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的人物范例6篇

感动中国的人物范文1

大爱情怀

爱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爱的内涵极其丰富。从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社会,到热爱父母、热爱后代、热爱他人,都是一种爱。

在央视评选出的2011年11位(其中一个奖颁给一对夫妇)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有4人参与了对失学儿童的救助行动。此外,还有一个“特别致敬人物”:白芳礼。他们中无论是来自台湾的张平宜、来自新疆的阿里木,还是来自四川的胡忠和谢晓君夫妇,都是用自己的爱心以不同形式帮助失学儿童。这些典型人物树立起一个爱的标杆,鼓励那些孩子们重新拾起信心与希望,并带领全社会给予这些失学儿童更多关爱,他们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受众。

有这样—个养女,她在养母病床前无怨无悔尽孝12年。孟佩杰始终是乐观坚强的,面对企图轻生的养母,她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给予无限的安慰与体贴;面对难以为继的生活,她将对养母的爱埋在心中、化为动力,用稚嫩的肩膀挑起生活的重担。考上临汾一所大学后,由于舍不得也离不开养母,最终说服了卧病在床的妈妈和她—起去上学。她说,“我真没觉得自己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我做的这些都是—个女儿应该做的。”对于孝女孟佩杰来说,妈妈不是累赘,而是她生活下去的动力。她在困境中坚守,在坚守中成长,在成长中改变命运。有多少人为她的那份孝心而感动得潸然泪下。

无私奉献

在“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中有两位领导干部当选。其中一位当选者是公安部副部长、纪委书记、督察长刘金国。他是该评选活动举办10年来首位入选的党政机关在职部级领导干部。面对特大油罐火灾,他亲赴现场指挥,与扑火队员一起坚守在救援一线,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救火任务。而面对糖衣炮弹的进攻,他却丝毫不为所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说,“别人以为我是苦行僧,可我是很幸福的。”而人称“草鞋书记”的杨善洲在担任地委书记时保持着勤俭清苦的生活习惯,一心改变贫困山区落后面貌。卸任之后仍然心挂群众,面对因为过度开发而荒芜的大亮山,他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购买树苗,决心“要还给下一代人一片森林、一片绿洲”。

虽是一名普通百姓,只要拥有乐于奉献的情怀,同样能为国家、为社会或为他人作出可贵的贡献。比如,备受瞩目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她的双手被网友称为“2011年中国最有力的臂膀”。

一个在奉献中忘掉自我的人,人们必定能记住他;一个为他人贡献了自己所有的人,社会必定为之感动。

拼搏精神

具有拼搏精神的人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创造出事业的辉煌,为国家和民族做出重要贡献。“一生就做一件事”的核物理学家朱光亚,从建国初期的原子弹、氢弹到后来的核电站,每一项核工程他都参与制定计划、亲自指导实施。直到2011年87岁去世。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中国肝脏外科专家吴孟超,年轻时就用“卧薪尝胆、走向世界”8个字激励自己,立誓改变中国肝脏外科技术薄弱落后局面。他在肝脏外科手术台上终身奋战,不仅拯救了大量肝病患者,而且手术成功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耄耋之年的吴孟超说:90岁的我,还不老!

残疾青年刘伟说:“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句让人心灵震颤的话,成为许多怀揣梦想青年的座右铭。现年23岁的刘伟,10岁时因为意外遭受电击而失去双臂,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之后曾经一度心灰意冷。后来,他努力学习用双脚生活和工作的技能,不断尝试着可以用双脚完成的任务。经过13年艰辛努力,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走上星光灿烂的舞台,这位用双脚弹奏钢琴的断臂青年感动了无数观众。

人生精彩的程度,取决于为目标奋斗拼搏的程度。深究奋斗的意义,并非在于收获权力、金钱、享受和荣耀,更在于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在于对社会的进步、为国家的建设做出的贡献。受众从这些典型人物身上,不仅收获了感动,更受到了他们拼搏精神的激励。

感动中国的人物范文2

【颁奖词】:

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2、崇仁厚德:刘盛兰

【颁奖词】: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3、心比金坚:陈俊贵

【颁奖词】: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4、一秉至公:段爱平

【颁奖词】:

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刚起乡亲的盼望。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

5、梦想天开:沈克泉、沈昌健

【颁奖词】: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6、格桑花开:格桑德吉

【颁奖词】:

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山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7、秋兰为佩:胡佩兰

【颁奖词】: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8、寸草春晖:姚厚枝

【颁奖词】:

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母亲呕心沥血,为孩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9、克明俊德:方俊明

【颁奖词】:

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你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们知道,你早已站立在所有人的面前。

10、松筠之节:龚全珍

感动中国的人物范文3

“感动中国”节目的缘起

每年年终,全世界大大小小的传媒都要来一个年终总结,而年度人物的评选可谓是其中最为闪耀的亮点。2002年末当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传媒人看到美国《时代周刊》、《新闻周刊》、CNN、美国在线等可以无所顾忌地按照自己的新闻价值观念评选出年度新闻人物的时候,他们常常反思,什么时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新闻理念和新闻价值评选出自己心中的年度新闻人物?然而,毕竟从改革开放一直到2003年,中国新闻界尤其是有影响力的中央级媒体比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都无此先例。这毫无疑问是体制与意识形态的限制,因为美国《时代周刊》可以把萨达姆选为年度人物,但是中国媒体却不能。当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聚集着中国传媒界的一批精英,其中包括新近故去的新闻评论部副主任陈虻先生,他们一直渴望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职业新闻人的敏感以及符合国家新闻规范的价值理念评选出自己心中的年度新闻人物,尤其是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和体育频道推出“年度经济人物”和“年度体育人物”之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以及新闻评论部推出“年度新闻人物”就更显得迫切了。从什么角度进行评选?如何评选?《感动中国》总制片人梁建增这样回忆,当时新闻评论部想搞一个年度人物评选,但它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评选呢,大家心里的确没底,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我们大家对此有一个共识:“梳理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事,发掘新闻事件中的主角,感性地刻画历史瞬间,放大历史细节”,这应该是当初创办“感动中国”的一个基本理念。于是“感动中国”年度新闻人物评选在集体思想智慧的碰撞中诞生了,后来“‘感动中国’年度新闻人物”又改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感动中国”四个字的片头也请了启功老先生来题写。

应该讲,当时从感动的角度切入,提出“感动中国”这个概念进行年度人物的评选是颇具创意的。首先它符合“以德治国”的大政方针和宣传口径,其次又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体现了当代中国人高尚的情操和精神风貌,以至于后来有人总结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史诗”,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再次又体现并部分实现了当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一些传媒精英的新闻理想。最可贵的是由于此节目社会影响力大,单位时间内收视率高,后来受到了广告商的青睐,虽然第一届没有冠名,但从第二届开始,中国移动、中华轿车、工商银行等著名品牌开始冠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约两个小时的节目,今年的冠名已近1500万元,单位节目广告含金量仅次于央视的春节晚会。这个评选可谓多方叫好,社会效益好,宣传主管部门满意;节目感人至深,电视观众满意;节目收视率高,广告商也满意。在“三满意”的同时,央视新闻评论部也为自己的节目而自豪。

“感动中国”节目传播的社会价值

七年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以其内涵丰富的“感动”为标准,巧妙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色,这一点尤其引起观众的高度评价。在当选的人物中,既有普普通通的中国公民,也有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但是无论他们的身份、背景、经历有多么的不同,他们的行为和事迹却都感动了观众。整个节目以当选者的人格精神为展示的重点,通过一个又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事例,诠释着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应该担当的责任,解读着人与人之间应该具有的朴素情感,从而带给了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让人看后感慨不已。有观众评价道:“‘感动中国’的确令人感动不已。其中的人物正气、英气、才气、壮气、豪气,气气冲天;其中的情感亲情、友情、国情、民情、师情,情情动人。”

《感动中国》节目组在长达七届的评选活动中,并没有固步自封,独家运作,而是大胆改革,锐意创新,采取了“央视主办、媒体联动、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主动与全国各地、各媒体合作,成立“全国感动联盟”,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报纸等媒体的优势,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加强评选的权威性和广泛性,扩大了社会影响力。据统计,历届中国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都与全国80多家媒体进行联动,在“感动中国”的影响下全国有近二十个省市先行开展了“感动福建”、“感动中原”、“感动重庆”、“感动甘肃”“感动营口”等评选活动,其中“感动福建”已经进行了五届,“感动中原”也进行了四届,“感动重庆”已经进行了三届。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感动中国》的评选活动最大程度地深入到了群众之中,增强了活动的广泛性和权威性,而且在全国掀起了一场以“感动”为主题的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热潮,扩大了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不仅如此,随着“感动中国”影响力的日益加大,网络媒体的兴起和手机移动媒体的发达,网络上也出现了“感动中国十大小人物评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等等。而许多著名企业、学校为了繁荣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甚至组织了诸如“‘感动惠普’年度人物评选”、“‘感动天狮’年度人物评选”、“‘感动重(庆)大(学)’年度人物”,而从“感动中国”起,类似于“平安中国”、“责任中国”、“影响中国”、“媒体中国”等等的评选更是在各类媒体上风起云涌。甚至“感动中国”也已经被抢注为商标,更有市场意识的团体今年甚至借势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范围内的“感动中国”品牌价值评选。

“感动中国”节目的商业价值

诚如上文所述,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商业社会中,“感动中国”因为中央电视台强大的媒体传播力和品牌影响力,其节目本身的商业价值也日益凸现出来。七年来“感动中国”总共15个小时的播出时间为中央电视台创造了近一个亿的广告额。

除了冠名收入之外这档节目还有综合媒体开发收入,包括“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的出版物收入、音像制品收入、手机投票收入、网络媒体投票广告收入、其他推广活动冠名收入等。但时至今日这个评选的商业广告开发模式还只是央视一家单独操作的单一模式,其商业开发毕竟存在着单一媒体的弊端。

“感动中国”节目的人文价值

“感动中国”是一场选秀节目,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选秀节目,它是一场全民族精神的秀,一场崇高的道德的秀,是一场发自人的心灵深处和灵魂深处的精神所指,人们所有的投票和参与都发自心灵。所以感动中国的评选浸透着深厚的精神文化价值。中国在经历了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后,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价值观缺失、拜金主义盛行等问题,传统意义上的主流价值,如真善美、诚信、孝道等,也受到商业主义侵蚀。因此,在构建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过程中,人们还会面临社会认同这一必要过程。那些被公众认可、接受、感动的社会价值,最终才是今日中国真正需要的情感。而感动中国正是把这种情感发掘出来并用大众传播的手段传递给大家。

当我们以前宣传中所树立的高大形象使各色各样的“大人物”充斥我们视野的时候,小人物乃至草根人物往往更能打动人的心灵。这表明,今日主流价值观的构建,更应该从草根开始,从普普通通的人开始。看上去,这些“小人物”感动人们的故事并不伟大,但从亿万电视观众到网民的追捧恰恰可以看出,主流价值观在生活细节中多么缺乏。感动正是因为缺少,从这个意义上说,小人物再“小”也是一个“人物”,他们是主流价值观构建中的关键角色。正如一些评论人士所言,“小人物”之所以受到尊重,让人感动,并不意味着他们作出了多大的贡献,而是因为他们比社会精英更缺少唤起社会注意的资源。

所以有学者提议,应向在社会价值构建中被忽视的群体表达敬意。现代化在造就富裕的同时,有时也造成了人们对少数人的期待,而忽略了身边那些可亲可敬的邻居、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也忽略了自己在主流价值观中的作为。

“感动中国”操作给媒体运营带来的启示

应该讲,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商业价值、人文价值带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但单从媒体运营操作意义上讲,媒体资源的整合传播则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带给传媒专业人士的重要启示。我们说传媒的资源整合有四个层次的意义:一、单种媒体采与编的整合;二、多种媒体资源采与编的共同整合;三、单种媒体采编与经营的整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整合);四、多种媒体之间采编与经营的整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全面整合)。

中央电视台首届“200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还是单一电视媒体采和编的整合,或者叫做同一节目组即当时的“东方时空”栏目中的“东方之子”节目组和“大型节目策划节目组”之间采访和编缉的整合。“东方之子”节目组主要负责采访,“大型策划节目组”主要负责编辑和整体节目策划;后来从第二届即“200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开始,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与羊城晚报要闻部新闻联动”的影响,采取了诸如“央视主办、媒体联动、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就变成了中央电视台与其他省市电视台,以及其他地方报纸之间的多种媒体间的采编资源整合,省市报纸和电视台先在本省制作诸如感动本省市的年度人物评选,然后将评选的结果选送给中央电视台,由中央电视台再在这些人物中进行遴选,一来增加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候选范围,二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的品牌影响力也逐渐扩大了,由此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之间,电视媒体与报纸媒体之间大规模的采编资源整合也逐步展开。

感动中国的人物范文4

【关键词】物感;物哀;本居宣长

物感又称物感说,属中国诗学范畴。既然隶属诗学,其必然带有诗学的气质。诗学的气质“一方面,与历代诗人的创作实践有密切联系,是他们思想的结晶,诗人们创作经验的归纳、总结和升华;另一方面,它又与哲学气脉相通,受着每个时代哲学思潮的鼓动或制约。”

物感说起源于原始居民与自然无意识的往来交融中。这种活动让人类产生了联想、想象等自然审美心理能力,并为物感说提供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支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顺应天时、地理的观念经过一代代人的追求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正是物感说的哲学基础。人类在“关乎天文”的过程中,审美意识逐渐被唤醒,实现了从生理到心理,由客观到主观的升华与飞跃,并将这种审美感情运用到创作中。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是心与自然相融相交的体现。之后,各大思想家又在此基础上融入“道”的观念,皆认为主观世界始于客观世界开始作出感应。老子言:“道者迈出物之奥”。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道”与“天人合一”论构成了物感说的哲学依据。总的来说,“物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中审美主体对客观现实的感受,因“物”而感于“心”,因“心”而情动。

“物感”中的“物”,可以是客观事物,也可是主观意识即想象中的事物表象。朱光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甲”、“物乙”两个概念。“物甲”即事物本然的存在,“物乙”为诗人眼中之事物,外物与人的主观条件结合的产物。这两个概念的提出也更进一步论证了物与心的相互刺激,以达到物我无间,情景交融的效果。《毛诗序》中写道:“诗者,志之所之也。有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由内在的意志表现为外在的情感,其中间的环节就是受外物的感发,亦即感物触情,其表现形式因所受影响不同而随之变化,会使主体产生不同的心态,形成内容多样、色调丰富的“物感”,即深化了审美主体对外物的感悟度,也扩张了其感情的想象空间。

叶渭渠在其撰著的《日本文学思潮史》中对于“物哀”做了如下阐释:“物哀是将现实中最受感动,最让人心动的东西(物)记录下来,写触物的感动之心、感动之情,写感情世界。而且其感动的形态,有悲哀的,感伤的,可怜的,也有怜悯的、同情的、壮美的。也就是说,对物引起感动而产生的喜怒哀乐诸相。也可以说,物是客观的存在,哀是主观的感情,二者调和唯一,达到物心合一,哀就得到进一步升华,从而进入更高的阶段。”“物哀”思想经由一代代大家的不断完善而最终成形,逐步渗透到日本文学中,成为日本文学的一道独特风景。

“物哀”一词最早是由日本江户时代著名国学家本居宣长在其评册《紫文要领》中提出。他的用意在于以“物哀论”颠覆日本文学评论史上长期流行的、建立在中国儒家道德学基础上的“劝善惩恶”论。这也是日本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试图摆脱对中国文学的依附与依赖,确证其独特性、寻求其独立性的集中体现,标志着日本文学观念的一个重大转折。本居宣长认为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日本古代物语文学的写作宗旨却是“物哀”和“知物哀(对所见所闻心有所动)”。本居宣长将“物哀”及“知物哀”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感知“物之心”,即指人心对客观外物的感受,二是感知“事之心”即指通达人际与人情,二者合起来就是感知“物心人情”。

本居宣长认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动最深的,而《源氏物语》对这一美学精神表现得最为完美。”同时,他也认为,“悲哀只是哀的一种情绪,不仅限于悲哀的精神”,“凡高兴、有趣、愉快、可笑等都可称作哀”。由此可见,“物哀”中“哀”具有多重含义,哀由最初简单的感叹词发展成为带有各种情绪的感动,深化了主体的感情,以达到“物心合一”。

在《紫文要领》中,本居宣长认为男女之情最刻骨铭心,在恋情中,最能使人“物哀”和“知物哀”的是背德的不伦之恋,即“好色”。《源》表达了与儒教佛教完全不同的善恶观,即以“知物哀”为善,以“不知物哀”为恶,对背德之恋并不是津津乐道,持欣赏的态度,而是为了表现“物哀”。本居宣长强调《源》乃至日本传统文学的创作宗旨、目的就是“物哀”,即把作者的感受与感动如实表现出来与读者分享,以寻求他人的共感,并由此实现审美意义上的心理与情感的满足;读者的审美宗旨就是“知物哀”,为消愁解闷、寻求慰藉而读。“知物哀”是一种高于仁义道德的人格修养特别是情感修养,是比道德劝诫、伦理说教更根本、更重要的功能,也是日本文学有别于中国中国文学的道德主义、合理主义倾向的独特价值之所在。

这种民族性的哀伤感在众多日本作家及学者,日本作品,建筑,甚至园林部署中都可见一斑。如:日本人喜爱的枯山水、对雪及白色的崇拜、对死亡这种终极自由的向往等,无一不是受到物哀思想的影响。“物哀”作为特殊的日本审美情态的概括和总结,可以瞥见大和民族思想独特的一面,揭示出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丰富多彩。

日本物哀思想是在受中国物感思想影响的基础上,加入自身民族的特征而形成。二者起源相似,但“物哀”是一种建立在直观感受上的美学理论,流连于身边眼前的景物事象,多是多愁善感的人在恋情中因触物感受,悲喜忧愁之感而发的咏叹;而“物感”则是建立在哲学观念上的美学理论,信奉“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关注的是天地万物与人的审美情感的关系,与“言志”说相关联,表达多种感情。由二者所涉及的范围来看,“物哀”说关注的范围不如“物感”说广阔。这与学说形成的条件及熏陶范围有着密切联系,四面环水的小国与地大物博的中国相比人的眼见观念肯定有差距,接受外来思想的机率也比中国少。

从艺术创作论来看“物哀”侧重于外在物象,是由亲见之物景、亲身经历之事而萌动出对具体生活场景中的情趣,“物哀”论更贴近于现实生活。“物感”更亲近于意象,将物象与心智情感糅合来触发感情,“立象尽意”。

从情感的表达来看,“物哀”虽说也突出感情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但最强调的却是悲哀之情,特别是恋情中的哀思、悲悯为多,表达上也多强调细腻、柔和、单纯、委婉之感,这一点用于突出女性时所用甚多。“物感”所表达的感调更具有广阔性,将其表达方式与哲理思考和理性意识常常联系一起,更注重情理合一,整体体现出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说到二者相同之处,都是由物象出感,又将情感注入物象引发新的感情,以达到情景交融。这也是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区别,东方二者兼重,而西方则重物,东方的审美体验则更深,更有意味。

【参考文献】

[1]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叶渭渠.叶渭渠川端康成评传[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感动中国的人物范文5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一向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202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更像一部荡气回肠的激情诗篇,走进了亿万观众的心灵。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2021五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1一年一届的感动中国是我必看的节目,我想感动中国的目的在于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彰显为人民服务,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带动社会和谐风气,为全国人民做出榜样。每次看感动中国就是想感受一下祖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以提高自己的精神文明。

20x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最美教师朱敏才与孙丽娜夫妇。身为外交官的朱敏才退休后本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但夫妇二人却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支教。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们都矢志不渝的在贵州支教,一坚持就是九年。然而长期劳累的朱老师倒下了,尽管抢救成功,身体依然很虚弱,即使躺在病床上依然心系学生。而孙老师右眼已完全失明,但两人说只要还能走得动就会坚持支教。

他们走过了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打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意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他们的事迹感动了我也感动了中国,同时让我明白了那句话——不要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养家糊口的职业,而是要当作事业来奋斗。朱敏才夫妇就在矢志不渝的坚守在贵州山区,为教育事业不断的奋斗。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名教师学习,虽然我们可能不会像他们那样无私,但至少我们要对每一个学生都尽心尽力,竭尽自己的全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不让我们的青春留有遗憾。

说实话,一开始我并不喜欢教师这个工作,填高考志愿也是听从了父母的意愿。但是我发现我渐渐的喜欢上了这个职业,每天与孩子们斗智斗勇也是甚好的,只是有时候他们不学习也甚是让人生气。所以我就要和我的导师好好学习如何培养学生,我正在前进的路上,未来还有很多问题正等待着我去解决,也有很多知识等待着我去学习。Iam still on the path of improvement to quench my thirst forsatisfaction!!希望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我们挥洒汗水的地方能有一个难忘而美好顶岗回忆。亲们,Fighting!!!!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2最近,我与女儿又一次观看了《20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尽管是重温,但我还是再次被它震撼,为之动容,几度眼眶湿润,内心受到了激烈的撞击与神圣的洗礼。

在这些获奖者当中,有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还有身患绝症的母亲,用几年的时间绣出清明上河图,用生命诠释伟大的母爱;有为了救人落下终身残疾,笑对人生无怨无悔的见义勇为的英雄;有捡破烂为生的古稀老人,省吃俭用数年来捐出十几万元钱,资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学生;有一个身患绝症的村官,把自己的百万家产,都用到了村里的公益事业;还有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航天英雄们!......

他们的事迹让我感动,让大家感动,让所有华夏儿女感动。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

感动不只是一场晚会的激情,更是一次刹那间心灵的温暖。有诗人曾经说过:看一眼鸟儿的飞翔,就可以减轻心灵的重压,能激活潜藏在内心的某种渴望。感动,是我们内心被打开时的那一道优美的弧线。

当然,感动中国、感动我们的不止这些人物,其他候选人同样感动着我们,甚至那些没有进入候选的人物,他们不为人知、平凡,甚至有些卑微,却默默地书写着人间的真、善、美。他们用无声的行动坚守着社会的公平、正义,传播着正能量,他们同样值得我们感动和致敬。

其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如果说学雷锋离我们太过遥远,那不妨学学他们。放下内心的浮沉与躁动,去感受这些和你我一样的平凡人却不平凡的事迹。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个世界才变得不再冰冷。

感动之余,我们更要向他们学习。当然,我们无需伟大,我们只需付出一点点关爱之心、一点点感恩之心,一点点正义之心,来回报社会,回报他人就足够了。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3当《感动中国》这个震惊人心灵的节目播放时,不知是带给我心灵的洗礼,还只是那单纯的《感动中国》。

它是老师推荐给我们看的,讲述了那一年里令人为之感动的人和事。就在我们默默观看的时候,我听到了老师轻轻的抽泣声。我不知道是否令人“感动”,只是觉得它所讲述人物的伟大。那些“感动之人”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是他们用汗水、青春、乃至生命,不断坚持所创造的伟大壮举。我感谢这个节目!因为它没有让那些英雄人物和事迹因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而是让他们走上自己的舞台,亮出自己的壮举,它让他们成为当之无愧的“感动中国人”。

感动是什么?我并不太明确。可我知道对那个所谓的“感动中国”而言,包含的是那些人让我们这些人为之流泪的一切。他们的伟大,是因为他们为了自己的信念付出了一切。上个世纪,为了制造核潜艇,黄旭华爷爷付出了他的青春和家庭。令人震惊的是,当他的父亲离他而去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干什么的。但这一切,换来的却是新中国科技向前进的一大步。难道这不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反思吗?一个名叫刘盛兰的老人,用自己一生的力量去帮助那些上不了学的穷孩子。尽管自己无儿无女,连用的,吃的都是随便捡来的。但他要是没钱寄给孩子们了,就从自己的“嘴巴”里抠出来。令人没想到的是,他本该自己的所用所花大部分都用在了资助上,甚至连自己帮助过的学生都不知道他是谁,他是否荣华富贵,还是家境贫寒。而当那些被帮助的孩子知道老人的一切后,他们无法想象他是如何坚强地度过这漫长的几十年的。一个为修路而牺牲的战友守墓的老军人,一对为培育优良油菜的父子,一个处处为村民着想的疾病村支书......无数个英雄人物所打造的一切,成为人们美谈的“感动中国人”。

《感动中国》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是人们的反思和心灵的洗礼!为什么刘盛兰老人资助的孩子没有政府的帮助?为什么那个处处为村民着想的村支书所做的好事都是自掏腰包?这个节目带给我们的不止是感动,也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的关心还不够!人们应该充分地看出这些故事背后的真相,让我们一起因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而改变吧!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4《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后,我几乎可以泪流满面了,一个个感动人物,一件件感动的事都涌现在我的脑海中。

一个总为他人着想,又十分仔细细心、批改文件时总是一丝不苟,他对科学的热爱,他就是----朱光亚。他2017年逝世。他对以前充满遗憾,对未来充满向往。当我看到朱光亚的一幕情景之后,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直流着。

一个肝胆医生,不畏手术的风险,执意的来策划手术计划。当一个女孩生命垂危时,众多医生都不敢为她医治,而他却不管如何都要试试,进行了9个小时的手术终于结束了,女孩已经好了起来;他还常常为别人着想,为病人们摆鞋怕病人晚上下地时找不到鞋……他就是吴孟超,把病人当做是自己的亲人一般对待,而且他要求的手术费是十分便宜的。

刘伟对未来的向往,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击破了他面前所存在的困难。他这种向往使他有了自己的天空。最后用脚弹出了一首首优美动人的钢琴曲。

这三个人物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们是我最敬仰、最崇拜的感动人物。不论是残疾人还是四肢完好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空。为别人所着想、为他人创造美好的未来:这是吴孟超和朱光亚。而刘伟是为了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坚持不懈闯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想。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5是的,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是一个不缺少英雄的国度,更是一个不吝啬感动的民族,整个颁奖现场,真情与感动交织,生命与伟大交融。十位“感动中国人物”就像一面面迎风飘扬的旗帜,在我们的心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吴锦泉弓腰扛背,沐雨栉风,用粗糙的双手擦亮了爱心捐赠的“金字”招牌;无私志愿者张宝艳、秦艳友夫妇用无尽的善良为千千万万的宝贝照亮了回家的幸福征程;“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老人用一生的爱岗敬业创造健康生命的福音;刚刚过世的闫肃老人与人民始终心连心,唱出了一曲感天动地的世纪赞歌……当他们的故事一一呈现在眼前时,我们不由得感慨,感慨他们的执着坚守,感慨他们的毕生追求,感慨他们的艰辛付出,然而又不难发现,其实他们也是普普通通百姓中的一员,遭遇着人生的坎坷,经历着命运的磨难,但他们在逆境之中划出了人生漂亮的弧线,其坚定的信念与崇高的道德就是留给我们最好的一笔精神财富,有了这些,再普通的人生也不会暗淡,再沧桑的命运也会闪光。

整台颁奖盛典,真情涌动,大爱奔涌。爱祖国,爱得矢志不移;爱他人,爱得义无反顾;爱百姓,爱得全心全意;爱家人,爱得炽热如火。正是有了这份浓浓的爱,才有了工作中的勇于担当;才有了名利中的淡泊如水;才有了行动中的奉献自我;才有了家庭中的患难深情。久久地感悟着“感动中国”人物的不凡事迹,我们不禁汗颜于自身的渺小,为曾经的牢骚满腹而羞愧,为昨日的贪图安逸而自责,为以往的追逐功利而检讨。那么只要行动,就为时不晚,只要追逐的方向不变,只要奋进的动力不减,恪守本职也能升华价值,坚守平凡也能荣光无限。

感动中国的人物范文6

关键词:麦积山 子本生 艺术表现性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麦积山127窟北魏壁画子本生,依据《佛说菩萨子经》绘制⑴。本文阐述我对麦积山127窟壁画子本生艺术表现性的几点认识。不足之处祈请斧正。

一、情感表现的扩展

麦积山127窟的子本生绘制于127窟窟顶梯形前坡内,呈长卷式。梯形底边长7.35米,顶边长4.61米,高1.30米,是中国石窟中现存最大的子本生故事画⑵。故事梗概:迦夷国有一对盲夫妇,打算入山修行,慈慧菩萨投胎作了他们的儿子。盲父母给他起名叫子。他十岁时散尽家财,与父母入山结庐修行。一天子去泉边取水,被国王的毒箭射中。子将死,国王发誓孝养他的父母。国王找到了盲父母的草屋,告诉发生的一切,盲父母痛不欲生。国王引领他们来到子的尸体旁。盲父母仰天呼言愿代替子去死。天神被子的孝行、国王的仁义、盲父母对儿子的慈爱感动。下凡赐药相救,子复活,盲父母复明。

麦积山127窟壁画子本生中的人物形象,即说明故事发展的过程、内容,同时又传达出特定人物的思想与情感活动。画面中中箭后上身呈后倾状的子,再现了佛经中所写的他在生命垂危时,挣扎着坐在地上对国王说“我不惜身命但怜念我盲父母年既衰老两目无所见,一旦无我亦当终殁无所依仰”⑶人物心理情感的刻画最精彩处当数国王告诉盲父母噩耗这一情节内容的刻画。佛经中写道“()父母闻之举身自…号哭仰天自陈诉言”⑶图中盲母的形象跪在地上双手举起面向苍天张嘴嚎啕大哭。盲父的形象倒在地止捶胸顿足神情哀痛张嘴似乎在诉说什么。这样的动态和神态刻画把佛经中描写的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盲父母失控的情绪哀痛的心理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国王弯腰伸手欲上前扶起两位老人的身体动态,把国王面对这一切的愧疚自责和无所适从表现的非常到位。此图对人物神态细致的刻画,再现了作者高超的形象塑造能力。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麦积山127窟壁画子本生中体现了画者对环境表现情感的扩展。故事画的情感表达最初是通过所表现的内容间接的传达出来,人物形象对人物情感的传达很弱,人物形象只起到图解内容的作用。随着艺术表现力的提高,人物形象能生动体现人物的心理与情感活动。后来富有探索精神的画者扩展了情感的表现方式,即通过对环境的细致描绘来进一步强化主体人物的情感表达,同时也使环境带有了主体人物的情感特征。

子中箭后对国王发出“今有何罪横见射煞”“未曾为虎狼毒所害今便为王箭所射杀之”⑶的感概时,山中大风暴起吹折树木,鸟禽兽狮子熊罴虎狼毒兽皆号呼动一山中”⑶当国王告知盲父母噩耗时,盲父母“举身自扑”“如太山崩,地为大动”并感言“有何罪故而杀之,向者大风卒起,吹折树木”⑶佛经在这两处描写中,把山石树木、自然环境、动物拟人化,让它们都参与人物的心理情感活动,与人物情感产生共鸣,以此为这位“至孝仁慈奉行十善”⑶的人突遭不测鸣不平,为最后得神相助,作足了铺垫。可以说麦积山127窟子本生图中的山石树木在说明故事发生地点环境的同时通过其形态---被狂风吹弯的树干、吹折的树枝、崩塌的山,形象的表现出“大风暴起,吹折树木”“如太山崩,地为大动”⑶的文字描写。同时通过这种形象刻画表现出环境情感与人物情感的同步,对人物情感的表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对画面情感表现方式的扩展。在南北朝其它形式的绘画遗存中很少见:如《洛神赋图》背景的山石树木只起到表示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丰富画面突显人物形象的作用,并不参与人物情感的表现。

二、情感过程的体现

情感过程的体现我认为是通过画面中的动静对比体现出来的。

麦积山127窟子本生图共分三段。右段是国王一行为射猎做准备。中段是国王一行纵马射猎的场景。左段就是佛经的核心内容部分。右段中车辇停在路边,辇上的华盖流苏,车后的旌旗静静的垂落。国王坐在束腰凳上对镜礼冠,在他的面前跪一侍者持镜,在他的身后是随从,随从或静候、或交谈、或执膺、或牵马、或握弓、或打绑腿,马儿或吃草、或卧在地上休息、或扭头啃着自己发痒的屁股,猎狗相互撕咬着嘻戏其间。树木纹丝不动。远处是山峦。这一段的描给是以相对的静为主,这种静通过左段在风中摇摆的树,崩塌的山和中段条状的山体现出来。这种静表现了国王出猎前祥和愉悦的情感纷围。中段国王和随行张弓引箭策马急驰,马儿四蹄腾空,马尾飘扬,呈飞奔状。骑在马上的国王和随行脚踩马蹬,俯身向前,拉弓射箭瞄准猎物。猎狗狂奔着追赶野兽。鹿、兔子、鸟儿等四散逃命。整个画面充满动感,似乎可以听到人的吆喝声,马的嘶鸣声,狗的狂吠声,以及野兽逃命时的鸣叫,一派兴奋紧张的景象。左段画面也是动感十足,山崩地动,大风吹弯了树干,吹断了树枝。可是这种动传达出的并不是欢乐祥和的情感氛围,而是极度的哀痛。我们可以看到从右到左的情感变化的过程是通过动静对比的转换传达出来的。

三、运动过程的表现

麦积山127窟壁画子本生图中,人物俯身张弓引箭骑在奔驰的马上,猎狗追赶猎物,野兽四散逃命,营造出射猎的动态。这种表达方式是截取了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瞬间,通过瞬间动态来暗示整个动态过程。在这幅壁画中还有另外一种运动过程的表达方式---直接表达运动过程的方式。画面中的条形山脉就是对运动过程直接的形象表现。

为什么会把山脉表现成条状呢?当我们坐在飞驰的汽车上或火车上时,会看到两边的树,山向相反方向运动。在这种运动状态中我们看不到常态的山形、树形,我们看到的是呈流线形的山影的重叠和流线形的树影的重叠,画面中条状的山脉就是骑马奔驰时,看到的作相对运动的山的形态的抽象,这是对运动过程的形象表现。

在近现代国外的绘画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对运动过程的表现。比如巴拉的油画《狗拴在皮带上的动力主义》中的小狗,四条腿幻化成若干条腿,一条缰绳也幻化成若干条。这是对狗奔跑时狗腿与缰绳呈现出的形态的形象表达。巴拉的另一幅作品《阳台上奔跑的少女》对运动过程的表现,使女孩的形象从左到右铺满整个画面。(4)

若干条狗腿、象运动中的辐条一样的缰绳、铺满画面的身影是对运动过程形象的表达,而麦积山127窟壁画子本生中的条状山脉也是对运动过程的形象表现。在南北朝时期就用这种的方式表现运动过程,这是让人非常叹服的。

结语

南北朝绘画的实物遗存相对匮乏,我们只能通过现存的文字资料认知那时的绘画发展状况。麦积山127窟北魏壁画子本生所表现出的对情感表达方式的扩展和情感过程的表现的探索以及对运动过程的表现,是论述南北朝绘画发展的文字资料中忽视或未曾涉及的,为我们认识南北朝绘画发展状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这幅画面中所体现出的艺术表现方面的信息,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发展状况,也给今天我国的绘画艺术表现以启示。

参考文献:

⑴ 中国石窟 天水麦积山[M]文物出版社,1998(6).

⑵ 张锦秀.麦积山石窟志[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