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家访总结范例

贫困家访总结

贫困家访总结范文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的规模和范围逐年上升,其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城市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流动人口中,父母是主体,孩子是随从,这是不以孩子意志为转移的基本规律,孩子是无法控制和改变的,也是无奈的、被动的,然而,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种社会潮流,对外来工子女成长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子女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头等大事”。许多外来工也认识到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但怎样去更好地教育子女,发展他们的知识和潜能,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常感到束手无策。由于对家庭教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不了解,对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职责、任务和目标不明确,以及家庭教育是极其个性化的行为,很难用几种程序化的模式来概括它。从我校调研的情况来看,外来工子女家庭教育有以下特点:

1.1外来人口的基本现状

外来工家庭多是多子女家庭,一般都是2-4个孩子,超龄上学问题十分严重,特别是女童。由于家长流动性大,孩子生活学习不稳定。外来工子女就读的学校多半是离城市边远的学校。外来工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差、贫困生多。外来工子女家长中除极少数部分是“大款”外,大多数是小商贩和“打工族”,只能从事一些脏、乱、苦低层次工作,而这些工作往往是被城市人所轻视的;虽然收入低,但与流动前在农村相比,家庭收入还是有所提高,而与城市居民相比,收入依然偏低,部分家庭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每人月均生活标准不足300元。

1.2外来人口的教养态度

在外来人口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教育期望有理想的一面,处于对自己文化水平、职业现状、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不满意,多数家长对子女将来期望高,职业理想化,希望孩子学历达大专以上,能给自己“争口气”出人头地,有较稳定、声望高的职业,以改变自身较低的阶层地位;有部分人对自己孩子在这方面没有想法,让孩子自然成长,还有少部分人认为只要人身体好,能挣钱就行。从我们摸底调查的情况来看,外来工子女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基本只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家庭教育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以学校教育代替家庭教育,有的外来工子女的家长,因找不到工作或失业,对子女不管不问,放任自流。

1.3外来人口的人际关系

一是夫妻关系失和,由于流动家庭的经济状况相对窘迫,住房面积狭小拥挤,往往造成家庭成员心理失衡,特别容易发生夫妻的矛盾冲突,导致夫妻关系紧张恶化,常常当着孩子面吵架或打架的比例高于当地居民家庭,这种现象给孩子造成伤害往往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和发展;二是亲子关系淡漠,父母由于忙于生计或夫妻关系失和,对子女教育力不从心,相互推诿,互相指责,不愿承担子女的教育责任,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家庭中难以形成和睦温暖、交流沟通的和谐人际关系。调研中我们也发现,近2/3的家长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超过半数的家庭月收入在2500元以下;90%以上的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以上种种情况说明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较大问题,需要加以帮助和指导。由于受家庭教育经济状况的约束和流动生活模式的影响,外来工子女,他们懂事、勤俭朴素、勇敢谦让、关心他人、团结合作,具有良好的品质和行为。很多孩子兄弟姐妹间互相照顾,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有时承担一些家长所经营的小贩生意,具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2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放纵型

部分外来民工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外来民工在外打工,生活的艰辛、经济的拮据,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也没有对教育有个清楚的认识,因为本身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过于疏忽,没有对孩子设置目标,比如说教育子女努力学习,树立远大崇高理想;要求他们对人有礼貌,珍惜时间与生命等。他们认为自己只有养育孩子的责任,只要让他们吃好、穿好、住好就行了,而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树大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原则,对子女的学习、品德等方面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对孩子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无原则地原谅孩子的过错。这样容易助长孩子的歪风邪气,使孩子常犯小错误,养成许多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很少有时间对孩子进行管理,孩子出现不良的习惯,没有及时的制止,就会导致孩子以后犯错误越来越严重。例如:有的学生由于家长给的零花钱过少,首先想到的是偷家里的钱,家长对此也没有加以制止或惩罚,最后导致不满足于钱少,开始抢钱,最后得到法律的制裁。

2.2、压抑型

由于外来工生活不稳定,收入低下,导致家庭的变动要大于一般的城镇家庭,家庭是一个学生温暖的港湾,如果家庭的不幸福,就会极大的影响子女的精神状态、世界观、人生观,家庭的变故和破裂,造成青少年性格内向、早熟,思想负担重,对社会和人生观扭曲的理解。由于父母的原因,家庭对于孩子来说并不能感到温暖,反而出现由于家庭的原因,对于整个社会产生一种不信任感,思想极为压抑,这样的学生很难融于学校班集体之中。

2.3、过激型

由于外来工的文化素质不高,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过粗暴,而且有的缺乏人性化,不是用讲理来说服孩子,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情绪化严重,根本不尊重孩子的思想和人格,方法简单化,手段严厉过激,非打即骂。这种教育方法容易造成孩子反叛心里和欺骗习惯,甚至造成孩子出走、自杀等恶果。如:男生李某,父亲开车,母亲摆摊,平时家中少有耐心教育,养成了撒谎、抽烟、逃学、偷窃等许多不良习惯,父母发现孩子有问题后,常用的教育方法就是“毒打”,但最终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3外来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我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氛围与孩子的态度、情感和个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家庭教育不仅存在于孩子青少年时期,可以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德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超过了学校教育。因为家庭教育是启蒙性、个别性、终身性的,而学校教育是发展性、共同性、阶段性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有直观性、渗透性(家庭氛围、家长思想意识、评议行为、文化素养、娱乐爱好等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学生的心理又刚好处于独立与依赖、理想与现实、自负与自卑、沟通与封闭之间的重重矛盾之中。这些问题是学校教育难以全面解决的。必须依靠家庭的长期教育得以逐步解决。

3.1引导外来工子女正确评价自己

首先,对于一些外来工子女来说,虽然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非常必要,但如果总是给予他们消极的强化,利用惩罚以期待改变他们的行为,反而收效甚微。如果能使学习任务变得有趣并能使那些学习较差的外来工子女由此而获得成功体验,他们就会乐于完成这种任务。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些孩子的特点,让他们在正式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的同时也感受到“我很能干”,从而通过逐步的自我认可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找回自信。其次,外来工子女父母也要自觉改变自身权力型的家长形象,努力建立父母子女之间温暖、关爱、信任的关系。他们要尽量帮助孩子消除其自卑心理,使他们能正确对待生活中所遭遇的不快。再次,他们尤其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当孩子犯错误时,进行必要的谈话,而不是简单的用暴力解决,帮助孩子积极排解日常生活事件及社会压力对其道德发展和健康个性形成的消极影响。在这些方面,由于特有的亲情关联,通常父母对孩子的一句安慰和鼓励的话所起到的教育作用往往是他人无法替代的。

3.2搞好外来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以此帮助外来工子女形塑健全人格、保持良好心态及增强心理承受力。学校也要注重发挥教师在教学育人中的人格魅力和表率作用。对一些心理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的外来工子女,有关教师要主动而又耐心地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并且要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排解心理烦恼和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例如:当学生家里出现情况时,首先影响的是学生的行为,教师很容易观察到学生与以往的表现不一样,这样,教师可以亲自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如果实在无法对其进行调节,可以寻求学校心理小组或者专业的心理医生,防止学生一味的消沉下去。

3.3制定家校联系制度

班主任每学期至少两次与家长进行书面沟通,平时用电话、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保持联系。班主任和任科教师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家访。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以及将学生的情况反映给家长,实现学校和家庭双方共同管理学生,这样可以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监督,保障学生学习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例如:有的学生放学回家比较晚,或者没有回家,这就可以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进而能够采取相应的办法。在寒暑假期间,都要发放《告家长书》,要求家长加强对孩子的安全、学习、生活健康、品德教育。开学时由学生带回回执。在学校开展重大活动或流行性疾病爆发前、学生安全预警时,也统一发放《告家长书》,预告家长作好预防工作。

3.4每学期按班级或年级举行家长集会

向家长汇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对于家长进行必要的教育,要求他们对于孩子教育要有科学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打骂,因为好多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对于孩子的教育认识不到位,只认为棍棒下出孝子这样传统的思想,这样会极大影响孩子的情绪,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在对孩子的教育时,教师不仅可以亲自用科学的方法向家长进行宣传,如:《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怎样了解孩子》、《教育子女十个最佳时机》,还可以让家长之间互相讨论如何教育孩子,做到优劣互补,家长之间互相吸取经验或教训。如:孩子在学习上落后时,一般的家长可能就是简单的打骂,这样起不到明显的效果,还可能使孩子出现厌学情绪,经过家长之间的沟通、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可以采取谈话的方式,进而能够找出原因,最后才能解决问题。

3.5对部分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予以帮助和照顾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并不是所有家庭都非常富裕,有一部分学生家庭非常困难,这不利于学生能够安心进行学习,教师可以与社区、慈善机构和政府主管部门一起做好帮困资助工作,解决家长困难,使学生安心学习。例如:我校有位学生家庭非常困难,上学经常迟到,经过了解发现,她是单亲家庭,家里有两个弟弟,父亲在当送奶工,每天她负责两个弟弟的早饭,以及穿衣,然后还要帮助其父送牛奶,因而早上经常的迟到,了解情况后,我校对于该生进行学费减免,而且每月进行一定的补贴,使他能够安心的学习。

贫困家访总结范文2

(一)谋发展,求突破,夯实经济基础

一是做大街道经济总量。打好招商引资牌,积蓄经济发展后劲。以商招商,亲情招商,全民招商。2016年以来,签约入园企业8家,总投资13.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多亿元,积极对接服务好全市精品家居产业园。二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规范企业管理。对辖区71家企业逐个完善用地、环评等相关手续,制定税费管理措施,2018年,街道全面消除了空壳村,各村(社区)集体资产均超过五万元。

(二)抓整治、重生态,守住碧水蓝天

一是全力做好农村清洁工程。建立专职巡查队伍,投入11万元购置卫生巡查专用皮卡一辆,20余万元购置洒水车1辆,每周一巡查一通报。二是全力抓实环保整治。对环保不达标企业采取断电措施53次,现存3个砖厂新增环保设施240万元,投入46万元清理赣江固体废弃物2万余方,关停养殖污染企业14家,取缔8家,拆除栏舍2267平方米。三是严格落实“河长”制。13座小(二)型水库全面实行人放天养,缴获渔船电力设备16套,四是全力推进绿色殡葬改革,实现“火化率、追思会率、进公墓率”三个百分之百。

(三)抓产业、准施策 ,打赢脱贫攻坚

一是大力发展扶贫产业促增收。通过入股分红、入社务工等方式将232户全部纳入,每年户均分红1000元。二是募集爱心资金改户相,通过倡导帮扶单位、企业及商会会员募捐,共募集爱心资金400余万元,用于购买橱柜、六件套等家具物资,硬化厅堂及入户路。三是积极开发岗位助就业,全街安排公益性岗位107个,其中街办开发17个。

(四)重民生,谋福祉,提升幸福指数

一是水电基础设施不断健全,顺利完成后港村电改工作,云庄村、石上村等村自来水改造,解决了2355户7400余人饮水安全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断完善。解决涉及11村10580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三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投入110万元完善桥西街交通配套设施,邬家停车场投入使用,可容纳大型车辆98辆;江头污水处理厂、集镇污水管网建成投入使用;供电所进行整体搬迁;法庭、交警、税务、公安全面完成改造修缮。

(五)勤排查、重打击,维护和谐稳定

一是深入开展扫黑除恶赢民心。按照“广宣传,深排查,严核查,重打击”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共发放一封信1万多份,张贴公告3000份,设立举报箱15个,协助市扫黑办调查线索问题5起。二是积极开展禁毒工作堵源头。三是借力“民情家访”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通过干部蹲组包户,建立百姓档案化解信访积。

二、2020年工作总结

(一)取得的成绩

1.党建工作有声有色

“三化”建设成效明显。以社区、建设社区为样板推进“三化”建设,突出政治、服务两大功能,配齐配强党小组长91名,党小组长按规定正常开展工作,正常召开党小组会议,正常开展组织生活。引导村民选出精干村民理事会成员,全程参与秀美乡村建设,依法产生村务监督委员会,参与“四议两公开”过程。今年,街道党委党校培训“两委”干部、普通党员、后备干部、致富能人4期600余人;坚持干部党群服务中心集中办公, “脚板走访”;各村从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致富能人中挖掘储备5名行跟踪考核;每月3日,统一着党建红马夹,组织党员议事、学习;实行“共产党员户”挂牌,并注重挂牌仪式。

意识形态工作落实落地。建立健全研判机制。强化中心组理论学习。健全和完善中心组学习各项制度,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斐然。实践所、19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42个自然村实践站开展活动有声有色,深入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评选出文明家庭26户,道德模范21户,14个村开展五星创评,积极开展宗教教职人员和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的思想教育工作。

2.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指标全线趋好。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项目15个,约20亿元,预计全年完成财政税收2.6亿元,税收结构更优,可用财力稳步增长。

招商引资可圈可点。着眼招大引强、延伸产业链,充分发挥商会人脉资源,以商招商、全民招商。2020年,外出招商 20余次,接洽企业28家。引进国家能源集团光伏发电项目、京剑邑禽业有限公司,投资4.76亿元,已开工建设。

村集体经济发展迅猛。所有村社区集体经济均超过10万元,超20万元的村(社区)8个,上50万元的村(社区)5个,其中宏岗社区超200万元。

3.民生民享保障有力

脱贫攻坚稳打稳扎。2020年,共实现稳定脱贫8户14人。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将扶贫工作列入村(社区)年终考核,与村(社区)干部奖励挂钩;把扶贫列入街办干部差异化考核内容。二是强化政策落实。大力发展产业扶贫,申报扶贫小额信贷,与贫困户建立适当的利益连接机制,积极推进就业扶贫,利用靠近园区的区位优势,积极推荐贫困户到企业务工。三是强化工作落实。对贫困户收入动态监测,克服疫情影响,确保脱贫质量;对历年脱贫质量不高户,通过产业、就业扶贫和政策叠加提高收入。加强问题整改,认真完善台账资料。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同步推进,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启动反向约束机制。建立防止致贫返贫长效机制。

农林设施建设如火如荼。高标准农田建设顺利推进。2019年,完成侯塘岗、建设2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3800余亩。水利冬修力度超前,投入40余万元,完成山塘水库维修加固13座。全面加强山林防火,每个村配备1名生态护林员,负责辖区内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防治,做到每日巡查一遍,投入3万余元购买风力灭火器4只,阻燃服10套等扑火工具。

民生事业蓬勃发展。投入500万元,对泉塘村整村自来水进行改造;共建设幸福食堂24个,集中用餐老人共有426人。投入460万元完成省道同云线升级改造3.63公里;投入资金123万元完成至梅林1.7公里、至后港3.2公里2条乡道拓宽。

4.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大力推进秀美乡村建设。突出抓好“一户一宅”宅基地改革,突出抓好改水、改厕、改路等 “七改三网两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好政府奖补资金,积极带动社会各界捐资投劳。2019年,24个秀美乡村建设点除个别还在扫尾收官外基本完成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星垣组、洪塘木山组两个秀美乡村示范点。2020年,街道又申报了17个秀美乡村建设点,目前已拆除房屋、附属房、院子等2315宗,共计182848平方米,经市宅改办验收,17个建设点全部达标,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施工建设。二是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以组织开展自然村卫生评比和文明卫生户评比为抓手,集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面源污染防治。按每个自然村2-10名不等的名额评选出“文明卫生户”和“卫生最差户”,其他为“卫生一般户”,并在在大门口醒目位置挂牌,同时对“文明卫生户”发放物质奖励,通过几个月来的运作,村庄环境明显改观。建立环境治理长效机制,逐步实现村庄环境保洁常态化、规范化。三是大力推进环保整治。利用皮卡车流动宣传;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对辖区内41个企业进行了环保、用地、安全、税费综合清理,整改砖厂3个,协助富鑫精密制造、力成五金、富利石料3家企业办理环评手续,关停取缔江头瓷片加工厂、景豪家具厂2家环保不达标企业;13家小(二)型水库全部退出承包,施行人放天养;联合交警、路政、水政、城管局等部门,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抛洒滴漏、未盖篷布行为专项整治,共整治超载未遮挡车辆26起。

5.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安全生产常抓不懈。按21个行业落实党政班子领导责任,开展了14项安全大排查,开展扫雷行动和清零行动,全年共查出安全隐患200余条,全部实现销项管理。每周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共向安委会上报安全隐患209条,已全部整改到位;对28家烟花爆竹店登记造册,关停不合格店17家,下发执法文书83份。

社会治安管控有力。一是持续加大技防投入。投入158万高标准打造综治研判中心,在天网工程的基础上,增设了96个探头,织密了安全防护网。二是扎实开展纠纷排查调处。投入70余万元打造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元调解平台,整合公安派出所、交警中队、法庭、司法、劳动仲裁、律师等职能进驻,常态化集中办公,“人等访”、“人等案”“一站式”调处化解矛盾纠纷。三是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街张贴发放扫黑除恶宣传资料1200份,固定宣传栏25块,通过微信普法群拓宽群众监督举报途径,协助市扫黑办调查线索问题5起。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原因分析

1、产业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拥有品牌效应的大企业不多,特色产业链较短、支柱产业不强、市级重点项目不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2、集镇新区人气不旺。圩市分散,集镇流动人口少,因人气不旺导致财气、商气不旺,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城市经济低迷,第三产业带动不起来。

3、安全维稳和环境整治任务艰巨。地处园区,矿区、郊区结合之地,是煤厂、灰厂、砂厂、货厂和“十五小”企业落户首选地,环境污染源头多,环境整治任务艰巨,工伤死亡和交通事故频繁,维稳任务重。

三、“十四五”工作总体考虑

“十四五”期间,围绕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新成效。加大招商引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推动改革事业取得新高度;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迈向健全,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加强政府公信力,实现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四、2021年工作打算

1、稳健运行,打牢经济基础。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跟进在谈的宏景新能源项目,积极对接家具城项目,力争引进亿元以上企业落户2家,总部经济企业3家。二是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工作,将土地入社流转,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清产核资;因地制宜规范、扶持小微企业发展。

贫困家访总结范文3

一、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生存与教育的现状

2018年7月,我们对庄浪县三所农村中学的教师展开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60份,有效回收248份,回收率为95.3%。对教师的问卷对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认识情况,接受教育的现状,对留守儿童价值观的认识,对留守儿童研究对教育教学和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等方面的调查。对学生也开展了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328份,有效回收326份,回收率为99%。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父母以及老师对自己的关爱程度,发挥留守儿童兴趣特长的作用,对家长和老师的期待等。

(一)对教师的问卷调查包括对留守儿童的认识情况

调查表明,大多数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情况不太了解,而班主任了解的情况比较多,能够认识到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性和优势所在。是因为随着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制度和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的发展,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中所遇到留守儿童的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效果,形成民主、开放、高效关爱留守儿童机制。

(二)对留守儿童的现调查显示

65%的教师认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生存现状掌握不力,只有少数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关爱非常重要。大多数教师参与了教育精准扶贫活动,但尚未形成理论体系,关爱留守儿童需要继续努力。

(三)对留守儿童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观察、访谈、帮扶,使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尽早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总结经验,为我县“留守儿童”的教育探索出一条捷径;为教育部门的决策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研究内容:“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调查;“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调查;“留守儿童”学习情况调查研究;“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政策对“留守儿童”的帮助。通过这些方面的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状况,寻找相应的对策提供依据。

(四)研究留守儿童的必要性

我县处于六盘山区的贫困县,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人们生活条件差。很多父母亲为了生存,外出打工,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近年来甘肃省政府实施的“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对于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来说,面临的问题比较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选此课题,以我县农村中学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解决些实际问题。

二、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状况与生存的对策

(一)构建协同主体,要想办法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有效措施

第一,政府关注留守儿童成长,建设好学籍管理系统,实现对留守儿童的情况的监测;进一步抓好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出资建立校内留守儿童之家,扎实实施营养餐工程;同时为留守儿童搭建亲情电话视频等沟通的平台。第二,学校要尽可能关心留守儿童成长,教师兼任家长,监管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成长;同时开展系列成长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儿童有家的归属感,促进其人格健康形成。第三,社会要关爱留守儿童发展,建立家长学校,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结对帮扶,让自愿者担任爱心妈妈;在小区设立“关爱留守儿童小屋”,与孩子交流,听孩子倾诉,慰籍孩子心灵。此外,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呼吁爱心人士为留守儿童建立专项基金。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构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长效关爱机制。

(二)提供平台,让“留守儿童”各展才华,各尽其能,分享成功的喜悦,增强持续学习的信心

“留守学生”在学习及其行为习惯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不愿意在课上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下课不愿意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学校应该多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建立留守儿童协会,选聘有一技之长的老师担任“爱心爸爸或妈妈”,定期开展帮扶活动。建立体育兴趣爱好小组,开展乒乓球,篮球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集团关爱的快乐,在获奖时分享他们获奖的喜悦,让他们重拾自信,形成完美的人格品质。

(三)关注留守儿童,需要学校更多的投入

贫困家访总结范文4

近几年来我所教的班级除了按教材教学外,还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将自己收集、整理的一些少数民族儿歌溶于教学中。如:在小班、中班和大班的语言教学中,我就穿插了《红萝卜》这首儿歌。这首儿歌是一首土家族儿歌,主要流传于我县西南部地区,在我县这一地区的峨岭镇的甲山村、普同村和中坝乡的小河村、夫子坝村都盛产红萝卜。这些村出产的红萝卜较县内其他地区产的红萝卜不仅个儿大、红润光亮,而且又甜又脆,更主要的是在地里面不容易长老,即使生长季节过了,从地里拨出来仍很甜润,并且会立即产生小裂口,水汪汪的。由于这一地区盛产红萝卜,故长期以来形成了这首《红萝卜》儿歌。它的原文是: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过年过年又好耍,又吃白饭又吃嘎(ga,读第一声,即肉的意思),有的地方念的是“又吃腊肉又吃嘎。”这首儿歌一是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快到冬季了),二是表现了幼儿对过年的美好向往,流露出童真的情感、对幸福生活的祈盼。“红萝卜”出产的季节是在寒冷的冬季,冬季结束将是新的一年的到来。

新年的到来,按照我国民俗传统就要隆重、热烈地辞旧迎新,即过春节。在我县土家族过年不是通常说的腊月三十,而是腊月二十八,比通历提前了2-3天。无论是现在还是改革开放之前,过年对于土家族儿童来说都是快乐而美好的,不仅会得到新衣服穿,而且还会吃到一年中不容易吃到的好东西,如腊肉、香肠、筒筒粑、绿豆粉等。改革开放前在我县各少数民族中,都有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平时要是谁家吃好酒、好肉,就会受到人们的鄙视,就会被人说不会安排、不会过日子;相反,如果在过年时若是没有好吃、好穿的东西,又会被人瞧不起。在土家族俗语中有“窖花子都有个年过”的说法(窖花子,即叫花子、乞丐的意思)。可见,把过年看得是相当的重。

尽管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大农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社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对于我县这样一个老少边穷自治县43.46万多人中还有近20万人没有摆脱贫困、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广大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来说,平时日子还是过得比较艰苦的,一但遇见干旱等自然灾害,即使是在县城或城郊农村,家庭底子稍微薄一点,生活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众所周知,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幼儿都是喜欢玩的,玩是幼年时的天性,特别是过年的时候,玩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还可吃到好的少数民族食品。因此,这首《红萝卜》儿歌至今仍得以在农村广大的幼儿中流传,是有其现实意义的,仍不失当初形成时所表现出幼儿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祈盼。我在教学中将这首土家族《红萝卜》儿歌稍作了改动,改成“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过年过年又好耍,又穿新衣又吃嘎。”在教小班的时候,主要是要求幼儿会念,并结合上常识课教认识“红萝卜”,并要求幼儿掌握“红萝卜”这个名词,同时提问:“过年好玩吗?”让小朋友回答为什么好玩?只要回答了过年能穿衣服;过年有好吃的;过年可以放鞭炮;过年能到好朋友家玩等等,就算达到教学目的。

在上中班的时候,除要重温上述内容外,还要教幼儿掌握“冬季”是什么样子?在冬季里除红萝卜外还有些什么蔬菜?在上大班的时候,在重温小班、中班上述内容外,还教大班幼儿:什么时候过年,通常古历过年是什么时间,土家族过年是什么时间等,并还要向幼儿介绍红萝卜含有哪些主要营养成分,经常吃红萝卜有哪些好处,当提出上述问题幼儿都能逐一回答,就算达到教《红萝卜》这首儿歌的教学目的。像土家族流传的《红萝卜》这类儿歌、寓言及故事,我共收集整理有《月亮歌》、《老变婆的故事》等10多首,并广泛溶于所教不同班级的教育教学中。通过发掘少数民族儿歌,并经过加工整理,类似《红萝卜》这类健康向上,有利于幼儿身心、道德、情操、品格、行为、思想健康成长的少数民族儿歌,同样能达到《幼儿教育大纲》所要求的语言教学要求和目的,既丰富了幼儿教育教学内容,而且还能进一步加深幼儿同父母的感情,进一步加深幼儿同爷爷、奶奶的感情。我通过家访了解到,幼儿们的父母大多都出生于农村,他们的爷爷、奶奶大多都来自于农村,并且多数都是少数民族。

贫困家访总结范文5

1.数学课程标准的形成过程

加拿大各省的数学课程标准由各省教育部组织的课程专家和课程咨询人员以及数学教师密切合作而形成。近年来,各省还倾向于在编写人员中增加进“所有有切身利益的人”,包括父母、大学事务理事、教师联合会人员、大学教师、商人和研究人员。最终由各省教育部以立法形式颁布数学课程标准。

2.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和保障

加拿大各省数学课程标准以立法形式颁布后,特别强调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宣传、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加强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其宣传力度是很大的,不仅行政事务官员、教育官员,而且社区人员、每个学生的家长都要知道数学课程标准。因为,他们认为:学生家长如果对数学课程标准不了解的话,家长对孩子的数学学习就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在加拿大,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交流学习,家长与教师进行沟通是很普遍的)。社会各方面都大力支持并给予财力的保障,加强校长和教师培训,使数学课程标准尽快实施。

3.数学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要求

以高中数学为例,加拿大各省都重视学生已有数学知识经验对学习数学新知所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各省数学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提出明确要求:第一,每一学期的数学教材前言部分,需要提供学生学习本教材数学知识的基础回顾材料,同时提供学生自我检测数学的测试问题(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学习新知的能力);第二,教材的每一章要提供学习本章的基础知识材料和测试问题;第三,要求教材的每一章、节配备足够的练习题(涵盖主要知识、问题类型、方法和实际应用),这样学生无须另选参考书。

二、加拿大中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

1.注重版块、栏目设计,重视数学素质教育

以高中数学为例,加拿大数学教材的编写以特定的版块和栏目的形式,逐步展开数学素质的教育。在高中数学教材第一册的前言部分,除提供学生学习本教材数学知识的基础回顾材料和自我检测数学的测试问题外,还用了14页的篇幅叙述、介绍数学素质包含的七个内容,即“发现数学(规律)模型的能力”“数学研究的能力”“数学推理、论证的能力”“计算器的使用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应用数学于公用事业的能力”“熟悉经过很多伟大的数学家们的努力,解决了很多困难数学问题,但是还有很多经过长期努力尚未解决数学问题”。教材从数学素质的七个方面展开每章内容,建立了6个版块(数学建模、概念发展、技术、思维链接、问题解决、数学资料),某些大版块又分成若干个附属的小栏目,共有13个小栏目,从编排功能上又可分为以下几类:(1)导入类(考虑情景和探究);(2)概念学习类(形象化、举例、讨论概念和概念交流);(3)技术类(使用图形计算器和数学与技术);(4)应用类(数学建模和问题解决);(5)练习类;(6)拓展类(概念链接和数学资料)。对这些栏目,其内容的安排是考究的,不同章节的安排也有区别;但是,“问题解决”是数学课程的核心,每章都有,并且在高三专门做了总结,研究了解决问题的过程。

2.注重与社会、生活和科学的联系,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

加拿大中小学数学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有关生活、社会和科学的许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必然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使学生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社会和科学之间的联系,当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学生可切实感受到“数学有用”。另外,加拿大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后将独立负担生活费用,甚至自立。因此,数学教材在设计上考虑到了教给他们一些生活常识的必要性。例如,学会自己做生活预算,懂得租车与买车的区别,懂得投资,如何经营小卖部等。几乎每一章节,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以实际问题为背景:教你如何装修房屋的同时,教你各种长度进制的换算;提出“咖啡因与身体健康”问题之后逐步引出等比数列。从此可看出,加拿大的中小学数学教材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切切实实的。

3.重视运用技术学习数学

加拿大中小学数学教材,非常重视计算器、图形计算器、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支持。计算量大的计算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计算器熟练进行,可以节省较多时间。图形计算器就是掌上电脑,利用它可以辅助教学(例如,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学生利用图像计算器,由自己观察多个图像,并得出结论)。教材中的数学建模问题,都给出了一个网址,供学生课后上网研究。运用技术学习数学已经是当代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更直观、更迅速地理解数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4.数学教材分层编写

加拿大的数学教材按照学生需求,体现分层编写的特点:一是教材内容的分层。比如,高一的数学教材是一样的,高二、高三的数学教材则分为大学预科和大学准备,教学要求与升学考试要求也体现分层。二是练习题的分层。练习题分为A、B、C三个层次,A练习题为教材中简单技能应用;B练习题需要几个步骤,含有应用题和问题解决;C练习题是更具挑战性的问题,需要先前的知识或为后续学习做准备。教材分层编写,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加拿大中小学数学教师具备的条件

加拿大中小学数学教师具备4个方面的条件:较好的数学专业基础;一定的教育理论、方法和实践;一定的课堂管理能力;熟练的教育技术。数学教师的培养直接由大学的教育学院承担,对于选拔出的高中毕业学生(当然要喜欢教师职业)在大学学习3-4年的专业知识后还要学习一年的教育课程获得学士学位,再到管理学院申请教师资格,获得教师资格证后,方可在中小学从事数学教学。大学教育学院根据教育部的教改精神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更新教育方案和课程设置。教育学院与教育部、中小学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非常了解中小学的教育需求,因此,培养出的中小学数学教师是合格的。

四、加拿大中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1.注重数学知识方法的归纳和概括

由于加拿大中小学数学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乃至每个知识点和典型问题,都明确要求归纳和概括。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每位教师非常注重数学知识方法的归纳和概括,这大概是加拿大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高的主要原因吧!

2.注重算理

加拿大从小学数学教学就开始注重算理,比如,为什么规定先乘除后加减?通过举例解释其中的道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更是如此,比如,为何规定0!=1;对于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为何规定a>0且a≠1(当然,对于limx→x0f(x)=A中,x→x0但x≠x0作规定不解释是合理的,因为要解释在x→x0过程中x≠x0是很难的)等,教学中都做了深入的讨论,这样体现了数学教学重过程、讲道理,促进了学生的理解。

3.注重个性化教育

加拿大数学教材与练习题是按照学生的需求分层编写的,教学要求与升学考试也体现了分层。另外,“加拿大要求每一位高中学生各个学期都要制订一个个性化学习计划,其内容包括:第一,自己学习数学新知具备的数学基础情况分析;第二,明确数学课程的期望和教师的期望;第三,自己的期望目标是什么,达到什么水平(加拿大一般有4个学习水平)?第四,达到目标的措施有哪些?具体实施计划的安排?希望教师提供怎样的帮助?”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计划,要给出具体的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督促学生按照学习计划进行学习,并给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的帮助与指导。这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差异,也反映出全程关注学生数学学习。

4.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加拿大中学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家纸品公司把200张纸打成一包,然后把12个包放入一个箱子里进行托运。要求学生与一个伙伴合作做一个这样的箱子。学生在做箱子的过程中,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至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了合作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两人合作做了一个箱子!

5.学生学习负担轻

加拿大在小学四年级之前,学生没有家庭作业、没有测试,四年级之后,随着年龄与年级的增长,课外作业有相应的增多,但作业量不是很大,课外更多的时间用于锻炼身体。中小学生9点上课,保证睡好觉、吃好早点,15点放学。尽管加拿大中小学生在校时间短,课外作业不多,但中小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益高,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

五、加拿大中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特点

加拿大高中数学教学评价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更好些:一是数学测试试题构成及各水平要求非常明确。试题结构由“知识与理解(40%)”“应用(40%)”“思维(10%)”“交流(10%)”四部分构成。试题要求,以“知识与理解”为例,水平一(50%—59%)“对于教学内容和概念具备初步的知识与理解”,水平二(60%—69%)“对于教学内容和概念具备较多的知识与理解”,水平三(70%—79%)“对于教学内容和概念具备大量的知识与理解”,水平四(80%—100%)“对于教学内容和概念具备系统的知识与充分的理解”。二是阶段学习目标明确。当学生测试的数学成绩达到水平三(70—79分,满分为100分)时,认为学生才具备学习下一阶段新知的能力。三是评价的目的明确。加拿大全程关注学生是其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因素,了解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修订和实施课程政策以改进学校课程。这三项工作既有材料记载、分析研究过程,又有具体的改进方案与落实措施,效果明显。

六、启示

加拿大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特点,至少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加强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和保障

加拿大各省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和保障工作做得好,使其数学课程标准能尽快落实。相比之下,我国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和保障工作做得不够均匀,城市要明显好于农村,财力好的省市要明显好于贫困省市。笔者所在的甘肃省陇南市,新课程的宣传没有进社区,没能让每一位家长知晓;至今还有一些农村山区教师没有进行过新课程培训,对于新课程实验教材他们依旧“满堂灌”,他们的感受是,新课程教材内容少,一节课用时不多就可讲完。这些迹象表明,我国贫困地区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和保障中宣传不力,财力不支,培训不够,导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推进缓慢。而国家对本次课改是非常重视的,比如,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强调:“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直接肩负起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领导责任,要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坚持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参与式培训与讲座相结合,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另外,贫困地区的数学教师的素质差,也是影响新课改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所在的甘肃省陇南市,小学数学教师的成分十分复杂,多数是来自中等师范学校、卫生学校、煤炭学校、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学校、石油学校、畜牧兽医学校等各类学校的毕业生(有些山区小学教师至今还是每月花300元聘请的),这些中专毕业生(当然有一部分已经取得了自考汉语言大专文凭)有多少能胜任小学数学教学?这与加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差别很大。因此,为使我国本次课程改革能顺利推进,必须加强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和保障工作,尤其是加强合格教师的培养和在职教师的培训,这是摆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面前的一件大事。美国新数学运动失败的教训之一是:搞这个主义那个主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培训好教师,提高教师的素质。

2.数学教材的编写有待进一步改进

我国的中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上有必要参考加拿大中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特点,教材应凸显数学素质的教育,应该有固定的模块和栏目,克服教材编写的随意性。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注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层设置内容的方法,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教材的每节内容都设置‘观察与思考’栏目,习题分为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3个层次,供不同能力的学生使用。在每章结束时,安排数学活动和选学内容,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料”。这一点做得很好,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但考核要求没有体现分层。教材应配备足够的练习题,使学生无须另选配套练习册或教辅(多数配套练习册或教辅质量都有问题,是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之物)。教材应适当加强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是数学知识的演绎性特征,这对于对数学的知识本质还没有很好体会和理解的中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教材中要有利用计算机学习数学的内容,要建立学生课外学习数学的专门网址,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思维是人类科学思维活动固有的组成部分,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了三种基本的思维特征:以实验和验证为特征的实证思维(以物理学科为代表)、以推理和演绎为特征的逻辑思维(以数学学科为代表)、以设计和构造为特征的计算思维(以计算机学科为代表)。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启动了CE21(theComputingEducationforthe21stCentury)计划,其目的是提高K—14(中小学和大学一、二年级)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我国中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要有前瞻性,要体现计算思维,今天的教材是为未来十年、二十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服务的。计算思维模式将会为国家产生更多的财富,也会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3.改进中小学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我国贫困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笔者通过听课、调查、访谈等途径,发现和了解到有两种现象影响着教学质量:现象一是没有经过新课改洗礼的教师,数学教学是穿新鞋走老路,“满堂灌”涛声依旧,教师一味地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象二是经过新课改洗礼的教师,数学课堂上“探究”过热,课堂上是“一锅粥”,课后还是“一锅粥”。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很好的归纳和总结,导致教学质量不高。为了弥补,1—9年级学生大量使用配套练习册和教辅材料,在课外参加各种辅导班(近两年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课外办班查得很严,现在,课外辅导班转入地下,出现了教师“家坊式”的辅导班)。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与本次课改的精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相违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讲算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小学数学中的所有规定都是有道理的,只讲算不讲理,其特点是教师讲不费时,且学生学得快,但学生死记的多,理解的就少了,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有害而无益。其实,寓理于算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数学教学思想的精华之一,我们应传承和发扬之!另外,教师还应要求每一位中学生各个学期都要制订一个数学个性化学习计划,而且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计划进行评价与修改,督促学生照此计划进行学习,并全过程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这样做,对数学学困生的出现有预见性,是针对目前我国贫困地区中小学数学学困生有逐渐增多现象的一剂良药。

4.深化评价内容,发挥评价功能

贫困家访总结范文6

太原北站是全路主要编组站之一,是西山线、太兴线、上兰村支线的起点,也是石太线、北同蒲线的终点。驼峰日均编解42列,年货运量2600万吨,运输收入26亿元。全站设科室、部门11个,车间(站)、公司15个。截至2021年1月,全站现有职工1909人,其中,男职工1749人,女职工160人。全站现有硕士研究生学历28人,占总人数1.5%;大学本科学历280人,占总人数14.7%;大学专科学历491人,占总人数25.7%;高中及以下学历1110人,占总人数58.1%。

1.适应高质量发展能力不强。当前,随着铁路公司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推进,铁路车站内外部运输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编组站作为铁路枢纽的核心,在高质量发展中也面临众多不适应。太原北站作为山西省省会城市唯一的编组站,老编组站职工思想观念落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行车人员老龄化严重、站属基础设施陈旧、班组文化建设推进迟缓等问题逐步显现,这使得编组站在软文化创建上已经不能满足铁路车站高质量发展要求。

2.自上而下重视程度不高。铁路车站作为一线生产单位,从现实需求来看,领导和职工普遍对企业文化不够重视,对企业文化内涵、功能不理解,大多数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形式上制作标识、印刷画册、高喊口号、树立理念和编排节目等。有些单位也没有设置专门部门来承担企业文化建设的职能;部分单位简单地将抓好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党委书记的职责,但对如何系统地抓好企业文化建设通常也没有系统部署、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落实对策;个别单位对企业文化理解不全面,只是重视企业安全文化,仅会在季度验收中提到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进行检查验收;一些单位存在上热下冷,下属的车间、车站、公司都没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概念。

3.全面综合规划思考不系统。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它是涉及到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的重要工作。但实际上大多数车站缺乏这种认识,没有真正将企业文化与车站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信访稳定和标准化建设全盘融合起来考虑;没有结合站属车间(站)、公司和部门的特色将车站企业文化建设的空间彻底延生;没有在车站企业文化建设上深刻探索和创新管理上下功夫。

4.实际推进落地较难。车站企业文化是通过挖掘、总结、提炼、升华形成的被车站全体干部职工广泛认同并信奉倡导的价值理念,而这些价值理念只有落实才能实现。车站在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见和规划上往往调研不充分,研讨不够深刻,集体决策不足,文件制定不精不细;在宣传发动、推广实施上效力不强;在深入推广抓落实上也未形成闭环管理。

二、企业文化建设总体思路

太原北站以提升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车站的软实力为目的,结合集团公司和车站重点工作安排,全面深入推进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先进文化体系和文化活动,确保车站企业文化落地,为建设“安全畅通、运输高效、服务优质、队伍和谐”的太原北站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

1.总体思路(“1235”工作思路)。打造“1个品牌”,即以打造“枢纽畅通、管理精通、人心相通、内外融通”为核心的太原北站“通”文化品牌。推进“2项基础工作”,即在车站、车(间)站、班组分层推进先进文化理念提炼和创建;推进先进工作法、作业法创建,总结、表彰和应用一批先进工作法、作业法。健全“3种体系”,即健全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体系。开展“5项文化载体活动”,即开展学习型团队创建、思想知谈访建设、先进文化阵地打造、安全标准示范化建设和文化场所评选等五项活动。

2.行动方案及实现目标。围绕“1235”工作思路,力争经过3年的实践探索,完成车站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任务,达到文化先进、行为规范、作业标准、示范引领的工作目标。第一年为试点先行年,重点打造班组先进文化。通过班组申请、车间审核和科室评定,最终确定班组文化建设试点计划,完成班组先进文化理念提炼、文化场所建设和现场应用等工作,计划年内建成班组文化观摩室,建成2~3个班组先进文化标准示范班组。第二年为提高巩固年,重点打造车间(站)先进文化。在第一年班组先进文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全面实现车间(站)先进文化建设,并创建车站的先进文化提炼、使命构建、目标确立等工作。车站计划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观摩学习交流活动,评选2~3个班组、车间(站)、科室级先进文化标准示范点。第三年为总结提高年,推动全站先进文化建设。结合前两年工作成果,持续在全站全面推进车站先进文化创建。通过系统梳理、充实完善和总结进一步提高班组、车间(站)、科室和车站企业文化业绩并完善成效机制,从而形成车站、科室、车间(站)、班组标准的企业文化体系。

三、企业文化建设对策

1.塑造一个品牌,增强品牌引领力。打造“通”文化品牌。结合编组枢纽站特点和专业性质,围绕建设“打造管理强局和效益强局”目标,重点阐述“安全畅通、运输高效、服务优质、队伍和谐”太原北站形象特点,依此诠释“通”文化品牌内涵,展望车站高质量发展前景,构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提炼车站文化的关键理念。通过全方位撰写太原北站站史文化、制作太原北站站歌、拍摄太原北站企业文化专题宣传片全面诠释“通”文化,创建“通”文化融媒体室和“通”文化微信公众号,在《北站之窗》、《太铁报》、《人民铁道》和《山西日报》等路内外多家媒体上多视角宣传车站为太原太钢不锈钢厂、山西焦煤厂、太原电厂等企业提供铁路货物运输服务,汾河站服务方便吕梁老区人民和太原北站青年志愿者为贫困儿童提供帮助等方面的“通”文化的影响。依托融媒体矩阵,打响车站“通”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增强职工的使命感和归属感,提升太原北站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2.推进两项基础工作,夯实文化建设的根基。(1)推进先进文化理念提炼和创建。按照从下到上、逐步推进、持续优化的方式,以先进文化提炼、使命构建、目标确立等为核心,层层构建班组、车间(站)、科室和车站先进文化理念体系。其中,班组先进文化理念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础部分,即各班组形成班组愿景、工作目标、管理理念和安全理念;二是自选部分,即各班组结合实际选择团队理念、进取理念、执行理念、学习理念等。(2)推进先进工作法、作业法选树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劳动、职业技能竞赛,选树一批安全标兵、创效能手、服务明星,推广一批以先进典型职工名字命名的工作法、作业法,激励广大职工敬业爱岗、拼搏奉献。另外,重点做好先进工作法的申报、命名、表彰、推广等工作。各车间(站)要做好前期宣传发动、调查研究和综合评估等工作,对具有广泛影响、鲜明特色,具备推广价值的工作法进行梳理、凝炼,形成经验推广材料报车站党群办公室。车站将每年推出1~2个工作法,向集团公司申报。

3.形成三种体系,搭建企业文化框架。总结提炼体现新时代特征、铁路行业特色和运输枢纽站特点的“太原北站精神”以及车间(站)、班组精神、岗位格言和安全、服务、经营等管理理念。(1)完善行为文化体系。根据集团公司《员工行为规范》制定并《太原北站员工守则》《太原北站干部工作准则》和《太原北站岗位作业标准》,并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和学习,提升车站发展软实力。(2)完善形象文化体系。推进安全标准示范车站建设,打造车站安全文化品牌。完善推广客、货运服务文化品牌;完善推广敞顶箱、集装箱检修和国际多式联运等经营文化品牌;通过创作一批弘扬太原北站精神的文学作品,推出一批践行太原北站精神的微电影、抖音、短视频来讲好新时代太原北站精神故事;通过全面推进安全、服务和经营文化品牌建设和持续传播品牌故事,扩大品牌影响力;通过持续深化开展“太原北站最美职工”,“太原北站工匠”等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讲好太原北站人物故事。

4.开展五项载体活动,推进企业文化落地生根。(1)开展学习型团队创建活动。针对车站客、货运任务繁重,职工文化基础较差,接受文化教育条件相对有限等问题,继续推进“互联网+”党建创新,发挥融媒体工作室、“远程教育直播室”、“学习强国会议室”等媒体的作用,进一步打造“政治理论学事例,安全警示讲案例”学习阵地,确保将政治和业务学习链接到车间、班组、干部职工,做到企业文化引领职工思想。各车间(站)应立足工作实际,抓好职工队伍文化基础建设,通过创建学习型团队活动,为干部职工提供交流学习、进取提高的平台。(2)开展“知谈访”活动。重点抓好班组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健全车站“知谈访”机制,积极开展职工家访等思想教育活动,掌握职工思想状况,疏导情绪,化解矛盾,解决职工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思想问题。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加强职工思想交流、上下互动方面的优势,继续依托北站之窗、车站党委网、“太原北站七一服务平台”、微信群、H5网页等宣传载体,及时做好政策解读、形势任务宣讲等工作,积极传播车站发展正能量。(3)开展特色场所打造活动。在巩固车站“八小工程”成果基础上,在有条件的车间(站)打造职工阅读室、文体活动室、安全文化走廊等文化场所。如太原北站机关打造的“劳模一条街”、玉门沟站“安全文化走廊”等。各车间(站)要结合实际、敢于创新、突出亮点,多利用“场、路、墙、角、栏、廊”等设施营造文化氛围,通过建立达标班组、技师工作室、荣誉展览室、站车文化室等特色文化场所,鼓励广大职工在工作生活中弘扬太原北站文化精神。(4)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活动。在机关科室、车间、班组中层层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活动。通过集体宣誓、承诺践诺、标兵选树等多种形式,强化车站企业文化的示范引领,着力引导车站职工从仪表着装、礼貌用语、标准化作业等基本的行为规范做起,遵守作业要求和制度规范,执行文化理念。要通过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新职人员签订师徒合同仪式、送荣誉到岗位、先进表彰活动、班前宣誓承诺等文化仪式,不断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使命感。车站定期开展标准化科室、班组、职工评选活动,做好日常督查与定期考核工作,使标准化建设成为常态化。(5)开展企业文化园地评比活动。各车间(站)要结合先进典型选树、文化作品征集、标准化创建等各类活动的开展,打造主题鲜明、贴近实际、内容丰富的文化园地。特别是要抓好廉政文化园地、安全文化园地和班组文化园地建设。通过开展亲情寄语、笑脸墙、廉政家书、廉政征文等活动,加强文化园地建设,不断增强广大干部廉洁自律意识。通过建立“安全违章违纪”曝光台、开展岗位安全承诺、“合理化建议”征集等活动,创建安全文化园地,不断提升职工标准化作业和“安全第一”意识。车站每年采取分阶段、分层次,逐级验收、现场验收和综合验收的方式,对文化园地评比活动实施评价考核验收,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设计新颖的文化园地予以表彰激励。

四、车站企业文化建设启示

1.需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车站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推动车站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车站领导班子、各科室、车间(站)、公司、部门要高度重视,坚持系统观念,切实做到车站安全生产和企业文化建设两手齐抓、协调推进。要严格落实车站企业文化行动方案,细化分解责任,确保扎实推进。

2.需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氛围车站宣传部门应在全站职工中广泛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的行动方案,宣传车站“通”文化品牌、“最美职工”、“太原北站工匠”“先进工作方法”等在企业文化建设取得的新成绩和成效,抓好企业文化创建先进示范培训,夯实车站企业文化建设。

贫困家访总结范文7

【摘要】

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由于父母引导的缺乏,导致内心的迷茫,以及学校教育的不足和社会的不良影响,并且分别从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个方面给予了解决对策,以期待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缓解。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工奔向城市,致使我国农村地区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1]留守儿童是指长期与父母分离,父母将其留在家乡,需要其他监护人予以照顾的孩子,孩子的年龄一般是3-16岁。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但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引导,导致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调查显示,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已达2000万人,到2010年底,全国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达5800万,到2016年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达6000万,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心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缺乏引导,内心迷茫。家庭支持是儿童最初、最重要的外部支持,是儿童进行其他外部活动的基础,在儿童健康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性。[2]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减少,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引导很少,并且父母将孩子留在家中,交由监护人看管。调查表明,有56.4%的留守儿童与留在家中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隔代代养占到32.3%。[3]但父母选择的监护人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之间年龄差距极大,并且监护人教育孩子的思想落后,无法很好的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引导。留守儿童一般都是农村的孩子,与外界的沟通很少,他们无法明白自身存在的价值,也不知道未来朝哪个方面努力,留守儿童的内心是迷茫的,也是无助的。

2.学校教育不足,专业老师缺乏。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孩子成长的,现阶段,农村学校在极力的推行寄宿制,但由于条件缺乏,寄宿条件较差,农村孩子往往多人住一个宿舍,并且没有专业的生活老师进行照顾。农村学校一般都是大班,班级的学生较多,老师根本无法兼顾所有的孩子。如今虽然强调素质教育,但农村依旧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唯考试之上,成绩优秀的就给予关注,而对于成绩差的则放任自流。[4]

3.社会监管不力,落后观念的影响。如今网络发达,很多的农村都有游戏厅,留守儿童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期,自制力较弱,面对游戏没有自控能力,再加上父母及监护人教育的缺失,以至于更多的孩子迷上了游戏而无法自拔。农村的社会观念落后,读书无用论等观念被很多人都认可,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认为只要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任务就可以了,然后拿着初中毕业证,像父母那样去城里打工,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并且认为即使多读书也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好处,还不如早点步入社会,学习社会经验,拥有这样观点的留守儿童比比皆是。如此落后的社会观念,对留守儿童身心的发展是有很大负面影响的,不利于留守儿童长期的发展。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1.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减少孩子的孤独感。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同时应当尽量兼顾到孩子,不能为了自己的经济收入,而牺牲了孩子的未来。父母要经常与孩子交流思想,教给孩子为人处世的道理,并且经常关心孩子的日常问题,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关爱的,自己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父母在给孩子选择监护人时,也必须考虑监护人各方面的条件,因为监护人在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监护人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并且父母应当利用节假日经常回来看望孩子,与孩子进行一些亲子互动,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孩子的孤独感,也不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是被抛弃的,家庭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重视家庭的功能,并且发挥其作用。

2.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学校应当转变教学理念,不能唯成绩论,应当关心每一位同学的成长,同时,学校也可以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教师的教书能力及育人能力进行评估,给老师进行一些相关的培训,以提高老师的整体水平。并且应当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将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于了解孩子心理的发展趋势,还应当开设心理健康的课程,让留守儿童了解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课程中加强对孩子心理的引导。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实行寄宿管理,因为当留守儿童在群体中生活时,可以减少内心的孤独感,可以改善人际交往方式。[5]

3.加强社会关注,改善生活环境。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各农村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儿童的活动场所,如建立图书馆,并且购进积极向上、有益于思想进步的书籍,让孩子在闲暇时刻能够畅游在书的海洋中,丰富知识,充实内心。[6]应当加强对于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管理,应该禁止未成年人的进入,同时也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引导,对孩子的网瘾进行纠正。对校园周边的环境进行清理,减少不良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社会各界应该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想出恰当的解决方式,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作者:徐友名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凤萍,王晓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现状分析.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

[2]代艳君,刘宗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

[3]宋广文,周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战略应对.战略决策研究,2012.

[4]王江南,邓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学校原因及应对策略.河南科技,2013.

[5]孙小蒙,葛元?.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与干预策略研究.攀枝花学院学报,2013.

[6]门萃苗.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学理论,2012.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关爱模式

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系社会热点。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主阵地的学校关爱工作纷纷开展,然而却受到关注较少,更缺少理论提炼。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将学校主动探索的留守儿童关爱模式概括为家校合作模式、校中建家模式、重点关注模式三种。家校合作模式把家校合作机制纳入现代学校制度框架,强调学校和家庭(社区)共同承担留守儿童成长的责任,其举措有恢复家访制度、创新家长会形式、利用信息化技术为异地成员搭建平台以营造“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等。与家校合作模式所持的理念不同,主要在寄宿制学校实施的“校中建校”模式把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动“揽”到学校来,在承担正常的教育教学职责之外,增加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机制。更多的学校采用“重点关注”模式,即在关心全体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对留守儿童的需求进行重点关注并完善工作机制。然而,各种模式的运行中也存在运行维系、质量提升乃至家国关系的处理等诸多困难。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合作;校中建家;重点关注

随着留守儿童现象受到社会各界的日益关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实践纷纷展开。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全面建立“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总目标。这一文件预示着:在官方意识中,作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主体主要有家庭、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组成。而作为处于入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其个人成长、家庭关系以及社会关注等问题几乎都集中到了教育领域,牵动着教育的敏感神经。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6-11岁和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1]这表明,学校是他们主要生活、学习的场所,教育部门或学校客观上起到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主阵地作用,绝大多数学校也有针对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因此,本文对以学校为主的教育部门探索出来的关爱活动进行模式化概括,描述各种模式的实施背景、指导理念及其具体措施,并分析目前学校的主要关爱模式的维系和质量提升困境,最后讨论关爱网络中的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从教育部门(学校)的视角而言,教育部门(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主动探索的留守儿童的主要关爱模式可以概括为三种:家校合作模式、校中建家模式、重点关注模式。

一、家校合作模式

(一)背景

传统的观念认为,在未进入学校教育之前,家庭对于儿童的成长负有更重要的责任;在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后,家庭就退到了次要的地位上。这一观点,中国农村更为流行。如有的家长在碰到学校老师要求其配合管教小孩时,认为“孩子已经交给你了,当然由你负责,要不然还不如放在家里。”“如果我教得了他,就不会交到你学校手里来了。”更有的家长认为,“等孩子长大一点就可以送到学校了,如果能在学校住校就更好了,我们就可以安心外出打工了。”把儿童成长中本应家庭承担的责任转移到学校等其他现代组织机构的观点,在学者中也不时出现,如认为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监管缺位的情况下,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区)教育[2]和监护体系[3]。其实,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与现行的国务院文件精神是相违背的,《意见》明确指出“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为强化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家庭责任,一些学校探索家校合作模式,即把家校合作机制纳入现代学校制度框架,强调学校和家庭(社区)共同承担留守儿童成长的责任。

(二)理念

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家校合作模式,其指导思想是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不能推也不能揽,帮扶应建立在家庭责任的基础上,现实操作中如果过于依赖政府,则可能增加家庭的依赖性而弱化了家庭责任。教育、民政、工青妇、社区(乡镇、村委会)等各个部门应根据各自部门的特性来做好帮扶工作。江西省一些市县开展了制度化家校合作的实践与研究,依据的理论基础就是爱普斯坦“交叠影响域理论”(Overlap-pingSpheresofInfluence)[4],即各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共同承担儿童成长的责任。

(三)举措

1.恢复家访制度,变家访为帮扶。家访,是一项由教师到学生家庭进行访问的制度,曾经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亦是家校合作的有效形式。家访,意味着老师与学生家庭成员面对面交流、意味着“此时此地”,这种现场感便于教师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头脑亲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访出每个‘问题孩子’背后的特殊原因,找到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方法”。然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日益发达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家访往往被电话访问甚至网络访问(QQ、微信等)代替了,甚至出现家校之间“没有重大问题不见面,见面肯定有重大问题”。全球化的信息技术使人的沟通更具时效性了,然而却失去了许多“地气”。江西省教育厅开展的“万师访万家”活动[5],通过实地家访与问题解决,让不少辍学留守儿童因此返学。家访可以有针对性的改善教育方式方法,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分类采取措施,如为留守儿童物色合适的“家长”以心理帮扶并缓解其亲情饥渴,或者帮助贫困的留守儿童家庭申请困难补助,又或者通过送教上门方式让承担隔代教养任务的祖辈学会正确的“育孙”方法。传统意义上的家访,更直接的原因是学校通过了解家庭状况以促进儿童学业与品德成长;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今天,针对留守儿童的家访除了传统的儿童社会化意义外,更起着一种对于特殊群体的关爱与帮扶意义。

2.创新家长会形式,营造家校共育氛围。有的学校把家长会开到偏远山村或外出务工的集中地等。如2013年,上饶市一所初级中学(600多名学生中近500名为留守学生)的校长了解到其中200多名留守学生的家长在浙江义乌和浦江务工,便与班子成员决策主动走出去,把家长会开到家长省外务工集中地去。其具体做法是,让孩子们在学校里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地方,把自己在学校的生活拍成视频,并跟家长说一段话。校长与12名班主任,于2013年的一个周末,带着这些视频先到浙江义乌事先联系好的一所学校多媒体教室与务工创业的家长见面开会。学校向家长报告学校发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展示视频,与家长探讨如何携手共助子女健康成长。该校已连续3年把家长会开到浙江。“现在,许多家长体会到了‘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陆续有30多位家长回家创业了。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都力争留一方在家了。”(2016年3月调研资料)另外,江西省的德兴市与乐平市也有些学校,利用寒假春节期间,外出父母都要回家过年的机会,把家长会开到了学生居住地较集中的边远山村。(2014年3月调研资料)

3.利用信息化技术,营建“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二元社会结构下,一种制度性乡城拆分型家庭已占据庞大规模。时空分隔必定带来诸多不便,然而历史总是会在困境中自我寻找出路。时空距离分隔中的成员们并不是坐以待毙,全球化技术日益打破时空隔离并维系亲密共同体的生活。笔者经过较长时期的田野观察与思考,将这样一种新型的生活秩序命名为“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在2014年的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社会学年会(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论坛(中南大学)上得到学术界的认可。这一理论经同事与本人的推广逐渐在江西省上饶市、抚州市、新余市的一些学校因地制宜地践行,并被省级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文件采纳与实施。一所民办寄宿制学校(弋阳县育才学校)招收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校方为了体现向消费者负责的理念,稳定和吸引生源市场,竭力用信息技术向家长呈现孩子在校的学习与生活状态,以宣示“将孩子送到学校来读书是放心的、值得的”。该校各班建立起了班级微信群,班主任每天都会在班级微信平台上传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用图文并茂展示、传递孩子的点滴进步。看着孩子吃着香喷喷的饭菜,穿着干干净净的衣服;看着孩子认真学习的劲头;看着孩子们获奖照片……家长心里欣慰,“每日能看到孩子照片,我干活都有劲”!很多孩子的父亲母亲都加入微信群,家长和老师一起在微信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学校经常组织和鼓励孩子给家长写信,主题以感恩为主,通过班级微信平台以照片形式上传。班主任利用每周一的班会课,通过班级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网页版微信,让学生和家长现场微信互动。家长们也上传在外工作和生活的场景,使孩子了解到父母的艰辛,激发孩子学习热情。

二、“校中建家”模式

(一)背景

实践“校中建家”关爱模式的主要是寄宿制学校,因此,这一模式可以概括为,依托寄宿制学校开展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完善学校设施建设和学习生活条件,把留守儿童集中管理,让留守儿童住进学校,统一食宿、统一学习,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结构的缺损、亲子关系的不畅、监护人的亲情替代不完善等,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学习、生活、行为、安全等方面确实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作为专业教育机构的寄宿制学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本应由家庭承担的职能,客观上可以弥补家庭教育职能与环境的缺失。不少基层教育工作者也认为这是目前最适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办法。弥补家庭监护和教育的缺失成为政府和社会赋予寄宿制学校的新社会功能。不少家长也充分认识到并利用寄宿制学校的这一“看护功能”,甚至有非留守儿童的家长也认为,“等孩子长大一点,可以住校了,我们就可以出去打工了”。因此,寄宿生中留守儿童比例不断上升是近年来农村寄宿制学校呈现的新态势,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6]

(二)理念

与家校合作模式所持的理念不同,采用“校中建校”模式的学校在留守儿童关爱方面,没有采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传统教育体系去划分责任,而是主动担责,把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动“揽”到学校来,将传统上寄宿制学校的“管食宿、保平安”管理模式向“重思想、抓习惯”的管理模式转变,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把本应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与空间转移到学校,由教师和家庭教育老师来完善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在学校中生活。因此,学校在承担正常的教育教学职责之外,增加了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机制。(2016-3-25,DX调研资料)

(三)举措

以一所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为例,这所学校的前身是私立学校,在2010年转制之初,生源主要来自县城各校分流学生及部分农村学生,其中留守儿童占70%-80%。为加强留守儿童的管理与教育,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中心,作为学校一个独立的有正式编制的中层处室,对留守儿童集中编班,统一管理。在同一个班级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组合原则,把不同类型的学生组成家庭组合小组。组合的原则可以是同质组合,也可以是异质组合,组合中要有男女同学。同一个小组在一起就餐、劳动、学习、活动,同性同组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寝室就寝。学校根据老师学生的配比情况、硬件设施条件等决定每组的人数,一般为8~10人左右,每组安排一个家庭教育老师。这个家庭教育老师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生活老师,他们不只负责学生的生活管理,不是保姆式的生活老师,而是相当于家长,负责学生的生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劳动教育,还有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等。一般的家长会以学校的这种“家”为单位召开。家庭教育老师一般由班上的任课老师兼任,学校的活动以“家”为单位参加,劳动课以“家”为单位参加。一“家”的学生在学校里朝夕相处。“校中建家”,使得一个班级成了一个大“家”,一个寝室、一个学习小组成了一个个小“家”。同学成了每天集中学习、生活的“兄弟姐妹”。班主任、任课老师则全天候“守护教育”,充当留守儿童的“父母”,对住宿生起床、晨练、就餐、午休、就寝等进行全天候跟班管理;校长、班主任与学生一起晨跑、做早操;就餐时定人、定桌、定菜,班主任与学生坐一起,吃同样的饭菜;就寝时,逐个点名核实进入生活区。学校表示,这一做法是本着“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下基础”为办学理念,重视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思想教育和习惯培养,重视营造“家”的氛围和开展“家”的活动,让他们尽享“温馨家园”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幸福。生活教育主要包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开设生活教育课、加强生活实践指导;思想教育主要通过主题班会、晨会、电视课等进行感恩、励志、诚信、自信自强等品格教育以及问题学生的思想转化、亲情沟通等;习惯培养主要有分年级制定习惯教育培养目标、星级评比、榜样促进和引领、住宿班班级习惯教育日常化等。

三、“重点关注”模式

(一)背景

随着农村留守儿童日益被看成社会问题,为促进留守儿童发展,中央和地方出台了相关法规和政策。一些省份在有关留守儿童的政策文本中不约而同地突出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对学校关爱留守儿童提出具体要求,如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建立对留守学生的结对帮扶制度、建立关爱留守学生的应急机制、改进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等。[7]面对交待下来的任务,学校虽能尽职尽力地完成,但很难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从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抽离出来另搞一个体系。笔者将部分学校根据基层实情并体现基层智慧的关爱模式命名为“重点关注”模式,即在关心全体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完善工作机制,对留守儿童的需求重点关注。

(二)理念

据笔者的观察与判断,在实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中采取“重点关注”模式的学校占大多数。与“校中建家”模式中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教育与管理不同,“重点关注”这一“民间智慧”虽未得到理论提升,但在客观上体现了公平教育中的全纳理念和关注弱势群体的原则。全纳理念认为,教育体系是全体适用的资源分配,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尊重学生不同需求、能力、特点和学习预期,但又尊重弱者优先的原则,重视弱势群体(处境不利群体、边缘群体)的教育平等,尽可能使他们日常生活的类型和状态与成为社会主要潮流的生活模式相接近。“上级文件要求我们怎样做,我们肯定照办。这样,也利于我们摸清学校底数。但在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的教育与管理中,并没有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区分开来,而是一视同仁。不管他(她)是不是留守儿童,谁有特别的需要和特别的困难,我们就给予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帮扶。”

(三)举措

以赣南山区的于都县为例。作为人口大县和劳务输出大县,于都县较早要求相关部门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于都县教育局总结该县经验为:“一个理念”、“两个结合”、“三个补充”、“四个加强”,全方位、立体式地关爱留守孩(2016-3-28调研资料)。所谓“一个理念”,即有爱,不给留守儿童贴标签。“要端正观念,明白留守孩不是‘问题孩’;要心灵关爱,让留守孩情感上不孤单、性格上不残缺;要注重引导,让留守成为希望,而不是失望。”两个结合,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关爱”的双边合作,以形成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课内课外同步、校内校外结合、家校社合力的立体教育网络。“三个补充”,则为补“亲情”、补“钙质”、补“阳光”,具体路径为通过由课内关爱延伸到课外关爱,由学习、生活关爱延伸到心理健康关爱,由学校关爱延伸到家庭关爱的三个延伸补“亲情”,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增补留守孩成长中缺少的“钙质”,通过“一校一品”填补留守孩心中缺乏的“阳光”。坚持“四个加强”,即通过加强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帮扶力度、体系建设等让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得到有效保障。该县教育系统已经探索出一系列的留守儿童工作制度,如留守孩教育管理工作制度、班主任工作制度、学习制度、生活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关爱帮扶制度、心理辅导制度,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了制度化规定,如学校领导小组职责、学校具体负责人职责、辅导员职责、“家长”职责等。

四、评析与讨论

学校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主阵地,在实际工作中,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了家校合作、校中建家、重点关注等三种主要关爱模式。这三种模式是“自下而上”的自然形成而并非政府意志建构的,各自都有其相应的现实背景及儿童关爱理念,并创造性地开发出了各具特色的关爱措施。从方法论上看,以上模式的划分,是为便于厘清现实的繁杂而基于经验材料上作出的理想类型划分。这些模式甚至尚未来得及命名,笔者对其勉强命名,也是为了便于比较分析以得到规律性认识乃至实践推广。既然是理想类型,就意味着这些模式可能与现实本身保持有一定的距离,较难在现实中能找到完全对应的案例。也就是说,在现实中,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可能采取某一种模式为主,兼采别种模式。如以家校合作模式为主的学校,也可能实践着“重点关注”模式的某些要素;以“校中建家”模式或“重点关注”模式为主者,也可能通过开展亲情书信、网络视频、周末家长热线等活动,为孩子和父母搭建起“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平台;即使是便于实施“校中建家”模式的寄宿制学校,在留守儿童关爱中也可能同时践行着“重点关注”模式。从调研情况来看,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中发挥了较好的社会功效。然而,各种模式的运行中存在运行维系、质量提升乃至家国关系的处理等诸多困难。

(一)财力与人力是现有的学校关爱模式维系之困

有人对党和政府、社会组织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支持行动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现有的成功经验大多有强大资源的投入,其中包括专家的技术支持和各方资金的支持[8]。笔者在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模式的调研中,同样发现,现有各种模式的维系存在着不小的财力、人力困境。也正因为物质上的保障不力,导致一些地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浮于浅表,不少学校的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主要依靠教师良心以及校长的事业心。据某省“十三五”扶贫规划测算,如果要对该省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提供放学后集中活动和周末看护,按照每生每学年开支200元计算,每年至少需财政投入2.4亿元(注:200元*120万人)。以上述实践“校中建家”模式的那所学校为例,该省现行初中生生均公用经费是800元每生,住宿生另加100元。即使在已有学生公寓和食堂满足的基础上,留守儿童中每个寄宿生的学年额外经费开支高达1300元(包括水电、宿管员工资、器材损耗、食堂补贴、周末和课后看护的课时补贴等)。另外,非寄宿生的学年额外经费开支也在500元左右。可一般来说,留守儿童多的地方,往往地方财力较为紧张,难以设立专项工作经费,使得不少关爱工作有计划,难落实。如留守孩关爱阵地和校内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与运转、专业技能老师的工作补贴和培训等,都需要相当大的财力投入。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人员的缺乏是影响学校关爱工作质量的又一大关键因素。尽管一些地方建立了政府、学校、群团和社会力量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但依然缺少有效的组织队伍,表现为专职的管理人员以及心理辅导、儿童保健、音体美等专业人员缺乏。比如于都县要求每所留守儿童较集中的学校都设立留守儿童关爱办公室、活动室等,但几乎所有关爱办公室工作人员都是学校教师兼职,近三分之二的活动室因缺乏音体美教师而利用率不足,大多数学校因没有心理老师而无法开展留守儿童团体(或个体)辅导活动。

(二)关爱质量的提升仍需提升政策的针对性

留守儿童政策的针对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从群体看,关注留守儿童的全部还是其中的“特殊群体”;从内容看,关注儿童发展哪些方面。留守儿童不是铁板一块的同质群体,其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不一致,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生活、心理、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也不同,本人的天资秉赋各不相同。因此留守儿童是一个多元分化的群体,其中留守女童、青春期留守儿童、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双亲外出家庭以及特困家庭留守儿童又是其中的“弱势群体”、“特殊群体”。出现在留守儿童本人身上的问题分为安全问题、心理和行为问题、健康、学业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与亲子分离有关,也可能与经济社会结构有关。在弋阳县的家校合作模式中,学校与家庭建立起了“合伙人”关系,但也存在个别低学历、低收入、无闲暇时间的父母(或监护人)无法达到学校的要求,从而在“家校合作”中掉队。构建“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平台的学校,因为是一所私立学校,收费较公立学校高,大多学生家长经济水平较高,具备购买智能手机的经济实力,但也存在一些家境困难无力支付智能手机费用和没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父母被排除在外的风险。这所学校的做法中,还有一个需要改进之处,就是单一地依赖微信技术,其实共同生活不仅仅依靠新的全球化信息技术,若此,则这一模式在网络和电脑不普及的偏远山村、办学条件较薄弱的学校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因此,有必要对于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资源和传统信息技术资源的教育功能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校中建家”模式因能较好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而深受学生家庭欢迎,但同样引来褒贬不一。“贴标签”是一个热议点,如有的学校有意地划分出留守儿童群体,甚至在分班、住宿、用餐、校服、校牌、社团活动处处分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并“对症下药”。为了迎接检查的需要,不少学校不得不在宣传板报、条幅上鲜明地标示出“留守儿童”字样。有学者认为[9],对留守儿童“标签化”的动机可能是善意的,但也可能使学校与社会给儿童带来不恰当的关注、理解与帮助,并可能无形中加大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隔阂,“标签化”对留守儿童不但不是正向期待反而是一种不良暗示,从而产生不少心理问题。在我们的调研中,有学生表示,如果再有一次选择的话,他们不愿意进入“留守班”。另一个热议点是寄宿学校的封闭管理模式。[10]目前寄宿制学校更多考虑是政府管理方便,而不是将以人为本、儿童权利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很少考虑农村家庭的承受能力与儿童的感受。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举办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研讨会”上,就有学者直指寄宿制学校出现了学校“囚笼化”、学生“囚徒化”的不良趋势。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中的“重点关注”模式,从理想层面考量,能较好地体现人本思想,但执行难度相当高,一不小心可能成为“不作为”的挡箭牌。目前来看,政策上和理论上都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现有政策往往将留守儿童视为一个单一化的群体,因此提出的政策建议比较笼统和宽泛,这对于学校关爱工作缺乏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另外,大规模的留守儿童是较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研究逾二十余年但大多停留在经验描述阶段,使用的儿童发展理论基本来自于西方,或者在研究中国留守儿童时也大多用西方理论框架打捞本土经验,或者为了吸引阅读量而迎合大众日常认识。这些特殊群体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和人生安全等方面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基于本土经验的理论概括不仅仅在于增加中国学术的地位,更有利于基层学校提升留守儿童的关爱质量,从而更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家庭、国家与社会:留守儿童关爱的责任划分仍为理论瓶颈

本文旨在考察基于学校立场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模式,这些模式的生成是学校结合国家政策要求、社会期待以及本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产物。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主阵地,但并不赋有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专属责任”,当然这种可能要成为无限责任“专属责任”也是基层学校所不愿承担和承担不了的。调研中,教育部门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体系缺乏顶层设计,各关爱主体间缺乏必要的协同合作,彼此难以形成服务合力。现有关爱工作的牵涉部门多,现有的关爱阵地如“儿童之家”“儿童快乐家园”等相关儿童、家庭支持服务各自为阵。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志愿组织对留守儿童关爱仍然处于零散关怀状态。市场上托管中心的规范管理方面则又处于缺乏监管状态。除学校以外的不少组织在开展关爱行动时,往往出于政绩和社会声誉的考虑,常常以阶段性、运动式、走亲戚式的关爱活动居多。作为主阵地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在面对各部门和组织的关爱活动时,普遍感叹疲于应付。大规模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是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制度设计、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和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留守的实质是亲子分离。当国家介入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时,更多从社会问题、社会治理的角度考虑。学校作为隶属于国家的组织,成为可以依托可资利用的极重要正式组织,政府文件中频频可见对于学校的指示性意见。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除了集中农村教育资源的考虑外,也是因为“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11]。国家从监管角度考虑,还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对留守儿童的监管真空。从时间上看,留守儿童在下午放学后,周末、节假日,以及不能与父辈团聚的寒暑假时间段,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空档。从群体上看,入学(园)前的留守幼儿可能有监护人时时看护,然而义务教育阶段后又未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散落于社会的留守儿童,也处于监管真空。虽然假期里有的村落会有家长自发组织起来不定期地到水库、河边巡查,不让学生下河游泳。但总体而言,社会力量的薄弱,被分割各地的家庭成员凭借血亲关系较易形成“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可是地理空间上相近相邻的成员要生成“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反而有更大难度。在考虑是否征用教师和学校力量时,也许会进入惯性思维。调研中,教育部门普通表示“学校在职责内尽可能多地关注,但学校不能全程跟踪”。有学者明确提出,推行“学校家庭化”,以及以“家长”等名义强迫教师承担留守儿童监护职责的做法,不宜提倡与推广,回到父母身边,才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解决[12]。华中师大在受教育部委托的课题报告中也写道:当留守儿童被问及社会、政府、学校等能为他们提供什么帮助时,大都回答不太可能,认为父母是不可替代的。另外,他们也不希望特别的关照使他们更显得与那些父母在家的孩子不同。[13]这似乎也在提醒人们,以留守儿童为对象的关爱服务工作,还必须回到儿童立场上来。基于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个体观”路径缺陷、学校主阵地责任的繁重以及当前家庭能力的弱化,有学者[14]建议将“支持家庭发展”纳入基本国策。家庭立场也许是在研制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政策时值得补充的一个政策方向。

作者:戚务念单位: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文)2013年05月10日[EB/OL]

[2]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9):28.

[3]庞文.关爱农村/留守孩[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10).

[4]EpsteinJL,SheldonSB.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伙伴:行动手册[M].吴重涵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3.

[5]刘华蓉,等.江西省“万师访万家”活动系列报道①:家访,访出教育的力量[J].中国教师报,2016-7-20(1-3).

[6]董世华.调查显示:寄宿制学校已成农村学校主体[N].中国教育报2013-9-26(5).

[7]中国留守儿童教育政策分析

[8]卜卫: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和支持行动模式的分析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6).

[9]郭文良.“标签”观照下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9(24):65-69.

[10]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1).

[11]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12]程方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江西的案例[J].教育学术月刊,2008,(6).

[13]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4]徐晓新,张秀兰.将家庭视角纳入公共政策———基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演进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6,(6).

第三篇: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状况调查

摘要:

目的:调查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状况及其特点,为提高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微山县794名留守儿童,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自编儿童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学业水平评价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总分为(86.81±16.68)分,显著低于国内常模(92.68±1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16,P<0.05);②男生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上得分显著低于女生(t=-3.824,-3.725,P<0.05);③学业水平优秀的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显著高于学业水平不良的留守儿童(F=15.46,P<0.05);④父母学历高的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显著高于父母学历低的留守儿童(F=16.38,P<0.05);⑤监护力度严格的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显著高于监护力度放任的留守儿童(F=14.86,P<0.05)。结论: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水平显著低于国内常模;性别、学业水平、父母学历、监护力度与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均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影响因素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以年轻人为主的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成为我国特殊的社会现象[1]。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缺少亲情的关爱和陪伴。有研究调查显示,相对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2-4]。但也有调查指出,留守儿童并不一定会出现负面问题,逆境并不必然导致适应不良[5]。同样处于不利环境,有的儿童却能够适应良好,表现突出,这与其心理韧性有密切关系。心理韧性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意味着面对困难经历时的反弹能力[6],心理韧性是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保护性因子,且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7-8]。心理韧性越高的个体,在其遭遇应激后,心理抗压能力越强,能够迅速复原或具备良好适应的能力。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提高其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有重要帮助[9]。目前,我国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有效地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为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和参考。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于2015年9月,在微山县4所中学的留守儿童中,采用随机整群的抽样方法,选取初高中各年级留守儿童806名作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794份,有效率98.5%。被试年龄从12~18岁,平均年龄为(14.23±1.56)岁。其中男生405人,女生389人;七年级124人,八年级131人,九年级136人;高一146人,高二129人,高三130人。

1.2研究工具

1.2.1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theResilienceScaleforChineseAdolescent,RSCA)[10]胡月琴、甘怡群(2008)编制,量表共27个条目,包括5个维度,分别为:目标专注、人际协助、家庭支持、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采用5级评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表示心理韧性水平越高。量表在中国内地进行实测,初测(n=283)的内部一致性为0.85,复测(n=420)信度为1.83;量表总分与Wagnild和Young的Rs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53,与中学生生存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49,均达到显著水平。

1.2.2自编留守儿童一般情况调查表

内容包括留守儿童的性别、年龄、学习状况、父母学历(以夫妻中最高学历为准)、父母是否在外打工、父母打工时间、监护人状况等基本信息。

1.2.3学业水平调查表

收集被试留守儿童所有科目的期末成绩,将这些分数标准化后得出Z分数,然后再将Z分数转化为T分数,求T分数的平均数,把成绩分为优秀、中等、不良三种水平。

1.3调查方法

由研究者和经过培训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担任,在取得学校领导同意后,以班级为单位展开集体施测,统一发放调查问卷,施测人员讲解调查目的、意义和填写注意事项。征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后,问卷由学生独立完成,填写完毕后当场统一收回。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F检验、双变量,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2.1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状况

留守儿童在心理韧性总分及其3个因子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国内常模(P<0.01)。

2.2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性别差异

经独立样本T检验,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总分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但留守儿童男生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2项因子上得分显著低于女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同学业水平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差异比较

不同学业水平的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总分及其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2项因子的得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多重比较后发现,学业不良的留守儿童在目标专注、积极认知以及心理韧性总分上得分明显低于学业优秀和中等的留守儿童。

2.4父母不同学历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差异比较

父母学历维度上,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总分及其家庭支持得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多重比较中,父母学历为大专及以上的留守儿童在家庭支持、心理韧性总分上得分显著高于父母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留守儿童。

2.5不同监护力度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差异比较

监护力度不同的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总分及其目标专注因子得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多重比较中,监护力度严格的留守儿童在目标专注、心理韧性总分上得分显著高于监护力度放任的留守儿童。

3讨论

3.1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状况

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得分低于国内常模,说明在面对重大事件和压力情景时留守儿童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容易受到不良影响。本研究与张海芹[11]研究结果一致。留守儿童因成长过程中其个体成长、生活和学习环境等原因造成的心理压力比非留守儿童更为突出,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12]。另外,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3个维度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家庭支持、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其中积极认知得分最低,提示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了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在处理困难时,缺少鼓励,对克服逆境没有足够的信心,在困难面前不能保持乐观态度。

3.2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性别差异

性别对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影响,目前国内研究的结果并不尽完全相同,李浩然[13]认为留守女童的心理韧性要明显高于留守男童,而张胜红[14]、蒋玉红[15]等人的研究则相反,他们认为留守男童在遇到困难时比女生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因而留守男童心理韧性要高于留守女童。本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上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同样处于留守状态,男女生所处的家庭背景、学校环境、生活经历没有明显差别,心理韧性水平具有相对一致性。但男生青春期控制力差,容易情绪不稳、出现逆反和敌对情绪,易冲动,情绪控制和目标专注得分上显著低于女生,留守男生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适应困难。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根据男女生的不同心理韧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

3.3不同学业水平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差异分析

目前国内关于学业水平与心理韧性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本研究显示,学业水平不同的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水平有统计学差异,学业水平优秀者其心理韧性总分、积极认知以及目标专注均显著高于学业水平不良的留守儿童,与葛秀杰[16]研究结果相似。这主要是因为学业优秀的留守儿童相对于学业不良的留守儿童,其自信心强、自我认可度高,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提倡“普及教育”比“精英教育”更为重要,教育者要让更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要锻炼出使他们受益终生的心理素质。

3.4父母不同学历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差异分析

有研究证实,父母学历的高低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17-18]。本研究显示,父母学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也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目标专注和家庭支持因子上。父母受教育的程度越低,在平时管教孩子时,更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其他优秀素质的培养,而学历高的父母,管教中能对孩子包括学习成绩、心境、人品等各方面给予同样关注,并能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从而心理韧性相应提高。

3.5不同监护力度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差异分析

一般认为,不同的监护力度对孩子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监护力度严格的家庭,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以及目标专注得分上要高于监护力度放任的家庭,与Werner[19]研究结果相似。监护力度是儿童对监护人自我要求的自我感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要求和控制越严格,儿童心理韧性水平就会越高。刘巧兰等[20]也提出,严格的监护力度能够增加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这可能是因为严格的监护力度,有助于促进儿童坚韧性格的培养,当其面对困难时,不畏失败,有足够的信心迎战,而且严格的监护力度也对儿童独立处理问题和人际交往有一定帮助。本研究虽然调查了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但仍存在一些因素尚未探讨,如人格、社会支持等。今后的研究可以再对这些变量深入调查;此外,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提高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干预措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王登芹 陈现彬 宋国红 李雷 张帆 单位: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帆,刘琴,赵勇,等.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8):849-857.

[2]叶曼,张静平,贺达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6):67-69.

[3]杨圆圆,张仲明,郭晓伟,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父母同伴依恋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9):1371-1373.

[4]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102-104.

[5]李志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440-442.

[7]李义安,张金秀.高中生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7):797-799.

[8]赵晶,罗峥,王雪.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9):1078-1080.

[9]彭阳,廖智慧,盘海云.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4,23(1):65-68.

[10]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11]张海芹.农村留守学生心理韧性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5):613-614.

[12]胡昆,丁海燕,孟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8):994-996.

[13]李浩然,孟群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元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77-79.

[14]张胜红.低年级大学生心理韧性与被看重知觉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8):1007-1008.

[15]蒋玉红,孙业恒.安徽省某农村地区在校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3):365-367.

[16]葛秀杰,李春玉.延边地区汉族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3,36(2):119-124.

[17]张愫.父母学历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校园心理,2009,7(6):379-380.

贫困家访总结范文8

我国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由于高考失利,对未来感到迷茫才选择就读职业院校。在心理上存在着一些自卑和失落感,自信心不足。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高考发挥失常的原因,不愿意复读,选择进入职业院校,这类学生对未来有信心,自律感较强。另外,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受到高考失败的原因,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这就增加了职业院校教育管理的难度。我国职业院校招生的规模还在不断的扩张之中,学生未来的就业压力比较大。而且职业院校存在着很多贫困生,知识面相对狭窄而且没有很好的家庭背景,与其他条件好的学生相比较,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职业院校也有自己的优点。与本科生相比,他们最显著的优点就是实践能力较强以及思维活跃。职业院校通常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团体活动,积极举行各种比赛。另外,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管理的模式比较落后,观念陈旧,在教育管理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

2我国职业院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职业院校在不断的成长之中,虽然教育工作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是发展还不够成熟,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育管理模式比较单一

我国高校管理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管理的,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固定的管理模式使学校的教育方式比较封闭,相互之间缺少信息间的交流,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不太强。

2.2教师教育管理比较被动

职业院校的教育者在管理上不太主动和积极,平时只有在学校例行检查的时候才会督促学生达到学校的各种要求,通常都只是进行临时教育管理。另外,学生道德素质培养不到位。现在的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很多都是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的,习惯以自己的思维为中心,经常忽略他人的感受,缺乏集体荣誉感。

2.3教育管理观念陈旧

由于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另外由于职业院校教育管理者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并不重视,在管理上不够到位,再加上学生自身素质问题,并没有发挥职业院校教育管理的效率,有关教育领导人员怠慢于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创新和改革。另外,由于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属于私人成本经营,由于在教育管理上难以承担优质管理的代价,很难与一些本科学院相提并论,在政府资金以及教育资金方面没有确切的保障,因此在人力、物力上难以得到管理需要的投入,另外,受到职业院校教育管理者自身利益的驱动,没有从思想上重视对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和改革,最终导致职业院校在教育改革中受到一定的阻滞影响。

2.4高职学生教育与管理存在脱节现象

在众多的高职院校中,存在着学生的日常管理与理论教学各自独立的状况,学生管理与教育的脱节现象比较严重。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日常管理的指导性,以及各种学校教育活动的计划性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职业院校教育管理创新途径应用

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在摸索阶段,发展不够成熟,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存在于教育管理中的问题,阻碍着职业院校教育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根据笔者对我国职业院校多年的调查研究以及自己的实际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关于职业院校教育管理的创新途径。

3.1树立新的教育管理理念

我国的职业院校在进行教育管理的时候,要坚持教学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进行因材施教。在选择教学管理模式的时候,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做到尊重学生,将管理围绕学生生活和学习具展开,努力解决学生在校遇到的各种问题,争取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一切服务于学生,提高职业院校教育管理的人性化和实效化。因此,职业院校在教育管理方面不断创新和改革,要求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方式,有助于学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促使学生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3.2以学生会的形式,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中,学生是接受教育和管理的主体。由于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时候大多数已经成年,为了提升教育管理的效果,学校管理人员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以及自律能力,可以以班级或者是宿舍为单位,以主题班会等形式,让有能力的学生积极投入到教育管理工作中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自身的生活和学习。另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创建学生会等一些学生自我组织社团,在教师在指导下,丰富社团活动,提高学生教育管理能力,并且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锻炼机会,这些对于以后就业有着积极的影响。

3.3职业院校自学考试“专升本”教育管理模式

现如今高校办学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自学考试专升本逐渐成为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新模式,自考工作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专升本的实施给了很多专科生更多的学习机会,也适应了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Z学校是一所典型的专升本院校,2010经H省教育厅批准由专科院校升级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开设有20几个本、专科招生专业。但是Z学校在专升本的过渡期内存在很多问题。在初期,Z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管理问题比较突出,课程的设计不适合本科教育,更为严重的是,教师以及学生基本没有本科意识。因此,在过渡期学校不得不采取一些转型措施。Z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本科意识。

为了强化全体师生的本科意识,Z校开展了树立全校师生本科意识的实践活动,邀请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讨会,引导全校人员观念的转变,加强学校的规范化建设。通过上述措施,让全校师生基本确立了本科意识,对学校的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2)加强实验教学。

传统本科教育并不重视应用,Z校在教学上突出了应用的重要性。Z学校对全院校的实验室建设进行指导,每学期都有专门的研讨会议,确立目标和任务。从最根本的着手,加大实验室的硬件投入,从2012年初,实验室的用房总面积就超过12326平方米,大大改善了教学条件。

(3)实施教学制度改革。

为加强学校的教学质量,Z校出台了25个教学质量监控文件,45个教学质量管理规定,囊括了学校所有教学活动。2010年10月份成立了教学督导委员会,还在各系相继成立督导小组,制定了领导干部听课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还开展了学生网上评教的制度,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测。

(4)强化专业课程设置。

Z校结合自身条件,在学校增设了许多专业,在经济系增设注会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在管理系增设企业管理专业,在外语系增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到2011年已经设立了7个特色品牌专业。同时在校外以及校内一共设置了近100个实习基地来加强实验教学。学校为了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各个特别开展了能够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学科竞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经过省政府学位委员会的相关认定以及实地考察,学校的教学模式得到肯定,Z校被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3.4实现学生教育管理的网络化平台

在当前,网络技术在不断发展,网络信息平台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职业院校中,实施信息数字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教育管理创新的必要途径。因此,在目前高职院校中,要加大投入,建立数字化校园平台,为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提供便捷的服务。学校相关部门要将学生的日常管理纳入其中,在互联网技术应用下,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越性,增强对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范围和力度。管理者可以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将学生的选课、学籍管理、收费情况以及教学评价等多项内容融入到统一的信息化教育管理平台中,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另外在数字信息化平台中,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构建丰富的课余生活,建立学生论坛,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这些为进一步提升管理的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5创建立体复合型教育管理创新模式

立体复合型教育管理模式着眼于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院校的综合管理。以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它从教育管理提高学生的素质的角度开展“立体复合型教学”。为此,学校建立了三级组织形式开展教学。一级组织由学校的教务处、学生处、系部、团委以及党委工作部组成,负责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以及学习能力,制定相应的方案制度规范教学。学校领导以及教学负责人和学生管理负责人通过主题班会、研讨会议以及组织听课等活动深入了解学生,针对性地制作人才培养方案。二级组织以系部为单位,通过学校的党委组织、学生会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开展活动。在学生生病期间,组织领导进行探望慰问,让辅导员照顾生病学生,用行动表达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定期开展家访,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健康以及食宿问题。三级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由班干部、辅导员、心理委员组成,加强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关注学生学习成长状态。确立班级例会制度,让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发扬优点,改正错误,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

3.6强化学校的管理体制

目前,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学校的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因此,建立一支优秀的教育管理队伍是很有必要的,强化学校管理体制有助于学校教育的教学质量不断地提升,为学校建设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有不断强化专科学校各项教育管理制度、不断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职业学校各项教学的顺利开展。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