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爱情诗范例6篇

顾城爱情诗

顾城爱情诗范文1

我固执地喜欢顾城,以及他的诗。喜欢那些朦胧的幻像和支离破碎的绝望,宛若颓墙上驳杂且不安分的野草在焚风的季节之后依旧燎原,飘散满地,恍然间犹如碎媚。

那是个青春烂漫不谙世事的季节,无意间从满是灰尘,已摇摆不定却散发着古香的书架上抽出一本诗集――《顾城的诗》。淡蓝而有些发黄的封面,显然已尘封许久,轻轻抖擞,轻弱的灰尘宛若隔世的精灵,轻舞。一些时光研磨的淡然的伤痕在书页上留下苍黄的颜色。

16岁那年的秋季,我无意中看到了他――顾城,一个令人哀伤的男子,有着一副安静的面孔,却有一双绝望、恐惧、幽深的眼睛;16岁那年的秋季,我无意中看到他的诗集,淡蓝色的封面,里面记载着爱情的苍凉和彩色的幻象;16岁那年的秋季,不谙世事的年龄,我爱上了顾城,爱上了忧郁。

顾城是第一个会让我感到绝望的诗人。从16岁那年的秋季开始,我就固执地认为他的诗是唯美的,就像落日映照下的荒原,会让你的胸腔里泛起寂寞、绝望。有些美的东西总是会伴随着惨烈。顾城就是如此。

“我是一个王子/心是我的王国”,他仅是个孩子而已,单纯到几乎苍白。他说,“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他渴望拥有一个单纯且美丽着的童话般的世界。所以他到处找寻,找寻一个有花有草、有鸟有虫、干净透明的世界,没有欺骗与虚伪,但这只是他的幻象。近乎完美的幻象总会令人趋于绝望,就像站在高高的山崖上看风景,一不小心,跌入深渊,粉身碎骨。

我在阔野上/在霜气中/找寻春天/找寻新叶/找寻花丛/当天大亮/冷雾散尽/我只找到/一滩败草/一袖寒风。

我爱顾城,疯狂地爱着。我常常赤着脚在逼仄的房间里徘徊,朗诵。那木制的刷了光滑油漆的地面留下脚印浅浅的水汽的痕迹。但是,我很不安,他在三十六岁,正值落叶飘飘的季节死去,因为爱情。我看见他绝望而挣扎的笑容,荒莽的原野灼灼燃烧,无以名状的悲烈和悸动。我也听到他心底的呼唤,他渴望温暖,希望得到救助,而我却没有给予。我哭了,拒绝见任何人,整天地把自己关在一间灰暗的房子里,以此来奠祭让我心疼的男子。因为他曾在最迷茫的时候,整天地把自己关起来,不分日夜。朦胧中,他向世人喊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我不停地亲吻着那带有淡蓝色封面的诗集,那凄美的诗歌成了我唯一的语言。我不停地朗诵,思念着顾城,一个让我感到绝望与挣扎的男子。

我是黄昏的儿子/爱上了东方黎明的女儿/但只有凝望/不能倾诉/中间是黑夜巨大的尸床。

我跟朋友说:我是个罪人,我应该救他,应该伸出手,给他温暖,但我没有。我想要给他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朋友轻抚着我说:这不是你的错,你还只是个孩子。他的爱人都已离开,他的幻象无法实现,也许离去他会比较幸福。他只是一朵花,一朵不重开的花。

然后,朋友带走了我的《顾城的诗》。

消逝的,消释。我才想起,我开始忘记一些东西。那些幼稚的、苍白着的悲恸的语言,它们随着我爱的深入而隐藏不见。顾城曾在无数个夜晚的梦幻里告诉我,他承担的无奈和悲痛。他笑着抚摸我的脸,告诉我这样很好。

顾城爱情诗范文2

那一天,后来成为顾城妻子的那个女人,谢烨,也在车上。她就坐在顾城的对面。微弱的灯光下,顾城突然就给谢烨念起诗来,还提起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并用钢笔为谢烨画像。谢烨看着他,给他回应。

长夜过去,火车到了北京。收拾行李准备下车时,顾城突然塞了张纸条在谢烨手里。谢烨打开纸条,看到顾城的名字和地址,她才知道,坐在面前的这个戴着厨师帽一样帽子的男人,就是全国闻名的诗人顾城。

去不去找他?谢烨犹豫了很久。但最后,她决定去。开门的是顾城的母亲,她好像早已经知道了谢烨。从顾城家出来,谢烨留下了自己在上海的地址,还告诉他离开北京的日期。之后,顾城送她离开北京。

“我们在火车上相识,你妈会说我是坏人吗?”顾城问。

“没人说你是坏人。火车开来开去,上边坐满了人,有好有坏,你都不是,你是一种个别的人……你是个怪人。”谢烨回答。

“你会给我写信吗?”她伏在车窗上问。“会的。”“写多少呢?”顾城用双手比了一个厚度,两个手的距离,厚度相当于一部长篇小说。于是,从那天开始,他们写了 200多封信。

他们不可抑制地相爱了,爱情使他们感到甜蜜,也备受煎熬。1983年 8月 8日,经过苦涩的 4年多异地恋,顾城和谢烨走进了婚姻殿堂。

结婚后,顾城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依恋着谢烨。他很少出门,也不会买菜,就连穿什么衣服,都听谢烨安排。他说:“在我失败的时候,在世界的门都对我‘呼呼’关上的时候,你还会把手给我吗?我不怕世界,可是怕你,我的理智和自制力一点儿都没用。”

那个时代,人们狂热地喜欢诗人,顾城经常被邀请到大学讲课,每次出远门,他一定要带上谢烨。他在里面演讲,她就一直在门外等着。可是,再美的爱情也敌不过现实,像所有的夫妻那样,钱,渐渐成为他们头疼的东西。

在写作的人当中,诗人能得到的稿费是最少的,经常只有三五块钱。这样的数字,并不足以维持生活,日子一天天开始拮据,谢烨也变得很焦虑。她希望顾城也能像其他男人那样,有一份薪水稳定的工作。可是顾城只会写诗,并没有其他的谋生能力。有一次,顾城和谢烨骑自行车去看望诗人舒婷,舒婷问他们:“你们怎么不坐地铁来?坐地铁只要一毛钱而已。”顾城说:“我们就是没有一毛钱。”

1987年,谢烨跟随顾城游学欧洲、美洲之后,决定在新西兰的一个孤岛上停留下来。他们期待过一种返璞归真的简单生活。在那个小岛上,顾城买了一栋简陋的房子。他们亲手把石头从山上搬下来,翻盖房子,因为没有自来水,就在屋顶做了个蓄水池用来洗澡。随后,他们的儿子木耳出生了。

但是,孩子的降临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多少真正的快乐。顾城不喜欢孩子,他把木耳送到当地的酋长那里抚养,也不让谢烨去看他。他们在国外的生活非常节省,顾城那时候的精神状态也变得越来越不好。谢烨需要衣服,便去市区的一家时装店买,顾城就一声不吭地坐在地上不起来,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比生活的具体化更可恨了。

顾城一天比一天厌世,经常说要一起自杀的话,谢烨的精神每天都极度紧张,担心回家就看见顾城的尸体。

岛上不好找工作,为了生活,谢烨只能到附近的城里打工。她在城里认识了一些朋友,因为很漂亮,又善于交际,一个新西兰男人爱上了她。其实,谢烨也想过不为衣食发愁的生活,但是,她内心深爱的是顾城。

此时的顾城,爱上了一个叫英儿的女人。英儿曾在《诗刊》杂志当过编辑,与顾城在一个诗会上相识。顾城为她办理了去新西兰的手续,她也来到小岛上,和顾城、谢烨一起生活。顾城是一个幻想主义者,他希望英儿和谢烨能够和平地相处。

由于英儿的出现,顾城和谢烨之间的感情彻底破裂了,他们开始争吵。就在这时,英儿也接受了一个新西兰男人的求婚。顾城觉得谢烨和英儿都背弃了自己,也背弃了他所幻想的桃源生活,精神到了崩溃的边缘。

1993年 10月 8日,顾城用一把利斧,杀死了他曾经最爱的女人——谢烨,然后在门口的一棵树上上吊自杀了。

顾城爱情诗范文3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节选自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顾城:一个人的城堡

顾城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像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姐姐顾乡比顾城大两岁两个月零三天,顾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爱凑热闹”。顾城不到一岁时就会走路,“他那时干得最多的事,是走到离地不高的大穿衣镜前,对着镜子看自己”。上了幼儿园的顾城还是“不爱凑热闹”,每次顾乡去接他时,“也就不在玩闹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热衷躲在一边看树或者看蚂蚁”。

顾乡回忆,从小博览群书的顾城,一次为了安慰受欺负的同学居然给人家讲起了《三国演义》的故事,并得到了“故事”的雅号。但同学们围拢着想听他讲时,“还是不容易听到他讲故事,因为他不习惯被围在中间”,“但是他又是想讲的,也很想有人听。”

在渴望与外界交流和退回内心的“心理拉锯”中,顾城只好寻求姐姐当他“一个人的听众”,姐姐没空听时,“无奈之下他就进了别的屋子,隔着床一个人对着墙讲起来”。

及至“”的风浪裹挟一切,顾城还是“独自在烈日下、在落叶中、在寒风里走,在古城墙上拾一枚旧币,在荒草中间找蚂蚱、蜣螂”,“高音喇叭、滚滚人流、漫天传单,对他如无一般。他嘲笑我(顾乡),痛恨我,不许我去参加集体、社会活动,认定那些事情都很无聊,而我的同学都很庸俗”。

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眼里,“顾城是个比较胆小的人,不是一个爱说话的人,是一个比较退却、喜欢‘坐在后面’的人。”崔卫平教授肯定顾城在朦胧诗派中“贡献是相当大的”,但对“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进行了质疑。“声称环境黑暗而自己光明这种表述是一个任性的表达。一个人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上阴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观照社会时,也要反思自己”。

他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宣布自己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这一句描述了他自己的一生:任由自己的想法,固执地编织自己的梦,这是顾城的执著,也是他的魅力。在纷繁、肮脏的成人世界里,顾城情愿“闭上眼,世界就与我无关了”。他甘愿守住的是他自己心中的世界,他要“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污染的远方出发”。 北岛呐喊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顾城却在执著地画着“笨拙的自由”,他让小河快乐,让“长满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爱”,让“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他没有诅咒黑暗,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进诗中,就像一场暴风雨后,一切都非常平静,世间甚至没有一星尘埃飘动,受了洗礼般,世界变得干净,心也不染风尘。

顾城爱情诗范文4

4年后,他们结婚了。婚后,谢烨担负起妻子的责任,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顾城的生活。在顾城的世界里,写诗和创作只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因为清高,他很难把诗歌和金钱联系在一起。基于理解和爱,谢烨不得不渐渐肩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1987年,顾城受邀去新西兰讲学,为了照顾顾城,同样是诗人的谢烨坚强地承担起养鸡、卖鸡蛋、卖春卷的农家劳作。在顾城的生活里,谢烨不仅是妻子更是司机、翻译、秘书、保姆甚至母亲。定居新西兰激流岛后,顾城拒绝学习外语,是岛上唯一一个不会说外语的人,融入当地的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除此之外,他不学开车,无论到哪里都由谢烨接送;他不会打字,文稿都有谢烨代劳;饿了,谢烨要马上给他做饭。即便如此,顾城还是显得格格不入。他曾在自家的院子前圈了一块地,由谢烨在里面养鸡,最终,鸡的吵闹和气味引起岛上其他居民的不满。社区官员要求他们处理掉这些鸡,由于顾城坚决不同意,被告上法庭。一气之下,顾城拿起刀冲进鸡舍,把几百只鸡全宰了,他把血淋淋的鸡头放在一个塑料袋里当场交了出来。结果,社区官员吓得落荒而逃,而顾城也落得了“怪人”和“疯子”的名号。因为要生活,谢烨不得不极力在邻居间一一化解和调和。

1988年,他们迎来了第一个孩子桑木耳。由于顾城不喜欢孩子,谢烨是瞒着他怀孕的。小木耳出生后总是哭闹,这对沉溺于工作且没准备做父亲的顾城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他要求谢烨把孩子送给当地的毛利人去养,并且不让谢烨去看望。

那是谢烨身心俱疲的一段时光,她不仅要照料丈夫和儿子,还要赚钱养家,就在这时,她想到了另外一个女孩李英。李英是顾城出国前参加文学界的一次青春诗会上认识的,当时还在求学的李英对顾城充满了崇拜,常常与好友去拜访顾城夫妇。后来,得知顾城要出国,李英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竟然当着好友和谢烨的面流泪对顾城表白。顾城被感动了,这一切,谢烨都看在眼里,只是当时没想这么多。

出国后,顾城依旧保持着与李英的甜蜜通信。也许是想逃避,也许是想找个人来分散顾城对自己的依赖感和注意力,谢烨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她积极替李英办理各种出国手续。最终,1990年7月5日,谢烨用辛苦挣来的钱换来了一张李英飞往新西兰的机票。顾城热切盼望着李英的到来,谢烨更是对她照顾有加,就这样,三个人的生活就这样畸形而又“平衡”地上演了。

李英的到来让谢烨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看望年幼的儿子。就这样,谢烨用极端的行动履行起做母亲的职责,却忽略了丈夫的变化。渐渐地,她发现顾城对李英的感情投入越来越多,甚至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料想。为了不失去顾城,她开始竭力挽回这段已经偏向的婚姻。

1992年初,德国向顾城发出邀请,谢烨仿佛看到了机会。出发前,她向李英摊牌,李英也答应退出这种关系。就这样,两个女人瞒着顾城偷偷做了约定。去了德国,李英果真慢慢就失去了联系,顾城着急了,四处打听她的下落。同年底,顾城终于得知了李英为了获得新西兰的居留权而嫁给了一个比她大20岁的人的消息。顿时,李英纯洁的形象坍塌了,他崩溃了。

同样,本以为赶走李英就能赢回丈夫心的谢烨也崩溃了,面对处在感情废墟里的顾城,谢烨心冷了。但她还想做最后的努力,为了让顾城振作起来,她劝说他写一本自传体小说,记录在激流岛上发生的一切,希望顾城通过对往事的回忆,不再迷失。在妻子的要求下,顾城写下了《英儿》这本书,依然是他口述,她电脑记录。可没想到的是,顾城在书中情不自禁地一遍遍回忆着与李英之间发生的缠绵情事,这彻底让谢烨失望了。

心灰意冷之际,谢烨遇到了一个狂热追求自己的男人“大鱼”。同样来自中国的力学博士“大鱼”会生活,懂生活,有情趣,这是顾城所不具备的。慢慢的,她的情感天平开始倾斜。顾城无意中发现后,第一次对谢烨动了手。后来,邻居报了警,警方认为顾城有暴力倾向,要把他送进精神病院。这一次,谢烨又站出来挡在了顾城身前。由于谢烨拒绝签字,顾城才免遭劫难。

谢烨还是接受了新的爱情。一个月夜,顾城面对星空仿佛瞬间醒悟了,可即便忏悔却也无法重来,这时的谢烨再也无法通融了。

顾城爱情诗范文5

[关键词] 家园;灵性;死亡

顾城的诗歌,充满纯净明丽的意象、轻快自然的节奏和浪漫童话的色彩,被称为“童话诗人”。在他的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里,到处呈现着生命的纯真质朴,意象的清新美丽,灵性的剔透晶莹,本文拟从家园、灵性、死亡三个方面解读顾城诗歌的潜意识表现。

一、家园

我们阅读顾城的诗歌,可以看出“家”是他使用频率较多的词汇之一,在他的诗歌里不乏“小木板房”、“城”“净土”“天国”这样的意象,表达着作者对“家园”的渴求。张捷鸿在《童话诗人:别无选择的定位》里谈到:“童年经验极大地影响了作家的创作,而作家的创作经历反过来也或多或少的修正和补充了作家的童话经验,很多作家的童年经验本身就带有文学创作痕迹,它既是作家解释创作动因的根据,也是作家对创作‘血统’的验明正身。”[1]诗人对家的向往与渴求与其人生经历尤其是童年经历密不可分。在诗人十二岁时,顾城的父亲顾工被下放,顾城也随父亲去了一个叫火道村的村庄。1980年初他所在的单位解体,自此顾城便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于新西兰所居岛因为离婚与其妻谢烨发生冲突,导致其杀妻后自杀。在作者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家”似乎总是摇摇晃晃、漂泊不定,因此对家的渴望便成为必然。于是,他以诗歌的语言不断地讲述绿色的故事,构建着与城市和现实对立的彼岸世界,并在那里恣意地自我放逐。诗人是坚守在自然童话里的孩子,拒斥世俗尘雾,超脱滚滚红尘。然而这样的“天国乐园”终究是梦幻的彼岸,现实世界的诗人唯有拿心灵去建造。但顾城精心构筑的“乌托邦”,不过是其潜意识脱离现实的局限性追求,在沉重的现实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当其脆弱的灵魂无力承受时,便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了一切,包括他的诗歌王国和现实生活。

二、灵性

诗歌是人类情感最有力的文学表现形式,那么作为它的创造者——诗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便是写诗的天赋。顾城便是这样一位杰出的诗人,他以近乎完美的天赋构建着自己的文学世界,在创作初期便被冠以“唯灵浪漫主义”的称号。诗人无所不在的写诗灵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灵动的联想方式。如《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我希望/能在心爱的智商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2]。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流动,诗人首先通过羽毛、苹果等具象化的存在使情感具体化,但却需要读者不断地揣摩,才能深入体会诗人的心灵世界,使诗歌的丰富内蕴完全释放。其次,灵活的意象思维。顾城的诗中,意象比比皆是,但没有那些精致的让人压抑、密集使人头昏的内部结构和象征体系,没有那种带着反复锻打痕迹的疙疙瘩瘩的意象群,他的意象描写,随意而灵动,澄明而清澈,在简单中表现着世界的丰富。最后,灵异的语言发挥。顾城对语言有特殊的感悟力,他的语言最大的特点是空灵、纯净。句式通常很短,看似儿童稚语,读后却为之所动:“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司空见惯的词语被顾城组合到一起,就有了新鲜的生命力。

三、死亡

顾城有大量的诗作来解读死亡,并呈现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由恐惧害怕到热烈歌颂,再到宿命的冷静。顾城在十三岁时就写出了“生命的美,千变万化,却终为灰烬”,诗中虽未出现明确的“死亡”意象,但“灰烬”这一意象已暗指死亡。在明白了生命最终要消失的悲哀之后,诗人进一步对死亡产生了恐惧:在《昨天象黑色的蛇》中通过“黑色的蛇”这一意象我们能从那对死亡的阴森恐怖的描写中窥见一个少年对死亡的恐惧。而慢慢地当诗人意识到死亡不可避免之后转而品味死亡甚至颂扬死亡,在《就义》中诗人借助“头发乌黑”、“风”、“礼物”等意象写出了一个孩子的死亡。没有什么比夺去一个孩子的生命更加残忍,但面对这样的死亡,诗人却说“我毕竟生活过了”,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死亡的态度已比以前“超然”许多。而到了最后,诗人对死亡的态度最终转向一种宿命的归宿,诗中也越来越热衷于谈论死亡。人世间,他该做的事都已做完:劳动、阅读、写作、恋爱、结婚、生子。最后,他需要“一间安静的屋子”。在《墓床》里,他平静淡定的述说:“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 息……”[3]最终,诗人选择了极端的离世方式,张捷鸿曾说:“他的死不同于海子、骆一禾等诗人的诗人之死。他的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深刻的本质的生命的死亡,是典型的从灵魂到肉体的人的死亡。”

参考文献:

[1][4]张捷鸿.童话的天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1999(1)。

[2][3]顾城.顾城诗集[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03

顾城爱情诗范文6

朦胧诗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文坛新兴的一种新式诗歌体裁,也渐渐风行为一种独绽枝头的奇葩,一种流派。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顾名思义,朦胧诗以其婉约含蓄、清新靓丽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多富于象征写法,以意象的模糊性与意境的存在性、形式与内容的相互矛盾性而擦出火花,引领风骚于大多数现代诗爱好者心目中。

朦胧诗的代表作家有海子、顾城、北岛、舒婷、于坚等。虽说是同出一辙的朦胧诗,但他们的诗各有风韵。读起来虽不平仄相对,也不一定串联和谐,但大都彰显出朦胧诗最本质的特点,达到了诗体本身的目的,实现了作为一种基础文体的最终价值。

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一派略带湿意的潮春海景图为背景,补充以平民生活最原始、最古朴、最天然浑厚而又琐屑的生活细节为血肉,以寻找向往的理想精神家园的情愫为经脉贯穿全诗,于浅显中渗透深刻。同样,舒婷的那篇脍炙人口的《致橡树》则以暗喻的修辞和第一人称的叙述和抒情,缔造了坚贞的爱情佳话。还比如顾城的《一代人》《近和远》都寥寥数十字,却揭示了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情状下深受时代影子触染的年轻人的觉醒,叛逆的心理状态,及“寻找光明”的情感构图,包括人心之间无情与冷漠压抑下的洪荒场景与世态炎凉。

一方面由于艺术构思和抽象效果的需要,另一方面可能也是社会制度的对知识分子激进的扼杀和自由的剥削,迫使这些朦胧诗在实现“模糊中清晰诗的轮廓”的基础上也做到了半遮半露、半虚半实的隐匿。隐匿起诗人真实的意想,不然为什么海子、顾城、三毛这些优秀的诗人过早地陨落,而且都是自杀?不然为什么当代诗人都被灌注上了“穷、酸、颠”的字眼?诗是朦胧的,是邪恶的美好,但是这些诗人的下场却是明明白白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不仅是社会的人心惶惶和对信仰规律的背叛,更多的还是无力的怅然,内心的孤独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