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实录范例6篇

长城教学实录

长城教学实录范文1

关键词:录播系统;共享机制;教育均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0-0016-04

杭州市西湖区属城乡二元结构区,如何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是西湖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杭州市西湖区录播系统的区域一体化部署及录播共享机制的有效建立,成为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的一个支点。那么技术是如何实现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破解时空界限,架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通途,助力城乡教师共发展的呢?

一、区域性一体化录播系统的需求分析

教育信息化要聚焦到教育教学上,其核心在于促进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要实现这种融合,必须寻找到一个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需求相合适的交叉点。随着对教育资源及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课堂教学视频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全自动录播系统的出现,使得课堂教学视频化更加便捷有效,且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为教育资源的获取和呈现提供了新的途径。全自动录播系统也为课堂教学视频的积累与处理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笔者认为,开展这方面研究需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1.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迫切需求

当前,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数量增长转移到质量提高和优质教育共享上来。2005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其重点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差距,以期实现义务教育的城乡均衡发展。

《杭州市西湖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同样把促进公平,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作为未来一个时期本地区教育发展的重点。

2.顺应西湖区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要求

西湖区属于城乡二元结构区,区内现有各级各类幼儿园76所、小学24所、中学17所。西湖教育经过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13年通过了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的评估验收,但区域内部义务教育依然不够均衡,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距仍然较大。

2010年,为实现城乡教育同步发展,我们推出了“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的创新性举措,力求通过名校和城郊学校的捆绑式发展、捆绑式考评来实现学校的共同发展。要使这样的创新举措切实发挥作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是保障。

3.符合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在未来十年内真正做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湖区将“信息化带动战略”作为实现“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战略之一,提出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全面开启“以教育信息化助力西湖区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强教之路。

二、核心概念界定

录播系统:所谓“录播系统”,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录”,其次是“播”,最后是构建视频资源管理和共享平台,实现视频资源的点播和再应用。

共享机制:运用共享的思想,建设共享的系统,组织在其组成、功能、机制上对共有、共存、共同主动追求的长效机制。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及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和教学后援系统等。

三、区域性一体化录播系统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开展区域录播系统的构建与运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价值:

(1)研究有效的布点建设机制

激发学校建设应用积极性;构建合理的建设保障措施,提升录播教室投入绩效的举措。

(2)研究提升应用能力的策略

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促进教师依托技术改变教学结构,提升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3)研究促进资源建设的措施

构建区域本土性、特色性的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合理建构资源的汇总、呈现、应用、评价等促进措施,汇聚资源共享智慧。

(4)研究全区资源共享的机制

重视城乡共享机制的建立;研究借助于网络平台,打破了时空界限,依托录播系统建设,实施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观摩活动,把网络真正变成一个空中大课堂。同时,以“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学校为研究重点,依托区域层面的录播共享系统、互动课堂展示平台和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促进城乡学校的协同管理和协同教研,提升了城乡学校的统筹发展。

开展此项研究,着力聚焦于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的主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1)理论价值

进一步丰富了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理论。基于全区城乡教育信息化发展,结合录播系统的建设,依托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进一步探索“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这一基于实践的教育发展理论研究,将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2)实践价值

提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路径的实践应用指南:

第一,项目将关注区域层面,即如何构建“录播教室”建设标准以及布点推进策略。

第二,探索学校建设录播教室后,区域如何实现视频资源、网上资源的整合研究,提出一套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思路。

第三,将从校际协作组出发,研究个体学校在实施录播系统工作中,对教师成长、课堂增效、教师交流等多方面产生的影响。

(3)延伸价值

具有潜在的推广应用价值。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广大地区都将普遍面临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难题。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其它地区推进录播系统的建设,探索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借鉴。

四、区域录播系统的构建与运作的主要实践

1.录播教室布点与建设的研究

⑴全区录播室布点

我区录播室建设经历两个阶段,一是试点阶段,二是自主申报统一建设阶段。我们坚持试点先行。2011年,结合省教研室附小改扩建工程,教育局在该校建设了第一个全自动高清录播教室,并成立了学校的视频课程资源中心。

2012年,以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学校为主体,实施了第一轮全自动录播教室建设。操作时执行三项原则:一是主动性原则,布点学校应有积极性并作为责任主体;二是统筹性原则,优先保障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学校,合理实施地区共享;三是保障性原则,教育局采取以奖代拨形式给予经费保障。经审核,筛选确定了第一轮13个布点建设学校。

同时制定并下发了《西湖区教育系统录播教室配置标准》,召开了录播教室布点建设学校现场会。

2013年至2014年,随着大家对录播系统认识的深入,教育局根据学校的需要和积极性实施了第二、三轮全自动录播教室的建设,截止至2014年底,全区已有80%的校区完成布点。

⑵录播教室建设的标准与质量

为了确保录播室的使用效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录播配置最低要求,并以此为基本标准,结合学校特色发展需求,形成各校的录播教室建设思路。同时,我们积极协调采购管理部门,确定规范而科学的招标形式,保证获得质量优、价格合理的产品。此外,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保持与中标单位的沟通与协调,及时反馈学校集中反映的问题,配合其进行调试,保证录播室的建设质量。

2.优质视频资源的获取途径与应用研究

依托录播系统建设,可以将优质、经典的课例及时上传到平台,供全区教师进行研究借鉴;通过建立完善的获取与应用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制度,让更多优秀课堂教学资源发挥最大功效。

根据录播资源的特点,我们建设了区视频资源网――汇智网。汇智网作为区域录播共享系统,将各个学校的录播资源汇聚在一起,并实现以下三大功能:一是能实时在线观看各个学校正在录播的课程;二是汇聚各个学校录播的优质资源,将好的视频保存到区服务器上,永久向全区开放,并可随时点播;三是允许对资源的再度评价,实现对整节课的点评、上课各环节的点评,或按时间点进行点评,并与视频同步。

随着西湖区录播教室的增多和完善,我们还将借助于西湖教育网络平台,专门建设一个录播区域共享平台,以期使平台形成资源库,更好地提升依托信息化优势的区域协同管理和协同教研。

3.关于录播应用推广的研究

录播应用的推广是录播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实用价值的关键,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⑴树立典型,注重宣传

以学军小学建设的过程作为典型,该校在建设录播室的过程中,积极与中标单位配合,寻找出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取得了最佳的录播效果,也协助企业提升了技术水平。

以十三中教育集团的应用宣传模式作为典型,该校通过教研组评比、公共场合播放录播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广大师生及家长对录播有了更深的认识。

⑵召开录播系统教学应用现场会

近几年,通过召开标准解读、现场听课、经验介绍、专家论坛等形式的五次教学应用推进会,增进了学校对录播建设标准、建设要求及应用考核等的了解,扩大了录播的影响;同时借助此系统开展协同教研活动,更好地促进了教学研究。

⑶制定考核方案

一是对学校的应用考核,如:直播预告开课量、视频资源上传量、录播教室共享应用量等。二是汇智网应用考评方案,主要包括:根据点击观看量、评论量,颁发开课证明;实施基于视频有效切片、微格化、精细化处理的精品课堂评比推介;依据继续教育听课量,提供非本校听课节数认可;开展网络教研主题活动等。

4.关于录播资源价值挖掘的研究

录播系统通常有三种录制方式,即全景模式、电影模式、资源模式,录播资源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老师自我反思

新入职的教师由于缺乏自信和教学经验,全自动录播系统能将教师上课的内容全程录制下来,教师在课后可以反复观摩,从而发现问题并改正。

⑵远程听课观摩

公开课能实现异地听课、错时听课,这对于城乡共同体学校有听课活动的老师来说,节省了大量在路上的时间。

⑶课程资源库建设

课程资源库建设是区域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内容。多媒体课件制作完成后,与系统录制的课堂教学内容一起上传至服务器,进行资源分类和目录创建等操作,使教学资源集中储存,学校以此创建精品课程资源库,进而可以放在一个开放式管理平台中,供学生和教师进行浏览、查询、下载。

⑷远程教学

通过录播系统的录制,用户可以进行课件的网络直播和课后点播,便于示范性教学、学生远程学习、远程互动教学等等。用户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随时随地进行观摩、学习,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降低了教学的成本,扩大了教学规模,取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⑸教学技能评估与训练

在录播系统中嵌入微格教学评估系统,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系统内的各项技术指标对教师进行综合评测评估,极大地增强了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此外,该系统对教师课后的自我评估和技能训练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⑹单位培训、专家报告、重要会议录制

通过录播系统可以对培训、报告、专家讲座以及会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录制,从而能真实准确地记录全过程,并作为历史资料永久保存,方便用户在今后进行资料浏览、查询和点播。

五、区域录播系统的构建与运作研究的成果

1.促进了学校的课堂教学研究――从单个录播室的角度看

⑴呈现课堂教学视频记录的“原生态”

在常规课堂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一键录播”,三台摄像机自主跟踪拍摄教师、学生与场景,师生与多媒体课件、黑板智能切换,无需其他人员协助,可以更原生态地呈现课堂教学。

⑵赋予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第三只眼睛”

基于录播教室课堂教学的视频记录,对于任课教师而言,通过观摩自己所执教的课堂教学视频,有利于进行教学诊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为自己所感知的缺陷;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专业能力、教师反思性能力与诊断性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录播系统除了辅助教师自我诊断的作用外,更为明显的是依托这“第三只眼睛”,可以更好地实施针对学生的课堂观察,研究和提升对不同学生的教育实效。

⑶构建课堂观察与研究的“资源池”

录播教室功能的便捷性,有利于教师的广泛应用,由此产生的大量课堂实录,有利于学校积累并形成本校教师直观而形象的课堂教学资源库,从而辅助支撑学科教研与科研。

2.推进了全区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从区域化统筹共建的角度看

⑴架设校际、城乡学校间协同教研的“高速路”

区域一体化的录播系统部署,将学校的录播教室依托统一的平台统整起来,实现远程即时观摩、研讨,打破了时空界限,师生足不出户即可浏览和观摩相关学校的实时课堂教学,这对于常规性的课堂教学研究而言,其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西湖区2011年实施了“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如十三中教育集团和周浦中学成为共同体学校,但两校相距30多公里,如果要到对方学校参加一次教研活动、听一节课,路上的时间将是听课时间的数倍,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也带来极大的影响。

依托区域录播系统,尽管教研活动的现场感减弱,但老师们的时间、精力,学校的交通费支出都得到了节约,老师们足不出校就能全程参与两校的所有教研活动,效率也得到了提升,为共同体学校间的交流铺设了一条“高速公路”。

⑵搭建教育教学评比公正的“展示台”

区域录播系统的部署及课堂教学视频资源的汇整,也为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各类教育教学评比搭建了平台。

以往区校开展课堂教学评比,都是专家下校逐校、逐班进行听课评审,或者集中到一所学校借班上课,评审工作量大、透明度低,如果借班上课还有违学情把控的弊端。通过网络平台专题设置,设计标准化评课模板,所有参评课堂教学实录由本校录制、集中呈现,专家及普通教师均能参与评课打分,评审的透明度、公正度、公平性得到了提升。

⑶形成名师引领带动的“辐射点”

教育统筹发展,教师是关键,如何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如何让更多的教师更快地成长起来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我区依托实体名师工作室机制,让更多的名师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研究成效等资源汇聚;基于录播系统,触动了名师由“学校人”向“区域人”的转变,让广大基层教师按需点播,学习和研讨名师课堂和资源,从而让名师的引领作用惠及更多的教师。

六、思考与展望

当然,作为录播室的建设研究和应用研究才刚刚开始,后续值得继续研究的项目还有很多,也有很多思考:

(1)录播是否需要深入到每一个普通教室。

(2)录播应用如何常态化,如何更好地促进教师自我反思。

(3)录播资源如何细化分析,最终实现自动分析,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

总之,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推广不能仅仅停留在设施设备的硬件建设上,而是要转到教育教学上。通过全自动录播系统的建设,推进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只是一个开始。教育教学的研究是永远没有止境的,开展研究工作也是富有价值的。相信通过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必将促进西湖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最终推动西湖教育现代化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高铁刚.信息技术提升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与方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长城教学实录范文2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入学教育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

在上海市的相关文件和发展目标中也有重点强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强调了卓越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将卓越作为上海教育发展的坚定追求。

在上述背景下,高校研究人员及机构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也进行了广泛的思考。截止2012年4月18日,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知识网络服务平台中共有285篇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文章发表。主要集中于宏观的探索与思考、培养目标的研讨、教育改革实践的研究等方面。

与此同时,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等建筑类院校也纳入了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以同济大学为例,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为使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等学院在生源质量分析、入学教育平台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2011级新生生源质量分析

2011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新生生源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海南、浙江、上海、江苏等共计29个省市和自治区。总的来说,随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2008年奥运会、灾后重建、2010年世博会、援疆规划等重大建设项目中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的不断提高,新生生源质量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且继续保持高位。

1、生源质量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

2011年,同济大学理科分数线在各省录取分数除海南(总分900分)、浙江(总分810分)、上海(总分480分)、江苏(总分630分)四个省份外,比重点线平均高出96分。其中,北京市录取分数高出重点线167分,内蒙古自治区录取分数高出166分,贵州省录取分数高出165分。

在海南省,同济大学录取分数高出重点线157分,学院录取分数高出重点线181分,最高分高出重点线206分;在浙江省,同济大学录取分数高出重点线92分,学院录取分数高出重点线125分,最高分高出重点线154分;在上海市,同济大学录取分数高出重点线61分,学院录取分数高出重点线75分,最高分高出重点线112分;在江苏省,同济大学录取分数高出重点线28分,学院录取分数高出重点线54分,最高分高出重点线73分。

与之相呼应的,奖励高考成绩在各省市自治区名列前茅的同济大学新生奖学金获奖学生中,2009年总人数为101,学院获奖人数为62,所占比例为61.39%;2010年总人数为122,学院获奖人数为81,所占比例为66.39%;2011年总人数为114,学院获奖人数为81,所占比例为71.05%。

2、学院在26个省市自治区录取的最高分均为同济大学录取最高分

在各省市自治区录取的最高分中,以最高分分数居前的省份为例,学院在福建省录取最高分为693分,山东省录取最高分为687分,吉林省录取最高分为685分,同时也为同济大学在上述省份录取的最高分。

经过数据对比,2011年学院录取的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浙江、上海、江苏等共计26个省市自治区的最高分均为同济大学在上述省份录取的最高分。学院录取生源的29个省市自治区中,仅山西、辽宁、海南3个省份的同济大学录取的最高分在其他学院。

3、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录取分数持续领先

综合录取分数情况方面的数据,在总体情况稳中有升的背景下,各省高考分数居前的考生选择报考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各专业,尤其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同学不在少数。

学院录取的最高分均为同济大学在该地区录取的最高分的26个省市自治区中,江西、广西、宁夏、新疆、上海等5个省市自治区录取的最高分在城市规划专业,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苏等21个省市自治区录取的最高分均在建筑学专业。

二、新生入学教育平台建设

2004年初颁布的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要求,明确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即不是一般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要求着力提高育人的成效,首先便是要提倡“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育人新理念。

长城教学实录范文3

[关键词] 教育不公 相对公平 社会和谐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精英人才和普通劳动者,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和谐的。但近几年,却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现象,表现在争夺优质教育资源的博弈随处可见,而产生不协调现象的根源就是教育不公。

一、教育不公平的负面影响

教育是人类的希望,每个家长都把孩子的美好未来寄托在教育上,良好的教育意味着良好的开端。然而,学校间的教学环境大相径庭,难以满足每一个学生都能上好学校的愿望。一些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导致学生舍近求远进名校的现象屡见不鲜。

1.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导致高考移民屡禁不止,影响了社会的公平

我国目前“以户口为基础的分省考试、分省录取”的高考招生制度,强调了两个关键因素,即高考分数和户口。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速度极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相差甚远,突出表现在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学校越来越好,高等教育学校越来越多;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学校发展缓慢,高等教育学校成稀缺资源;贫困地区几乎到了不能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任务的程度。据统计,每百万人口中,北京市共有高校5所,而四川省和贵州省仅为0.7所。显然,各地学生上大学的机会严重不均,而与生俱来的户籍比后天的努力更能左右学生的命运。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名牌大学,利用各地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及录取率的高低,通过迁移户口的办法让考生到高考分数线相对较低、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应考。于是,一批批高考移民诞生了并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高考前移民是国家高考制度所不允许的,违反政策的暗箱操作背后,必然存在着利益的交换和权力的腐败,影响了社会的公平。

其次,那些想移民而又转不了户口的家长会感到无助、无奈和不平,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再次,高考移民身份一旦暴露,名牌大学就不予录取,他们在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的同时,还必须承受着背井离乡的生活压力以及害怕被检举揭发的心理压力,影响了考生的健康。所以说,高考移民是现行高考制度的挑战者,同时也是受害者,其中的希望与惶恐难以言表。

2.城乡教育设施不平等导致农村学生进城读书,影响了社会的安稳

农村学校无论在财政投入的比例、办学条件、教师待遇、师资水平上都远远低于城市。有些农村学校,连基本支出都难以保障,只能在生存线上挣扎;可是大部分城市学校却早就实现了现代化,有多媒体、语音室、实验室、远程教育网络等,城乡学校的教学设施差别、城乡教师的工资待遇差距,导致年轻的优秀教师向城市流动,使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下降。为此,农村的许多家长被迫把自己未成年的孩子转入城市学校借读,这种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无可厚非,但也在社会上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大批农村学生进城读书造成城市学校学生不断超编,农村学校学生不断减员的现象,无形中加重了城市学校的负担,浪费了农村学校的资源,影响了教学质量。

其次,并不富裕的农村家长在交纳了昂贵的“赞助费”后,又为孩子的生活问题发愁,有的学生到城里投亲靠友,引发了家庭矛盾;有的请保姆或钟点工代管,增大了经济负担;有的到城里租房陪读,失去了自我,影响了社会的安稳。

再次,也有些年幼的孩子适应不了城市的生活环境或者跟不上城市学校的学习节奏,无法安心学习,失去了快乐,影响了孩子的成长。他们是城乡教育不协调的受害者和抗议者,其中的安慰与无助如影随形。

3.校际间教育资源失衡导致城市学生盛行择校,影响了社会的协调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过于强调精英教育,同城间的学校有省重点、市重点和普通学校之分。政府对重点学校投入多,使之形成设施好、师资强、升学率高、吸引力大、优质生源足的良性循环,而普通学校则投入少,使之形成设施差、师资弱、升学率低、吸引力小、生源短缺的恶性循环。重点学校的绝对优势吸引着城市学生和家长,使择校之风年年盛行,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或明或暗的按分录取、看似公平的抽签摇号,其背后不仅有“明码实价”还要有“较硬关系”,家长想方设法找关系、开后门、请客送礼,助长了不正之风,影响了社会的良好风气。

其次,家长在向学校“自愿”交了巨额择校费后,又需在学校附近租房居住,上演着一场场新世纪“孟母三迁”的故事,在承担着巨大经济压力的同时,也抬高了名校附近房屋出租出售价格,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再次,很多择校生进校后,并不能享受到与高分考生一样的待遇,有些敏感的学生因此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影响了家庭和睦。他们是择校之风的维护者同时也是受害者,其中的期盼与无奈有口难言。

二、教育不公平的有效治理

引起教育不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我国学校多如繁星,要想把所有学校的教学条件都控制在同一水平上是不现实的,但通过政府的有效作为,尽量缩小校间差别,保持相对的教学公平是完全有可能的。

1.改革现行的高考制度,确保不同区域的学生都能享有公平的深造机会

首先,要改革现行的分省划线录取制度。建立起以高校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新型高校自主招生、独立录取的新体制。

其次,在高校收费方面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收费方式,适当减免那些来自城市贫困家庭和农村家庭学生的部分学费,同时完善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俭学及绿色通道制度,确保不同区域的贫富学生都能享有公平的深造机会。

2.教育投入向农村倾斜,保证城市乡镇的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首先,应合理确定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最低标准,由中央、省、市、县四级按一定比例分担,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投资主渠道的作用,加大中央、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建立起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出制度和贫困学生资助制度。

其次,要加强农村教师业务培训,保障农村教师的合法权益,按时发放工资,提高福利水平,在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同时使他们能安心执教于农村学校,保证乡镇的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3.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保障不同特长的学生都有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力

长城教学实录范文4

风景如画的大学:学校位于沈阳大浑南自贸区,毗邻空港桃仙机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绿岛森林公园内。校园背依凤凰山,环抱绿岛湖,在1000余亩的风景园林中,50幢教学生活建筑鳞次栉比,分布在山脚下、湖畔边。校园内湖光山色辉映,梧桐杨柳成荫,环境优雅,景色怡人,是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之一。学校教学设施先进,生活设施一流。国内首创、独具特色的学生社区,建有温馨如家的大学生服务中心,4人一间的学生公寓,内设独立卫生间、淋浴室,提供24小时热水;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橄榄球、木球、保龄球、高尔夫、体操、瑜伽、武术、健身、游泳馆等体育场馆以及购物超市、中式食堂、西式餐厅、百荷咖啡、果汁公园、美发店、洗衣房等一应俱全的服务设施,为学生的生活和运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全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室、功能完备的苹果书屋和水上图书馆、遍布校园各个角落的万兆核心校园网、计算机广场以及按照真实生产环境和业务流程建设的设施先进的各专业实验实训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学生的学习成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本着“面向城市未来,服务城市发展”的原则,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需要,学校开设了涵盖理、工、文、法、经济、管理、艺术等七大学科门类的专业30个,形成了特色鲜明的6大专业群。即为中国制造2025培养智能制造技术人才专业群、为蓬勃兴起的旅游业培养酒店管理人才专业群、为城市建设培养建筑工程管理人才专业群、为新媒体时代培养全媒体文化传播人才专业群、为建设东北金融商贸中心培养金融商贸服务人才专业群、为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互联网应用技术人才专业群。结合辽沈地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需求,学校大力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先后成立了绿岛舆情研究所、绿岛环境资源研究所、新松绿岛类人足球机器人工程中心、绿岛BIM工程中心、绿岛传媒中心等十余个研究机构,依托高校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社会转型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途径,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技术和智力服务。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专业建设紧密贴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课程设置直接为职业能力形成服务,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贴近社会、贴近行业、贴近实际的办学模式。 “接地气、上手快”,实现专业学业与就业创业的无缝连接,是沈阳城市学院的一大办学特色。

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大学:作为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大学,坚定不移地走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是沈阳城市学院的又一大特色。学校主张本科学生在校四年学习期间,都要有一次国际游学经历。为此,学校每年都举办“全球城市大学论坛”暨国际教育展;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葡萄牙、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台湾地区的近百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设计并开展了学生交换、学分互认、攻读双学位、本硕连读以及海外实习、英美夏令营等多种国际留学、游学项目,为学生开展国际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具有崇高社会责任感的大学:沈阳城市学院秉承“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能力培养”的办学理念,将帮助学生成人、成才视为学校的崇高社会责任,切实做到严格管理、真情关爱、学生受益、家长放心。学校创立了生活导师、专业班主任、政治辅导员“三位一体”全员育人体系,实施了学生社区管理体制,为学生营造全天候服务之家。学校制定了“有爱心、会讲课、肯奉献”和“贴近行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师德师风建设标准,要求全校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学校突出“严字当头,爱在其中”,制订了大学生“十注重、十不准”校园文明规范和实行早操、晨读、晚自习、按时就寝、出入刷卡等制度,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崇高的社会责任”,达到教育学生成人成才的目的。

文化创新活力的大学: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深化体育美育教育改革,确立了“爱好体育、崇尚艺术、关心时事、追求时尚”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规划设计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如:体育狂欢节、艺术节、mini马拉松、圣诞之夜、俱乐部联赛、毕业季、演出季等。学校成立了20个体育俱乐部、10个美育艺术团和100多个社团组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俱乐部、艺术团和社团组织,通过参加体育俱乐部、艺术团和社团组织的训练、比赛与活动,学生熟练掌握并具备了一定的体育锻炼技能和艺术表演才能,个人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015年,学校被辽宁省列为首批应用型大学建设试点单位。伴随着中国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东风,沈阳城市学院正阔步走在创建一流应用型大学的路上,一个校园环境优美、办学理念先进、教学设施一流、师资队伍雄厚、日常管理严格、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的沈阳城市学院正在辽沈大地迅速崛起。

考生关心的问题

人才培养特色:学校秉承“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能力培养”的办学理念,培养掌握过硬的专业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依托校内健全的实验实训平台和校外广泛的校企合作基地,通过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构建了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景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和专业学业与就业创业的无缝链接。

优势专业: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广播电视编导、酒店管理;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财务管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特色专业:工程造价、土木工程、会计学、金融学、摄影,新媒体方向(含新闻学、传播学、播音主持艺术),智能制造方向(含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互联网应用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

新增专业:网络与新媒体、智能科学与技术。

2_20170517220529_nebgn.jpg

录取原则:我校2017年根据招生省(市、区)的要求决定是否实行平行志愿录取。在实行平行志愿录取的省(市、区),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方式;在不实行平行志愿录取的省(市、区),按考生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当第一志愿上线考生数不足计划招生数时:在同批录取学校控制分数线以上,按考生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当第一志 愿上线考生数多于计划招生数时:不再调阅第二志愿及其他志愿考生档案。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实行分数优先。对投档成绩相同的考生,执行省里有关招生录取文件规定,省里文件没有明确的,文史类按照语文成绩+外语成绩的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理工类按照数学成绩+外语成绩的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辽宁省生源艺术类专业录取原则:考生达到辽宁省招考办划定的艺术类文化课录取控制线和艺术类专业分数线上,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按照高考成绩+省统考艺术成绩的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摄影专业按照高考成绩/2+省统考艺术成绩的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我校2017年辽宁省普通类专业在本科二批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美术类专业在艺术类本科二批第一阶段(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艺术类本科二批第二阶段(实行有序志愿)投档录取。

黑龙江省生源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录取原则为:考生达到黑龙江省招考办划定的艺术类文化课录取控制线和艺术类专业分数线上,专业按照高考成绩+省统考艺术成绩的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山东省生源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专业录取原则为:考生达到山东省招考办划定的艺术类文化课录取控制线和艺术类专业分数线上,按照高考成绩×0.6+省统考艺术成绩×0.4的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河北省生源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摄影专业录取原则为:考生达到河北省招考办划定的艺术类文化课录取控制线和艺术类专业分数线上,按照高考成绩×0.6+省统考艺术成绩×0.4的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河南省生源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摄影专业录取原则为:考生达到河南省招考办划定的艺术类文化课录取控制线和艺术类专业分数线上,按照高考成绩×0.6+省统考艺术成绩×0.4的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其它非辽宁省生源艺术类专业录取原则为:考生达到本省招考办(教育考试院)划定的艺术类文化课录取控制线和艺术类专业分数线上,按照本省招考办(教育考试院)艺术类录取的统一要求录取原则进行录取。若生源省份省招考办(教育考试院)无统一要求录取原则我校将按照辽宁省生源艺术类录取原则进行录取。

奖助学金:学校设立学习奖学金。其中:特等(校长)奖学金,学生同时获得“沈阳城市学院学习标兵”称号;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三等奖学金的评选比例为学生总人数的2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还可以参加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的评选。

录取情况:我校2016年辽宁省生源录取分数线:文科436分,理科415分。

语种要求:英语专业只安排英语授课、其他语种慎报。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只安排英语授课。其他专业对外语语种无限制。

住宿条件:我校学生宿舍全部为一室四人,室内设有独立的卫生间、淋浴室、提供24小时洗浴热水。

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沈阳市苏家屯区梧桐大街2号(原绿岛森林公园)

邮编:110112

网址:sycu.cn/

招生咨询公众平台:《沈阳城市学院招生考试之窗》

长城教学实录范文5

2018年中考招生实行网上统一录取,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学校的招生录取工作在市教育局领导下由市招生考试管理中心负责;五年制高职院校、普通中专学校的招生录取工作及职业中专学校的入学备案工作由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负责。

(一)录取原则

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的招生录取工作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和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实行“学校负责、招生部门监督”的录取办法。

普通高中学校招生严格按照招生计划和考生报考志愿,从高分到低分网上择优录取。未参加中考和未在网上填报志愿的考生,一律不能被普通高中录取;任何部门、单位和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组织招生;不得接收已被其他学校按规定程序录取的考生。

(二)录取办法

1.普通高中录取实行平行志愿投放。市招考中心根据招生计划,由高分到低分依据考生志愿顺序,向招生学校一次性满额投放。普通高中统招计划出现同分数竞争不退档,全部录取。

2.特长生(自主招生)计划占用统招计划,完不成的招生计划转为统招计划。

3.优质普通高中分配计划录取,在确保指标完成率不低于90%的前提下,由各县(市、区)教育局制定本辖区优质普通高中分配计划录取办法,向社会公示后,由市招考中心依据考生志愿顺序,在规定的降分范围内,从高分到低分向招生学校进行投放。各县(市、区)教育局制定优质普通高中分配计划录取办法时,对完不成优质高中分配计划的情况,要有明确的规定。优质普通高中分配计划出现同分数竞争不退档,全部录取。

4.晋城一中、晋城二中、市实验中学的优质普通高中分配计划录取的办法是:

一是依据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的优质高中指标计划、考生所报志愿、考试成绩和降分范围,由高分到低分进行首次择优录取;

二是当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的优质高中指标计划首次录取未完成时,在城区和泽州(晋城二中、市实验中学为城区)享有优质高中分配资格但未被首次录取的考生中,按照考生所报志愿、考试成绩和降分范围,由高分到低分进行二次择优录取;

三是当二次录取结束后,仍未完成的优质高中指标计划,将转为统招计划。

5.特长生(自主招生)的录取按照晋城市教育局相关文件和招生学校招生简章执行。录取时如考生专业测试成绩相同,按中考成绩排名,如中考成绩还相同,全部录取。

6.普通高中学校录取非应届考生发档线提高10分。

7.政策性加分依照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关于我省2018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考试招生工作安排的通知》(晋招考中〔2018〕7号)中相关规定执行。政策性加分和考试科目总分相加作为考生的投档分数,由学校审查录取。

8.7月20日至7月24日,普通高中预发档分数线及预发档考生花名同时在晋城市教育局网站(网址:jcedu.sx.cn)和“晋城市中考信息管理与服务”网络平台(网址:jckszx.cn)公示。考生如发现分数、志愿、学校匹配错误,或公示的学校预发档线等于或低于自己分数,又填报有该学校志愿(即应发档而未发档),要在公示期内联系所报名县区招办,查明原因。

7月25日至7月26日,考生登录网络平台,查询普通高中录取结果。

7月27日至7月28日,被录取考生报到,办理入学手续。逾期不报到,按自动放弃普通高中录取资格处理。

长城教学实录范文6

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世界上还处于较低水平(2008年只达到3.48%)。但就各级教育的投人比例来看,基础教育的投人更少。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改变了国家单一投资的传统模式,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教育资金筹措方式多样化、教育成本多方负担的格局。高校拥有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创收与自我发展的能力比较强。我国高校的经费状况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这从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高校基本建设的投资加速、高校教师收人已位居各行业前列可以看出。而各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太少,特别是初中和小学的经费状况比高中更差。由于初中和小学承担着国家义务教育重任,其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没有人才、科研等优势,没有自我创收能力,办学经费主要靠政府投入。在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政维持教师工资往往都有困难,办学经费十分有限。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与生活条件差,工作负荷大,福利待遇低。由于收入不公平导致中小学教师人心不稳,工作积极性受挫,也难以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基层学校,特别是到农村基层学校去工作,导致基础教育的总体质量难以提高。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根本,基础教育不稳将给我国整体教育带来严重损害,也危害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国家与地方政府必须正视基础教育的投入问题,改善基础教育的条件,提高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收入,使基础教育获得发展生机、基础教育工作者得到公平的社会利益分配。2008年8月29日,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以下简称“科教会议”)上说,“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资金达到570.4亿元。自‘两免一补’以后,2007年又大幅度增加奖助学金经费”。《纲要》专门设“义务教育”一章,从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划。其中重点提出要“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切实解决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等”“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

二、城乡教育公平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城乡之间教育的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是政府在城乡教育上的投人不公平。据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课题组的研究资料显示,以2002年为例,全年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为5800多亿元,而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却只获得其中的23%。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乡村教育的基本设施、师资、质量都远远落后于城市,使同一蓝天之下城乡学生所享受到的教育条件、教育质量有天壤之别。二是政府政策的不合理。比如,城市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民高得多,但是他们不必分摊城市基础教育基本建设的费用,而农村学校基本建设的相当一部分费用却转嫁给了农民。又比如,国家投资使城市基础教育拥有更好的条件,但进城的农民工子弟却不能一视同仁地享受,而必须交纳更高的学费或赞助费。三是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影响和制约教育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一些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如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同时,对新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等,还没有可供依据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国家“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重点高校招收的新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地方非重点高校招收的新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则呈上升趋势。城乡教育的不公平阻碍了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社会地位的改变,使得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的两极分化与城乡矛盾加剧。总理在科教会议上说,“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温总理的话恰恰触及了城乡教育的不均衡这一问题。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移到均衡发展上来。《纲要》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城乡和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缩小城乡差别,必须首先缩小城乡教育差别,进行教育扶贫。没有农民教育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政府应该充分认识解决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性,清理那些不合理的歧视性政策,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使教育经费的投入更多地向乡村倾斜,向农民等弱势群体倾斜,促进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三、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公平问题

政府设置重点学校,其初衷是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提高社会的整体教育质量,但其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却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近年来,虽然国家取消了重点学校制度,但重点学校本身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人们形成的固有概念也很难改变,这些学校依IIii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生源,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造成了城乡间甚至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两极分化的局面。这首先造成公民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无法实现,形成事实上的不公平;其次,重点学校教师的收入与福利待遇普遍优于普通学校,造成了同行业收入与福利待遇的不公平;再次重点学校的畸形演变严重地伤害了城乡弱势群体的利益。由于重点学校十分有限,广大家长和学生趋之若鹜,高额的“择校费”必然把城乡许多贫困家庭学生拒之门外。此外,重点学校往往成为权力与金钱角逐的场所,助长了不正之风,破坏了招生的公平原则与社会的公正信念。公办基础教育在相当程度上体现着国家保障社会公平的功能,由国家投资的公办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理所当然地应该为所有的公民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政府必须担当起维护教育公平的责任,建立公平合理的教育拨款制度,使各学校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使它们在平等条件下进行教育竞争。《纲要》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