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范例6篇

贫困大学生

贫困大学生范文1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心理贫困 心理扶贫

一、“心理贫困”的定义

1.何为“心理贫困”

湖北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谢桂阳给出了以下定义:心理贫困,就是指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从而产生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变化。

2.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谢桂阳教授曾对湖北大学185名贫困生和271名非贫困生进行过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同年龄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个性特征和行为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更为敏感、拘谨;在心理健康状况上,他们心理健康水平过低――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精神病性的得分明显高于非贫困生。

无独有偶,宁夏大学学生工作部和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在校贫困大学生进行的一次心理调查结果也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堪忧:在217名被调查的贫困大学生中,有73.27%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64.51%的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还有52.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

从以上调查结果不难看出,相对于其他学生,贫困学生在人格和心理健康上更容易陷入“心理贫困”中,更容易罹患各种心理疾病。

二、贫困生“心理贫困”的表现

1.性格问题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校中,60%的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自卑、敏感、脆弱是一部分贫困生最普遍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会出现三种行为表现:一是通过优异的学习成绩来补偿因贫困带来的心理自卑;二是在盲目的攀比中产生无助感,自愧不如别人;三是逃避离群,仇视社会和他人,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容易采取极端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人际交往问题

贫困生因贫困而自卑,但又有极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融入集体,被他人接纳和认可,却又不愿接受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有的贫困生因经济困难而故意疏远同学;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因贫困受到打击,他们一般很少参加需要花销的集体活动,更有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

3.学习问题

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和更高的期望,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一方面因期望值过高而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许多现实问题很难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而得到解决。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他们除了与别人一样竞争之外,还必须为生计问题而奔波。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使学习压力更大。

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强烈的自卑感、极度敏感脆弱的自尊心、拘谨压抑的性格、尴尬的人际关系、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学业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就会引发问题行为。在贫困生的问题行为当中,比较突出的除了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失败以外,还有出走、旷课、偷窃、打架等。据统计,因学业不良而留级、退学、结业的学生中,贫困生的人数明显偏高。

三、心理帮扶的渠道

1.完善勤工助学,提高贫困生自助能力

现在许多高等院校对贫困生都采取传统的资助方法,从生活费、学费上资助,减轻经济方面的压力,但上述各种手段容易使许多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产生依赖心理。而勤工助学与其他资助方式最不同的一点就是“参与式”,学生不再消极被动的等待捐助,而是靠自己的劳动来自救。勤工助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减轻学习和生活负担,还可以克服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大学生自主、自强意识。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大学生们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角色,在与不同的人和事频繁接触的同时,学会了应付多种多样复杂局面,增加了对社会和人的了解。最关键的一点是,通过勤工助学,贫困生从观念上摆脱了等待救助,学会了平等、积极、主动。

(1)对贫困生资助的宣传要合理

学校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援助时,很容易就把贫困生的资助做成对外宣传的工程,比如邀请受助学生公开谈感受、表决心,公开曝光等,殊不知很容易造成对贫困生自尊心的伤害。这种公开的宣传会使他们的生活状况完全暴露,加重敏感和自卑心理。因此,高校在宣传时应征得受助人同意,尽量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和自尊,以合理的不伤害贫困生心理的方式来表彰献爱心的精神,鼓励受助贫困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2)对贫困生心理问题不能“一刀切”

有些心理问题不光是贫困生特有的,普通大学生群体也会存在类似情况。但有的高校政工干部经常把贫困生置于学校的焦点下,将贫困生与其他学生区别对待,放大贫困生身上出现的问题,殊不知这样对他们是一种很大的心理刺激,非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3.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

(1)建立一支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创新心理辅导模式

高校应建立一支以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为主体,政工干部、辅导员为辅助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分清职责,各司其职。同时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在心理教育模式上一方面要秉承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另一方面要探索创新的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

(2)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多开设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让他们知道自己需要改变的心理特点以及引起这些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学会如何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完善应对的方式。

(3)加强贫困生回报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有些贫困生在得到学校或社会的帮助后,对赞助人却很冷漠,也没有回报社会的意识。这给学校对贫困生回报社会的思想教育提出了要求。学校应有意识地将支助活动加以深化,变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丰富回报社会的途径,例如参加志愿活动等,让他们通过公益活动在奉献社会中升华自己。

四、结语

总之,对于贫困生而言,助困与育人不能相脱节。如何强化育人环境,形成和谐成长氛围,注重贫困生人格培养,这需要社会和高校不断地努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宫龙江.贫困大学生双重倾向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

贫困大学生范文2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社会转型带来的收入差距的加大,校园里出现了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贫困生群体。他们大部分来自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再加上因经济困难产生的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压力严重影响学习,其成绩普遍偏低,在社会交往方面也缺少锻炼。虽然贫困学生中不乏乐观外向、富有才华、沉着自信、独立性强的同学,但在应对贫困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都存在心理焦虑、心理压力等问题,导致抑郁心理的产生,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个别贫困生甚至会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从而在为人处世方面出现偏激行为。有关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现象已经日益浮出水面,我国目前的贫困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占贫困生总数的80%之多,但大多数高校贫困生资助尚处于起步阶段,工作人员不多,而且在工作规划和工作重点上多偏重日常事务操作,比如贷款申请程序管理、贫困学生档案管理、助学岗位管理等工作,而对于如何解决贫困生的精神贫困或心理问题却关注较少。

解决“心理贫困”的对策

高校应充分利用政府当前重视和推进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有关政策,构筑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助学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完成学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经济贫困保障线,从而使贫困大学生从根本上消除心理焦虑。利用大学生的社会人格和心理发展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在心理上帮助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本人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中,让贫困大学生分别组成几个小组加入到我的科研活动中,通过科研活动,消除他们自卑心理,增强其自信、自强、自立意识,并培养其与人沟通能力,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取得较好效果。下面就指导他们做课题的一些体会,作一介绍。

1.课题的选择

根据学生的业余时间和已有的专业知识客观地估计他们所能完成的课题类型和工作量,使其能在规定时间内取得科研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利用实验室条件,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他们全面地、系统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方案和实验进度的制订

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和制订合理的进度计划是课题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设计实验方案一要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选择快速、准确、易行的实验方法;二要根据所选用的实验方法预算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和化学药品的种类和数量,以便及时准备;三要周密计划实验时间,做到工作量适当,速度适度,避免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并留有一定的余地,以便整个实验过程能有条不紊顺利地进行。

在文献调研方面,组织学生阅读教师的研究课题申请书和发表的相关论文,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课题的概况;然后指导学生在网上查找资料,介绍图书分类及检索的方法,现场传授经验。

在设计实验方案和制订进度计划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按照上述原则,以课题主持人的身份,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所选课题的实际内容,独立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实验方案,其中包括试验材料、试剂、仪器设备等。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实验方案,根据具体条件对设计进行修改和补充,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对课题的责任感。

3.实验工作的开展

课题方案确定后,学生往往会暴露出种种不适应,要求同学们互相协作,共同解决遇到的困难,教师帮助他们克服依赖性和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和自信心。

在实验操作方面,教师应对学生给予重点指导。向学生讲解和示范各项目的测定方法,包括取样的方法、药剂的配置和仪器的使用等,使每位学生掌握自己负责项目的测定方法,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之中,教师定期检查指导,随时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有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临时调整实验方案。指导老师要利用课题的机会,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他们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题报告的撰写

结题报告的撰写是总结科研成果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课题的最终实现形式,也是对研究结果在认识上进一步升华的过程。

我们指导的学生课题选题都属于专题研究。专题研究的结题报告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引言、实验材料与方法、结论与分析。引言部分主要说明研究的动机、目的和意义。实验材料与方法部分主要是指出自己所选用的实验材料的代表性,所采用的实验方法的科学性。结论与分析部分是全文的归纳和总结,除了总结全文和强调要点外,还可以对自己或他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如何进一步深入提出展望。在集中讲述结题报告的基本要求和写作技巧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练习,反复修改,教师则认真审阅,精心批改,让其学会如何根据观察实验和结果进行科学地总结,培养其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贫困生组成小组参加课题,当课题完成后,让他们每人写一份心得。从他们的心得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参加课题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科研方法,还逐渐建立了正确的自我认知感、自爱自尊感、自信自强感和责任感;通过同学的相互协作,还培养了他们的协作精神和真挚友谊。

解决贫困同学的“心理贫困”问题,除通过让贫困同学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外,学校还要设法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在校园里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鼓励其他同学走近贫困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人格;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也要有更多的耐心、爱心, 主动关心贫困生,体谅他们的心理感受。我们的贫困同学自身也要学会排解压力,增强自信并从认识上改变对贫困的看法。关注大学贫困生,重视和加强他们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排解他们心理障碍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周瑾.关注大学贫困生[J].高教研究,2007(2上):36-37.

[2]张静,孔德生.贫困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心理调查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126-127.

[3]刘彦军.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诱因与对策[J]. 工会论坛,2007,13(4):96-97.

贫困大学生范文3

大学生贫困证明书一证 明

兹有我_______省______市/县_________________区/镇_______________街道/村___________________居/村民____________,其家庭人口共_____人,家庭主要收入如下: 家庭月人均收入_______元。 其子/女____________现在重庆工商大学读大学,因家庭贫困,生活非常困难,实无力交纳学校学费。

特此证明

证明人: (公章) 年 月 日

大学生贫困证明书二大学生贫困户证明

我是xx,男 今年20岁,家住福建省福安市阮家坑上梨坑村,家有父母亲 哥哥和我。在山东省烟台南山学院就读,物流管理学院 报关一班。

因为家境困窘,无法承担本人在校期间的学费,为了能顺利完成学业,我父母走亲访客,欠了不少的债。更如今父亲长期务农劳累;得了精神分裂症,无法下地干活,一星期的药费都要好几百,还要有人照顾,完全散失了劳动力,只有母亲以采茶为支撑,现在年收入不过3000元。

哥哥很小就因为没钱而辍学,在工地一个月才一千多元,还不够生活用的。住土房子曾经被火烧掉了,如今住的更是一下雨就漏的简房。

由于以上的原因确属贫困家庭。

特此证明

签字: 签字: 村委会 (盖章) 民政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大学生贫困证明书三贫困生证明

证明兹证明某学生是我们县某村的学生,其家庭生活非常贫困,父母(把工资收入之类的介绍一下)如常年务农,没有固定收入,或者说下岗之类,年收入不足3000元。家里还有兄弟姐妹什么的,比如在上学,年龄小,都介绍一下。

特此证明。

单位地址

贫困大学生范文4

经过了3个月的细致调查分析之后,近日,中国扶贫基金会了专门针对“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状况调查结果,结果显示:38.1%的特困女大学生每个月从家里得到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15.7%的特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25.3%的来自城市家庭;非西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来的特困女大学生一样贫困;特困女大学生有三难:求学难,勤工俭学难,找工作难,甚至连谈恋爱都是一种妄想……

一个案例

“油多了不好。”记者劝孟娜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记者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记者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孟娜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XX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孟娜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父母,一共有9个人。XX年,孟娜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孟娜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孟娜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不过2300元。她拿出1400元交了学杂费,自己留下900元做1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学费只能慢慢补。

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107元的生活补贴,孟娜还在学校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孟娜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理,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

孟娜不敢上街买东西,一要花车费,二来东西贵。前几天实在太热,她花20元买了一件t恤;实在没有鞋穿了,又花30元买了一双鞋。孟娜柜子里还有一件春天买的外套,值19元。

孟娜是学校里的特困生,但她并不是惟一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的农、林、师范类高校中,像孟娜这样的特困女大学生,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15%,她们“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份《贫困女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在一般的综合性院校,特困女大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8%。

五组数字

15.7%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接受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19.4%来自农业大学,6.6%来自林业大学,6.6%来自医科大学,15.3%来自师范大学,52.2%来自综合大学。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同时,由于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以前有所下降,使城市家庭供养大学生也面临诸多困难。在此次调查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中,就有25.3%的贫困生来自城市家庭,其余74.7%来自农村。来自城市的贫困女生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双亲家庭,只有11.9%的女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0.5%的贫困女大学生是孤儿。另外,15.7%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84.3%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

93.7%月生活费不足200元

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都很低,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调查显示,贫困女大学生的父母每月能支付给她们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的有38.1%,100元到200元之间的有44.3%,在200元以上的仅为17.6%。贫困生每月生活费支出在51元到100元之间的占28.7%,支出在101元到150元之间的有37.9%,200元以下的比例总共达93.7%。

在吃饭以外的消费上,有13.7%的贫困女大学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学习用品,49.8%的贫困女大学生每月个人学习用品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高达56.6%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购买服装的经济能力,还有25.2%的每月服装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65.9%的女大学生无力购买化妆品,还有31.5%的贫困女大学生月支出能力只能在20元以下。

此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有45.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

84.7%的人承受经济困难的压力

因为贫困,女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业余生活有诸多阻碍。调查显示,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28.2%的同学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心事,36.8%的学生选择向过去的同学倾诉,31.4%的选择向现在的同学倾诉,28.0%的向家人倾诉,17.4%向学校、教师倾诉。

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有66.2%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勤工俭学;有83.8%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学习,只有9.6%贫困女大学生有休闲、娱乐活动。勤工俭学的工作主要是校内勤工俭学和家教,所占比例分别为50.3%和45.5%。

贫困女大学生为了学费和生计,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外出打工挣钱。挣钱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根本谈不上增添学习用品、书籍、资料等,更谈不上进行形象建设。有56.6%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服装,有65.9%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化妆品。

仅有4.1%的贫困女大学生赞成恋爱

因为经济的贫困的环境的压力,谈恋爱对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成为了奢侈品。调查显示,仅有4.1%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持赞成态度;有34.7%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无所谓;有26.8%的贫困女大学生不赞成;还有34.4%的贫困女大学生甚至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在个人将来就业的问题上,有2.8%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有6.7%的贫困女大学生对于个人将来就业没有信心,茫然不知所措;有43.1%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应该有一份工作;有47.4%的贫困女大学生对自己很有信心,认为毕业后会有一份称心的工作。

在接受帮助的问题上,86.1%的贫困女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82.5%的贫困女大学生希望在学费上得到帮助,40.3%的希望在生活费上得到帮助,38.2%希望得到培训,24.2%的人希望得到心理指导。

73.0%的人籍贯在非西部地区

此次调查发现,来自非西部地区的女大学生和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一样贫困。有27.0%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籍贯在西部地区,有73.0%的贫困女大学生籍贯在非西部地区。

贫困大学生范文5

你们好!我叫xx,是六年一班的一名学生。今天,我很荣幸代 表所有受资助的贫困生站在这里发言。如果说世界上真有什么物美价廉的东西,那一定是“谢谢”二字。它朴素真诚,无需付出。在这里我代表所有的贫困生向今天资助我们的部队官兵叔叔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鞠躬)此时的我内心无比地激动。我们虽然贫困,却生活在阳光里,生活在爱的世界中。请让我代表所有的贫困生再一次向好心的部队官兵叔叔们的关怀和帮助表示最诚挚的谢意!(鞠躬)

我有一个不幸的家庭,我几个月大时,妈妈就抛弃了这个家,抛弃了爸爸和我,我至今不知道母亲长得什么样。为了养家糊口,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年末才能拿回一点微薄的工资,没有时间照顾我的生活,从小我就和奶奶相依为命。为了供我上学,奶奶起早辛黑卖早餐、卖菜挣钱。平时,每天放学回家,邻居家的孩子都坐校车回家,而我为了给家里省点钱,不舍得花钱做校车,必须步行20多分钟回家,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我都坚持这样回家。尽管这样,我们祖孙俩还是生活得很拮据。我渐渐长大,奶奶也年老体衰,无法完全负担我的学费。面对拮据的生活和生存的压力,我无法专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学校的领导得知情况后,对我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张校长通过班子会为我免了学杂费,为我解决了开学初学费的燃眉之

急。当看到我的校服已经破旧时,宋校长与校产办多次沟通协调,为我免费争取到一套崭新的冬季棉校服。马主任把女儿的衣裤拿来送给我,还鼓励我要好好学习。班主任老师对我更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我打心眼里感谢校领导和老师对我的爱。今天,我又享受到了来自部队部队官兵叔叔的资助。此时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因为你们不仅帮助我解决了生活、学习上的困难,也深深的慰籍了我的心灵,使我走出了自卑的个人世界,融入了集体的温暖之中。我感到非常的幸福和快乐。

我深知自己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在学校,我努力学习,团结同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学校大队委担任组织委员,放学回家,我主动帮助奶奶做家务,本学期被评为“梅河口市感恩明星”。

贫困大学生范文6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自我反贫

本文为吉首大学校级课题,课题名称:“落后地区贫困大学生自我反贫探究”(项目编号:11JDX02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21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贫困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方面,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进展,贫困大学生的绝对数量将进一步扩大,贫困生问题已成为每一个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是对于落后地区的高校来说,这个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吉首大学地处偏远山区,办学已逾50年,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性大学。湘西地区偏僻落后、交通不便,落实扶植贫困大学生的政策更为困难。“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大学生数量每年剧升,国家补助、社会救助只是杯水车薪,因此贫困大学生自我反贫问题是一个非常切合实际的研究方面。只有尽力做好贫困生工作,把扶贫和育人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增强反贫意识,重视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工作才能更成功。

二、探究贫困大学生自我反贫路径与模式的重大价值

(一)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大学生自我反贫,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技巧的提高。贫困大学生常常会有经济来源上的困难,生活费不够、学费欠缺等问题,这些都可以通过自我反贫找到解决办法,通过自我反贫,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为人处世的道理,还能锻炼加强自己的自立意识,能够提高独立能力、自尊心和自信心,有意识地提升自我能力并改变自身现状,为将来回报社会打下基础。

(二)有利于培养贫困生的实践能力。贫困大学生的自我反贫,无论是哪一种路径,都能让自己在进入社会之前先于其他同学积累工作经验、社会生存技巧,为自己以后的工作能力加码。而且,如今社会就业压力剧增,社会需求复合型人才,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不仅要看求职者的文凭和学历,更要看其能力,看其是否有真才实学。而现在大学教育相对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社会普遍对大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等综合能力持怀疑态度。贫困大学生的自我反贫就正好弥补了自身实践能力欠缺这一方面,无论是勤工助学、兼职,亦或是自我创业都能最大限度地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事业打下基础。

(三)有利于弥补输血式扶贫的固有缺陷。目前,国家已经初步建立了奖、助、贷、补、减为主体,多元化的救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但在实践过程中却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国家助学贷款面临制度,勤工俭学的渠道还不够宽泛,勤工俭学制度还不够完善,特困生补助和减免学费政策有待进一步改进,等等。这些国家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资助都还存在一定的固有缺陷,这就需要贫困大学生不要过度依赖于国家的资助,树立正确积极的自我反贫意识和改善自身现状的强烈愿望,无论是助学贷款是否按时到位,勤工助学渠道是否足够宽泛,自己都能通过努力找到解决途径。只有国家政策和自身努力相结合才是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现状的有效路径。

三、贫困大学生在自我反贫中遇到的困难与阻碍因素分析

(一)信息闭塞,阻断了贫困生反贫的机会,扼杀了贫困生反贫的灵感。现代社会需要面面俱到的人才,不仅指专业学习上,同时也指社会接触方面。类似于吉首这样的落后地区,教育往往不能与时俱进,外面很多时新的观点与思想不能及时传给学生,从而导致学生见识短浅,信息缺乏。贫困生是这个校园里的弱势群体,很少走出自己狭小的生活圈,见闻少于其他同学,而其他方面的反贫信息来源不足,学校也很少组织专业老师为贫困生讲座,这就使得贫困生的反贫思想难以跟上时代潮流,更难以在生活中得到反贫的机会,找到反贫的灵感。为此,他们甚至缺乏长远的人生规划,对自身的就业前途没有明确的认识。

(二)平台缺乏,使贫困生有才难以施展,有反贫愿望难以实现。吉首的城市规模小,经济不发达,能提供的兼职岗位有限;大学生想要创业获得赞助基金的几率小;当地的媒体缺乏影响力,即使关注了这一层次的大学生也不能引发较大的影响力;湘西地区的过于落后也使得国家相关资助培养贫困生的政策在吉首大学不能很及时地落实。这样的社会条件无法满足那些希望靠自己努力过好大学生活的贫困生的需求,给大学生的自我反贫之路极大的不便。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吉首大学在校贫困大学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千方百计寻找打工机会,同时拼命学习,以期得到较高层次的奖学金。打工跟学习争时间、争精力,也承受着比其他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很多贫困大学生因此身心俱疲,长此以往,人格容易发生变化,甚至还会引发精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