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歌词范例6篇

感动中国歌词范文1

[关键词]艺术歌曲 陆在易 演唱 诠释

《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艺术歌曲是声乐体裁的一种形式。”《音乐百科辞典》中解释的艺术歌曲“(Lied,德:art song,英)是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多为独唱曲,一般都有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对演唱技术也有较高的要求,常供音乐会演唱用。”德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始人舒伯特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如《野玫瑰》、《鳟鱼》等。

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起步较晚,在20世纪上半叶,老一辈作曲家萧友梅、赵元任、黄自等人曾运用专业作曲技法,结合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创作出了很多既有艺术性又有民族风格的优秀艺术歌曲。解放后很长时期内,艺术歌曲的创作都不尽人意。直到新时期陆在易、尚德义等人的艺术歌曲的出现,才划破了艺术歌曲创作沉寂的天空。陆在易的《祖国,慈祥的母亲》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陆在易艺术歌曲风格朴实自然,品味高雅是中国乐坛亮丽的花朵。

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旋律清新优美、歌词平实,伴奏与歌声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形成歌声与钢琴的二重唱。陆在易艺术歌曲的演唱难度较大,情感非常细腻,声音的运用上也要求很高。对艺术歌曲的诠释(“诠释”的意思是“情感和思想的交流:最终将一部声乐作品奉献给听众,使他们能够领会它的全部意义”)应特别注重情感的表现,风格的把握等等。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和诠释更为复杂,我们要很好地演唱和诠释陆在易艺术歌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歌词的分析

(一)、歌词的意境分析

艺术歌曲的歌词,字里行间充满了浓厚的诗情画意,动情地朗诵,就能体会到它的诗的意境创造出来的美。陆在易的《桥》诗词的意境具体而形象,“水乡的小桥姿态多,石板缝里长藤萝,三步两桥连水港啊,条条玉带映碧波。姑娘挑藕桥头歇,老汉送粮桥下过,离家千年也恋水乡啊,愿作人间桥一座。”歌词对《桥》的景致做了生动的描写,景物与人物相映生辉,动静结合有致。这种有景、有情、有声有色的诗情画意,观众听到这动情的歌声仿佛自己置身于水乡小桥的江南。通过对歌词的分析,抓住诗的意境,为用人声描绘诗情画意时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声情并茂”、“神形兼备”协调统一在声乐艺术的表演之中。

(二)、艺术形象要准确而又生动

艺术歌曲的歌词,用诗的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是准确而又生动的,它高度概括着人物和事物存在的现实。离开了艺术形象,就变成枯燥的说教,离开了艺术形象,就失去了浪漫的、抒情的格调。因此,通过作品分析,抓住歌词中准确而又生动的艺术形象,才能使演唱更贴近形象本身,产生出强烈的感人的艺术魅力。

陆在易艺术歌曲《最后一个梦》用简约而集中的音乐材料、短小的篇幅、在清雅而精致的钢琴织体中流淌着的美妙和声,来揭示最深切的梦里情怀――刻画主人公急切盼望回归的艺术形象。“做了多少回梦,回回梦相同,慈母爱,儿女泪,骨肉喜相逢。重阳糕,端阳粽,乡土青意浓,乡土情意浓。”歌词平实、真切感人,旋律充满了激情,歌中塑造了海峡人民眷恋故土,热切盼望回归祖国的艺术形象。

二、歌唱语言方面要依字行腔

中国的语言音调,自身就异常丰富,在演唱上要注意中国汉字的四声走向与音乐旋律声腔的紧密结合,从而使诗词、旋律与演唱三方面能和谐统一,更好地表达出诗词的内容来。演唱陆在易的艺术歌曲特别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语言的准确性,是语言表达最基本的要求。在歌唱语言中,语言成为表现思想感情最重要的工具,所以演唱者应注意研究艺术语言的发音规律,掌握在歌唱发声时的咬字吐字的正确方法。对歌曲的每一个字,只要心里清楚,在唱时也应该“说”清楚。根据歌曲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找准字头的语气“喷口”,这样才能使歌唱成为“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优美动人的听觉艺术。《桥》的第一段,“水乡的小桥姿态多”先用朗诵的方式读出来。(shui xiang de xiao qiaozi tai duo)要特别注意第一个字水(shui)是一个卷舌音,声母(sh)舌尖后音,发音要准确。韵母是语言中的有声部分,称为“字的灵魂”表现歌声、语言与情感的艺术魅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韵母发音准确。水(shui)最后要归韵到(ui)上。在演唱这一句时应突出的两个字“桥”“多”曲作者用了切分节奏来突出这两个音,要特别注意这两个字的归韵。

三、声音的运用方面

艺术歌曲在声音的运用上相对歌剧演唱要柔和一些,声音的强度变化相对小些,它主要表现一些抒情性的东西。当然艺术歌曲的演唱也有强弱变化,随着音乐的走向,也要把歌曲处理的很细腻,包括在音色的运用上。对歌声音色的处理,既是表现歌曲感情的需要,又是音乐表现的需要。歌唱者应根据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利用人类语言音色变化表达思想感情的特点,适当地进行某种夸张,用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人类语言音色具有鲜明情感色彩,在声乐艺术的表现上具有特殊魅力。因为,任何一种乐器演奏的音乐声都不能像歌声那样富于人类情感表现的直接性,因而,歌声更容易引起听众感情上的共鸣。懂得这一点,歌唱者就应充分利用歌唱音色表达情感的这一特性,恰如其分地进行歌唱音色的处理,使演唱更富于艺术的魅力。陆在易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的演唱,声音变化较多,音色的处理较细致,强弱对比明显。歌词“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泥土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开始声音出来力度较弱,声音带有朦胧的想象性色彩。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声音干净急切,自己仿佛是自言自语的发问。最后一句回答“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回答是坚定的有力的声音,其中“爱”字比较突出从演唱上应该饱含激情去演唱,声音力度由强渐弱。“深沉”一词要唱得平稳,力度要有所控制,气息要沉下去,声音要在气息的支持下出来。总的说来,这一段情感变化较大,旋律也有起有伏,要求声音要统一,起音准确干净,声音要连贯、畅通。

四、情感的运用方面

艺术歌曲本来就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即使是表现集体意志,也是通过个人体验的方式来进行的。一些作者强调指出,思想和感情是有效地诠释歌曲的灵感源泉。“大家一致认为声乐技巧只是表达音乐情感的工具。”“人可以用嗓音表达无数丰富多彩的情感,却对它的原理一概不知。”爱与恨、愤怒与满意、希望与失望、欢乐与悲伤、请求与拒绝都可以用悠扬的歌声来表达。最能令观众赏心悦目。激动、倾倒的演唱,是“字正 腔圆、声情并茂”的歌唱表演,它是以人声将音乐、语言、情感完美结合的声乐艺术。已故著名京剧艺术家陈砚秋先生说得好:“作为一个演员来说,如果没有感情,就只能是一个歌唱匠人,而不能成为一个艺术家。”歌以咏言,声以宣意”,“哀乐托于声”。足见歌唱艺术不是为声韵而声韵,而是通过声音,将词的意思、感情表达出来。随着感情的差异,戏曲唱腔和演唱艺术就能千变万化、光彩夺目,“演员要将自己深入到唱词的情景中,而不能将声音、词意和感情割裂开来。”陆在易艺术歌曲,情感丰富、细腻,演唱他的艺术歌曲时更要注意情感的运用,要做到心灵的投入与真情的流露。首先,应深入到唱词的情景中去。对中国歌曲来讲,歌词是大家一看就懂的。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歌词大部分都来源于诗词。所以要细心体会歌词蕴涵的感情和表达的意境。其次,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感动别人”是艺术表演追求的目的与效果,“感动自己”是演员进行艺术创造所需要的内心感染力,它来源于演员心灵的投入。因此,要唱好每一首歌曲,都应该把自己置身于歌词所表达的情景里。《桥》、《家》、《盼》三首艺术歌曲结构简单、精致都抒发了怀恋故乡的情感。如演唱《桥》这首歌曲时,把自己想象成久别家乡的一位老人,在外很多年,终于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情景。他看到家乡的小桥流水,情不自禁地想用歌声来表达他此时的激动心情。歌者心中应有水乡小桥的画面,应置自己于主人公的位置,投入地歌唱。再次,歌者要不断积累感情素材。演员在舞台上的艺术表演,能做到“真情流露”是和生活中真实情感的体验分不开的。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悉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认真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经常深入生活,加强文化、艺术修养。积累感情素材,如同水库蓄水,当你需要它时,它将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五、与钢琴伴奏的配合方面

感动中国歌词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17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要内容,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最能够体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内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应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会理解和欣赏诗歌,真正能够感知文人的情感、思想和艺术技巧,感悟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内蕴,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灿烂文化;也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感悟 ,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思想

诗歌鉴赏需要在理解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之美、画面之美、艺术之美,这是基础,也是高中诗歌教学的重点。很多时候,学生对诗歌没有真正理解,不能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也就谈不上鉴赏。高中诗歌鉴赏一定要从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开始,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风格特点和社会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文句,想象诗歌中人物形象和画面场景,把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抓住最能体现诗歌情感的字眼,理解诗歌的选材、绘景和艺术手法,由此才能真正体会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需要先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经历和作品风格特点,感知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然后让学生逐句了解词的内容,感知这首词中词人在展现在都门外喝酒饯别的具体场景时,是怎样通过环境描写、动作描写、情态描写来展现送别时的场景,将诗词散文化的。再通过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感知词中的作者和其情人这两个人物形象。把握住最能体现感情的词语和句子:“无绪”“泪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此来感知作者抒发的离别时的难舍和想象离别后的思念。这样才是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才能再进一步上升到鉴赏的层面。

二、鉴赏诗歌的意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之美,注重诗歌与绘画的融合,体现诗歌的感情内敛之美和意境之美。要想真正感知中国古典诗歌,学会鉴赏中国诗歌,一定要懂得欣赏中国诗歌的画面意境之美,这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重要方式。中国古典诗歌常常是将情感融入景物的描绘之中,以此来更为全面细腻地抒发个人情感。诗歌教学一定要教会学生从把握意象开始,抓住诗人创作时选用的特殊意象展开想象,将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景物,将客观的物象还原成染上感情的画面和意境。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人创作的场景中去,把握诗歌中意象的客观特点和带来的主观感受,以此来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寻找意象,掌握常见意象的基本特点,学习想象和联想,掌握一些基本的术语概括诗歌的画面意境。

例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感知作者选择的意象。首先让学生找到作者进行景物描写的句子,再让学生找出典型的意象,通过想象再现词中描绘的画面场景,感知其客观特点以及带来的主观感受。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些意象,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想象,感知词中描绘的雄奇壮阔的画面,以及周瑜这个人物形象,从而体会作者对周瑜的仰慕之情以及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

三、理解诗歌选用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创作的艺术之美

中国诗歌不仅情感丰富,思想深厚,而且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学习诗歌鉴赏,一定要学会鉴赏诗歌的艺术之美。诗歌教学在让学生理解诗歌基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应教会学生分析诗人选用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高超的诗歌创造能力和艺术驾驭能力,感受中国诗歌的艺术之美。为此,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的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的术语,理解这些术语的内涵,并能够结合具体诗歌感受这些手法的具体应用和表达效果,能够真正体会和领悟这些艺术手法的妙用。

感动中国歌词范文3

关键词:语言基本功 歌词创作 情感表达 文化修养

当今的声乐教学,大多比较重视声音的训练,而轻视语言的训练。有的教师认为,学习声乐主要就是塑造美好的声音,声音是第一位的,只要有了好的声音,再加上高超的声乐技巧,就能成为优秀的歌手,甚至歌唱家。可是这些人忽视了一个问题,即歌唱是音乐和语言的结合体,没有很好的语言能力是唱不好歌曲的。在这里,歌唱者的语言能力主要指语言基本功。语言基本功包括语言理解能力、语言感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什么要加强歌唱者的语言基本功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论述。

一、歌词在歌曲创作中的重要性

声乐与器乐不同,器乐是纯音乐,是靠音色、旋律、节奏等音乐的要素表情达意的。而声乐是有歌词的,是语言和音乐的完美结合。忽视了歌唱中语言的作用,就等于说人声只是一种乐器而已。在我国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中,长期以来是以追求技术为核心的,教师希望用技术手段开发出最美好的音色和最宽广的音域进而塑造一个成功的歌者。可是往往最终的结果是演唱者只专注于声音的表现力,而忽视了歌词内容的准确表达。音色千人一面,演唱者唱不出歌曲的灵魂,打动不了欣赏者,甚至语言发音不清楚,更影响了听众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在声乐表演中,歌唱者是通过歌词向听众传达歌曲内容的,所以一个好的歌者首先要自己理解歌词的含义,然后通过演唱技巧的运用,把每一个字、词、句通过轻、重、强、弱、明、暗等音乐上的处理传达出歌曲的神韵,达到感动听众的目的。比如由车行作词、戚建波作曲的歌曲《儿行千里》,歌曲通过对儿子出行前妈妈为儿子煮粥、缝衣服、收拾行李等细节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慈祥母亲与即将远行的儿子依依不舍的场景。相信有过远行经历的人,或者长期在外生活、工作的游子都会对这样的歌词有深深的感触。歌唱者如果能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就能够打动听众。问题是有了真实感受未必就能够表达得清楚、明白,歌者只有具备了突出的乐感、技巧和语言基本功,才能把歌词的内涵表现出来。

歌词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歌曲是否优秀。在歌曲创作过程中,作曲家为事先创作好的歌词谱曲是最常用的创作手法。任何国家的歌曲发源之源头——民歌,都与该民族的母语音韵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语中的“四声”“平仄”,极具音乐性。把歌词声调略为夸张地朗诵,即可“吟咏”出曲调来。比如大家很熟悉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是一首北京语言韵味很浓厚的歌曲,作曲家就是在京腔京韵的基础上稍加夸张,形成朗朗上口的特性鲜明的音乐,歌曲一经演唱就很受大家欢迎。演唱者要唱好这首歌曲就应该了解这首歌曲创作的特点,了解北京语言的特点,才能把这首歌的韵味唱出来。所以说,很多歌曲是在歌词的音韵和歌词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产生的,作曲家完成了一度创作,演唱者要进行二度创作,就需要很好的语言能力,把自己读懂的东西用歌声传达出来,让听众也能懂得并且感受到。

二、歌词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这牵涉到一个长期以来争论的问题——在歌唱中,技术是第一位的还是情感是第一位的?其实技术和情感的和谐统一才是最佳答案。歌唱中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语言。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欧美的摇滚乐,摇滚歌手的歌声大多为喊唱式的唱法,不注重音色的美好,唱法没经过技术修饰,可是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为其疯狂,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各种社会问题使青年迷失方向,对社会充满了反抗的情绪,而摇滚乐手的歌词正好表达了青年人心中的想法,唱出了年轻人的心声。摇滚乐的核心——歌词,在电声乐队这样一个极具煽动性的载体上,极大地释放了青年人心中的能量,所以摇滚乐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音乐类型之一。在80年代的中国,涌现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歌曲旋律清新美好,歌词积极向上,听到这些歌曲会使人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心灵是那么的快乐。这是因为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歌唱家们那清晰、准确、饱含深情的语言配合上美妙动听的旋律,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可见,歌曲如果恰当地表达了听众的思想情感,就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而触发听众情感的除了美好的旋律外,就是歌词的内容,二者缺一不可。歌唱者的任务就是把旋律和歌词的意蕴统一起来,把歌词的内容表达出来,达到感人的效果。

一首歌就像一首诗,我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诗经》,就是一首首优美的民歌。劳动人民用质朴的语言把内心的情感唱出来,就因为诗歌内容真实感人才能够传诵千年。所以歌唱者首先应该是个诗人,这句话适用于创作型的歌唱者。诗人需要的是语言的创作能力。歌唱者还应是个朗诵家,朗诵家需要有很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作为一名歌唱者,充分地表达歌词的内涵和意境是最重要的。笔者建议演唱者在拿到歌词后,应该像一个朗诵家一样,把歌词好好地、多次地朗诵,把握好每一个字的语气、每一个词的重音。如果能把歌词读得很感人,就为演唱打下了基础。

三、提高歌唱者语言基本功应注意的问题

1.学好普通话很重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地域广阔的国家,歌唱者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方言,即地方口音。他们在歌唱时往往不自觉地流露出地方口音,造成发音的不标准,这对于习惯以普通话作为标准艺术表达语言的听众来说,会造成听觉上的不舒适感,影响歌曲的艺术表现力。这些问题不仅仅出现在普通的歌唱者身上,甚至一些著名的歌唱家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这些歌唱家能够在普通话语音上再提高一些,他们的艺术造诣会更高。

还有一些歌唱者存在语言发音上的欠缺,比如发音含混不清、前后鼻音不分、平翘舌不分、舌尖音太重等,都非常影响歌唱语言的美感。对于这些欠缺,需要歌唱者花大量的时间练习,予以纠正。

2.有些歌曲对语言基本功的要求比较高,不仅仅是流行音乐中的饶舌风格,在美声和民族唱法中,也有很多歌曲要求用快速、清晰的语言来表达。这对于仅仅会说话而没有进行过专门训练的歌唱者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歌唱者应该进行专门的语言基础训练,这样在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时,语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笔者在教一些学习过播音主持的学生时,能感觉到他们在演唱歌曲时,语感、语速以及语言的清晰度、圆润度就比只学了声乐的学生要好很多。因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有专门的语言基础课,语言基础课能纠正常见的发音缺欠,所以在演唱歌曲时一般不需要再纠正语言发音的问题。

3.提高歌者的文化修养。有很多歌手演唱技巧已经很高了,可还是成不了歌唱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文化修养跟不上。歌者的嗓音的确很重要,可是歌者的灵魂更重要。动听的歌声一定是出自情感充沛、思想丰富的灵魂。像我国老一辈歌唱家应尚能、周小燕等,他们都是有着很高文学修养的艺术家,他们歌声的感染力来自于其对歌词意境的深刻理解和诠释。流行音乐界的知名歌星刘欢,他的成功也不仅仅因为他那高亢嘹亮的嗓音,而是他高出一般流行歌手很多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正因为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使他有很强的词、曲创作能力,演唱自己的歌无疑能更淋漓尽致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使歌声有更强的感染力。流行音乐界还有更为知名的歌星罗大佑,他的嗓音是很普通的,甚至沙哑,谈不上具有好听的音色,可就是这样普通的嗓音却在流行乐坛叱咤风云,他凭借自己较深厚的文学修养把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观察和反省写成歌词。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使罗大佑成为影响深远的歌者。可见,一个歌者,他的嗓音和技巧都不是最重要的。每一个歌者都应该加强自己在语言能力上的锤炼,尤其是学习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歌手,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用灵魂去歌唱,这样才能使音乐和语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歌者。

4.歌唱者应该尝试创作歌词。要求一个优秀的歌者同时拥有歌词创作的能力是很苛刻的,很多人也会认为没有必要。可是,只有歌者亲自参与到歌词的创作过程中,才能够深刻体会歌词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歌者的感情也能够被激发出来,并能够把歌词创作中的激情状态传递到歌曲演唱的过程中。这样才能使歌词和旋律更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演唱者的情感和技巧更完美地统一起来。

声乐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好的歌唱者,单纯的声音技巧训练只能训练出声音华丽而内涵肤浅的艺匠。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使歌唱者的美妙音色和歌词、曲调的表现力完美结合,才能唱出感人的歌声。

感动中国歌词范文4

年纪再大些,陆陆续续又听了好些这种由中国古代诗歌改编的歌曲,其中全文选录编曲的,以邓丽君演唱的苏轼《水调歌头》最为著名。词风豪放清奇的东坡居士,肯定没有想到,他在密州任所对天空奇妙景象的驰想,对月之阴晴圆缺及人生这悲欢离合的感叹,于九百余年后,竟会再度被谱上新曲,传唱于大江南北,感动着更多新的痴男怨女。我个人认为古诗词之新编新唱,此曲堪称经典。

继而,在香港拍摄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出现了粤语版的《满江红》,罗文用他低则婉转、高则激昂的中国古典式唱腔,把岳飞抗敌雪耻、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感和英雄气慨演绎得畅快淋漓,于高昂处,那磅礴的气势和激越的情感由不得你不随之动容 。

类似的感受,你也可以从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同时也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中获取,“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豪气,委实曾让我有未生于斯世的遗憾。

将中国古代诗词新编于现代流行歌曲中的尝试,从些也渐渐屡见不鲜。全篇改编难免会有它的局限性,莫若取其数理化,用在新歌的关键之处,以求“画龙点睛”。

于是港星蒋志光、韦绮珊的对唱歌曲《相逢何必曾相识》中,有了《瑟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句子,所不同的是,白乐天欲抒发的是被贬谪的凄苦,而新歌中的男女主人公似是想藉此名句来呼唤久候的爱情。是啊,同样的一句话,流入处在不同境遇、有着不同渴望的不同的耳里,自然触动着不同的心事,自古就是如此。

又看到陈百强的歌曲中竟出现了《对酒当歌》的名字,不禁大惑:难道此君亦有着曹公“时光易逝、功业款就”的苦闷吗?忙细细听来:干净的声线,深情且难掩忧伤的基调,竟是在倾诉着一个“失了踪”的爱情故事,“这颗心”虽“真的很痛”,但仍“不断地寻梦”,“两眼尽红”地“依稀觉得这样傻也只是为情重”。歌曲内容固然与《短歌行》所表达的相去甚远,但感情之充沛、情调之悲凉,未必就逊之多少。

这使我忍不住对古代诗词创作与现代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做了一些比较:

一、 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与古代诗词的情感:“以歌传情”是流行歌曲的核心,每首歌词都确定一定的感情基调,在些基础上细细雕琢,于字里行间中寻觅有激发听歌都情感的催化剂。以词抒情、以情带声是创作者于声乐创作中的重要追求。

中国古代诗词也是我们祖先情感的载体。《诗经》用章节重迭、反复咏叹的形式表达了人民在劳动、爱情等多方面的生活,也透露出不同阶级在不同生活环境中的情感方向。唐诗大家李白以清新明快的语言,驰骋大胆的想象,抒发奔放豪迈的情感,创造了瑰丽奇伟的意境,亦摘取了“浪漫主义诗人”的雅号。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凭借着爱国爱民的情感,以“诗史”真实而深刻地提示了尖锐的社会状况,反映出人民的疾苦,尽抒心中情。此外,李清照的婉约、柳永的风流倜傥、辛弃疾的豪放,不也是将其个性充分渗透在所作词中了吗?呵,“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古代诗词创作思路,竟与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有着相似之处呢。

二、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与古代诗词的声韵:

流行歌曲的创作过程通常是先有曲调,再依据曲调的行乐特点及思想内容填词。音乐的美感来自于它舒缓若涓涓细流、渐进若行云流水、高昂若夏潮涌至的起跌动感,而这动感之美源于韵律的协调搭配及能够随乐之起伏配以的压韵的、上品的歌词。因而,这就要求填词者具备较高的音乐理解能力和较好的文学素养,才能较为准确地将曲与词融于一体,创作出声情并茂的好歌。

而古代诗歌与音乐也是孪生姐妹。《诗经》的风、雅、颂本是不同阶级于不同场合的骊歌,故古诗皆可被之管弦,至汉始有不入乐的诗。“乐府”这一称谓即是铁证。魏晋南北朝时期沈约以“新体诗”开格律诗先河,至此诗歌创作更注重声律;五、七言律诗,五、七言绝句,五言排律的产生与发展,更是极大地丰富了“诗韵”的内涵。试想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妙句,何尝不是帝王家辅以管乐吟唱的精品?可见现代流行歌曲里对韵律的追求,也并非是无源可溯的。

但我们绝不能因此就说:现代流行歌曲里的古代诗词元素,是对古代诗词的继承与发挥,是贴切得体、值得提倡的。古代诗词之所以能历经数十世而魅力不减,与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奴隶制朝代的压抑,成就了大批无名而朴素的底层劳动人民诗人;群雄纷争的乱世,出现了如曹操般充满抱负与进取精神的枭雄诗人。大唐帝国的空前繁荣,涌现出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人、以岑参、王之焕为代表的边塞诗人、以及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更是将诗歌创作推上了顶峰。宋朝社会追求物质及精神生活享受到极致,开是出现了唯美的柳永、秦观,婉约的李清照;随着社会环境的日渐恶化,又出现了爱国忧民的苏轼、辛弃疾。如此不胜累数。纵观诗词创作的历史,逢乱世必出豪迈之士,遇太平难掩浓词艳赋。有了变化不定的社会底蕴,自然诗歌也变得精彩分呈。

流行歌曲毕竟只是“流行”,没有厚重的历史包含其中,更没有乱世赋予它的种种感慨,此刻娱耳,但终会被忘却。

感动中国歌词范文5

让《劳动颂歌》成为时代强音

不知何时开始,劳动这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流行语悄然淡出生活,“劳动致富,奉献光荣”不再时尚;社会上曾一度盛行“工、农、商、学、兵”的排列,当时尊称的“工人老大哥”如今更多与下岗联系在了一起,不再头顶光环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媒体语汇中,“五一”国际劳动节更多被“五一”黄金周取代……商业大潮的冲击正淹没着“劳动”的价值。基于这样的现象,《劳动颂歌》的推出显示了组织创作者的使命感和对时代应有的思考。

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主任武卫平介绍:两年前北京市总工会决定大力推动工人歌曲创作与传播,责成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组织市职工音乐创作室的词曲作者,按照精品要求打造《劳动颂歌》。今年4月完成的组歌《劳动颂歌》由“奋斗之歌”、“奉献之歌”、“创新之歌”、“和谐之歌”及序曲、终曲共计15首歌曲构成;作品体裁形式多样,包括齐唱、合唱、独唱、重唱、表演唱等,涵盖美声、民族、通俗等唱法。创作来自一线,颇富时代气息,成功塑造了现代工人和劳动者的生动形象。

首都工人有了当家作品

主持研讨会的北京音协副主席陈卫东说:歌曲是最能够深入人心、最能够打动人、最直接的音乐表达方式。60年了,《劳动颂歌》实际上是第一次“首都工人的当家作品”。

北京市总工会副主席王北平回忆说:歌曲是一个时代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像《咱们工人有力量》《石油工人》都是非常豪迈的;刘欢唱的《从头再来》,反映工人阶级在困难时期重新去创业。今年第五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现在有2.7亿的城镇职工,还有4亿到5亿的农民工将要融入工人这个行列。他们不仅仅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大的最集中的力量,同时历来是我们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方方面面的主力军。用歌曲反映他们的工作生活和精神状态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面对庞大的劳动者队伍,与会者感到:近些年劳动歌曲具体到工人歌曲似乎断档了,找出一两首群众认可、能够代表这个时代工人形象的歌曲很困难。词作家任志萍说:今天的工人和五十年代的时候当然是不同的,原来最流行的歌曲就是《咱们工人有力量》,而今天的工人不仅有力量还有知识,要写今天的工人不容易。反映今天工人风貌的歌曲,很长一段时间是一个空白,《劳动颂歌》里有几首歌曲确实能够反映出今天劳动者的心态和劳动者的风貌,填补了这个空白。

提到劳动歌曲,与会专家如数家珍,纷纷提到歌曲创作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经典的劳动颂歌。词作家晨枫说:从1948年马可的《咱们工人有力量》之后,还有晓河的《勘探队员之歌》,《老司机》《我为祖国献石油》、瞿维的《工人阶级硬骨头》等等。新时期以来,大批科学技术工作者走入工人行列。《劳动颂歌》中一批现代化的生产领域被纳入到歌曲作家的创作视野中来,使人有一种新鲜感。领域拓宽了,色彩变化了,情感份量加重了,对个人的东西考虑进去了。比如《师傅》(张枚同词,修骏曲)师徒之间的情感,人的精神世界都在。

《劳动颂歌》劳动者爱唱

今年8月全国八百劳模集中在北戴河休养,北京市总工会劳模合唱团演唱了《劳动颂歌》中的大合唱《光荣属于劳动者》(张枚同词,孟卫东曲),受到热烈欢迎。劳模范式祖谈到:我是一线工人,退休六年了。这个歌确实不错,挺有气魄。唱了相当轰动,其实我们唱得也不理想,但是我们唱的是我们自己,台下的劳模听了都特感动。

北京机电控股天海公司工会副主席武建军反映:演唱《劳动颂歌》,基层干部感到非常自然和亲切。它适应了不同年龄、职业、方方面面的劳动者的欣赏需求。像《师傅》,以社会对劳动者最亲切的称谓作为主题,通过叙事性的结构、流畅优美的旋律,展示了师徒之间友好的情意。《千千万万的姐妹兄弟》(刘志毅词,胡俊成曲)充满活力,以歌颂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为题材,是一个创新;《笑容》(张枚同词,田晓耕曲)歌词朴实,曲调优美感人。

武卫平表示,《劳动颂歌》日前在第二届中国职工音乐创作评奖中获奖。目前正在进行传唱推广,两千多套光盘已经下发到基层,近期还将举行《劳动颂歌》作品演唱大赛。

专家为《劳动颂歌》把脉

《劳动颂歌》主题鲜明,立意准确,有艺术水准,可听性强。既有大气磅礴之作如合唱《光荣的中国工人》(李昌明、肖阳词,林国华、李以曲)、《艰苦创业的老一辈》(张枚同词,金湘曲),也有叙事、抒情之篇,如《胸前的奖章》(张枚同词,姚明曲)、《摇篮啊小船》(毛撬等集体改词,沈尊光、石铁民曲)等。作曲家王志信说:如何写当代的工人是很多人面临的课题。组歌中《胸前的奖章》、《心儿飞翔》(张枚同词,李以曲)等给我一种新的感觉,是很久没有听到的歌曲。

命题为颂歌,就很容易写成大歌,因而宜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师傅》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词作家虞文琴感慨地说:组歌的歌词既有工人生活的感情厚重感,又有时代的时尚的东西,结合在了一起。《胸前的奖章》《师傅》很有感染力。有的歌词长了些,有的有所游离。《胸前的奖章》曲作者姚明坦言:工人歌曲很不好写。这组颂歌里面有好多好的作品,有些东西也很新。但我感觉里面有很多东西不放松。音乐上还有些不如人意,作品角度上还欠缺真情实感能打动人的东西。

感动中国歌词范文6

一、马思聪简介

马思聪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他于1912年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12岁时跟随其哥哥到法国,次年考入南锡音乐学院并跟随巴黎国立歌剧院小提琴首席Paul Oberdoeffer(奥别多菲尔)先生主修小提琴,1928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1930年跟随作曲家Binembaum(毕能鹏)学习作曲,深得毕先生的真传,1932年回国在广州与音乐家陈洪先生共同创办了“私立广州音乐院”,1933年他被任命为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讲师,1937~1938年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两首小提琴独奏曲《绥远回旋曲》(第一回旋曲)和《内蒙古组曲》。1937年到广东的中山大学任教,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迁到了云南。1939年马思聪到重庆,于1940年5月担任新建立的“中华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1945年10月他担任贵州省艺术馆馆长。1947年,马思聪任香港中华音乐学院院长,完成《祖国大合唱》的创作。次年的夏天,马思聪完成《春天大合唱》的创作工作。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7月,马思聪被选为全国音协副主席;同年9月,马思聪作为全国文联代表,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出席天安门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仪式,就此马思聪创作了《欢喜组曲》。同年12月18日,马思聪随出访苏联,归国后,被政务院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时年37岁。后因1966年爆发,马思聪全家迁往美国,于1987年逝世于费城。

马思聪先生在小提琴音乐创作和演奏方面的贡献,可以说奠定了中国这类音乐创作与演奏的基础。但是,除此以外,马思聪先生在古诗词独唱歌曲、合唱、歌剧和钢琴音乐创作诸方面,也表现出惊人的能力。马思聪在“”后,客居美国期间,给古诗词歌曲谱曲的有《李白诗六首》 《唐诗八首》。“抗战”时期,马思聪先后创作了抗日歌曲二十多首,像《不是死,是永生》 《控诉》 《自由的号声》;大型的声乐合唱歌曲创作也是马思聪音乐创作的重要部分,像《民主大合唱》 《祖国大合唱》 《抛锚大合唱》和《春天大合唱》以及未完成的《石鼓大合唱》等等。

二、马思聪古诗词艺术歌曲分析

沃尔夫认为:艺术歌曲是“诗歌与音乐的融合,诗歌是作曲家音乐灵感的源泉”。①马思聪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尤其喜爱李白的诗作,在触及人生百态,豪放飘逸的同时兼有含蓄的思致。在谱曲上,囿于不知其格调,因而参照宋代白石道人曲谱的格调来创作。钢琴伴奏方面,则按照艺术歌曲的写法,“着重于表达每首诗中的气氛与境界。”②

其音乐创作晚期,马思聪在异国他乡怀着思念故土之情,借由中国古诗词创作了两部艺术歌曲集《李白诗六首》和《唐诗八首》。③其歌曲句法规整、篇幅较小,在创作技法上,旋律以中国五声调式为主,并借鉴西方现代作曲“意象派”技法,如倒字现象、频繁运用转调、离调手法,体现了中国音乐的古朴风韵,散发出一种浪漫主义气息。

〖=DM2(〗《将进酒》情绪激越高涨,大跳式波浪型旋律,重复音在顺风式节奏型上反复出现,叹尽人生苦闷惆怅之情。词曲倒字现象,如“似雪” “我材”二词,与语调相背,采用上翻五度手法,刻意将其在高音突出,有意识地强调诗词所要表达的内在寓意。

《长相思》,以五声调式旋律为主,表达了内心的寂寞与孤独、苦闷与无奈的情感,以一种哀怨的旋律、飘逸的和声伴奏呈现而出,又显得内省含蓄。马思聪注重用钢琴伴奏来表达诗中的气氛与境界,引子两小节,半柱式和弦,固定音型的钢琴伴奏贯穿于主题乐段。使用的有小二度、小七度音程的碰撞,空旷而凄凉。采用富有民族风味的七和弦、九和弦之类的高叠置和弦。

音乐是感受、体验的对象。马思聪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诗意表达”是他旅居美国思念故土借由诗乐的感性表达。他将诗作情感“诗化”,诗作呈示心灵结构的时空交错,音乐展示心灵过程的时间艺术,是诗的意境的最高追求,诗借助音乐表达内心情感,烘托意象,在诗意的音乐中实现精神自由的翱翔。马思聪借由唐诗无形的灵感(想象),将生命(对祖国思念之情)“有意味的形式”化(情感结构特征) 的审美空间,表达在异国他乡思念故土,面对现实的愤慨、惋惜的情绪,将诗作的音乐美追求同情感抒发结合,真正做到诗的情感音乐化。他以清新雅丽的风格,在音乐中实现精神的自由云游。这是人的精神需要,是对自由的追求,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与满足,对自我的肯定。

三、马思聪古诗词艺术歌曲比较

马思聪以及同时代的艺术家们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一笔,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发展,逐步找寻到了一条符合中国人审美文化趣味的歌曲体裁风格。马思聪在这种歌曲的创作方面,虽然不及同时代的作曲家如青主、赵元任、萧友梅、黄自等人的创作,但是,与这些人相比,马思聪的艺术歌曲创作却也是独树一帜,有着浓厚的艺术个性,包涵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在歌曲的节奏控制、旋律起伏、和声编配、织体构思以及全曲的结构布局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独特特点。尤其是古诗词的合理编配,巧妙地表达了歌曲的意蕴和意境。

马思聪的艺术歌曲和赵元任相比,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在词与曲的关系处理上,他们基本上都是注重词的韵脚特点,通过语调的平、升、拐、落特点和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谱曲;和声也基本上是采用了中国民间的民族和声的运用,并力求通过加大钢琴伴奏的效果来烘托其古诗词所蕴含的意境。马思聪的艺术歌曲题材上与赵元任不尽相同,马思聪的艺术歌曲基本上是采用古诗词作为其艺术歌曲的言意部分,而赵元任的艺术歌曲的歌词多是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通常是使用白话文的艺术题材来编配新曲,体现时代精神、民主精神和思变精神。马思聪的艺术歌曲创作则未涉及到这些方面。

马思聪这种利用古诗词作品编配旋律的歌曲创作,恰恰与中国近现代创作第一首艺术歌曲的作曲家――青主的创作极其相似。青主艺术歌曲的创作,开创了我国近现代历史上利用古诗词谱曲的先河,其艺术价值之高、旋律作品处理之妙、和声节奏运用之当为世人赞叹。马思聪和青主都曾经接受过西方音乐文化的熏陶,在音乐创作上都尝试过利用欧美音乐技术手法,他们的创作都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素材。因此,他们的艺术歌曲创作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

马思聪艺术歌曲创作与黄自相比,黄自的艺术歌曲相对而言作曲技法稍微成熟一些。黄自的艺术歌曲创作构思缜密、风格典雅、情感婉约、结构分明、技术精湛,声韵的运用和调性调式的处理上更加的娴熟。马思聪的艺术作品虽未达到黄自这般的高度,但是也不失粗犷、豪放、热情、烂熳的艺术情境,同时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委婉典雅的韵味。

四、马思聪古诗词艺术歌曲评价

马思聪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关注了古诗词与音乐旋律的融合,打破了传统歌曲词与曲创作的结构布局,大胆地探索与尝试运用词韵相反的旋律写作手法,来扩大音乐的表现力。利用东西方音乐文化交融的音乐创作技法,将中国民间传统的五声调式、七声调式与西方的传统调式调性相结合、对比、运用;同时,注重民族性的音乐风格,不被传统的结构曲式所束缚,力图通过旋律的流畅、动听、美妙衬托语言文字的音韵,通过歌词的达意性来托物言志、托物言情、借曲抒情、借词表情。他注重音乐的意境表达,造成一种虚实结合的效果,协调处理好歌曲创作的民族性、独创性、世界性、达意性、音乐性等等各个方面。从这一点上讲,马思聪的艺术歌曲创作为中国艺术歌曲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马思聪的音乐贡献以小提琴的演奏与创作为主要方面,艺术歌曲的创作只是马思聪音乐文化的一小部分。关于这点,我们从其作品创作数量上便可知晓。其次,马思聪的文学造诣也是远不如赵元任、黄自等人。从这些方面来看,马思聪的艺术歌曲创作有其很大的自身局限,这种局限也是导致马思聪艺术歌曲并不像其小提琴作品那样闻名于世的原因。马思聪艺术歌曲的创作数量虽然不多,也存在着点点的遗憾和不足,但是他作品以情感的真实、内容的鲜明以及较高的艺术性感染了我们。

马思聪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以其典雅的内容、精致的表达、细腻的情感、严谨的风格反映着我国文人与其自身的思想情感,流露出他寄情于作品中的深刻精神内涵和复杂的精神世界。他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充满了东方的儒雅气质,充分的表达了他在异国时怀念祖国、思恋故土的思想感情。本文通过对马思聪艺术歌曲中的研究,来缅怀近现代音乐文化中的这位艺术大师。

①刘式:《音乐名言小辑》,《中国音乐》1993年第4期,67页。

②转引自苏夏:《马思聪论艺术和专业音乐活动》,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③马思聪的这两部歌曲集是他初到美国的作品,是他离开祖国后的一系列内心独白。《李白诗六首》选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 《长相思》 《行路难(一)》 《行路难(二)》 《关山月》 《渡荆门送别》6首诗作,“借古抒怀”思乡忆旧之情。《唐诗八首》选取李颀的《琴歌》 《胡笳声》,李商隐的《残阳》 《无题诗》(创作的《相见难》),王维的《静》 《山居秋暝》,岑参的《走川马》谱曲而成。

参考文献:

[1]唐慧霞.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及其演唱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2]王璐.马思聪艺术歌曲的演唱诠释与当代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08.

[3]李方屹.痛彻心扉的思念――试析马思聪艺术歌曲《长相思》[J].音乐创作,2013(04).

[4]彭丽.卷帷望月空长叹――析马思聪的艺术歌曲《李白诗六首》[J].齐鲁艺苑, 2006(04).

[5]苏夏.马思聪论艺术和专业音乐活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02).

[6]程远.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中的文化特质研究[J].音乐探索,2013(02).

[7]杨玲玲.艺术歌曲的审美认识[J].音乐时空,2012(12).

[8]肖安平.艺术歌曲的审美认识及其特点[J].齐鲁艺苑,1999(02).

[9]覃子豪.论现代诗[M].台北:台湾曾文出版社,1977.

[10]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11]汪毓和.关于艺术歌曲之我见[J].人民音乐,1999(9).

[12]Sadie,Stanley.The New Grou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 [C].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2001.

[13]舞蹈学科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9.

[14]刘再生.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上)[M].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