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例6篇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1

给排水工程专业毕业水厂实习总结报告 实习报告网整理 毕业实习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范围,加深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工程建设的程序以及各设计阶段的设计深度和要求,掌握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设计内容、步骤与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导师指导以及资料查询等实习方式,收集与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有关的资料,为毕业设计(论文)作好准备。 实习地点: 自贡市第一水厂(长土) 自贡市中联环水净化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厂 实习时间: 2008.3.12至2008.4.9 自贡市第一水厂实习 (一).水厂 自贡市第一水厂(长土水厂)座落在贡井区长土镇,始建于1958年,设计日处理水能力为0.3万吨/日规模。水厂的水源主要为双溪水库水,通过20多公里渠道和后端8公里管道输送到厂,最大输水能力为5万吨/日单管输水;旭水河重滩堰为该厂的安全备用水源。水源水质达到国家集中式取水地面水源水质标准。水厂主供贡井城区和汇东部分城区。水厂环境优美,为省级园林式绿化单位。一水厂水处理生产工艺为:根据源水水质情况,在引水管道上进行前加氯,源水进入反应池后,在反应池中添加混凝剂进行混凝反应,随后进入沉淀池进行沉淀反应,沉淀之后的水进入滤池过滤,滤后水经过加氯消毒后进入清水池。清水池的水经过送水泵站送到城市管网。该厂目前在加氯和投药两个工艺实行了自动化管理,生产过程实现适时监控。确保出厂水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 (二).实习内容: 1.了解城市水资源情况,水厂水源情况,水厂厂址选择原则,出水水质要求。 自贡市水资源情况:自贡市属缺水城市,存在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的特点,缺水原因:1.不傍大江大河,境内缺乏大型骨干水利工程,水资源总量及工程调控能力有限。2.工业企业污染严重,城区过境的威远河、釜溪河的部分河段水质已基本丧失使用功能。3.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旱灾频率高达58.3%。由于自贡市去年遭受80年难遇的特大旱灾后,冬干、春旱接踵而至,致使现有的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尤其是作为自贡城区供水重要水源的双溪水库,蓄水量严重不足。使得城区生活、生产用水矛盾突出。 水厂水源情况:主要水源是双溪水库的优质水,其备用水源为旭水河河水。 水厂地址:在旭水河的上游土丘处,距河岸较近,便于修建岸边式的取水泵站。地距供水区:贡井区、自流井区的位置相对较近,且方便来水从荣县的双溪水库重力自流到自贡市的长土镇。距公路较近,交通方便。 出水水质:采取远程在线监控:原水水质控制点(在线浊度监控仪、原水水质采样导管)、滤前水质控制点、滤后水质控制点(水质取样、浊度、余氯量监测仪)、出水水质控制点、出水水量计、出水水压表,严格控制出水水质。 2.了解水厂的规模,工艺流程,平面及竖向布置情况。 水厂规模:自贡市供排水公司第一水厂规模为10万m3/d的老水厂 工艺流程: 3.了解水厂使用净水药剂(混凝剂、助凝剂)的品种、投量和投加方式方式;消毒方法、投加量及投加设备。 4.熟悉和了解各单项构筑物的型式、构造、工作过程、基本设计参数以及运行管理的内容、方法和经验。 1)取水构筑物:设计原则及位置选择,形式和构造,操作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取水泵房的布置,给水水泵的选择及附属设备的选择。 2) 混合、反应设备(絮凝池):混合设备类型,设计运行参数。反应池形式、构造及设计要点,设计运行参数(流量、停留时间、G、GT)。 3) 斜管沉淀池:构造、工作特点、设计运行参数和附属设备情况。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6)02—0096—3

基础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南是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其战略地位显而易见,河南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将有力推动河南省构建和谐社会,更好地发挥教育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

一、河南省基础教育的现状

根据《2014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现河南省受教育人口为2699.99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5.47%,其中小学净入学率为99.97%,普通初中净入学率为99.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0.3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00%。近年来河南省基础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新成绩,但基础教育不公问题依然制约着河南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

(一)宏观层面现状分析

从义务教育发展各项指标看,根据《2014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河南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00%,全国平均水平为92.6%,河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小学入学率、初中阶段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及各阶段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等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保持一致,有些指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根据2011—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和《河南省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河南省经费投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支出,与发达地区省份相差甚大(见表2)。这说明,河南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突出问题,这成为基础教育公平发展的阻碍。

(二)微观层面现状分析

近几年河南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取得了良好成绩。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阶层贫富差距较大,导致河南省基础教育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愈来愈突出,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差距越来越大,具体表现为:1.硬件设施差异显著硬件设施是学校教学水平的保障。河南省农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与城镇学校相比差距较大。城镇学校规划清晰:教学区有教学楼、图书馆和艺术中心等;运动区有体育中心、足球场和篮球场等;生活区各种服务更是齐全。而农村学校,基本的教职工宿舍和运动场地都不足,据相关统计,一半的农村小学没有运动场地[1]。有些学校存在危房,基本办学条件都不能满足。调查发现,农村学校的体育、音乐教学器材配备不全,设备或损坏或丢失,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基础设施的陈旧落后,一方面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要求。2.师资力量悬殊较大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河南省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学历和职称普遍较低,教学方法落后,知识结构老化,影响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城镇学校教师数量充裕,学历和职称普遍较高,年龄分布合理,学科教师满足要求,具有较高教学水平教师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城乡师资力量的差别使基础教育不公问题更加突出。3.教育机会差异明显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才能保障受教育者身心均衡发展。教育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受教育机会,设计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可实现的发展目标。河南省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城镇学校通过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和挖掘优秀教师和学生,聚集优质教育资源,而农村学生所享有的教育资源有限,教学内容单一,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其特长的机会很少。

二、河南省基础教育不公的原因

(一)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

地区间、城乡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也不平衡,这成为制约河南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因素。21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负面问题是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政府对同一地区教育投入不均衡,不同家庭对孩子教育投入也存在很大差距。城市占用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农村所需资源被置于次要地位。

(二)教育经费投入不均

充足的教育经费才能确保教育质量和教育规模正常发展。河南作为全国人口大省,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基础教育经费投入长期不均衡。政府划拨教育经费一般倾向条件较好和升学率偏高的一些学校。农村地区靠政府投资来建学校,社会筹资渠道极其有限。单一的投资渠道和经费的下拨比例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2]。河南省城乡教育经费投入差异大,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三)教育资源配置“城市取向”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设置和教育资源配置“城市取向”造成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虽然逐步完善,但“城市取向”长期存在,并依然体现在政府决策中。如:教育内容选择上,没有充分考虑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存在的巨大差别,而主要以城市学生为依据制定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这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来说,使其在受教育的起点上处于学习的不利地位[3]264。教育资源配置取决于政府决策,以城市学校为中心,农村学校为的资源配置路线,把主要教育资源都投入到了城市重点学校,牺牲了农村学生的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

(四)教育政策失衡

长期以来,教育政策不公是阻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公共教育政策一直存在的精英价值取向导致层层设置重点学校,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了地区间、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比如“重点校”“示范校”“改制校”等划分,“超级中学”“巨型学校”现象。重点学校的优势不仅表现在优良物质条件,如校舍、教学设施等,而且还表现在其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导致优质生源涌向这些重点学校。公立学校之间形成的巨大差距、等级化的教育体制把多数人不公正地纳入教育资源薄弱的学校中,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4]。

三、河南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对策

(一)制定公平教育政策,树立正确教育理念

基础教育公平的实现取决于政府的教育政策,也取决于正确的教育理念。一方面政府要提高教育公平程度,就要制定公平的教育政策。在社会发展包括基础教育发展中,政府要把公平作为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政府制定教育政策时要强化教育公平观念,破除城乡经济发展二元模式,让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都能健康有序发展,防止城乡学校办学条件两极化。另一方面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校应转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观念,更多关注学生整体发展而非单纯考试结果,改变唯成绩是优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敢于改革,努力实现基础教育中每位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

首先,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科学预算基础教育经费需求,建立由中央到省、县、乡各级教育经费分担机制,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同时建立健全严格的教育经费使用监督机制,确保义务教育经费落到实处。其次,根据科学预算不断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足额征收和使用好教育费附加,认真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金计提10%的教育资金全部用于教育,有效缩小基础教育的城乡差距。最后,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针对乡(镇)一级财政收入困难实际情况,广开渠道,吸引社会团体、组织、企业甚至个人进行教育投资,加大力度吸引社会资金,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正常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首先,提高教师待遇。改变现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基础教育投入体制,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基础教育教师工资发放,制定城乡办学条件、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统一标准,力争同区域同等级别教师收入均衡,以稳定和发展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其次,重点扶持薄弱学校,实现校际间教师资源均衡发展。政府要实行政策倾斜,扶持薄弱学校。在经费和师资配置上优先安排,加大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设立补助薄弱学校专项经费,实行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完善农村教师津贴补助制度。最后,增加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师资培训的机会。政府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订培训计划,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分层、分类、分岗、分科组织培训,通过定向培养,优先安排在职教师参加脱产或在职进修,分配优秀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和选派骨干教师支教等多种途径,充实薄弱学校师资力量,全面提高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网.对我省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的报告[EB/OL].[2015-06-25].1431316674164849.htm.

[2]杨崇崇.试述河南省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11(6):219-220.

[3]菲利普,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河涌类;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探析;广东萝岗

萝岗区位于广州市东部,与白云区、天河区、黄埔区、增城市和从化市五个行政区交界,与东莞市和广州市的番禺区隔江相望,是广州城市发展“东进”战略,发挥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项目区域。项目区地处广州市萝岗区境内,北面是开萝大道,南面是开创大道,西面是萝平路,临近狮子山、科学城中学、香雪小学、科技馆等,东面是香雪八路,临近麒麟山、玉岩中学、科技人员公寓等。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14.4hm2,其中湿地面积3.6hm2。

1湿地资源概况

1.1湿地面积通过实地调查,萝岗湿地公园总面积14.4hm2,湿地面积3.6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25%,全部为河流湿地,其中永久性河流即南岗河3.3hm2,洪泛平原湿地0.3hm2,包括河漫滩、河心洲等。1.2湿地景观资源湿地公园所在区段位于萝岗文化教育园区(简称文教园),文教园位于萝岗中心区东部,西以北二环高速公路为界,东至香雪公园,西北至狮子山、麒麟山山脚,东北至香雪路;西南至开塑大道,东南至荔红路(启学路)。规划范围呈一东西走向的狭长带状区域,东西向长约4.1km,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2.25km2。

2湿地公园场地基础设施现状

湿地公园位于南岗河文教园区段河道景观带,大部分区域地势较为平缓,临南岗河两侧高差较大,原设计已采用台阶、平台等进行过渡,形成了或登高远眺,或凭栏近观,或临水而依的各个景观空间。根据人流分布和使用功能,园区设置了四个主要人行入口广场,同时,还分布了香雪台、朗朗林、知鱼台等景点,以及亲水木栈道、临水平台等游览设施,通过3m的主园路和2m的次园路将各个景观空间串联起来。园区内有公厕两座,管理房一座,总体设施基本满足场地需求。场地现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地处南岗河附近,较为潮湿,绝大部分木平台和临水栏杆已破损严重,亟需维护或更换;园区内部分灯具、排水沟盖板、垃圾桶等基础设施破损严重,也需增补该部分设施;建筑、构架等外墙和木桁架等部分破损,也需重新修补上漆。园区内大部分植物生长良好,绿化率高,然而部分临水区域地被和水生植物由于日常疏于维护,生长过于旺盛,遮蔽了临水岸边的观赏视线。同时,由于河道淤塞严重,部分位置已与岸边绿道标高齐平,亟需进行河道清淤处理。

3总体规划与布局

3.1定位

根据萝岗湿地公园的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确定该湿地公园的性质是以保护和恢复萝岗区南岗河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以适度开展湿地体验展示和科普宣教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别具文化教育特色、生态型、公益性”为主题定位的小型城区湿地公园。

3.2功能分区

根据萝岗湿地公园资源条件和建设目标,将湿地公园区划为4个功能区。

3.2.1湿地保育区

该区位于公园北侧,面积3.7hm2,占总面积的25.7%。河道两侧护坡为2005年对广州市南岗河整治时,由广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修建,现状为自然草皮护坡,坡脚种植合果芋、芦苇等水生植物自然过渡,两岸总长度为710m。该区域植物生长茂密,植物群落自然分布,人为干扰性小,具有相对明显的湿地生态特征,适合作为湿地生物的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并通过湿地植物和动物生境的营造,适当进行湿地生态恢复。

3.2.2科普宣教区

该区位于湿地公园中部,西面是科学城中学和香雪小学,北边接湿地保育区,面积1.7hm2,占总面积的11.8%。包括勤径阶梯、墨趣广场、曲桥跌水等景点,具有湿地绿化、亲水平台、跌级水阶、景观水车、生态蓄水池、大型跌水假山石等各种类型的亲水景观,可作为展示湿地生态特征、水质净化等景观展示的区域。通过营造乡土水生和沼生湿地植物,建立不同种类的湿地植物展示区,通过湿地宣教长廊和科普宣称牌,向大众展示典型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景观及湿地文化,宣传湿地的有关知识,形成集湿地植物认知、湿地文化展示和生态文明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湿地科普宣教区[1]。

3.2.3管理服务区

该区位于湿地公园的中下部,紧临香雪大道,毗邻合理利用区,面积0.6hm2,占总面积的4.2%。区内具有两个场地宽阔的入口广场、停车场、厕所、休闲廊架、活动小卖部等服务设施,可供市民和游客进行休憩、餐饮、停车、集散等活动;同时,还有一处管理用房可作为管理机构开展行政管理的场所。在湿地公园现有管理服务设施的基础上,针对场地性质,对满足管理服务条件的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增加湿地公园所要求具备的公园入口标识、平面布置图等内容,建立完善的管理服务体系[2]。根据需要配置相应的管理人员,以维持管理机构的日常运营,同时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实现良好的管理服务功能。

3.2.4合理利用区

该区位于湿地公园的南部,连接其他三个区域,面积8.4hm2,占总面积的58.3%。包括读书平台、竹篮翠影、镜桥、木栈道、临水平台等景点,由于环境较为潮湿,日久失修,绝大部分木平台和临水栏杆已破损严重,部分灯具、排水沟盖板、垃圾桶等基础设施破损严重,建筑、构架等外墙和木桁架等部分破损;部分临水区域地被和水生植物由于日常疏于维护,生长过于旺盛,遮蔽了临水岸边的观赏视线。在现有良好的景观条件下,通过对已有基础设施进行修葺和维护,对满足湿地建设条件的园区内河道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游览标识系统,以现有的湿地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为基础,以市场和游客需求为导向,以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为支撑,丰富整个湿地公园的旅游产品,从而提升整个湿地公园的游览品味。

4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

4.1资源保护规划

4.1.1南岗河污染源管控

第一,对于人口密集的村落,建设厌氧稳定塘和用以脱磷脱氮的人工湿地系统,经集中处理后排入河涌。第二,在小村落采用竖流式活性污泥法进行处理,之后经天然河漫滩型湿地流入入河涌道。第三,将萝岗湿地公园内生活、工业等污水截流纳入污水截污收集系统进行集中处理,从源头上阻断湿地水环境的污染问题。进行结构性减排,调整产业结构,把污染负荷降下来,并完善湿地周边污水管网及污水收集系统。第四,入河涌边缘污染控制带建设与污染削减。第五,针对河涌两岸路面产生的农业、雨水径流等面源污染问题,设置植被缓冲带、生态护岸、湖滨缓冲地带等措施促进雨水下,阻截污染物,净化水体,恢复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

4.1.2河涌水质改善

第一,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安排或调控水闸,科学配水,增加水网水文循环的连通性,加速水体置换周期[3]。第二,组织专门的队伍定期对南岗河水域及其周边区域的废弃物进行清理和集中处理,并对部分水域进行清淤处理,减少污染物对水体的污染,保持良好的水体景观和良好的水质。第三,为减少外源固体污染物直接进入南岗河水域,规划在南岗河汇水口处设置截污网拦截污染物,并组织专门人员对这些固体废弃物进行定期清理,运出湿地公园外进行集中处理。

4.2生境恢复规划

4.2.1恢复河涌水陆边界自然属性

逐步恢复河涌水陆边界的自然生态属性。水陆的交付作用使河涌水陆边界成为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最为活跃的区域,具备了净化水质、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因此,规划对河涌水陆边界自然属性进行恢复。第一,恢复河涌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间水分、营养元素、能量的运行与交流[4]。第二,恢复或重建微地形,将河涌驳岸由刚性驳岸恢复为自然驳岸,进而恢复其水文情势。第三,河道清淤改造。南岗河(萝岗区范围)总长度约17.2km,原河道淤塞十分严重,堤岸防洪标准很低,已不能满足萝岗区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在确保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需对河涌进行定期机械底泥疏浚,恢复自然水系和湿地植被。其次,可以探索采用生物酶技术进行原位生态清淤,确保清淤后的水质改善恢复。

4.2.2湿地生境构建

南岗河为人工构建的湿地河流,同时也是规划区重要的城市河流湿地景观,兼有科教、游憩等重要功能。因此,应通过湿地生境构建,完善其生态服务功能。首先,根据南岗河水文和空间结构特征,构建浅水滩涂等各种生境,并为鸟类、两栖爬行类提供栖息生境;其次,根据南岗河沿线的河流地形走势,可在河流广阔地带构建人工水生植物浮岛,如种植花叶香蒲、花叶芦苇、菖蒲、水葱、美人蕉、莼菜、纸莎草、千屈菜、再力花、灯心草等,利用丛植、片植和散置方式招引鸟类栖息;通过湿地生境构建和关键物种招引,逐步形成结构完整、功能发挥正常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

5主要建设内容

5.1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5.1.1河道清淤疏浚改造

湿地公园内南岗河河道淤积较严重,部分位置已与岸边绿道标高齐平,因此需对整段河道进行清淤,清淤前须做好导流防洪措施。因受客观因素限制淤泥量无法准确计算,经现场踏勘目测预估,需要清理河道原有水坝以北平均淤泥厚度为1m,河道原有水坝以南平均淤泥厚度为0.5m,淤泥开挖采用1.5m3抓斗式挖泥船挖泥。同时由于本地段公路路面与河道间高差较大,需将挖泥船上淤泥进行机械二次转运,集中由运泥车运往集中倾倒区域。

5.1.2沿岸植被升级改造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模式的设计,必须依据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遵循湿地植物的生态特性及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模拟相同地带湿地植物群落,形成多样化的小生境,为动植物和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繁衍场所,招引各种昆虫、鸟类和鱼类等动物前来栖息,形成完善的食物链,以保障湿地生态系统中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持续稳定发展、最终实现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对湿地公园中水深为0.9~2.5m的深水区水域,植物配置要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主要考虑湿地净化污水作用和自净能力。植物配置以沉水植物+部分漂浮植物为主,如金鱼藻、浮萍、凤眼莲等;水深为0.3~0.9m的浅水区水域,植物配置时以叶形宽大的睡莲科、泽泻科、天南星科的挺水和浮水植物为主,一般采用睡莲群落、荇菜群落、千屈菜群落或多种水生植物群落组合式。为了形成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给湿地生物提供多样的栖息环境,多数选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的配置模式,可选用荷花、睡莲、慈姑、泽泻、芡实等。在水深0.3m水域和陆地或沼泽地过渡地带,可配置以线性叶为主的禾本科、莎草科和灯心草科等湿生高草丛和部分挺水植物,如香蒲、菖蒲、水葱、美人蕉、莼菜、纸莎草、千屈菜、再力花等,利用丛植、片植和散置方式,点缀于水边,具有倒影入水、疏落有致的景象[5]。

5.2科普宣教基地建设工程

第一,利用公园现有管理房以及休闲廊架等作为湿地科普教育宣传场所,设置室内科普展览室和室外科普教育长廊。在室内科普展览室内,采用现代信息化媒体为平台演示,传播湿地科普知识。在室外科普教育长廊中,以湿地恢复现场、现场讲座、宣讲、图片展览等进行湿地植物、动物、鱼类、鸟类等形式多样的宣讲介绍形式面对大众。第二,在植物种植方面,设置种植试验区、植物生长观测区、水生动植物观察区,一方面能为湿地生态研究机构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另一方面也让参观者实地感受到湿地景观,通过切身参与,增长相关湿地生态知识。第三,结合园区标识系统设置户外科普宣传栏,湿地各类标识牌等,通过标识牌进行湿地解说和植物科普标牌,大大提升了公园湿地科普宣教解说系统功能。同时利用现代网络二维码的宣传速度快、普及范围广、成本低的优势,在园区标识牌上设计制作“二维码”,通过手机扫描接收湿地公园简介、植物、动物、鸟类等生物多样性的科普知识,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开展线上线下科普教育活动。第四,通过不定期制作和印发宣传册,组建湿地环境教育管理、讲解员、志愿者等队伍普及湿地生态知识。

6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萝岗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分析[6],希望可以对今后河涌类小型城区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希望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可成为城区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建设的一块试验田,以及推广和展示湿地生态旅游文化的一张名片,为城区未来湿地生态系统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

作者:陈楚民 陈斐 单位: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

参考文献

[1]王英,刘海燕,汪建文,邹天才.城市化发展中湿地公园功能与规划建设的研究[J].贵州科学,2013,(06):85-87+96.

[2]于全英,万美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特点研究[J].农学学报,2013,(11):34-36+78.

[3]张金生,盛江,郭立伟,付燕,曹宇.大庆市龙凤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探析[J].规划师,2012,(05):68-75.

[4]尹勇,范俊芳,林继华.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初探[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1):44-45.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4

    北京市抓紧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是适应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体现,是为北京市的大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的一件大好事。通州区将认真贯彻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大会精神,全力以赴配合市有关部门做好工作,并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组织指导原则和工作方针,同步完成通州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通州现状

    通州面临难得机遇

    从北京市确定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战略布局看,通州处在规划发展的聚焦点上,通州既是长安街东西延长线东端,又是东部发展带的腹地;既是首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又是北京城市功能战略转移的重要区域。通州发展面临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

    通州规划得尽快修编

    从通州的实际看,原有的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在人口、产业、功能等方面被突破,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尽快修编。

    规划重点

    通州将建成现代化都市

    通州在2002年进行了城市空间战略布局研究,2003年着手总体规划修编。通过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着力解决四个重点问题:

    一是明确新城区的功能布局及主要产业发展的地位、作用、方向和目标,形成相对独立、富有特色的新城;

    二是研究未来交通和基础设施需求,提出相互协调、衔接的对策和措施;

    三是确立生态环境发展的战略和措施,实现人口与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做到弘扬历史文化与实现现代化有机结合,形成运河文化特色彰显的现代化都市。

    规划思路

    离京最近的高品位中等城市

    把握新城区的功能定位。未来的通州作为北京新城区,是离北京城区最近的现代化、国际化、高品位的中等城市;是首都新兴产业的聚集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发展区;是吸纳高素质人口和承载首都部分功能的生态宜居区;是运河文化的承载地和文化旅游中心;是路网密集、交通顺畅、辐射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的北方陆路港;是首都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现代商贸中心。

    新城框架为一城五镇双走廊

    打造新城区的基本框架体系。我们构想以一城(通州中心城)为中心、五镇(宋庄、西集、漷县、永乐店、马驹桥)相拱卫、双走廊(中心城-西集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增长走廊、马驹桥-永乐店产业发展走廊)相辉映的产业支撑强劲、经济特色突出、生态环境良好、运河文化特色彰显、公共和生活配套设施比较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宽裕的城乡统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通州。

    中心城将向南扩展

    通州中心城将在现有基础上向东南方向拓展,由现有40平方公里扩大到80平方公里,能容纳80万人口以上,以一河(北运河)、两线(长安街延长线、八通线)、一路(六环路)为架构,以运河城市段为轴线,以新的城市行政、文化、服务功能区为中心,以运河、温榆河标志性景观带和都市经济为依托,是一个旧城得到改造提升,新城迅速崛起,具有高品位和鲜明特色,以水、绿和现代城市景观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国际化的滨水城市。

    加快六环沿线开发

    形成新城区的产业支撑体系。中心城——西集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增长走廊,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将加快六环路沿线地区开发,承接旧城的部分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办公等功能。在六环路与运河交界地带规划建设城市行政、文化、服务功能区,集中布局行政办公和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影剧院、会议会展中心等现代城市设施,使之成为中心城的“心脏”和“城市名片”。整合原卫星城内比较分散的行政办公资源和商业、服务业资源,加快建设京东商贸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城市功能。在运河沿线,建设融文化、教育、娱乐休闲、旅游观光、会展博览为一体,充分体现田园风貌和运河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

    发展休闲观光创汇农业

    马驹桥——永乐店产业发展走廊,大力发展光机电、现代物流和环保产业等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借助环渤海京津塘大经济圈,利用充足的土地资源,沿京津塘高速路,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都市型工业。继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高附加值、高商品化率的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都市型的休闲观光、创汇农业,进一步增强为首都市场和居民服务的功能。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滨河绿地;表达方式;香水河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08103

1 引言

在当前的城市滨河绿地中,文化的因素其实并不是格外的突出,这是因为城市滨河绿地更强调的是其休闲性和生态性,讲求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很多要素既可以说是文化,也可以说是生态,因为这两者在城市滨河绿地中结合得非常紧密[1]。

2 项目背景

香水河位于南海新区的中心位置,沿岸景观绿地面积大且滨海条件优越,实测80 m干渠当年最高潮位1.82 m,最低潮位0.88 m;根据水文资料提供最高潮位2.05 m。本次设计位于香水河水景轴线及滨江水韵体验环上。

3 规划层面

在规划的层面,需要从大方向来把握地域性文化,在这一步主要有以下几个工作需要完成,包括了原始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处理工作。

3.1 资料搜集

搜集和挖掘文化材料是表达地域性文化的第一步[2],没有材料就做不出有血有肉的好作品。文化材料其实也可以分为场地内和场地外2种,场地内的文化材料是珍贵的,这种文化材料最为贴近场地的历史,有着前后的传承,是优先考虑的对象。在设计场地内没有明显的文化要素时,则应该转向寻求当地的文化要素。

3.1.1 设计场地内文化材料搜集

所谓的设计场地,可以认为是红线范围内的场地,但也可以稍稍地做一些延伸,比如说在出现设计场地和外部环境一体化、同质化的特征很明显时,显然就需要将这个设计场地的概念延伸到整个同质的区域[3]。此次设计的香水河的西岸,位于滨江水韵文化体验环上,周边用地性质主要为科教用地,场地周围为科教文化气氛,可以将场地打造成科教与娱乐共生的活力文化水岸。

3.1.2 场地所在地域文化材料搜集

在场地内的文化材料缺乏利用价值,需要利用更大范围的文化要素来充实设计方案,或是场地的特殊性导致其需要来承载整个地域的文化时,对整个地域内文化材料的搜集工作就显得很有必要。对于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的地区,开发其历史文化会是个很好的选择。

香水河所在的山东威海自古就有“文登学”的美誉。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曾在此召集文人墨客登山吟诗作赋、歌功颂德,留下“文人登山”的传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登这方重教尚文的水土孕育出了“崇尚文化、崇尚人才、崇尚知识、崇尚奉献、崇尚业绩”的优良精神品质――文登学。文化性是城市名片的内在灵魂,文登学作为威海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是充满代表性的地域性文化。城市的滨河区域最直接地反映了城市的面貌,有水的位置往往是城市最具有风情的区域,对该区域的开发使其成为城市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4]。滨水绿地是城市的重要景观形象,将选取文登学为主要的地域性文化引入本次滨水绿地的设计中,将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通过城市景观形象展现出来。

3.2 文化材料的总结概括

在进行好前两步的工作之后,需要对具有可行性的文化材料进行分析总结概括,这种概括是精华性的、浓缩性的,往往是对设计的文化主题的定位。这种定位通常会被概括成简短的若干句话。比如,香水河西岸滨水绿地规划设计中,就以文登学“崇尚文化、崇尚人才、崇尚知识、崇尚奉献、崇尚业绩”和新文登学“自强不息,和谐向上”为主题,传承古老“文登学”精神,赋予“文登学”精神以新的价值观。由文化材料的总结概括结合场地的生态性及功能性提炼出香水河西岸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策略(表1)。

4 设计层面

设计的主要作用在于将经过选择、分析和提炼的文化材料尝试表达出来,是从内容向形式发展的重要一步。

4.1 具体形态化的表达

这种方法是将文化的材料进行了完整而具体的展示,用还原文化素材具体的形态的方法来向体验者传达思想。

设计提炼的地域性文化为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 “文登学”精神。将它以具体的形态化在场地中表达,所以本案设计主要节点以“文登学”三个字为造型,设计出独具文化内涵的活动空间,三个字皆提取于东晋时期山东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图1、2、3、4)。

文――怀古思贤,包括:活动广场,怀古思贤展廊,入口设有树阵,疏林草地,自行车慢行道以及漫步道等。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茂密的疏林草地及树阵,让游人充分体验出“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来有清韵”的境界,将成为该景观区的一道亮丽风景(图5)。

登――乐活休闲,包括:政通活动广场,黄金海岸,沙滩排球场,休闲咖啡厅,林荫漫步道,自行车慢行道,儿童攀爬墙,BBQ观景平台,观演台等。攀爬墙的设计根据儿童的心里生理特点设计的新型室内玩具,它弥补了现有教具的不足,可很好地培养儿童的勇敢精神和探险意识,深受儿童的欢迎。同时在黄金海岸区域游人可感受到岸坡舒缓,沙细水清,在这里可以欢笑嬉戏,打球漫步,在海天一色的美景中流连忘返(图6)。

学――动感活力,包括:滑板体验园,滨水漫步道,阳光草坪,背景林,生态停车场等。滑板体验园设计就像是极限运动本身一样,似乎与我们的生活距离很远,但热衷它的玩家却可以从其中体会到常人无法体会的乐趣。滨水漫步道让游人最大程度的亲近水、感受水,饱览“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优美湖畔画卷(图7)。

4.2 符号造型装饰的表达

符号造型设计就是经过艺术化,抽象化的造型设计,将所传达的文化含义包含在景观之中向体验者传达。包括了尺度较大的抽象性雕塑作品和常能见到具有接近人感观尺度感的小品。在“文”主题绿地中将“文登学”内容及精神刻画在装饰小品上陈列在“怀古思贤展廊”,这种类型的雕塑小品常常出现在各种类型的绿地中,在一些普通的、不起眼的位置,这些位置虽不如主要的中心景观这么显眼,却是最广泛、最贴近人,在不经意间就拉近了和人之间的距离,直接将文化展现在游人眼前。这组小品还和实用的室外家具结合起来,可以作为室外座椅供游人休息,吸引游人停留,很好地提升了其景观性和趣味性[5](图8)。

4.3 抽象隐喻的表达

这种表达的方式突破了传统的文化表层的表达,开始注重于从更加隐秘,更加内在的角度来展示文化。本案在“登”主题的绿地景观中设计的攀爬墙是一个很好的对“文登学”文化的隐喻表达方式。攀爬运动作为活力运动符合设计对“登”主题景观中要打造活力文化水岸的设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曾在此召集文人墨客登山吟诗作赋、歌功颂德,留下“文人登山”的传说,如今,新时期赋予了“文登学”“自强不息,和谐向上”的新精神内涵(图9)。

香水河西岸滨水绿地规划设计在满足大学科技园区里的科教与娱乐共生的活力文化水岸这样的功能体验的基础上引入威海市的历史文化“文登学”传承古老“文登学”精神,赋予新时代“文登学”崭新的价值观,打造新的体验功能,对景区进行优化和提升,构建聚游憩运动、文化感悟、功绩展示于一体的复合式滨水景观绿地,在场所与人之间产生互动的交流关系,以达到使用者在满足功能基础上的更高精神追求。

5 研究结论

在现代的城市滨河绿地景观的设计中,要依托于城市的地域性文化,依据各方面的要求,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增加设计的深度,增强场地的识别性,增加方案的个性,避免建设重复的、毫无新意的城市滨河景观。由香水河西岸滨水绿地规划设计引入地域性文化总结出的思路和方法如下。

(1)搜集文化素材时首先考虑尽可能保留场地内原有的,留下历史痕迹的建筑、遗址等并加以保护、改造和使用,重点在于重新发扬其原有的文化历史。其次,在设计场地内没有明显的文化要素时,则应该转向寻求当地的文化要素。

(2)在选择要表达的文化一定要和场地具有契合性,两者之间至少要具有内在的逻辑性,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3)提炼文化精神内涵,在寻找合理的方式来表现文化时,一般会抓住一个方面进行深入,避免面面俱到而毫无重点。同时需要结合场地的功能需求、生态需求以及游人的体验需求提炼出设计策略。

(4)表达方式视场地而定,可以通过具体形态化的表达方式展现,可以通过造型符号类雕塑小品的展示,也可以运用当地特色材料如铺装材料、植物材料,还可以运用某些抽象隐喻的表达方式等。

6 结语

城市滨河绿地和其他综合公园一样,就是一个表达的载体,地域性文化就是其内容,目的就是运用合适的形式将地域性文化表达出来[6]。或许都是简单地置石、种树、设置小品,但对于不同地区的场地,就会有不同的含义,如何让当地的地域性文化寄托在设计中,而且让别人感受到用意,并且表达方式不落俗套,不生硬,不矫揉造作,表达得合情合理,恰到好处,却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黄 琳,杨京燕.传承文化、重建湿地:义乌五公园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2):79~81.

[2]张秀莲.浅析阜阳市南城河景观规划设计[J].工程与建设,2010,24(4):466~467.

[3]李晓储,裴建文,赵御龙,等.扬州市古运河生态环境林观光休闲型绿化模式营建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01,28(4):4~6,39.

[4]王立国.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滨河绿地景观设计分析[J].建筑设计,2011,20(4):376~377.

[5]董 俊.武汉市滨水文化景观之滨水码头改造与再创新[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生态化;河道;措施

Abstract: through the example analysis of urban water revetment ecological design is feasible and ecological value, so as to water and river city government project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to the ecological design.

Key words: the ecological; The channel of the river;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虽然在目前城市生态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但在现实中的生态实践与生态化还有一定的差距。下面通过实例分析城市水体护岸生态设计的可行性和生态价值,以宣传生态科学的科学应用。

穿越城市的同一河道两种不同的工程措施实例及分析

图一和图二是穿越某城市区的同一河道两种不同的工程措施的实拍照片

图1、一河流下游以土体和以乡土植物组成的生态护岸

图2、同一河流上游改造后的以水泥坝体为主的机械护岸

1.1对图1和图2两种护岸设计的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这样的设计与兼具护岸功能又具有生态功能的图1的生态护岸的综合功能不可同语。首先,采用水泥护岸,水生、半水生植物以及岸上乡土护岸植物群落丧失,并导致其它动物生物群落丧失。花最大的力气去抗衡自然,原有自然特征完全抹杀,全部抛弃河道及河岸的原来的熟土层及生长自然的乡土植被层,再造一个全新的人工“自然”,是一方宝贵而肥沃的生态立地空间就这样几乎丧失了!其次,这种设计会导致河流一定程度的生态恶化。研究表明,当不透水层的比例达到10%时,即可能造成河流生态恶化,而且随着不透水层面积的增加,河流恶化的程度也在不断加剧。由于城市河流的开发改造,使生态环境的异质性降低,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生物群落多样性也会随之降低,进而引起淡水生态系统退化。如植被的吸收、转换和净化功能,地下水文状况变坏等。第三,生态环境功能大大降低,生态美学价值丧失。护岸本来应是一片由乡土水生、半水生植物以及岸上乡土护岸植物组成的茂密的自然植物群落,它既是乡土动物的栖息地和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城市的天然氧吧,具有强大生态辐射功能,并具有生态美学价值。第四、生态教育功能丧失。通过科学的生态设计,使人们真正看到生态设计的合理性、讲科学性和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以及生态美学价值,本应是一个很好生态教育场所。而实际效果相反,一个良好的生态教育基地也许会变成反生态教育的榜样。因为这样的规划设计和结果,使许多人产生城市河道治理无非是全副水泥“武装到牙齿”的纯机械工程。

2. 应用生态护岸,发挥护岸地多重功效

河流和湖体护岸一旦用非生态的水泥硬化,再要改造就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除了必须运用水泥硬化的少数区域外,为了生态和生存环境,为了宝贵的生态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用生态学原理采用生态护岸。下边针对本例提出河道治理工程中可行的生态措施。

(1)岸边采用缓坡设计(缓坡可从十米到数十米,视不同区段的具体情况而定)——形成浅水区以芦苇、香蒲等为主的水生植物区,近岸以柳树类等耐湿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岸边以乡土乔灌(如乔木类的构树、杨柳类等)为主的植物群落的生态护岸,形成如图1的效果。

(2)护岸植物一定要选择乡土适生植物,以保证生态性和良好的护岸效果。

(3)要注重河道及河岸的原来的熟土层及生长自然的乡土植被层的利用。在修建前,可以把原先一定厚度的熟土层连同生长多年而良好的自然植被层回栽到 新的护坡面上,会较快形成乡土生态护岸。

(4)如果原来的坡面在新的工程设计中不变,其原有自然生长的乡土植被应予以保留。

上面的基点归结为一点就是仿自然生态设计。生态化的设计让自然做功——增加了乡土之物多样性和丰富多样的动物栖息地,地下水文和河岸水文得到改善,充分发挥植物净化河天然氧吧的功能,发挥自然生态作为精神文化的源泉和生态教育场所的功能,发挥自然生态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天然功能,…如果我们的城市水体护岸采用生态护岸,将会是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