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词范例6篇

木兰词范文1

刘克庄

海滨蓑笠叟,驼背曲,鹤形臞.定不是凡人,古来贤哲,多隐于渔。

任公子,龙伯氏,思量来岛大上钩鱼;又说巨吞饵,牵翻员峤方壶。

磻溪老子雪眉须,肘后有丹书。

被西伯载归,营丘茅土,牧野檀车。

世间久无是事,问苔矶痴坐待谁欤?

只怕先生渴睡,钓竿指着珊瑚。

木兰词范文2

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算春*三分,半随流水,半入尘埃。人生能几欢笑,但相逢、尊酒莫相催。千古幕天席地,一春翠绕珠围。彩云回首暗高台。烟树渺吟怀。弃一醉留春,留春不住,醉里春归。西楼半帘斜日,怪衔春、燕子却飞来。一枕青楼好梦,又教风雨惊回。

木兰词范文3

[关键词] 木兰 权力话语 翻译 裂变

1、引言

Mulan是迪斯尼推出的第36部年度动画巨片,其一流的工艺、宏大的场面、华丽的音效、奇特的景象、波澜的情节以及丰满的人物形象赋予该片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之后,国内先后出现了两个配音翻译版。它们对Mulan在国内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仔细对比电影Mulan英汉版本就会发现,木兰形象在两个版本中并非相同。在译者对人物语言不断改写和操纵之下,洋化的木兰形象逐渐裂变,趋向“中国化”。因此本文拟以许晴、成龙、陈配斯等配音的大陆版《木兰》为基础,从权力话语的角度出发,对裂变之路予以探讨。

2、电影Mulan之中的权力话语

法国后结构主义思想家、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权力”并非是禁止或阻止人们做某种事情的力量。而是由一切支配力和控制力构成的关系网。它既包括政治机构、国家法律等有形的权利,也包含意识形态、宗教伦理、文化传统等隐形的权力。而“话语”并非简单的“言语”,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隐匿在人们意识之下的深层逻辑,暗中支配着各个不同群体的言语表达、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不仅是知识传播和施展权力的工具,同时也是掌握权力的关键。因为在任何一个社会里,“话语”一经产生,就立刻受到若干权力形式的控制、筛选、组织和再分配。电影Mulan的拍摄及木兰形象的洋化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花木兰本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传奇女子形象,其“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壮举以及她身上所承载的“忠”、“孝”、“勇”、“烈”等品质使其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形象之一。人们赞美木兰、歌颂木兰是因为她迎合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伦理观。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价值判断取向。可以说,木兰形象本身就是中国权力话语对世人的“言说”。但是当迪斯尼将木兰拍摄电影之后,情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迪斯尼塑造的木兰虽以“木兰替父从军”的民间故事为原型,但在经过西方诗学及文化的过滤之后,已不是在国人熟知的木兰,而成为西方语境下的中国故事。洋化的木兰“言说”的是西方的权力话语。片中的木兰不再是“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传统形象,而是追求自我实现、光耀门庭的美国新女性。她不拘小节,勇敢聪慧,敢做敢为:皇上招兵服役之际,她劝阻父亲;全家用餐之时又大声抗议;之后连夜替父从军,有勇有谋对抗单于;胜利之后,拒绝宰相之职,她还不避“男女有别”,竟然“触犯龙体”,与皇上热情拥抱等等。木兰形象所承载的不再是“忠”、“孝”之道,而是“美国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和女性主义”。正如花木兰副导演托尼,班克弗特所说的那样:“我们当尽可能尊重原著。但我们清楚,我们不会把它拍成一部中国片子,因为我们不是中国人。我们有不同的感情和不同的叙事风格。”正是在迪斯尼文化工业机器的“叙述”之下,花木兰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形象逐渐被“洋化”,成为美国文化的代言人。

3、电影Mulan的配音翻译—冲国权力话语的言说

当洋化的木兰形象经迪斯尼的商业运作回归中国之后,译者所面临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应付暗含在木兰形象话语之下的中西权力话语的挑战。因为在现代语境下的翻译已经不是简单的文字转化,而是权力之间的斗争,是征服与被征服之间的较量。长期以来,东方一直是作为西方的“他者”而存在的。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过程中,西方总以征服者的姿态对东方的文化肆意涂抹,将东方的文本纳入西方诗学体系。在这一过程中,翻译以其“归化”的策略起到了共谋的作用。为抵制西方新的文化霸权主义,译者们总是以杂和的文本形式、“异化”的翻译策略对其解构。但是在处理洋化的木兰形象时,译者所面临的情况和常规似乎大相迥异。因为他们所要处理的文本原型并非是纯正的西方素材,而是被西方“掠夺”改变之后的花木兰形象。而且译者所面对的是中国文化系统以及民族意识不断增强的中国观众。若以“异化”的方式处理,则是加剧了美国文化对中国木兰形象的改写,自己将成为暴力的“帮凶”。仔细观看国语配音的《木兰》就会发现,译者已经超越了配音翻译常用的技巧,以中国文化为基点,不断对剧中人物语言进行改写,使之符合中国诗学和文化的要求。

3.1 增加儒家思想,适应中国传统价值观

中国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度,木兰形象之所以被世人喜爱是同我们的民族文化认同和传统文化价值观息息相关的。孟子曾曰:“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出于保家的尊父孝道和卫国的忠君之心,花木兰才能够不顾女儿身投身军戎。可以说,无儒家思想的烘托也就无经典的木兰形象。因此任何作者或译者想在中国语境下叙述木兰故事,其言说必然带有儒家色彩,否则那就不是中国的木兰。这也驱使译者在面对洋化木兰形象和其他角色时添加大量反映儒家思想的字眼。例如:

(1)Matchmaker:….Recite the finaladmonition

三从四德的四德你会背吗?

Mulan:Fulfill your duties calmly andrespectfully

妇德指的是卑顺

Reflect before you snack act.

妇言是少说话:妇容要端庄,还有

This shall bring you honor and glory

妇功,会干活,一定为家里争光

(2)Chifu:High treason!大逆不道!

Mulan:I didn’t mean for it tO go thisfar.

我并非故意欺君妄上。

这类例子还可以在片中找到很多。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重塑儒家长幼尊卑的人伦秩序,译者在翻译对白时使用了一套带有强烈中国文化色彩的对白词汇和短语:列祖列宗(Honorable ancestors),苍天保佑(goodluck),启禀皇上(you r majesty),臣在(Chifu/Yes,your highness),谕旨(proclamation),百姓(people,cilizen),男丁(man)等等。正是在译者的努力之下,洋化的木兰才重新具有了儒家思想的韵味。

3.2 淡化个人主义和女性主义

美国式的个人主义和女性主义一直是影评者们批评洋化木兰形象的要点。例如刘慧敏认为“木兰是女性主义的代言人,迪斯尼演绎的是一个女人经过奋斗最终成功,并得到社会认可的励志故事”。周琳玉也认为木兰颠覆了被动等待的灰姑娘原型,挑战了传统的性别秩序。女性主义也好,个人主义也罢,它们都是对个人身份的一种求证。但在中国的语境之下人们推崇的是集体主义、团队协作精神。而中国的女性主义也比西方要柔和的多。因此,以归化为主要翻译方法的译者此时必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但对于隐含在故事情节中的个人主义和女性主义,受字幕翻译时间和空间特点的限制,译者无力加以改变。可在语言的处理上,却有较大的余地。纵贯整个对白,最能体现女性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语言是木兰与媒婆相亲失败之后的真情独白。木兰在失败后深情唱道:

Look at me/1 wll J never pass for aperfect bride/or a perfect daughter/can itbe I’m not meant tO play this part?/NowI see that if l were to truly to be myself/lWOUld break my family’s heart/who is thatgirl l see/staring straight back at me?/Why is my reflection somehow I don’tknow?/Somehow I cannot hide/who I am/though I’ve tried/when willmy reflectionshow who I am inside?/when will myreflection show who I am inside?

(配音)看看我,不是爹娘身旁的乖女儿。难成温顺新娘。我不愿,为出嫁装模作样。可若是违背家族礼教,三从四德,定会使全家心伤。那是谁家姑娘,在凝眸将我望?为何我的影子是那么陌生,无论怎么装扮,无法将真心藏,何时才能见到我用真心歌唱?何时才能见到我用真心歌唱?

对比之后可以发现,英文版的木兰的确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和女性主义色彩,因为她在内心不断追问自我,寻找自我“who Iam”“truly to be myself。木兰之所以忧郁是因为自我的迷失、身份的模糊。但聆听配音就会发现木兰苦恼的却是不愿“为出嫁装模作样”,寻找的是“真心”和“真心歌唱”!对自我身份的追问竟然被译者淡化处理成了“真心歌唱”。而且在汉语歌词中还出现了反映儒家思想的“家族礼教,三从四德”。译者的巧妙处理加上叶蓓清新婉转的歌唱使得木兰身上的女性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大大削减。正是在译者的努力之下,洋化的木兰形象开始慢慢裂变。

3.3 低调处理英语文化词汇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实际上是文化的载体。关于文化词语的翻译,就意义而言一般有五种常见模式:直入式、阻断式、诠释式、融合式和归化式。而且在“字幕翻译中对文化词的处理应该提倡直入式,尽量少用或不用归化模式、融合模式和诠释模式”。但是从《木兰》国语版的配音翻译来看,情形却非如此。例如:

1)For I have been sent by yourancestors to guide you through yourmasquerade.

你的祖先派我来保护你完成替父从军的愿望。

2)Since we’re all out of potpourri,maybe you wouldn’t mind bring up some.

我们这里胭脂用完了,你捎点来。

3)This is what you give me tO workwith?Well,honey,I’ve seen worse.We’regonna turn this SOW’s ear into a siIk purse.

这是我要打扮的姑娘?噢,你可真够脏。把你这只灰色麻雀变成金凤凰。

在例中masquerade变成了“替父从军”;具有浓烈清香兼驱虫作用的混杂物potpourri竟然变成了中国人熟悉的“胭脂”;由谚语one cannot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a SOW’s ear演变而来的turn this SOW’s earinto a sllk purse也被归化成了把“这只灰色麻雀变成金凤凰”。对英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也可以清晰看到译者的意图:消解英语文化词的影响,进而消解其话语霸权。

3.4 发挥译语优势,灵活使用口语、成语和四字结构

这不仅仅是译文的美化问题,而是话语权力的争夺。话语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的控制、选择和组织过程受到权利的制约。而译者用优美的汉语表达源语意义就是对西方话语霸权的消解。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活泼的汉语口语本身带有中国文化味道,而成语和四字结构是人们长期习用、简洁精炼定型词组或短句,是人们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带有强烈的中国文化色彩。在电影Mulan的翻译中,它也成为译者改写和操纵的有效手段之一。

1)The flower that blooms in adversityis the most rare and beautitul of all.

梅花香自苦寒来,历尽磨难方显秀丽本色。

2)Hey,let me say SOmethingAnybody who is foolish enough tO th reatenour family,vengeance will be mineHrrrrr…

听我说吧。要是哪个傻瓜活腻了,敢找我们家的麻烦,让我来收拾他。哇呀呀……

3)Just one chance is that too muchto ask?I mean,it’s not like it’II kill ya.

连个赎罪的机会都不给。一帮老不死的。

4、小结

木兰词范文4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诵读方法,以读促学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有这样的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所以第一节课老师发给学生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要求,查找工具书了解作品,读准字音,查找资料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并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组内讨论解决。再利用第二节课以比赛的形式展示预习的成果。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教学本文时,既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中体味语言,又要引导学生在分析人物中体会情感。

三、教学对象分析

引导学生注意三方面:一是要注意积累文言词语,特别是古今词义不同的词语;二要注意体会花木兰的精神境界;三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鉴赏这首诗。

四、教学目标

1、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以自读――小组合作――问答――评价的方法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4、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查阅工具书,引导看注释,熟悉课文内容。

难点:理解木兰的形象,体会木兰保卫祖国的爱国精神。

六、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

课件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言: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分钟),今天我们想要更详细的了解花木兰的故事,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题解和背景介绍由学生依据查找的资料介绍。

(三)听范读录音核实字音指导朗读。

(四)组内试译,以兵教兵,兵练兵的形式回顾预习的内容。

(五)抽签翻译,每组一名同学到前面翻译,其他同学提问,质疑,评价,教师适当点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熟练掌握课文翻译。

(六)研读课文(问题先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增删,明确要点,总结归纳)

1、千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诗选取了广阔的生活场面进行描写,其中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

3、诗运用了大量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其妙处。

(七)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说一段话,谈谈自己对花木兰的认识和思考。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首风格刚健质朴的地方民歌,诗歌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繁简相宜的笔法美、强劲刚健的爱国情调美等吸引了历代读者,让人临之怦然心动,读之欣然于色.让我们在欣赏中体味木兰柔婉的女儿情、豪迈的英雄气,学习她的爱国精神,在新世纪的道路上展示自己的一片风采,装扮祖国,哪怕是一丝绿,哪怕是一点红。

让我们在背诵中结束本诗的学习。

(九)布置作业

木兰词范文5

[关键词] 《木兰辞》;改编;主题;情感;形象;人性

从北魏民歌《木兰辞》到《木兰从军》(1939)再到美国版迪斯尼动画《花木兰》又到2009版电影《花木兰》。众多的文学作品和影响较大的三部电影中,无一不描述了一个女扮男妆、替父从军、 英勇善战 、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塑造了一个歼敌无数,救国家和人们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本文从主题、形象性格、剧情以及结局等方面对《木兰辞》与《花木兰》电影进行分析。

一、主 题

无论是《木兰辞》还是电影《花木兰》,“孝”“智”“勇”主题从始至终都贯穿其中。首先,孝。不忍父亲上沙场,受人欺辱,担心父亲会一去不复返,毅然决定女扮男妆,替父从军。她是一个典型的孝女,“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其次,勇。“巾帼不让须眉”,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成为一个世人景仰的巾帼英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而“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与男兵同行十几年,同伴还是不知道木兰原来是女流,展现了木兰的聪慧。《花木兰》电影基本诠释了《木兰辞》中的中国古典元素,传承“孝、智、勇”的主题,同时还加入了几个新元素:情、义、忠、背叛、和亲。

首先,情与义,包括爱情和友情。友情也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花木兰与小虎的友情,小虎与胡奎的友情缠绕其中。花木兰消沉时小虎痛心的训斥,他为救花木兰而被俘。小虎被俘时,胡奎冒死救他,捐躯沙场。友情使《花木兰》电影较《木兰辞》更感人、更真实。电影《花木兰》描写了花木兰的凄美爱情,两人由互相欣赏、付出,到成为知己、爱人。但是为了结束战争,让人们过上安稳的生活,又放弃了自己的爱。

其次,智:花木兰面对柔然的猛烈进攻,提出了自己独特缜密的反攻策略,使在场的将士都信服,足以证明她的智慧、胆识。

再次,忠诚与背叛:忠,面对国难,忠于国家,保家卫国,大将军的背叛是电影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情节,只有大将军的背叛,才能展现花木兰对国家的忠诚。

最后,和亲与和平。单于的女儿提出愿意与魏结亲,从此胡汉和好,永不再战,宣扬了和亲的主题,同时也展现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期盼。

二、性 格

《木兰辞》中花木兰是具有温柔的一面,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也有骁勇善战,忠于国家的一面,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也兼有孝敬父母,热爱家乡的一面,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的性格是刚柔并济,可坚可弱。

《花木兰》电影基本上传承了《木兰辞》中花木兰的形象。但较之《木兰辞》,花木兰形象融入了更多新元素,没有神化花木兰,描写鲜活,有血有肉,更人性化,有优点也有缺点。《花木兰》电影没有特别强调讲她的骁勇,而是展现女人特有的特征:柔弱与坚强、善良与杀戮、情感与理智。

首先, 柔弱与坚强。在面对生死战场时,花木兰会犹豫、会退缩、会无助,甚至会选择逃避,对战场和杀戮产生恐惧。当然,作为一个能在战场上麾下千骑,一声呼喊,万众呼应的女将军,她有堪比男儿的英豪气概和刚强。从这点看,花木兰注定要成为英雄,也注定了她的责任与命运。因为她的刚毅,花木兰对门独傲慢言语的挑衅,义正词严,不卑不亢,毫不畏惧。在援军不到,被围困峡谷的情况下,花木兰静静等候,不意气用事。门独试图用虐待残余俘虏的行径来激怒她,她仍然用毅力控制住了自己,带领军队镇守原地。最后,粮草没了,她准备率领将士勇斗强敌,以身殉国。战争使她放下了少女柔情和女人的软弱,肩负起责任感与使命,从一个带泪的柔弱女人变成了坚强的“花将军”。

与《木兰辞》相比,《花木兰》不仅刻画骁勇的花木兰,还把花木兰从一个替父从军的普通女子成长为英雄人物的过程做了生动描摹。

其次,善良与杀戮。《木兰辞》中木兰经过父亲同意才踏上了她的征战生涯,在赶赴战场时,“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渐渐”暗含着对父亲的不舍,对未来的恐惧。而《花木兰》电影却是自作主张,但是离别的情绪却是相同的――感伤与忐忑。《木兰辞》简要叙述了10年征战生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但是电影《花木兰》却把重点放在10年征战。

木兰不是天生的战争机器,她上战场的初衷只是为了尽孝,为了保护年迈多病的父亲,源于朴素的爱。初上战场,木兰英勇无畏,但当要挥刀砍下敌军首领的头颅时,木兰万分挣扎,她要亲手结束别人的生命,这与木兰想象中的战场有很大的差别。但木兰别无选择,既然选择了战场,就必须面对这些杀戮,战争就是你死我亡,没有同情和怜悯,也不允许有不忍!木兰深知这一点,而且她也深深地知道这样的杀戮,以后会更多。因此第一次立下战功,善良的木兰心中有的不是骄傲,而是恐慌与不安。木兰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她无法承受战场上无情的杀戮,无法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人如此迅速地离去,所以她想要放弃,她选择逃避,她一蹶不振,把心痛消磨在逝去的生命中,不愿再开始下一次的杀戮。《花木兰》电影所展现的人民对杀戮、征伐的厌恶以及对和平安宁的祈求。

最后,情感与理智。花木兰,一个女子,面对机智勇敢,支持她、鼓励她的文泰,陷入了爱的漩涡,懵懂的爱恋让花木兰陷入爱情且难以平衡把握,面对敌人的进犯,她一心惦记恋人的安危,前去助阵,没有持守自己的岗位,致使部下被偷袭,死伤无数。作为女人,柔弱、感情用事无伤大雅,作为将军,却是大忌。

战争结束,花木兰荣归故里,她放弃荣华富贵,回家孝敬父亲。为了国家安定放弃自己的爱情,将这一份感情珍藏起来。自始至终,木兰都是一个至情至善之人。

三、剧 情

电影《花木兰》对基本遵从了《木兰辞》的叙事,但是做了如下改编:

首先,家庭背景、从军的方式不同。《木兰辞》中木兰有父母姐弟,“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但是电影花木兰荣归故里,花木兰母亲已死,只有她们父女俩。电影中花木兰偷偷跑到战场,《木兰辞》中却不是,花木兰首先征求了爹娘的意见,因为下文还写到了“旦辞爷娘去”。

其次,情节重点的改编。电影直接省略了木兰为替父从军,东南西北多个街市转遍才买到战马和各路马具,爹娘对其从军的担忧和离别的不舍以及奔赴战场的路程。关于从军12年的戎马生涯,短短几句便将战斗之艰辛、困苦、惨烈描摹得如在目前。电影主要是情感戏,对于战争描写不多。

再次,木兰女性身份发现时间的改编。“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出门找朋友,朋友都吃惊,同行作战12年不知道木兰是女人。电影中演了文泰前来花木兰家,且他早已知晓花木兰的身份。

最后,结局的改编,这与作品也有所不同。《木兰辞》和《木兰从军》的结局显得很单调:木兰征战沙场,建功立业,最后荣归故里,拒绝荣华富贵,回家侍奉老父亲。没有感情元素的加入,显得美中不足。而美国迪斯尼动画《花木兰》和2009版《花木兰》都加入了感情元素,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但这两者的结局又有所不同:前者花木兰与将军之子李翔结为连理,使结局完美得没有一点遗憾;后者花木兰却为了救心爱的人,为了结束战争,让人们过上安稳的生活,放弃了文泰,让文泰和柔然公主结亲。

(一)改编优缺点

纵观全篇文章和电影,剧情改编了很多,其改编有出彩处也有败笔处。

出彩一:《木兰辞》中的花木兰是智慧、骁勇善战的,能抛弃一切女性的弱性去拼死卫国。《花木兰》中的花木兰不仅是骁勇善战的将军,更是一个怀有少女情怀的女性,有英勇坚强的一面,也有忧郁无助的一面,将其描绘得更具人情味。突出了“人”、女人,更具人性和接近真实。

出彩二:《木兰辞》中没有具体描写花木兰的孝、智、勇的表现,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和一个身披盔甲的将军轮廓。电影里有很多处将这种孝、忠、勇通过花木兰震动人心的言语传达出来,使花木兰的形象更加生动形象,有血有肉、深入人心。

败笔一:《木兰辞》写的是一个巾帼英雄靠孝、智、勇的意念,自己的英勇作战荣升为将军,保家卫国,表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花木兰》里的花木兰是靠爱,对文泰的爱来支撑着她去战斗,去变强大。当文泰走了,她随之也丢下军队,回去救文泰。文泰的离去使她一切感情基础都崩溃。花木兰这一形象让人感觉她只是电影里形式上的主角,真正的主角反而成了文泰,是文泰的隐忍与伟大造就了她的战功 。这是对古文主旨的重大改变,已经背离了原文的旨意。

败笔二:《木兰辞》中的结局即使说不上完全的喜剧,但也是乐观爽朗的,打败柔然,花木兰荣归故里,孝敬父母,战争停止,国家安宁,花木兰也穿上女装,像其他女孩子一样梳妆打扮。《花木兰》中也有这样的结局,但这样的结局不是以打败柔然为前提的,是花木兰牺牲自己的爱情去换取的,以和亲方式解决的。这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花木兰》颠覆了《木兰辞》中结局的蕴涵。

败笔三:《木兰辞》中皇上赏赐花木兰时,花木兰谢绝赏赐,愿远足还乡。《花木兰》基本沿用这一环节,但添加了一个重要情节,花木兰说破了自己的女儿身请皇上赐罪,皇上不但没赐罪,还说了一句“国家有你这样的女人是国家的福气”。这点有悖于历史,花木兰假冒男人替父从军,触犯了严格的军规。在当时保守的年代,男尊女卑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即使花木兰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让皇上和大臣跳出保守的圈圈,改编有些牵强。

(二)改编注意事项

1.时代性

古代文学故事的改编,应当围绕原著,但是亦可对主题、人物性格等做出与时代相吻合的改编。

2.严肃性

《木兰辞》在改编中,插入了一部分不古不今不伦不类的台词,如小虎在里面的角色总是让人产生一种冷笑话的感觉,还有花文第一次见面时的抬杠,这是对文学的不严肃和不尊重,有悖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对历史的浅薄轻佻之嫌。

[参考文献]

[1]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C].北京:中华书局, 1979.

[2] 鞠贵芹.女性主义视阈下的花木兰形象演变[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04).

[3] 魏绍飞.木兰形象的文化变迁[D].四川大学,2006.

木兰词范文6

关键词:迪士尼;花木兰;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7-4244(2010)06-0025-03

1998年,美国的迪士尼电影公司推出了首部中国题材的动画作品――《花木兰》。并于随后一年推出《花木兰》的第二集。影片在放映以后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尤其是在青少年儿童当中。一个沉寂的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依靠强势文化对它的“重写”,在中国重新获得了认知。同时迪士尼以他们的“再创作”使得花木兰这个中国的传统女性的形象在全世界得以传播,从而再一次“家喻户晓”。

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故事主要见诸于《木兰诗》,诗歌中对于花木兰的形象以及从军的经历没有太多的正面描写。但是末尾一段“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却透露出男女平等的思想。因此花木兰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女性人物中最具有反抗男权社会意识的形象。同样在传统豫剧《木兰从军》中的一段经典唱词,“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难能可贵的朴素的女性主义思想。

迪士尼银幕上的木兰实际上是一个古代传说外衣下的现代女性形象,就像动画片中的动物或者其他虚构形象总是指向人类一样。所以我们可以用现代的批评眼光来关注这个电影文本。在电影中,女性解放的主题在表面上依然是被高扬的电影的主旋律。然而在现代批评理论的注视下,我们却可以发现电影文本背后隐藏的反女性主义的思想。

一、“男性角色”完成的女性解放

应该说迪士尼的花木兰在基本情节上承袭了《木兰诗》“替父从军”的故事。不同的是在迪士尼的故事中加入了木兰的个人爱情生活。木兰个人作为女性的解放进程和她与李翔的感情进程融合在一起。而这个男性角色的加入使得木兰的女性解放历程成为了一个依靠“男性角色”完成解放的过程。

首先,木兰从传统的家庭和社会模式中挣脱出来依靠的是“伪装”成为和“李翔们”一样的“男性”。电影一开始,木兰就遇到了困境。社会要求她成为一个符合当时三从四德的社会标准的女性,以博取未来丈夫以及公婆的欢心;而家庭也期望木兰成为一个可以美貌为家庭争取“荣光”的女性。“端庄,有教养,品德好,温存,孝顺,心灵手巧,生儿育女还得要苗条”这是当时木兰周围所有女性的共同唱词。一心追求自由奔放的木兰在这样的环境中必然找不到个人的出路,在寻求实现自我的路途中迷失了方向。这时,匈奴的入侵给了花木兰实现自我的一个新的契机――“伪装”成为男性参军从而达到为家族争取“荣光”的目的。虽然最后木兰作为女性以她的作为得到了整个社会的承认和赞扬,但是在整个证明自己的过程中,花木兰都是以男性的面貌出现的。她实现自我的方式也是“男性”的,即是证明一个女性也可以和男性做一样的事情,甚至可以比男性做的更好。这样消除男女性“差异”的叙述,实际上是承认了现存的男性主导的价值观念体系。木兰的女性解放历程也就成为了一次认识并承认男权中心的历程。在中国传统戏剧中,“男子打仗在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一针一线都是她们裁”,明确了女性的独立价值;而迪斯尼的动画片中消除差异的方式似乎更是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模糊与压迫。

其次,迪斯尼超越原始的中国传说故事,设计了作为木兰启蒙者的李翔的形象。在电影中,木兰在性格上有懦弱到坚强,由被动的接受现实到主动的争取结果的性格转换是在李翔的“帮助”下完成的。在电影中,伴随着名为《男子汉》的音乐,展现出李翔训练花木兰的意志力和体力,向木兰讲述献身“国家”的意义的情景。这样的启蒙不同于传统成长式文本中成长主人公接受的启蒙,它具有鲜明的男权思想色彩。正是这样的启蒙,才使花木兰最后以为国家建立功绩的方式实现自我有了可能性。李翔对于花木兰的启蒙者姿态,实际上影响了花木兰的女性主体地位,也使得花木兰在承认男性价值立场的同时,又一次不自觉的失去了自我,成为一个完全的男性角色。李翔的启蒙者姿态也使他在《花木兰》的第二集中进一步成为一个完全男权中心思想者,限制木兰以及三位公主自由选择的权利的行为。面对这样的启蒙者,木兰的态度无论是第一集中的完全接受,还是第二集中的抗争后的和解,都是男权胜利的结果。

再次,电影的设计中,木兰经历了自我“身份认同”的解构和建构,但是却没有获得打破传统定位的新的自我身份。花木兰出走从军,正是为了摆脱传统社会对于她的身份界定而做出的自由选择。然而电影文本对结局的设计却使得这种自由选择最终沦为对现实社会的妥协。木兰保卫了国家,得到的结果不是社会对她女性独立身份的认可,而是对她反叛男权社会行为的谅解。传统社会对她的期望:为家庭争得“荣光”和找一个好丈夫都在电影的结局中得到了实现,木兰重新回到传统社会对她的身份设定中,使得她在之前依靠自由选择刚刚获得独立身份又再一次的模糊了,也使得她寻求自身解放的意义被淡化。在这个意义上,花木兰的形象类似于《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在不停的抗争之中并没有超越传统社会对她的定位――这一点在伊丽莎白身上更为明显,最后在大团圆的结局中再次丢失自我。

总之,电影剧本将花木兰追求的女性解放依托在“男性角色”身上,反而使得剧中的女性解放具有而背道而驰的意味。也于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形象的意义有着很大的差异。

二、美国化的中国女性形象

《花木兰》中对木兰这个中国女性形象的塑造,实际上是利用迪士尼在全球文化传播中的强势地位,将她塑造成了一个美国女性与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女性形象的结合体。是歪曲了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

《阿拉丁》、《风中奇缘》以及《花木兰》是迪士尼创作的三部描写“东方”故事的动画片,前两者的故事背景分别是古代阿拉伯与殖民者进入之前的美洲大陆。在这三个电影中的女主角:阿拉丁的公主、波嘉霍塔丝、花木兰的脸部形象被塑造十分相似。而事实上阿拉伯人、印第安人和中国人的脸部特征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形象象征着文本对东方女性――中国女性的殖民化的“重写”,正如莫汉蒂所说,西方文化“以话语的方式把第三世界女性生活中的物质和历史异质性殖民化,于是产生/再现出一个复合的、特殊的‘第三世界女性’――一种看似随心所欲地建构而又携带着西方人道主义话语权威的标志的想象”。而中国的观众在接受这样一个电影文本的同时,也接受了迪士尼为中国女性设计的形象,话语的压迫也就产生了。迪斯尼在设计木兰的形象是,甚至为她设计了“美国式”的行为方式。同样是因为不拘于传统社会的束缚,木兰的行为在《木兰诗》与戏剧《木兰从军》中显得理性与含蓄,而在迪斯尼的动画中则是“美国式”的外向与叛逆,甚至可以在木兰身上看见美国式冒险行为的影子。

迪斯尼塑造的女性形象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她们往往是可以与自然沟通的人物,例如波嘉霍塔丝可以与松鼠和蜜蜂对话、灰姑娘可以得到老鼠的帮助,同样木兰也可以和蟋蟀、马以及一条宠物化的龙进行沟通。更说明问题的是,在电影的剧本中,男性人物总是受到动物的排斥,他们不但不能和动物交流甚至往往收到动物的攻击。这种设计可能是为了使女性形象对于儿童观众更具亲和力。有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强调人类对于自然的压迫与西方白人男性对于女性与其他种族文化的态度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就是说女性常常被等同于自然,都出于被压迫的地位。而后殖民主义认为,在西方的想象中,东方代表着自然,西方代表着文明。在《花木兰》电影的文本中,东方中国的女性形象是一个被西方“想象”的“典型的东方女性”,她与自然保持着亲密。明确这一点或许对于电影形象的审美并无损益,但是我们对其背后体现所体现的男性的、西方的双重的话语霸权确实应该有所警惕。

在《花木兰》的第二集中,情节的主线是花木兰帮助三位公主摆脱传统社会的思想束缚,寻求自由恋爱,并在最后取得自由恋爱的权利。在这个意味上,花木兰形象从“美国化”的中国女性一跃成为西方女性、西方女性主义者的代言人。三位公主则代表了被西方女性指导的东方女性形象。三位公主为了国家的利益,被派去与外国结亲。而电影中的花木兰一开始就对这种“包办婚姻”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在与李翔的争执过程中也毫不退让。在这里,花木兰反倒扮演了三位公主的启蒙者的角色,并且是与男性抗争的胜利者。西方一些女性主义者将东方女性看作是沉默的、忍辱负重的、甘于牺牲、没有个性的“同质的团体”,而电影文本中的三位公主――这里的人数正显示出“团体”的概念。通过这样的设计,西方女性建立了相对于东方女性的“权威”。东方女性以西方的标准被划分出了进步的等级,并按照这个标准发展自己。东方女性寻求解放的声音被要求按照西方写就的曲谱来演出,她们的形象再一次被美国化。

三、批评一个动画片的意义

拿女性主义如此复杂的理论,来批评一个动画片,是不是拿高射炮打蚊子呢?在笔者看来,未必。

首先,迪士尼的动画片一向以“成人动画”的标准来制作,它是美国文化一种重要的代表。美国文化在全世界的扩张是众所周知的。对于这样一种强势文化和它所书写的文本,我们应该保持审慎和探究的态度。

其次,东方的经典被迪士尼重写,其意义的改变值得我们思考。而这种重写竟然获得比原著经典更高的认知,这更是需要我们关注。中国女性和中国文化中的女性需要更多自主的、发自内心的声音。

最后,以美国文化为范例的大众文化中充斥着男权中心主义的话语和“媒体暴力”,解读一个代表性的文本,可以引发我们对更多文化现象的思考。女性主义能为我们提供观点,更能为我们提供思维方式。女性需要自由解放,整个人类社会更需要自由解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