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产业范例6篇

加工贸易产业

加工贸易产业范文1

【关键词】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影响

一、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加工贸易产业快速发展。贸易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26127亿美元。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不只是数字上的不断增长,其内部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工贸易形式的转变

中国加工贸易产业从80年代初的由外商提供原材料、加工贸易技术及相关设备的来料加工贸易方式,转变到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以进料加工为主的贸易方式,再到现在以外商投资为主要动力,带动各种加工贸易方式的发展,其中进料加工仍为主要方式,但多种其他方式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椐海关统计,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来料加工贸易蓬勃发展,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3.3亿美元占对外贸易总额的3.4%增加到1985年的49.1亿美元比重增至7.05%,而随后,随着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加工水平的逐步提高,进料加工方式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主要加工贸易形式(如图)。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不断发展壮大,以其为主的外商投资已成为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推动了我国进料加工水平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其成熟的技术与制造工序转移到中国,使我国进料加工贸易规模得到很大的提升,技术水平明显发展,同时也带动其他加工贸易形式的发展。

(二)加工贸易产业出口产品结构的转变

伴随着我国加工贸易方式的改变与发展,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结构也同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最初的以出口纺织品、服装和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为以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为主。在80年代加工贸易发展初期,因为我国制造水平和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等因素制约,出口的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为主,且产品的档次不高。但到90年代,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进料加工贸易方式的发展,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不仅出口额大幅提升,出口产品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转变,轻纺等初级产品的比重在逐年减小,2000年出口的纺织品总额为5208亿美元,占全国商品总出口额的20.9%,到2010年这一比重下降到13%。而随着外商投资力度在我国的扩大与深化,我国加工水平和技术水平有明显提(如图),不仅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附加值在不断提高,且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从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结构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优化与提升。

二、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积极的影响

(一)能源环境方面

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使我国对外贸易在发展的同时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和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加工贸易三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但在这高速发展的背后,却是以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为代价的。中国出口的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产品,拿焦炭为例,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焦炭生产、消费和出口国,其目前的产量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其中出口量就占了全球贸易量的近六成。但由于中国的炼焦工艺技术并不先进,生产焦炭的效率非常低,造成了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巨大浪费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经测算,每生产一吨焦炭平均要排放1吨的废水、废气和废渣,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焦炭出口量为335万吨。

而在进行结构升级后,这一现象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能源消耗较高,环境污染较大的低附加值加工项目逐渐被淘汰或被政府所禁止,如在2009国家出台的《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中,部分加工层次低,污染高、能源消耗大的商品如沥青、农药类产品等被列入目录中,这类产品的出口比重在不断下降,如钢坯及粗锻件2007年的出口量占贸易总额的0.2%到2010年这一数值下降到0.05%。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一定科技含量,附加值较高的加工项目,这些项目最大特点就是对技术的要求较高,但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也比较低。比如属于机电类的电子产品,其中核心部件芯片可能只需要几克的硅,对环境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但它所产生的利润却可能比出口比它多几十倍的初级钢铁还要多,随着这类产品出口比重的逐年增加,我国对外贸易正向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发展。

(二)促进了对外贸易整体产业升级。

在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外商投资企业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据数据显示,2007年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8311.8亿美元,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总的84.3%。虽然在现阶段大部分外商投资企业仍只将加工转配环节放到我国,但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和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选择在中国开展技术研发活动或将相对高端的制造环节放到中国,目前,已有超过1000家的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了研发机构。随着这些企业的到来,新技术,新产品也随之被带到了中国,由于加工贸易具有明显的技术外溢效应,给许多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内外贸企业提供了一个提升自身科技实力的机会,并且许多企业在此基础上又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进行自主创新,制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品,实现了企业的整体升级进而促进了外贸产业的整体升级。

(三)提高了外贸企业对动荡的外部环境的抵御能力。

中国加工贸易企业建立之初,是靠贴牌生产或出口技术含量较低的廉价初级产品的方式赚取利润。以这种生产方式发展的企业其生产的产品往往较为单一,且不具有质量技术优势,只靠价格低廉赚取微薄的利润,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都很小,一旦市场上出现波动或是大的动荡,这些小企业就很容易受沉重的打击,进而影响到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发展。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伴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中国很多外贸加工企业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关门歇业,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据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第一季度,我国对外出口401亿美元,增长率为12.8%,低于1997年同期25%的增长率。但随着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很多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转变,一方面,企业从只发展单一的盈利模式转变为多种生产盈利方式同时发展,增加出口产品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企业依据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通过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发展自主品牌等方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两方面的转变都有效降低了外部环境动荡对企业带来的风险,同样是金融危机,到2008年许多企业的境遇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东南沿海的一些国内企业,虽然出口环境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显得不容乐观,但他们依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加上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出口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比如广东雪莱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它是一家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研发生产节能灯、车用疝气金卤灯等其他特种光源和配套电子镇流器的高新技术企业,在2009年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由于受到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与往届相比,许多参展企业的交易量与往年相比都有所下滑。但雪莱特公司却逆势而上,表现仍旧可圈可点,并且据该公司的负责人介绍,2008年雪莱特的节能灯具在美国市场至少增长了60%。

三、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消极的影响

(一)对外贸易失去传统的竞争优势

对很多外贸加工企业来说,升级转型期是段艰难的时期,升级即意味着放弃原有的竞争优势,探索新的竞争优势来支撑其以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企业一方面因为放弃了劳动力—价格优势,生产成本明显提高而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新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发展成熟,无法成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新的竞争优势,再加上像印度,柬埔寨等其他经济新型国家在劳动力优势上得显现,从而使许多企业的产品出口额急速下降,在国际市场上得份额受到严重威胁与挑战,危及到企业的生存。因此,加工贸易企业如果对转型升级控制不当,反而丢掉了原有的优势而使企业无法正常的生存下去,从而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整体的发展进程。

(二)新的就业结构不平衡的出现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结构性失业

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一直是我国外贸加工产业发展最主要的竞争优势之一。但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许多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的改变,这一优势便不再成为企业主要的竞争优势,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随之凸显出来。一方面,由于企业从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大量技术水平较低的初级加工劳动力不再被企业所需要,大规模的裁员使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式前途更是一片黯淡。另一方面,企业又需要一大批拥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来操作精密仪器以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但就目前的就业市场情况来看,这类型人才的供应量十分有限,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根据相关部门显示的数据,近几年来,广州每年的技术工人(高级蓝领)的缺口为10万人,而其中拥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能人才最为缺乏。一边是大量求职者挤破脑袋就为争一个职位,一边是企业花重金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种典型的结构性失业是目前许多转型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棘手的问题。

四、相关对策

(一)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

结构性失业出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徘徊于就业市场上的剩余劳动力不具备企业所需要的相关专业技能知识。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便是对劳动力进行相关技术知识培训,以期在较短时间内弥补这一缺口。从政府角度来说,需要其加强对学校、培训机构等人才教育机构的财政、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加强这些机构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规模,企业可以主动与一些教育机构联系,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与教育机构合作建立起相关人才培养项目,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控制产业转型的发展速度

产业转型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历程,如何保证这一过程健康有效的进行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发展速度快并不意味着发展的效果好,相反,在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适当放缓转型的速度,而从各个方面加强转型的质量。我们转型是为了企业乃至整个产业能够更长远的发展下去,如果只是一味追求速度,不注意过程中的质量,随之产生的问题可不仅不会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可能反而会威胁企业自身的生存,而背离了转型的初衷

五、总结

总的来看,虽然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在给对外贸易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但从大的方面来看,它是我国外贸发展必须经历的一环,否则就无法提升对外贸易发展水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随之产生的问题,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它,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解决它,尽最大的努力避免这些问题对产业升级以及对外贸发展的制约效应。

参考文献:

[1]余玲铮.中国加工贸易现状、特征与转型升级[J].福州党校学报,2008,6.

[2]裴长洪.正确认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J].国际贸易,2008,4.

[3]刘婧.我国加工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因果关系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09,8.

加工贸易产业范文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负增长。2009 年全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下降了 14.8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下降了 2.56%。自 2009 年 8 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单月同比增长转正以来,我国进入了新一轮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期。表 1 给出了《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历年利用外资情况的整理数据和商务部网站提供的 2009 年 8 月以来的利用外资情况的资料。2010 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1057.35 亿美元,同比增长17.44%,超过了“九五”时期、“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的前三年的年平均增幅。

我国目前持续的实际利用 FDI 金额增长并不仅仅是危机之后的反弹回升,而是预示着世界经济将会出现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热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当前的 FDI 流量已出现复苏迹象,并预计 2010 年的世界 FDI流量超过 12000 亿美元,2011 年将进一步上升至 13000 亿美元至 15000 亿美元,2012 年将上升到 16000 亿美元至 20000 亿美元。

世界 FDI 流量增长和国际产业转移加速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全球的经济和金融形势得到好转,企业盈利状况和能力得到改善。根据 IMF 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 4.8%,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或其它发展中经济体,基本上均能实现一定程度的正增长。微观上来看,2010 年世界上很多企业都实现了主营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其中一些亏损企业还扭亏为盈。(2)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相继制定并出台,其产业结构调整有加快趋势。2009 年 2 月奥巴马签署了以新能源产业为核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并作出了将经济刺激资金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的承诺。欧洲和日韩也各自出台了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英国的“绿色振兴计划”、德国的“信息与通信技术 2020 创新研究计划”、韩国的“机器人强国”战略。(3)金融危机中跨国公司的受损程度控制在了一定范围内。金融危机并没有阻止生产国际化的上升势头。2009、2010 年,虽然跨国公司拥有的海外子公司附加值有所减少,但其降低幅度低于全球经济的降低幅度。2009 年跨国公司的产值在全球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创历史新高,而且其海外雇员总数也在提高。(4)各国为吸引外商投资,出台了各项有利于投资便利化的政策措施。2009 年,各国政府出台的外资政策中约有70%是支持放宽限制和促进外商投资的,各国之间共签署了 211 项新的投资协定。而且,投资争端解决(ISDS)机制也得到了改善,一些国家修订了国际投资协定中的投资者与政府间争端解决条款。总之,鉴于各种因素,我国面临着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是国际分工的模式与结构变动的结果。分工决定交换,因而对国际贸易结构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当前我国面临着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热潮,这对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来说是一次契机。尤其,本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使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不再是金额和份额的简单增加,而是有了新的发展趋势。

总量上的影响。

目前,随着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流,国家间的竞争优势不再仅仅体现在最终产品和特定产业上,而是体现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上。中间产品在国际间流动越来越频繁,因而加工贸易得以迅速发展。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过程,也是吸引 FDI 的过程。表 2 给出了根据海关统计月报的相关数据整理出的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表 2 显示,首先从加工贸易出口的企业构成来看,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较大,并且基本上逐年上升。1995 年这一比重为 57.1%,到2000 年上升至 70.6%,2009 年进一步上升至 84.1%。其次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方式构成来看,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总额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虽然处于逐年下降的状态,1995 年这一比重为 89.7%,2000 年降为81.4% ,2010 年 1-10 月 份 进 一 步 降 至71.9%,但是加工贸易在外资企业出口中所占比重,要显著高于各类性质企业的平均水平,20101-10 月份,加工贸易在外资企业出口中的比重为 71.9%,在各类企业出口中的比重为 47.0%,高出 24.9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主体,我国加工贸易的规模与 FDI 额直接相关,因而外商直接投资带动了我国加工贸易的规模扩大。

结构上的影响。

我国加工贸易保持总量快速增加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包括产业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和投资主体结构的变化。这都与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变化密不可分。对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加工贸易的优势主要在于服装、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生产较少。90 年代中期开始,机电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生产迅速发展,形成了劳动密集型加工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加工并重的格局。表 3 显示的是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势产业和加工贸易的优势产业的变动情况。从表 3 中可看出,纺织产业由 1995 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中的制造业第一位,降至 2000 年的第三位,再降至 2008 年的第五位,份额连续下降;而电子通信和机械设备产业的份额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再看加工贸易的优势产业变动情况,机电产品虽然在加工贸易出口中排名不变,但份额增长迅速,由 1995 年的 28.24%增至 2000 年的 43.22%,再到 2008 年的 64.67%;而纺织品虽然一直占据第二位,但份额呈直线下降。由此可见,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基本同步的,国际产业转移的高级化必然引起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高级化。

对贸易方式结构的影响。

我国的加工贸易以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两种方式为主。改革开放初,加工贸易以来料加工方式为主,1989 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额占加工贸易的比重为 53.1%,首次超过来料加工的比重。后来,进料加工贸易的份额逐年增加,1995 年进料加工贸易与来料加工装配贸易的比例为 2.6∶1,2007 年这一比例为 3.8∶1。表 4 给出的是我国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内需率及其增长率的变动,以及与 FDI 增长率的比较。从表 4 中可知,进料加工的出口与进口的差值远高于来料加工,其能够带动国内配套的原材料、零部件及除生产所需原材料、零部件外的其它生产消费的迅速扩大,也就是其内需率的持续提高。这必将也能够带动国内配套值的提高。因而,进料加工比重的扩大,能够带动整个加工贸易的附加值的提高,改善贸易条件。从表 4 中还可以看出,进料加工内需率增长幅度的变动,是与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幅度的变动基本同步的。可见,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变动能够引起我国加工贸易方式结构的变动。

对投资主体结构的影响。

我国的加工贸易投资主体结构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变动而变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初,加工贸易以来料加工为主,同时投资主体以东南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为主,主要是承接香港企业转送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业务。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中期,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开始转向机电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因而逐渐形成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再后来,由于国际产业转移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加速,以及国内企业结构的各种因素,外资企业成为了加工贸易的主要微观组织。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为 84.1%,2010 年,这一比重为 83.7%。在机电产品和其它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上,外资企业的比重更高。这将有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我国内资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能力的培养。

国际产业转移机遇下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战略

加工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能够对贸易各方带来各种利益,而且能够推动国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以及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在即将到来的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中,我国的加工贸易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机遇。我们应采取有效战略,保持加工贸易的总量的持续发展,并使其内部结构得到优化。

认清形势,总结历史规律。

为了认清当前的形势,我们需要对加工贸易与国际产业转移的相互关系的客观规律进行认真总结。回顾历史,每一次外商直接投资的大规模增长都能够引起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而且能带动其产业结构、方式结构和主体结构的变动。目前,跨国公司有将整个价值链中更多的环节纳入转移内容中的趋势,而且越来越多的高端制造业企业参与到了国际产业梯度转移之中,因而这给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发展、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甚至是其自身内涵的丰富化,都提供了重要的机会。我们应在认清这种关联性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对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内产业转移的关系的研究。国际产业转移加速必然引起国内产业转移。虽然加工贸易由于运输条件、交易效率等因素的限制,还不具备直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条件,但是可以依据现有条件,形成东中西部的产业联动,尽量扩大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基地和需求市场的范围。制定加工贸易发展战略,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的关系、加工贸易的波动性和加工贸易的替代竞争等问题。总之,加工贸易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建立在通过总结经验规律来认清环境的基础之上。

发挥优势,保持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走的是一条多层次的发展道路,也就是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相结合、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相结合。虽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这说明各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是由我国当时的客观条件所必然导致的。虽然加工贸易的前后相关联和溢出效应不如一般贸易,但我国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两者并举才能够实现外贸的健康发展,并获得动态比较优势。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必须得有附加值较低的外向型产业来保障国内就业。因此,不能简单地看待贸易方式结构的调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不是替代关系,现阶段保障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目前,虽然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而且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替代竞争加剧,但是这都是由我国劳动者素质提高和法制健全所导致的,其它发展中国家能够替代中国承接的只是部分产业领域或者更加低端的领域,而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国际产业转移更加需要中国这种结构的劳动群体来完成全球价值链的重塑。在这一过程中,加工贸易这种贸易方式仍是一种重要载体和途径。同时,我国应充分重视动态比较优势的培育,确定适合我国长期发展的目标产业,使其确立该产业的国际市场主导地位,从而打破被动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路径。

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要素。

我国的加工贸易应利用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热潮,主动调节其内部结构。

第一,进一步调整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我国应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具有更高技术水平、更大附加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放在我国来完成,并争取其将研发、营销机构转移到我国。我国应遵照最新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将新能源、信息网络、光电、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加工贸易向高端产业环节升级的主攻方向。另外,应加强利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出口产业,走出质量效益型的发展之路。同时,出台各项政策,为促进加工贸易中对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的打造良好环境,形成以模仿创新带动自主创新的模式。

加工贸易产业范文3

一、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国际趋势

(一)跨国公司战略的改变与产业的全球化

20世纪60年代,产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使得跨国公司根据主要的地缘或者国家市场建立竞争优势的经营战略难以应对,于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和建立生产体系便成为获得、保持与加强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这样,跨国公司开始了由面向东道国市场的单一的独立战略和简单一体化战略向复合一体化战略的转变。

在复合一体化战略下,跨国公司体系内的职能分工逐步集中化和专业化,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按照各自竞争优势分置于价值链的不同位置上,形成了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垂直或水平分工。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分工体系将位于不同国家的子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分工和有机结合,使分布于不同国家和区域的生产过程之间建立了高度依存的关系,一个以价值增值链为纽带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便建立起来。在跨国公司组织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中,各国生产能力均被纳入其中,根据它们的产业竞争优势位居全球化产品价值链的一个或数个环节。于是,各国由各不相同但相对完整的产业组成的传统的产业结构状况逐步改变成为由不同产业的不同环节组成的群体结构,这些结构的共同特点是能够充分体现和发挥该国的比较优势,具备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集中发展各产业中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拥有技术优势的国家则集中发展各产业中技术密集的生产环节,它们共同组成国际生产的全部。产业的全球化态势由此形成。

(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新格局

产业全球化发展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

首先,就国际分工而言,产业内部分工代替产业间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

在新的分工格局下,特定行业最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占据具有垄断地位的战略环节,提供着价值链上最多的价值增加量;特定行业中竞争力强的若干少数国家占据寡头优势环节,提供价值链上相对较多的价值增加量;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国家占据不完全竞争环节,提供一定的价值量;而在价值链中不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只能占据价值链中完全竞争环节,在价值链生产中提供很小的价值增加量。

因此,从产业的国际竞争角度看,国际产业分工的内部化使得一国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于最终产品和某个特定产业上,而是体现在该国在全球化产业的价值链中所占据的环节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全球化产业的成长过程,事实上就成为不断培育和积累竞争优势,由非战略环节一步步向战略环节挺进的过程。

其次,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影响下,国际贸易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产业内贸易代替产业间贸易迅速增长,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主体,加工贸易成为国际产业分工和交换的必要形式。

随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进口中间产品加工复出口,或者海外加工直接转口,成为各国企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中普遍采用的形式。传统意义上完全由一国生产的纯粹“本国产品”的一般贸易出口会越来越少,中间产品的贸易规模会越来越大,现代广义的加工贸易成为产业全球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主要实现形式,成为现代产业分工和国际交换的重要载体。

因此,加工贸易在新的分工格局下较之一般贸易更具普遍性,区分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在许多情况下将变得没有实质意义。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工贸易既是发展中国家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营销网络、促进出口和提升出口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它们利用外资带动国内产业参与国际分工、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三)加工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

在产业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不再仅仅是简单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转换,而且还包含由同一产业内部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升级转换。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产业中由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升级转换,表现在生产和出口上,将呈现出如下阶梯状演进: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生产和出口——零部件的分包生产和出口——中间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国外品牌产品的生产和出口(OEM和ODM)——自创品牌的生产和出口。在最初的组装生产阶段,发展中国家利用天赋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与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和营销优势相结合,参与国际分工,获取贸易利益;随着资金、技术优势的逐步积累和关联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由零部件的生产和出口渐次向中间产品、整件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阶梯提升。在达到最后阶梯之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基本都属于加工贸易形态。

在发展中国家上述阶梯状递进过程中,跨国公司的一揽子直接投资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路径,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不仅为发展中国家带入了产业成长所必须而发展中国家又十分缺乏的资金和技术,而且提供了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同时,子公司和合资企业的存在与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和关联效应,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迅速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可以由此逐步积累资金优势,提高技术水平,发展关联产业,从而较为迅速和有效地建立和发展现代产业。因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带动的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化产业的生产体系,逐步由低附加值的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演进的重要而且便捷的途径。

(四)高新技术产业的全球化与加工贸易

高科技产业不仅具有远大的市场发展前景,而且对其他传统技术产业的更新改造具有积极影响,是决定民族经济未来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和资料来源的限制,我们目前对全球高新技术产业中的跨国投资状况难以作直接的统计和评估。但根据对联合国有关资料的统计分析,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更为鲜明的全球化发展特征,跨国公司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更为广泛,扩张速度也更为迅速(潘悦:《高新技术产业中跨国投资的趋势与影响》,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第5期)。

高新技术产业的全球化发展使得加工贸易成为各国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若能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则对于其摆脱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利益分配中长期被动不利的局面,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因此,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融入高新技术产业跨国公司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跳跃式发展的捷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龙”正是承接了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外包加工和其它配套业务,顺利地实现了产业的升级换代。

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的激烈竞争和扩张加速了这些产业中的相关链条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继亚洲“四小龙”之后,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 后期又出现了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态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转移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无形中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之间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竞争。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激烈竞争,需要充分的重视和鼓励。

二、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分析

(一)加工贸易产业分布的结构优化

加工贸易的发展在我国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在每一阶段里,投资主体的不同产生投资产业的分布差异,我国加工贸易也在诸生产要素的积累中不断提升着产业构成的水平。改革开放之初,加工贸易以来料加工为主,投资主体是与港、台、澳比邻的东南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主营港澳地区转移而来的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生产,工艺简单,加工费低廉,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占据了其中相当大的比例;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加工贸易以进料加工为主,亚洲“四小龙”成为加工贸易的投资主体,他们向我国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直接动力,服装、纺织、皮革制品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90年代初期开始,加工贸易进入外商投资发展的新阶段,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电子、电气设备、办公用品、通讯、计算机及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产品的生产及制成品的组装在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稳步拓展,中国出口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加工贸易由此呈现出劳动密集型行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并重的态势。90年代后期,加工贸易中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品达到了40%。

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出口产品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外在反映,因而,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变化能够概括地反映我国加工贸易在上述发展中出现的产业升级和转换状况。表1展示了90年代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主要出口产品总额的增长状况,表2则展示了加工贸易各类产品在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中比重的变化。表1

加工贸易主要出口产品增长状况(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

根据表1的数据,1992年至2000年,机电、车船设备、化工、纸制品、木制品、塑胶制品和仪器仪表的加工贸易出口都获得了2倍以上的增长,其中机电产品增长近6倍。90年代后期与前期相比,机电、车船设备的增长速度加速提升,而皮革和鞋帽的增长速度则显著下降,表明机电产品为代表的资本燉技术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的增长处于加速状态,而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的增长处于明显减速状态,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化趋势十分明朗。

表2

加工贸易主要出口产品的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

表3

中国加工贸易强势产业(%)

资料来源:表2。

表2显示的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变化更能够反映出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状况。根据表2提供的数据,1992年,占加工贸易出口前五位的产品分别是纺织、机电、鞋帽、杂项制品和皮革,其中,纺织和机电产品是出口的支柱产品;1995年,机电和纺织产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比重也出现了同样的转换,仪器仪表替代皮革进入前五位;2000年,产品位次没有变化,但机电产品的比重已攀升至43.22%,纺织产品的比重降至14.85%,其他产品的比重则在10%以下。加工贸易以机电产品为主的局面已经形成,若将机电、车船设备、仪器仪表和化工归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则这部分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31.54%增长到2000年的54.37%,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已超过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将加工贸易出口前五位产品排序状况列表,得表3。

(二)加工贸易产业内部的阶梯递升

在产业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由于产业间分工和贸易越来越被产业内分工和贸易所替代,国家燉地区之间按照比较优势分居同一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因此,出口产品的产业类别逐渐不能十分准确地反映各经济体在产业链条中位置的变化,加工贸易产品的增值率便成为能够准确提供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状态的判断指标。

表4

加工贸易附加值的变化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

表4显示了90年代以来中国加工贸易的总体增值率状况。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在9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增长,到90年代后期已达到50%上下,这与80年代中后期15%左右的增值率形成鲜明对比,说明我国加工贸易已经走出仅仅收取廉价加工费的阶段,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在加长,我国产业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在提升。

进一步的考察还可以通过产品性质的一系列指标,来测度加工贸易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位置的变化,进而确认其在全球化产业内的升级换代状况。根据课题组对全国611家加工贸易企业问卷调研结果的分析,约有35%的有效样本企业已进入中间产品的生产阶段,20%的有效样本企业在零部件的生产阶段,56%的有效样本企业在成品组装阶段(见表5)(由于多数问卷问题可以复选,因此,除表中列明外,各项选择占样本百分比的和大于100%)。加工贸易产品的上述阶梯分布状态,说明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并非全部从事各产业的简单组装工序,相反,已有1燉3强的企业进入了中间产品的生产阶段,我国加工贸易已摆脱了简单组装加工基地的地位。

由于先进机器设备的发明和使用,大量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生产既可以采用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也可以将技术物化,采用使用大量机器设备、雇用简单劳动力的方式,因此,仅以阶梯分布还难以准确显现加工贸易的要素含量,进而判断其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表3.7显示了课题组调研结果,样本企业中,67%的企业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生产,8%的企业从事的是资本密集型生产,17%的企业从事的是技术密集型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和为25%,表明我国四分之一的加工贸易/!/为非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加工。

归结起来,我国加工贸易生产和出口的基本状况是,54%的出口产品是资本燉技术密集型产品,实现了50%左右的增值率,35%的企业从事中间产品生产,25%的企业生产属资本燉技术密集型。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尽管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体存在着较大差距,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加工贸易确实实现了产业升级,并且,这一升级进程是十分显著的。

表5

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的阶梯递升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6

加工贸易的要素密集度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三、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按照跨国公司投资战略的市场导向进行划分,进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分为两类:实施浅度一体化战略的企业(面向中国市场)和实施深度一体化战略的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后者便是加工贸易的主体。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积极影响中相当大的比重是通过加工贸易投资实现的。

外商投资带动的加工贸易发展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度的提高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影响。改革开放前期,我国轻重工业的发展长期失衡,与整体国民经济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后,加工贸易在纺织、电子、轻工机械和家电等行业的投资,一方面从总体上改善了轻、重工业结构的失衡局面,另一方面也迅速提高了这些部门的生产和技术水平,并使这些部门迅速获得了国际竞争力。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在化工、机电等资金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计算机、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猛增长,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也呈加速增长状态。表7显示了80年代以来按照附加值计算和衡量的制造业内部产出结构的变化。从表中可以看到,20年来制造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其中,加工贸易集中的电子及

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等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高科技产业增长速度尤为明显。

分阶段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看出,不同产业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变化有所差异,产业结构在90年代的变动状况比80年代更为剧烈。在升幅较大的产业群体中,服装业的提升主要发生在90年代上半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90年代提升速度加快,电子产业在90年代后半期的增幅尤其明显,说明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与作用的显著提高主要发生在90年代。上述产业在制造业中比重依次提升的顺序,与加工贸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吻合。表7

制造业产出结构的变化(MVA)(1980~199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3)和《中国统计年鉴》(1997,1999)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依据制造业各行业的附加值产出状况和它们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可以得到不同时期的强势产业组合(见表8),将表8制造业强势产业与表3加工贸易强势行业及表1加工贸易增长状况作对照,可以看到,强势产业中的全球化产业都是加工贸易增长最快的行业,其中,强势产业中排名提升最快的电子和运输设备的加工贸易增速尤为明显。电气机械产业在强势产业中位居后位,但机电产品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外突出,如果机电产业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作用得到发挥,则该行业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亟待升级的产业结构将产生有益的推动作用。

综合考察表明,加工贸易发展和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在总体趋势和动态阶段性变化上都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一致性,结合外商投资推动的加工贸易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等诸要素的形成和积累中所产生的促进作用(课题组:迈向市场经济的前沿——加工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总体作用评价,国际贸易,2000年第9期),我们可以充分肯定外商投资和加工贸易发展对中国产业升级的积极影响。

表8

制造业强势产业的变化(1980~1999,%)

资料来源:表7。

四、加工贸易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加工贸易发展对我国产业升级的积极影响在高新技术产业成长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经过改革开放10多年的发展,中国具备了较强的加工生产能力。到90年代中后期,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产业基础、科技和人力方面的相对优势吸引着跨国公司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跨国公司将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相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及非关键的技术密集型环节置于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力资源密集区,这些子公司大都采取加工贸易方式运营。同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亚洲“四小龙”也将中国作为其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将其在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链条中的部分劳动力较为密集的环节逐步移入中国。

外商直接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高速增长。1993~1998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4%,高于全部制造业11.0%的平均水平,同期,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9.9%,同样显著高于全部制造业的7.1%的平均水平。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占申请专利数的2燉3,占出口值的3燉4。这个趋势随着我国外资引进的不断增长而加速发展,加工贸易在此发展中的作用尤为明显。

表9

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构成(亿美元)

资料来源:科技部。

从表9中可以看到,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90年代中期以来迅速增长,出口增长速度尤为显著。在进口中,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比重大致相当,但在出口中,一般贸易的比重远远小于加工贸易,并且,一般贸易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大幅下降,加工贸易出口比重显著上升。到1999年,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上升至88.6%,一般贸易下滑至8.8%。在加工贸易的增长中,来料加工规模没有太大变化,主要增长来自外资企业的进料加工。可见,加工贸易带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成长构建了初步的规模。

加工贸易产业范文4

依托工业园区发展新疆加工贸易的重要性分析

(一)新疆工业园区发展现状目前,新疆已有各类园区60个(包括兵团5个),其中部级园区15个,省级开发区45个,部级园区中经济技术开发区6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边境经济合作区4个、跨境经济合作区1个、出口加工区1个、综合保税区1个①。各类园区工业基本涵盖了煤炭、石油、钢铁、电力、装备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新疆重点产业,截至2010年末,各园区入驻企业近1万家,从业人员37.8万人。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668家,资产达到2271.9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8.7%,实现工业总产值1801.8亿元,占33.7%;利税342.3亿元,占25.0%。2010年,入驻园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比上年增长18.2%;总资产增长42.7%,主营业务收入增长42.2%,实现利税增长30.9%。多数指标的增幅均高于新疆工业发展的平均水平②。60家以先进制造业、高科技新兴产业、国际贸易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工业园区沿主要交通干线、资源带和边境线呈“点轴式”分布于全疆,通过产业集聚与产业延伸,促进了新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末,52家工业园区在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总值、进出口总额、税收收入等各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见表2),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大引擎,新疆吸引内外资、引进技术的重要基地和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及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二)依托园区发展新疆加工贸易的必要性1.依托园区发展加工贸易是新疆应对国内外竞争的现实选择。近年来,虽然新疆边境贸易迅速发展,但新疆沿边及口岸地区经济实力还不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单一,与周边国家互补性和竞争力不强,总体上仍发挥着初级商品贸易通道的作用,新疆向西出口商品中新疆地产品不足30%,且多是以旅购为主的边境小额贸易;进口资源的70%以上直接输往内地,新疆本地深加工较少,有实力的外经贸企业较少。随着我国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期的到来,国内区域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周边国家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沿海发达省区进入周边国家市场的强劲势头对新疆形成倒逼压力,新疆在中亚各国贸易优势地位面临严峻挑战,急需通过发展出口加工贸易突破困境,获得竞争力提升。2.各类工业园区是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最具活力的载体。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对新疆经济发展特殊的扶持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体系,使园区成为具有承接产业转移、培育产业集群、加速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建设的最具活力的载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张春贤书记也在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强、辐射带动能力大的产业园区,提高园区对项目的吸纳和承载力、对生产要素的聚集力。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在承载产业聚集和工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并使之成为新疆特色加工产业和加工贸易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无疑是一种明智和现实的选择。3.依托园区发展加工贸易是充分利用新疆区位和资源优势,开拓周边国家市场,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出发点。受新疆工业化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产业配套能力较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新疆经济结构中外向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国民经济的外贸依存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全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59.2%,东部地区平均达到80%以上,而新疆仅为36.7%。目前,新疆园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47%,高于新疆平均水平,是新疆外向型产业的核心区域。以园区为载体,吸引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资本投资新疆,既可以充分利用新疆的地缘及资源优势开拓中亚市场,乃至西亚、俄罗斯,还可以通过加工从中亚进口的初级原材料商品提高附加值,再供应中国内地市场,把东部地区过剩的产业资本、经济适用的工艺技术与新疆地缘及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使新疆不再仅仅是一个商品的集散中心和转运站[4]。

依托各类工业园区发展新疆特色加工贸易的对策

加工贸易产业范文5

关键词:转型升级;加工贸易;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05502

1南宁市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

南宁市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但是与国内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相比,差距亦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在新的一轮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积极应对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做好新一轮承接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转移的大文章,对南宁的经济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南宁市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沿海省份的省会城市,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2008年4月以来,配合国家加工贸易政策导向,并结合市情,南宁市把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重点放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区域,综合采取多种方式,吸引这些区域内发展程度较高的加工贸易型企业来南宁投资,加工贸易发展势头迅猛,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工作成果凸现。目前,南宁市共引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企业17家,注册资本合计9.23亿元,投资总额达22.63亿元,已经涌现出了南宁富宁精密电子有限公司、丰达电机(南宁)有限公司等一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明星企业。在这批转移企业的带动下,南宁市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1.18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2011亿美元,5年间增长17.04倍;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从2008年的6.31%增长到48.49%,5年间增长7.68倍。2012年,南宁市加工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90.60%,首次超越一般贸易,成为南宁市第一大贸易方式;发展规模位居全区之首,占广西加工贸易总额2/5强。仅用了5年时间,南宁市加工贸易便走出了一条突出特色优势产业、有机结合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和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被自治区商务厅树立为全区发展加工贸易、推动转型升级的先进典范。

图1南宁市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及其所占比重从加工贸易出口来看,2008年南宁市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为0.83亿美元,到2012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12.29亿美元,5年增长14.81倍。2012年南宁市加工贸易出口同比增长150.00%,占同期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8年的5.23%增长到48.83%,5年间增长9.34倍。

图2南宁市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及其所占比重从加工贸易进口来看,2008年南宁市加工贸易进口总额为0.35亿美元,到2012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7.82亿美元,5年增长22.34倍。2012年南宁市加工贸易进口同比增长290.11%,占同期对外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从2008年的12.28%增长到48%,5年增长3.91倍。

图3南宁市加工贸易进口总额及其所占比重南宁市加工贸易的发展,对稳定外贸增长,优化外贸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乡就业,带动片区消费,增加居民收入,溢出效应明显。对于南宁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成效显著。

2南宁市承接和发展加工贸易的制约因素

2.1物流成本相对较高

加工贸易对物流和交通条件高度依赖,南宁市目前承接和发展加工贸易面临的突出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物流成本略高。根据近年对加工贸易企业的调研情况反映,南宁市加工贸易企业物流成本高于珠三角地区10%左右,是制约企业梯度转移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当前情况下,南宁市大多数产品还是需要通过广东口岸进出境,加工贸易企业转移前后的物流费用支出和流转时效性差别较大。

2.2加工贸易基础较为薄弱

虽然经过了5年高速发展,但截至2012年南宁市加工贸易进出口也仅有20.11亿美元,规模仍然严重偏小。另一方面,连续5年的高速增长,使得南宁市加工贸易规模扩大了45倍,加工贸易发展趋势上已经从高速增长期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发达国家复苏缓慢致使产业转移趋于谨慎,在2011年富士康落户后,南宁市已经没有新增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项目。

3南宁市承接和促进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设计

3.1战略定位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南宁市区域优势和多重叠加的政策优势,实施“沿海+内陆”双轮驱动的加工贸易发展战略。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水平承接、高强度投入、高效率服务、高效益产出的总体要求,全力推进承接国内外加工贸易产业向南宁市进行转移,积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的有机融合,促进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以承接和发展高附加值加工贸易产业为引领,大力开拓“外接订单”、“本地配套”、“内外兼销”、“快捷物流”等“沿海+内陆”双重模式的加工贸易,形成从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到技术密集多要素、多层次、多产业的加工贸易产业结构。

3.2总体目标

重点瞄准跨国公司非核心生产业务和东部发达地区成熟产业的转移,主动承接服装、鞋类、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机电、装备制造等资本密集型产业项目,以及电子信息等快进快出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项目;形成轻工纺织、机电设备、电子信息等为主导的若干个优势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延长加工贸易产业价值链,促进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率先转型升级。

3.3产业导向

按照有利于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和与现有产业基础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南宁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七大产业”(铝深加工、电子信息、机械汽配、消费品工业、食品加工、服装、家具产业)为重点,加大加工贸易产业的承接工作。

一是大力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承接、改造和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电、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劳动力本地就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

二是承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示范带动作用,承接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机电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三是积极承接发展配套产业。改善加工贸易配套条件,积极围绕南宁市现有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承接配套转移,注重集群配套项目引进,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片的良好效益,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四是发展生产业。积极发展与加工贸易相关的运输、仓储、物流、人力资源市场、检测维修等生产业,通过加工贸易带动生产业发展。

3.4发展思路

3.4.1加快平台建设,增强承接能力

规划重点承接区域。把现有各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以下简称各工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平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

建设完善发展平台。各工业园区要进一步完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员工生活区、商业、餐饮、娱乐休闲、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金融、交通、治安等配套设施及环保设施,努力为加工贸易发展提供良好服务平台。要在园区内划出一定区域,专门用于承接产业转移。要集中规划建设标准厂房,推进集约用地。建议市财政连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产业园区、工业园区、保税物流园区承接和发展加工贸易,改善承接加工贸易企业的园区基础设施,补助重点加工贸易企业出口物流运输。

3.4.2加大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

确定加工贸易企业依靠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要抓紧调查,摸清加工贸易企业发展方向,针对不同的类型区别扶持,如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自有品牌的、有市场发展空间的等不同需求不同类别有针对性地加以扶持。

推进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坚持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市场运营的原则,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力推进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健全科技创新平台的管理制度,促进科技创新平台与产业界的产学研合作。鼓励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服装、纺织、物流、商贸服务等产业集群为依托,推动“行业扎堆”向“产业集聚”转变,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

4南宁市承接和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4.1鼓励各类平台制定扶持政策,承接加工贸易企业进驻

各县区、开发区尽快制定扶持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南宁市的加工贸易产业发展,要靠各县、区、开发区的积极参与,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最终实现加工贸易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型、产业链条由短向长转变、经营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营销市场由出口为主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并举转变。调动各县、区、开发区发展加工贸易的积极性,研究制订引导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大、带动配套能力强的加工贸易企业进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的扶持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保税物流和研发、检测维修等保税服务业务。

4.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优化加工贸易产业发展软环境

制定承接和发展加工贸易专项优惠政策。结合南宁市实际,用好用足国家加工贸易新政策、新企业所得税法及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各县区、各部门都要尽快出台一系列针对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企业的具体扶持措施,使得政策能够切实落地,企业能够切实享受。

4.3深化加工贸易审批制度改革

精简加工贸易审批业务。按照“宽进严管”的原则,进一步精简加工贸易审批业务,监管对象逐步实现从加工贸易合同向企业个体转变,强化企业经营后续监管,构建快速便捷、监管有力的管理模式。精简海关业务审批流程。海关部门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内销手续,实行“集中申报”,适应企业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简化保税货物外发加工审批手续,提高深加工结转审批效率,提速结转通关,促进相关产业上下游链条纵向延伸。

参考文献

[1]林立.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研究[J].企业管理,2012.

[2]杨春生.广东省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战略[J].特区经济,2007.

[3]张天桂.WTO体制下加工贸易的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J].乡镇企业,2009,(10).

[4]闫国庆,陈丽静.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5.

[5]潘永源.加工贸易之我见[J].经济学动态,1999,(10).

加工贸易产业范文6

[关键词]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1-0027-02

一、引言

我国加工贸易自1979年以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高速度、跨越式的发展,水平档次也在不断提高,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已经连续多年占据全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国的贸易结构,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使我国迅速成长为贸易大国。因此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的研究多从定性角度来研究影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因素,缺乏经验证据的支持,本文在实证方面作出尝试,以期对已有的相关研究作补充。

二、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发能力

在掌握复杂技术的过程中,一国的研发投入往往起到关键性作用。在成功将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中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引入到我国加工贸易中后,加快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加快从模仿创新转化为自主创新,这是加工贸易技术升级和增值率提高的重要途径。

(二)外商直接投资

从有关理论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一国贸易结构优化的直接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资本、技术等“一揽子”生产要素流入,改变东道国的资本结构,进而直接促进东道国的贸易结构优化;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使东道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改变了该国的消费需求结构,从而间接地促进东道国的贸易结构优化。另外,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市场对当地企业形成竞争示范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东道国贸易结构优化。

(三)产业基础

从长期的经济发展来看,一国贸易结构的升级必须由该国国内产业的发展作支撑,国内产业结构是贸易结构形成的内部条件。经过数十年的工业化建设,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强大的制造能力。尤其是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顺应了国际制造业平台的要求,已经具备了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制造能力,特别是在一些新兴制造业领域表现尤为明显。

(四)劳动力因素

根据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要素条件对一国产业竞争优势的获得至关重要。我国这种优势主要表现为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我国的加工贸易目前仍然处于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阶段,在一定时期内,要素禀赋结构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目前,我国新兴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需要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而我国高级技工却供给不足,尤其是具备专业技术和外经贸业务知识、熟悉国际经贸法律和市场营销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因此,劳动力供给状况与加工贸易升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成为我国加工贸易顺利转型升级的障碍之一。

(五)对外贸易开放度

对外贸易开放度和对加工贸易的优惠政策是加工贸易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外贸易开放度反映了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程度,经济环境开放程度和国内市场对外开放领域大小,更加开放透明的贸易政策有利于加工贸易企业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对外贸易开放度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三、我国加工贸易升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和模型的构建

选取1997—2009年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北京、天津、山东、福建加工贸易全国排名前八的省、市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因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这八个省市,对我国加工贸易情况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选取加工贸易增值率ICRit用作反映加工贸易产业升级水平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ICRit=p_exit-p_imitp_imit

这里,p_exit表示第i个省加工贸易出口额,p_imit表示该省加工贸易进口额。这里的数据来源于各省的统计年鉴。

地区研发能力R&Dit为研发投入变量,用各省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GDP的比重。

外商直接投资FDIit变量的指标采用各省FDI流入量的增长率。

产业基础Manuit变量,由于制造业产值数据获取的限制,用各省工业产值与GDP的比率来近似反映其加工贸易的产业基础。

劳动力投入Labit变量,出于数据可获得性考虑,使用制造业职工数与全体职工数的比率。

劳动力禀赋Humit的度量本文选取劳动者报酬法,采用制造业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率。

经济开放度Opennessit采用贸易依存度指标,即一国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

以上研发投入变量R&Dit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网,其他均来自各省统计年鉴。

构造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如下:

ICRit=Ci+αR&Dit+βFDIit+χManuit+δLabit+εHumit+Opennessit+μit

i=1,2,……,8

t=1997,1998,……,2009

模型中i代表省份,t代表年份,μ是随机扰动项,体现其他未考虑的因素对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影响。本文采用的统计软件是Eviews 6.0。

(二)计量结果分析

在面板数据模型中,分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两种。考虑到研究的严谨性,需要进行Hausman检验方能确定采用哪种模型。用面板数据构造随机效应模型,得到P值为0.0043

根据以上检验结果,本文对该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见表1。

第一,从回归结果来看,度量地区研发能力的变量R&D比较显著,回归结果显示R&D变量系数在19.5左右,即研发投入每增加1个点,加工贸易产业增值率则增加19.5个点。这说明地区研发能力对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在所有的因素中是最明显的,可见较强的研发和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为加工贸易向上下游产业链的扩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第二,度量外商投资水平的变量是不显著的,在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方面,FDI的促进作用可能只存在于加工贸易开展初期。这说明我国的创新能力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阻碍了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吸收能力,降低了FDI对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溢出效应。

第三,产业基础变量MANU系数在模型中是高度显著的正值。说明了制造业基础对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重要影响。20世纪90年代后加工贸易委托商主动将部分生产环节移交给加工贸易企业,并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的可能性较小。但如果发展中国家有相关的制造业基础,那么本土企业就更容易在加工过程中主动吸收先进技术,实现产业升级。

第四,度量劳动力投入的变量LAB在模型中的回归系数在0.78左右,且都在1%的显著水平下统计显著。劳动力投入LAB对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作用比较明显,即劳动力投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增值率增长0.78个百分点。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仍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

第五,度量人力资源禀赋的变量HUM在模型中的回归系数为0.96左右,也比较显著,这说明人力资源禀赋是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关键,高素质的劳动力供给对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六,度量经济开放程度的变量OPENNESS的系数为负数并且在10%的水平下显著,说明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使得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容易受控制,潜在的风险性大,当主要出口市场需求萎缩的时候,我国加工贸易会大受影响。

以上分析说明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内在促进机制还不成熟,尤其是研发投入、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和使用外资等关键因素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过高的贸易开放度也是制约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因素。因此,应立足增强本土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区分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立足劳动密集产业,强化人力资本积累和培育,促进产业关联和发展产业集群,以及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来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黄菁,杨三根.中国加工贸易结构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1):41-47.

[2]叶红雨.基于国内价值链培育的中国IC产业互动发展障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8).

[3]周丽,黄原.中国与东盟五国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