结构体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40-01

1 创新式教学模式

多元智能体系所指出的是,每一个个体都可能在某一方面具有比较大的优势,而同时其他个体可能在此方面表现一般。而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一种多元化,多元化的智能体系的建立基于较为庞大的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与存在性,这种客观性造就了多元智能体系的成功实施。应用在化学课堂理论教学上,多元智能体系的利用可以为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提供最为有利的保障。

创新式的化学课堂模式体现在逐渐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上,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智力、创新力、理解力等多方面的差异性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满足多元化教学秩序的发展。这种体系建立在学生技能的掌握上,即对化学学习技能的掌握程度的不断提高上,能够把握化学课程的学习系统化的理论基础依附于哪种比较灵活的模式。充分发挥教学课堂的集体能动性,发挥个体之间的差异造成的理解上的多样性,由单一的课堂听讲式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从创造性思维模式出发,引导学生在转化教师讲解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向多层次,全方位的扩散思维的发展。

多元化智能体系的表现基于七种智能上的不同表现,对于学习途径的掌握上,不同学生之间表现较大的差异,这需要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细心体察学生的创新式学习方式的进展情况,在设计教学模式上多采用学生较为喜欢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创新式代替固有的教学说教式。在激发学生多项思维发展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组成创新式学习组,以此加强多元化的智能体系的维护。在实际教学积累的教学经验,需要不断的加以总并记录在案,在新的模式的引导下作出较为合理的比较,增加案例式的教学辅助,在求同存异的情况下,适当满足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要求,按照新课程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学模式的大胆尝试,总体框架是围绕着多元化智能体系的理论框架。向多方向、个性化展示的学习效果上靠拢。

2 概念的教学设计

化学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东西,是比较难理解的。化学是探寻微观世界的基本组成和变化的自然学科,对于高中生来说,与宏观世界所见的东西有着迥然的差别,学习化学知识,首先从学习化学概念开始,通过对化学概念的学习和理解,将有助于学生对事物的客观看法的极强的改变,加深对概念性东西的理解,有助于在化学学习上做好第一步。

在概念学习设计上,要体现概念的四个部分,包括概念的名称、属性、例证和定义。要求学生在学习这个四部分内容时,充分理解概念的抽象性,把握概念学习的基本特点,采取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两种学习方法,来加强对概念的初步了解。概念的形成是基于客观事物的大量分析总结,而形成的规律性的总结,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可以提出此类是如何形成的这样的设问,然后由大量的已知的概念或事物的联系来推论新的概念的学习,而概念同化式的学习要求具有同化新概念的结构性思维,对于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掌握的比较熟练,对于结构性基础越老牢固的同学,学习新概念同化的效果越好。

通过对概念的正反例证的差别化学习,来辨别新概念的不同之处,发觉抽象思维的强项所在,利用所学到的有关知识来解释新的概念所涉及的知识面。学生在辨别新概念与已知概念的时候,需要对新概念引入新的思维模式,以此加强差异化的学习,对于能引起相互联系的概念,需要分门别类,加以组别式的学习。同一个概念中,可分割多个小概念的大概念,需要学生的理解力和掌握力都非常强,在此情况下,多采用概念同化的学习方式,以此加强部分小概念的理解,并在综合运用上采用概念形成的学习方式,以此加强对整体概念的学习。由此可见,概念同化与概念形成是两种相互结合的学习方法。

从上述的观点来看,化学教学课程设计的实践理论研究点,须符合基本的迹象设计要求:

概念的学习尽量满足多种化学事实的要求,提供尽可能多的数据、模型或者图表等易懂形式来建立学生对概念的基本概况。

对抽象化学的学习,要了解其本质的因素,掌握分析概念之间的异同,针对逻辑性的语言,需要有个适应的过程,尽快的熟悉和习惯和化学语言对概念的表达方式,建立抽象思维模式。通过正反例证加深对概念的全方位理解,加深对概念的基础和外延的基本理解,以此符合概念的学习设计要求。通过对概念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对概念的延伸学习,加强对概念的运用,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 媒体与课堂结构

3.1 教学媒体

工具或者模型的使用涉及到教学媒体的使用和选择,对于现代教学来说,必不可少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可能。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对媒体的运用的熟知程度,学生在观察、分析和使用媒体过程的思维变化模式,与单一媒体教学模式之间的区别,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基于媒体的实物性较多,参与到教学当中的标本、投影、计算机等工具,是化学演示模型必不可少的。追求更快的掌握速度,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将学生从单一的学习生活模式中解放出来,更多的参与到对自然的诉求上来,对化学衍生物,对化学基本世界观的研究,都是学生在多媒体教学引导下的良好进步。

3.2 教学过程的结构

确定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将前面确定的各个教学要素,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以一定的结构关系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流程。简单说就是教学活动顺序的安排,即决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使得教学方案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教师上课、备课和修改,有利于教师把握整体,在头脑中形成比较清晰的教学活动思路。

教学结构是个有序的结构体,参与到教学结构当中的元素需要能够整合整个教学过程,以顺序进行的教学结构中的单元体,使得教学方案能够顺利进行,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在化学教学体系当中,课程设计的基础大纲以教学结构为框架,按照教学结构的主题要求来设计课程。多元化的智能体系教学结构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素质教育,加强对化学本质的认知为任务的根本。强调对学生利用多种优势资源进行学习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宫开.提高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实习总结概况范文3

一、概念图

20世纪60年代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教授等人提出“概念?D”一词,它是用来表征和组织知识的一种工具。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概念图可以将学科知识层次化、结构化,通过有意义的连接展现相关命题,不但形象化知识网络,而且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

概念图包括概念、命题、交叉链接和层级结构等四大要素。通常情况下,概念是描述某种属性或规则的专有名词,可以是某一主题或任务、操作对象或操作命令等;层级结构是对主题或对象等概念间层次关系的描述;命题是对概念间有意义联系的描述;交叉链接是对不同概念之间或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横向关系。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概况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卫生职业院校各专业必修的文化课之一,强调技术性和应用性。课程所用教材中明确提出“培养学习者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能力,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态度,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办公软件的操作实践等显性知识,而且还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隐形知识。

通过教学实践与调查,发现目前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强调操作实践,为学生演示操作步骤并提供繁杂的操作任务,内容多、步骤繁,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针对此种情况,作者深入研究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挖掘各章节的概念及联系,利用概念图开展教学相关设计,帮助信息技术教师进一步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内容形象化,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三、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设计的实例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教学设计包含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者、教学活动与策略、教学评价等相关设计环节,在此以《数据处理---信息资料的管理与分析》一节为教学实践案例,重点阐述利用概念图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等三个环节,设计环境为Camp Tools概念图绘制软件。

1.教学内容的设计

该节学习内容属于办公软件EXCEL2010应用中的核心操作内容,具体包括数据清单的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和透视表等四大操作命令,在学习、工作中使用频率较高,但是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较多,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该内容的核心与联系。

根据该节内容特征,首先,确定关键概念为“数据清单的管理与分析”这一任务主题。第二,按照操作命令与操作对象确定相关一级概念为数据清单、排序、筛选、汇总;二级概念为记录、字段、关键字、自动筛选、高级筛选、分类汇总、透视表;三级概念为字段名、字段值、条件区域、分类字段、标签等。第三,布局所有概念,分别建立操作对象与操作命令概念间的层级联系和横向连接。第四,通过描述概念间的意义连接,形成操作命题,例如:数据清单的筛选包括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高级筛选需要先建立条件区域,条件区域由符合条件的字段名和字段值构成。第五,进行修订与完善。

注意事项:概念布局遵循的原则为操作对象放置上层、操作命令放置下层,操作对象的连接方向由上至下,操作命令的连接方向为由下至上。绘制的教学内容概念图如图1所示。

2.教学目标的呈现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一般表述为:认识操作对象,熟悉操作命令的含义;掌握操作命令的操作步骤;体验操作命令的制作功能与效果,深入分析操作对象。

具体绘制过程为:第一,确定操作对象及操作命令等关键概念;第二,建立概念间的方向与连接;第三,描述意义连接形成教学目标;第四,进行修订与完善。

3.教学评价的策略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一般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教师利用上机实践操作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评价学生的操作结果。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在教学中概念图评价的方式可以采用口述式、选择式、填图式、创建式等四种方式。口述式:在使用概念图工具的初期,可以呈现教师制作好的概念图,有针对性地请学生进行口头复述。选择式:教师制定概念图,空出其中的重点概念或连接词,给出多个选项,请学生进行选择。填图式:展示教师制作好的概念图,并空出其中某概念或者连接词,请学生进行填写。创建式:教师给出相关主题的文字性说明,请学生在空白纸上写出概念,并建立连接。在以上四种评价方式中具体评分分值由教师从概念、连接词、意义指向、横向连接及命题描述等方面设定相应比例。

实习总结概况范文4

关键词:物理教学 新课标 思维方法 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物理现象,达到在教学之前能够让学生提前了解物理现象发生的本质和原因,进而做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对于提高教学概念、规律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发挥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手段。

一、引入新课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适当的引入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提高课堂效益。引入新课要简洁明快,引人入胜,可采用:故事激疑法,实验法,悬念法,生活问题探讨法等。如高一物理必修一:开篇――激动人心的万千体验,可采用故事激疑法引入。上课时老师可向学生发问:同学们想过没有,通过学习物理,我们能不能发明一种机器,不耗电、不烧油,就能使机器永远运转下去?同学们就此开始热烈的讨论,老师就此带领学生进入五光十色的物理世界,愉快地开始高中物理的学习。又如必修一物理中的超重与失重这一节,可采用故事激疑法和实验法引入。

二、加强方法指导与训练

1、训练学生学会阅读课本。认真阅读课本,可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有了自学能力,就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学到课本里没有学到的东西,知识就丰富了,眼界也开阔了。这对于活跃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大有好处的。还应该看到,学校生活毕竟是短暂的,未来不论他们从事哪种工作,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这种提高主要靠自学,即自己阅读有关书籍和报刊。

2、训练学生的思维。物理课堂教学的目的,首先是思维的训练,其次才是掌握知识,这一点要让学生明白。因此,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乐于探究,让活跃的课堂气氛感染他们,训练他们的思维。这样他们上完一节课,才有所收获,才有一种成就感,对物理也就有深刻印象,也就产生兴趣[1]。

三、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当前的物理实验而言,在教学工作中通常都是将 “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摆放在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之前,从而体现物理教学工作中实验的重要作用。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物理实验教学也变得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同时对教学态度和素养也是目前物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没有观察,就不存在科学是物理教学中的主要观点,也是实现物理教学实验效果的主要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良好的认识开端起源于科学的观察,可见在物理学中观察是多么的重要。

实验原理和试验方法的选择是指导学生完成实验的主要手段和根本依据,若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这就造成实验的时候没法依照原有的规范和实用要求模式,当然在处理的过程中多半会在实验中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学生知识学习与数理的主要要点,在教学中也要为学生自我发掘知识和新现象的能力提供指导。

四、利用概念和物理规律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概念、规律的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主要方法,也是增加物理教学效率、提高学习成绩的最佳手段。物理概念是一种反应物理现象和发展过程的本质模式,是通过精简的话语来描述物理现象的一种基础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结合规律去进行教学,则物理概念就显得空洞。因此在教学中通常都是利用实验方法来总结物理现象,同时依靠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辩证措施来对物理现象进行总结和概述,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物理现象与物理规律。

目前的概念教学通常都是在教学中引入必要的概念,然后创设有关的思维情境,促使学生对概念进行分析、总结和概括,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概念总结模式,这种方法的存在与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也是对物理规律进行深化总结和分析的主要手段。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物理现象认识逐步深刻,物理概念也随之变化。因此促进学生思维方法的扩散和兴趣品质的提高对于提高物理概念认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物理规律则主要指的是客观事物内部存在的固有联系和本质发展趋势,是一种相对统一、独立的本质现象。物理规律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各种物理概念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它主要是反应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变动情况。

就当前物理教学工作分析总结,在物理教学中,其概念与规律的重视对于促进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激情是十分重要的。通常我们在学习中常见的思维方法有思想化方法、类比化和分析化等,因此需要在教学工作中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深入总结,因地适宜的制定出适合当前物理规律和概念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总结所有的物理概念与规律性,提出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和解决现有物理问题的能力。

五、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兴趣

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适应了高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图文并茂,内容紧密联系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利用教材这一优势,充分运用幻灯、投影、电视、录象、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学设备,引导学生学习,把物理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变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用频闪照相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翻滚过山车在最高点、最低点的受力和运动情况分析;万有引力与航天、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回旋加速器、振动和波的图像等都可以借助电脑演示[2]。

六、尝试成功,巩固学习物理的兴趣

感受成功,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就会有成就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应鼓励、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成功的喜悦,以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单元测试,都精心选取题目,有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觉到有会做的题。而且,对回答的同学,无论正确与否都要给予鼓励。测试过后对不同分数段的同学都要给予评价。

七、结束语

总之,若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了兴趣,他们便成为了“乐知者”,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学习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能力,升华了他们的情感,你的教学质量一定会上升,你的教学效果会显而易见。

参考文献

实习总结概况范文5

【关键词】应用型外语人才 日语视听说 文化概况课 课程融合

【基金项目】本文为校级教研课题“以文化为主题模块的日语视听说课程内容设计”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23-01

众所周知,语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非母语的语言同外国人进行顺畅无碍的交流与沟通,了解以及学习该国的文化是非常重要而且必不可少的。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的有机结合,这是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的一个突破点。“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是构成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而语言应用主要是指将语言应用到具体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场景中,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语言国家的生存生活能力是语言应用的最终目标,这是跨文化交际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现阶段我国的日语教育相当程度上还停留在单纯的分层次模块化教育阶段,传统的培养模式在夯实学生外语基础和提高语言使用能力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随着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已是迫在眉睫。以此为前提,针对现有的培养模式,笔者提出以下问题来着重探讨:

首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前提下应该进一步明确“语言+文化+功能”三位一体连贯教学的必要性。詹桂香(2007)在“跨文化教育中的日本概况课教学研究”中指出: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不同民族以及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认知和理解需求越发强烈。概况课作为培养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载体之一,不能再简单的停留在语言国家相关信息的林林总总的介绍层面上了,而是要探求一种创新性、改革性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文化概况课程运行模式,即中高年级开设、外教主讲、全外语授课,在布局上就将专业技能培养和专业知识培养割裂开来,不符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坚持三位一体的培养原则,文化导入应该和技能培养一样不断线,即以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为核心,在培养专业技能的低年级基础阶段就应该注重文化内容的导入,通过一项面向日语专业在读生和毕业生各30名的调查问卷数据结果显示,94.7%的学生认为文化概况知识应该伴随着语言技能同时学习,认同在日语教学基础阶段导入文化概况内容十分必要。

其次,要打破语言技能课和文化知识课的模块布局,实现视听说和文化概况的课程融合。如何在现有的课程设置和有限的学时数范围内实现以上两项课程的有机融合,就需要突破传统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模块布局,重新探讨文化概况类课程的开设年级、授课方式,探索出一条低年级基础阶段文化概况课内容导入的正确途径,即以文化主题为模块设计视听说课程的教学材料,将专业知识类的文化概况课和专业技能类的视听说课有机结合。视听说课上通过辅助的影音视频资料形式导入具有代表性且接地气的日本文化概况内容,不排斥母语讲解,导入日文单词表述重要的文化符号,重在向学生进行语言国家概况的启蒙知识普及,保证学生在本科期间“语言+文化+功能”的学习不断线,同时也必须要解决视听说类课程教学材料的单一性的问题,填补视听说课程中“视觉”资料匮乏的空白。如何选择适合低年级的文化类试听影音材料,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接地气”,即切实考察日语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根据具体工作和学习的环境选择合适的片段作为教辅材料。在此方面的视频材料可选性可以说是非常宽泛,这其中包括日剧、文化纪录片、娱乐节目、电脑游戏等等。简单总结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一)文化启蒙类:《日本人的一生》等电脑游戏;(二)文化体验类:《和风总本家》等文化纪录片+娱乐节目;(三)职场应对类:《决定不哭的日子》等以公司职场为故事背景的日剧。

在外语教育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敏感性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解决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需要攻克的一道瓶颈,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詹桂香.跨文化教育中的日本概况课教学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3)

[2]杜艳.谈《日本概况》课中的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J].当代经济,2007(5)

实习总结概况范文6

【关键词】预习 主动 效果

一次教学科普小品文《夜晚的实验》(国标版六年级下第12课),想到学生对熟读课文并质疑一类的预习,完成总不够理想时,我便一改以往的做法,把一张印有实验次数、实验猜想、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的空白表格发给了学生,要求学生回家进一步预习课文《夜晚的实验》,并思考斯帕拉捷四次实验的猜想、过程、结果、结论分别是什么?他为什么能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呢?完成表格的填写。

第二天,教学得心应手多了。我先出示:“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请学生齐读后,让学生思考:产生了这个好奇之后,斯帕拉杰就开始了实验,实验了几次?(四次),接着教师追问:这四次实验地进行情况怎样呢?结果如何?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昨晚发放的表格(出示表格),结合自己的预习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学生们积极举手,我分别从好、良好、一般以及一般偏下的学生中各选一人,让他们谈了自己预习所整理完成的表格信息。学生总体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内容,填入表格,于是我进行了总结:刚才同学们都谈得很好,既然是填写表格,那么大家从课文中找出的那些长长的句子是不是该“瘦瘦身”呢?下面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对表格所填内容进行浓缩与概括,尝试用一个关键词填进相应的空格,看谁脑子转得快,想得好?一时间学生们纷纷投入到再读再悟中。一会儿就似乎有了答案。先请一个学生说说,他自信满怀地说道:第1次实验的猜想是:靠眼睛飞行,过程是:堵住眼睛,结果:轻盈敏捷。感觉学生已经有了思考,可是他刚说完,马上有学生举手,另一个学生补充道:“堵住眼睛”我看用“蒙住眼睛”更准确些。我点点头,接着又有学生争先恐后的说道:我看两个字“蒙眼”更精辟。当时其他学生都纷纷露出惊讶的赞叹,我顺势小结道:恩,看来大家概括一个比一个精辟了,那我们一起看黑板,把刚才概括的关键词“蒙眼”填入空格。接着我鼓励学生说:第二次、第三次以及第四次呢?把你深思熟虑所精辟概括的词语先和同桌先交流一下吧。在学生自由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再请一学生到黑板上完成板书,最后集体对照板书评议,完善自己的预习成果。

在学生完成表格,了解了四次实验的猜想、过程、结果和结论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四次实验有什么区别吗?学生概括出:有详有略。我说:对的,哪一次写得最详细呢?请你读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能具体说说详细在哪里呢?在学生充分自由讨论、交流和补充后再集体朗读感悟一下。接着我说:其他的三次呢?你能不能展开想象,像第一次那样选择其他的一次实验写具体呢?学生个个兴致勃勃,静下心来,认真动笔。

课后我认真进行了思考,感觉善待预习:

一、有利于引导学生真正熟读精思,养成预习习惯

预习倒不陌生,经常布置,第一课时的预习,学生有看得见的预习成果如课后生字的描红、生字新词的书写、组词、课文段落的划分等,所以学生预习情况还好,而第二课时的预习它往往侧重于学生对课文的熟读与精思,不易有看得见的成果,不少学生甚至家长都普遍存在这样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口头作业尤其是语文思考题不算作业。这种意识下学生对预习往往马虎应付甚至根本不预习或假预习。而本次预习,我做到了既有明确的要求更有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表格,在要求和表格的引导下,学生必然要有目的、有安排地熟读课文,并进一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表格。这样的预习,学生当然要真正参与了,长期下去,便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有利于落实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从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情况看,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我和孩子们在交流他们自己预习时的探究结果,因为有了充足的准备,大家纷纷各抒己见,在相互补充中完善自己的认识、在相互反驳中明确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写的实践,学生因为有了充分的阅读和足够的时间,所以在凭借教材这个例子来进行恰当的、巧妙的语言实践时,更显得如鱼得水,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与此同时,他们的自主阅读、口头表达、概括整理等等各项语文能力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训练。

三、有利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有了预习的落实,整节课,教师只是根据学生交流、讨论的情况来及时进行总结、点拨和引申。这样课文内容学习透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能力训练也达到了,课堂真的成了学生的天下,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育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