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范例6篇

顾城范文1

读一首

就分享了他的一个故事

读一段

就犹如走进一个童话的世界

他用彩色蜡笔在描绘

描绘出了生机与希望

他是个天真的孩子

一直徘徊在他的象牙塔内

他的世界里

很多很多的美好事物

却还是奈何不了世俗

于是,他跑进了帽子里

因为,在帽子里

他无比的安全与温暖

就像是依偎在妈妈的怀里

他像小草一样拼搏过

留下了他的精神

可是,他不是圣人

最后,还是如雪花般飘落

慢慢的消逝在世俗

去到比人世间美的地方

顾城范文2

??但是,如同三毛自己少女时期盼望早点长大好嫁给毕加素这个愿望一样,我的愿望也没有实现,在我的诗歌都还没能够发表的时候,16年前的年底,三毛最终选择了自缢。

??我的同学在第一时间跑到我家来告诉我,她也是个迷恋三毛的女孩子,她气喘吁吁的说,我不信,因为在那几年,三毛都是在讲学和演讲,这个学哲学出身的女子告诉每个人该如何顽强的活着,该如何调整心态面对苦难,慈爱人生,告诉我们,生命多么的珍贵,我们该如何珍惜。

??后来这个同学着急了,就哭了,说:真的是自杀了,我在广播上听到的。我记得我当时没有流泪,整个人就傻了,蒙在那里,好多天都没有回过神来,到处都在报导三毛的死讯,但那一切我都充耳不闻,我就觉得她应该还活着的。

??死了的那个三毛和作品中的那个至情女子仿佛不是一个人,很多天之后,我才明白,人生原来可以这么断裂。不管是哪个三毛,都消失了,我永远也等不到见她的那一天了。那些想对她说的话永远就这样被尘封在了心底,成了一笔浅浅的抹不去的伤。

??那是1991年初。

??

??虽然三毛死了,但我还是在努力的写诗歌,然后装在白色的航空信封里寄给电台,或者报刊。后来有一次,电台的主持人读过我写的诗歌之后接着读了另一首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从此我就认识了顾城,然后就到处去寻找阅读他的诗集。

??同家境殷实生性豪放的三毛相比,这个从小放猪长大的孩子是内敛的,清澈的眼神,羞涩的笑容,用来保护智慧的圆筒布帽子,忧郁的气质。这就是我对顾城最初的认识,读他的诗仿佛就在读一个少年纤尘不染的心。他仿佛是空中漂浮着的一朵云彩,偶尔还会洒下几滴雨水。

??可是我那时所看到的顾城诗歌并不多,而且大多是和舒婷或北岛的合集,可是不久以后,这个在读者眼中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在新西兰,在一条通往自己家门口的绿荫道上,用一把斧头砍向深爱他的妻子,这个在火车上认识他之后不久就嫁给他的女子,这个结婚后便跟随他漂泊而且一直为生计在奔波的女子,最终死在了爱情的刀刃上。

??爱情是一把双刃剑,一头刺向爱人,一头插向自己。随后,顾城在一棵树上同样以自缢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不远处,他深爱着的妻子躺在血泊中,睁着眼睛微弱的呼吸等待着救援,而他的丈夫也已经先到另一个世界去等她了。

??他们那三岁的儿子还在朋友家里嬉闹着,玩耍着,他不知道,爱他的妈妈永远回不来了,还有爸爸。

??这么多年了,我还清晰的记得顾城的妻子谢烨怀抱儿子小木耳那一脸幸福的笑容,这个温婉清秀却又不失刚强的女子从选择顾城的那一天起,就已经选择了她宿命般的婚姻。

??在新西兰的有段时间,顾城这个写诗的男人,他没有任何其他的谋生方式,他写不出来作品,他们的生活就陷入窘迫,于是,这个从小在北京城里长大的女子开始和顾城一起从山上搬石头盖房子,还养鸡,再用卖鸡蛋的钱来维持诗人的生活。

??他们穷的连孩子都养不起,也是因为顾城不太喜欢孩子,于是这个女子就把孩子寄养在人家,她守着诗人,守着这份爱,直到最后,却是死不瞑目。

??这个伟大到把自己彻底牺牲给爱情的女子死的时候年仅35岁。

??

??几天前,林妹妹陈晓旭因病去世,这个因为主演《红楼梦》而万众瞩目的女子其实还有许多身份,广告人,佛教徒,等等。但是人们只认识林妹妹,入木三分的表演让林妹妹取代了她的名字陈晓旭。那幽怨的眼神,委屈的嘴角,弱不禁风的身体,也常常让人恍惚她到底是林妹妹,还是林妹妹就是她,庄周梦蝶,谁是蝶,谁是我,谁能分清?共2页,当前第1页1≤作者:婉儿花≥

??林妹妹先是剃度出家,两个多月后悄然离世,因为乳腺癌。癌症是一种迹象,而她心灵中的病痛谁又能够看见?林妹妹死于肺癌,可是林妹妹就算没有肺癌就不会死了吗?晓旭也是。

??抑郁,自杀,心病。这些字眼迎面而来,从一个凡人的角度来说,陈晓旭是个应有尽有的女子,有着十全十美的人生,多个领域的成功,美貌智慧,财富名利。事业家庭,幸福美满,可是,这都是旁观者幸福。

??再想,即便患乳腺癌也没什么,那么多人切除了乳房不还是好好活着的吗?但她不,她要一个完整的身体,完整的生命,虽然短暂一点,但是完整的。她需要的不仅仅是完整,更是完美。

??还有完美的爱情,有吗?没有,她说过:无论两个人结婚前多么相爱,但结婚后在同一个屋檐下都免不了要摩擦。都需要克制自己宽容对方。

??我们想要的那种完美的爱情根本就没有。

??

??宝哥哥多么爱林妹妹,但是宝哥哥生性多情,而林妹妹就容不下这个,两个人闹啊斗啊,后来林妹妹说:若有一天我死了,你可怎么办?宝哥哥:你若死了,我就当和尚去!

??最终林妹妹死了,宝玉绝了尘缘,做了和尚。每次读到年迈的贾政站在冰天雪地中遥望着天际那一叶孤舟泛来,隐约有爱子宝玉的身影,却是在挥手别离。

??读《红楼梦》读了十几年了,这一段在我记忆里最深刻。每次我都忍不住泪流而下。

??别离。终是别离。

??

??如今,陈晓旭去了,其夫也绝了尘缘,皈依佛门,谱写了另一曲〈红楼梦〉,宿命般的结局,让人怅惘不己,天上人间,有爱如此,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对于陈晓旭的离去,我不想说的太多,仿佛一切红楼梦都已经给了结局,而她在去之前就已经皈依佛门,请让她清净吧,别惊扰了她。我相信她是不悲伤的,因为她的境界早已经超越了生死的界限。

??宁静详合的去另一个世界,她心中有佛,佛就在她心中,愿她一切安好,超度人间苦难。

??

??而红尘中的凡夫俗子都是心痛的,早上上线,一个朋友说她昨天一夜没睡好。我说我也是。深夜醒来,不知身在何处。当我们的心灵在尘世中已经无处依靠的时候,佛学会给我们力量,虔诚的宗教信仰能够引领我们进入另一种境界。

??生,死,离去的都是肉体。

顾城范文3

【摘 要】顾城诗歌体现一种幻想与死灭、欢快与感伤、童真与理性相交融的艺术格调。它显示了诗人梦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带给诗人的幻灭感和虚无感。

【关键词】“空幻”;童真;幻灭;精神表征

顾城是“朦胧诗”代表诗人,他的诗具有同时期“朦胧诗”以象征暗示主题的共同特征,但也有着自己独有的“童话”色彩,因此,在当代诗坛他又被誉为“童话诗人”。从生活到诗歌,顾城一生都活在自己所构建的“童话”世界中。他的“童话”并非指一般意义上面向儿童,富有童真稚气,情节引人入胜的虚构故事,而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成年人用孩童般的情感所构筑的幻想世界。他努力以一个“任性的孩子”的感觉,在诗中创造一个与城市、与世俗社会对立的“彼岸”世界,在其中放飞幻想的翅膀,尽情地表露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纵观顾城的诗歌创作,从初期的《星月的来由》、《我的幻想》、《太阳照耀着》,到后期的《麦田》、《你在等海水吗》、《回家》等,可以看出,顾城的诗歌具有孩童般纯真自然却又渗透着成年人淡淡的忧郁哀伤,体现一种幻想与死灭、欢快与感伤、童真与理性相交融的艺术格调。

诗人沉迷于梦幻的世界中,明知是幻想是“空”的,却不愿放弃继续幻想,并以诗歌创作实践和孤岛生活环境的刻意营造彰显诗人执着寻梦的姿态。笔者将其诗歌中体现的这种风格称为“空幻”格调。它是时代精神文化的结晶,也是作者天真敏感富于幻想的心灵产物。在特征和内涵上,“空幻”格调不等同于存在主义者眼中的虚无主义和道家的虚空理念,它没有陷入虚无主义者极度悲观绝望的情感困惑中,也没有显示出道家超凡脱俗的气质。它表现的是一种孩童般的纯真,既有对飘忽不定、色彩斑斓的臆想世界抱有极大的幻想和热情,又带有因时代历史落差、理想信念落空而造成的挥之不去的哀愁和忧郁,最终却又不愿放弃继续追逐梦想的执着和任性。“空幻”不仅是顾城诗歌的艺术格调,也是诗人精神气质的写照,分析其成因和特征对解读顾城诗歌和解开诗人的死亡之谜有重要意义。

“空幻”格调贯穿顾城诗歌创作的始终,它表达了诗人孩童般的天真梦幻被现实击得粉碎后却无法释怀,继续执着于梦想追求的情感理念,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幻美与死灭、欢快与感伤、童真与理性相交融的思想内涵。纵观顾城全部的诗歌创作,“空幻”格调是其诗歌一种显著的艺术风格。相对而言,顾城70年代中后期的诗歌与现实的联系还比较密切,现实色彩比较浓,如写于1976年7月的《地震》,是对当时地震灾害的描述。再如1978年作者以木匠工人的身份进入木工厂工作,与自己热衷的文学编辑工作无缘,调任编辑亦为身处单位其“所有制”级别过低而遭到阻碍,有感于进则不得出的处境,诗人写了《闲笔五则》,“嘤嘤笼中雀,有翅不得飞。空啼断肠声,望巢几时归。”这与左思的《咏史》诗中感怀空有才能抱负却不得舒展的哀怨心境多有相似之处,它写出了顾城当时因工作生活不如意的现实感受,与现实主义风格接近,但顾城整体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他刚开始诗歌创作,如《我的幻想》、《幻想和梦》、《银河》等,和隐居新西兰激流岛,在他生命的最后历程中所创作的诗歌,如《神说》、《麦田》、《日历》等,“空幻”的格调十分显著。“空幻”格调展现了诗人“梦幻世界”的坍塌所带来的幻灭感,它是时代环境与诗人心中的理想信念相冲突的心灵写照。顾城是一位终生都活在自己“梦幻世界”中的诗人,他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任性的孩子,执着追寻“幻想”的美,因而他的追寻和反叛不可避免的带有悲剧的宿命色彩,但诗人并没放弃对幻想的热切追逐。“我所渴望的美,是永恒与生命,谁知它们竟水火不容;永恒的美,奇光异彩,却无感无情;生命的美,千变万化,却终为灰烬。”(《美》)永恒的生命,没有人判定过它们是否真实的并存,永恒与生命的并存是诗人一种理想,虽然美,却近乎一种幻想,生命是美丽的,但生命总要归于沉寂,这是不可抗拒的宿命,诗人却执着而热情的抗拒着被化为灰烬的宿命,憧憬着虚幻的永恒,最终“幻想”要灰飞烟灭。“我在时间上徘徊,既不能前进,也不想后退。挖一个池沼,蓄起幻想的流水。在童年的落日里,寻找金色的蝉蜕。我热爱我的梦,它像春流般温暖着我的心。我的心收缩,像石子沉入水底。我的心膨胀,像气球升向蓝空。让阳光和月色交织,令过去与未来融合,像闪电礼花惊碎夜空,化为奇彩光波。早晨来了,知了又开始那无味的歌。梦像雾一样散去,只剩下茫然的露滴。”(《幻想与梦》)诗人的幻想是美的,像奇彩光波一样耀眼,然而在时间指向上不属于当下,最终要像雾一样消散,化为茫然的露滴。

顾城与海子等诗人一样,是活在自己“梦”中的诗人,即使明知自己的“幻想”终归会破灭,也不愿回到世俗的现实生活中来,精神个性的特殊性让他们早已习惯“幻想”世界的生活,“幻想”的世界是他们情感的寄托,也是他们生命得以存活的精神支柱,一旦“幻想”被彻底毁灭,诗人的生命也会随之消逝。顾城与海子之死从根源上讲就在于此。对幻想世界的想象是诗人呵护自我、对抗世俗、反抗宿命的一种方式,虽然能暂时缓解自我精神的困境,平衡现实与“幻想”的矛盾,但经不起时间与物质的考验,最终致使诗人滑进更深一层的悲剧境地中。

“空幻”格调是诗人本真情感的流露在诗歌中的显现。它源于外在世界与自我内心世界的隔膜冲突导致的孤独感和虚无感,是诗人对外在世界的整体感知。“我是一个凡人∕我站在阳台上/观看世界∕我不能再向前行进一步∕使孤独得到解脱……”(《雪的微笑》)“阳台”阻碍了“我”与世界的交流,成了“我”与世界的屏障,因而孤独成了我无法摆脱的情感体验。“你一会儿看云,一会儿看我;我觉得,你看云时很近,看我时很远”(《远与近》)。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飘忽不定的关系导致“我”情感判断出现了不确定的“空幻”感。这种“空幻”感的形成既有外在现实条件的影响,又与幻想本身的虚幻特点密不可分。“太阳照耀着冰雪∕冰雪在流着眼泪∕它们流到了地上∕变成了一汪汪积水∕太阳照耀着积水∕积水在逐渐干枯∕它们飞到了天上∕变成了一团团云雾∕太阳照耀着云雾∕云雾在四方飘荡∕它们飘到了火道∕变成了一个个空想。(《太阳照耀着》)“冰雪”虽然晶莹剔透,但是经不起太阳的炙烤,“冰雪”的融化、“积水”的干枯、“云雾”的消散都是源于太阳的照耀,最后变成了一个“空想”,这是外在条件对梦想的摧毁扼杀。

“幻想”犹如“我”梦中的情人,在时间观念上是指向未来的美好的东西,但与当下的时间相冲突,“中间是黑夜巨大的尸床”,“我”无法跨越这二者的界限,因而“我”只能隔岸相望。这是“幻想”本身的虚幻特点所在。“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我的幻想》)。顾城的诗歌中犹如一首首洋溢着梦幻色彩的成年人童话,充满着欢快和感伤的色彩,将追求“幻想”的渴望与求之不得的失落感,最终却又不甘心“幻想”的破灭而又继续执着去寻梦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某种程度看,顾城是在幻想的接连破灭中不断的建构自我幻想的世界,“空幻”格调贯穿顾城诗歌创作始终。可见,“空幻”格调是顾城诗歌显著的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顾城. 顾城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顾城范文4

你像个倔强而又长不大的孩子。你倔强地躲在一个自己的世界里,你的眼神好奇而又充满稚气。你想像安徒生一样,运载一个天国,放飞充满花和梦的气球。你做到了。你用你孩童的心写出的文字,运载了一个梦的天国,那里有爱情的浪漫有执著的信念有无惧的勇气。是你让四季都长出没有眷顾的藤和灿烂无根的花。你就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你的世界永远那么纯粹干净。

你眼里的杨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张开了一只眼”,所有的缺陷在你眼中都能变成美的发现。你是那么倔强,倔强地相信一个世界的美好,你反感扭曲世界来抱怨梦想受挫,你用黑夜给你的黑色眼睛去寻找世界的光明。你倔强你长不大,你是个任性的孩子。

你像个活泼而真挚的孩子。你活泼地去观赏这个世界,又真挚地捧着这个世界带给你的柔情。你不爱卷曲的秋菊,不爱娇艳的牡丹,你爱无名的小花。你说你的诗要像无名的小花一样“淡淡地,融进美好的春天”。你和自然是一体的,你在自然中找自己又把自己融进自然。正因如此,你才能如此自由地在自然中轻盈飞舞,在自然中搜索芳香。自然回馈你的是一份别样的柔情,它抚摸你如孩子,它喜爱你如朋友,它给你自由给你怀抱给你相信爱的理由。你如同纯真的孩子得到宝贵的礼物,所以你真挚地依偎着这份柔情。

你要用蜡笔去画这个世界,用稚嫩调色,用爱上色。你活泼,你真挚,你是个纯净的孩子。

你像个痴情而又绝望的孩子。你对爱情的憧憬浪漫得可怕,一旦失望,你就受伤退缩,像个绝望却又仍期盼着的孩子。你说她一会看云,一会看你,“看云的时候很近,看我的时候很远”。你眼中的她看你是冷漠的距离,你的炽热换不回她的温暖。可是你爱她,你渴望得到她却又不敢强硬地争取。你像个敏感的小孩想得到爱却又被伤害,受伤完只能自己难过地去郁闷去纠结。你的心像少了什么,像个空洞吸引着无数难过的情绪靠近。你活在那个漩涡里,用叶掩埋思念,用枝插根做坟,你喜欢幻想,但幻想总在破灭。你无奈地明白“幻想总把破灭宽恕,但破灭却不曾放过幻想”。你拥有对爱的幻想也便意味着你要承担爱的破灭的风险。你明白你懂得可是你不想接受,你发现你天国里的爱有了裂痕。但是你仍痴情地期盼它可以缝补好,你痴情,你绝望,你是个容易受伤的孩子。

你像个迷惘却又拥有信仰的孩子。你信仰美好,你迷惘自己心中的美好与真实世界有落差。你向往美好的世界,你希冀融进美好的自然,你渴望美好的爱情。但当落差出现时,你无助你怀疑你不服输。我很好奇这样的人最后的归属是什么呢。最后,你自尽,早早结束了生命。你找到新的天国了吗?你找到那些花和气球了吗?你找到那个爱你如你爱她一般的人了吗?这里的世界好想你,想那个任性的纯净的容易受伤的孩子。因为你给我们带来太多浪漫和纯真,带给我们太多共鸣和期盼。

为什么你眼睛里的炽热从未熄灭?我想,因为你是个孩子吧,只是个孩子。

简 评 >>>>>>

顾城范文5

摘要: 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为代表,顾城的诗歌呈现出黑白两极性――白色的童话和黑色的深渊。自然、童心、女性等关于爱和美的要素构成了一个唯美梦幻的童话世界,而恐惧情绪、悲剧意识、毁灭倾向同样潜藏在黑色的深渊中,黑白两极的对立造成了诗人精神的裂痕,但也成就了“精神现象学”意义上的诗歌。

关键词:《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顾城;童话;深渊

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顾城一直被冠以“童话诗人”的美誉,“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也成为顾城最广为人知的诗句。但纵观顾城一生所作的诗歌,在单纯美好的画面之中,却掺杂了大量消极的死亡意象,他用诗歌所构筑的,不只是一个唯美梦幻的童话世界,也暗含了黑暗可怕的毁灭深渊。这正是顾城诗歌的两极性特质,童话是白色的一极,深渊是黑色的一极,黑白两极的对立造成了诗人难以愈合的精神裂痕,却成就了具有“精神现象学”意义的诗歌。本文以顾城写于1981年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为例,阐释顾城诗歌创作中的黑白两极。

一、白色的童话

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题注中,顾城写道:“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1](p135)这一刻的顾城是向往光明的,他的诗的确具有给人光明的一面,这种“白色的光明”[2](p9)交织出白色的童话世界,表达了顾城对美的极致追求。在他用诗歌描绘的童话世界中,“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他的叶子”[1](p215)(《门前》),人的生命和自然万物相融合,而诗人只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幻想是他的“妈妈”,美是唯一的真实。正如1980年舒婷写给顾城的诗:“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兰的花/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童话诗人――给G・C》)[3](p173)笔者认为,在顾城白色的童话世界中,自然、童心、女性是其关键构成要素。

舒婷提到的“星星、紫云英、蝈蝈”是顾城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这些自然界的事物与诗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在诗人的幻想中构成梦幻的童话。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顾城写下:“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画下丘陵――长满淡淡的茸毛/我让它们挨得很近/让它们相爱/让每一个默许/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1](p136)。可见,诗人敏感且善于幻想的心为他笔下的万物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在拟人和通感手法的运用中,每一个美好的刹那都被细心捕捉。

顾城与自然的亲近融合和他童年时期随父亲在农村生活的经历有关,物质的贫乏与田园的诗意赋予了顾城写作的冲动,“随着春天的来临,他发现那里富有给自己带来灵感的大自然”[4](p83)。后来,他又读到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昆虫的世界使他远离了现实的烦恼,也为他的诗歌写作提供了重要意象。正是在对自然的幻想中,他捕捉到了每一个“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的时刻”,并期待着像“燃烧的烛火和枫叶”一样的未来。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自然,顾城始终在以一颗童心书写,“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不是一个比喻,而是他拒绝长大的心声。时期看到的暴行和混乱使他在现实世界中感到不安,此后他彻底躲进了作为一个儿童所看到童话世界,正如他在《给我的尊师安徒生》中所说:“我愿在这里安歇/在花朵和露水中间/我将重新找到/儿时丢失的情感”[1](p48)。拒绝长大使他始终无法走出童年那个关于“彩色蜡笔”的幻想,因此25岁的他仍是“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做着关于“玻璃糖纸”和“北方童话”的梦。但也正是因为童年情结,顾城才能以一颗童心写出童话般纯粹的诗歌,正如他自己所说:“写诗就是一颗赤子之心。”[2[(p45)

童心使顾城以纯真的眼光构筑自己的世界,也使顾城如一个缺爱的孩子般迷恋与崇拜女性,在顾城的童话世界中,女性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顾城把人类世界分为两类:男性的和女性的,在他看恚骸澳行允抢肟了生命本源的绝望体,惶惑弱小,所以终于伪造出强大的社会生活来。女性是上天光辉的显示,却不会看见它。男性能够看见,但他们是黑夜,所以不能接近这个光明。”[2](p41)他认为,女性是“美”的化身,因此他在诗中写下:“我的爱人/她没有见过阴云/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1](p136)。

自然、童心、女性,顾城用诗歌构筑的童话世界是至美的世界,是孩子的眼睛才能看到的梦幻王国,诗人关于“美”的一切构想也都建立在这张“心爱的白纸”上。由此观之,“童话诗人”的美誉是顾城当之无愧的。

二、黑色的深渊

顾城诗歌中唯美的童话世界为他博取了鲜花、掌声和“童话诗人”的美名,但为其诗歌建立起深刻性和复杂性的却是潜藏在白色童话背后的黑色深渊。恐惧情绪、悲剧意识、毁灭倾向,这些都与前文所述的白色童话世界格格不入,显现出诗人灵魂中潜在的黑色的一面。

顾城曾说:“我的所谓童话,并非完全生自自然状态,实际上源自文化革命给我造成的恐惧。”[5](p310)这一源自童年的恐惧心理伴随了顾城的一生,也在他的诗中流露出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虽然大部分都在描写“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的时刻,但不可忽视的是,他在纸角画下的自己是一只树熊。诗人对自我的刻画和本首诗前半部分的美好世界截然相反,“没有家”并“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的树熊形象表达的是一种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的恐惧情绪和手足无措的不安。它害怕爱人“忽然掉过头去”,害怕“爱情的痛苦”,更害怕“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的时刻最终不会出现,因为诗人早已知道,最终“我没有领到蜡笔”。

这就是顾城的悲剧意识的体现,他一生向往和追求美,却也固执地相信:“美和希望,终究会离开我们。”[2](p19)顾城信仰爱情,也信仰革命,他说:“这些使我感觉到的是人的那种真切、纯粹。”但是他又说:“当我说‘真美啊!’的时候,它们不会停留下来,它们就消散了。我接受不了的就是这个消散。”[2](p14)这一关于“美的消散”的哲学观反映了顾城一生所经历的求美不得的痛苦彷徨,他向往的唯美世界和现实世界存在极大反差,而他深知自己无力改变现实:“我和这个世界对抗的时候,就像一只小虫子在瓶子里碰撞……没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命的矛盾。”[6](p408)

在恐惧情绪和悲剧意识的双重挤压下,顾城最终被推向毁灭的深渊。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结尾部分,“没有领到蜡笔”的“我”选择撕碎“心爱的白纸”,这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选择不仅是诗中“我任性”的表现,也是潜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毁灭倾向。笔者认为,这是时期的经历在顾城心中埋下的潜意识。他在回忆时曾提起自己看到死人的经历,并表示:“从那以后,人生在我眼里就变了样子。”[7](p222)可见,在顾城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阴影,他所看到的暴行和对生命的践踏不仅让他感到恐惧,更在潜意识中形成了他心灵的阴暗面,这一黑色的深渊在他的诗中流露出来,也在他的人生结局中付诸实践。

三、精神的裂痕

顾城的诗歌是白色的童话,描写了自然、童心、女性等一切关于爱与美的事物和情感,顾城的诗歌也是黑色的深渊,潜藏着恐惧的情绪、悲剧性意识和走向毁灭的倾向。笔者认为,这黑白两个世界都是极端化的,互为彼此的对立面。现实中不会有“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羽毛和树叶”终将归于泥土而非“天空”,“爱情”难免会有或多或少的“痛苦”,从诗中绝对理想化的愿望可见,顾城笔下白色的童话世界是作为现实的反面、理想的最高境界而设置的。Y束,肆意的暴行和无休止的混乱暂告终结,但这段童年经历在顾城眼睛里留下的“黑色”的沉淀不会消除,因此他内心黑色的深渊是过去痛苦经验的延续和扩大化。这黑白两极拉扯着顾城的心灵,最终造成了诗人精神的裂痕,但也因此成就了“精神现象学”意义上的诗歌,为他的诗增加了思想的深度和灵魂的重量。

顾城曾说:“我十多岁的时候跟着全家下放到农村,就想有一片土地,用土筑一个小城,城里边种上土豆,可以背着弓箭在城上面巡视,不时地向外面放几箭。这是我童年的梦。”[2](p142)顾城的这座城是一个充满爱与美的田园,他的一生都在为筑城而梦想着、书写着。但是,天生的敏感固执和童年经验带来的恐惧与悲剧意识又使他最终选择了弃城,怀着对白色童话的梦想,步入了黑色的深渊。

参考文献:

[1]顾城.顾城的诗[M].北京:人们文学出版社,2012.

[2]顾城.顾城哲思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

[3]舒婷.舒婷影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顾城.最美的永远是明天――剪接的自传[M].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

[5]顾城.顾城文选(卷一)[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

顾城范文6

>> 社区照顾:城市养老模式发展的新取向 论发展社区照顾推进养老服务 基于志愿者服务视角下的社区养老模式研究 行政管理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探究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城市管治视角下的养老社区运行研究 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 公共服务视角下的社区教育 从机构照顾到社区居家养老看我国老年福利服务政策的转变 阐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特点与作用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探析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社会企业视角下的社区养老问题研究 社区差异视角下的养老支持分析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视角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述评 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的城市社区福利服务 社区冲突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治理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探讨 探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绩效视角下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王石泉.中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与服务体系重建[D].上海:上海复旦大学,2004.

[4] 杨团.葛道顺中国城市社区的社会保障新范式[J].管理世界,2002(2).

[5] 王静,范绮萍,李雪霜.我国养老模式发展与探索[J] .现代护理,2005(11).

[6] 王辅贤.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J] .社会科学研究,2004(6) .

[7] 吕宝静.老人照顾:老人、家庭、正式服务[M].台北:五南园出版社,2002.

[8] 苏姗・特斯特.老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9] 陈树强.老人日常生活照顾的另一种选择:支持家庭照顾者[J].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3(4).

[10] 史柏年.老人社区照顾的发展与策略[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