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路分析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路分析基础

电路分析基础范文1

关键词:软土地基;输电线路;杆塔基础

1引言

输电线路杆塔地下部分总体为基础,基础是稳固输电线路杆塔,输电线路基础施工是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普通土坑的开挖前都必须做好复测和分坑工作。

输电线路施工复测是指线路施工前,施工单位对设计部门已测定线路中心线上各直线桩,杆塔位中心桩及转角塔位桩位置,档距和断面高程进行全面复核测量。若偏差超过允许范围时,必须查明原因并予以纠正,根据定位的中心桩位,基础类型依照设计图纸规定尺寸进行坑口放样工作为分坑测量,通常把这两步工作统称为复测分坑,分坑可用经纬仪及皮尺进行分坑。

2 软弱地基高压输电线路杆塔基础分析

软弱地基是高压输电线路建设经常遇到问题,软弱地基对输电线路影响是最明显,一旦在施工中出现差错就会造成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导致杆塔倾斜,造成重大事故,在工程建设各个环节都必须高度重视软弱地基问题。

2.1勘测设计方面

在工程勘查阶段首先要确定线路的走向,是线路走向沿线地区具有良好地质条件,尽量避开软弱地基,如果对于路线走向无法避开软弱地基桩位,要选择合适杆塔、基础型式确保工程质量,在地形条件允许情况下首先选用拉线杆塔,当软弱土层较浅时宜选用浅埋直立柱大板式基础,挖去软土层后换填良好土进行填筑碾压,当软弱层较深可采用于木桩铺垫层办法增加地基承载力或者采用桩基础。地基承载力较低时(一般[R]≤50kPa)对于转角塔和大负荷直线塔宜选用桩基础。一般慎用主角钢插入式斜柱基础,因为基础稍有不均匀沉降,铁塔主材与主角钢很难连接造成结构性破坏。

对基底采用加固措施按设计要求进行加固,采用加石块充填加固在最后一层土挖至设计深度时抛入预先准备石块,将石块夯入土中至密实为止并清理被挤出表面的软土再铺上碎石;采用清淤加木桩按要求清去顶层淤泥后打人木桩再充填砂层,清理被挤出软土,灌水让砂层沉实,对于需要铺混凝土垫层,垫层铺好后需要停留48 h才能制模浇制基础以使垫层有充分凝固时间。

2.2工程施工方面

软弱地基杆塔基础施工关键是要做好基坑开挖和混凝土浇制过程排水措施,尽量避免基底原状土受到扰动。

测量人员用全站仪精确测量基槽平面位置,根据底面尺寸及埋置深度、地质水文条件等确定基坑开挖尺寸。基坑底平面尺寸比结构物基础设计尺寸各边加宽1.5m。由测量人员定出开挖边桩,连接边桩即为基坑开挖边线。在放样过程中适当加大基坑开口尺寸保证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遇到不稳定土层时,能够适当加大不稳定土层坡率。

使用挖掘机开挖,顶部无静荷载。根据现场土质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开挖坡度,开挖至基底以上20cm范围采用人工开挖防止超挖,施工前人工突击挖除并尽快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开挖过程中开挖底面低于地下水位基坑时,地下水会不断渗入坑内,如果流入坑内水不及时排出,土被水泡软后会造成坑壁坍塌,地基承载力下降。因此做好基础施工过程排水工作是软弱地基基础施工基本要求,基坑排水方法很多,施工单位可根据基坑的排水量以及自身排水设备等情况确定采用何种排水方法。对于流沙坑,为防止坑壁坍塌,减少流入坑底的水量,可以采用挡土板或沉箱的方法开挖。为避免或减少对原状土的扰动,基坑不要一次挖至设计深度。当开挖至接近设计深度200-300mm时暂不开挖,而向监理部门申请验坑。验坑后从局部开挖,逐步展开,挖至设计深度后施工人员不要直接在坑底行走要铺上木板通行。

挖至设计标高后不得长时间暴露、扰动或浸泡。基底不得受水浸泡,其上淤泥须清理干净。施工过程强化质量意识教育,组织施工人员学习施工设计图纸、质量标准及验收规范。坚持岗前培训及持证上岗制度,坚持“三检、四按、五不准、六做到”。

2.3混凝土强度检查

混凝土在搅拌和浇注过程中检查混凝土组成材料质量和用量,每个工作班至少两次,在搅拌地点及浇注地点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每一工作班至少两次,在每一工作班内,如混凝土配合比由于外界影响而有变动时应及时检查,混凝土搅拌时间应随时检查,试块应用钢模制作,必须在浇注地点制作,试块的尺寸应做150×150×150mm试体,每组(三块)试块应在同盘混凝土中取样制作,其强度按下述规定确定: 取三个试块试验结果的平均值,当三个试块中的过大或过小强度值与中间值相比超过15%时,以中间值代表该组试块的强度。检查混凝土质量应做抗压强度试验,试块是做抗压强度试验的,其制作数量应符合转角、耐张、终端及悬垂转角塔的基础每基应取二组,一般直线塔基础,同一施工班组每5基或不满5基应取二组,单基或连续浇筑混凝土量超过100m3时亦应取二组,按大跨越设计的直线塔基础及其拉线基础,每腿应取二组,但当基础混凝土量不超过同工程中大转角或终端塔基础时,则应每基取二组,当原材料变化、配合比变更时,应另外制作,当需要做其它强度鉴定时外加试块的组数由个工程自定。每二组试块制作后,一组与基础同条件养生,一组进行标准养护。评定基础混凝土是否达到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方法是将一组试块在温度为20±3℃和相对湿度为90%以上的潮湿环境或水中的标准条件,经28d养护后试验确定混凝土抗压强度。其试验结果作为评定基础混凝土是否达到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的依据,与基础同条件养生的一组试块作为检测基础混凝土在不同龄期所达到强度的依据。

2.4 监理方面

监理单位应制订施工监理规划,认真审核施工方案,现场施工队伍是否具有相应资质,是否组织验槽程序、记录、审签手续是否正确、齐全,有关材料、设备的进场检查是否符合规定,各个工序质量、隐蔽工程是否按规定及时进行检查验收,记录是否规范,施工过程试件、试块是否进行见证检验,检验报告是否符合规范规定要求,施工中设备、工艺条件是否具备项目施工要求,是否对不利环境影响有可行处理方案,采取必要措施等等,还要按规定进行各个阶段工序质量监理,对各个主要部位和施工要点监理,施工保证资料监理,保证中间产品质量,对各主体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运行和落实进行监理。通过规范质量行为促进质量机制运行,以足够人力、物力、设备工艺、技术方法、环境投入保证投入质量和工作质量,实现规范规定工序质量。

3结束语

软弱地基基础是输电线路建设难点,只要勘测设计、施工、监理人员有高度责任感,密切配合,科学管理,就一定能使软弱地基的线路投资得到控制,质量得到保证并能安全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1]KLym TW,王钊.杆塔基础的螺旋锚板[J].土工基础,1991(2).39-45

[2]刘义建,刘勇健.深基坑支护方案最优决策方法研究[J].基建优化,2002,23

(6):46-47

[3]徐杨青.深基坑工程设计的优化原理与途径[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

(2),248-251

电路分析基础范文2

关键词 电路分析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122-04

1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重要地位及教学现状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等理工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体分析如下。

1)该课程是整个大学教学中开设最早的专业基础课程,兼具理论性、实践性,是学生第一个接触到的实践课程;

2)该课程所学知识在后续开设的电机拖动、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等专业课程中都有所应用,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

由以上分析可知,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中属于基础性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1],和后续专业课程联系紧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电路的分析方法,而且要获得必需的电工基础理论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注重工程意识培养、自学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实践应用技能,树立理论联系实际观点,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打下必要的基础。

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路元件介绍、电路分析方法、定理等。目前该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实践教学内含于理论教学中,受制于总学时限制,无法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教学利用实验箱来完成,学生只需依照实验指导书通过实验箱连接电路即可完成实验,实验项目为验证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能将自身想法付诸实践,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二是课程知识点抽象,元器件在电路中工作特性难以理解,电路分析方法、定理众多,难以深入理解;

三是课程教学内容独立于其他专业课程之外,没有和相关其他专业课程有所联系。

2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鉴于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基础性地位以及目前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教学改革,具体分析如下。

修订培养方案,剥离实践教学环节 为充分体现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基础性地位[2],以夯实理论基础为前提,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导向,通过梳理江汉大学文理学院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后发现,原有课程学时包含理论课和实践课学时,即实践课属于课内教学环节。由于受制于总课时的约束,实践教学只能利用实验室实验箱开展一些验证性实验。鉴于此,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1]从原有的理论教学中剥离出来,单独开设电路分析基础实践课程,并对实践课程采取独立的考核方式[2]。单独开设实践课程后,学生在完成验证性实验基础上有充足时间来完成设计性实验,通过验证性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通过设计性实验达到感性认识,培养独立思考、创新能力。

整合理论教学知识体系,瞄准一个方向、一个定律 在该课程众多定律、定理中,基尔霍夫定律[3]是基本定律,课程后续介绍的电阻电路分析方法、动态电路分析都是基于此定律得到的。掌握了基尔霍夫定律,就掌握了电路分析方法,由此可见它在整个课程中的重要性。它包括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这里只介绍电流定律。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3](KCL)定义:在集总电路中任何时刻,对任一结点,所有流出结点的支路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定义中有几个重要的问题需要清晰。

一是电流的“代数和”。既然涉及代数和,那必然和电流的正负有关。电流的正负是根据电流是流出结点还是流入结点判断的,若流出结点的电流前面取“+”号,则流入结点的电流前面取“-”号;反之相同。

二是怎样判断电流是流出还是流入结点?电流是流出结点还是流入结点,均根据电流的参考方向判断。因此在理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之前需要瞄准一个方向,即参考方向。

实际电路中电流或电压的实际方向可能是未知的,也可能是随时间变动的。为了对电路进行分析,当涉及某个元件电流或电压时,要指定电流或电压的参考方向。指定参考方向的用意在于把电流或电压看成代数量,若电流或电压的实际方向和参考方向相同,则认为其为正值;若电流或电压的实际方向和参考方向相反,则认为其为负值。下面以图1(a)的电路来分析参考方向的选取。

图1(a)中,流过电阻电流实际方向未知的情况下,分析电路时到底选择哪种参考方向?为说明问题,仿真图中根据不同参考方向连接两个电流表,如图1(b)、1(c)所示,仿真结果如图2所示。

仿真后实际电流方向如图2箭头流动方向(即顺时针方向)。在图2(a)中选择参考方向为逆时针,即和电流实际方向相反,电流表示数为-0.01 A;图2(b)中选择参考方向为顺时针,即和电流实际方向相同,电流表示数为+0.01 A。对于同一个电路选择不同参考方向后得到电流大小是相同的,只是有正负的区别,若得到电流为正值,则说明选择的参考方向和实际方向相同;反之相反。

因此,分析电路时参考方向可以任意指定,并不影响电路的实际情况。由此,在使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时可简化处理,即:流入结点电流代数和等于流出结点代数和。

互动、提问式教学,透过现象看本质 电容和电感元件是交流电路里常用元件,这两种元件的电压和电流的约束关系和电阻元件的不同,它是通过导数(或积分)表达的,所以称为动态元件,又称为储能元件。对动态元件的理解、掌握将关系到一阶、二阶动态电路的分析。

通过互动、提问引出电容、电感元件的特性。给出如图3所示电路,首先提出问题:分别将开关切换到电阻、电容和电感元件所在电路时,电路中灯泡会有什么现象?让学生讨论问题。然后利用仿真软件[4]仿真,会观察到开关切换到电阻电路时,灯泡立刻点亮,亮度始终不变化;开关切换到电容电路时,灯泡点亮,但亮度逐渐变暗,最后熄灭;开关切换到电感电路时,灯泡不亮,然后逐渐变亮,最后亮度稳定下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对结果详细分析:由仿真图4可以看出,电阻电路电压U1始终不变,所以灯泡开始就点亮而且亮度不变;由仿真图5可以看出,电容电路开始时电压U2为零,电源电压都加在灯泡上,所以灯泡点亮,随着时间的变化,电容两端电压逐渐增大,灯泡的电压则逐渐减小,亮度逐渐变暗,最后电源电压完全给电容充电,灯泡则熄灭;由仿真图6可以看出,电感电路开始时电流为零,灯泡不亮,随着时间逐渐变化,电流逐渐增大,灯泡逐渐变亮。

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各电路中灯泡呈现的不同现象结合仿真图进行分析,电容电压由零到最大是一个动态过程,电感电流由零到最大也有一个动态过程,所以两个电路中灯泡会出现上述现象,即它们是储能元件。

进一步引申问题:有电容元件存在的电路,当通电时间足够长后,电容两端相当于断路;有电感元件存在的电路,当通电时间足够长后,电感相当于短路。

通过以上提问、互动的过程,学生会容易理解有电容、电感元件的电路是动态电路,通过图表分析可以清晰、直观地对动态电路元件性能进行分析,明白在动态电路中电容电压、电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

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理论向实际应用转化 二极管是电路设计中常用的电子元件,具有单向导电性,即在二极管两端加正向电压时二极管导通,加反向电压时二极管截止。针对这一特性,考虑在实际电路设计时,二极管的这个性质有什么用处?给出图7所示电路和电路输入电压波形图,如图8所示,让学生分析电压探针U2处电压波形。

分析可知,当输入信号处于正半周期时,二极管导通;当输入信号处于负半周期时,二极管截止。图7是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实现工程上常用的半波整流电路。电压探针U2处电压波形如图9所示。

通过以上对实际电路的分析,逐渐建立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结论

通过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给予学生充分实践、创新的时间,发挥学生主动思考能动性;以参考方向和基尔霍夫定律为主线展开理论教学,降低课程学习难度,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由电路现象来分析电路本质,以及通过由点及面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启发学生工程思维,锻炼学生工程意识。

参考文献

[1]陆国栋.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验分类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10(9):72-74.

[2]周蕾等.“电路分析”课程的改革与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5):32-33.

电路分析基础范文3

学内容;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1―0086―01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我院计算机类、电气工程类、电子通信类、气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之一。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越显突出,必然对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改革要求。本文针对《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一、改革教学手段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各专业之间相互联系、界线逐渐模糊的特点,我认为应当把课程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首先对课程的知识点和需要培养的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整合。在教学中,要以行为导向理论为指导,重新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强调教学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可采用的具体做法有:

1.以实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原则。克服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偏深、偏难的理论过多的现象,而对于所需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及新器件则应不断进行补充。

2.克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削弱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的现象。充分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的理论水平不及本科生而实际操作能力优于本科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大课堂信息交流量。通过多媒体技术,主要是面向课堂教学而设计,在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上,增加一些知识点的视频、音频、动画、图形、文本等多媒体元素的表现,把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规范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重点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加强实践教学,合理安排实验。开设教学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课堂上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实验时间上可以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增加综合性实验,在典型章节讲授之后,开展对应的基础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中各个知识点的理解。

5.创新考核方式。把以理论为主的笔试考试改革为操作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重视学生基本专业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就业适应能力。同时,还应在教学计划中专门设置技能训练环节,通过实际训练使学生拿到相应的等级工证书。

二、优化教学内容

1.授课内容结合实际。《电路分析基础》既是专业基础课,又能够与实际紧密联系。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带实物在课堂上进行演示,通过实物演示大大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的求知欲望。如,在讲授反馈电路或功率放大器时,学生很难理解教材中的定律和电路。因此在讲课时,教师可将教具或相应的单元电路带到教室演示,这样学生马上就有了很直接的感性认识。

2.及时更新教材。教材内容的选择要真正体现实用性,要摒弃偏难、偏深及实用价值不高的内容,要增加与各知识点相对应的实用知识,并使之与实际紧密结合。教材要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要符合学生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尽量淡化纯理论性的知识,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影响教学效果。如,我院以前使用的《电路分析基础》教材中理论推导多,课程较难,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现选用了由付玉明主编的《电路分析基础》。

三、创新教学模式

电路分析基础范文4

基于上述的改革指导思想,提出如下的改革思路: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形式,将课程考核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原有课程教学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基础上,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的考察,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革目标如下:

1)改善理论课堂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绝大部分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2)提高理论教学的学习效果,使学生的考核成绩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

3)优化实验教学的内容设置,使学生真正掌握基本的实验内容,同时使学有余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4)通过教学改革,将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得到一个质的飞越,教学质量提高一个层次。

2改革内容

1)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采用理论、实践、应用三结合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组织上采用“一体两翼”的教学形式,即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课堂实验”和“课外设计”为两翼,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和科技制作的能力。实践教学中,我们努力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优势,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的电子技能和方法。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包括电子协会、电子类创新班、各类电子竞赛,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和开发能力,积极参加各种电子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交互式教学、自主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课外学习环境。教学课件设计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创设了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电路变量的变化过程等,通过动画模拟、Multisim软件仿真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3)改进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教学内容分为“课堂实验”和“课外设计”两部分:“课堂实验”以原理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为主,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基本应用;“课外设计”以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为主,教师设计实验项目,学生根据兴趣进行选择,并利用课外时间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项目制作,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动手的能力。

4)运用虚拟仿真平台进行数字化课堂演示实验和实验教学。利用NI公司的Multisim和Lab-VIEW仿真软件的联合仿真,将部分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虚拟仿真的方式进行课堂演示,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学习兴趣;同时,“科技活动”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先在Multisim仿真软件中进行仿真检验,没有问题后再利用LabVIEW软件和NIELVISII教学平台进行实际硬件电路的搭建,提高学生科技活动项目制作的成功率和效率。

5)考核方式的改革。将课程的总评成绩与学习的整个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理论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5)、期中教学成绩(占总成绩的15)和期末教学成绩(占总成绩的70)综合评定而成,平时成绩由课堂回答问题、作业和笔记综合评定,增加期中教学成绩可以分阶段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也可以给学生阶段性的鼓励或警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实验课程总评成绩由“课堂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80)和“课外设计”成绩(占总成绩的20)综合评定而成,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课外设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改革效果

课程改革的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效果明显。在课堂教学上辅以“课堂实验”教学环节,即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改进了教学方式,也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进多媒体课件的内容,采用动画演示、Multisim和LabVIEW软件联合仿真等形式形象地展示了教学内容,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实验教学方面,改进实验内容,通过增加“课外设计”教学环节,丰富了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使部分同学能够很好地利用课外时间在开放实验室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解决了实践教学内容单一、课时较少等问题;同时,利用虚拟仪器平台,将Multisim软件仿真与LabVIEW和NIEL-VISII教学平台相结合,采用“先软件,再硬件,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经过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许多,动手能力得到了较好地锻炼。在考核方式改革方面,增加了“过程学习”的考核理念,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考核,而考核的依据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反应在课外学习过程中。

4不足和期望

改革方案虽然改进了教学效果,但仍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多媒体课件中仍有许多理论性较强知识点的内容比较枯燥;

2)综合设计性实验的项目任不够,且实验考核体系的执行性不够强;

3)开放性实验室的设备数量有限,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实验的需要;

4)极少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然不高,学习态度依然不够端正。

5结束语

电路分析基础范文5

关键词:电路分析基础;互动;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130-02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本科教学原有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95后”新生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敏捷,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中,学生们被动性地接受知识,其学习积极性和思维创造性被大大遏制。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不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寻求一种适合的教学模式刻不容缓。

《电路分析基础》是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等专业的基础核心课。它以电路的经典理论为学习内容,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具备分析并能设计高效实用电路的工程实践能力。该课程具有定理多、内容抽象、理论严密、有广阔的工程背景等特点,对高等数学等先修课程有较高要求,又为后续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课程打下了基础,因此,该课程的学习具有相当的难度。我们试图在该课程教学中引入互动式教学模式,以达到《电路分析基础》的教学目标[1]。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概述及特征

教学模式是指在某种指导思想下所构建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过程,从“模仿记忆”、“实物教学”过渡到“任务驱动式”,再演进到当下的互动式教学法。

1.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互动式教学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被国外的大学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国外学者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学生参与互动的性别差异研究和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弗兰德斯提出了“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2],并指出教师的直接影响较多时将会减少学生的教学参与度。朗克尔研究师生行为的相互影响[3],认为教学中信息间的交流是一种双向的信息流动,会相互影响。

直至20世纪80年代,互动式教学才被我国引入并尝试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国内学者对互动式教学的研究主要见长于师生关系,多数是对师生间互动活动的探讨,如吴康宁等人对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的探讨[4],王家瑾从工程角度构建的课堂互动行为模型和李德显对学生之间的互动交往的探讨。近年来,教育界的学者开始尝试从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深入研究互动式教学。

2.互动教学模式的特征。互动式教学不是传统教学中的课堂上师生问答、作业批改等简单的互动,其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打破了传统教学“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格局。“以学生为中心”是指教学设计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达到既定标准而设计;师资、课程等教学资源配置以保证学生学习目标达成为导向;质量保障与评价以学生学习结果为唯一标准。

三、构建《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互动式教学的驱动力

1.《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的内部驱动。在《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堂上大搞“满堂灌”,师生间的互动沟通少,课程教学质量欠佳。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显然与它承担的培养具有扎实电工理论人才的历史使命不相符,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驱动。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间双向多维的互动交流,摒弃以往“权威―遵从”的不对等的师生关系,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相互尊重,亦师亦友,共同进步。

3.突出学生主体性的驱动。“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对于大学生而言,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引导上面。互动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入小班讨论、情景教学、角色互换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互动式教学提倡民主平等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使他们能倾听学生的心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4.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评价的驱动。学生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关系到学生培养的优劣,正确客观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正面推动的积极作用。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学生评价体系中存在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功利性强,创新性思维较低。而互动式教学注重师生间多渠道、多维度的沟通,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最后依据课堂参与度、卷面成绩、课外学习状况、学生互评等因素对他们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5.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驱动。2015年,我院计算机工程专业顺利完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由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结果导向)、持续改进三个方面组成,“以学生为中心”与互动式教学理念相契合。在计算机工程专业认证中,《电路分析基础》支撑强度权重占到了较大的比重,在课程体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四、《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索与思考

1.网络教学平台互动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之一。我们建设了具有特色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网站。学生可以下载最新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程视频等学习资料,还可以进行教材点拨、基础过关、章节自测等互动式测试。

2.角色互换互动模式。角色互换式互动,是指师生双方进行角色交换,以新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①课堂角色互动。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角色变换以学生的身份展示自己就某问题的思考过程,引出论点,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尝试给出答案,使观点产生碰撞,以此展开良性辩论。②小班讨论角色互动。开展小班讨论也是实施角色互换教学的特色方案之一。专门安排课时的小班讨论加强了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3.多维沟通互动模式。多维沟通互动是指师生双方使用全新的沟通手段,例如电子邮件、QQ、微信等进行多维度的互动沟通,使沟通地点不再局限于教室,沟通时间不再局限于课堂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时空的限制。

4.情景式互动模式。情景式互动是指借助实际硬件以及Electronics Workbench(EWB)、Multisim等仿真软件模拟还原教材案例,使原本一个个刻板的电路情景惟妙惟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①课堂情景互动。在课堂上讲授“电路的频率响应”此章节时,使用EWB软件调节不同的RLC串联的电路参数,通过观察不同参数组合下电流i的变化来解释串联谐振现象的定义及发生的条件,这种教学方式更易让学生理解透彻。②实验情景互动。实验也是情景式互动模式的重要体现。为了让同学们既有针对硬件电路的直观认知又有一定的软件设计能力,我们将本门课实验分为《电路分析基础》实验课程和《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实验两个部分。实验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有专任实验老师指导学生用实际硬件搭建电路以求更直观地理解电路的相关原理。而课程实验采用EDA软件完成相应的实验内容。通过实验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互动式教学效果与总结

自2012年以来,我们将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入到《电路基础分析》中,构造出具有明显互动式特色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学生与专家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模式非常地认可。其教学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互动式教学通过巧妙设问,精心构建问题情境,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也能积极思考,认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课程成绩。为了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避免“一考定成绩”的弊端,《电路分析基础》的综合成绩由作业、课堂测验及期中测试、小班讨论课、课程实验、期末考试组成。通过研究近年来的学生期末成绩可知,引入互动式教学后,绝大部分学生对《电路基础分析》掌握良好,有明显的进步。

3.学生评价。我们向201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114名学生派发了开放式的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通过学习后掌握了哪些知识,对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的评价,以及对本课程的建议等。通过调查反馈可知,大部分学生认为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的互动形式对自己学习本课程非常有帮助。

4.课外学习。互动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他们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本课程实施互动式教学后,学生答疑、讨论的人数及次数有了明显的增加,所提的问题也越来越有深度。参加电子产品DIY及电子竞赛等实践活动的学生人数也大大增加。

六、结语

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引入互动式教学模式,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动手实践的能力,拓展了创新思维,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开拓创新,根据不断变化的教学内容,灵活使用互动式教学,释放出学生潜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史健芳,等.电路分析基础[M].第二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Wittrock.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Z].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A Division of Macmillan,Inc.;London,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1986.

电路分析基础范文6

【关键词】输电线路;铁塔基础施工;质量控制

在输电工程的整体施工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工作都是隐蔽工程,因此,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工程进度之外,铁塔基础施工的质量也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铁塔有着较为庞大的基础施工面积,可以有上百立方米的混凝土量,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搭建施工厂棚,那么很多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到施工的质量,增大施工的不确定性;如果在施工中出现了质量问题,不仅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还很难进行修复。本文简要分析了输电工程线路铁塔基础施工的质量控制策略。

1、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

一是在基础浇筑之前,需要保证已经将基础材料运到了搅拌现场,要防止水泥受到雨淋等危害,在地面上堆积砂的备料以及碎石量需要适当的增大。

二是立桩工作需要在铁塔基础中心进行,使用经纬仪来操平找正基坑,同时严格检查基坑的深度以及对角线的长度等尺寸,保证可以有效的吻合于设计图纸。需要将木桩保留在基坑中心,也可以将木桩替换成其他的一些标记。在对每一个基坑操平时,需要保证中心和四角不小于五个点。同时,分别操平未浇筑前以及浇筑后的基础垫层。

2、控制基础制作材料的质量

一是严格控制水泥的质量,在对水泥进行选择和使用时,需要紧密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同时还需要将工程的具体设计充分的纳入考虑范围。

二是要严格依据图纸的相关要求来检验基础钢筋的质量,在将钢筋投入使用之前,需要严格依据图纸来逐个检查钢筋,检查的内容包括型号、尺寸、规格等等,避免出现问题。

三是控制骨料的质量:首先要对砂和石骨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保证砂石的强度、石料的化学成分以及石料的颗粒等内容符合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同时对砂石料的细度模数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需要将杂质含量、相应原料的抗冻性等因素充分的纳入考虑范围。其次,在拌置混凝土的过程中,需要对粗骨料的级配、细度模数等因素经常的检测,以此来对配合比进行合理调整;需要定期检测砂子和小石的含水量,对含水量进行合理的调整,满足相关的要求,以此来控制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和水灰比。一般来讲,将粒径连续级配的碎石作为粗骨料,控制含泥量,保证其在百分之一以下。然后,细骨料选用的中西砂需要保证有坚硬的质地,足够的清洁,并且有良好的级配,控制含泥量在百分之一以下。最后,在确定粗细骨料级配的时候,需要进行必要的试验,这样还可以对各种粒径之间的含量和最佳密度等进行控制。

四是在搅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控制基础制作材料的质量,还需要控制水的质量。不能够使用含有油类物质以及杂草等漂浮物的水,如果不能确定水质是否符合相关的要求,需要进行必要的化验。

3、合理选择混凝土配合比

要合理选择混凝土配合比,因为基础施工质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混凝土配合比的影响。因此,就需要结合国家国家规定的相关技术规范,选择的良好级配骨料有着较大的密实度,同时依据计算和试配来确定混凝土配合比。简单来说,混凝土的配合比既需要符合相关的设计要求,又需要耐久性符合相关的规定,坍落度以及水泥用量需要最大限度的减少,必要时,可以将部分的粉煤灰和外加剂添加进去,从而将混凝土性能合理的提升。在搅拌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控制配合比,在上料时,需要有人来对砂、石料的比例进行合理增减。

4、控制基础钢筋施工的质量

要严格依据相关的设计规定来控制基础钢筋的施工质量,同时保证钢筋弯钩加工符合相关的设计妖气,在设计图纸中,已经对钢筋弯曲成型的型式、长度等进行规定,比如I级钢筋的末端设置的半圆弯钩需要在180度,要保证弯钩圆弧内径在钢筋直径的2.5倍以上,对于二级和三级钢筋末端,需要控制在90度和135度,保证二级钢筋的弯曲直径在4倍钢筋直径以上,保证三级钢筋在5倍钢筋直径以上。

5、控制地脚螺栓的质量

基础测量和混凝土的构型会直接制约到地脚螺栓的安装质量,如果基础测量以及混凝土的构型出现了问题,将会对螺栓安装的组装规格产生严重的影响。另外,需要严格依据相关的设计要求来对地脚螺栓的长度、尺寸以及直径等因素进行选择,保证其符合相关的设计要求。对于转角塔和终端塔的基础,需要不同规格的受拉腿和受压腿地脚螺栓规格,那么就需要严格依据图纸的相关要求来进行仔细核算,保证没有问题之后,方可以进行安装工作。

6、基础混凝土施工的相应质量控制措施

具体来讲,需要从这些方面控制基础混凝土施工的质量:一是严格依据工程的结构图纸来选择相应的模板形状和规格;在正确的位置上安装工程构件,保证各个部分有着正确的形状和尺寸,保证侧压力可以被模板器所承受,并且稳定性以及强度等符合相关的要求;保证模板器有着简单的构造,这样可以非常方便的进行装卸,并且能够满足混凝土的浇筑需求以及养护等要求。要密实的连接模板器具接缝,保证不存在漏浆等问题。

二是在浇制混凝土之前,需要对基础中心和各桩间的距离以及根开等位置关系等进行检查,保证地层垫层的规格尺寸、顶面的相对高差等符合相关的要求和规定。在浇制的过程中,需要在搅拌机内足够的振捣混凝土,如果表面出现了水泥浆、没有显著的沉降发生就说明搅拌的足够密实。要对混凝土的水灰比、坍落度以及配合比等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控制,如果基础混凝土是同一铁塔腿,那么需要尽量保证能够一次性浇筑完成。要尽量缩短连续浇筑混凝土时层间隔时间,保证短于初凝时间,在浇筑混凝土时,需要严格控制其自由下落高度。

7、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得知,输电工程线路基础施工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会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就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严格依据设计要求来对材料的规格型号等进行合理选择,同时,需要紧密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来对施工方法进行合理选择,控制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输电工程线路基础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裴广富.浅谈软弱土地基上的输电线路杆塔基础施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11):123-125.

[2]雷德坤.浅析输电工程线路施工管理中的问题[J].现代物业,2013,2(7):87-89.

上一篇蛇的成语

下一篇金工实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