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课件范例6篇

化石吟课件

化石吟课件范文1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68-02

一、教材简析

《石灰吟》这首诗托物言志,诗人以石灰白比,在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同时.更以此来表现自己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磨难的精神,抒发诗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进而表达自己不屈不挠、坚守高洁情操的信念。这首诗语言简明、生动,通篇洋溢作者磊落刚直的英雄正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诗作者于谦,为明代名臣,民族英雄.虽官至少保。但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石灰吟》这首诗正是诗人生平、人格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二)学会生字,理解古诗中词、句的意思。

(三)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情感。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

四、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清白留人间”的气节。

五、教学准备

(一)创造条件获取矿工采石、煅烧石灰的视频,供学生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

(二)师生搜集与于谦有关的资料。

(三)师生搜集几首托物言志诗,便于学生了解该类型诗的特点。

(四)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组。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欣赏激趣

1.欣赏。多媒体播放著名播音员方明的配乐朗诵《石灰吟》。教师激情朗诵:“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展示。投影展示于谦的几幅画像。

师:这就是于谦,明代名臣,民族英雄,虽官至少保,但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他的诗作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他和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同学们,他能和民族英雄岳飞并称,可见其历史地位。

3.过渡。

师:歌咏言,诗言志。今天,我们就来拜读其诗,走近其人,领略其风采。

(二)合作探究

投影展示诗句,录音机播放我校小播音员提前录制的《石灰吟》配乐朗诵。

师:这首诗虽意蕴悠长、寄意深远,但文字简明浅显、通俗易懂,相信借助前期的准备,通过同学们的合作探究,一定能正确解读。

1.自主学习,理解诗文。小黑板出示学习要求:自学古诗,理解诗句和词语的意思;借助课前的准备,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合作解决疑难之处。

师:下面,进行大组交流。

(1)释题解句。

生1: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在诗中有赞颂、颂扬的意思。

生2:“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头是经过千万次敲打才从大山中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自己看作是很平常的事。

生3:“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即使身体被粉碎,我也毫不畏惧,也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世间。

师:谁能试着用自已的话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生4:石头要经过多次敲击才被从山中开采出来,它把被熊熊烈火焚烧看成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即使粉身碎骨,石头也毫不畏惧。也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永留人间。

(2)释疑解难。

师:从刚才交流情况看,大家不但准备充分。而且理解较为正确。很好。但有几个地方还要请大家注意一下:

“吟”的解释有“唱,声调抑扬地念;叹息,痛苦的声音;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鸣,叫”。请写出下列词语中“吟”的解释:( )、吟诵( )、猿吟( )、暮江吟( )。

“等闲”在不同的诗句中意思也不同,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指(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指( )。

(3)朗读再现。

师:这首诗,生动地再现了石灰制作的全过程,自己读一读,让我们的头脑像看电影一样再现一次。组内读一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诗中的一些词句来回答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标出朗读重音。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同学们,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石灰虽历经磨难,却坚强不屈、宁死不屈、英勇无畏。让我们来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得更有感情、更富韵昧。

2.借助媒介,认识石灰。

师: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石头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视频展示石灰制作的全过程:爆炸开采(师:古代主要依靠锤击、敲打)、煅烧、成灰。

师:石灰有何作用?请你用“它能……它能……”的句式说一说。

生1:它能建房造屋,它能使房屋变白。

生2:它能杀茵消毒。它能牺牲自己净化环境,让人类生活在一个干净的世界中。

师:石灰的作用,用文中的诗句来加以概括,就是?

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石灰清白留在人间,需要经历(生:千锤万击),需要经历(生:烈火焚烧),需要经历(生:粉骨碎身),真的令人敬佩。由此,你想到了那些成语?

生:不屈不挠、坚贞不屈、一身正气、宁折不弯、宁死不屈。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音乐前段舒缓悠扬,中段激昂铿锵,后段辽远悠长。

师(充满激情):同学们。石灰历经万难,宁可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在人间,让我们带着敬重之情、感叹之情、颂扬之情来朗诵这首《石灰吟》。

3.拓宽渠道,研读于谦。

投影展示文中插图。

师:于谦伫立在山顶之上,凝望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此时此刻,于谦会想些什么呢?

录音播放于谦的生平。

生1:他会想作为进士,我要心系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2:他会想,我是朝廷重臣,我要为皇帝分忧,为社稷着想,绝不贪图享受。

生3:他会想虽然许多大臣都鱼肉百姓,但我绝不同流合污,我要做一个清廉之官,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4.再现情境,扮演于谦。

背景音乐悄然响起。

师(深情地):于谦,不为利益所诱,不为环境所迫,不为恶势力所惧,胸怀国家,忧国忧民,浩然正气流芳百世。不正像《石灰吟》所吟诵的那样“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生合作表演于谦面对不同境况的情景。

师(谄媚地):于大人,您是太子的老师,这十两黄金送给您了,请您在太子面前替我美言几句。

生1:对,我是教太子,但我只教清正廉明,只教胸怀百姓,只教纲纪严明。

师(引诱地):于大人,您看看,像您这样手握大权的官员哪个不是腰缠万贯、地超万顷,只有您还是两袖清风,您官任少保,只要您批个条子,我包您发大财。

生2:哼,我不图家财万贯,我只求百姓安居,我不图权倾朝野,我只求百姓安宁。

师(威逼利诱,强硬地):于谦,你负责兵部,只要你劝说皇帝老儿放弃抵抗.在新皇帝面前我保举你做丞相,怎么样?

生3:你这个奸贼,不管你给我什么官我都不稀罕,我一定会力主抵抗。一定会把来犯之敌全部歼灭,一定会保国家太平。

师:此时此刻,你在想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生1:于谦真是一个为国为民、忧国忧民的人。

生2:于谦,您真不愧为一代名臣、重臣、忠臣。

生3:于谦,您真像诗中所吟诵的那样“只留清白在人间”。

(三)诵读内化

师:此时此刻,于谦的形象在我们心目中豁然高大起来,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是一位胸怀国家的名臣,他是一位宁折不屈的英雄。

师:谁愿意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先小组推荐,然后大组竞赛,推选出四名同学进行朗读录音,准备在学校小广播播出。在录音之前,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朗读时会带着什么样的情感?为什么?

生1:仰慕之情,我长大了也要像于谦那样,无论做什么都要想着国家,想着民族,想着他人。

生2:敬重之情,于谦不但立志为国为民,更在做官以后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生3:爱戴之情。

生4:感叹之情。

(四)拓展延伸

1.填空。诗言志。

《石灰吟》分明就是于谦在表明自己“――,――”的志向;《墨梅》中有“――,――’的诗句,也是王冕在表明信念;爷爷在《青松》中有‘――――’的豪言壮语;‘――――’正是王安石的生平写照。

2.诵读下面这首《咏煤炭》,诗中哪些句子最令你感动?为什么?咏煤炭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五)总结升华

师: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亳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

多媒体播放京剧片段《石灰吟》。

师:同学们,请欣赏京剧片段《石灰吟》。有兴趣的可以跟着学一学。

(六)板书设计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化石吟课件范文2

一、 吟诵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读书方法

古时候的私塾, 先生设帐讲学, 学生席地而听, 都靠吟诵。不同的场合、 不同的诗文, 用不同的方法。吟诵要求平长仄短、 入短韵长、 声情并茂, 充满艺术美, 可以使学生提高读书兴趣, 消除疲劳, 增强记忆。据当年无锡国专唐文治校长的嫡传弟子、 苏州大学陆振岳教授回忆, 唐校长要了解学生对某诗、 某文理解的情况如何, 往往不是叫学生口头讲述, 而是让他吟诵诗文, 从学生的吟诵声调中, 他就知道学生理解得如何, 然后加以指点。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我在讲课前先请学生用现代的方法朗诵 《诗经 · 采薇》 《杜甫诗三首》 、 李清照 《声声慢》 等名作, 然后我用传统的方法吟诵, 同学们马上表现出兴奋的情绪, 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自此以后, 每堂课上都要让老师吟诵古诗文, 进而试着自己吟诵,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加。后来笔者还在本校组建了国学吟诵社团 “鹿鸣社” , 教授吟诵技巧, 组织吟咏活动, 收获颇丰。

二、 吟诵是一种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理解的重要手段

吟诵要拖腔, 在轻缓悠长、 反复回环的吟唱中, 最容易深刻理解诗的内涵, 体味诗的感情, 进入诗的境界。据说, 上世纪六十年代, 词学大师、 南京师范学院的唐圭璋教授在课堂上吟诵苏轼的 《江城子 · 十年生死两茫茫》 时, 曾经禁不住嚎啕大哭。那是因为他悟透了苏轼的亡妻之痛。唐圭璋先生也是爱妻先他而去, 终身未再续弦。他和苏轼有相同的遭遇, 故能感同身受,情动于衷。有一次, 我在课堂给学生吟诵 《祭十二郎文》 , 很多学生深受感染, 潸然泪下。吟诵和朗诵完全是两回事。朗诵可以把每一个字的音、 声调都读准, 并且掌握语气等等。用吟诵调来读文就不一样, 因为朗诵诗两句之间必然有一个空白, 一个停顿, 可是读文的时候它不停的, 一直读下去, 所以读出了味道。我一般在教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时候, 并不要求他们一定要学习哪一个流派的吟诵调, 而是教给他们基本调。因为吟诵调有我个人的理解, 有别人对诗的理解, 这其实是干扰了学生对诗文的认识。等学生尝试吟诵完后, 再教给他们诗歌意蕴、 背后的文化精神, 让学生结合这些再去调整吟诵的调子。这样调整出来的调子才是他个人的调子,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三、 吟诵是一种帮助学生记忆古诗文的有效途径

河南大学教授、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调吟诵” 传承人、 河南省吟诵学会会长华锋说, 一种传统的吟诵方法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能使用这种方法去读书, 如果这种方法只能吟诵某一首诗, 它就失去存在的价值了。“华氏吟诵调” 虽然有各种不同的曲调, 但是所有的曲调都有自身的曲调格式, 可以做到 “一调读千诗” 。我自己就是一个受益者, 自从学习了吟诵, 我背会了很多以前没有背熟的篇章。现在高中语文一下子要学那么多古诗文, 学生很难背下来, 但是一用吟诵, 很多就迎刃而解了。

在吟诵教学的实践中发现, 越是难背的古诗文, 用吟诵的方法记忆得越发准确。高中教材中的 《诗经》 选段、 《楚辞》 选段以及 《琵琶行》 等比较长的内容一直是背诵的难点, 学生们即使背下来也容易忘记。但是用吟诵的方法 “唱” 出来之后, 他们觉得特别好玩, 走路、吃饭、 课间玩耍的时候都可以 “唱” , 这些平时感觉非常拗口的诗词, 不知不觉之间就背下了来, 而且能够记忆得非常长久。

四、 吟诵是一段提升人的内在修养、 传承传统文化的快乐旅程

吟诵, 能反复体味诗的内涵和感情, 能享受音乐美, 能陶冶性情, 能给人乐趣。朱光潜在 《咬文嚼字》 中曾说: “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 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我读音节铿锵、 节奏流畅的文章, 周身筋骨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 紧张, 或是舒缓, 都产生出极愉快的感觉。 ” 曾国藩说: “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 飘飘意远, 一乐也。 ” 他是桐城派传人, 吟诵的时候声震屋瓦,每日以此为乐。再往上追溯, 李白 “吟诗作赋北窗里” ,杜甫 “新诗改罢自长吟” , 韩愈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白居易 “终日歌吟如狂叟” , 这正是古代文人的基本状态。国学大师南怀瑾说: “我们小时候读古书是要唱出来的。读书唱诵是很健康的, 把心里所有的烦恼都赶跑了, 就不会像现在人一样动不动就轻生, 另外吟诵还会有利于人的养生。 ” 由此可见, 吟诵无论形式还是内容, 都是一段提升学生内在修养、 传承传统文化的快乐旅程。

把吟诵带入中小学的语文学习中, 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背会大量的古诗文, 还对于扩大青少年的文化视野, 增厚青少年的知识储备, 提高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提升青少年的道德修养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认为, 通过吟诵, 使我们的青少年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 更有助于培养他们温文尔雅的君子风范。吟诵的过程, 也就是一种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 传统的礼乐文化, 至此达到学生生活的每一刻, 进入他们精神的最深处。

化石吟课件范文3

关键词: 高职语文 古典诗词 吟诵教学

古典诗词教学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养相对薄弱,理解能力不强,学习古典诗词很难做到入情入心。如何提高古典诗词教学的质量,成为一些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有必要探索适合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既能继承传统,又能适应高职语文课堂的实际。鉴于此,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语文课堂推行古典诗词吟诵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下面笔者在长期进行古典诗词吟诵教学的基础上谈谈如何在高职院校语文课堂进行古典诗词吟诵教学。

一、关于吟诵教学

吟诵就是吟咏和朗诵。吟咏,是我国传统学习古典诗词特有的方法,是按照一定的韵律和节奏,充满感情地吟诵古典诗词。吟咏伴随着诗歌的产生而产生,历史悠久绵长。五四时期,提倡新文化运动,吟咏受到很大冲击,代之而起的是朗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吟咏开始复兴。吟咏讲究平长仄短,字正腔圆,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吟咏是学习、欣赏、创作古典诗词的需要,也是开展诗教的需要,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

朗诵是指朗诵者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表演艺术。中国的朗诵艺术开始于二十世纪的。优美的朗诵需要标准的普通话、清晰的吐字、自如的呼吸和优美的声音,正确处理停顿、重音、语气、语调和文本的情感。朗诵始终以昂扬的精神风貌承担着引导民众、传播文化的重任。

吟诵教学就是把吟咏和朗诵相互结合,在深入了解吟咏和朗诵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吟诵教学的经验和教训,最终让学生能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上达到入情入心境界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

二、吟诵教学的必要性

古典诗词大多是中国古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结合自身生存境遇的一种感发。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人要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做到入情入心,光靠解释古典诗词的含义,以及进行简单的朗诵是远远不够的。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语文课堂,进行吟诵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它可以让高职院校的语文得到如下改变:

1.变死气沉沉的语义解释为书声琅琅的课堂。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古典诗词教学大多是释题,作者简介,背景介绍,语义解释,思想感情的体验和点缀写朗诵的程序下进行的,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语义可能有初步的理解,可是很难做到入情入心。学习古典诗词光靠语义解释是不够的,需要反复吟咏,在不断吟咏的基础上达到对古典诗词语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吟咏无限地接近作者当时的情感,做到入情入心。

2.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跃跃欲试的课堂。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素养相对薄弱,可是活动能力较强,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高,表现欲望强烈。教师为何不因势利导?吟咏没有固定的调式,完全是按照读者的理解,各吟各的调。这就给予学生巨大的自由度,学生之间完全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一改过去教师一味讲,学生一味记笔记的课堂现象。

3.变教学效率低下为高效活泼的课堂。教育是塑心工程,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懂得事理,更要让学生懂得情理。通过吟咏,可以让学生体会不同时代的不同个体在不同境遇中的情感,从而真正发挥文学艺术的熏陶作用。而不是只记住些词义、诗义和中心思想等。

三、如何开展吟诵教学

一切先进的理念或者方法只有转化为实践,才有巨大的效能,吟诵教学也不例外。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的普遍特点,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提出如下吟诵教学的方式或方法:

1.让学生掌握吟诵的基础知识。吟诵是吟咏和朗诵,吟咏时下学生还不是很熟悉,甚至不知吟咏为何物;朗诵相对来说较常见,我们要把吟咏的知识的普及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吟咏,是我国传统学习古典诗词特有的方法,是按照一定的韵律和节奏,充满感情地吟诵古典诗词。吟咏既有传统的吟咏,又有时下普通话吟咏。流派纷呈,各有特色。讲究字正腔圆,字正就是读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讲究平长仄短,平长就是发音绵长,仄声发音短促;讲究韵字必长,就是押韵的字发音相对绵长;讲究依字行腔,就是根据字的平上去入确定字的发音;依意行调,就是要根据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确定吟咏的调式。要详细地讲解吟咏中的四声,特别是入声字。另外,还要讲解古典诗词的格律,学生在吟咏中才能运用自如。朗诵要让学生正确处理停顿、重音、节奏、语势和语调。

2.结合具体的古典诗词作品分别进行吟咏和朗诵。结合具体的古典诗词作品分别进行吟咏和朗诵的目的在于:在吟咏和朗诵中体会二者的不同,既能传承吟咏的古典式读书法,又能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真正深入地理解古诗词,做到入情入心。比如杜甫的《春望》,《春望》是仄起五言律诗,各句吟咏的停顿处在各句的第四,第二,第二,第四字上,简单地说就是“四二二四”及押韵处。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字是上平声删韵,“河”是下平声歌韵,都是应该长吟的,按照吟咏的一般规律,“河”字自然应该长吟,调值应该高一些;“山”字可以吟得稍微短一些,而且调值低一些。此处表现出诗人对故都的思念对未来充满希望,故“山河”二字可以适当提升音高,与后面的“城春草木深”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对理想坚定不移的信念。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除了“时”,“惊”及韵字“心”必须长吟外,“花”字是下平声麻韵,自然可以长吟,但由于前面的“时”已经长吟了,此处不宜吟得过长,但可以适当加重语气,以示强调。“鸟”字为上声S韵,本来不能长吟,但“鸟”字前面的“别”是入声屑韵,不能长吟,“惊”字在节奏点上,必须长吟。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字是下平声先韵,本来就是可以长吟的,此处适当长吟表明战火时间之长,同时也表现诗人对亲人思念之深,为下一句吟咏做好铺垫。“万”字是去声愿韵,自然是不宜长吟的。但此处为了强调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封家书有无以伦比的价值,可适当提升“万”字的音量,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才能吟出最佳效果。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头”字,“胜”字,“簪”字自然应该长吟,“搔”字是下平声豪韵,虽然前面的“头”字已经做了长吟,但“搔”字仍然可以适当长吟,表示诗人是天天搔首,经常搔首,这也为下一句做了铺垫。“簪”字一定要长吟,甚至可以加长的长吟,只有如此,才能将心中的忧愁、酸苦一并宣泄出来。教师可以吟咏的方式先吟咏一遍古典诗词,然后说明如此吟咏的原因。再以朗诵的方式朗诵一遍,然后说明原因。让学生在吟咏和朗诵中逐步加深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感受。没有条件的老师可以事先下载吟咏和朗诵的视音频。特别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多吟咏,各吟各的调,加强交流,互相借鉴。

3.成立吟诵兴趣小组。成立吟诵兴趣小组,选出小组长,加强指导和管理,以一群人带动一批人,营造吟诵的浓郁氛围。可以由语文教师选出几首比较优美、难度不大的吟诵作品,在每天早自习的时候,由组长起头,全班吟诵。一方面通过吟诵加强对课文的背诵和理解,另一方面形成浓郁的学习古典诗词的氛围,形成班级的文化特色。

4.定期请吟诵名家举行吟诵讲座。吟咏流派分成,各有特色。方言吟咏和普通话吟咏可以相互结合。闽南语是中国语言的活化石,可以通过闽南语吟咏,体会中古音和上古音的特色,王伟勇、王更生和施榆生的吟咏可谓代表。将吟咏和传统民歌相结合,形成优美动听的吟咏调,戴学忱先生可谓代表。博采众长,古今结合,优美动听,采用普通话吟诵,徐建顺、陈琴可谓代表。总之,吟诵虽然在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复兴,但发展迅速,受到时下很多重视传统文化人士的追捧。通过延请名家讲座,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形成持久的兴趣,甚至是习惯。

5.举行专题晚会进行吟诵表演。可以依托系科或学校的平台,适时举办吟咏专题晚会,让吟诵水平出色的学生登台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吟诵的兴趣,让社团成员得到表演的机会。也可以积极参加学校的文艺晚会,技能汇报演出等,以各种形式展现吟诵风采,形成人人爱吟诵、人人会吟诵的格局。

参考文献:

化石吟课件范文4

一、用情感激发想象

诗是心灵的燃烧,有人认为诗学就是情学。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先要引导学生“人情”,人情才能“入境”。

“未成曲调先有情”――诵读为先。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诵读强调“心到”。鉴赏前可让学生在配乐朗诵中酝酿情感,充满激情的朗诵配之以优美且富有意境的音乐,会使学生很快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中,心里开始有“情”,脑海里初步显“境”。

“一弦一柱思华年”――反复吟咏。诗歌鉴赏最重要的前提是进入角色,投入感情。反复吟咏可以让每一词每一句、每一人每一物不断拨动学生的感情琴弦,使他们自觉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进而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丰富诗意的想象。

“石破天惊逗秋雨”――对比感悟。鉴赏后期可通过对比诵读体验情感,激发想象。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诵读,比如杜甫的《登高》《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李清照的《一剪梅》《声声慢》;也可以是不同作家相关作品的对比诵读,如同抒怀古之情的刘禹锡的《石头城》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是伤别之作的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一剪梅》。对比诵读可体验出作者情感程度的深浅、襟怀的宽窄、志趣的变化、人格的高下,能加深学生对诗意诗情的理解,也更能“逗”(激发)他们想象的“秋雨”绵绵而下。

二、再造“意象蒙太奇”

丰富的想象固然是促使诗人创作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诗人却并不能将其想象的内容全部纳入作品中,从而形成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形态,这就给诗歌鉴赏提供了再造想象的条件。用电影“蒙太奇”手法进行意象再创造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好方法。

一是赏析写景名句。让学生当导演,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句转换成电影镜头,即用各种手法一长镜头、短镜头,全景、特写,俯拍、仰拍等把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拍”出来――实际上是用语言在课堂上给大家描述出来。比如赏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杨柳岸晓风残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都可采用这种方法。

二是赏析诗中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部分。浪漫主义的基本特点是神奇的想象和夸张,这更适于欣赏的再创造。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梦中仙境,特别是“洞天”的描写充满奇异色彩;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几乎全篇借助奇特的想象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从物到人、从地上到天上,令人目不暇接。这给读者留下了阔大的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造“意象蒙太奇”,把诗句转换成“小电影”,这样不仅可以使想象丰富,更可以使想象细腻合理。

三是拨开意象的迷雾,领悟言外诗情。如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组合了六个意象,把当年的战斗场面渲染得有声有色:雪夜里驾着高大的战舰,在瓜洲与敌人血战;秋风中骑着配有铁甲的战马,在大散关前驰骋。艰苦的环境、紧张的气氛、英雄的气概、自豪的感情在意象组合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这些理解也可用“蒙太奇”的手法完成,让学生通过想象把六个意象“拍”成连续的画面,就可大大加深理解,并最终拨开意象的迷雾,领悟言外诗情――诗的主旨。诗人把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就要你去想象、补充,教师应鼓励一切符合诗意的想象和创新,因为诗歌的魅力正在它的“多解”。

三、让学生“变”成抒情主人公

读诗赏诗,最重要的是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进去,与诗中抒情主人公同喜同悲产生情感共鸣,这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置换,尽可能把自己“变”成抒情主人公。

首先教师应用富有鼓动性、诱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渐入角色。当然,要想真正“变”成抒情主人公,重要的是在赏析过程中个人情感的投入。教师在让学生感受意象时,要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使学生设身处地想象诗人的境况,争取实现角色置换一把自己化为作者,至少应与诗人“同在”,对诗人的处境感同身受。

“变”成抒情主人公可以解释为:登上高台,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浑壮阔,你就是忧国伤时的杜甫;吟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你就要成为从一国之君变为阶下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面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景色,你就是仰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放的苏轼;吟咏“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你就要成为孤独凄苦、仇怨满腹的李清照。

当然,我们所“变”成的抒情主人公,是在想象、共鸣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能完成这种变,是一种高层级的能力。

化石吟课件范文5

关键词:兴趣;故事;对照;情境;音乐;多层次

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根溯源,中国古代的教育就非常重视诵读。1904年现代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诵读教学虽然有专家提倡,但总体还是趋于弱化。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重讲轻读、重写轻读的现象,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试,从而忽略了诵读,忽视了对语感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新课程改革以来,诵读教学再一次受到了关注。新颁发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语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要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诵读就是积累知识和习得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文本的阅读方式上,不同的作品常常有不同的特点,根据意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往往能激发学生极大的热情,甚至爱上诵读文本这种品读课文的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是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已经足够让他们在经典作品中与先贤圣哲对话,从中汲取促进自身发展的思想精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者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创设了多种诵读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引导他们与先哲在诵读中实现交流与对话。教者主要的方式有;哲思故事导读、文本对照思读、创设情境吟诵、配以音乐吟唱,多层次诵读等。

一、历史故事导读,导意蕴。

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讲述历史名人刻苦诵读作品的故事,引导学生生发仰慕之心,并“汲汲然”欲效之。例如讲述东汉的才女蔡文姬苦背古书及典籍,使四百多篇古籍得以保存到现在,挽救文学史上的一大损失;唐朝的韩愈幼时家境贫寒,却“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终于“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二、文本对照思读,思韵味。

在教学中,若把把内容和题材相近的两首或几首诗词放在一起对比诵读,可以提高诵读的效率,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可引申到白朴的《天净沙・秋》。并由教师出示这两首词让学生诵读,接着,适时引入诗人的简介及诗的背景资料。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进行细腻的比较和诵读,读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品味出它们各自悠远深长的韵味,再以诵读形式进行表达,真正读出诗情。在文本中,诵读很容易满足于肤浅的表层理解,这会使诵读效果大打折扣。教学诵读《孔乙己》时,对孔乙己形象的准确理解是个难点,而在教学实践中,恰恰有一些学生所提取的关于孔乙己的意象仅仅停留在“可笑”这个层面上。为了使学生透过孔乙己的“可笑”去认识他的“可悲”,教师就可以抓住作者对孔乙己入场和退场时两次典型的肖像描写,运用多媒体对孔乙己两次不同的肖像特征进行镜头组合后展示,在对照修正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意象,从而更好地去诵读文本。

三、创设情境吟诵,吟情思。

古诗词韵律、意境感很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诗词诵读中,教者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这时的古诗词,不只是文字,而是从视觉、听觉上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的一个立体化的事物。这样一来,诗情、诗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了,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这样的诵读,如同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歌,快乐而令人陶醉。在教读《石缝间的生命》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自己先行诵读,结果学生们都读得慷慨激昂,并且觉得自己读得相当不错。在这时,我播放了一段大自然中倔强成长的生命的苦难历程的视频。学生看着视频电影,感受着那种历经风霜的平静、痛苦与不屈,才真正明白了文本的意境。接着学生再次诵读,这次颂读的效果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变,由慷慨激昂变得深沉厚重了许多。

四、配以音乐吟唱,抒真情

音乐的力量是震撼人心的,它能很好地把文本氛围恰如其分地渲染出来,使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比如教学《乡愁》一文,就可以把抽象的乡愁,通过形象的月亮,海峡,游船等形象的事物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乡愁。与此同时,诗歌还具有音韵性,古代诗歌大都可以配乐歌唱,所以还可以通过朗诵,音乐等形式来为诗歌传神。如指导朗读古诗《水调歌头》,我制作课件时,在出示图片的同时播放录音,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聆听配乐朗读,把学生带进一个明月当空,诗人思念家人的环境中。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这首古诗,让学生体会诗的韵律、节奏和情感。接着,让学生伴录音轻声读,跟录音大声读,反复练习。最后,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读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作用,同时,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五、多层次诵读,品灵韵

对文本的诵读不可仅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地诵读,由表及里,由淡入浓,有如竹笋剥壳,直指文本的灵魂深处。进行多层次的诵读,每读一次都有更深一层次的领悟。唯有这样,才能读出文本之“味”;唯有这样,才能牢牢握住作者之“意”,唯有这样,才能读出学生的个体之“悟”。比如我在教学纪弦的《一片槐树叶》这首现代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读:理解诗意。教师范读,使学生从整体上基本把握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一叶寄乡愁)二读:体悟情感。学生试读,要求把握节奏、感情,并找出表现诗歌感情的词语。三读,揣摩精髓。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意境?(诗歌托一片槐树叶寄诗人思乡盼归之情,以槐树叶起情,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束。)四读,延伸拓展。比较诵读余光中的《乡愁》,品读不同的表现手法、意象及意境。

当然,“诵读”是一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模式,也是比较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之一。正如迟子建所言“文章被诵读,如同食物被咀嚼,你能细细品味其中的奥秘。如果一道美食仅仅只能看,却不能品味,就如同好文章违背诵读一样,难解其真味。”就让我们所有语文教师一起努力,让那琅琅的诵读声溢满我们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琅琅的诵读声灿烂在每一个追逐幸福的课堂上!

化石吟课件范文6

一、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清楚文言文教学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文言文单元时,应准确把握这一教学理念,预习备课时将与本课有关的文化常识、事理放在重点。教师教学本课时心中应有一条主线,即“我要如何组织本节课―教给学生些什么―让学生从本课中明白些什么,学到些什么。”把握这条主线的同时还应清楚一个目标:传承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提高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文化素养。

二、文言文教学应注重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语文老师认识到这一点尤为重要。况且,文言文本身的枯燥性更要求老师注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课文背景,抓住与本文背景相衔接的知识点,激发其学习兴趣。以《核舟记》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小小的一枚桃核,古时候的能工巧匠是怎样独具匠心,加以雕刻,惟妙惟肖地呈现出一幅当时游客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的?通过教师的领读、学生的泛读之后,“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清晰画面,舟首、舟尾的布局跃然眼前……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进一步展示相关的图片画面,呈现细节,使得学生在脑海中定格苏、黄共阅一书卷、舟尾横卧一楫的精雕细刻,采用这种导入来开始文言文教学,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文言文教学应立足吟诵,通过各种形式朗诵让学生通晓课文大意,理解本文情感

“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文言文教学,应立足吟诵,做好这点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好读的形式

课前预习时默读;顺从文字时小声读;课上学习时较难把握的文章,可由老师范读,容易把握的文章可让学生自己朗读,还可齐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和配乐朗读等。

2.让学生读准、读顺文言文

读准,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如《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强”应读jiāng而不读qiáng,教师应该加以适当指导。读顺,就是朗读时读清它的节奏,注意停顿。这种停顿把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读。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就应该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停顿准确了,就不至于产生歧义,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

四、文言文教学应注重拓展迁移,延伸课外增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