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和运河范例6篇

长城和运河范文1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北汽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北起手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睢宁县实验小学三年级:徐帆

长城和运河范文2

关键词:余杭塘河 绿色文化带 设想

杭州,位于东海之滨、有着千百年文化积淀的古都。早在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在其游记中称杭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为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杭州市城市建设自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全面展开。

1995年,杭州市规划设计院和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编制了《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5-2010)》,其指导思想是: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发展统筹考虑,既保护好城市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和名城特色,又积极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重点保护古都环境风貌、西湖风景名胜区整体环境风貌、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如中山路、小营巷、南宋故宫遗址等)及其环境、古树名木。这一规划作为杭州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是通过城市道路、水系和绿地系统把江、河、湖、山等自然风景资源及历史文化遗迹与城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形成更加完美的名城环境风貌。2005年,《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送审稿)》出台,该规划总体指导思想是:对市区内的文化遗存和历史踪迹进行大规模、立体化和急救式的保护,把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河湖水系作为重点保护目标。这一规划的提出,将京杭大运河、余杭塘河等古老水系纳入了保护计划。同时,也提出了杭州市城市建设是以建成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社会安定、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为总体目标。

目前,《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通过并开始实施,这就成为余杭塘河这条古运河支流打造绿色城西、绿色杭州、建立生态浙江的好契机。笔者通过对余杭塘河两岸的实地考察,提出了构建余杭塘河绿色文化带的意义和实施方案。

余杭塘河独特的地理位置分析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在扬州开凿的邗沟。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成千上万的劳工在邗沟等河流的基础上,花了六年时间方告竣工,迄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它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杭州,纵贯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全长1794公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堪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人工奇迹。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悠久文明得以被世界认知的历史人文景观之一,杭州城市以其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的优越地理位置而闻名于世。运河孕育了杭州城市内含、围就了杭州西湖美景、扩大了杭州地域范围,分割了杭州街巷;同时带动了杭州经济,沉积了杭州文化。古老运河是杭州城市最具全国乃至世界意义、最具文化淀积的构想符号之一,是集杭州城市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等资源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品牌,也是其它任何城市所没有而唯杭州所特有的城市特质之一。

余杭塘河古称“运粮河”,为京杭大运河的一条重要分支。它西起余杭县余杭镇,原东至卖鱼桥入京杭运河,上世纪50年代末新开1.8公里航道,转由庆丰桥至康家桥入京杭运河,全长19.80公里,底宽9~13米,水深1.7~2.5米,通航船舶10x60吨级船队,是原观音桥至卖鱼桥航道的要塞。1958年,为开通闲林埠铁矿至杭州钢铁厂矿粉运输线,曾利用此河及京杭运河分别拓宽和新开2条支线航道,一自闲林至仓前岔口,入余杭塘河,长9.71公里;二自大运河谢村口至杭钢南码头,长3.8公里,即杭钢南河,整个工程疏浚航道32.70公里(含上述改道工程)。建成的航道称闲半线,长31.9公里,可通小船队运输矿粉。后经上世纪60和80年代几次疏浚、拆建碍航桥梁等,此线可通60~100吨级船舶。此外,杭钢北河即大运河义桥口至康桥,长3.7公里,后改作杭钢冷却水水道,为半山电厂煤炭运输航道,可通 60~100吨级船舶。

如今,余杭塘河两岸为城西的重要商住区,座落有百年高等学府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有多处大型居住区:政苑小区、政新花苑、浙大紫金文苑、文鼎苑等,规划中的沃尔玛、银泰、富强等商业广场也将落户运河周边。不难想象,几年后余杭塘河两岸将演变成为城西一个人口密集,集商业繁荣、景色优美于一体之地。余杭塘河的流经,使得城西一带居住质量与生活环境得以大大提升。杭州市政府正为西湖申报世界遗产而努力,与此同时,运河流经沿岸的各城市政府也在为京杭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遗产而努力着。由于余杭塘河独特的地理与文化意蕴,将在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进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由此原因,本文提出了构建余杭塘河两岸绿色文化带的设想。

建设余杭塘河绿色文化带的意义

杭州的余杭塘河及其两岸地区如果要突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深刻的城市文化意蕴,就一定得实现两岸绿色文化带。杭州的城建规划,一定要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世界休闲之都的目标相适应,在规划中,应有前瞻性、世界性眼光。杭州是山水城市, 西湖、西溪和京杭大运河等构成了江南水乡独特的水系,是美丽杭州持续吸引全球目光的一大亮点,余杭塘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条支流,西头又连接着西溪湿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把西溪湿地——余杭塘河——京杭大运河这一水网沿线规划好,把余杭塘河两岸建设成一条美丽的绿色文化带,对于提升杭州城市之美、打造绿色杭州、生态浙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绿色文化带对城西自然环境的影响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和一切生物体赖以生存的主要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更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自然要素之一。水环境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的水环境即城市水系,具体表现在城区河道、湖泊对城市的蓄水量、雨水的洪涝排放及污水排放功能的完善与否,是否能做到干旱时起蓄水的作用,遇雨季汛期来临时能否迅速将雨水分流排放。因此,水环境好坏对保护水资源、城市防灾、利用水资源为人类服务起到重要作用,对维持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调节城市气候、发展城市经济、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准、维护城市正常的交通秩序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问题。

余杭塘河两岸绿色文化带的营造,是河道水系、绿地共同担负调节城区小气侯的作用,使杭城城西气候有所改善。杭州目前已被誉为不在长江边的火炉,虽说是四季分明的东南沿海城市,但夏天气温高达40度,冬天气温低到零下7度~8度,印证了“热要热煞,冷要冷煞”这一民间俗谈。之所以出现这一局面,与杭城缺乏水面,水面与陆地面积之比过低这一原因不无关系。

近年来,杭城水面面积不仅没有增加,而且由于填塞、淤积,反而使水面面积减少,代之而起的是房屋到处林立,高架路、立交桥不断建设,满目都是玻璃幕墙和钢筋混凝土。城市严重缺乏具有调节小气候功能的绿叶流水,城区气候恶劣,使居民面临生态这一严峻课题。

由此可见,打造余杭塘河两岸绿色文化带的意义十分重大。本文认为,余杭塘河两岸绿色文化带的构建,必将对城西进而对杭州的气候环境、空气质量等带来极大的裨益。

绿色文化带对杭州山水文化的有益补充

杭州美,美在山水。水文化在杭州的山水文化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杭州的大运河支流输送着杭城的养料、勾画着杭城的美景、讲述着杭城的历史、繁衍着杭城的后代、支撑着杭城的绿色。

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底蕴,构成生态环境的基础。人作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体有生存、发展、享受等多种多样的需求, 适应这些需求而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也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积累起丰富的山水文化。

余杭塘河两岸绿色文化带的构建,使余杭塘河绿色文化带与西溪湿地公园、京杭大运河水系融为一体。对于强化杭州山水美这一吸引世人注意的城市独特特点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为补充古运河水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构建余杭塘河文化带的设想

本文提出余杭塘河绿色文化带设想,认为应科学合理规划,做到有利于保护京杭大运河水系、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余杭塘河周边居住的市民日常生活、有利于造福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精神。笔者对余杭塘河两岸地带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经充分论证提出如下设想:

对余杭塘河河流本身的整治,比如对运河两岸的驳勘进行修护,切忌用水泥混凝土砌成运河的硬质驳勘,而需要用湖泥补修的软质驳勘。

长城和运河范文3

如今,站在台儿庄古城上依旧可以看到络绎不绝地船只穿行于河面,场面热闹而祥和;而船下汹涌而过的运河水却没忘记过这些英雄前辈们的付出,铭记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信念,长流不息……

千帆竞过“活”运河

古老的台儿庄城里,千年的运河水依旧涓涓不息,从西边的微山湖迤逦东行,直入江苏境到口南下,全长有四十余公里,当地人称之为河又或韩庄运河。如果人们在此静坐于船上乘风观景,看岸边林立的商埠和斑驳的古城墙逆着船行的方向徐徐延伸,而繁忙的运河水上依旧百舸争流,千帆竞进,便会产生穿越时空的错觉。难怪丹麦旅游专家彼德森说:“我梦寐以求的中国大运河就该是这个样子。”

历史上,山东段的运河因为黄河水患颇多,淤塞和泛滥成了家常便饭,“枯多丰少”的现状使得担当漕运动脉的大运河显得越来越吃力。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起(1593年)这里进行了历时十余年的京杭运河改道工程,根据地理环境条件不同而修改河道,修建船闸,位于台儿庄境内的大运河处于整条大运河的中间地带,是这条大动脉在长江以北的第九个阶梯,保证了充沛的水量,沟通南北的水运,因而此段也获得了“唯此漕渠一脉,为之咽喉”的美誉。

发生于1938年春天的台儿庄战役与京杭大运河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大运河整体上呈南北走向,唯独台儿庄呈东西走向,这便决定了它的战略地位。这个全长42.5公里天然的弯道,构成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屏障,战役打响后,日军指河而攻,我军在李宗仁的全力指挥下,背河而守,发生了著名的“炸掉浮桥”和“背水一战”。白浮桥由中国军民利用运河码头上的台阶,以木船和木板南北铺设而成,专门为运河南岸输送增援部队。现在的白浮桥遗址已经卸下历史重任,以沧桑的面容静卧运河水畔,但正是这条与大运河血脉相通的桥,让大战前方作战有了坚强的后盾。后来在台儿庄最关键的反击战中,李宗仁又带领战士们浴血奋战四天四夜,歼灭日军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血染整个台儿庄,并最终取得胜利,大振抗日军民的士气!当时李宗仁在台儿庄火车站站牌下肃穆地留影,成为台儿庄大捷的永恒纪念。现在台儿庄火车站旧址处建有李宗仁的史料馆,他的第三任夫人胡友松女士为馆内捐赠了大批遗物和原始影像资料,并担任史料馆的名誉馆长,长住馆内。

如今,大运河上又有全新的风景,全长753米的台儿庄运河大桥凌空飞架如长龙卧波。号称“江北第一闸”的台儿庄船闸巍然屹立,似虎踞龙盘,蔚为壮观。运河两岸港埠货物罗列,河面船只繁忙,汽笛之声不绝于耳,而主航道全线已达到千吨级船只常年畅通无阻的三级标准,万年闸和台儿庄两座船闸均为国家二级标准,年通过能力达3000万吨,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和“全国文明样板航道”。

夜游古城听桨声

抽离于光怪陆离的繁华都市,一脚踏入古城,你会情不自禁地陷入悠远的思绪里。古城里,运河古迹保存得较为完整,石板路两旁是古民居,质朴简单的色调,城内的街道多数不宽。城内的路弯弯曲曲,随意停歇处都藏着别致的风景,尤其是你顺着狭窄小巷一路向前,突然拐个弯就到了临水街,探出头望去,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图景,安静地铺展在面前。这条弯折近7公里的水街是全国古镇中最长的一条,其中有18个汪塘连接,源源不断地运河水注入其中,从古到今,久久不息。

夜色降临,古城上开始有了灯火,夜游古城的人们多起来了,人们迈着休闲的步子来到古码头沐浴夕阳,吹吹运河上风,看着河面上依旧繁忙的货船,听听背后的熙熙攘攘,千年前“一河渔火,夜不罢市”的盛景就在眼前了。现在城内的熙攘已经不是商旅,尽是游人。城内兴起的一大批应景的茶楼和客栈、酒吧,接待着远道而来的宾客,好不热闹。因为这里承载了大运河古老的使命,城内税史、私塾、驿站、奏折、票号、青楼遗迹仍在,到处都可以找到与运河相关的痕迹,例如最早兴建于雍正十年著名的茶楼谢裕大茶行,当年来自江浙的茶商看到此地物流运转通畅且商客众多,就在此专心做起了贩茶生意,将正宗的江南茶艺带到了北方,而此时,它依旧是江南茶艺的聚集地,喜欢喝茶的人们最喜欢于此静坐,细细品尝。

船形街也是古城著名景点之一,它四周环水,形似扬帆起航的巨船,有“大河行舟,一帆风顺”寓意。船形街两侧建筑门上的木雕全是船的造型,一共468艘。除此城内还遍布山东面塑、泸州油纸伞、潍坊风筝、东阳木雕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一不展示着当地的传统和风情。

到了晚上,人们喜欢乘舟夜游,在柔和的古城灯火里穿梭,听听岸上时断时续的柳琴戏和运河大鼓。划船的老人们多数健谈,跟人们绘声绘色地聊着运河的前世今生。

运河湿地赏金秋

游罢古城,第二天起个大早,沿着台儿庄运河大桥西行,远远望去,一片稀薄的水汽氤氲着初秋的微凉,这里便是依运河而建的湿地公园,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运河湿地为主的湿地公园。绵延数里的河水绕着台儿庄城区边上整片整片地舒展,为古城铺展出唯美的一笔。

这片天然湿地,因为大运河、月河、涛沟河和小季河的交汇,显得十分开阔,两万余亩的水面布满了水乡的柔情,弯曲着穿城而过,据说这里的水街可是中国最长的。除了沟通古城区水道,湿地最令人心动的景致是绕过人群的那片静谧之处,尤其是运河北岸的湖湾,成片的芦苇荡为台儿庄的古运河勾勒了一个迷人的秋季。

芦苇临河而居,柔弱纤细的躯干和一捧丰实的白色芦花,随风轻摇,如漫天飞雪。深秋萧瑟,它用顽强的生命力,寥寥几笔就刻画出深刻的秋意。尤其到了夜幕降临之时,晚归的船只在水面将尽的那头,沐浴着静默的夕阳余晖,芦苇轻晃,悠远的意境晕染在如画的风景中,这大概就是属于秋独特的味道吧,而在有水、有苇、有余晖的运河湿地,这秋显得更加醉人。

长城和运河范文4

水,是常州先民的命脉,更是现代人生活富裕的源泉。

常州,地处苏南南部、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与南京、上海两大城市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市区北靠长江,南衔太湖,地势平坦,水网如织,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城市之一,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

常州市区总面积280平方公里,人口85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常州地区为江河湖海包围,西面受宜(兴)溧(阳)高山地的大水压境,南面是苏(州)(无)锡地域的水乡泽国。城市化的发展,留下众多与“水”字有关的地名,是先民治水历程的足迹;纵横交错的河流和桥梁,是历史的刻痕。

“江东之州,常州为大。”春秋末期,公元前547年,吴国公子季札封于延陵,常州开始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今已达2500多年。“常州”之名,定于隋文帝时期,后历代为郡、州、路、府治,人文荟萃,经济繁荣,地位重要,历史上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誉,是具有丰厚历史文化遗存的江南古城。

常州别名“龙城”。清光绪《武阳志余》载:“吾郡古号龙城。”其由来传说多种:一是常州城垣“地有龙形,故日龙城”;二是东海龙王九太子的神话故事;三是南北朝时期齐、梁两代常州出了15个皇帝,而龙是皇帝的象征。清乾隆皇帝6次巡视江南,3次到常州天宁寺拈香礼佛,并题写“龙城象教”的匾额。

一座城市有水,就有了灵性,水氤氲着常州深厚的文化内涵。1109年,宋徽宗会试天下贡士,300名进士中,常州学子杨廷鉴等9人中状元、洪亮吉等10人为榜眼、赵翼等16人获探花,占全国总数的5.7%;清代,常州文风进入鼎盛期,以恽寿平为代表的“常州画派”、庄存与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派”天下闻名。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写诗赞道:“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历史学家、常州诗人赵翼写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河流环绕,湖泊遍布,通江达海,与水有着不解之缘的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又是一座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城市因水而滋润,被充沛的水激活。水,沉静而清晰,构筑常州城市的格局,勾勒历史的文脉;水,流动而凝重,孕育常州文化内涵,催生人文精神;水,委婉而刚劲,城市得到浸润和提升,人得到诗意的生活和无限的遐想。

运河篇

一个城市,有穿城而过的河流,就有美景、生机和灵魂。在常州城区南北6公里距离内,有几条风格迥异的运河,这是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由北往南依次为城北运河(关河)、城中运河(南市河和东市河)、城南运河(明运河、古运河)和新运河。

几条运河先后是京杭大运河的繁忙航道,平行东流,形成难得的景观,也是历史文化联系的特殊纽带。如今常州围绕古运河的保护和规划,深入挖掘常州运河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几条运河融古通今,相融共映,凸现文化灵魂。

古运河:一条承载常州厚重历史文化的长廊

“文明史就是对河岸上人们生活的记录。”

——《世界文明史》

“我们不过是大运河千年历史中某个搭般走的人,是个过客,现代人可以不用运河穿越南北,但是,我和你不能抛弃了她,不能不把它传给后人。” ——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运河常州段,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节点,重要的组成部分。

蜿蜒绵长、悠悠流淌的古运河,一路跳动着美丽的音符,穿越千载时空,踏着歌声而来,成为承载历史底蕴、灿烂文化的“母亲河”,常州的生命源、生命线。

公元前495年,即季札受封5年后,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从苏州望亭往西,经无锡,达常州奔牛,开凿了现在的京杭大运河的前身——江南运河。

由孟河而出长江的江南运河,全长170公里,开凿的常州段运河当时称“前河”,也称“城南濠”。水流由西水关入口,经天禧桥(弋桥)、新坊桥、元丰桥,再由东水关桥出口东行,这就是常州最早的古运河。

大运河常州段是苏南各城市中流经最长的,在常州穿城而过。2500年来,常州城依靠这条古运河,孕育,诞生,繁衍,生息,形成“城依水、水抱城”的独特格局,养育着世世代代常州人民,承载着常州文明史的沿革和发展重任。

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通过运河来到常州,与常州人民结下不解之缘:东汉文学、音乐家蔡邕携女儿蔡文姬为避中原战乱,泛舟运河来常州,在此寓居20年,死后归葬常州;南宋末年,常州军民奋勇抗击入侵的蒙古大军,惨遭屠城。文天祥被俘后经运河押解往北,途经时悲愤疾书《过常州》诗:“山河千里在,烟火一家无。”理学宗师程颐的高足杨时,从中原来到常州,兴办学校,讲学18年;城西篦箕巷,是乾隆皇帝6下江南,6到常州登岸的地方,这个地名就是乾隆起的。

一部常州古运河史,是一部常州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史。隋代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太湖水系、皖南水系、长江水系经运河串联,在这里交汇,常州作为“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船舶往来,商旅辐辏”的交通枢纽,朝廷“贡赋的必由之路”,郡、州、府的所在地,依托于运河繁荣和发展:商贾依桥而市,百业因河而兴,运河贸易、漕运、木业、米业、豆业、果业、茶业,以及随后依运河而兴起的建筑业、制陶业、冶铁业、造纸业、丝织业、梳篦业等民族工商业,铸就了常州现代经济的辉煌,常州城市逐渐扩展,最后形成以古运河为轴心的城市格局和经济带,独步江南。南宋诗人陆游称:“方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尤为东南根柢,谚日‘苏常熟,天下足’。”

这是城市传奇开始的地方——常州城内后河小营前一带,形成时称“大市”的闹市区;白云渡边码头林立、商贾云集;马山埠畔货船簇拥,人声鼎沸,河中船舫穿梭、桨橹声声,两岸车水马龙、商铺林立;各类手工作坊遍布局前街、早科坊、西大街和运河、市河两岸;源源不断的商船在文亨桥、篦箕巷码头驻留,带来全国各地的商品,常州特产也由此输往各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说的就是篦箕巷的兴旺景象。百年前,常州的梳篦沿着此段京杭运河,走进寻常百姓家。百年老字号“老卜恒顺”的梳篦,被选送参加1915年巴拿马和1926年费城世博会,分别夺得银奖和金奖。

位于篦箕巷的毗陵驿,是中国最古老的水路驿站之一,负责传递皇帝的诏书和军情文书,接待高官,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红楼梦》最后一回写道,贾宝玉与父亲贾政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停泊于运河畔毗陵驿的一条官船上。

北宋大文豪坡循运河11次来常州,最终定居白云溪畔的藤花旧馆,直至仙逝;城东的舣舟亭,是北宋大文豪苏轼每次沿运河到常州泊舟的地方。该亭最初建于南宋,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时,鉴于对苏轼的仰慕而重修,并为该亭写下“玉局风流”的匾额。坡终老常州,与这座城市结下生死情缘,现在这里建成东坡公园,有东坡洗砚池、乾隆御碑亭、御码头等景点,也是俯视壮观的大运河的最佳地点。

常州古运河,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从西流东、横贯城市中心的河流。至宋元时期,入城西,贯城中,流城北,常州老城内的水系与运河完全融合,如人之经脉,因运河而更流畅。百姓临水而居,历代名人辈出,造就了常州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城市特性,枕河人家、耕读之家的文化特色。

府学堂、县学堂、天宁寺、“三吴第一楼”等置于城市各方位;白云溪、前后北岸、西瀛里、青果巷等街巷弄堂,凝聚了常州千年文脉。其中,青果巷是常州古城的缩影,书香门第院套宅,官宦富家宅连院,枕河而居。明清两代,青果巷出进士近百名,清乾隆十年状元钱维城,明嘉靖八年进士唐顺之,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清末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作者李伯元,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语言学家赵元任,“爱国七君子”之一史良,爱国实业家刘国钧等,都出生在这里,青果巷成为闻名全国的“状元街”和“名人巷”。

古运河像一部多彩的画卷,串联起两岸的篦梁灯火、毗陵驿站、文亨桥、尚书码头、近水阁、穿月楼、西瀛里、明城墙等名胜,分布着李伯元故居、唐荆川故居、瞿秋白诞生地、刘国钧故居等名人故居,呈现出天宁禅寺、天宁宝塔、红梅公园、宋代石经幢、东坡公园、舣舟亭、半月岛等景点。古寺庙、古戏楼、古纤道、古码头、古书碑、古祠堂、古石桥、古水井等,随着时代流变沉沉浮浮,诉说着原汁原味的常州过去;弯弯的小巷,窄窄的小桥,清清的流水,斑驳陆离的光影中,散发着古色古香的气息,流泻出江南的美。

古运河,曾是常州城的“黄金水道”,“河岸有街,街边有船,船侧有排”。而在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高速发展的今天,这条生命线的主要功能,从货运交通向旅游观光转变,过往船舶远离了市区段,古运河进入静寂岁月,还给运河两岸居民一片静谧和安宁。

同时,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活动,带动沿河各城市掀起新一轮经济发展、城市竞争热潮,常州也开始规划、保护和开发古运河,打造活力之河,魅力之河,生态之河。承载了常州千年发展史的古运河,将变成一条景观河,展现新的风情——运河沿线的建筑景观、婉曲的岸线、宽阔的水域,河中高楼倒影,古迹胜景相映,流淌着诗情画意,充溢着江南水乡的温情……

我曾多次在古运河散步,闲坐,晒太阳,体会安然流淌的柔软时光,感受历史风貌和城市风景,梳理城市的文化脉络,城市的人文记忆——白天,听着悠悠水声缓缓散步,看嫩绿的枝桠拔节生长;夜晚,两岸灯光闪烁,月光倒映水中,小桥在清波里摇动,拱洞连影,数桥重叠,透出一片空灵……

悠悠运河水,流淌数千年,给城市增添了美丽的风景、优雅的曲线;丰富的运河资源,包含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信息与价值:丰厚的运河文化,见证着常州悠久的历史文化,更传扬着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新运河:拉开城市发展的新框架

古运河,承载着常州这座古老的城市2500年的兴盛。

新运河,寄托着常州这座现代化城市未来的发展梦想。

穿城而过的运河,给常州带来过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困扰。

随着时展变迁,常州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框架不断拉开,老运河穿城而过的缺点日渐突显。

运河改道,是城市发展新的资源的需要,关系到城市未来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深刻影响城市几代人、数百年的生存、生活与发展。

历史上,运河常州段曾经三次改道——1912年的常州全城图上,运河把整个常州城“托”在城市北边;解放后,常州城区的面积仅12平方公里;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常州人还习惯称运河以南的地区为“城外”或“城郊”。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常州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展的30年。

大运河从“城市命脉”的地位转变为纯粹的水运通道,是历史的进步与必然。常州市委、市政府从构建“一体两翼”城市框架的战略高度出发,抢抓机遇,大手笔打造新运河,建设、规划、环保、文化、旅游、园林、水利、交通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完成让运河出城的梦想——

跳出老运河,向南平地开新河,运河此次改线带来的是航道的本质提升:运河水面宽度由不足50米改为90米,水深由2.5米变成3.2米,通行能力由原来的双向两条500吨级船舶提升到双向六条1000吨级船舶……新运河彻底打通了苏南水运的最大“瓶颈”。

2008年1月17日,一条宽阔清澈、碧波荡漾的新运河,在城南横穿出世——常州新运河竣工通航。

常州的运河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常州城市发展,谱写出新的篇章。

新运河全长44.5公里,西起荷园里,东至直湖港,途经武进、钟楼、天宁、戚墅堰4个区,穿城而过,环城而行。

新运河线路位于城市主体与新南翼的分界线上,清晰地将龙城分为南北两翼,龙城常州铺开美丽迷人的崭新画卷。

新运河是一条现代化载体,将常州14个双向低等级车道,变成46个高等级快速通道,贯通城南城北,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方便交通出行。

新运河边,座座高楼耸立,城市新格局在这里很快成型,运河风貌正在不断地改变。

26公里的运河改线段上,精心设计桥梁线路,打造便捷交通。龙城大桥、常金大桥、青洋大桥等1l座桥梁凌空飞架,如彩虹悬空。这些桥梁型式多样,结构新颖,美观大方,具有江南特色。其中龙城大桥设置两座直径达5米的圆形钢结构的观景台,人们在此欣赏大桥雄姿,领略新运河风景。气势雄伟的龙城大桥成为常州南大门的新标志,并被中国土木工程协会推荐为“面向世界的100座创新桥梁”。

新运河两岸,树木绣绿、高低错落,精心设计绿化林带,营造美观环境,构筑起生态长廊。

“路、河、桥、林”相协调的亮丽风景,使新运河地区从原有的“脏、乱、差”,变为现在的“畅、绿、美”,构成“和谐常州”新景观。

湖泊篇

“湖泊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

——美国思想家、作家梭罗

太湖:汇聚常州城市新的梦想

太湖有3.6万顷,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又是长江中下游五大淡水湖之一,水面辽阔,烟波浩淼,湖光山色,相映生辉。太湖流域气候温和,特产丰饶,盛产鱼虾,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

环太湖岸线全长370公里,环湖有四座城市——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浙江省湖州市。苏州因为拥有150公里岸线,在环太湖城市中最为名有;一首《太湖美》民歌,唱响了无锡;而常州只有岸线7公里,占2%,在苏锡常三个城市中,开发太湖时间最晚。

虽然常州只占太湖小小一角,但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太湖正北方,天目山余脉轻灵地勾勒了一个圆弧,这里就是常州市武进区潘家、雪堰、漕桥等乡镇所在的太湖湾。

坐北朝南的太湖湾植被良好,共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百余种,鸟类70多种。临湖7个山湾,把7公里湖岸线牵扯得曲径通幽,逶迤绵长;这里人文景观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蓼莪山的蓼莪寺,全国惟一的孝子祠遗址、二十四之“慈母惊雷”的孝子王裒墓,北宋理学家杨龟山讲学的龟山书院(道南书院),胥山伍子胥祠,春秋战国时期古城遗址阖闾城之大城(小城在无锡),陈列帝墓,梅堂和烟墩等,组成良好的景观资源和临湖岸线。

2009年深秋,我曾在太湖湾庙堂山、绿豆山南麓的竺山湖小镇住过两天。

环湖公路像一条巨龙,把城湾山绕成几圈;依山而筑、错落有致的房屋,形成休闲小镇;湖水柔柔拍岸,粼粼波光泼金洒银。

据《越绝书》记载,太湖湾境内的秦皇山是越王勾践埋葬吴王夫差的地方,山脚下的湖湾叫竺山湖,竺山湖小镇就坐落在这里。

放眼远望,太湖浩渺无边,气势开阔,湖岸环境幽静,垂柳摇动;苍翠的蓼莪山、城湾山,大、小焦山岛上不断掠过白鹭美丽的身姿,山雀跳跃,杜鹃啼鸣,周围成了鸟类的天堂……清晨,我在鸟儿的鸣声中醒来;上午,置身于太湖湾青绿的茶园,摇曳的竹林中,湖光山色,别具韵味。

我也曾到过杨桥村古镇,这里是常州地区保存完好的古村落,著名的“火烧红莲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古街、古河、古桥、古井、古宅,经几千年时光浸润,古朴厚重,多姿多彩,绵亘着一幅典型江南水乡画卷。

虽然常州人的“太湖意识”相比兄弟城市起步较晚,但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太湖湾广场、环球动漫嬉戏谷、中华孝道园、万泽太湖庄园、竺山湖小镇、太湖湾度假村、国家龙舟竞赛基地)计划已经实施,太湖湾投资1.5亿元的度假村、投资2.5亿高尔夫球场等项目已启动,鸟语林、太湖灵秀虎口瀑布、船艇俱乐部、栈桥和9孔太湖湾大桥等正在建设中,未来的太湖湾,将以集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

太湖湾广场,造型简约,线条流畅,磅礴大气,标志性建筑由钢架及网状结构钢架组成,成帆型,寓意人们的事业和生活一帆风顺;网状结构寓意渔网,水池寓意湖水。

环球动漫嬉戏谷,是中国最大的数字文化主题园区,更是全球首个网络游戏主题公园,这里现已成为常州旅游新的增长点。

西太湖:勾画常州城市美的画卷

“扁舟夜泛涌湖东,一片清秋月满空。贪听吴歌忘坐久,满身衣湿露漾漾。”

——清代常州诗人赵翼

我曾几次去西太湖,其中最近的一次是春天的周末。

15公里路程、高架路15分钟,拉开了与喧哗的城市的距离。我和朋友在温润的暖光下,沿湖边闲走,湖面宽阔悠远,湖水深碧澄澈,在微风的吹拂中闪耀出金色的光波,湖面上白鹭翻飞,揽月湾内音乐喷泉随风飘舞;碧树绿草间星型建筑熠熠生辉,湖边环绕着青翠的树林……构成一幅光影交错、深远而宁静的画面,天与地,人与湖,在美与静之中沉思,在梦与诗之间陶醉。

一会儿,天上下起了小雨,飘飘洒洒的雨点儿落在水面,荡起了圈圈细细的涟漪,湖水霭霭茫茫;再过一会儿,雨过天晴,太阳若隐若现,湖面归于平静;当落日跌落湖面,波光粼粼闪烁着,金灿灿跳跃着……

西太湖(滆湖)是古太湖分化残留湖之一,因处于太湖西面,故又称西太湖,是苏南地区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淡水湖,且是唯一没有被开发过的自然湖泊。它164平方公里碧波,14公里黄金岸线,南接宜兴,北通长江,东濒太湖,西联长荡,湖面形态呈长茄形,藏古烁今,包孕吴越,是常州地区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西太湖生态环境良好,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周边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对西太湖资源过度索取,疏于保护,西太湖已由浅草型湖泊,变成藻型湖泊,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2008年年初,常州市、武进区两级政府明确提出“挺进西太湖,建设滨湖城”的战略构想,制定对西太湖进行综合环境整治的战略决策,成为全市发展大局和城市发展战略重点。

7月28日,打造沪宁线上创新、生态、宜居、休闲战略高地的战役,拉开大幕——

扩大湖区面积,加固环湖大堤,环湖岸线改造,生态湿地修复……经过几年的综合整治、开发和建设,西太湖经历着从生态环境暗淡,到现代生态休闲区的美丽蝶变,文化内涵和生态空间大大扩容,魅力显现。

总体形象定位于“月光水城”的西太湖,“一心、一轴、一带、十区”的总体布局已展开,全长651米的西岸线景观大桥、花木大世界、滨湖水天堂和休闲新天地,揽月湾星型建筑、西太湖国际商务广场、世盈西太湖项目、天主教堂等项目正在建设中,对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常州的城市形象、加快常州的旅游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长江篇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水运的“黄金水道”。

常州长江岸线东起桃花港,西至新六圩,主要分布于录安洲两侧、夹江南岸及圩塘岸线,仅有18公里,在江苏沿江8个城市中是拥有岸线最短的。

但长江岸线仍是常州不可再生的优质战略资源,在常州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强大的助推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初,常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港兴市、连江通海、三区一线、再造常州”的发展战略,确定了建设新区、开发江边、振兴常州的战略目标,唤醒沉睡多年的岸线资源;加快沿江开发的步伐,着力打造“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滨江化工区和常州港长江港区。

2003年3月,通用码头经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正式拉开了常州口岸开放的序幕。

为突破岸线资源的限制,适应未来常州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和建设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的需求,常州市政府又提出了开放录安洲港的战略规划。

录安洲,唯一一座属于常州的岛。位于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东西长4.6公里、南北最大宽1.3公里,总面积3.06平方公里,堤内面积2.6平方公里,原有居民600多户2300多人。录安洲最早叫乌龟墩,是偏于长江主航道南侧的一个小岛,俗称“江心洲”;因岛上曾经遍植桃花,又戏称“桃花岛”。

从2003年12月26日江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同意录安洲一期码头建设,到2008年正式对外开放,录安洲已建成功能齐全,集疏运畅通的现代化港口,发展成为了常州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和区域综合物流中心,沿江开发战略的前沿阵地。

录安洲码头的开放,标志着常州迈向了全新的“开放时代”。以录安洲码头为核心的常州港,是常州对外开放的一扇窗,是连接常州与世界经济的一座桥。她正逐步推动常州由单一的内陆经济向港口经济、口岸经济等综合经济体的大踏步发展。

如今的常州港,江面上的船只来来往往,有能纵横大洋的海轮、有往返于沿海的驳船、有超过7万吨的矿砂船、有几千吨的化工船,也有装载几百个集装箱的内支线班轮,各种船舶,林林总总。每天超过6艘次的外贸船舶在常州靠泊, 每天有100多个集装箱从常州走向世界。码头上的吊塔为了配合不断靠泊的船舶,日夜不停的在起起落落,江与岸相映成的是一幅舞动着的现代画。

长江的壮观之形,开阔之美,在造的黄金水路正给常州城市的新一轮腾飞,带来新的希望,新的畅想……

水,代表着透明和温情,灵动和韵律。

水,带来了风情和韵味,繁华和热力。

长城和运河范文5

关键词:文化 保护 传承 景观 规划

中图分类号: 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安徽泗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黄淮平原的南端,隋唐大运河上重要的节点。自2010年至今,泗县围绕“古汴河”这一核心文化内容,相继开展了泗县古汴风貌区的规划、清水湾公园的建设,为迎接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近期又进行了隋唐大运河运河故道东十里长街段保护整治实施工程;其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举措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项目背景

1、泗县:

泗县,夏朝建制。汉始置夏邱县,后汉改夏邱县为虹县。634年,将虹县纳入泗州。 1680年,泗州城陷没于洪泽湖。1777年,乾隆年间,迁泗州州治于虹,虹县并入泗州。 1912年(民国元年)4月,泗州更名泗县,直属安徽省。废州制,改称泗县。泗县,因长期属泗州管辖,曾一度是泗州州衙所在地,故称泗县为泗州。

2、古汴河:

古汴河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市),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长4800公里;是我国隋代开凿的一条举世闻名的人工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通济渠:大业元年开凿的通济渠,从洛阳西苑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从板渚引黄河水东南流,经成臬、开封、商丘、夏邑、永城、宿县,灵璧、泗县到盱眙北,达于淮河。通济渠在唐朝以后称汴河,北宋王朝时,通漕主要依靠汴河。

泗县古汴河:古汴河自汴京,由灵璧县虞姬墓入泗县境,东沿泗宿公路北侧穿城东注;城东段为东汴河,城西段为西汴河;在泗县境内汴河故道,河身尚存约26 公里,这就是“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风浪九天来”的隋唐运河的唯一残存段。泗县境内残存的汴河故道,历经千年,虽不通舟揖,却仍有行洪、灌溉之利。

3、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

2006 年5 月,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 月,国家文物局将大运河列入重新设定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确定了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近期方向。2007 年,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协调会在北京召开,决定将“京杭大运河”更名为“中国大运河”,把隋唐大运河扩充进来,新增了安徽以及河南部分地段。2008 年,由国家文物局主持召开“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会议暨大运河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研讨会”,确定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后增补)构成“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

中国大运河遗产安徽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汴河)的主要组成部分,安徽段大运河遗产主要包括:水利水运工程(水工)遗址,在用水利水运(水工)工程,运河城镇、运河村落遗产,其他相关历史遗存四部分。

泗县运河故道属于在用水利水运(水工)工程,是安徽省境内唯一一段基本保留原状的有水河道,该段河道与江苏省泗洪县运河故道共同作为通济现存唯一一在用有水的运河故道,具有突出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

二、规划建设时序及项目概况:

泗县以“古汴河”为核心内容的规划建设,始于2010年初的古汴风貌区的规划,2011年实施了风貌区内清水湾公园项目建设,在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的推动下,2012年泗县境内保护最为完整的运河故道也相继进入了工程实施阶段,随之而来的还有泗县大运河文化产业区的开发建设。泗县的古汴河保护规划建设工程正徐徐拉开帷幕。

1、泗洲古汴风貌区:古汴风貌区位于泗县县城二环以内,以老城为中心,包括古汴河、护城河、石梁河两侧绿地、清水湾公园,整个风貌区呈环形放射状分布。风貌区总面积86.80公顷,水面面积约11.94公顷,绿地面积约74.86公顷。古汴河由西向东穿城而过;护城河北接古汴河,南通石梁河,西北宽,东南窄;石梁河连接古汴河和护城河,是古汴河的支流;清水湾公园位于古汴河以北,石梁河穿园而过。

2、清水湾公园:清水湾公园位于泗县县城西北,为泗洲古汴风貌区的一个重要节点,石梁河作为泄洪通道穿越其间。公园总面积约32.62公顷,其中现状水域面积约9.49公顷。清水湾公园作为古汴风貌区的先行启动项目,具有地块较为完整,可实施性较强的优势,同时泗县城内无综合性公园,城市绿地无法满足市民综合游览休闲的需求,清水湾公园的建设势在必行。

3、隋唐大运河遗产泗县运河故道东十里长街段保护整治实施工程:西起泗县城东护城河与运河交口处,经东十里长街至新濉河交汇处,总长约5.8公里,为国家确定的首批申遗点段。

实施范围主要以运河故道的河道为中心,包括两侧堤岸、两侧各15-30米重点保护区和150-300米一类建设控制区,总面积约370公顷。

三、文脉挖掘

以“古汴河”为核心的运河文化,在文化内容的挖掘上,始终离不开运河;城市滨水而建,人类依水而居,水是生命之源,万物生存之根本,所有的物质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离不开水的滋养。泗县水网纵横,皆与古汴河相连。

泗县古城三河:护城河、古汴河、石梁河,是构筑泗县生态系统规划绿地系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筑城市水环城、城环水、城水交融城市特色风貌的重要河段。以三大水系为依托,通过对现状资源的整合,诠释古泗洲城的演变、隋唐大运河的兴衰、以及对相关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

古汴河文化,主要包括:隋唐大运河修建时间、起始点、变迁、修建场景展示、运口文化;隋炀帝下江南游船、驿站、行宫、自然风光、餐饮娱乐;大运河漕运、码头繁华的商业、出土文物等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泗洲城池文化,主要体现:城池历史沿革、城门、桥、纪念碑亭、重要历史事件等。古泗洲城,北门号迎恩门,东为永济门,南曰永泰门,西称永丰门。以北门为正门。

古泗洲市井文化,主要体现:民俗、宗教、戏曲、名人、诗词文化。其中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以文庙为中心的书院文化:根据《帝年纪略》和《泗州志》记载,泗州城内外有决科书院、龙泉书院、泗水书院等文教建筑。

以释迦寺为中心的佛教文化:据《敕赐释迦寺重修藏经楼施地围墙碑记》和《泗虹合志》记载,释迦寺大殿建于北宋英宗年间,原名寿圣寺,后明太祖朱元璋将其改为释迦寺,释迦寺原有殿宇两进,后有藏经楼,寺院内有银彀树、罗汉石、九欹松、琵笆井、香水桥、透亮碑、皂角树等。现仅存大殿一座,皂角树一棵。

四、空间规划

景观空间规划充分结合总体规划中的功能结构、用地性质,将古汴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水生态保持、景观空间营造、休闲游憩设施的布置相结合,满足人群休闲、健身、娱乐、餐饮等需求,将文化展示、景观观赏、休闲活动与经济增长相结合。

1、古汴风貌区:

古汴风貌区内三河交汇,相依相生,各有侧重。形成一片、一带、两点、两线的空间结构。突出泗县“水韵泗洲、靓丽泗洲”的滨水城市景观理念,以水为中心,形成“流动的古运河,悦动的古泗州”的空间形态,营造“水长、景深、水青、景秀”的空间景观特点,符合“人文、亲水、休闲、生态”的景观主题。

通过用地适宜性分析,运用起承转合的规划方法,将古汴风貌区分为4个主要功能区:综合管理服务区、开放休闲共享区、文化交流纪念区、自然休闲活动区;7个景区:西门景区、北门景区、东门景区、南门景区、漕运景区、游船景区、公园景区;20个景点:洋城春色、柏浦荷风、渔舟咏月、纶语佛音、汴水晴波、汴河亭曲、龙舟临流、汴水秋声、流水游龙、夏邱怀古、古泗起源、碧水浮烟、鸾凤和鸣、小桥流水、莺歌燕舞、古汴遗风、商橹吟风、隋堤烟柳、书院诗声、泗洲怀古。

2、清水湾公园:

清水湾公园是古汴风貌区重要的组成部分,陆地面积23.13公顷,公园秉承上位规划人文、亲水、休闲、生态的主题,将建设成为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游憩、观景的综合性滨水生态公园。

公园以虹乡八景为景观蓝本:虹乡八景之首“柏浦荷风”,以荷花为主题,营造滨水水上观景活动主题空间;“洋城春色”:以春季景观为主,表现湖滨芳草萋萋,春花争艳的景观特征;“汴水秋声”:石梁河古为古汴河的支流,河北岸以“芦花飞雪点渔蓑”体现秋季景观;塔:灵瑞塔,泗州志有记载:高三百尺,影投淮水。

清水湾公园依石梁河而建,石梁河的中段连接古汴河、护城河,两端连接新濉河和新汴河,是城市防洪排涝的重要通道,空间规划首先解决其水利功能,保留其主河道泄洪,利用基地内鱼塘,改造作为景观湖面,既可对主河道洪水进行分流,同时又可承担水上活动、水生植物观赏等功能。将公园分成6大景区:饮食文化区、水秀表演区、儿童娱乐区、民俗文化区、水上活动区、综合管理服务区;12大景点:洋城春色、柏浦荷风、清溪烟柳、汴水秋声、灵瑞览胜、芳桥明月、山岚桃李、杉林翠岛、泗城拾贝、水秀风华、古汴胜景、双亭卧波。

4、隋唐大运河遗产泗县运河故道东十里长街段保护整治实施工程:

泗县运河故道东十里长街段,依据上位保护规划,结合工程实施要求、实施限制要素,通过对现状调研、资源利用、用地适宜性等分析,设计以生态大绿地规划为基础,以运河保护为重点,将运口文化、十里长街、考古发掘点等重要的景观节点,以运河文化、漕运文化为脉络进行贯穿,共同形成“一体两翼四区多点”的空间格局。

一体:运河本体;两翼:两侧绿化带;四区:运河本体展示区、滨水文化游览区、运河文化共享区、运河生态保育区;多点:隋堤烟柳、汴水晴波、杨柳依依、汴水秋声、漕运盛景、活力运河、十里长街、水木清风、古村烟岚、田园风光、桃蹊柳陌、古河探秘。

五、交通组织:

交通组织是城市整体形象展示的重要途径;主要形象入口及主要标志性设施的建设是古城文化展示的重要载体;规划滨水慢行系统和景观游步道、水上游览系统、增加游览趣味性;并在主要活动场地设计汽车和自行车停车场,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

古汴风貌区:环城路以内护城河段设连续滨水游步道;古汴河东段、西段,石梁河等滨水游步道与绿地穿插。主要入口形象展示如下:

东关桥:帆型雕塑。帆型纪念雕塑,既能体现象征漕运商船的繁忙,同时东关桥处于新老城区的交界处,又能寓意新老城区经济、人民生活一帆风顺,蒸蒸日上。

西关桥:沿西关桥北侧设计迎驾牌坊,作为隋炀帝下江南进城的纪念;同时作为古汴河和中大街的空间对景。龙舟船坊,作为水上游客服务中心和码头,利用驳岸高差,牌坊和龙舟错落布局,丰富空间层次。

泗洲桥:置一青铜鼎,与北门迎驾门正门的气势相呼应。

清水湾公园:复建灵瑞塔于园中,作为全园标志性景观。

清水湾公园:

结合周边用地性质和道路性质,确定公园主入口;区分水系功能,设计水上活动项目。

交通性主干道二环路,不适宜作为公园的主要出入口,可作为辅助功能性入口。将周边以居住用地为主,且联系城区主干道的阀南路,作为市区居民进入公园的主要道路,结合公园内部的功能,设置主次入口。园区内部设置一条主干道,由二级游步道形成游览环线,并在主次入口处设置停车场。

依据水体功能,内湖区域以观荷、采莲为主;外湖区域水上游船观光;局部与外湖水面相接处设置浅水沙滩。

3、隋唐大运河遗产泗县运河故道东十里长街段保护整治实施工程:

利用规划城市主次干道路与园区相交处,设置主次出入口,换乘点、停车场等设施。

尊重现状场地肌理,沟通场地内部交通;在现有滨河道路的基础上进行交通组织设计,提高工作效率,节省造价;

结合电瓶车、自行车等多种交通工具,形成多样化的“慢游”系统。以滨河交通流线为主线,设置滨河绿道,通过新濉河大堤连接形成南北环线,宽6米,满足近期实施部分园区通行。同时满足30米保护范围内近期实施部分园区内的通行。

六、建筑及公共配套服务设施:

建筑是承载古城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满足现代居民的活动、休闲、娱乐的需求;景观建筑与管理用房、商业用房的设计采用仿唐古建风格;另外布置亭廊、轩榭、坐凳、指示牌、垃圾桶等满足游人休息观景活动的需求。

古汴风貌区城区段及清水湾公园内部建筑采用仿唐官式建筑,作为隋炀帝下江南的驿馆所在;东十里长街段采用仿唐民居风格,凸显自然纯朴的民俗风情。

七、种植设计:

种植设计是古城空间意境的主要表达方式,其注重景观布局分区、景点和四季的变化;以体现隋堤烟柳的自然风光为主线;植物选择能体现古泗洲的乡土风物、地域特征的品种为主,自然混交林为背景,常绿色叶灌木为景观铺垫,并根据景区和景点的特征,选择恰当的植物品种营造景观气氛,同时沿水边种植水生植物,既可弱化硬质驳岸,丰富景观层次;又可以起到净化水源、涵养土壤的生态作用。

1、古汴风貌区:滨河植物观赏带:植物以喜水湿的乔灌木、水生花卉等组合成多样的景观形态;同时考虑林缘线、林冠线的变化,设计垂柳、水杉林、枫林等植物形态。分为:

休闲活动景观林:春季观花景观:可根据花期的变化,设计不同的植物品种,营造小桥流水人家、落英缤纷的景观效果。夏季荫长景观:将景观空间由开敞引入幽深的过渡区域,同时又是人群林下活动休息观景的空间之一,地被采用耐践踏的草坪,上层空间采用常绿落叶乔木搭配种植。秋季色浓景观:以色叶乔灌木为主,营造浓郁的秋季主题景观。冬季幽香景观:香花为主,冬季初春腊梅梅花景观。

背景观赏林:风貌区周边地块以混交林为主,通过不同的主干植物来体现主题,下层以野生植物品种为主。

2、清水湾公园:公园植物以四季景观为特色,结合功能布局,分为:春季景观区:樱花街、玉兰坪、海棠坞、垂柳堤、杉林浦。夏季景观区:采莲湾、合欢堂、紫薇境。秋季景观区:榉树林、桂花坡、芦花荡。冬季景观区:暗香径。滨水景观带:鸢尾、菖蒲、矮蒲苇、千屈菜、莲花、荷花等。

3、隋唐大运河遗产泗县运河故道东十里长街段保护整治实施工程:

植物生态群落规划围绕“隋堤烟柳”,以再现故道景观风貌为主题;充分尊重场地条件、功能需求,强调景观的原生态与野趣,注重自然生态的维护和修复。

具体措施:清理两岸杂草、次生林、芦竹,保留区域内的基本农田和自然生态景观;保留长势较好的成片杨树林,保护现有生态环境,优化沿河林冠线,形成片林景观;清除杂乱稀疏的杨树林,补植柳树等乡土树种;结合景区功能及文化内容,种植不同的景观观赏植物;保留故道内的芦苇,清除芦竹,种植水生植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依据景观布局、功能分区,确定植物景观的特色,分为:

滨水绿地景观带:依托运河故道水体两侧堤岸,依据现状植物空间特征,再现隋堤烟柳的景观风貌,共有:隋堤烟柳、汴水晴波、杨柳依依、汴水秋声等。

生态绿地景观区:依托现状农田绿地、水系、保护区绿带,将外侧绿地分为田园风光、生态密林、湿地丛林等。

休闲活动景观区:结合景区内展示区域的内容,分为林荫广场、疏林草地等。

结束语:

泗县古汴河是城市历史重要的见证,运河故道作为中国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段最重要的活的文化遗产,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景观规划设计工作者,有幸承担起文化遗产地的规划,并参与其建设工作,应在保护运河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深入发掘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并结合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将运河遗产保护和景观游憩相结合,促进遗产地文化、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和谐演进。

在此,特别感谢泗县县委县政府对我们规划设计工作的认同和支持。

附图:

总图清水湾公园鸟瞰图清水湾公园照片清水湾公园照片清水湾公园照片

简介:

长城和运河范文6

【关键词】 宁波;内河水运;杭甬运河

1 宁波内河水运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

1.1 内河水运发展历史沿革

宁波内河水运资源条件优越,航道以天然河道为主。目前,宁波共拥有内河航道68条,航道总里程927.41 km,其中Ⅶ级及以上航道258.89 km,占航道总里程27.92%;Ⅳ级以上航道主要分布在杭甬运河宁波段(余姚安家渡―镇海甬江口),甬江河口段可通航吨级海船。姚江、甬江、奉化江将宁波、鄞州、奉化、余姚等县市区内河航道汇于一体,形成干支相通、相连的内河航道网。[1]

宁波内河水运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度相当发达。统计资料显示,1960年宁波港口吞吐量突破百万吨;1972年宁波先后在白沙和江东两区建成小型泊位;70年代初的“三年大建港”使宁波港由内河走向河口,在甬江口开辟了镇海港区;1978年宁波建成万吨级泊位和吨级煤炭泊位各一个,结束了无深水泊位的历史;1983年杭甬运河第一期改造工程使宁波内河通航能力达40吨级;1986年宁波曾拥有内河船舶艘、共计载质量 t,内河水运完成货运量566.1万t和货运周转量万t穔m,改变了浙东地区各水系互不贯通的状况,促进了沿河城乡经济的发展。但是近20年来,由于缺乏水资源利用的总体规划,航道上闸坝多、标准低且资金投入过少,航道长期缺少必要的维护与治理,水深变浅,加上宽度小、弯道急、桥梁多且净空不够,造成航道不通畅,内河航行条件日渐退化,严重阻碍了内河水运的发展。随着宁波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完善,铁路提速,高速公路网络成形,客货运输纷纷“弃水走陆”,内河水运被公路、铁路等运输方式所替代。截至2012年底,宁波仅有内河船舶66艘,载质量7 609 t,分别为1986年的1.07%和14.24%;内河货运量71.1万t,货运周转量万t穔m,分别为1986年的12.56%和27.83%。由此可见,宁波内河船舶数量和运力规模大幅减少,内河货物运输量和周转量不断下降,内河水运市场逐步萎缩。

1.2 内河水运发展存在问题

(1)社会对发展内河水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内河水运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打造低碳经济、促进生态建设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宁波内河水运长期未得到较好发展,其重要性也一直未得到社会各界充分认识。经过多年建设,杭甬运河宁波段一、二期改造工程已经完成并基本具备全线通航条件,但由于有关部门担心船舶通过城区可能会产生噪声、影响景观等原因,全线通航迟迟未能实现。

(2)未能较好地把握内河水运的发展时机。“十五”和“十一五”以来,宁波市综合交通运输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然而内河水运未能抓住有利发展时机。长期以来,内河水运受航道条件制约和公路运输快速发展的影响,市场逐步萎缩,运输企业和船舶逐步减少,其优势发挥受到根本制约。内河运输发展长期滞后,企业融资难度增大且航运服务业落后,港大不强,港口物流发展缓慢,使宁波水运业遭遇新一轮发展的瓶颈。

(3)特殊区位造成不利影响。一是除杭甬运河外,宁波内河均为市区内航道,航道相对封闭,里程短、等级低,不利于发挥内河航道长距离、高等级等优势。二是地理位置上,宁波位于海河交界处,既要解决内河通航问题,又要做好与沿海运输的衔接,闸坝多,船型复杂,严重地制约了船舶的航行顺畅。三是宁波的主干航道大都穿城而过,跨河桥梁密度基本为1座/km,有的区段航道桥梁密度达到2座/km[2],多数桥梁净空尺度不足,也制约了航道的发展。

2 宁波复兴内河水运的必要性

2.1 内河水运与宁波城市发展和谐统一

人类择水而居,生活环境与河流水系密不可分。从国外情况看,德国不少大城市与内河航道相连,莱茵河承担着德国大约83.5%的内河运量;荷兰拥有优越的内河运输网络,莱茵河沿岸3/4的水运货物经鹿特丹港河海转接;莱茵河、多瑙河等内河水运的发展,造就了沿线许多美丽的城市。从国内情况看,京杭运河沿线杭州、苏州等城市亦因内河水运业的发展而比较发达。此外,不论是国外英国泰晤士河畔的伦敦、法国塞纳河边的巴黎,还是国内长江沿线的重庆、武汉、南京,这些城市的内河水运无不通过主城区,并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散发出独特的水文化魅力。再如嘉兴和苏州,虽在“十一五”期间都对城区主干航道进行改造,绕开了主城区,但随着新航道的开发建设,城市发展正朝新开发航道两侧转移,并逐渐形成新的城市聚集区。

内河水运的复兴可大大改善运河沿线地区的区位条件,优化投资创业环境,使更多大运量产业采用水运方式,向沿河地带集聚,有力带动运河沿线产业发展,加快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合理布局。发展内河水运,力促杭甬运河宁波段全线贯通后,京杭运河延伸到宁波,使浙东运河又被赋予新的内涵。杭甬运河沿线的部级旅游景点,如河姆渡遗址、梁祝文化公园、庆安会馆等,都将成为一条黄金旅游线。通过各种形式的水上旅游,如三江游,可展现宁波“东方商埠、时尚水都”的形象,美丽的运河风光和悠久的运河历史文化将为宁波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复兴内河水运,实现大量货物运输“弃路转水”,尤其是大宗散杂货和集装箱通过内河航道运输,宁波的城市拥堵状况必将得到较大的改善。

2.2 复兴内河水运是宁波打造国际强港的重要手段

国际上著名的港口均具备畅通高效的内河集疏运系统,荷兰鹿特丹港集装箱内河驳船集疏运占31.1%,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内河驳船运输占38%。国内来看,上海港集装箱后方内河集疏运通道有长江黄金水道、黄浦江水系、苏州河水系等,集装箱内河运输量占15%左右;广州珠三角地区已初步形成以吨级及以上标准航道为骨干,以Ⅳ级航道为基础,江海直达,连通港澳的航道运输网。

据统计,宁波萧甬铁路和杭甬高速公路通过量仅为万t和万t。而杭甬运河全线货运量相当于4~5条萧甬铁路运量和整条杭甬高速公路运量,可以每天缓解~辆10 t货车的交通流量。从宁波到余姚的散货公路运输价格约37元/t,若杭甬运河全线开通,从宁波港转内河运输仅需约18元/t。绍兴滨海电厂的煤炭从上海港经黄浦江、杭申线、杭甬运河到电厂,内河运输费用约48元/t;若从宁波港镇海港区通过杭甬运河中转,内河运输费约38元/t (测算过闸通航费用约22元/t),且运输距离缩短近一半,电厂煤炭需求保障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如按每年500万t运量计算,杭甬运河可节约运输成本万元。随着政府相关部门治超力度的加强,公路运输成本不断增加,内河运输经济性将进一步显现。宁波要打造国际强港,需要将内河运输作为集疏运网络的重要支撑。

3 宁波内河水运复兴的对策建议

3.1 抓住机遇,谋划好内河水运复兴工作

随着杭甬运河全线通航,宁波内河运输将融入京杭运河体系和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并凭借内河通航条件的改善以及内河水运所具有的运量大、运输成本低、占用土地少、环境污染小等优势,迎来难得的振兴发展机遇。应以杭甬运河为主线,加快建设和完善宁波段内河运输配套工程及设施,加强内河港口布局规划、航道整治和维护,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数字航道、生态航道建设,提升内河水运执法监管水平和内河航运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对杭甬运河宁波段尤其是三江口段的两岸绿化、护岸建设、桥梁美观等进行一体化设计,充分结合亲民、近民原则,科学地营造自然生态环境,使内河航道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谐统一,全面提高宁波内河水运现代化水平。

3.2 加大宣传,力促杭甬运河全线开通

杭甬运河的全线开通,将有利于发挥宁波内河、沿海及远洋水运的共同作用,给宁波内河航运的再度繁荣带来良好契机;使区域内的铁路、公路、水路运输发挥各自优势,相得益彰,形成合理的运输格局;使众多大宗散货恢复为水路运输,带动沿线产业的发展,促进宁波经济新一轮快速发展。应加大宣传内河水运可持续低碳运输优势,进一步引起政府与社会的重视和关注,鼓励和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宁波内河水运复兴。采取“先通后畅,逐步完善”的方式,加快开通南连奉化,北接余姚、慈溪的杭甬运河宁波段,以开通姚江300吨级船闸为基础,初步实现江海联运,并按原有规划实施第二通道方案,使之真正实现江河海联运,完善宁波港集疏运物流体系。

3.3 优化内河运力结构,培育内河航运市场主体,全面振兴内河水运业

一是制定有关内河发展的运力补助、通行费减免、税收优惠等鼓励扶持措施,鼓励各类资本参与杭甬运河内河运输,吸引外地内河运输企业落户宁波,尤其是具备实力的民营企业投资内河水运业,振兴宁波内河运输,将内河运输业务培育成新的运输经济增长点。二是规范内河水运市场管理,引导运输企业实施公司化经营,扩大船队规模,实现运输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加快船舶运力更新;对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后船型进行准入限制和淘汰,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船舶节能技术改造,推进内河营运船舶的标准化进程。三是调整内河运输市场结构,鼓励发展内河水上旅游运输,重点开拓内河集装箱运输市场,积极推进江海联运,充分发挥内河运输的功能,使其成为宁波港的重要集疏运通道。

3.4 采取措施,消除顾虑,加强沟通,形成联动

一方面,做好船舶噪声源的降噪治理,结合宁波城市三江六岸绿化改造,加快推进船型改造,采取对三江口航段实行交通管制等措施以解决船舶噪声扰民的问题;制定船闸管理办法,要求设置船舶底舱油污水、船员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装置和船舶固弃物收集装置,积极推广内河标准船型和推进挂桨机船“落舱”改造工作,全面禁止挂桨机船进入航道,以解决内河水污染问题;要求运输煤炭等散货的船舶进入城区时通过加盖覆盖物、使用标准化船型等措施来解决船舶行驶影响城市景观的问题。另一方面,内河水运发展涉及多个地域、多个部门,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需要做好各地交通、海事、水利等行业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增强合力,建立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本命年的回想

下一篇地质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