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朗诵范例6篇

木兰诗朗诵

木兰诗朗诵范文1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木兰诗》。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反思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学习《木兰诗》,要反复诵读,体会民歌明朗刚健的情味,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基础上,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综合以上特点,我给这一课的学习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古诗内容,领会古诗情致。

品味曲折情节,深刻感受意蕴。

2.过程与方法目标:深情朗读课文,感受诗歌音韵。

赏析精彩语言,认识木兰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读人物形象,领会爱国之情。

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爱国、爱家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七年级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还无法透彻理解木兰那女扮男装、征战沙场的爱国之情。因此,我把“理解人物形象,领会爱国之情”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新课标又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本诗语言优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非常适合学生进行品读和赏析。所以,我把“赏析精彩语言,感受古诗意蕴”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

教法: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迁移拓展法

教法是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的,教师通过指导朗读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讨论点拨突破难点,通过品读鉴赏突出重点,最后通过迁移拓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达到学以致用。

学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本堂课所选择的学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考虑,我用以下五个环节来达成教学目标。

“创设情与景,营造氛围美”、“诵读木兰诗,感受音韵美”、“认识诗中人,品味形象美”、“欣赏诗中话,领会意蕴美”、“细数英雄事,感悟精神美”。下面我将具体分析这五个环节:

1.创设情与景,营造氛围美。

教师展示花木兰图片后出示问题:这位英雄是谁,哪位同学能讲讲她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位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使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入新课水到渠成。

2.诵读木兰诗,感受音韵美。

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仔细揣摩每段所表现的人物情感,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语调。

(学生分组讨论、朗读,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大家都知道,朗读是走进诗歌世界的捷径。只有细心品读,反复吟诵,我们才能领会诗歌创造的意境,体味诗中包含的情感,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本诗语言优美,教师范读前两段,拉近学生的距离,也为本诗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调。

后面几段由学生自己分析、体会、大声朗读,并积极展示,力求体现诗歌的音韵美,同时在读中加深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让诗中质朴的情感在学生的朗诵中得以渗透。

3、认识诗中人,品味形象美。

让学生用“我从_______看出木兰是一个_______的人”的句式,品味木兰的形象美。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本诗情节曲折、意蕴深远,值得品味。

本环节,教师先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引导学生赏析一处语言,如:我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看出木兰是一个勇敢、孝顺的人。既为学生提供了方法依据,也大大降低了学生评析的难度。学生接下来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细心品味,深深领会诗中人物形象美。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在巡视中用富有指导性的话语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适当加以点拨,给予学习上的信心。

要求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寻读和思考,跟古诗的情感相融,相信一定能从诗中看似质朴的语言中,体会到木兰深深的爱国之情。

本环节突出教学重点,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4.欣赏诗中话,领会意蕴美。

设置两个问题: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2)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对学生的大胆想象与创造,我们要肯定。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诗词的内容也丰富了,学生就能体会诗词的意蕴,领悟诗词的意境,对诗词的了解会更深。

五、拓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所以我提倡学完一首诗词之后,不妨来一个拓展,其实这个环节也可以贯穿在上述每一过程,处处寻找契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里的古诗词,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渗透着浓厚的人文精神,我们必须把握这些古诗词,读出内涵,得到熏陶。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可以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读读相关的诗文。如我们学习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杜甫的《兵车行》、《垂老别》、《石壕吏》等作品。

木兰诗朗诵范文2

1、学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本文祥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5、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6、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分钟),今天我们想要更详细的了解花木兰的故事,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解题,介绍时代背景。(由学生介绍,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效果,给生字注音。

2、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教师有感情示范背诵。

可汗鞍鞯朔柝辔啾

4、分小组讨论:

①这是一首叙事诗,请大家按照故事情节来划分故事的层次。

②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四、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弄清字词句的含义,不清楚的教师点拨。

(二)讨论问题:(小组讨论,互相解答,不懂的全班来解答)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

②能使文章简洁。

2、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忧虑——反复思考——下定决心

3、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①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②战事紧迫。③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④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4、战场上木兰表现如何?请从文中找出来。

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战事频繁,做事机警,智勇双全。

女扮男装,竟未被识破。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战斗艰苦,思念家人。保家卫国,

壮志未改。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战争残酷,英雄凯旋。

(仅仅十五个字就表现了木兰十年的战斗生涯,可见详略得当,字字千金。)

5、木兰为什么辞官还乡,请你结合自己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谈谈看法。

明确:

①不慕荣华富贵,愿与家人团聚。

②向往和平劳动生活。

③封建礼法,歧视妇女。

7、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8、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后,可进行合理的想像表演)

9、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

五、总结、拓展。

①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详写。

②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

木兰诗朗诵范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朗诵教学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新课程理念提示我们,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活动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听、说、读、写是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四个关键环节,记忆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朗读与背诵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厚实的朗读积累,也定能丰富他们的语言,发展他们的语感,加强他们的体验与领悟,甚至能创造出富有个性的语言美来。语文教学离不开背诵,背诵的过程就是理解记忆的过程。我们重视朗读和背诵教学,强调在理解记忆基础上的熟读成诵,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体验,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为此,国家教委在编排教科书时,精心安排了许多优秀篇目供学生背诵。《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外加教师课外指定的范文背诵。面对如此大的背诵量,不少学生感到束手无策,压力重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想想办法。

        朗读与背诵对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1)朗读和背诵能够增进理解,促进记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说书读的遍数越多,对书中意思的理解就越透彻。朗读和背诵可以增进理解,可以促进记忆,可以积累知识。一个人背诵的功夫能决定他一生的成就。李阳先生就是因为英语书读得多,背得牢,才练就了一口纯正的英语口语。现在很多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不强,表达能力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背功不过关。汉代扬雄在《答桓谭论赋书》中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清代唐彪则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2)朗读和背诵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鲁迅先生说:“诵习一字,当识音形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然后“义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三识”中以“诵”为先,道出了语感培养的方法。巴金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了文章的调子。”对古诗文的阅读,进而背诵、欣赏、模仿,最后悟出了读书之道和写作之道。这里的“顺口背出来”、“摸到了文章的调子”,就是语感的生成。(3)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苏东坡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

”诵读是一种综合性的言语能力,涉及听、说、读、写等各种表达能力。同时,为了不让诸如低级趣味,带有暴力、色情、凶杀色彩的低劣的读物侵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就应该让一些优秀的古典诗文洗涤其心灵,纯洁其精神,高尚其灵魂,使孩子们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让古典文化的精髓渗入他们的骨髓,溶进他们的血液里,铭刻在他们的脑海,成为他们一生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木兰诗朗诵范文4

主持人:杨琦浩 徐小琰

开场白:

合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杨 :暖春的百花代表着我们的热情年华。

徐 :初夏的晨露象征着我们的纯洁无瑕。

杨 :我们把热情和纯洁写进了青春的日记。

徐 :我们把理想和青春刻在了校园的角落。

杨 :此时此刻,我们全体初一师生欢聚一堂。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学校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绩。春去秋来,冬逝夏回,又是一年火热的岁月。这是我们的幸福,我们的自豪。今天我们在此,尽展我们的才艺,尽显我们的风采。

徐 :让我们尽情地唱吧!用我们的绝妙歌声遏天空之行云,止清江之流波;

杨 :让我们尽情地跳吧!让我们的轻盈舞姿旋宇宙之彼岸,泛银河之繁星。

徐 :让我们与艺术同行,与高雅同行,与时代同行!

合 :下面我们宣布:“桐乡七中初一年级文艺汇演”正式开始!

谢幕词:

徐:雨后的世界总是特别的清新和美丽,他们的歌声是否又感染了你?再次请上主持人杨琦浩。

杨:敬爱的老师们

徐:亲爱的同学们,至此,我们初一年级的元旦文艺演出就全部结束了

杨:我们有美的享受,心的体会;我们有为之动容,有思考和感悟

徐: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庆元旦,希望在接下来的最后几个星期里,同学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复习,迎接期末大考,争取考出最好的成绩,也提前祝大家

合:新年快乐!谢谢!

节目串词:

1.709 诗朗诵《致青春》 7.709 歌曲《时间煮雨》 13.708 歌曲《没有什么不同》

2.706 歌曲《十二月的奇迹》 8.706 诗朗诵《我们的中国梦》 14.701 小品《花木兰》

3.703 舞蹈《糖果》 9.701 小品《真情体验,学会感恩》 15.703 歌曲《同桌的你》

4.704 歌曲《明天会更好》 10.705 歌曲《爸爸去哪儿》 16.704 相声《我们的中国梦》

5.708 诗朗诵《相信未来》 11.707 古筝《春到湘江》 17.705 诗朗诵《中国梦》

6.702 歌曲《明天你好》 12.702 诗朗诵 《青春赞歌》 18.707 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杨)1:青春是一种向往,一种过程,一种回望,一种怀念,是我们耗尽一切换来的略带忧伤的甜蜜回忆。下面掌声有请709班的同学为我们带来的诗朗诵《致青春》

(徐)1-2:我们敬畏青春,青春不曾低头,我们致谢青春,青春值得赞颂。如今,已是临近过年,十二月里,我们创造了什么,是奇迹。下面掌声有请706班的同学带我们去感受《十二月的奇迹》

(杨)2-3:每一天,我们都在改变,都在成长,都在蜕变成一个更完美的自己。我们感受着这个世界,那些回忆,都将随风逝去。感谢706班同学为我们带来美妙的歌曲,同学们,你们见过糖果吧,那样缤纷的颜色,那样甜蜜的味道,在703班同学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掌声有请他们为我们带来的舞蹈《糖果》

(徐)3-4:灵动的舞步间,丝丝洋溢出糖果的诱惑,那是同学们对未来美好的期待与向往,对明天的憧憬与祝福。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每一个明天都会有进步,活在当下,让我们珍惜,有请704班的同学为我们带来《明天会更好》。

(徐)4-5:现在的我们笑容多美啊,我们的心炽诚而火热,未来,或许迷茫,或许坚定,但请我们,一定一定要,相信自己的未来,那一定是光芒无限。下面掌声有请708班的同学为我们带来诗朗诵《相信未来》

(徐)5-6:请坚持,你心的初衷,心的决定。就这样,一直走下去。一路走来,我们有失去,也有收获,成长迫使我们对生活勇敢,这过程,必然有泪,有苦,也一定有爱,下面掌声有请702班为我们带来歌曲《明天你好》

(杨)6-7:我们总要学会,一个人面对生活,哪怕黑暗,哪怕懦弱,都要向前奔跑。一季花开,一季花落,时间总是不等人,现在,请问问自己,我们的最初,还在吗。下面让我们掌声有请709班的同学为我们带来歌曲《时间煮雨》

(杨)7-8: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有梦想的人生是充满希望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中国梦是我们的梦!让我们掌声有请706班的同学为我们带来诗朗诵《我们的中国梦》

(杨)8-9:看了这么多精彩的表演,接下来让我们让我们来欣赏一段小品吧。大家掌声有请701班为我们带来的小品《真情体验,学会感恩》

(徐)9-10:向来我们桐乡七中就是以孝敬感恩为文化著称,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如此感谢身边的朋友家人,感谢701班同学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表演,接下来还是一个与亲情有关的话题,让我们有请705班的同学演唱《爸爸去哪儿》,掌声欢迎!

(杨)10-11:父爱如山,深沉而伟大。哪怕岁月老去,有他便是幸福。他们的歌声让我们感动,什么时候,让我们带爸爸去一次旅行吧。看了这么多悦耳的节目,接下来请让我们静静聆听,来自707班同学的一首古筝曲《春到湘江》,看,大雁南飞。

(徐)11-12:她的指尖在琴弦上跳跃,时而跌宕激情,时而流畅如泉,深情交融的旋律,这便是《春到湘江》,这便是她所要向我们诠释的。花季的我们,从来不缺少拼搏和汗水,我们在通往未来的路上披荆斩棘,无所畏惧,就让我们为青春献上一曲赞歌,由702班的同学为我们带来诗朗诵《青春赞歌》。

(徐)12-13:少年,我们需要珍惜青春,我们需要挥洒青春,那是花朵盛开的季节,那是阳光正艳的时刻,那是海风轻拂的年代,就让我们的青春华丽无悔,702班的同学朗诵让我们热血澎湃。而同样的,我们小小的存在,却有大大的梦想,仰望着同一片星空,有请708班同学献上歌曲《没有什么不同》。

(徐)13-14:的确,现在的我们,不会服输,不会低头,有的只是往前冲的勇气,相信一定会有喜人的收获。我们,没有什么不同。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一位巾帼民族女英雄,她替父从军,她忠孝两全,她被后人铭记和赞颂。有请701班同学为我们带来小品《花木兰》。

(杨)14-15:701班同学的表演到位,着实让我们学习,花木兰,将会是一个不朽的名字,不朽的灵魂。相信在台下,就坐着许多对冤家同桌吧,虽然偶尔小吵小闹,但还是洋溢着快乐,当我们多年后回忆起现在,你还会记得当年的同窗好友吗,有请703班同学演唱《同桌的你》。

(徐)15-16:那一年的我们,最真,最纯,风中似乎多了些怀旧的味道,同桌的你,如今还好吗?我们在追梦的途中,并非一路顺利,但却坚定不移,我们的中国梦或许各不相同,但它会是这神州大地上激荡起最美妙的音符,由704班同学送上相声《我们的中国梦》。

木兰诗朗诵范文5

2014年11月17日下午3点到5点,“我打江南走过”郑愁予诗歌朗诵会在高科荣境浅山会所成功举行。该活动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新诗研究所、青春文学创作中心、社区新报、青春杂志社、高科荣境联合主办,著名诗人郑愁予莅临现场朗诵、与现场互动,并吸引到南京一流创作力量、新锐批评家团队和最具魅力的朗诵专家到场参加。

活动由江苏著名主持人文岚主持。郑愁予先生朗诵了自己钟爱的长诗《衣钵》,并在随后的讲演中谈及此诗创作背景及他对孙中山先生的深情。其后,王振羽、子川、黄梵、马永波、黄荭、于奎潮、邓海南、梁雪波、刘畅、陈卫新、育邦、愚木、刘蕴慧、兰童、熊森林等南京中青年诗人、作家,来自杭州的诗人蒋立波、苏波,以及姜林杉、赵志刚、张路、袁昌盛、陈力扬等著名主持人或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师生,轮番登场朗诵郑愁予先生诗歌。其间,或古琴,或大提琴声悠扬相伴,女诗人束晓静还在现场演唱了由《错误》改编的同名歌曲,诗人兼书法家子川则向郑愁予先生赠送以郑愁予诗作为内容的墨宝,整个气氛热烈而雅致。在最后的互动问答环节,朗诵会吸引到的不少高校学生不断向郑愁予先生提问,郑愁予先生也都给予极其详尽的回答,并回顾了自己儿时至青年时期的人生经历和阅读、创作经验。朗诵会后,与会嘉宾纷纷与郑愁予先生及郑夫人合影留念。诗人、作家路辉、顾前、万冰、胡竞舟、方岩、黄砉、张伟等人也参加了活动。

在11月15日下午,郑愁予先生还在南京大学文学院做了题为“人人都是归人,人人都是过客”的讲座,主要讨论《错误》和《崖上》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及自己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心得,同时也谈到自己的人生历程。讲座现场人气爆满,听众一直挤到门外数米处,引颈聆听。

11月16日,郑愁予先生在诗人马铃薯兄弟和育邦的陪同下访问了他小时候在南京印象深刻的莫愁湖、燕子矶等景点,并参访六朝古刹栖霞寺,并与栖霞寺的方丈隆相大和尚亲切会晤。

11月17日上午郑愁予先生在工作人员陪同下访问了故居黄泥岗、母校南京汉口路小学,与汉口路小学校领导合影留念。11月18日,鉴于对扬州万分向往却总是过客般与之擦肩的遗憾,郑愁予先生携夫人去扬州游览了瘦西湖和大明寺,并发表了自己作为基督徒对宗教的体悟和感慨。

木兰诗朗诵范文6

一、指导学生诵读,提高诵读效益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初中生要反复诵读大量经典的古诗词,在积累中培养语感、提高素养。古诗词的诵读不能简单理解为朗读,它要求熟读成诵,读出音律美,读出意境美,读出情感美。诵读应该贯穿在诗歌教学的全过程。初中生还要从“诵读”过渡到“欣赏”,“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的这些目标,没有教师的指导很难完成。诵读的形式有多种,教学时要注意变化,以避免单调乏味。从过程看,诵读讲究层次,比如,有的教师总结的的古诗文诵读“三步法”,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第二步“抓字眼,晓诗意”;第三步“入诗境,悟诗情”。每次诵读,要达成一个目的,让诵读循序渐进。

有的教师执教《诗词曲三首》一课时,在录音播放后,多次让学生大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但是没有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重音、节奏、语气、语调等问题,也没有对每一次的朗读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缺少层次性朗读指导。同时,教师在学生朗读后缺少评价。如果学生的朗读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和激励,那将很难达到朗读目标。

同时,语文教师应锻炼诵读能力,让诵读成为教学和生活的习惯。教师的范读在诵读教学中作用巨大,录音和课件都不能代替,教师在诵读方面的榜样作用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朗读。

二、随文指导学生修辞知识,入情入理地欣赏古诗词

在古诗词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遇到用典、互文等修辞,教师如果不随文指导修辞知识,它们会成为初中生阅读古诗词的拦路虎,直接影响学生的诗词欣赏。

《诗词曲三首》分别是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范仲淹的《渔家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两次出现用典,李白的“明朝散发弄扁舟”和范仲淹的“燕然未勒归无计”,分别引用关于范蠡和窦宪的典故。教学时可以顺势提问:这是用典的方法,这里用典有什么作用呢?对于范仲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的理解,多数学生会按字面语序理解为因忧国思家,诗人彻夜难眠,满头白发,士兵们也流下热泪。在执教时,我抛出问题,让学生讨论:难道白发的只是将军(诗人),流泪的只是征夫吗?学生们很感兴趣,讨论激烈。这时,我适时提醒学生,有一种“互文”的修辞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要前后补充从整体理解其意,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此句也有互文修辞,可理解为:因为忧国思家,诗人(将军)和士兵们都满头白发,流下热泪。

三、适时点拨古诗词常识,让学生了解诗词曲的传承与创新

几乎每个学生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这句话,却很少有学生了解唐宋元时代的文学艺术长河;都知道并背诵过唐诗中的律诗和绝句,却很少有学生能说出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诗体。如果学生只是孤立地背诵几篇诗词而不了解诗词曲的流变,则显然不够。语文教师只有适时的引导、精简的点拨、巧妙的设计,学生才能体会唐宋元时代的文学艺术长河,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编选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范仲淹的《渔家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难发现,分别是唐诗一首、宋词一首、元曲一首。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今天借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来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聆听唐宋元时代艺术的最强音。用简洁的导入语把三首古诗词联系起来学习,让学生了解唐诗、宋词、元曲的继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