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教案范例6篇

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教案范文1

教学目的:1.了解化石,增进对生物进化的兴趣;2.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化石的了解比较少,教学时要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有一定难度;2.化石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化石的形成涉及到生物知识和地理知识,对学生在展开联想表述时学科融和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与化石相关的资料;2.教师收集化石实物和化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师:首先我们观看一部影片的片段(播放影片《侏罗纪公园》)。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

生:《侏罗纪公园》。

师:这部影片大家非常熟悉。我们知道恐龙是生活在亿万年以前的动物,现在人们是怎样知道恐龙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可以通过化石。

师:好,化石。同学们在生活中看到过化石没有?请看到过的同学介绍一下。

生:暑假的时候,爸爸带我去博物馆参观,我看见了恐龙化石。

师:有些同学看到过,有些同学却没有看到过,不要紧。老师这儿有几块化石,展示给大家看看。(教师出示化石实物:5 500万年前湖北江汉鱼化石和4~5亿年前震旦角石。)

师:有同学会说太远,看不清楚。这也不要紧,下面我们再观看几幅化石的图片。(教师展示化石图片课件:树叶化石、龟化石、猛犸化石、鹦鹉嘴龙化石。)

师:有位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看到了化石,他诗兴大发,吟诗一首,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化石吟》。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诵这首诗。读完了诗歌,大家说一下题目中的“吟”字是什么意思?

生:赞颂、赞美、吟咏。

师:化石有哪些地方值得诗人去吟咏、赞美呢?让我们一起朗读,在诗中寻找答案。

生:诗歌第三节“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生:诗歌第四节“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生:我认为诗歌第六节中的“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这几句最能突出诗人对化石的赞美。

师:诗人对化石的赞美之情贯穿着全诗。是的,各种各样的化石是地球地质史和生物史的见证者,它们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师:诗人不仅对化石洋溢着赞美之情,还充满着好奇之心。从哪些诗句你可以感受出来?

生:在诗歌的第一节,诗人提出了四个问题。

生:诗歌的第二节有“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两句,也是诗人提出的问题。

师:从诗歌的第一节和第二节都能感受出诗人对化石的好奇心。下面我们一起深入地品味一下。

师: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的第一节,注意读出诗歌的语气来。(教师范读第一句。学生齐声朗读。)

(1)怎么没下巴、怎么嘴长牙、怎么没有腿、怎么不开花──连用四个问号,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

(2)你看到化石的实物以及图片的时候,产生过和作者一样的疑问没有?(学生说有。)

(3)你能不能像诗中的语句一样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采用男生女生接龙比赛的形式。)

女生1:最早的大象为什么毛很长?

男生1:最早的鸟儿怎么不会飞?

……

师:有人说“问号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问题,就是拿到了一把把钥匙。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用钥匙打开科学之门,继续研究。

师:不仅诗歌的第一节体现了诗人对化石的好奇心,第二节中也有这样的句子。我们首先看第一句,请同学们齐读,注意读出语气。(学生齐读:“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1)“万载”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很长的时间。

(2)逝去万年、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遥远世界会重现吗?

生:不会。

生:我认为会。人们可以把化石组合起来,再运用电脑等高科技手段复原远古的世界。(很多学生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

(3)诗人站在化石旁,他并没有借助高科技手段,他看到了逝去万载的世界吗?

生:看见了。

(4)从哪些诗句可以表现出来?

生:从诗歌的第三节“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可以看出。

生:还有诗歌第六节中“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5)“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诗人用诗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古的世界。(教师展示课件中一幅远古丛林的图片。)同学们心目中远古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能不能像诗人一样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下面请四人一个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热烈地讨论。)

生:远古世界是个美丽的世界,海水是蔚蓝的,陆地上到处生长着绿色的植被,高大挺拔、直入苍天的树木随处可见,林间是如茵的绿草,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儿。

师:这位同学运用“如茵的绿草”、“五彩缤纷”等词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远古世界。

生:我心目中远古世界的情景与他们不一样。从课外书上我了解到远古的自然气候有时候也非常恶劣,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很频繁:晴朗的天空突然暗了下来,天色越来越黑,像蒙上了一层黑色的幕布一样。火山又开始喷发了,一条火龙从山顶窜出,森林燃烧起熊熊大火,林中的各种动物们惊恐地四处逃散,有的来不及逃的,就和树木一起被火龙吞噬了。

……

师:第二节的第二句同样也体现了诗人的好奇之心。(学生朗读“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

(1)诗人听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话了没有呢?

生:听见了。

(2)从诗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

生:从诗歌的第二节“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两句表明化石苏醒了,并开始向诗人讲述了。

生:第七节写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最能体现诗人已经听到了化石的述说。

(3)化石会向诗人诉说怎样令人神往的故事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4)这并不难,我们和孙悟空学个法术,把自己变成一块化石。至于要变成哪一块化石,你可以从老师刚才展示的化石实物或者投影的图片中选择,也可以是你在生活中见到的化石实物或资料图片。(再次展示课件中的化石图片。)

师:选择好了吗?记住,现在你就是一块化石了。把老师当作诗人,向我讲述一下你的经历和遭遇。

(5)四人一个小组讨论交流,做准备。

化石吟教案范文2

一、以“趣”引读,促自学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初中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之前,作为教师真正要做的事,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自己全身心地去读书,去思考,而不是一个演说家。

案例1:一位教师执教《水的组成》教学片段:

师: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视频跟同学们分享一下。播放《we will ruck you》由视频中的主角的水珠引导出本课的主题――水的组成(板书)。

生:有浓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对水的认识还停留在宏观角度。

师:水是由什么组成的,科学家们以前就对这一问题做了很多的探索,请同学们阅读48页课本后,谈谈读后的感知体会。

生:踊跃插嘴:有的说,物质由元素组成;有的说,在化学反应中元素不会改变;有的说,水在通直流电时会发生反应;有的说,H2能燃烧并发出淡蓝色的光。

师:说得很好,请同学们按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你对水有哪些新的认识?

2.电解水的实验里,水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的物质?如何检验。

3.从电解水的化学反应中,试分析化学反应前后的元素种类有何变化?

4.从电解水的实验和发生的化学反应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学实践证明,课前或课后让学生自学相关一定量的教学内容或相关的实践活动,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坚决不教,教师主要是教给方法、给方向,帮助学生解决那些不懂或有困难的问题,有效引发学生的自学、自思行动,让学生思维自由飞翔。

二、以“景”诱导,促自思

在课堂中,将学生置身于知识所在的情景、活动或社群中,让学生透过观察、产生认知冲突,打开思维的闸门,达到“心求通”“口欲言”“行欲探”的境界,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探索能力。

案例2:有位教师复习“‘三石'(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的性质、用途及相互转化”的教学片断:

情景一:边讲解边投影:英法侵略者的大火烧毁了所用质量上乘的大理石和汉白玉等石材修建起来的皇家园林,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这些残垣断壁的圆明园,同学们能知道为什么这些坚硬的大理石和汉白玉石材(主要成分都是CaCO3)一经大火就“粉身碎骨”了呢?

情景二:媒体播放于谦曾写过一首《石灰吟》:配音画现。“我国较早将石灰当成建筑材料使用的国家,一些文人墨客还将石灰视为托物言志的对象,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你能找出隐藏在《石灰吟》诗句里的三个化学反应吗?

情景三:演示实验:在酒精喷灯上灼烧一块石灰石,用坩埚钳轻轻敲打灼烧后的产物。将灼烧后的产物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块状体被“泡开”放出热量)取上层澄清液,向其中通入CO2气体(发现澄清液体变浑浊)请同学们写出“三石”(即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情景四:投影表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一个故事、一个补充实验、一句名诗、名言、一条新闻、一张商标等,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情境,使学生觉得“学而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享受自探学习的乐趣,品尝自主探究的美果。

三、以“疑”导航,促自探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诱人的、直观且学生易接受的问题,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创新思维。为了让学生从“现有发展水平”顺利抵达“可能发展水平”,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教师必须给学生提出问题、激活知识生长点、搭建思维台阶,学生才能抵达可能发展水平。

案例3:有位老师教学《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教学片段:

师:(激活知识生长点1)“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剖鱼不小心弄破了苦胆,立即用碱擦洗。提出问题1:纯碱是碳酸钠的俗名,我们为什么会用它来去苦味它又有哪些性质呢?请同学们按要求自行实验。

生:实验1:在点滴板的1、2、3孔穴中分别滴加3~5滴盐酸、Ca(OH)2、CaCl2的溶液,在上述溶液中再分别滴加3滴Na2CO3溶液,观察实验并得出结论。

生:(抵达可能发展水平1)Na2CO3与盐酸、Ca(OH)2、CaCl2的溶液反应都有明显现象,依次产生气泡、白色沉淀、白色沉淀。

师:(激活知识生长点2)提出问题2:Na2CO3属于盐类,为什么被称为“纯碱”呢?(搭建思维台阶1:)可以测一下溶液的酸碱性。

生:实验2:用pH试纸测Na2CO3溶液pH值,或在Na2CO3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确定溶液的酸碱性。

生:(抵达可能发展水平2)明确Na2CO3属于盐类,溶液显碱性。(问题解决)鱼胆汁具有苦味主要是一种胆汁酸引起,Na2CO3的碱性正好与酸中和。

师:(激活知识生长点2)提出问题2:超市里的苏打饼干和苏打水,它们会不会是因为里面含有苏打――碳酸钠而得名呢?

(搭建思维台阶2:)①展示一罐屈臣氏苏打水,阅读标签。②碳酸钠、碳酸氢钠其俗名分别为苏打、小苏打。

生:(抵达可能发展水平3:)苏打饼干和苏打水中含有NaHCO3

师:(激活知识生长点3)提出问题3:碳酸氢钠是否与我们已经知道的Na2CO3有同样的反应呢?

生:实验3:①用pH试纸测Na2CO3溶液pH值②在点滴板的5、6、7孔穴中分别滴加3-5滴盐酸、Ca(OH)2、CaCl2的溶液,在上述溶液中再分别滴加3滴NaHCO3溶液,观察实验并得出结论。

(抵达可能发展水平4)NaHCO3溶液与Na2CO3溶液都显碱性,都与盐酸、Ca(OH)2、CaCl2的溶液反应,依次产生气泡、白色沉淀、白色沉淀。

师:(激活知识生长点4)分析上述反应,NaHCO3与Na2CO3为什么具有相关的反应?又如何检验它的存在?

生:(抵达可能发展水平5)NaHCO3、Na2CO3、CaCO3中都含有碳酸根;检验物质中是否有碳酸根方法,是在样品中滴入盐酸,若产生气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原物中含有碳酸根。

化石吟教案范文3

石碑解谜,邻家姐姐竟是“古国公主”

35岁的许世吟娥,小巧玲珑,笑容甜美,一幅邻家姐姐的亲切模样。她本是土生土长的闽南女子,相夫教子之余,在泉州著名的涂门街上开了一家“许世素斋馆”和一家古董店。

许世吟娥从小和曾祖母一起生活,晚上临睡前,老人经常会向她说起家族的事情,比如“世家坑”,“我们的祖先从很远很远的海上来”。小吟娥听得满头雾水,追问老人,老人又总是答非所问。曾祖母去世后,家里再也没有人提及这个话题。

长大成人后。许世吟娥试图解开身世之谜。自家的姓氏“许世”令她感到好奇,既非单姓,也不是复姓,《百家姓》中根本查不到。这个奇怪的姓氏是怎么来的呢?小时候,同学们也曾满怀好奇地询问吟娥。她转问家人,父亲却黑着脸说:“你别问那么多,这个‘许世’不是复姓,而是两个姓,但都属于我们家。”

一直到许世吟娥16岁,由于父亲要移居海外继承家业,作为留守泉州的长女。她才完全了解了家族的传奇经历,但她答应父亲一定会遵守祖训,保守秘密。然而,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连她对丈夫都守口如瓶的秘密,竟然大白于天下了,因为有一个人十几年来都在致力于揭开这一秘密。

此人名叫刘志成,是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一名工作人员,他几乎跑遍了泉州的荒山野岭,目的就是寻找古锡兰王子的墓地,因为关于这位王子在明朝落难泉州的传说在当地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历史资料中也有相关的记载。

刘志成在泉州市东郊的清泉山上,偶然发现了一块若隐若现的石板。扒开杂草,他发现石板上竟刻着“世家坑”3个大字。刘志成很激动,自己找到了锡兰王子的古墓!

原来,古时的斯里兰卡又称锡兰,是一个隐藏在森林中的神秘王国。据《明史》记载,公元1459年,锡兰国王派王子世利巴交剌惹随郑和的船队出使中国,朝见明朝皇帝。就在王子即将从泉州登船回国时,得知国内发生了,其表兄率兵冲入王宫篡夺了王位。不仅凶残地杀掉了王子的兄弟们,还要等这位储君回国后一网打尽,斩草除根。锡兰王子含泪换了衣冠,取名字的第一个字“世”为中国姓,从此在泉州隐姓埋名定居下来,子孙繁衍。

根据刘志成的报告,当地文保部门对“世家坑”墓区进行了大规模清理。人们在墓碑上看到了一些微笑的狮子纹案,这正是古锡兰科提王朝的雕刻风格。更惊人的发现是在后山。在这个世家的产地上散落着几十座明清时期的墓葬,几乎所有的墓碑都刻有“锡兰使臣”4字,指示着他们先祖的故乡。世家墓地的发现,使专家们坚信锡兰王子的后裔就在泉州,从而掀起了寻找王子后裔的热潮。随后,当地政府将“世家坑”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担心墓群被盗,“海文馆”将发现的20多块墓碑迁走了。

锡兰王子墓群被发现并引起轰动后,许世吟娥开始坐卧不安,一连几天,她手握着相关报纸夜不成寐。丈夫孙亚宏十分不解:“国家保护文物再正常不过了,你干啥着急上火啊?”许世吟娥的回答令丈夫惊呆了:“世家坑的那些墓地,就是我们家的祖坟。”事已至此,吟娥不得不将家族的秘密告诉丈夫。

异域寻根,佛国民众给予她最高礼遇

锡兰王子取“世”为姓隐居泉州,到吟娥高祖母这一代的时候,世家无男丁。其高祖母便招了一位“许”姓男子入赘,从此在泉州的这一支世家后人便姓“许世”。从刚开始故国而低调隐居,到后来“”时期。因怕这层“海外关系”被查出受牵连而不敢张扬,这个家族的秘密一直尘封于每个世家人的心底。

许世吟娥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她希望正好在“海文馆”工作的丈夫能出面与单位领导交涉,让他们把墓碑放回“世家坑”。孙亚宏做梦都想不到,文史界寻觅了多年的锡兰王子后裔,就是自己的妻子!结婚14年来,妻子居然一直对他保密,这让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拒绝帮这个忙。

情急之下,许世吟娥做出了一件违背祖训的事情――她给海文馆领导打电话公开了自己的身份,说她不想看到祖坟被破坏。当晚,见到许世吟娥提供的《世家族谱》内容,与《泉州府志》里关于世氏家族及锡兰王子的记载十分符合,这位领导大为吃惊,他怎么也想不到,传说中的锡兰王子后裔居然就住在这条他每天上班都要经过的涂门街上;更令他惊讶的是,与他做了10多年同事的孙亚宏,竟是古锡兰国的“驸马爷”。

许世吟娥的身份经《泉州晚报》报道后,在熟人圈子里炸开了锅。一些同学、朋友和邻居当天就激动地跑来问她:“你真是那位王子的后代啊?快让我们好好看看,有着锡兰皇室血统的吟娥和别人哪里不一样”此时,许世吟娥也觉得没什么好隐瞒了,索性让大家看她的耳朵:她的左耳廓上有一个小孔。据称,只要是锡兰王子后裔,大都一出生就有这个标志。

2002年,斯里兰卡政府官员及考古学家先后数次来到泉州,拜访许世吟娥和锡兰王子古墓群。经过反复求证,确定了许世吟哦是锡兰王子的后裔。当年6月,斯里兰卡政府向这位“锡兰公主”发出邀请。希望她能“回家”看看。许世吟娥十分激动,很快,她与海文馆馆长王连茂等人组成的泉州代表团踏上了为期10天的美丽佛国之旅。

地处印度洋上的斯里兰卡,面积只有6.5万平方公里。仅相当于两个海南岛大。却是一个拥有2500年历史的古老岛国,仅世界文化遗产圣地就有7处。引人入胜的丹布拉佛窟,充满宗教魅力的佛牙寺,封存精美壁画的锡吉里亚古宫……令许世吟娥大开眼界。身着盛装的当地民众向“锡兰公主”敬献鲜花,令许世吟娥应接不暇。

斯里兰卡政府高度重视“锡兰公主”的到来,并对她的行程做了周密安排,每天都有部长级的人物陪同观光,代步的是顶级豪华汽车,还有多辆警车“护卫”。斯里兰卡的电视、报刊等各媒体,每天都进行大篇幅的追踪报道。最高规格的接待礼遇,令许世吟娥夫妇受宠若惊,长这么大,他们从未见过这种阵势。

许世吟娥一行参观了康提寺、狮子岩、锡兰王子父母墓等古迹,期间,当地贵族和民众争相与“锡兰公主”合影。许世吟娥将从泉州带去的树苗,亲手种植在斯里兰卡国家公园,取名为“中斯友谊长青树”。

有趣的是。斯里兰卡人有个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摇头表示肯定,点头表示否定,这使得许世吟娥一行开始很不适应。比如,当该国官员向大家介绍名胜古迹的时候,她和访问团成员忍不住频频点头,对方就会愣怔一下。后来在翻译的提醒下,他们才渐渐习惯。

斯里兰卡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佛国”:

2000万居民中,佛教徒占70%;全国共有大小寺庙6500多座,僧侣的地位崇高无比。一般人与和尚交谈时,绝不可以坐在高过僧侣的位置,并要设法使自己的头低于和尚的头,即便是总统也不例外。在许世吟娥与斯里兰卡高官一同进餐时,往往就有高僧作陪,以示对这位“锡兰公主”的敬意。

不做公主,留守小巷当“平民大使”

回到泉州后,美丽的印度洋、古老的宗教文化、原始的异域风情以及热情好客的斯里兰卡民众,给许世吟娥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她想为这个美丽的国家,也为自己的祖先锡兰王子做点事情。

2003年9月,许世吟娥又违背了“家谱不让外人看”的祖训,主动将世氏族谱复印了一份,捐赠给当地的历史研究所,便于专家们研究锡兰王子及其后裔的生活史。许世吟娥还通过各种渠道,几经周折联系上了台湾、菲律宾、加拿大等地的世氏族人。通过对照族谱,使这些漂泊海外的锡兰王子后裔认祖归宗,找到了家族根源。在长达500多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这支发祥于泉州的锡兰王子世家,饱经离散和沧桑。想不到数百年后,王子的后裔们从世界各地赶来泉州相聚,一起拜祭祖宗墓群……大家不免感慨万千,潸然落泪。

2009年7月,斯里兰卡驻华大使来到泉州参加“郑和航海节”时,专门拜访了许世吟娥,交谈甚欢。不久,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与泉州市结为友好城市。

2010年7月18日,“锡兰公主”应邀来到上海,参加世博会斯里兰卡国家馆日活动。斯国总理萨纳亚克・贾亚拉特纳不仅向许世吟娥了解锡兰王子在泉州的史迹,还关切地询问她的家庭以及王子后裔们的生活情况,并邀请“锡兰公主”一家有时间再去斯里兰卡。双方共进晚宴后,还互赠了礼物。

尽管斯里兰卡从1972年就废除了君王制度,并由锡兰国改为现在的国名,但当地普通民众及贵族仍提出,希望许世吟娥能回锡兰王子的家乡定居,并享受王室公主应有的待遇。然而,许世吟娥婉拒了斯里兰卡各界的真诚邀请。她认为,既然当初祖先选择在中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这里就是她的家,她的血脉之地。至于从异国公主到中国平民的身份落差,她并不在意:“就像我的祖先锡兰王子原本是一国储君。后来在泉州定居和繁衍后代,过的也是常人百姓的生活。”

与揭开家族秘密前相比,许世吟娥现在的生活并没有太大变化,她依然遵循着平安是福的家庭观念,每天早晨开门营业做生意,晚上打烊后回到位于古巷里的家,辅导孩子做作业,给老公做可口的饭菜。这位“公主”最大的愿望,就是每年能多接待一些来自台湾、加拿大、斯里兰卡等地的族人和亲戚。那份跨越海峡和国界的融融亲情,令她倍觉温馨与感动。

化石吟教案范文4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苏教版 《唐诗宋词选读》 有效教学

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受快餐文化及高考导向等因素影响颇大,从家长到学生,从学校到个人,有诸多急功近利的因素。比如很多人以为诗歌板块难度颇大分值不大提高又不快,与其因小失大,不如花力气于所谓的“有用”板块,诗歌教学因而门庭冷落处境尴尬。

加上江苏高考采用3+2模式,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导致部分教师忙于应对课务,疏于自身语文素养的维护提升,陷身诗歌理性与空洞的说教中而不自知。为教而教,应试而试,诗歌教学的课堂被程式化成一潭没有审美情趣和创新涟漪的死水。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本应是有着一道道精美佳肴的满汉全席,现在却让学生食之无味甚至倒胃,课本沦为仅是名句默写的载体,这样的诗歌教学其有效性从何谈起?可叹可悲!

语文本质的要求是张扬人文精神,有效的诗歌教学应传承诗性文化。如何让诗歌教学活色生香?作为奋斗于一线的教师,我们在努力探究摸索,且走且吟,期盼踩出一条坚实的实践之路。

一、预设有法

诗歌因其文本凝炼蕴藉的特殊性,课前预设时需深入研究学生的审美规律,预估学生的审美心理与需求,研读并整合教材,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来。

1.储备充分了解

有限的课时里追求教学的高效,势必要求教师上课前对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需要有所了解,了解他们的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如已学过的诗词篇目、掌握了的赏读手法、学诗的最大障碍及内心最大期盼等。教师做到对学生的“已知”与“未知”了然于心,才能有的放矢,衔接好新旧,架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比如,笔者初上高适的《燕歌行》时,出于对学生能力的未知,设计了两课时,把较多时间用于字面疏通上,结果既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又拖沓低效。后来再上时,我先让学生预习,做到大意了然、难点划出,并将未知的问题在课前进行归类整理,课堂上略讲已知,重点分析探究学生提出的问题,整节课学生一直思维活跃充满活力。因此,备课时备好学生,诊断并分析学生情况,方能避免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

2.教材有效整合

《唐诗宋词选读》共辑录唐诗31首及宋词32首, 其中39首要求精读,篇目众多。若以时代为序逐篇单独教学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易使课堂枯燥乏味。因此笔者尝试以作品题材或风格等方面整合教材归类编排,便于教学时开展比较鉴赏,达到举一反三的迁移效果。如把《春夜别友人》、《送魏万之京》、《梦游天姥吟留别》、《送友人》等整合成“离别诗”专题;而“咏史怀古诗”专题则有《滕王阁》、《与诸子登岘山》、《咏怀古迹其五》、《西塞山怀古》等。

再如学习杜诗时,顺着他人生经历的四个时期――读书游历期、困守长安期、陷贼为官期及漂泊西南期,把教材原本顺序为《兵车行》《旅夜书怀》《咏怀古迹》《客至》的篇目调整为《兵车行》(751年)《客至》(761年)《旅夜书怀》(764年)《咏怀古迹》(766年),并结合初中已学的《望岳》(736年)和《春望》(756年)两篇,为让学生更形象体会杜甫是怎样因时代变化而由胸怀大志乐观自信而变得忧国忧民沉郁悲愤的。

3.学案精心设计

充分的自主学习是打造有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教师需在精心设计学案上下功夫。

以整合后的边塞诗为例,学案设计如下:(一)预习学案,内容包括边塞诗专题解说、常见意象、主要思想内容及解题技巧。(二)课堂学案:个人独立完成课本篇目学案《从军行》、《燕歌行》,小组讨论完成《兵车行》的鉴赏,交流并解决疑难问题,老师对困难之处进行点拨,合作完成拓展训练柳中庸《征人怨》和王昌龄《塞下曲》。(三)拓展学案:总结鉴赏方法,以陆游的《诉衷情》、陈羽的《从军行》和马戴的《出塞》来实战演练,通过层层活动,消除学生学习边塞诗的盲点,有效地达成了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预设都能很完美地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因此及时的反思与修改教学设计很有必要。笔者所在学校有“一课一思”的备课要求,个人觉得这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很有帮助的。

二、生成有味

再得法的预设亦非万全良药,课堂开展是教学的重心所在。它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战斗”,离不开学生的全员驱动。教得有章有味与学得主动有趣二者完美结合,方能形成磁场产生合力效应来。

笔者任教学校是一所农村孩子居多的县级四星高中,学生中能课上认真记老师所讲、课后机械背诵记忆的多,但真正喜好古诗词而主动学习的少,个性意识和自主参与度也有所欠缺。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发挥主体能动性,创造灵动而有效的课堂,是对教师的一大考量。

1.凸显个性,诗意解读,提升课堂掌控度

诗歌教学中,教师自身若热爱诗词有深厚文化底蕴固然是好,但若不是,也只要坚持个性,扬长避弱,一样能上出自己的风格,构建适合自己主导的诗意课堂。

例如课堂之上,长于朗诵之师,可示范吟咏感受音韵体味情感;喜好摄影之师,可图文并茂调动视听营构情境;颇有才思之师,可品味咀嚼推敲词句指导再创;幽默风趣之师可设悬激趣,平和谨严之师可置疑深思,朴实内敛之师可引学生静心体味,睿智犀利之师可领学生评比古今……教师个性意识越强,越有激情与创造力来掌控课堂,敦促诗歌教学的有效推进。

再如,初上《唐诗宋词选读》,就迎来长诗《春江花月夜》,历年来学生难学难背的反馈不绝于耳。教师若停留于强调此乃“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学生未必甘心“卖帐”。笔者在细读全诗后发现了一组有趣的数字,于是课上就有了这样一番对话――

“《春江花月夜》何以能‘孤篇盖全唐’?老师有个惊人发现,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你们看全诗出现了几次‘月’?”

“15次!”

“那意味着什么?”

心领神会,齐答之:“十五月圆。”

“‘江’出现了12次,又有什么含义?”

一学生解读:“一年有十二个月,江水月月奔腾不息。”

随后,学生主动发现:“老师,‘春’出现了4次,那就是一年四季;“花”出现两次,那就是意味着花开与花落。”

师总结:“原来不经意的数字背后,有着诗人独运的匠心,难怪这江月能照耀千古,这孤篇能盖过全唐啊。”

2.注重参与,平等对话,激励课堂投入度

唐诗宋词的教学课堂,应是一个注重个性化赏读的诗意课堂。正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教学有效性应体现在关注学生学生精神世界的涵养与鉴赏能力的提升上。教师需要以注重参与,平等对话的理念来引领,以激励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投入。

如因朦胧诗人李商隐其诗歌主题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上《无题》(相见时难)时,回顾所学《锦瑟》之悼亡说、令狐青衣说、自伤身世说及纯粹咏瑟说等就主题指导学生展开探讨。最终形成答案:一是爱情说,写出了男女双方相见的不易,遭受外力阻挠而分手的无奈;二是“上书令狐”说,是诗人向当时权贵乞怜的阿谀之词;三是阐明人生哲理,抒发自己面对逆境的态度……学生参与进来平等对话多元解读的过程,正是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的动态过程。也是对作品的感知与理解加深的过程,所以,即使有学生出现“误读”,像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是消极思想的流露,杜甫的《咏怀古迹》是赞扬王昭君对各民族团结的贡献等,也要表现出对学生的个体的理解和情感体验的尊重,而后在赏读思辩培养共识。

又如今年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正值雅安七级地震,与汶川地震五周年纪念。因此设计了“人生无常,感伤一路行走的忧伤”环节,追忆生命中那些温暖过自己又消逝在无情岁月里的人和事。让学生带着自己对生命的体验走进苏轼的亡妻之痛,将真实的生命感动融入词作诵读之中。这堂课上,笔者几度因学生的真情发言而红了眼眶,这种课堂效果相信是再透彻的手法剖析、再前卫的理念引导都无法企及的。

三、拓展有择

刘国正先生曾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是水泥的隔泥墙,应是多孔的海绵。”有效的拓展衔接了课堂内外,正如海绵的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将唐诗宋词的课堂教学打造得有血有肉。只是必须记得要有所择地拓展。

1.紧扣文本,重点拓展

纵观整本《唐诗宋词选读》,李杜苏辛是重点。正如淮南中学袁夫石所云,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要结合《蜀道难》《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解读《兵车行》要联系《石壕吏》《新婚别》,体味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须探究章氏原词《水龙吟》,鉴赏稼轩词得延引《白雨斋词话》和《艺概》,以增加知识储备,向纵深探究。

2.注重实际,强化迁移

比如在上苏轼的《江城子》一词时,为加深学生对原诗作的理解感悟,笔者设计让学生发挥想象,模拟苏轼对妻子诉说 “凄凉”。目的通过仿写这一手段,变把课内的“用”延伸拓展为课外的“用”,学会知识的迁移。学生习作相当出彩:“我以为,十年的时间已经很长/长到我能够把你,把你遗忘/可昨日被雨淋湿的那梦一场/却轻易地戳穿了我的忧伤/原来,这十年的时光/只是把我的思念冲刷得越发明亮/我依然记得,那一天,临窗梳妆/我为你贴上的,那最后一抹花黄。”

3.立足本土,活动激趣

笔者所在地吴江,是江南胜地文化名城。借着学习《唐诗宋词选读》的东风,带领学生开展了关于“唐诗宋词里的美吴江”的研究性学习。如赵嘏的《长安晚秋》中有“莼鲈之思”的典故,吴江古名“鲈乡”,莼菜羹、鲈鱼脍正是家乡美味;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中有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吴江震泽思范桥相传正是范蠡携西施出游的渡口;而松陵垂虹桥更留有姜夔吹箫小红轻唱“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过垂虹》)的动人故事……立足本土,联系名人名胜,让学生在可触可感的地域文化中更深入地鉴赏古诗词,感受家乡浓厚文化气息。

当然,不同学生知识储备、性格兴趣等亦不同,故有效的拓展延伸需考虑学生实际,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注重个性,因材施教,方能知识的拓展迁移中感受诗歌的无穷魅力。

点燃思维的火花,走进古典诗词教学,立足课堂,面向生活。借着在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采撷到的片片,在有效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2.《唐诗宋词选读 》教学参考书 [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肖成全.有效教学[M]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4.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5.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6.宋其蕤.语文教学美学论[M]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7.沈茂生.接受的缺失古典诗词鉴赏的文化沉思[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2) .

化石吟教案范文5

石碑解谜,

邻家姐姐竟是“古国公主”

许世吟娥长得小巧玲珑,笑容甜美,一副邻家姐姐的可爱模样。她本是土生土长的闽南女子,相夫教子之余,在福建泉州市著名的涂门街上开了一家“许世素斋馆”饭店和一个古董店。生活安稳,家庭和睦,周围的人也看不出她有什么异于常人之处。但后来,当地的一项考古发现却揭开了许世吟娥家族严守了500多年的秘密,其身世公开后,令人们大吃一惊。

许世吟娥从小和曾祖母一起生活,晚上临睡前,老人经常会自言自语般向她说起家族的事情,比如“世家坑”,以及“我们的祖先从很远很远的海上来”,听得小吟娥满头雾水。追问老人家,她又总是答非所问。曾祖母去世后,家里再也没有人提及这个话题,成长过程中的吟娥试图解开身世之谜。

首先,自家的姓氏“许世”令她感到好奇,既非单姓,也不是复姓,《百家姓》中根本查不到。这个奇怪的姓氏是怎么来的呢?小时候,她问家人,父亲却黑着脸说:“你别问那么多,这个‘许世’不是复姓,而是两个姓,但都属于我们家。”

一直到许世吟娥16岁那年,由于父亲要移居海外继承家业,作为留守泉州的长女,她才完全了解这个家族隐居于世的传奇经历,以及她与众不同的身世。但她答应父亲一定会遵守祖训,保守秘密。

然而,吟娥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连她对丈夫都要守口如瓶的秘密,却很快就大白于天下了,因为有个人十几年来都在致力于揭开这一秘密。

此人名叫刘志成,是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一名工作人员。业余时间,他专往一些荒草丛生、坟地聚集的地方跑,目的就是寻找古锡兰王子的墓地。因为关于这位王子在明朝落难泉州的传说,当地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历史资料也有相关记载。

这天,刘志成在泉州市东郊的清泉山上,偶然发现一块若隐若现的石板,扒开杂草,他发现石板上竟镌刻着“世家坑”三个大字。熟知相关历史的刘志成意识到,自己找到了锡兰王子的古墓!不由激动得惊呼起来。

原来,古时的斯里兰卡又称锡兰,是一个隐藏在森林中的神秘王国。据《明史》记载,公元1459年,锡兰国王派王子世利巴交剌惹随郑和的船队出使中国,朝见明朝皇帝。不料,就在王子即将从泉州登船回国时,却得知国内发生了,其表兄率兵冲入王宫,篡夺了王位,不仅凶残地杀掉了王子的兄弟们,还要等这位储君回国后一网打尽,斩草除根。锡兰王子含泪换了衣冠,取名字的第一个字“世”为中国姓,从此就在泉州隐姓埋名繁衍了下来。

根据刘志成的报告,当地文保部门对“世家坑”墓区进行了大规模清理,人们在墓碑上看到了一些微笑的狮子纹案,这正是古锡兰科提王朝的雕刻风格。更惊人的发现还在后山,在这个世家的墓地上,散落着几十座明清时期的墓葬,几乎所有的墓碑都刻有“锡兰使臣”四字,指示着他们先祖的故乡。世家墓地的发现,使专家们坚信锡兰王子后裔就在泉州,从而掀起了寻找王子后裔的热潮。

许世吟娥开始坐卧不安。自家的祖墓被人破坏,这可是犯了闽南人的大忌。一连几天,她手握着相关报章夜不成寐。面对丈夫的不解,她后来不得不将这个家族严守了500多年的秘密告诉了丈夫。

异域寻根,

佛国民众给予她最高礼遇

原来,锡兰王子取“世”为姓隐居泉州,到吟娥高祖母这一代的时候,世家无男丁,其高祖母便招了一位“许”姓男子入赘,从此,在泉州的这一支世家后人便姓“许世”。从刚开始故国而低调隐居,到后来“”时期,因怕这层“海外关系”被查出受牵连而不敢张扬,这个家族的惊人背景渐渐就成了一个永久的秘密,尘封于每一个世家人的心底。

许世吟娥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情急之下,终于做出了一件违背祖训的事――她给文物馆领导打电话公开了自己的身份,说不想看到老祖坟被破坏。当晚,见许世吟娥提供的《世家族谱》内容,与《泉州府志》里关于世氏家族及锡兰王子的记载都对上了。这位领导大为吃惊,他怎么也想不到,传说中的锡兰王子后裔,居然就住在这条他每天上班都要经过的涂门街上。

许世吟娥的身份经媒体报道后,更在熟人圈子里炸开了锅,此时,许世吟娥也觉得没什么好再隐瞒了,索性让大家看她的耳朵――最顽强的家族痕迹,当属她左耳廓上的一个小孔。据称,这个小孔,只要是锡兰王子后裔,大都一出生就长着。

福建泉州的寻常巷陌里,竟藏着古锡兰王子的后裔,而且,这一族已在此开枝散叶、繁衍生息了500年!当这一消息传到斯里兰卡,该国政府极为重视。

2002年,斯里兰卡政府官员及考古学家,先后数次来到泉州,拜访许世吟娥和锡兰王子古墓群。经过反复求证,确定了许世吟哦正是锡兰王子的后裔。当年6月,斯里兰卡政府向这位“锡兰公主”发出邀请,希望她能“回家”看看。

许世吟娥十分激动,因为她一直想知道,祖先生活过的地方是什么样子。

初到斯里兰卡,就有身着盛装的当地民众向“锡兰公主”敬献鲜花。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香料味和热带岛国气息,人们穿着美艳异常。古城,神殿,小型的森林或荒野草地,成群的大象、猴子,美丽的鸟类和蝴蝶,令许世吟娥目不暇接。

斯里兰卡政府也高度重视“锡兰公主”的到来,并对她的行程做了周密安排,每天都有部长级的人物陪同观光,代步的是顶级豪车,并有多辆警车护卫。对于公主许世吟娥的活动,斯里兰卡电视、报刊等各大媒体每天都进行大篇幅的追踪报道。所到之处,当地贵族和民众争相与这位“锡兰公主”合影。

许世吟娥还将从泉州带去的树苗,亲手种植在斯里兰卡国家公园,取名为“中斯友谊常青树”。旁边则是小布什、普京等国家元首种植的一排国际友谊树。她与斯里兰卡高官一同进餐时,往往有地位崇高无比的高僧作陪,以示对这位“锡兰公主”的敬意。

不做公主,

留守小巷当“平民大使”

结束“寻根之旅”回到泉州后,美丽的印度洋,古老的宗教文化,原始的异域风情,以及热情好客的斯里兰卡民众,给许世吟娥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她想为这个美丽的国家,也是为自己的祖先锡兰王子做点事情。

2003年9月,许世吟娥又违背了“家谱不让外人看”的祖训,主动将世氏族谱复印了一份,捐赠给当地的历史研究所,便于专家们研究锡兰王子及其后裔。她还通过各种渠道,几经周折联系上了菲律宾、加拿大等地的世氏族人,通过对照族谱,使这些漂泊海外的锡兰王子后裔认祖归宗,找到了家族根源。在长达500多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这支发祥于泉州的锡兰王子世家,饱经离散和沧桑。想不到数百年后,王子的后裔们又能从世界各地赶来泉州相聚,一起拜祭祖宗墓群……大家不免感慨万千,潸然落泪。

2009年7月,斯里兰卡驻华大使来泉州参加“郑和航海节”时,专门拜访了许世吟娥,两人交谈甚欢。不久,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与泉州市结为友好城市。

2010年“十一”前夕,“锡兰公主”应邀来到上海,参加世博会斯里兰卡国家馆日活动,斯国总理萨纳亚克・贾亚拉特纳与他们夫妇交谈很久。他不仅向许世吟娥了解锡兰王子在泉州的史迹,还关切地询问她的家庭,以及王子后裔们的生活情况等,并邀请“公主”一家,有时间再到斯里兰卡走走。与“公主”夫妇共进晚宴后,双方还互赠了礼物。

尽管斯里兰卡从1972年就废除了君王制度,并由锡兰国改为现在的国名,但当地普通民众及贵族仍提出,希望许世吟娥能回锡兰王子的家乡定居,并享受王室公主应有的待遇。

然而,尽管已经领略过当公主的感觉是何等优越和舒适,许世吟娥却婉拒了斯里兰卡的真诚邀请。她认为,既然当初自己的祖先选择在中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这里就是她的家,她的血脉之地。至于从异国公主到中国平民的身份落差,她并不在意。“就像我的祖先锡兰王子原本是一国储君,后来到泉州定居和繁衍后代,过的也是常人的生活。”

化石吟教案范文6

那么,怎样联想和想象,怎样“反弹琵琶”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特别是写作中出奇效、有新意呢?我在教学中注意从以下三方面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联想和想象”的思维不可少

什么是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就是由一个形象想到相似或相关的另一个形象,由一个形象创造出另一个形象。人们常提“灵感”一词,古代文豪也曾说过:“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将优秀之作,归于灵感的突现。其实,我认为,所谓灵感,不过是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观察思考能力的结合。其中联想和想象好比制造“灵感”的机器和工艺,观察和思考就如其原料。机器和工艺越先进,原料越上乘,配料越协调,产品就越优质。李白之所以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是因为诗人对瀑布及银河形象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将二者巧妙结合;而让银河飞泻,则得益于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打破思维陈习,提倡奇思妙想,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能力,在指导学生写作中尤其重要。

二、“反弹琵琶,逆向思维”不可无

一天课余,听到班上的学生在猜几道思维游戏题,觉得有趣、有启示。题目是:

1.天上没有月亮,道边也没有路灯,车灯也没开,司机却发现了路上的一块黑布,为什么?答案是:白天。

2.什么饼不能吃?答案是:铁饼。

3.路上有一百元钱和一根骨头,但是小花没有捡钱,却捡起了骨头,为什么?答案是:小花是条狗。

这类问题有的一时还真答不上来。可是一旦给出谜底,又觉得并不难,而且的确合乎情理。

有位学生问起“1+1为什么等于2”的问题。这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提出的问题,而且也是由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论证了的问题。我反问道:“1+1为什么不能等于1?”大家窃窃私语:“为什么?”我告诉他们:“爱迪生的理由是两根蜡烛可以熔为一根。你们的理由呢?”学生们讨论开了……

的确,我们已习惯于常规思维的形式,只知道由“因”得“果”,不知道由“果”导“因”。这种思维定式限制了我们的思维灵性,禁锢了我们智慧火花的闪烁,束缚了我们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曾让学生写作文《中秋之月》。很多学生写的是如何“看月”,却有一个学生写了如何“听月”,看了不由让人叫好:“一年中秋月最圆。我爱在月下行走。月明星稀的晚上,四周静悄悄的,耳旁响起小虫子的叫声。此刻,我的听觉就如蟋蟀的触须,格外敏感纤细。在一片虫吟声中,我可以听得见星星闪烁的声响,听得见大地的呼吸……夜风送来李白吟唱,也传来辛弃疾《听月诗》: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看月,听月,赞月,怨月……打破常规,创出新意。如果我们在说理论事时,适当地转移视线,多一些回眸,多一些比较,我们可能会多一分惊喜。

三、“性情陶冶,生活积累”不能缺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我国古典诗词曲内容包罗万象,举凡人伦情义,家国荣辱,玄思哲理,山水田园……无所不有,这些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经验的总结、情感的沉淀,历经时间的淘洗都永不磨灭、熠熠生辉。对于处在审美能力形成阶段的初中生来说,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的古诗正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通过吟诵古典诗词曲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

1.反复吟诵,陶冶性情

古典诗词曲是作者由生活到文字、由面到点的结晶物。而作为读者则要通过驰骋想象,展开联想,将这“点”再次还原成“面”,甚至可以扩大,从而得到深刻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在系统性的教学中通过有序、渐进的积累,就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逐步提高。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了作者于大雪纷飞之时,因嗅到梅花的幽香而发现墙角梅花傲风斗雪、凌寒怒放的动人景象,心有所悟,写下此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吟诵,通过联想、想象就会自然地把“墙角”、“梅花”看做是身入逆境中的品行高洁之士,将凌寒怒放理解为一个人顽强的斗争精神的象征,由此受到坚强意识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概念的、外在的、强加的,而是形象的、内在的、自省的,因此可以毫无障碍地接受。

2.入情入境,体验情感

教学中,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如教学《山居秋暝》一诗时,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对这幅山间月夜图,我鼓励学生动手绘出来。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浣女,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

3.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从而达到陶冶情操、享受音乐乐趣的目的。在我国许多古典诗词音乐中,我们会感受到诗词的意境美,体验到音乐的韵律美。比如欣赏《水调歌头・把酒问青天》、《梁祝》等音乐,可以提出和思考问题:你听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头脑里有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让学生说出来、写出来。这样既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以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指导学生平时多欣赏经典音乐和艺术作品,多做些智力游戏,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4.坚持观察,增加积累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见闻和感受往往可以成为作文的内容,但这些都离不开观察。因此,我首先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包括景物、人物及事件等。其次,教给学生一定的观察方法,如观察顺序、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联想等。第三,根据需要设计观察内容。第四,适时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游览等。许多重要的成果、优秀的作品,都有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逸闻。平时多留心生活,多思考、多记录,时间长了,不仅当用的东西可以信手拈来,好词佳句也会如滚滚活泉,源源涌出,为我们的生活添趣,为我们的文章增色。

常常听人赞叹:某某慧眼独具,精明过人。其实,他们独到的见解、新颖的观点,很多是联想和想象、逆向思维所结的硕果。有道是:“顺藤摸瓜,你得到的是外在的甜美;沿瓜摸藤,你将得到它的根。”的确是这样。培养联想和想象思维能力,“反弹琵琶”、提倡逆向思维,陶冶性情,学会观察与比较,增加生活积累,你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