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美范例6篇

发现美范文1

“采菊东而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悠然的美景,让人为之神奇而感叹,远处,青山像北斗星般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匍匐前伸,仿佛在不屈前方的拌脚石,毅然无故地向前奔的浪花,而风,像是随时挑战我们毅志力的敌军,时而呼啸,时而轻抚,可因为心中已累积无数的耐力,所以青山从不垮,我们也从不会低头认输。

发现美是一种人与自然的挑战,顽强抬头在心里闪着光,一种拼搏的光。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在向我们诉说无私的美,让人为之不朽而概叹。近处,一棵百年老树已随秋风吹曳而落叶纷飞,虽然头顶光颓的枝干,可老树依旧仰望天空,向苍天吟唱不屈的音符。低头,昔日在自己身上活蹦乱跳的“孩子”已疲惫地睡去,可,他们放弃了逐迹天涯,而选择陪伴在大树下面,为自己的“弟弟妹妹”输送营养……

发现美是奉献与无私的钻石,不屈微笑的光辉在心底闪着光,一种大无畏的光。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作者在为天下父母最伟大无私的爱作曲,而歌颂他们的,是我们!四川地震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痛楚,在那千均一发的时刻,很多父母都选择将生的希望留给孩子,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无不催人泪下,这正是木兰替父出征的坚持和蜡炬燃烧的无私,风儿轻轻地吹拂大地,连小草都向他们敬礼了。那我们呢?身为子女,现在是否应该用赤热感恩的心来报答他们?

发现美是一种博大的爱,跳动的心闪着光,这是一种感恩的光。

发现美范文2

一、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

几十年的兴趣爱好,使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书画有着浓厚兴趣,加之生长在陶瓷艺术之都景德镇,亲属同学中艺人众多,艺术熏陶平添了更多爱意,还有工作于教育、宣传文化岗位,职业之责也使我对艺术的钟爱增加了内在的动力。几年前,清代郑板桥传世的《墨竹图》,生发了我对竹画的热爱和追求。竹画寓意好,画法与书法相近,既练笔又造象,还可抒怀。进入到竹文化的世界,细细品味,我深深感悟到:一部中国竹画的历史,映衬出中国绘画表达精神、创造意境、促发灵心的特质。以墨写竹始于唐代,勃兴于宋代,鼎盛于元代,清代名家辈出,灿若星辰,墨竹更是中国文人画的重要载体,无数经典作品让人领略竹的形象和神采,使竹画成为影响甚大的社会现象。从魏晋时的“竹林七贤”到清未的“杨州八怪”,都是以竹寓人的谦谦君子。最典型的是,郑板桥集众家之长,潜心深入生活,他在晚年所作的《竹石图》上题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他以书入画,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书,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之中。他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创造了一种清瘦雅脱,瘦劲挺拔的画竹风格,拓展了当时的画坛,更为后人所重。

闲暇中,我钟情于竹,专攻不舍。咀嚼《竹论》,求教老师,研习作画。我知道:要画好竹必须一手伸向传统,更要一手伸向生活,走进大自然,深入生活“这泓清泉”。我和老师同行,节假日几次专程去县乡观察竹林。老师悉心指导,竹形、竹影、竹态、竹情、竹境,都需细心观察。看睛竹、风竹、雨竹、山竹、夜竹以及春夏秋冬四季之竹不同品种和不同季节的竹,看竿、看枝、看叶,不同方向和情态,注意变化。大自然的竹,好比“尤物”,潇洒临风,卓然多姿,其形象、其节律、其气势,映入眼帘,沁人心脾。之后的习惯中,只要遇到几簇竹,都会有意无意地驻足静观一阵,睡梦中有时也会忍俊不禁,眼中之竹变为胸中之竹,伴我身心,印象挥之不去!

二、从“体中之气”到“笔下情怀”

老师告诫我,画好竹,必须加倍练好书法,书法功底不厚实,画竹无异“缘木求鱼”。古之写竹大家同时都是书法大家。我求证着,坡书法好,偶为墨竹,皆有气象;赵孟頫书法出色,枯木竹石,流传千古;郑板桥以六分半法书写竹,刚劲潇洒,一代大家。

书画同源,画竹和书法联系密切。古人以书法用笔来分解墨竹的组合,如篆书为杆,草书为枝,隶书为叶。赵孟頫在《秀石疏林图》上题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本来同”,就揭示出书画同源的本源关系。

从柳公权《玄秘塔》和王羲之的《兰亭序》入手,我坚持描临,研习“永”字八法中的笔画。“侧”,即点,具右顾左瞰之势;“勒”即横,取其劲涩之势;“努”,即竖,直中寓曲势;“趯”,即钩,蓄力聚势;“策”,即挑,呈扬鞭之势;“掠”,即长撇,造型似利剑;“啄”, 即短撇,势锐而疾出;“磔”,即捺,势展力中。以书入画,异曲同工,放大了优势,增强了笔力,强化了节律。气沉丹田,体中之气动作开来,笔下的竹更加形神俱足,更有韵味。

为使竹竿和竹枝用笔柔韧富有弹性,生意边绵,我让老师用绳绑住我右手的两根指头,手腕带动手臂,顺逆往来,反复练习,坚持下来,形成直中带弧,节律顿挫的效果。竹竿、竹枝形神毕现了。特别是活泼小枝的弹性可见,巧媚而有韵致,给人一种微风中轻摇之感,更能彰显竹子的生命力,得到画友们的好评。

三、从“用心写竹”到“一叶知秋”

仰观画竹大家,将艺术推进到全新的境界,造型和内蕴,都尽情抒写情怀和志向。几杆竹枝,几撇竹叶,挥发得生机活跃,异新纷呈。这里的竹,已然成为大的时空,悠远的意境。从“用心写竹”到“一叶知春秋”,其中饱含深邃的哲思,寄托高迈的理想。

首先,要摒弃功利心,去谋求笔与墨的融合,心与手的融合,有形和无形的融合,艺术和精神的融合。竹,被历代文人奉为清物,为君子心仪的高标典范。白居易著《养竹记》,实为以竹为师为友的“以竹养人”,要以竹的“固、直、突、贞”四大贤德树德立身,砥砺言行,以明镜写照,以鞭策自身。

其次,不仅要追求结果,更要追求过程。我在学习郑板桥画法、体现其遗风的《墨竹图》瓷板创作中,一边绘数株清瘦的墨竹,老杆新篁,力求疏密有致,画面简洁,显出俊逸;一边用心书写“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行书一首,使郑氏竹、字、诗于一体,这个过程,使我获益颇深,它再现了板桥老人风格的墨竹形象,张扬了感人的民本精神,升华了情感和艺术水平。

再次,不仅做“加法”,还要做“减法”。在竹画实践中,常常会习惯于这里加枝,那里添叶,从整体上看,画面满,构图的意境难以显现。老师要我“忍痛割爱”,思考在较满的画面中做“减法”,恰到好处地减枝删叶,以简约美来突显意境。此后的创作中,我力求把握好“加”与“减”的关系,意在笔先,重在意境,使竹画清秀可掬,卓然挺立。瓷板画《墨竹图》较好地体现出这个特点,被一家国家二级馆收藏。

发现美范文3

我可以用眼睛去发现花瓣上晶莹的露珠,我可以用手心去感受太阳的温暖,我可以用耳朵去聆听旋律的快乐,我可以用鼻子去捕捉空气中的芬芳,我还可以用双脚去感受土地的坚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美丽的发现,拥有不一样的发现!

发现,并不是指从什么矿石中提炼出什么物质,不是指发现天空中出现了一颗新行星,也不是指破解了遗传物质的奥妙,更不是指要获得什么大奖。也许,看见迎春花绽放,柳树抽出了嫩芽,你能有“春天来了”这个想法;也许,看见公交车上的让座,你能感受到人性的美;也许,在观看篮球比赛时,你能收获一些打篮球的技巧,这些——都是发现,发现的美,美的发现!

我喜欢追寻美,发现美。有一次,我和同学约定,我一定可以把这道题做出来,我发现了我从未有过的坚定和同学一脸的怀疑与一丝鼓励。回家后,我立刻开始攻克这道题。我一边列出所有的式子,一边检验,终于冲到了胜利的彼岸——我做出来了!我发现只要我认真,没有什么事情做不了。到了学习,我高兴的把解题过程拿给同学看,我发现了同学的认真和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在一件小事上,我从细微中,发现了无数美。无论如何,生活中肯定也充溢着美,等待我们去发现!

发现美范文4

是上帝还是女娲创造了人类,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跳动的心。

我们长着眼睛,就是要看到美好的东西;长着耳朵,就是要听动听的声音。如果我们只是要看丑陋东西,听难听的声音,那我们带给自己和他人的只能是烦恼和痛苦。

人们常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更多的时候,有眼睛还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发现美的心灵。只要我们的心中装着美好的人和事,那我们看到的就会是“花开的过程”,听到的就会是“花开的声音”——一切都是美好的。

发现美范文5

记得那一次,爸妈不在家。我急匆匆走进学校,发现此时的天已是灰蒙蒙的,弄得我快喘不过气来。那时的我并没有带伞,哪想到会下雨。我心不在焉地听课,望着窗外的树摇摇晃晃,心里有些着急:"快下雨了!真糟糕!我这脑袋,出门也不带伞以防后患。爸妈也不在家,阿弥陀佛千万不要下雨-…"

天有不测风云,一会儿功夫,老天爷就扯下了脸,发起脾气来,猛然间,天空变得十分阴森,乌云像被撕破了一样,"哗啦……"天上就把雨"泼"下来,不,那不是"泼",那是"倒"下来。雷公电母也来凑热闹,"霹!咔!"窗外,已是一片朦胧,隐约能看见树木扭动的身姿。

我就这样挨着。终于挨到了放学。

可我没有伞,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撑着伞回家了,最后只剩下孤独的我。我不时望着学校门口,企盼"救星"的到来。

终于,雨中出现了一个娇小身影。我定睛细看,"是你?"她是我的同学,她家里并不富裕,可能连把好伞都没有。"你快回去啊!来这干什么。"她低下头摆弄着又旧又破的伞说:"我看见你没带伞嘛,所以回家去拿!喏!"她指着伞,"伞有点破,但还是能用的。"她说着抓起一缕湿漉漉的头发拧一把,水就被挤出来,她的全身湿透了。看着她这样,心里好心疼,又不忍心拒绝,只好说:"我拿伞,你怎么办?""没什么的啦!我身子壮啦!"你身子明明很……""行了!走啦!"她打断的我的话,一把搂住我,撑着伞冲进雨中。

一路上,她老是杷把伞往我这边推,她的胳膊肘连同袖子都湿了,我停下脚步,说:"我撑伞,你那样很累。"可她好像知道我的用意,就是不肯:"不用啦!一个人累比两个人累好,这样,是会吃亏的,而且,我就陪你走会儿,就回家。""你没伞啊!不如,到我家喝杯茶,我给你把伞,你再回家。"她不在乎地说:"不要啦!家里还有活要干的。拜拜!""你-…"还没等我说完,她就搭着双手扣到头上跑进雨里,还不忘回头向我摆手。

发现美范文6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审美核心价值;课堂实践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放在课程基本理念的头条位置,因为音乐的美决定了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因此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所以,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新的课程改革将高中阶段的音乐学习分为六个模块: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于听觉,音乐艺术的这种特征决定了感受与鉴赏是所有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音乐鉴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培养审美感知,包括音乐辨别力、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记忆力,这是音乐审美的基础;第二,培养审美情感,包括音乐情感辨别力和音乐情感表现力,以及音乐情感理解力,这是音乐审美的发展和深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高中音乐教师应重视音乐鉴赏教学,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音乐审美核心。

课堂教学是高中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重要途径,也是音乐教师提升学生审美品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阵地。那么,高中音乐教师如何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贯彻审美核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做些努力。

一、教学内容

高中音乐课学时有限,一般一周一节。在这种前提下,选择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音乐作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非常重要,这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新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卷)较现用的欣赏教材在内容及曲目的选择上做了大幅的修改:第一,大大增加了民族音乐的篇幅,并兼顾了形式与音乐风格的分类;第二,在让学生了解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向世界音乐文化辐射,并按照音乐史的线索把每个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的重要作品作为重点欣赏曲目;第三,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的近现代音乐做了回顾,所选择的作品兼顾了音乐与历史、音乐与社会以及音乐与时代的结合。应该说,新教材确实体现了经典性与文献性,展示了人类音乐文化的精粹,也给予了教师极大的选择空间。但教师还是可做些适当的补充,在参照教材体系结构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课内容都做必要的处理。

二、教学方法

1.情感性。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与一般学科的教学方法相比,有其独特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在效应。高中学生的思想与人格相对较独立,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很多时候会以怀疑的态度审视他人的思想与情感,所以高中音乐教师更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才能较快地引领学生进入正确的审美途径,获得高品位的审美享受。所以,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鉴赏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

2.参与性。对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因此,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和体验音乐的过程,高中音乐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尽量把音乐鉴赏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包括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作的活动过程。另外,教师还应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合理地设计音乐活动内容和方式,才能让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进来,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三、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听觉环境与视觉环境两方面,二者的和谐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氛围和情境的外部条件。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清晰、音质纯正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并诱发美感的产生。所以,教师应建议学校配置良好的音响设备。

上一篇酒泉子改写

下一篇地球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