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传说故事范例6篇

长城的传说故事

长城的传说故事范文1

秦皇岛文化发展多年来受到长城文化的持续性影响。在各类神话、传说以及民间故事中,以长城为主体内容,或者以长城著名关口、历史人物为主要对象的作品不在少数,足见长城文化对于秦皇岛当地文化发展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

(一)长城文化对于秦皇岛诗词积淀与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长城诗词是秦皇岛长城文化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秦皇岛长城诗词是指诗题、内容涉及秦皇岛长城、长城关隘,专门描写秦皇岛长城的修筑、与长城相关的历史人物、长城故事传说、长城风景咏怀的古代、现代诗词。透过这些流传下来的诗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由各个时代的长城歌咏折射出来的秦皇岛发展史。最早的长城诗可以追溯到秦代歌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白骨相撑柱”,而就秦皇岛当地来讲,长城诗词也有悠久的历史。

秦皇岛长城诗词的主题显示出明显的多样性。综合考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长城风景诗此类诗歌大多书写游览长城的所见所感。“姜坟有迹空遗恨,秦岛无丹可驻颜”(明•闵珪《榆关怀古》)将美景融入秦皇岛的神话传说,历史感顿生。清代皂保的《山海关怀古》抒发了登临长城时对历史的回溯。除此以外,在有些诗歌中还具体呈现了对长城相关建筑的描绘,如山海关的镇东楼(即天下第一关城楼)、观海亭(即澄海楼)等。“回首处,连秦岛,控榆关;乘风破浪来往,无数孤帆悬。”(清•史履升《澄海楼•水调歌头》)整首词对澄海楼乃至秦皇岛的美景评价颇高。

2.长城传说诗唐朝以来,出现了内容涉及杞梁妻的诗篇,后演化成孟姜女诗歌,此类诗歌大多通俗易懂。明朝陈绾的《姜女坟》写道,“妾身本为从夫来,夫死妾身朝露耳;间关呕血竟何归,万里将身葬水涘”,感情真挚而充沛。巴山的《孟姜女》用长篇叙事诗将孟姜女故事叙述出来,“葫芦开,放红光,瓜中坐着个小姑娘,万道霞光瑞气腾,彩云飘舞百鸟翔”(孟姜女出生),语言通俗,节奏感强。这些诗歌大多以叙事为主,抒发了对秦始皇暴虐无道的控诉以及对孟姜女爱情的慨叹。

3.长城边塞诗由于修筑长城的初始目的在于防御外敌入侵,所以最初的诗歌大多是一些边塞诗歌。这一类诗歌数量最多,精品也最多,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都创作过此类诗歌,长城的文学价值也最大程度地体现在这方面。秦皇岛长城诗词亦是如此。“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羗笛断肠歌”(北朝庾信《咏怀》),刚健深沉,苍凉悲壮,面对长城厚重的城墙,长于宫廷艳体诗的庾信也变得豪放凌厉。“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唐•高适《燕歌行》并序),描写边关将士生活,对将士的悲悯、对敌人的痛恨、对主将轻敌的批判融于一体,感情丰沛复杂。“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清•纳兰性德《长相思》),将细腻的情感融于雄壮的景色中,柔情中尽显男儿报国之志。

(二)由长城生发出的故事传说对秦皇岛地域文化底蕴的丰富

从古至今,以长城本身、修筑长城的艰难历程、与长城有关的历史人物为对象的传说一直广为流传。在秦皇岛当地,长城传说也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人文底蕴,有的甚至影响了秦皇岛地名的发展变迁。

综合考察,此类传说可以分为两类:

1.长城关隘故事、传说此类故事、传说主要分布在山海关、抚宁等地,故事内容涉及到长城的各个关口,比如《山海关》《好难过的冷口关》《燕王出兵刘家口》等。《山海关》讲述了山海关得名的由来。故事将朱元璋与刘伯温、徐达二人的纠葛书写得淋漓尽致,颇具历史感。不仅写清了山海关由“迁民镇”改为“山海关”的缘由,而且对统治者“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卑劣行径予以了痛斥。《燕王出兵刘家口》则把明长城独具一格的刘家口关在历史上重要的地理位置描述了出来。这些关口,除了山海关之外,其它关隘在现代大多名不见经传,但在历史上,它们中的很多都曾作为长城重要关口在军事上发挥了突出作用。

2.历史人物故事、传说在修筑长城、保卫长城的过程中,很多人物做出了突出贡献,比如戚继光。《戚继光界岭捉长秃》《天马山的故事》《媳妇楼》系列故事均与抗倭名将戚继光有关。这类故事在秦皇岛青龙、抚宁一代广为传诵,后由长城保护志愿者张鹤珊、秦皇岛地名办公室等个人或单位搜集整理,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在秦皇岛地区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这个故事与山海关地区的长城文化相融合,融合的过程中故事整体内容更加丰富,传奇色彩也更为浓烈。紫燕送籽,姜女出世,望夫凹石,哭倒长城……这个故事现在已经成了经典中的经典,山海关的孟姜女庙也成了承载这个故事的著名景点。

二、长城精神对于秦皇岛地域人文精神的提升作用

对于秦皇岛市民来讲,长城雄奇壮美、风光秀丽,为世人称颂,更令其感到无比自豪。一直以来,作为秦皇岛地域文化核心之一的打不垮、压不倒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整体城市人文精神的发展。这种影响作为一种刺激城市发展的正能量,逐渐散播开来,积淀为城市发展的文化底蕴。

长城的传说故事范文2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其“哭城”的源头来自《左传》齐国将军杞梁战死的故事:春秋初期齐庄公时代(前550),齐国人杞梁在攻莒(今山东莒县)战役中阵亡。杞梁没有儿子,他的妻子无依无靠,扑在杞梁的尸体上,在城下痛苦,哭了七天七夜,城墙也崩塌了。这大概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始资料了。其后,西汉刘向在《说苑》、《烈女传》中又增加了杞梁的妻子连哭“十日”以后,“赴淄水而死”的细节。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一书记载,内容与《左传》大体相似。但上述各书中指明杞梁姓范,更没有出现过“孟姜女”的名字。直至敦煌石窟发现唐朝曲子词,才见到最早记载孟姜女送寒衣赴长城,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增添了“送寒衣”的情节。

唐末《杞梁妻》一诗,说杞梁妻子为秦国人,她去长城哭吊丈夫,“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到了宋代,被广泛流传的杞梁开始有了姓,不过说法不一,有说姓范,又说姓万,有说叫杞郎的,还有说叫喜良的。南宋郑樵曰:“杞梁之妻,与经传所言者,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通志・乐略》)看来孟姜女哭长城是由杞梁妻哭城演变而来的,而故事的最后形成时间大致是北宋年间。

宋代以后,孟姜女的故事被编成评词话本,谱成歌曲杂弹,“孟姜女庙”里四时香火不断,前来立碑献匾、拜庙赋诗的上自皇帝,下至仕宦,孟姜女随之成为“贞烈女神”,被列入“二十四孝”中的二十一孝,神化成“七仙女下凡”。明代中叶,各地盛行为孟姜女立庙之风。

齐国人杞梁在战役中阵亡,杞梁妻哭夫在情在理。那时秦始皇还没有出生,事发地点离秦国也相距一千多公里,却不知怎么栽到了秦始皇的头上。

西汉刘向在《说苑》中增加了“杞梁妻哭倒齐国城墙”的说法,这时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又过了200年,故事应该与秦始皇是不沾边的。

又过了大约800年,到了唐朝末年,诗僧贯休题为《杞梁妻》的一首诗,把这早于秦始皇300年,发生在齐国的故事,硬生生地嫁接到秦始皇的头上,嫁接到长城上。这里战死的将军变成了筑长城的民工,哭倒的城墙变成了秦始皇的万里长城,官宦之家的贵夫人变成了无依无靠的孤苦民女。

之后又经过了几百年的演绎,杞梁妻才变成了孟姜女。

长城的传说故事范文3

孟姜女故事源头地

孟姜女哭长城,是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故事。孟姜女的丈夫因为被秦始皇强征修筑长城,魂断异乡,孟姜女思夫而哭,泪水惊天感地,震垮了万里长城。故事表达的是对封建社会繁重徭役的不满和对秦始皇苛政的愤恨之情。但是,追根溯源,孟姜女既不姓孟也不姓姜,她的为夫而哭也与万里长城没有关系,因为当秦始皇修筑长城的时候,孟姜女已经作古300多年了。

孟姜女的原型是齐国一个将军的妻子,将军叫杞梁。公元前550年,齐国国君齐庄公讨伐地处山西的晋国。出师不利的时候,突然回师东向,偷袭莒国。齐国军队在攻打莒城西门“且于门”的时候,国君负伤,杞梁战死。

噩耗传到齐国首都临淄,杞梁的妻子出城迎丧,哭了10天,最后投水自杀。不知道是杞梁夫妻身亡的同时还是后来,齐国的首都临淄城墙有一段突然崩塌,于是有人就将这两件事撮合在一起,改编成了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后来又增添上诅咒和控诉秦始皇残暴统治的内容,在下层社会广泛流传。故事情节和人物名称也被下断创作演绎,男主角杞梁被改名为万喜良,杞梁妻则成了孟姜女,临淄城换成了万里长城,城墙的崩塌也变成了被孟姜女所哭倒。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个习俗,女儿名字多把姓氏放在后头,按照年龄大小称呼,如“孟姜”是姜家大闺女,“仲姜”是二闺女等等。人们所以把杞梁妻改称孟姜女,可能因为杞梁是齐国将军,并推断其妻也是齐国人,是和齐国国君一个姓氏的大户人家,排行还是老大,是长女。后来编故事的人不知道“孟”是排行第一的原意,遂望文生义地把“孟”字当成了姓氏,并把孟姜女分配给孟姓和姜姓两家,成为孟、姜两家共同养育的女儿。这种南辕北辙的改编好在还没有把“姜”字去掉,否则,要追寻孟姜女故事的原型就麻烦大了。

也许改编者或者在民间流传的时候,人们下喜欢杞梁的故事原型,也不喜欢这个贵族为了侵略而死的情节,所以就对历史进行了彻底改造,把杞梁改成普通的劳工,把为战争而死改成了为劳役而死,重点渲染了一个独守空房的新婚妻子思念亡夫的情节,这样一来,齐国和莒国的战争自然提不起人们的兴趣,莒国故城也渐渐淡出孟姜女故事传说,而杞梁战死的“且于门”最终被人们所遗忘了。

春秋古都

莒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传说是祝融的后代,也有的说是少昊的后代,原来居住在山东省南部和江苏省交界的地方。周武王灭商后,莒国被迁徙到胶州湾西岸一个叫“介”的地方,在这里客居了至少二三百年。所以被安置到远离故土的地方,是因为莒人曾经参与过反对西周统治的叛乱,得罪了西周王朝。

历史记载,公元前715年,鲁国和莒国的国君在山东省莒县的浮来山有过一次会盟。由此得知,莒国这时已经从胶州湾一带回到了山东东南部地区,在莒县建立了新的根据地,并在这里修筑了相当规模的城池,营建了势力比较强大的国家,和齐、鲁两个大国周旋了300多年。公元前431年莒国被楚国灭亡后,又被齐国收编,莒国故城遂成为地方行政机构所在地,从战国一直使用到明清时期,延续了2000多年。

莒国虽然一直在山东省的东南沿海徘徊,但由于其理和人为因素,春秋时期曾经成为周边各国避难的安全港湾。公元前663年,齐国内乱,公子小白出逃到莒国。下久,小白凭借着莒国的保护,回国做了国君,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齐桓公。2年后,齐国兼并谭国,谭国国君也出逃到莒国,寻求到了庇护。此后鲁国内乱,公子庆父出奔莒国。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楚、韩、赵、魏4国长驱直入。颠覆齐国的时候,齐泯王同样以莒城作为最后 块根据地,抵挡住了5国军队的进攻,并以此为起点,最终收复了失地。国君有难,都往莒国逃,说明莒国是个安全之地,尤其是燕国军队主力兵临莒城,久玫不克的事实表明,莒城的城防相当坚固。

和其他诸侯国都城不同的是,莒国故城有三重城墙。这三重城墙就是大城、小城和宫城的墙。正是有着如此严密的城墙防御,所以莒城才抵挡住了杞梁们的进攻,抵御了乐毅所率5国军队的包围,成了周边国家避难的最佳场所。

考古调查结果,莒国故城大城周长19公里,内城周长7公里,总面积达24.75平方公里,是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地区面积最大的古城,故城内曾经发现春秋时期的铸铜、铸钱和制陶遗址。其中,制陶遗址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00米,总面积达8万平方米,地层堆积厚约2.5米,有大量东周时期的制陶工具和陶器出土。

东夷文明中心

远古时期,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就曾经活跃过一支强大的民族――东夷族。到西周初年的时候,这个民族的势力还很大,以至于像姜太公这样文韬武略的军事家也为有一个东夷民族邻居而寝食不安,几次与之战斗,却始终不能将其降服。和姜太公同时被分封到山东的周公,在其儿子入住鲁国的时候,同样因为东夷人的强大和侵扰而烦恼不已,甚至长期关闭首都的东门。莒国就是由这个民族建立的国家。

依仗着能征善战这一优势,莒国虽偏居一隅,却始终不肯游离于各国之间的争斗之外。春秋时期黄河下游地区大国的争霸和会盟,几乎都有莒国的影子,而莒人以战俘为牺牲品的远古遗风也让周边国家所惧怕。所以,当时的历史学家们,对于以莒国为中心的东夷民族用活人祭祀的风俗,感到十分震惊和不可理解,当作新闻而载入史册。1975年在莒南县发掘了两座莒国国君墓葬,墓穴中在随葬狗的同时还有人殉的现象,这种将活人和狗一样随葬的习俗不但在莒国长期保存,而且还影响了齐国、鲁国等相邻国家,这是典型东夷民族的丧葬习俗,也是古老原始文化的流风遗俗。

除了这样的习俗外,东夷人的能歌善舞也深为周边国家所重视,并作为重要文化资源,成为加深国家之间感情的外交手段。孔子在鲁国当政的时候,齐鲁两国国君曾经在一个叫夹谷的地方会盟,齐国为此组织了一支东夷歌舞团,到场助兴,弄得固守正统思想的孔子很不高兴。但是,鲁国国君对于这种具有浓郁原始风采的艺术却很感兴趣,所以,当另一批东夷歌舞人员被作为礼品赠送到鲁国首都的时候,鲁国的国君不顾孔子的强烈反对,仍然坚持出城迎接。

长城的传说故事范文4

大家坐好了,车以出发。向外望我们可以看到长城就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常言道:“不到长城非好汉”现在我们将飞向“长龙”,我得提醒大家,到了“龙身”上,切勿在“龙鳞”上乱刻乱画,否则破坏了几千年的完美。

经半小时的颠簸,到了八达岭,现在就让我们一同登长城吧!大家看:这方砖十分严整十分平整。城墙很宽,像马路一样,五六匹马并行通过,就这样一直蜿蜒伸到嘉峪关,全长长一万三千里。各位游客请看,这些石头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无数的肩,无数的手,一步步的台上这陡峭的山顶。简直是个奇迹。说到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长城的一个故事。传说在一个冬天,为了修长城,人们要把千斤重的石头抬上山,可石头太重了,抬不上去。就在大伙发愁时,一个人说:“现在正是冬天,我们往山上泼水,等水结冰后我们再往上拉,大伙按他的方法做,果然把石头拉了上去。你说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吗?

各位游客你们可知道那方形的垛子?垛子上面有了望口和射口。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在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点火呼应。顺便我给大家介绍“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传说长城修好以后,一个国王的女儿,他天天不高兴,为此国王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把女儿带到长城上,用柴草点了火,城里的各位诸侯们看到了,纷纷带兵前去救助,可到了长城上一看,没有一个敌兵。这让各位诸侯感到十分不高心。可国王的女儿去哈哈大笑,国王也十分高兴。可是有一天,真的敌人来了,国王连忙点火,可点了好长时间也不见援的兵。最后,国王被敌人砍下了脑袋。以后人们就用烟火告知有战事。

有关长城的文化很多,“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唐代着名诗人岑参年,对边关将士守写下了许多反映边关将士征战戍边活动的诗歌,被后人誉为“边塞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诗句勾画出边关壮美宏伟的风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叹,道出了多少离别之情。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写古时边关的凄凉与艰辛等等说也说不完

好了,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它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跌宕起伏,绵延千万里的万里长城。长城它是这样的气魄雄伟,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长城的传说故事范文5

曹操对众将说:“此番魏吴之战,争夺莫名城是关键。莫名城的兵力需要加强。哪位将军愿领兵前往?”

独眼夏侯(dūn)应声出列:“末将愿当此任。”

曹操说:“有夏侯将军守城,我可以放心了。”

夏侯正要动身,魔法师管辂有话要说:“莫名城距此有百里之遥,夏侯将军在那里守城,若有急事,必然通讯不便。我刚研制了长传笔,可供将军使用。”

夏侯觉得新鲜:“什么是‘长传笔’?”

管辂就取出那笔给夏侯看――外观上跟普通毛笔没什么两样。

管辂问夏侯:“你知道这支笔用的什么毛?”

夏侯说:“羊毫?”

管辂摇头:“不对。”

“狼毫?”

“也不对。”

“兔毫?鼠毫?”

“都不对。告诉你吧,是‘人毫’。”

夏侯吃惊了:“没听说过!”

管辂说:“其实就是我的头发。”

“为什么要这样?”

“这种笔是成对使用的。你拿一支,我拿一支,约好了同时握笔在手。两支笔上都有我的头发,头发之间会遥相感应――当然,我指的是魔法师的头发,不是一般人的头发。”

“我懂了。”曹操说,“当夏侯将军在百里之外写字时,管先生手里的笔受到感应也同步移动起来,这样我们就能立即看到莫名城的战报,对不对?”

管辂说:“正是如此。”

夏侯领兵出发了。

当天晚上,在约定的时间,管辂带着长传笔来到曹操的书房。

曹操问管辂:“笔是特制的,不知对纸是不是也有要求?”

管辂说:“用普通的纸就行了。”

于是,管辂铺开一张普通的白纸,拿笔蘸了墨,以书写的姿势静心等待。

突然,管辂手中的笔杆颤抖了一下。

“来了!”曹操叫道。

管辂的手不由自主地舞动起来,长传笔在白纸上写出:

我们已到达莫名城。吴国的军队还没出现,我估计他们迷路了。吴国的地图大概还没标上莫名城,因为这个城实在太小了。

莫名城的老百姓杀了一头猪慰劳我们,这是他们唯一的猪,因为这个城实在太小了。

大将夏侯

曹操说:“这样看来,我们的军队吃肉成问题了,得赶紧给他们送猪去。”

管辂说:“我最近在研究用于运输的人造龙卷风,明天上午就试着用它送一头猪去莫名城吧。”

“那么,得跟夏侯打个招呼。管先生,这边的笔能感应到那边的书写,反过来也一样吧?”

“是的。”

曹操立刻用长传笔给夏侯写信――

夏侯将军:

明天上午将用试运行的人造龙卷风给你们送去肥猪一头,请查收

曹操

一会儿,长传笔又写出夏侯的回信,说他明天会瞪大他的一只眼睛,等着天上掉肥猪。

第二天早上。

管辂身披鹤氅、手执法剑登上祭风坛。这坛跟诸葛亮建在南屏山的那个差不多,坛上布置着各种旗幡和法器,坛前捆着那头猪。

管辂一手拿着法剑,一手拿着地图――他得根据地图确定猪的飞行路线。

管辂念念有词,龙卷风渐渐形成……

最后,龙卷风卷起肥猪和一些尘土朝着莫名城方向呼啸而去。

中午,在曹操的书房,曹操和管辂阅读着长传笔写出的来自莫名城的战报。

吴国军队已赶到,将莫名城团团包围。我们有信心守住此城,坚持到胜利。

上午飞来一猪,砸伤了数名吴国士兵,多少打击了敌人的气焰。但我们的士兵希望下次送猪时别再偏离目标了。

管辂向曹操保证:“经过慢慢调整,龙卷风的空投准确性会越来越高。”

人造龙卷风运送的下一头猪不偏不倚地掉进莫名城里,掉在夏侯面前。

这以后,魏军需要的各种食品源源不断地从天而降。

运来馒头时像噼里啪啦下冰雹;

煎饼像大片大片的雪花飘下来;

美酒如雨,下面得用锅碗瓢盆接着;

酥糖就像沙尘暴……

莫名城里的魏军虽然被吴军团团包围,但他们不愁吃,不愁喝,日子过得挺美。

这天,夏侯再次挥动长传笔,向曹操要吃的――

大家觉得越来越无聊,时间难以打发,所以一致要求补充消闲食品。请按守军人数,立即空投五香瓜子,一人一包!

不一会儿,人造龙卷风送来了五香瓜子。一人一包,一包不少。

一个小兵――我们叫他魏兵甲吧,他也分到一包瓜子。他将这包瓜子拿在手里,也不拆开,只是颠来倒去地端详着。

旁边的魏兵乙说:“你干什么?瓜子是吃的,不是看的。”

魏兵甲说:“这包瓜子可以吃,也可以看,但看比吃更享受。”

说着,魏兵甲将手里的纸包拆开。瓜子撒了一地,他也不管,他拿着那张包瓜子的纸让魏兵乙看:“这是从一本故事书上撕下来的,你是愿意吃一包瓜子还是看一个故事呢?”

魏兵乙说:“你只拿到书上的一页,看一段不完整的故事有什么意思呢?”

魏兵甲看看这一页书的角上,说:“这是第十二页,你的呢?”

魏兵乙也拆开纸包看了看,说:“我的是第七十八页。”

魏兵甲说:“把所有的包装纸拼起来,我们就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了。”

于是,全体魏兵都赞成把包装纸拼起来。

魏兵甲就提议:“我们现在先让拿到第一页的人朗读故事的开头,好不好?”

大家说:“好!”

大家左顾右盼,不知谁拿到了第一页。

夏侯举起手:“我先来给大家朗读。”

夏侯读完第一页,又有人接着读第二页、第三页……

只用了半天工夫,大家便兴致勃勃地读完了整个故事。

“再没有故事可读了,”夏侯问士兵们,“你们说怎么办?”

大家嚷道:“我们要求空投故事!”

曹操看到了夏侯打的报告,激动地对管辂说:“要把最好的故事给我们的战士送去!”

曹操叫来才华横溢的三子曹植,问道:“植儿,最近有什么创作?”

曹植说:“在写一部名为《刷锅水战争》的长篇幻想故事。”

“哦?”曹操颇感兴趣,“我倒想知道,刷锅水是怎样引起战争的?”

曹植说:“我们千家万户每天产生着大量刷锅水。这些刷锅水流入地下,储存在岩层中。好多好多年过去后,变色变味变质的刷锅水被开采出来,成为未来世界的重要能源。到那时候,点灯要用刷锅水,驾车、驾船要用刷锅水,许多帮人省力的机械都得由刷锅水来推动……”

曹操感叹道:“我儿子真有想象力!”

“刷锅水成了软黄金,自然被各国极力争夺,一场接一场的刷锅水战争就难以避免地爆发啦。”

“太好了,这么匪夷所思的精彩故事一定会受到将士们的欢迎。”

“不过,我只写了开头的一章,千曲百折的情节还在后面。”

“没关系,”曹操说,“把开头的一章先送去。以后写好一章,空投一章!”

一卷文稿被人造龙卷风送往莫名城。

这一天夏侯和他的士兵们没有吃饭,脍炙人口的精神食粮使他们忘记了饥饿。

但文稿的传送被包围莫名城的吴军发现了,他们以为是重要的军事情报。

第二天,《刷锅水战争》的第二章送来时,被吴军神箭手用拖着绳子的箭射下了。

城头的魏军眼睁睁地看着敌人截走了他们的精神食粮。

当天夜里,忍无可忍的夏侯决定率兵冲出城去,夺回第二章故事。

刚刚打开城门,夏侯迎面遇上了正要进城的吴军将领甘宁。

“呔!”夏侯大喝一声,“你们想要夜袭莫名城吗?”

甘宁解释道:“请别误会,我们是来谈判的。”

夏侯问:“你们是不是坚持不下去,想投降了?”

甘宁说:“这倒也不是。今天我们全体将士读了《刷锅水战争》的第二章,都被深深吸引了。但遗憾的是,这故事没头没尾,让人太不爽。据我们分析,昨天送进城里的不是军事情报,而是《刷锅水战争》的第一章。我们情愿交还第二章,换取第一章,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夏侯想了想,说:“你们提出的条件可以考虑,不过――”

“不过怎样?”

“不过你们读完第一章后,还是应该送回来的。”

甘宁说:“这没问题,不过――”

夏侯不耐烦道:“你怎么也有‘不过’?”

甘宁说:“不过我们送回第一章时,希望还能借阅第三章。”

“嗯……好吧。”

“往后,依此类推。”

“好吧。”

就这样,这部空投的故事每天在城里城外交换阅读。

不知不觉的,魏军和吴军共同读完了最后一章。

这天早上,开城门的魏兵发现城门上贴了一封信――

夏侯将军:

谢谢你们让我们分享这么有意思的故事。

我们有太多的刷锅水可以变成软黄金,那么,我们还在这里天天发呆干什么?

在故事里的战争到来之前,我们回去好好研究刷锅水了。

长城的传说故事范文6

关键词:景观化;符号化;故事化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107-20

一、荆州文化资源的景观化模式研究

“所谓文化模式,就是指-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个层面有机组合的文化结构。或音说是一个民族依据其民族精神将自己的各个文化要素协调一致的组合状态。文化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排他性的特点。”[1]作为文化模式之一的景观化模式,我们要认识到文化资源景观化要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和具体的自然环境基础上打造起来,通过建设形成与地理条件相应的景观。文化景观包括当地人们活动所保留下来的文化风俗气息。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景观,文化景观既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又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发展文化景观是一个长期过程,各个时期的人类活动对当地产生各自的影响,逐渐演化成文化景观的一部分。当中还有民族的大量迁移,对当地的文化景观产生了多元化的影响。纵观荆州的资源开发研究中就有着这种与文化景观发展相似的特点。一般我们认为文化景观是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文化景观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荆州区的地理位置紧靠长江,经过历史的演变,逐渐形成依傍长江的城市群。古城与新城交叉其中,形成了城中有城的景象。这种格局在全国看来也是绝无仅有的,这种文化景观只有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习惯中逐渐建立起来,在没有发展的早期,荆州城区的城区景观十分简单和杂乱,城市里分布很不均衡,一些老街也杂乱不堪。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古城门改建,将城市里的道路拓宽,整体进行了重新规划,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局面。新的城门直通城外,与沙市区的新的城市群遥相呼应,形成了古今对比的景观。除了注意到文化景观的具体事物外,还要注意它表达出来的“气氛”,一般与宗教、社会和政治等有关,是一种很抽象的观感,文化景观的这种特性可以明显反映在区域特征上。荆州的文化发展除了有形的文化景观外,还应包括无形的文化景观,而无形的文化景观是城市散发的无形的气息,是在荆楚大地上散发着的古楚气息,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就算高楼林立也只是熙熙攘攘的环境,不能给人带来其作为文化城市的价值。对资源开发景观化,是荆州这座历史古城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目前荆州的景观化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从根本上讲文化景观比较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和娱乐要求,荆州目前在硬件上的发展已经在逐步加速,各个娱乐行业也在逐渐兴起,但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会的文化气息不是太浓,仅靠媒体和大型活动的宣传普及文化思想意识还是太薄弱。景观化不是仅仅做表面文章,而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高层次阶段通过建设相应的文化设施来丰富其文化价值的建设。景观化的发展不能盲目加速,要结合文化的发展道路和城市人动的特点来统一规划。“世上本无路,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景观化发展模式也符合这个道理。每个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有创造或生产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所以在发展景观化的同时要保留这种特点。

二、荆州文化资源的符号化模式研究

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以采取文化符号化的发展模式,每一个文化符号都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和很强的抽象性,内涵丰富。文化符号作为企业、地域、民族或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文化符号从本质上讲应该与文化历史和文化习惯紧密相联,历史是随着时间形成的,而习惯是随着历史的积淀保留下来的。发掘一个地域的文化符号首先必须对地方的文化习惯有着深刻的了解。往往一个文化符号后面就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习惯。文化符号也是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体现形式,当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同时也会被大多数人接受,这是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化的具体表现,而符号能加强这种文化的传播和象征性的凸显。在每一个文化符号发挥其作用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好的文化才能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要做到强烈的“符号”冲击,必须发掘能表达民族情感和历史承重感的文化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再建设,毁坏了原有的地域风貌,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逐渐同化,地域文化元素正在逐渐消失。在旅游作为普遍的生活方式之一和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文化习俗、地理风光和人文风情等地域文化资源的意义和价值日益重要起来,人们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对文化的吸引力和价值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要在文化资源开发上狠下功夫。一个地域有一个地域的特性,每个城市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比如欧洲的古老文明,意大利的巴洛克和洛可可文化。在中国,上海的摩登、北京的传统、苏杭的休闲,都是地域文化的鲜明特点,也是每个城市的文化精髓所在。而荆州的最鲜明特点就是荆楚文化,作为楚文化最象征意义的标志是凤凰,代表了荆楚文化的特色,无论是在漆器还是在其他荆州挖掘的古代器物上都有凤凰的身影。这也象征了古代楚人对凤凰的崇拜,这一传统至今都在影响着现代人。生活乐观积极向上的荆州人继承了楚文化的特点,在荆州随处可见人们乐观生活的状态,这也代表了荆州的一个文化符号即人文符号。人文符号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荆州的人文符号面临着时间的考验和外界的影响,随着荆州的大发展,荆州文化符号受到的冲击将会越来越多。

“文化产业同国家形象相关联,树立国家形象的产业正是文化产业”。近几年,进入国际文化市场的中国文化产品并没有很好地、准确地体现中华人文精神。[2]我们可以看到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历史文化记载了民族时代变迁的历史,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承载了不同的社会使命,构成不同的文明价值观。荆州作为古代交通的必经之地,受到了南北文化的影响。保存至今的风俗习惯也标志了荆州的文化特点,特别是饮食文化就反映了荆州受南北文化的影响之广,这也是荆州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符号。所以文化符号的建立不仅标志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城市的繁荣,也展示着当地人的精神文化发展不同阶段的历史风貌,荆州在资源开发的同时可以追根溯源,将荆州的文化依据各种特色来进行定义、归类,最后符号化,这也有助于文化的传播。

三、荆州文化资源的故事化模式研究

文化发展的模式可以遵从故事化,任何历史文化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在没有文字的年代,故事作为最重要的传播载体与文化的传播息息相关。讲故事是文化传播中强而有力的工具,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故事来源要从荆州的文物古迹和文物的来历和文献中来寻找,简单、形象和生动的表述,再加上意识的刻画和引导,提升一定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再借助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渠道传播,故事化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文化的真正价值与魅力,就在于它的个性化的创造精神和独具佳境的创新成果。而文化的这种个性化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成果的原始基础与元初胚胎,正是涵蕴于文化的民族个性之中。”[3]比方说荆州的三国文化有着典型的故事典籍作为依托,其中关羽的故事尤为突出。历史上,荆州是关羽镇守之地,关羽一生令人慕仰的品格与业绩主要在镇守荆州期间展现;荆州又是关羽落败丧身事业终结之所,失荆州走麦城被斩于临沮的悲剧结局深深唤起后人的同情与惋惜。这些都是人们对关羽崇拜的前提,历代文化人将关羽的故事整理流传下来,无论是通过文字还是通过戏曲,都是以故事的形式来为人们讲述这段历史。在历史上,关羽与荆州的联系始终是最大的研究内容,我们从关羽文化现象产生的历史基因研究,关公的文化源于荆州是不容置疑的。关羽与荆州在历史上的特殊关系,也是关羽崇拜现象首先在荆州出现的基本原因。而关公的崇拜起始于三国末至隋唐时期,形成于宋元时期,到明清进而发展为前所未有的关羽崇拜热。而荆州对关羽的崇拜文化现象在全国是比较少见的。从荆州古城里的玄妙观到新落成的关羽祠都无不体现出荆州人对关羽的文化崇拜,关羽与荆州的联系可以在诸多故事中了解到,而关羽镇守荆州的故事可以通过一个个古迹来对外界传播,特别是在旅游发展中,可以按照历史的真实事件和文字记载对游客进行故事讲解。所以生动的故事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荆州在城市文化建设项目中要注重与文化的关联,对古迹可以深挖它的历史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只有真实的事件为依托,才使得故事更具有说服力。当然适当的创新也是少不了的,正如文化的故事化可以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渠道传递。正式场合讲故事,可以事先设定,容易控制;非正式渠道的故事不太好控制,但影响力却不容忽视。比如荆州的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可以通过地方群众的自主宣传和展示来传播,随着游客的日益增多,人人的口口相传,其文化的传播性不可低估。当然故事重复传播会让人乏味,老调重谈不适应新形势。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荆州可以将故事性与当今社会主题相结合,能让人从中得到新的感受。而当中典型的故事同样能使人感到震撼,让人回味,发人深思,同时故事里也包含着文化所要表达的价值观。文化资源的开发也是一部故事史,在开发中保留故事的依据是文化开发中必须要注意的,故事性的价值和吸引力也决定着文化资源的开发成功与否。

参考文献:

[1]潘文焰.旅游文化与传播[M].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闻雁

下一篇地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