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母爱的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母爱的诗歌范文1
《繁星春水》读后感600字范文
今天,我又打开了《繁星春水》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冰心,原名叫做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她是我国着名女作家、女儿童文学家,1922年《繁星》和《春水》在《晨报副 》上发表,这一首首富有哲理的小诗,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冰心的影响下,我国进入了一个小诗流行的时代。
她着名的解放后的作品有《在寄小读者》、《樱花赞》,儿童文学品集有《小桔灯》、《我们这里没有冬天》……她写的诗各有各的特点,有的富有童趣, 有的凄凉无比,而更多的是富有哲理。这样的写作风格会让人感到很圣洁,开始读时认为没什么意思,慢慢的会让人感到回味无穷。
早晨,在树下的影子里读着“白的花胜似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时,鼻子前仿佛闻到了淡淡的芬芳,眼前好像看到洁白的花,浓绿的叶。多美好的景象呀! 这首诗是很美丽而再看一首诗“是怜爱,是温柔,是忧愁——这仰天的慈像,融化了我冻结的心泉”看!这母爱多么的伟大,多么的慈祥,在诗人的笔下,母爱又是多么的美妙,多么的温暖。
“心灵的灯,在寂寞中光明,在热闹中熄灭。”这平淡的话语中让人觉的安静,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它蕴涵华丽的语言。这就是她的写作个性。虽然有人说她的 写凉到0度以下,我可以回答到不是她的血凉到0度以下,而是你的哲理细胞寥寥无几。
《繁星春水》读后感600字范文
我读了冰心奶奶的《繁星春水》,感触颇深。 里面的内容是冰心平时随便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这两本书含蓄隽永、富于哲理,很受大家的欢迎,因此成了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书目。
不知从何时起,心中有了一份对诗歌的向往。于是,带着一种青少年特有的痴狂,遂封堵起了这“零碎的思想”。忽容置疑,作为些家底一个上学的读书女孩子,冰心是幸运的。从小舒适的家庭生活及长期受文学熏陶生活环境,使得繁星春水的字里眉间都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朴实的母爱,纯真的童趣以美妙的自然都化作了点点滴滴的诗词。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娇柔的造作,一切都从细微中透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母亲啊!着零碎的篇儿,你能看看么?”这些字,在以前,以隐藏在你的心里。”《繁星春水〉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描写母爱的,和悦的颜色,循循渐透,这些都让冰心一直以母亲为榜样。平凡的母爱让冰心感受到了人的确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难所”。于是,对母爱的颂扬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诗集的一大主旨。如果说,对母爱的赞美诗一种深重的流露,那么对童年的歌颂则是另一种心情的独白。毕竟,繁星纯水中的作品大都由冰心二十岁前写的。那时候,不能说已经完全脱离了儿时的梦想,一种新近萌发的对新生物的崇高于自信便在诗中潜滋暗长。让人读后对生民的柔弱或顽强都有一揽天余。于是,在真切中感受到了活力。“我从不称自己是诗人”,也许正是这一点,才使读者在尽情领略文学的乐趣时,有不拘谨的向让思想重新达到一个高度的原因之一吧!
《繁星春水》读后感600字范文
描写母爱的诗歌范文2
在第四节,作者大量使用排比句,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八个分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摸我”。在这一节,诗人运用这样的手法,是为了突出大堰河的勤劳、慈爱。一方面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的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处处给他以,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勤劳及对乳儿无私的爱。这些排比句的使用使我们感到大堰河家中尽管贫穷,尽管粗陋,但有母爱的拥抱、抚摸和深深的感激。
在诗歌的第七节,作者在具体描写大堰河的佣工生活时,用了六个排比句,描写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繁重的劳动: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但又始终含着笑,这突出了她的勤劳、淳朴、宽厚、善良、本分,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大堰河用自己的双手换取了一家最低的生活需求,她为此感到满足――她对生活的要求就那么低!这一组排比句的使用,使作者对大堰河的怀念和赞美溢于言表。
全诗除了一、二、五、十一、十三节之外,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诗中所形成的巨大的撼动人心的力量,浓烈的抒情气氛,都与这种大排比的手法相关。
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歌还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如第一节的首尾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了作者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第三节首尾句反复吟咏“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而全诗首尾的反复,表现了大堰河用她的一切,先是乳汁,后是双手,为“我”和“我”的一家所做的牺牲,表现了一个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伟大。第四、六、七、八、九、十、十一节中,也都采用了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描写母爱的诗歌范文3
关键词:《诗经・邶风・凯风》 主题 文本内容 母子之情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7-0093-02
作者简介:卢明思(1989―),女,黑龙江伊春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汉魏六朝文学。
《凯风》共四章十六句,如下: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凯风是《诗经・邶风》中的一首,是诗经中少有的直接描写亲情的诗歌。而在这亲情之中,《凯风》着重体现的是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主题是一首诗歌的灵魂所在,那么《凯风》的主题是什么呢?内容是一首诗的精髓,通过分析《凯风》一诗的内容我们又会得到什么呢?笔者将从这两方面来阐述《诗经・邶风・凯风》中的母子之情。
一、从《凯风》的主题看其表现的母子之情
从古至今,学者对《凯风》所表达的主题争论不已。
《毛诗序》中说:“《凯风》,美孝子也。卫之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尤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尔。”[1]毛诗将《凯风》主旨定位成“美孝子”,同时认为是“卫之风”,认为是七子之母不能安于室。这一说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大多数经学研究者所认可,但现今这一说法似乎还有待考证。《凯风》的主题是“美孝子”,这毋庸置疑,但从全诗看,无论是其所用诸如凯风、寒泉、黄鸟等一系列物象,还是诗句本身,都不能看出七子之母有不安于室之心。而前人的所谓“不安于室”的思想应是为着重强调其“美孝子”的思想,通过贬化其母来达到虽然母不安于室但子仍对其尽孝,如此使美孝子的主旨得到了体现。
此后郑笺再解释《诗序》说作《笺》:“‘不安其室’,欲去嫁也。‘成其志’者,或言孝子自责之意。”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郑笺更明确地提出了其母不能安于室的原因是“欲去嫁”,但我们从诗歌本身的角度去看,其中本无“风流行”的话语,那么《笺》中所言不安于室的原因是“欲去嫁”就显得更不符合诗歌的主旨意图了。
第二种是以魏源《诗古微》为代表“事继母之诗”的观点。此说法更显牵强,继母之说在诗歌中未有提及,魏源是在整理了三家诗今文经的基础上认为是七子事继母,所以母不能安于室,亦不能对七子之孝母心有所感动。在魏源的同一时代,王先谦在其《诗三家义集疏》中说道:“《齐说》曰:‘《凯风》无母,何侍何怙?幼孤弱子,为人所苦。’”[2]王先谦同意魏源的观点,但我们从原诗的解读中并不能找到“其母是继母”的证据。
虽然以上两种说法中提及的观点我们并不赞同,但是赞美七子对母亲的孝的感情,这一点从《凯风》原诗的角度去分析是毫无疑问的。
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对《凯风》的评价也进一步证实了《凯风》的主旨思想。他否定了《诗序》《诗集传》等所谓“美孝子,风流行”的说法,指出:“夫七子自责,而母心遂安,子固称孝,母亦不得谓为不贤也。且子自责之心,原欲婉词几谏,未尝显彰亲过,今乃以为风流行,母难自守,是欲掩亲之过者,乃适以彰亲之恶也。又岂孝子所乐闻哉?况诗中本无词,言亦无意,读之者方且悱恻沁心,叹为纯孝感人,更何必诬人母过,致伤子心?”[3]方玉润的这段话就说明他认为这首诗既是美孝子,也是表贤母。
高亨在《诗经今注》中给《凯风》作注的时候也认为,是一个妇人生了七个儿子,因为家庭贫困想要改嫁,她的儿子们唱这首歌以自责。[4]
因此现今致力于《诗经》研究的学者们更能接受的观点是,此诗表达了儿女对于母亲辛苦养育的感恩以及儿女不能安慰母亲的愧疚。
在笔者看来,《凯风》一诗是在美孝子的同时赞美母亲的伟大,进而表明了母子之间的亲情。
二、从《凯风》的文本内容看其表现的母子之情
《凯风》全诗共四章。
第一章以“凯风自南”起兴。凯风,又叫做夏风、南风,比较温暖,长养万物。《毛传》中说:“南风谓之凯风,乐夏之长养。”[5]《郑笺》中表示:“凯风喻宽仁之母,棘犹七子。”[5]凯风生养万物,就像是母亲养育七子,因此凯风这一意象在诗中象征着母亲。棘心,是小枣树的芯,是生命发展的起源和开端,在诗中喻指七子。用棘木难长养,凯风吹拂,来比七子较难抚养,慈母抚养使之成长,其中的劬劳不言而喻。《诗集传》说:“母生众子,幼而育之,其幼劳甚矣。本其始而言,以起其自责之端也。”[6]
第二章诗人说“母氏圣善,我无令人”,从内在品质上突出了母亲的形象,然而我们却没有母亲那样高尚的品德。从第一章中的“吹彼棘心”到第二章中的“吹彼棘薪”,说明正是有母亲的高尚品行才有了七子的成长。然而所吹之棘仅为薪,并非美材,就好像是在告诉我们母亲养育我们七子长大成人,可见其圣善之德,然而我七子无令善之人,不能安慰母亲的心。第二章所表达的是母亲对七子的爱。
第三章“爰有寒泉,在浚之下”,以寒泉之水可以灌溉田苗来比喻母亲养育子女。[6]寒泉在浚之下,有寒泉的围绕,浚城才会有幸福的生活,这就像是在说因为有了母亲的辛苦养育,才有了子女的成长,进而肯定了母爱的伟大。这一章的另一层意思是在表达母亲未得到七子的报答因而像是寒泉,也一语双关地表达了七子的愧疚之情。
第四章“今有子七人,皆莫能慰母之心,使有去嫁之志。言母之欲嫁,由颜色不悦、辞令不顺故也。”[5]尽管母亲有七子,但却都不能安慰母亲的心,以至母亲想要改嫁。黄鸟悦耳的叫声尚能愉悦人心,而我七子却不能孝敬母亲,七子自责之情得到了体现,更与第一章中“母氏劬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出七子自责之情深。也许母亲并未对子女抱有多大的期望,但儿女们总是因自身的不优秀而愧疚于母亲,此章直接表明诗歌主题,体现了子女们对母亲给予的爱的回馈以及子女们对母亲的爱,母子之情得到升华。
通过以上的文本分析,我们仅从《凯风》的文本内容中就可以看出,全诗四章,无一章不是在表达母子之情。
三、结语
对《凯风》的理解,一个时代的人有属于它自己时代的特殊的解读,无论这种解读里包含的是其时代特有的局限性,还是其个人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历史的车轮不停向前,我们追求知识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而对于《凯风》,无论是从其主题还是文本内容上看,都是颂母之歌,其作为亲情诗的代表,也为后人描写亲情提供了范例。
参考文献:
[1]傅剑平.《诗・邶风・凯风》新探[J].昆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
[2]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高亨.诗经今注[M].第2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描写母爱的诗歌范文4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面对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可以从古诗中撷取朵朵浪花对学生进行教育, 让每一个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受到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历经几千年而不衰, 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在。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新时代的主旋律。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诗歌的主旋律。 南宋诗人陆游位卑不敢忘忧国,一生忧国忧民,不忘国家的统一,很多诗歌都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可以说首首感人至深,无不催人泪下,称得上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的真实写照。 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人在病危中,仍心系国家统一,不忘恢复中原,其爱国之心跃然纸上。 王昌龄以一曲《出塞》抒写爱国之情,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无不流露出其感人肺腑的家国之情。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通过具体的语句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古人浓烈的爱国之情延续着我们民族的血脉, 今天学习古人的作品,就是要学习古人的思想,学习古人的情操,学好本领,为将来建设祖国、报效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还要热爱家乡的教育。 家乡是每一个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 古人道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故乡的山水永远都会铭记在每个人的心里, 家乡的亲人是每一个人永远的牵挂。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借助明月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 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依然借助明月,表现了自己的思乡情绪。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咏,让学生在诗歌里留住乡愁,从小热爱自己的故土,热爱自己的亲人。
二、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人的情感是丰富的。 爱情,友情与亲情贯穿着人类发展的历史, 成为诗歌吟咏的亘古不变的话题。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传递正确的伦理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诗歌蕴藏着这方面丰富的题材, 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素材。 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兄弟之情让人感动不已, 这是每一个远离故土的人在重要节日思念亲人的自然表现, 其诗句至今让人们传唱不已。 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感情细腻,让人读后泪流满面。 李白的《赠汪伦》, 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 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描写母爱的诗歌范文5
关键词:拓展性阅读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拓展性阅读,是指就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围绕自己选定的研究专题,从所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出发,从某个特定的视角切入,进行扩展和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并不断感悟、思辨,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的阅读过程。
与传统阅读相比,拓展性阅读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因而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因具有开放性。如何开展拓展性阅读呢?
一、兴趣入手,使学生想读
1.预习创设悬念。教师在向学生布置新课的预习时,除了布置常规的预习任务外,还可以有目的的创设悬念,诱发学生阅读兴趣。如布置《草船借箭》的预习时,老师可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或他与周瑜的年龄这两方面创设悬念,让学生查找有关介绍诸葛亮方面的书,通过查找和阅读发现很多关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看课外书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课中抓住拓展点。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抓住拓展点,这些拓展点也就是学生从现有的课本上学不到的,而又急需弄明白的问题。它通常包括:从作者入手、从课题入手、从课文背景入手、从重点段入手、从课文内容入手。例如,在教《老人与海鸥》时,老人的身份,老人为什么会得到海鸥的爱,在教这里时,出示相关内容,进行拓展阅读,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课后小结延续。即教师在课文小结时,围绕本文的的写法,学法,对文中有疑难的地方寻找课外解决,如教学《让它们自由生息》,学生对于瑞士的日内瓦,这个油画般的湖光山色文明遐迩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并不太了解,对那里的人们的做法并没有深层次的了解,有的学生甚至持怀疑的态度,教师可引导学生查找相关书籍资料,学生通过阅读,就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自己的见识。
二、传授方法,教学生会读
(一)比较阅读
1.求同比较阅读。针对相同话题和内容,选择资料,迁移拓展。例如,就“母爱”而言,虽然表达的语言不同,但是其感彩是相通的。在上《麻雀》时,学生了解到老麻雀用生命保护自己的孩子,是多么伟大的母爱。然后,我又找了几篇文章,让学生进行求同比较阅读:《春蚕》一文中所描写的这位母亲为了给子女交学费而不辞劳苦的养蚕,作者巴金先生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笔墨塑造了一位慈祥的母亲的形象,赞美了为子女求学不辞劳苦的母爱;《秋天的怀念》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的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学生通过求同比较阅读后,了解到母爱尽管其爱的表达形式有不同,但其实质内涵是一样的。学生都深深的体会到了“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2.求异比较阅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化现象比比皆是。例如, 在诗歌中,历代诗人墨客对离别情的描写,同中有异,魅力无穷。在三国人物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现的不同,等等。例如,在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分三步走:自主朗读,了解诗歌大意;自学质疑,理清作者思路;自由诵读,体会思想感情。在学生学会《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基础上,我又分别出示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让学生运用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方法学习者两首诗。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弄清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虽然是一首离别是,但字里行间却看不出一丝离愁别恨,相反,却充满了对离别的坦然和潇洒;《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用语言送别董大,通过吟诵领悟了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短短40分钟,学生便读懂了三首诗,可见效率是很高的。课末,我又设计了开放式作业,布置学生课后收集、吟咏送别的诗歌,更是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吸收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课外延伸阅读
这一形式是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抓住教材某一信息点向教材以外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扩展延伸,引导学生寻求其中的内在联系,以点拓面,再由面驭点,在沟通相关联的知识过程中,达到综合学习的效果。相对于那种拘守于一隅、孤立地处理教材的形式,这种扩展延伸式对于学生思维广度、灵活程度的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内外结合,加强课外阅读。
第一,从分析人物入手。课文《詹天佑》学习后,学生对詹天佑的理解相当模糊,“詹天佑那种精神很高尚,但是在印象中离我们很高很远”。于是,我让学生找寻詹天佑的有关资料,逐步形成了自己观点和看法。这些细节一下子拉近詹天佑和同学之间的距离,这对正确理解人物形象起了很大作用……
第二,从了解背景入手。在上完《飞夺泸定桥》后,我们开展以“二万五千里”为方向的拓展阅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有的根据二万五千里的起因、发展和结束这一时间线索进行整理,也有从类型线索,人物、事件、自然地貌等角度进行归类等。
描写母爱的诗歌范文6
[关键词]朴实 色彩 散文美
从张爱玲的日记体散文《花开的声音》到郭新民获首届“艾青诗歌奖”的诗集《花开的姿势》,让我们看到文人抒感的语境、物象是没有多少变化的,至于以艺术形式出现的《花开了》、《花开的时候我来看你》、《花开半夏》等歌曲与戏剧,实在是有很多。诗人牛文丽的诗集《花开的样子》从张爱玲的“声音”到郭新民的“姿势”丰富了花的形态在诗歌艺术园地的表现,让人看到花儿在诗歌这块沃土中繁盛地生长,感觉到更灿烂的鲜艳来。当我展开诗人牛文丽女士这部《花开的样子》时,得来的心得是“朴实真情”四个字……
一、真诚是质朴诗意的摇篮
钟文先生在《诗美艺术》中曾说:“诗在联接生活、表达时代的感情中可以而且必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诗美不能背悖生活的多样需要”。他如是又说“生活需要掠采绝艳的美,也需要清新质朴的美;需要雄浑激越的美,也需要飘逸空灵的美。”不难看出,生活的美是诗美的基础,它们都必须是建立在“真实”和“朴素”之中。当我在《花开的样子》里阅读时,正是那些洋溢着真话和朴素,使诗意的美流动起来,如《儿子,你是妈妈最深的期待》就使人感觉到一种母爱之美:
但如果你注定平凡
平凡如一株无名的草
妈妈就把最深的期待托付给蓝天
少一些风雨 多一点阳光
但如果你注定平凡
平凡如一条浅浅的溪流
妈妈就把最深的期待托付给大地
少一些曲折 多一分平坦……
这首诗以白话式的真言,说出了母亲对儿子那种希望,那种无奈的约定,也传递着诗人在忠于自己感受的同时,对生活的一种平常淡求的信息。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以大众接受现实的心态从心底向人们表达对生活无需奢望的诉求,也就使这首诗实现了诗人崇高灵魂的母亲形象的存在感,完成了诗人心里从真言――朴实――真爱的递进,让读者在欣赏朴素的情感中真正拥有了“真、善、美”的获得感。
艾青先生曾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在牛文丽女士《花开的样子》里,尽管有乡情、离别、写景、咏物、励志、爱情等内容或形式,可我看到了全景式的口语化精妙的道白,这种道白富有超语言的韵味,不象小说是用宏观媒介在叙事,但《花开的样子》却是用微观在说情,让人感觉在诗人的真话里见到了朴实的摇篮,在她注入思想感情之后便凝结为鲜活的、意境深远的形象来,终于被表现出来一种“抒情”的艺术:
落叶飘零久
今日随风还
掬一把热泪,闻一闻乡土
老屋升起的袅袅炊烟
温暖着我久违的记忆
…… (《回乡的路》)
诗人在这里把“掬”和“热泪”联在了一起,乍一看起来是有些不在情中,如你细细品味就不一样了。“掬”可以做形容词的,诗人是在发出心里的笑容,捧着喜悦或是感恩的泪水,又闻着故乡那勾起亲情的土,望着升腾的炊烟……这些足够温暖一个游子的心,记忆的闸门即刻如潮涌,诗人的情感也在朴实中流动和奔放,先“掬”后“闻”,虽然同为动词,可这里是“动”与“动”的递进,真言顺口而出。在音韵的运用上也为独到,先四句的韵脚落在平声,最后一句却韵锋一转落在仄声上,就象吃多了甜品,偶尔来点酸梅汤也不乏酣畅。正是这段没有华美的词汇和毫无隐喻的意境,使人们看到了真言朴实的巨大能量,一切都是善的、美的、向上的,表现了诗人扎实的生活功底,使人从心灵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更证明了艾青先生在《诗论》开篇说的“诗人必须说真话”的论断。
真实的存在,感慨之言,也就成了人们喜欢的真话。说真话也是需要灵感的,没有灵感的真话,往往就象一潭死水,没有涟漪、没有波澜,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不生动;真话是需要准确到位,不是信口张来,否则就是驴唇不对马嘴了。在《花开的样子》里,我见到诗人在说真话时也有着浪漫的形态,她把想象和物象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为什么 千百次的打转
总划不出你的心海
原来是爱的波涛
将思念的潮水
一次又一次涨起……
《思念》
这是一首由“思念”的形式而引发的爱情诗篇,诗人把向往爱的思念表现得那么真切朴实,我们虽然没看到二人卿我的情景或是恋人间罗漫蒂克的故事,可诗人在极力追问,是人,还是船?其实都不是。诗人在这里进行了巧妙的借代――波涛――潮水――思念,特别是“一次又一次涨起” ……这一句回答了千百次的追问,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在用一种自嘲自解的方式将爱推到了一个至高无尚的境界,也使人们对“思念”这个“魔咒”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平淡无奇的语言中,欣赏了语言到位、比喻准确、想象浪漫的情真意切朴实之美。
二、色彩中见情感的奔放
色彩是形象表现的聚焦点,也是诗人对作品充满匠心的表现手法。在诗人牛文丽《花开的样子》里,我们不难看到这种色彩缤纷的情感,或以字面的描绘,或以诗的格调变幻,或以韵律、感觉的配合,使诗的形象更具有立体的丰满。我们常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然是个比喻,但在诗人的作品中确是需要这样的形象流动起来,让诗美艺术与绘画艺术形成视觉冲击的一致,因为色彩在诗中不是消极的,孤立的形式美,而应是为诗美的内容服务的。法国作家大仲马在写作时,喜欢将许多枝彩笔放在旁边:激情之处用红笔,悲伤时用黑笔,写田野用绿色,写海洋用蓝色,这虽然有点简单化,但他用色彩来表现情感的态度是积极的,所以诗歌在创作中是需要“融情入色,借色生情”,在这点上,诗人牛文丽确是下了一番功夫,请看她的《风》是这样写的(节选)
风啊,你为何把命运/交给漂泊的旅途
也不肯为我/作短暂的停留
……
原来起于青O之末的你/志在的天空
彩云、雨露、草木/更需要你的
因为有你/才有彩云曼舞/才有甘甜雨露/才有荒野染绿
看似无情胜有情/黎明时分 有一滴甘露/悄悄落在我的枕边
原来那是你/带着一片云霞 悄悄来过
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什么五颜六色的字面描写,但当我们仔细欣赏这首诗之后,却在“风”中看到了那片色彩的世界,展现给人们的是广阔的天空下,那芸芸众生万物原野的繁花盛开,诗人没有用简单的字面描绘去铺垫,而是用内心充沛的色彩情感来完成所要的艺术色彩境界,在物象与物象有机联系和想象后,使人看到了一个追求美好、向往爱恋的形象。又如《一片绿叶的执着》(节选)
……
嫩绿 是春之梦/火红 是夏之梦
金黄 是秋之梦/银白 是冬之梦
……
这让人看起来,可以说是四季之梦。更是对不同色调的梦的总结。诗人并不是停留在字面的粗放描绘,此时已不是简单的物理范畴或对色彩运用的直面展示,而是向人们渲染色彩的性格,流露出诗人对色彩归宿的心里满足的亲切释怀的情愫。
心理学家曾认为,在同一环境下,色彩的不同,可以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和生活。在今天来说,这也许不是什么新奇的发现,可在具体运用和选择时,必须要与情感的基调相契合。歌德在谈诗的色彩时,曾提到有这样一位法国朋友,他的夫人把房间的家具的颜色从蓝改变为深红色,后来他对夫人谈话的声调也变得柔和了。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色彩对事物的影响是深远的、重要的。因此,一切事物对它都没有拒绝的理由。作为艺术形式的诗,其色彩在当中的运用,就更是为诗美内容服务的了,它将起到对现实生活与艺术作品完成中的情感变形作用,往往也是诗人抒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俄国著名画家列宾说:“色彩既思想。”在诗歌作品中,是用色彩和感情交溶在一起来说明思想的。色彩在诗歌表现运用中是诗人感情的调色板,又是心灵吐露的真实选择,最终还是以表现诗人在调色板中的思想旨趣为目的。
草长莺飞的时节/日子是一根长长的线
纺出无限春光/编织漂亮的霓裳
美好的日子/需要盛装打扮
请连接好每一个晨昏/不留一丝空白 空嗟叹
《美好日子》
诗人在这里是以季节为色彩依托的,采用顺势连接和拟人的表现手法,给色彩赋予生命力。在第一段里,诗人用时节――线――春光――霓裳等词的连接,编织出了诗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的绵缎,在“草长莺飞”里我们看了姹紫嫣红、繁花盛开;在“长长的线”里我们看到的是满眼缤纷的世界,在“无限春光”里正是通过满眼缤纷的“长线”纺出了美丽画图来,如同我们身着盛装的霓裳般的漂亮。这是自然空间里的想象。如站在一个艺术的高度来欣赏,也可能是诗人在寻找人生一个理想的“季节”,告诉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把握好某一个人生“季节”的节点,莫等白头悲切、仰天嗟叹……
三、自由中含韵生活之美
“真正的诗是朴素的”。这是高尔基对诗的总结的一句名言。诗的自由性,给文学形象以表现更为便利;而那种洗炼、崇高、健康或柔美的诗,往往含韵着散文之美,特别是接近口语化的诗,听起来如原生态的交流,在一瞬间也许不能勾起人们激烈的冲动,却在时间的品味中,渐渐露出原生之美,回味悠长,正如艾青先生所说:“口语是美的,它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里,它富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诗论》)。所以,有些人写了最朴实的散文,那其实是最美的诗,“淡极始知花更艳”就是这个道理。惠特曼曾说“艺术的艺术,表达的光辉和文字的光彩,都在于质朴。没有什么比质朴更好的了。”诗人牛文丽在她的集子《花开的样子》里基本上是以这种路线在行进着,她没有在斑斓绮丽的文采中去刻意修辞语言,而是在平淡朴素中展现风姿,所以,她的诗是自由的,在没有羁绊框定的结构下尽情地享受散文之美,以淡扫蛾眉,反衬出天生丽质来:
蓝天上的风筝/被狂风
折断翅膀/吹落高飞的梦想
一度迷茫/不该选择
无依无靠的天空/把命运交给飘泊的旅途
落地为泥的一瞬间/才知道生命要不断飞翔
(《风筝》)
这里象绘画一样的白描,由蓝天衬映着风筝高飞的形象直抵眼前,在词语平淡中,朴实可感;又象散文一样用家常话直抒胸意,以简单的道理而揭示意义深远。诗人又用句平意远让人们真正懂得“风筝”赋予的生命就是要不断飞翔。其朴素而不单调,明朗而不浅露,含蓄而不晦涩给这首《风筝》带来了本色而又内在的美,也就显现着散文之美……
在文学这个艺术形式中,诗与散文有着与生俱来的渊源关系。我们所说诗的散文美,也就是指诗的自由形式与语言的朴实。这种诗歌的表现方式是诗美一种原生抒情的自然流露,这在诗人牛文丽《花开的样子》里表现得较为突出,从她的集子118首诗歌中,这种“流露”仿佛变成了一股浓香扑鼻而来,是一种生活的写照,是一种意志的磨炼、更是苦与乐的交融,正如她在自序中所说:
……这些诗记录了我的过去和现在所走过的及正在走的心路历程,
每一首诗可以说都是一段岁月、一段往事的回忆和记述,蕴含
着幸福与喜悦、欢笑与泪水……
一切艺术作品生活是基础。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就更是由人类生活情感而发出的,不是凭空而想或闭门造车的。从诗人的“自序”中,我看到了她人生的坎坷,命运多舛,是生活教会了她的接纳和爱,是生活成就了她坚毅的性格,她将生活的馈赠变成朴实的情感,然后由诗代言之:
那一日 你悄悄远走/留下寂寥的山岗
绵绵苦雨/淋湿我热望的天空
伶仃的日子里/我一遍遍浅酌离愁
用密集的根系/托起盛大的祈福
哪怕霜雪满天/枝干依然挺立
寒不改叶/守望是唯一表情
哪怕寂寞殇成海/我会一直等待
等你归来时/依旧枝繁叶茂、花红柳绿
《一棵树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