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奇思妙想四年级作文范例6篇

我的奇思妙想四年级作文

我的奇思妙想四年级作文范文1

【关键词】想象;美术创造;课堂教学

一、了解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从小学中高年级少年的身心特征来分析,这一时期的学生是处于幼稚与成熟,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时期,把追求绘画对象的逼真作为作品评价的唯一标准,创作对表象的创造性改造逐渐增多,思维发展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形成了初步的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具体化和系统化能力,学会了进行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表现出较完整的思维过程。从《思维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少年期的想象发展的特点归纳为三方面:①有意想象占主要地位。②想象趋于现实化。③创造想象日益占优势地位。写实与想象是一对矛盾,从表面上看,这阶段失去了绘画的想象创作能力,但从其思维发展的心理品质来看,蕴涵着丰厚的创作愿望。从绘画想象创作和质量来讲,低幼儿童一般都超出写实期少年。

面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利用视频短片、图片、声音等教学手段,依据美术课直观性原则、审美要求,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从而营造生动直观、情趣共济的学习情景,让每个学生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如《奇思妙想》一课的导入环节,我将学生喜爱的电影、动画片、广告片剪辑制作成片花,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奇”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那些镜头内容是人们超越常规的想象,促进学生记忆图示最优化。

二、研究学习任务,创设良好的想象环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它不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伊始,而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它是多维度、全方位的。营造生动直观、情趣共济的学习情景,充满激情、活泼热烈的互动交流场境,会使学生思维活跃,发展学生的美术构思与创作能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首先要了解学习内容和任务目标。

在本套人美版实验教材中,《线的系列》相关知识脉络贯穿于每一册教材中,随着年级由低到高,教学深度各不相同。在第二册学生学习了《我们身边的线条》第三册学习了《会变的线条》,第六册学习了《会动的线条》,第十册学习了《精细的描写》,第十一册学习了《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第八课《奇思妙想》又是一节线描课,本课是我们以前学习的关于手绘线条的知识的综合运用(疏密、点线面、黑白对比等)。它围绕奇思妙想的主题,运用线这一美术语言进行想象力的表现,旨在打破学生思维上的固化,从看似规范的框架中跳出来,走向异想天开的创意。

课标中教学内容中指出:“5―6年级: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纪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在研究好学习任务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在交流中,调动经验,形成独特的创造构思。本课教师教学行为是:用一半苹果为原型,引导学生在探索尝试中归纳总结出联想的方法。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再通过“找原型”巩固新知。运用发散思维相反的集中式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不按一般常理进行思维解除了学生思维上固有的定势,又增加了趣味,使学生感受到了联想带来的奇妙乐趣。可见,了解学习内容和任务目标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想象环境的前提。

三、充分利用教学多媒体,激发想象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创造的兴趣,才有创造的欲望,这是学生主动参与创造的前提。如:《奇思妙想》一课中,为了使学生结合内心情感进行联想,情感产生共鸣,产生创作的愿望。本课教师教学行为是:通过课件展示奇思妙想的图片及达利、埃舍尔等画家奇思妙想的绘画作品,感受作品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美感,使学生体验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让他们在惊叹之余展开奇思妙想的艺术构想,不自觉地表现出对未来的狂想与勾勒,进一步坚定学生艺术创作的决心,使学生产生创作愿望。

四、变更评价方式,延伸想象欲望

评比作品,重在表扬鼓励,使学生感到成功的愉悦,产生再创造的欲望。我在《奇思妙想》一课中变换评价方式,通过:①乐中畅想②小组交流③快乐创奇三个环节进行评价。在展示评价中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象,体验创新和异想天开的快乐。

通过激活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是实施美术新课标的重要中介,是造就创造性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了解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年龄特点,研究学习任务,采用有效的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土壤,才能激活美术课堂,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提高审美创造力。才能使孩子们在想象的天空中展翅翱翔,育出创造的苗子,结出创造的果实。

参考文献:

我的奇思妙想四年级作文范文2

一、学汉字,配图画

汉字起源于图画。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结绳记事的劳动实践中发明了用图画记录事物的方法。当时的图画就是汉字的雏形,后经演变成了现在的象形文字。只因刀刻的需要,笔画成了横平竖直,整体呈方块形状。现在使用的独体字多数是这一类。如山、石、贝、鱼等。这些字的笔画,有的现在仍然保留着图画的痕迹。选入低段教材中较为典型的字有:日、月、山、水、田、人、鸟、木等等。对于初入学的儿童来说,识字的难点不是字音和字义,而是字形结构。为了突破难点,我根据汉字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加强直观教学。具体做法是事先画出色彩鲜明的事物图象,再画出象形字的图形,然后简单画出它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体验象形文字字形演变的大致过程,体验象形文字的构字规律。学生因新奇而感到特别兴奋,并在形象的图形和抽象字形之间产生联想记忆,这样既能快速地记住要认识的汉字,又能激发识字兴趣,主动探究象形文字的演化过程,激活联想记忆,领会图画痕迹,培养识字能力。

二、学识字结合游戏

一个个生字只是代表着一个个抽象的书面符号,教学时,如果不增加趣味性,学起来就枯燥无味。根据低年级学生顽皮、好动、活泼、好游戏的特点,我把游戏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喜欢汉字,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平时注意收集学生喜欢的游戏,精心设计运用于识字教学,根据课文要求,设计不同的游戏活动。

1.交朋友识字法

变识字教学为学生与生字交朋友,把识字教学与情感教育融为一体,让学生和生字交朋友,这样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交朋友是小学生最乐意的事,在课堂上“交朋友”学生更是喜欢,所学的生字就是“朋友”,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朋友”,而这些“朋友”又将是他们今后学习、生活中的帮手,学生都会想方设法识记字型。一个个抽象的书面符号在学生面前活起来,一一进入学生的知识仓库。学生对这些生字产生了感情,对待它们就像对待朋友一样,一下子记清了它们的外貌。如教学“雨”字时,学生是这样记的:“两行雨滴落了下来。”非常生动形象且富有童趣。

2.形象记忆法

在识字教学中,通过简笔画、动作、语言等,创设情境,使汉字与事物形象地联系起来,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如教“哭”字时,学生比较容易写漏一点,于是我出示一幅小妹妹哭的图画,再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她哭的样子,相机指导“哭”上两个口表示眼睛,一点是眼泪,小朋友们千万别漏了。@样生动形象的比喻,学生就会记得特别牢,以后再写“哭”字时,就不会忘记了这一滴眼泪。

3.儿歌识字法

为了增加趣味性,有的字我还编成儿歌让学生识记,如“少”字,编成:“步字去掉止,加上一点不多。”学生对“战”和“站”较难区分,我就编成:“打仗要用戈,直立才站稳。”等等。儿歌识字教学,幽默风趣,寓教于乐,朗朗上口,学生印象深刻。既提高了识字效果,同时也展现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除此,我根据小学生喜欢当老师的特点,让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读。用竞争性的游戏:开火车读、抢读、小组赛读和生字找朋友等,进行生字的巩固练习。这样,整个识字教学过程学生兴趣很浓,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强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又交上了新朋友,识记了生字。

三、结合故事学汉字

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字形想象编故事,在联想中创新,让学生在识字中体验成功。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经过学生的奇思妙想赋予抽象的汉字以思想、生命,使这一个汉字具体可感。有时,那个故事令人忍俊不禁,于是把识字融入笑声中。有时,那个故事极富感染力,于是在“震撼”中识字。例如“四”的故事:有个淘气的儿子,整天喜欢爬高又爬低。有一天他的右脚受伤了。爸爸把他带到医院,医生把他的右脚用厚厚地纱布包扎起来,并要他好好休息,不准再到外面去玩。所以,“四”里面的“儿”字的竖弯钩就变成了“竖弯”。于是,他爸爸就把他关在了屋子里。外面的大口框就是大大的屋子。又如“拔”字,学生结合歌曲《拔萝卜》编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老奶奶在拔一个大萝卜,拔呀拔呀拔不动。于是小花狗来帮忙,还是拔不动。小花狗就请来了好朋友小白兔,小白兔请来了好朋友小花猫……一群好朋友(右边的“友”字)都伸出双手(提手旁)用力拔萝卜。拔呀拔呀,拔得汗(把“友”字上面的一“点”想象成汗珠)都出来了。终于拔起了这个大萝卜。这样富有童趣的故事赋予了生字的各个部件以全新的意义。学生会“盘活库存”,编出各种各样的故事。这样,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动脑,不仅掌握了生字,更重要的是在主动参与、体验识字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我的奇思妙想四年级作文范文3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贵城四中九年级二班谭清文

我常常地痴想一些人与自然的奥秘。这些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大自然是怎么来的?

为了寻找其中的答案,我后来通过网络查询、询问大人、翻阅书籍,最终惊讶地发现:大自然是由宇宙大爆炸来的。这个宇宙大爆炸是从哪里来的?科学上无解释,这其中的问题我也想不通。星球运行的角度,秩序,速度,轨道一点儿也不乱。为什么星球会这么井然有序,它的速度就那么适合?怎么一点儿也不偏离轨道呢?如:卫星月球环绕地球旋转,而行星地球围绕恒星太阳旋转。它们都是按一定的轨道运行的。地球虽大,但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部分,地球带着月亮以每秒三十公里的速度绕着太阳旋转,每转一周需要一年的时间。在引力与排斥的共同作用下,它们的运行轨道精确而有规律。你看看奇不奇妙?

(二)人的由来

同学们,大家知道了一些宇宙的知识,那么,人又是怎么来的呢?达尔文的进化论出世之后,人们原来认为人是由神创造出来的这种思想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根据进化论,森林古猿和其他所有陆上四足动物都是由某种总鳍鱼登陆后演变进化而成的。森林古猿在经过劳动、制造劳动工具之后进化成人的。可是针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也有四个问题怎么也解释不通:(一)如果人真的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成的,可古生物学中找不到猿猴进化成人具体过程的证据来证明人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二)人和猿猴的血型构造不同。如果人真的是由猿猴进化来的,为什么猿猴的血注射到人体内就会马上死亡?这也太荒唐了吧?(三)从生育原则来看,就是不同类的动物,虽然可以配合,却是不能生育的。(四)猿猴进化成人,这其中应该会有一种似人非人、似猴非猴的过渡动物动物存在,为何至今都找不到这种过渡存在的证据呢?以上的问题又如何解释呢?

(三)赞美人与大自然

我的奇思妙想四年级作文范文4

这天,我正在给孩子们讲述《逃家小兔》。

“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小兔子还会变成什么?会怎么和妈妈说?妈妈又会怎么回答?”

有一个孩子站起来不假思索地说:“小兔子想变成泥土,他会这么跟妈妈说:‘如果你变成树,我就变成泥土,躲在你的脚下,让你看不到我。’”

紧接着,孩子马上变换角色,变成妈妈:“如果你变成泥土,我就变成蚯蚓,给你松土,让你能自如地呼吸。”

在这自问自答中,我被深深折服,孩子的语言诗意又符合科学常识。

我追问道:“你的想法很有意思哦!你怎么会想到小兔子变成泥土,兔妈妈变成蚯蚓的呢?”

孩子听了,反倒问我:“老师,你忘了,你给我们讲过《蚯蚓的日记》,《蚯蚓的日记》里,蚯蚓妈妈告诉小蚯蚓,它们松土,是为了让地球能自如地呼吸。”看着孩子一脸“就这么简单”的神情,我羞愧于自己的健忘、思维的孤立和呆板。

从那以后,我有意识地留意,讲过的绘本故事,哪些会在儿童心中扎下根来,并在新的绘本学习中显露“痕迹”。原先未加留意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一留意,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发现孩子们的“胃口”在不知不觉中变大了,他们的读图能力、读文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快速地增长,愿意走进故事、参与故事发展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他们经常会把这一故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到另一个故事中,把这一故事中讲到过的知识运用到另一故事中,把对这一个故事中的角色情感投射到另一故事的同一角色中……他们自如地在讲过的绘本故事中穿梭,体验创编新故事的美妙。

这些行为,是儿童在无意识地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阅读经验。此时,我想,如果我有意识地把拥有共同点的绘本组合成“绘本群书”,在课堂上,让“绘本群书”如海浪般一浪接一浪去冲击儿童的精神世界,又会激发他们怎样的读写欲望,产生怎样的读写效果呢?

绘本群书读写,就在孩子们的呼唤中走出来了。

一个理念:“读”大于“写”

因为没有群书读写的教学经验,在课堂开展读写活动自然心里没底。我上网搜索“群书阅读”,跳出的网页并不多,打开看看,均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和策略。

倒是蒋军晶老师的课堂群文阅读给了我一些启发。蒋老师认为,群文阅读,从课堂阅读现场看,强调的不是学生阅读文本数量的增加,而是对阅读教学价值的一种追求。群文阅读倡导“发现至上”的理念。速读、体验与思辨,是群文阅读实践课堂教学的核心关键词。

绘本教学的核心理念也是“发现至上”,发现图画的秘密,发现文字的美妙,发现图文结合中的趣味……绘本阅读,让儿童敏觉于文字的存在,流连图画提供的多元想象空间,并在“图”“文”结合的阅读过程中,生发无限创造可能,他们会自然地“走进”故事,和故事中的角色同呼吸、共命运,体验着角色的悲欢,构建出一个又一个充盈自身个体经验的故事。

提供具有共同特质的多个绘本,让孩子们在“绘本群书”中纵横穿梭,引导他们多面向阅读,多角度收集信息,不断获得发现,再通过交流、讨论,达到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目的。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方式的“写”,呈现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收获。这样的绘本群书读写活动,是回归儿童本身,顺应儿童本源,扎根儿童的实感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儿童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和读写实践中,获得读写经验,促进个体成长。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绘本读写当以“读为主”,以“写为辅”。在“读”中,体验阅读的美好,对整本书阅读产生亲近感,从而爱上阅读,这是绘本读写最大的价值所在。“写”是“读”的自然之果,切不可过分放大“写”。

群书组合有原则

绘本群书读写,教学材料的组织是关键。也就是说,把哪几个绘本如何放在一起是教学的关键。“教师为什么选取这些绘本”“这些绘本之间的读写联结点在哪里”“这些绘本该如何进行加工、调整及再创造”等等问题,都要有清晰而全面的思考,如此,绘本群书读写才能跳脱“书籍数量叠加”的简单模式。

在绘本群书读写中,要明确几个观点:一是“群书”是彼此互相依存、互相交融的学习材料,它们共同作用于读写活动,不存在主次之分;二是“群书”具有某些内在的关联性,且这些关联性使儿童通过阅读能够发现,能够认识,能够产生新的意义。

以下是我在绘本群书组合时遵循的几个原则:

1.可联结

选取组成“群书”的绘本,在绘本与绘本之间、儿童与绘本之间要具有可联结性。这种联结,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

追索联结。根据多个绘本间的人物、情节、语言、图像、主旨等的显著相同或相异进行联结,在比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自由联系。即绘本故事同儿童自身经验相联结。在群书读写中,引导儿童置身其中,享受故事的美妙和读写的愉悦。

2.可对比

如果说“联结”是由此及彼的过程,那么“对比”则是对绘本群书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有目的地进行比较阅读。对比过程,强调儿童发散性的思维,在绘本群书中能够选出一两个最能刺激儿童兴奋点的环节、内容,或提出某个问题。

绘本群书的可对比性,容易引发儿童的讨论,甚至争论,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就容易打开话匣子,畅所欲言。这样的群书材料组合是最佳的。

3.可统整

绘本群书的组合,还要关注到可统整性。儿童在教师的引领下或用自己的方式对绘本群书作比较赏读后,可以得出整体性的结论,将原来不同绘本中本无联系的若干信息,经由联想、类比、分析后重新加以排列组合,形成新的优化信息群。

群书组合的方式

有了这样的组合原则,就会衍生出多种绘本群书读写的组合方式:

1.同一作家系列作品的组合

每一位作者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绘画风格。在系列作品中,这种风格的传承和运用会更加明显,表现在人物角色相同、叙述方式相近、绘画风格统一等等。这种相同或相似的呈现方式,近似于文学作品的反复手法,利于实现儿童在阅读比较中发现的准确性。在这种可预测的比较阅读中,不断地发现,乐此不疲,语言和思维均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以下作家的同主题系列作品是儿童的最爱。

谢尔・希尔福斯坦系列:《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遭遇大圆满》。

安东尼・布朗系列:《我爸爸》《我妈妈》。

宫西达也系列:《我是霸王龙》《你真好》《永远永远爱你》。

李欧・李奥尼系列:《一寸虫》《自己的颜色》。

庆子・凯萨兹系列:《狼大叔的红焖鸡》《我的幸运一天》。

中江嘉男、上野纪子“鼠小弟”系列:《想吃苹果的鼠小弟》《鼠小弟的小背心》《鼠小弟,鼠小弟》

……

2.不同作家相同主题的组合

很多绘本,虽然作者不同,但是反应和表现的主题却完全相同。如“自我认知”“爱护环境”“亲子感情”“认识死亡”等等。每一个主题,都可以罗列大量的优秀绘本。一次主题群书读写,犹如把儿童带进一个绚丽丰富的世界。

不同作家相同主题的群书读写,便于帮助儿童建立一种鲜明的主题意识,逐渐体会到阅读是有明确意识的,从而逐渐增强阅读的主动性,培养儿童理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3.比较性赏析读写系列组合

选择相关的绘本,就某一个点,进行比较式赏析与读写,也是绘本群书读写的另一种组合方式。

关注人物形象的比较读写

庆子・凯萨兹的《我的幸运一天》和阿兰・麦特《挖鼻孔的大英雄》组合。这两个故事的内容都是讲小猪如何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小猪冷静、智慧,读完后令人印象深刻。

关注故事情节的比较读写

庆子・凯萨兹的《我的幸运一天》和阿兰・麦特《挖鼻孔的大英雄》组合。这两个绘本故事除了人物形象相似外,故事情节也极其相似。都是讲小猪被敌人所抓,动脑子想办法,最后逃离魔爪。故事情节非常相似,只是采用的逃离方法不同。

关注绘画风格的比较读写

日本新美南吉创作的《小狐狸买手套》,在我国市场上就有多个版本的绘本,有黑井键绘图、彭懿翻译的《小狐狸买手套》,还有若山宪绘图、崔维燕翻译的《小狐狸买手套》。画家不同,绘画风格自然不同,细节处理也不同。把这样的绘本放在一起阅读,儿童的发现会让我们惊叹。

关注表达方式的比较读写

英国罗伦・乔尔德的《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和英国艾伦・杜兰的《汉堡男孩》,这两本图画书都是讲挑食儿童的故事。《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讲了一个叫查理的男孩哄妹妹罗拉吃东西的故事,故事就在兄妹之间俏皮、充满想象力与游戏色彩的对话中展开。《汉堡男孩》也是讲一个叫维尼的小朋友除了汉堡什么都不吃,结果变成了巨型汉堡后发生的一系列惊险故事。故事想象丰富,惊险刺激。两个绘本以挑食为主题,但是表达方式截然不同。

关注思辨色彩的比较读写

美国琼・穆特的《石头汤》和美国德瑞克・莫森(文)、泰拉・葛拦罕・金恩(图)的《敌人派》组合。《石头汤》讲述了三个和尚来到一个饱经苦难的村庄,用煮石头汤的方法,让心肠坚硬、不愿接纳任何人的村民们懂得分享,明白付出越多回报越多。《敌人派》则讲述一个小朋友如何将自己的头号大敌人变成好朋友的秘诀。这两个故事都是从心灵的封闭走向开放,从坚硬转向柔软,思辨色彩浓,具有生活指导意义。

关注绘本主旨的比较读写

德国赫姆・海恩的《最奇妙的蛋》和日本中川李枝子(文)、山胁百合子(图)的《古利和古拉》组合。这两个绘本除了赞赏、爱、快乐等主旨外,还都有一份对创意无限的追求。《最奇妙的蛋》,传递出“奇妙”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是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都值得赞美。《古利和古拉》故事里,创意就像泉水,汩汩流出:做蛋糕场地选择的逆向思维,把材料拿到现场做;鸡蛋壳可以做成什么呢?无不吸引着儿童边读边围绕主旨放飞想象。

当然还有其他不同的角度,如“语言风格”“故事结构”等等,只要儿童有兴趣,都可以作为群书比较读写的关注点和切入点。

群书读写课堂范例

绘本群书组合,侧重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组合方式,读写活动的形式也会多种多样。即便是相同绘本的组合,也可以从不同的读写角度开展教学活动,这就决定了低段绘本读写的教学实施没有固定的方法。

下面,我就以二年级《最奇妙的蛋》与《古利和古拉》的组合为例,对低段绘本群书读写课堂教学的实施做一管之窥。

一、《最奇妙的蛋》与《古利和古拉》绘本群书读写教学设计

1.绘本故事简介

《最奇妙的蛋》就像一个用亮水彩创造的童话世界。讲了三只母鸡都认为自己是最漂亮的母鸡,因为吵不出个结果来,决定去请教国王。国王告诉她们:长得好看不好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会做些什么。他还做出了承诺:哪只母鸡下出的蛋最奇妙,他就封谁当公主。三只母鸡,一只下了最完美的蛋,一只下了鸡蛋中最大的蛋,还有一只下了鸡蛋中最奇怪的蛋。三只鸡蛋各具特色,最后,国王把三只母鸡都封为公主。

《古利和古拉》讲了田鼠古利和古拉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做好吃的,吃好吃的”。他们在森林里捡坚果,发现了一个大鸡蛋,想了很多办法也搬不回去,只能回家拿来做蛋糕的材料和工具,在森林里烤蛋糕。蛋糕烤好了,就和森林里的动物们一起分享,吃了个精光。最后作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会用鸡蛋壳做什么呢?作家在最后一页里说“用大大的蛋壳做了一辆汽车!哈哈!它们一边唱歌,一边开着蛋壳汽车回家了”。想法大胆、奇妙,富有创意。

2. 读写线索联结点确定

这两个绘本组合为读写结合教材,以“奇妙”为线索联结点。第一个绘本侧重主旨理解,借此帮助儿童打开认识“奇妙”的窗口――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奇妙”;每一种“奇妙”的形式都值得称道;“我”也可以拥有“我自己”的奇妙……第二个绘本侧重对“奇妙”的个性理解和创意表现。

3. 教学目标

(1)倾听故事,感受故事的美好;

(2)学习运用推测、联结、图像化、统整等阅读策略参与阅读绘本故事,体验阅读的快乐;

(3)围绕“创意”,画画鸡蛋壳的妙用,并能用几句话展开想象写话。

4. 课前准备

(1)准备绘本《最奇妙的蛋》《古利和古拉》的PPT。

(2)每人一张绘写学习单。

(3)铅笔等绘写工具。

5.读写活动流程

第一板块:感悟“奇妙”内涵

(1)预测:最奇妙的蛋会是怎样的蛋?

(2)为什么说它是“最奇妙的蛋”呢?听老师讲故事,感悟到三只蛋各自的奇妙。

(3)重点观察最后一页的图像:这三只蛋还奇妙在哪里?(能孵出富有各自特色的奇妙的小鸡。)

(4)对“奇妙”表现方式的讨论和统整:三只鸡蛋的想象各具特色;孵出的小鸡承传鸡蛋的特点;在表现“奇妙”时,注重前后之间的联系。

第二板块:听说“奇妙”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古利和古拉》,讲述中间可根据实际需要,结合说说、读读、唱唱、猜猜、做做等。

(2)说说古利和古拉会用鸡蛋壳做什么,并用简笔画画出来。

(3)四人小组交流,评出组内最奇妙的想法,在班级里汇报。

(4)给同伴提出修改建议,完成绘本群书读写学习单(除“写”之外的内容)。

第三板块:创编“奇妙”故事

(1)自由创编。想象古利和古拉会用鸡蛋壳做成的物品干什么?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把这个小故事写下来,完成学习单中的写话。

(2)交流分享。展示分享绘写的故事。

(3)对比完善。呈现原故事结尾,再次感悟“奇妙”。

(4)完善自己的画面,像作者一样添画一些东西,让整幅画看上去更丰富、更好看。

(二)《最奇妙的蛋》与《古利和古拉》绘本群书读写学习单

《最奇妙的蛋》与《古利和古拉》绘本群书读写学习单

学生的作业令老师欣喜,他们不但完全有能力读懂绘本中“奇妙”的主旨,而且结合自己的经验,尽情展开想象,读写作品创意迭出:有的把蛋壳倒过来,做成了屋子,缕缕炊烟从烟囱里飘出;有的做成了帽子,古利和古拉戴在头上,神奇极了,动物们都羡慕地看着他们;有的做成了吊床,古利和古拉悠闲地躺在蛋壳床里;有的变成了游泳池,古利和古拉舒舒服服地在里面泡澡;有的变成了花盆,里面的花儿开得正艳;有的变成了尿桶,古利和古拉在往桶里撒小便……

我的奇思妙想四年级作文范文5

小学现代诗是现行各类版本语文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文的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盲区,全国各类教育报刊也鲜有这方面的研究报道,面对这类课文,很多一线教师不知道该如何去把握。江苏省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语文研训员蒋成云老师组织当地相关学校语文骨干教师对这类课文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思考,本期特刊发相关专题文章,供大家学习,也希望引发大家对这类课文的教学有更多的思考,进行持续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诗又叫儿童诗,是一种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诗歌,所以这类诗歌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多的篇幅。那么这类诗歌,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我们认为,教学这类诗歌必须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 咀嚼语句,品味诗歌精妙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现代诗更是如此。这类诗歌的教学应关注儿童语言的学习,让儿童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丰富语汇,感受语言的精妙,提高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获得美的享受。

【案例呈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这四句诗: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师(出示长江流域图):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她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东大雪山,横贯我们祖国大地,流经10多个省市,最后流入东海,奔向太平洋。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这四句诗,你有什么发现?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生:我发现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长江水的流动写成了人在走路和跑步,我是从“走”和“奔”这两个词感受到的。

师:这两个词能不能交换,为什么?

生: 不能交换。一个“走”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春天来了,大雪山上的雪水慢慢融化,此时的长江如涓涓细流,缓缓流淌,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悠闲地散步。

师:还像――

生:还像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慢慢地走来……

师: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生读这句诗)

师:一个“走”字,让你想到一位悠闲散步的少女和一位慢慢走来的绅士,一个“奔”字又会让你想到哪些词语?

生:波涛汹涌。

生:波澜壮阔。

生:千军万马。

……

师: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一条怎样的长江?

生:此时的长江奔腾咆哮,一路狂奔,向东而去。一路上,她汇集了许多条支流,气势越来越大。

师:谁来把这种奔腾咆哮的气势读出来?(生练读)

师:这四句诗让你感受到了长江在空间上跨度很大,像一根长长的纽带,贯穿祖国大陆。

师:这四句诗还让你感受到了长江怎样的特点?

生:我发现长江是由西向东流动,距离很远。

生:我发现长江的水流很有特点,上游水流很舒缓,越往下流得越急。

生:长江真是无穷的源泉,水流奔腾不息。

……

【点评】该教师在教学中能紧扣“走”和“奔”两个关键词语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咀嚼词句,走进诗歌。通过词语的换位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用词的准确,读出长江上游雪水融化的缓慢过程和下游向大海流去时奔腾咆哮的特点,既体会到诗歌用词的准确,又积累词语,生成语言,感受拟人写作手法的形象与生动。

二、 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生动的画面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蕴含丰富的画面。儿童是最富于想象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因此,教学现代诗必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在对话中走进诗歌奇妙多姿的画面,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展现童真童趣。

【案例呈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这两个小节的结构一样,都有“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三句话。

生:我发现开头是说“荒山野岭”,结尾却说“青山碧岭”,这两个词是一组反义词。

师:读着“荒山野岭”这个词语,联系我们刚才所学的内容,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千年的山岩,光秃秃的,在烈日下曝晒。

生:寂寞多年的荒山,一片荒凉。

师:读着“青山碧岭”这个词语,你的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们仿佛看到了山上到处种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一片生机勃勃。

生:我们仿佛听到了小动物欢快的嬉戏声以及小鸟在枝头快乐的唱歌声。

生:我们仿佛闻到了阵阵树木的清香。

师:再读读这两个小节,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原来的荒山野岭,经过少先队员的植树,现在已经变成了青山碧岭。

……

【点评】在学生学习整首诗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的首尾进行比较,在对比中发现诗歌写作的特点,同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荒山野岭”和“青山碧岭”展开想象,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把抽象的诗歌语言转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美妙的画面中展现植树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植树的好处,深化对诗歌内容和形式的理解。

三、走进场景,体悟诗歌真挚的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诗歌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诗句所描绘的场景往往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我们教学现代诗应紧扣住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由情境走进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体悟诗人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案例呈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城和运河》教学片段。

师:你觉得长城“奇异”在哪呢?

生:长城像巨龙,很长。

师:有多长?

生: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师:(出示地图)从山海关到嘉峪关有一万多里,所以长城又叫――万里长城。如果每天走100里路,那么需要走100多天呢。你能读出它的“长”吗?(生读)

师:为什么诗中不说像巨龙“爬”行在大地上?

生:“穿行”更能显示出巨龙磅礴的气势。

生:“穿行”把龙写活了,更加表现出长城的雄伟壮丽。

生:“穿行”说明山海关到嘉峪关之间有很多山,长城是建在很多山的上面。

师:想象一下,“巨龙”穿行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你能用手势来演示一下吗?(生演示)请你再演示一下什么叫“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生演示)把你的这种感觉读出来。

师:谁能上黑板,用简笔画把长城穿行在大地上的样子画出来?(生上来画出群山和“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的长城)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长城的特点,你想用哪个词?(雄伟壮丽) 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师:面对这样的长城,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在那个时候就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生:我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奇迹感到自豪。

师:把你的这种自豪、敬佩的心情读出来。

【点评】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手势、简笔画等方式,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通过表演进入诗境,进一步体验诗歌的情景、意境,走进长城的具象之中,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丽,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学生自然地想到建造长城的祖先,生成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佩之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而这正是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我的奇思妙想四年级作文范文6

【关键词】看图 写作 观察 想象 兴趣 训练

作文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可一提到作文,许多老师和学生都会感到头痛,前几天,我组织学生在班上展开了一项“你最喜欢的科目”的调查,有58%的同学不喜欢语文的原因就是作文太难写了!由此可见,作文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兴趣。我认为,学生要会写文章,写好文章,对写文章感兴趣,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是作文起步阶段的训练,是培养儿童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看图写话能力可以说是作文的基本功,是作文教学的基石。十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我通过平时的摸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方法。

一、走进生活,观察为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平日里的生活场景,周围环境无疑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奥妙无穷的大自然,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为孩子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鲜活的素材。低年级孩子对外面的世界总是充满着好奇,向往。多多引导孩子们去观察自然,关注周围的事物,孩子们会从中猎取到许多感兴趣的内容。文学大师鲁迅也曾说:“如要创作,第一是观察。”春天来临了,带他们去田野里观赏黄灿灿的油菜花,看看校园中那竞相开放的花朵;夏天到了,让孩子们坐在绿叶成荫的树下,聆听清脆的鸟鸣;秋天来了,教孩子们品尝美味的水果,看丰收的田野……面对这美妙的世界,孩子们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们仔细观察,用心感受。当他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吸引住时,有的孩子会兴致勃勃地讲述,爱思考的孩子会不住地提问。有了情感触动,就会有倾吐的需要。孩子们会把那些使他们激动、赞叹和惊奇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语写下来。

二、放飞想象激活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低年级学求知欲强,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富有想象力。老师不能嘲笑或批评他们的想法,否则就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在进行看图写话训练时,在多幅图中抽去一幅或出现不完整的图画,要求学生自己创作添画,推前测后,更能激发学生去大胆想象。记得一次交流课上,我出示了一张画,画中只画了半个圆,我要求学生在这个半圆上添上几笔,变成一样东西,然后展开想象,写几句话。后来发现,学生画的图有“太阳”、“刺猬”、“乌龟”、“蘑菇”、“小汽车”、“雨伞”……形形的东西,奇思妙想的话语,读后让人忍俊不禁。

三、角色表演情景再现

有些图片类似于生活片段,我们还可以用演一演来化难为易。有一次我们碰到了这样的一幅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躺在病床上,另一个孩子站在病床边。要求写一写他们的对话。(提示:小军生病了,小明去看他,小军同桌小红有事去不了了,请小明代她向小军表示问候。)当我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图并认真读提示,然后来说说时,孩子们都面露难色,举手的寥寥无几。我忽然灵机一动,请上了两位学生,一个孩子坐在椅子上当生病的小军,另一个是来看望小军的小明,我没多说什么,只是让“小明”到门外去。门外的孩子即刻“咚咚咚”敲起门来,“小军”应声:“请进!”“小明”推门探头进来,边走边笑着问:“小军,你的病好点了吗?”“小军”面露笑容:“好多了!谢谢你来看我。”“小明”接着说:“本来小红也要来的,可她今天有事来不了了。叫我代她向你问侯。”“那也请你帮我对她说声谢谢!”“小军”笑着说。此时此刻真应该伸出双手为他们热烈地鼓掌,动作、表情、语言他们都表现得如此到位。

四、动手动脑提高兴趣

画图画是低年级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件事情。美术课上,他们充满画画的热情,纷纷用画笔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课间,也经常看到他们三五成群在一起交流自己得意的图画作品,可见他们是多么地喜欢画画,在他们心中画画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在指导学生进行看图写话时,你会发现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有的图画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无从下手;有的图画学生不喜欢,观察的时候就会缺乏主动性;有的图画有人物,有景物,学生在写话时,往往写了人物,忽略了景物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我想到这些,灵机一动,何不先把看图写话改成画图写话呢?果然,这样一改,效果显著。画画是孩子们体验画画乐趣的过程,又是孩子们思考的过程,他要构思画什么,为什么画,怎样画更漂亮,这又是个观察和分析的过程。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都投入了一定的感情,他会急于表达自己的作品,此时再让孩子们写话,一定会生动又有感情。

五、大胆表达畅所欲言

低年级孩子好奇、天真,思维形象具体,但表达起来缺乏条理性,说起话来有时前言不搭后语或重复。这就要求老师要耐心引导,注重细节。有些孩子在课堂上表现胆小,不爱说话,但对班级里发生的事,同学身上发生的事总爱跑来跟老师说说。说也奇怪,原先连话都说不通的孩子这时候他总能有头有尾地把事情原委流利地有条理地说下来。

课标上也指出:“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说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意识到这点后,我总是能耐心地听完孩子们想说的话,还时不时地给他纠正语病。孩子他愿说,而且这些话都是发自内心的,他能说得那么顺溜,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作文起步训练,教师要注重观察引导,善于利用资源,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带领学生实践,积累写话材料,让学生愿说乐写,使他们能顺利地迈上中年级作文的新台阶。我坚信:给孩子一片五彩的天空,他们一定会像小鸟一样快乐飞翔,一定会用五光十色的笔来描绘美好的生活。

注: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

上一篇端午佳节

下一篇爱渐渐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