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车事件评论范例6篇

校车事件评论

校车事件评论范文1

关键词:汽车 课程标准 设计

一、现状

日前,笔者对2010级汽服专业毕业生在售后服务岗位进行回访调查,发现企业对应届大学生的的职业素质认同度较差(具体见图1)。

二、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企业对学生的不满意点在业务流程方面。从课程上分析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课程兴趣不浓

造成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具体为以下四方面:第一,早期开设的汽车售后服务实务课程承接了理论课教学方式,造成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实验实习教学的现状。第二,教师执教能力有待提高,校内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能动,但是在专业实践技能方面比较欠缺,无法开展实践课程。第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的加快,校内教师与实践接触机会相对较少,对最新资讯的掌握相对滞后,造成教学知识与岗位知识脱稿。第四,高职学生自身素质较差,对学习兴趣不浓[2]。

2.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汽车售后服务实务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首先请校内老师对学生上课情况初步进行评定,然后综合期末(笔试)考试成绩,得出最终成绩。从评定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校内教师主要以期末(笔试)考试成绩为依据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从未对学生的实操能力进行考核。

三、设计

1.宗旨

为保障课程与实际接轨,改革了教师结构、教学主体、考核方式,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教师双师素质保障课程实施,按照行业标准设计课程标准。既是“123”模式来指导课程改革。“123”模式既是:一套标准、两个保障、三个改革。

2. 教学情境设计

根据 4S店维修接待员工作的内容以及工作流程的重要程度,再结合本校课程的实施条件,选择了“5S管理”、“保养车辆处理及接待流程”、“维修车辆处理及接待流程”、“事故车辆处理及接待流程”、“顾客异议处理流程”等作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第一,售后服务企业5S管理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认识售后服务企业结构、“5S”实训;其次在教学要求方面:通过讲授和参观售后服务企业让学生了解售后服务企业结构、实行 “5S”管理;最后在教学过程方面:学生5 人一组,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5S”管理。

第二,保养车辆接待与处理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八步预检、12步流程、首保流程;其次在教学要求方面:通过车辆保养基本流程实训,对车辆保修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练习保养流程话术和接待礼仪;最后在教学过程方面:学生2人一组互相练习保养车辆接待流程和礼仪,以及实际运用能力。

第三,维修车辆接待与处理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更换零部件车辆处理、三包期内索赔车辆接待及处理;其次在教学要求方面:通过维修车辆接待流程实训,对车辆维修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练习维修流程话术和接待礼仪;最后在教学过程方面:学生3人一组互相练习维修车辆接待流程和礼仪,以及实际运用能力。

第四,事故车辆接待与处理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单车事故车辆处理、多车事故车辆处理;其次在教学要求方面:通过事故车辆接待流程实训,对索赔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练习事故车辆接待流程话术和接待礼仪;最后在教学过程方面:学生3人一组互相练习事故车辆接待流程和礼仪,以及实际运用能力[3]。

第五,客户投诉处理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接待与询问、投诉处理;其次在教学要求方面:通过投诉处理接待流程实训,对汽车综合知识进行运用;最后在教学过程方面:学生2人一组互相练习投诉处理接待流程和礼仪,以及实际运用能力。

3.教学方法和实训条件改进

第一,收集企业标准建设课程标准。

我校与多个4S店合作,具备收集行业、企业标准的渠道。《汽车售后服务实务》课程可以根据4S店的企业标准设计课程标准,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前瞻性。

第二,提升教师素质。

考评体系建立后,实施的主体是教师,这时教师素质的高低将深刻影响教学质量。从两面方提供教师整体素质,一是提高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引入校外(企业)教师。

第三,改善实训硬件条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具有高素质教师的前提下,实训课程需要设施完善的实训室开展,如果没有设施完备的实训条件将大大降低教学质量。为改善实训条件可以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及与汽车企业紧密合作,进行资源互补。

第四,改革考评体系。

如何将企业标准导入考评体系,保证企业需求与课程接轨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在设计的《汽车售后服务实务》课程的考评体系设计时,将对考评内容和主体进行改革。在评价内容上加强对专业理论基础、职业技能应用能力、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创新能力、工作业绩等多项内容进行打分,合理评判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评价主体上以校外(企业)教师对学生打分为主。

参考文献:

[1] 薄志霞.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教育与职业,2011,(18)

校车事件评论范文2

我校是一所以培养汽车维修、汽车驾驶为主的专业技工院校,在校生3500多人,有60%以上的学生都是汽车维修专业方面的,我校汽车维修、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的毕业生在各维修企业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随着我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增加,对我校的教学质量和技能型人才的批量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真正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的,为汽车维修一线输送适用的技能型人才,是摆在技工院校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由于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投入,技工院校迅速扩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专业教师的紧缺。有些学校为了满足正常的教学,聘请维修企业的职工做实训教师,虽然这些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他们对一些先进的技术和实训课堂上组织学生学习的组织能力存在较大的问题。由于他们都有一些自己的经验做法,这样在教学中不同的老师可能教给学生的方法也就不同,给学生造成混乱。

2、技工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入学时文化基础较差,学生缺乏空间想象的能力,对抽象的事物接受困难。尽管学校一直在加强上课时的直观教学,但对学生难以形成整体的认识。学生感到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难学易忘,厌学心理的学生较多。实训时,虽然学生的动手能力尚可,但由于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实训中无法做到触类旁通,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技能。

3、目前,学校为了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在教学模式上的改革还是和企业的专业技能培训存在差距。

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既是汽车维修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难点,也是汽车维修职业教育实训课工艺化教学模式改革的突破点。

二、汽车自动变速器实训课工艺化教学的含义和特点

“工艺化教学”中的“工艺化”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维修资料为依托,实现维修技能的工艺化和规范化;二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工艺化和规范化。这种教学模式采用一对多组的并联教学方式,在教师讲解示范的过程中,运用视频投影的方法扩大现场的可视范围、提高动作细节的可视度,使现场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清楚的看到教师的示范操作,解决一对多组教学的示范观摩难点;同时将所要传授的技能过程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作业流程,再根据学生一次所能接受掌握的程度将流程细分为若干个简单的工艺步骤。教师每示范一个工艺步骤,就让各组学生操作一个工艺步骤,每步皆停,统一节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合理的把握教学的工艺节奏,也就把握了教学的全过程。这也是实训课“工艺化”教学的最大特点。

三、汽车自动变速器实训课工艺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实训基地的建设

硬件是实现汽车自动变速器工艺化教学模式的基础,实训车间应具备较高的要求,实训室应宽敞明亮,为了能同时满足初、高级工的汽车自动变速器拆装实训的教学课程,要能满足一个教学班(50名学生)25个实训小组同时教学的需要。实训室面积要求150平方米左右,每个工位均配置自动变速器1台、翻转架1个、油盘1个、工具车1辆、实习工具1套、工作台1张、毛巾1块,以每个工位配2名学生实习。同时配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等多媒体教学设备1套。

软件主要包含实训教学课件、教材、教师等。课件是实施“工艺化”教学的重要载体,保证不同的教师在传授维修工艺的一致性。“工艺化”教学是以汽车维修手册的维修工艺标准为依据来制定教学工艺流程的,不论哪一位教师担任实训课的指导,都必须按照统一的工艺流程讲课,这就保证了技能传授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教师是自动变速器拆装工艺化教学的关键,由教师结合课件向学生讲解“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论知识内容,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实训课与理论课衔接的目的。在实训课“工艺化”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在每个作业项目或每个工艺步骤的教学开始和结束时间都是由教师掌握教学节奏的。

2、教学组织和实施

学生列队分工明确职责、强调实训纪律及安全注意事项后,便进入教学实施阶段。实训前期,教师应根据预先做好的课件一步一步开展教学。开始时学生对实习的流程还不熟悉,教师要先通讲一遍操作的流程,让学生建立整体印象,对学生的实训进行分工:先让每个工位上的1号学生操作,1号学生严格按照规范使用工具拆装检修自动变速器,2号学生负责站在一侧观看、学习和评分,然后按照操作次序,准备下一循环的实训工作,同时观察正在实训的同学操作是否规范。

这种做法进行得比较慢,但教学秩序和效果很好,一般一节课后学生便能掌握工艺要求。随着熟练程度和协作能力的提高,实训进度会不断加快,从而使得工艺化教学顺利实施,效果良好。

3、教学过程把握

我们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讲解示范,教师按站位分别下达操作口令,学生先看后听再练。第二阶段,教师将每一作业项目的操作步骤一次讲完,下达“操作开始”口令后,学生按照分工职责自行操作,完成后跨立于站位上,这样就加快了实习进程。第三阶段,学生的换位操作,即完成自动变速器每拆装一个项目就进行一次站位更替。目的是使每位学生完整掌握拆装工艺,另外也是为了平衡学生的心态。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在工位间巡视,指导学生并纠正错误动作。

4、学生的考核

根据自动变速器实训课的总体目标,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要求,把学生的每次实训课的考核分为基础知识考核(30%)和操作考核(70%)两个部分,以100分计,作为一门课记入成绩单。同时还建立完善合理的考评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过程中,采用学生自评、学习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定期举行教师座谈会了解教师对工艺化教学的建议和意见。探索出多元结合的评价体系,由单一的最终评价转化为全程评价;由教师单一评价学生转化为学生自评、学习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由学校单一评价学生转化为校企共同评价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实施自动变速器实训课工艺化教学的体会

1、通过2010年以来的汽车维修教学改革实践,学生学习自动变速器的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紧密衔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理性与感性的同步认识,学生的中、高级工的考试合格率达到96%以上。

校车事件评论范文3

关键词:交通肇事;定罪与量刑;犯罪要件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1(C)-0237-02

定罪和量刑是在司法审判过程中对犯罪进行确认和评判的重要环节。定罪的最终目的是解决行为的犯罪性问题;而量刑则是在认定犯罪的基础上,对是否判处犯罪嫌疑人刑罚、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判处刑罚轻重的确定与裁量。准确的定罪量刑不仅对实现刑罚的报应功能有积极的意义,对发挥刑罚本身的预防功能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轰动一时的李启铭一案,经由望都县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最终认定构成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然而,李启铭一案引发的广泛的争议却尚未停息。人们在追问,类似的犯罪行为应该如何定性?属于交通肇事罪还是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本文拟结合“犯罪四要件”对李启铭一案进行详细分析,以厘清对此到底应该定为交通肇事罪还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识。

一、考察李启铭案定罪与量刑的理论基础

我国刑法学界关于犯罪构成的主流理论有两种。一种是德日两国刑法中较为成熟的“犯罪三阶层”理论,该理论是通过对构成要件的符合性、违法性和有责性进行判断来认定某一行为是否成立犯罪。该理论有利于避免恣意适用刑法的危险,同时也有利于检验个案,但在我国刑法学界并没有得到一致认可,在很多刑法教材中依然以传统的“犯罪四要件说”为主要观点,司法实践时更是如此。所以,针对本案,我们依然沿用“犯罪四要件说”来进行分析。“犯罪四要件说”主要是通过对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四个要件的分析评价,来认定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该犯罪成立理论体系从苏联传入我国,在国内植根已久,在我国司法实践领域有着较高的权威性和普遍的适用性,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与进步。

二、交通肇事罪构成要件与李启铭案的定罪与量刑

刑法第133条所规定的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属于一种典型且高发的过失犯罪。

要判断某一犯罪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首先要看该案的犯罪主体是否达到法定年龄(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至于行为人是无照驾驶还是偷开别人的机动车辆肇事的,均不影响本罪的成立[1]186。也就是说只要李启铭不是未满16周岁或者属于患有精神疾病的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和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就满通肇事罪对主体的要求。

其次,前面讲到交通肇事罪属于典型的过失犯罪,所以该罪的主观方面应该是过失,只有肇事结果是行为人过失所致,才能成立本罪。李启铭的肇事结果是酒后过于相信自己的驾驶技术,超速行驶所造成,并不是他积极追求的,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第三,我们要看该案是否满通肇事罪对时空范围的要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之规定,交通肇事罪一般情况下只能发生在公共管理范围之内,即公共交通道路上,而在诸如某一些厂矿、学校、单位内部这些公共交通管理之外开车肇事的,一般以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2]184。但是,2003年10月1日颁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将单位管辖内允许社会车辆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地方也纳入了“道路”的范畴。这就使得李启铭一案出现了一个巨大的争议:李启铭交通肇事现场河北大学校园内的道路到底属不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所说的“道路”范围之内。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校园不属于该“道路”的范围。河北大学校内道路内限速5公里,社会车辆未经允许禁止入内,这表明校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间,有别于我们讲到的公共交通场所。有些观点认为5公里的限速不能成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因为5公里实在太慢,比成年人的步速快不了多少,没有现实意义,在此笔者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上,在到处都有人漫步的校园内驱车,高于步速的汽车时速加上汽车本身自重产生的惯性很容易造成伤亡。所以,校园等部分人流密集的场所5公里限速是合理的。再者,《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是允许公众通行的地方,河北大学生活区门上标示为禁止外单位车辆入内,可见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河北大学的校园不应属于允许社会车辆通行的“道路”范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李启铭应该是过失致人死亡罪,而不是交通肇事罪。再来从该罪成立的时间条件看李启铭案,只有发生在交通运输过程中而不是一般学车、练车过程中的交通事故才能被定性为交通肇事罪,而本案中,李启铭是在驱车接送其女友过程中致人死伤的,故满通肇事罪的时间要求。

除上述几个要件外,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还要求行为人必须有违反交通运输法规的行为,且肇事行为必须造成的危害后果,即导致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给公私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可见,单纯违反交通运输管理犯规的行为,不构成本罪[3]540。本案中,李启铭属于醉酒驾车,且车速大大超过校园内5公里时速的限制(据目击称,应该在每小时120公里左右,鉴定结论是每小时45―59公里),通过三条减速带后,李启铭仍然加速行驶,撞飞受害者,不仅没有下车查看受害人,而是扬长而去,直至被学生和保安堵截。其肇事行为造成一死一伤,符合了完全责任的犯罪后果条件。从整个过程来看,李启铭应该负事故的完全责任

交通肇事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公民的生命安全和公私财产的不可侵犯性,李启铭的肇事行为造成了一人死亡,一人重伤的后果,危害了公共安全。

至此,李启铭被判处交通肇事罪,除了由于《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定不明确导致的无法对其肇事现场是否属于公共交通运输的“道路”进行准确的定性外,其余定罪要件悉数满足。

在量刑方面,有人认为对于李启铭的处罚较轻,有失公允。我们知道《刑法》133条对交通肇事罪共设了三个刑级,分别是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和7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李启铭在一审中获刑6年,也就是有该条规定的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其他特别恶劣情节。但笔者认为在此处将“逃逸”作为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升格的条件并不适宜。肇事后逃逸,一般是肇事者犯罪后本能反应的延伸,把“逃逸”作为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升格条件,实质上就是对犯罪后本能性延伸予以额外的否定评价。这样做,无异于将“逃逸”定为一罪,与“肇事”一罪数罪并罚[4]197。至于逃逸致人死亡判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因为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受害者的死亡是由于李启铭逃逸后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导致的,本着疑罪从无和存疑有利于被告的原则,不宜适用。而且,我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都确认了“不告不理”的原则,法院不能离开控方指控的审判,否则将导致“控、辩、审”三方基本职能的混淆,而且容易侵害被告人的辩护权等诸多诉讼权利,置被告于不利地位。所以,望都县人民法院依据检方要求以交通肇事罪判处,刑期为有期徒刑3至7年。

三、李启铭行为不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理由

无论是在判决结果公布前还是公布后,很多人都对为什么不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决李启铭产生疑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指出,行为人明知酒后驾车违法、醉酒驾车会危害公共安全,却无视法律醉酒驾车,特别是在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造成重大伤亡,说明行为人主观上对持续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对此类醉酒驾车造成重大伤亡的,应依法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而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醉酒驾车,放任危害结果发生,造成重大伤亡事故,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应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在本案中,李启铭违反交通法规醉酒驾车,在他人善意提醒其慢速行驶时,过于相信自己的驾驶技术,轻信能够避免危害后果的发生,属于过度自信的过失。现有证据不能证明李启铭对其驾车撞倒被害人结果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李启铭酒后驾车在校园内超速行驶的行为对校园内的公共安全确实有所威胁,但其没有出于逃逸等目的,不顾道路上行驶的其他车辆及行人安全,继续驾车冲撞,造成更为严重后果。因此,李启铭的行为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规定的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情形,对其行为只能认定为交通肇事罪,而不能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

四、对校园内交通肇事犯罪行为的定性与量刑的思考

李启铭一案虽已尘埃落定,但它带给我们的思考仍在延伸。这一案件不仅让我们在新的刑法框架下重新审视校园交通事故的性质认定问题,更让我们对校园交通安全产生了深切的关注。

从本案中,我们发现相关法律对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仍然存在问题,判断校园内的道路是否属于公共交通范围仍是司法实践当中的一个难点,而对这一空间条件的判断会导致我们在相同的法律依据下作出不同的犯罪判断,继而也会产生不同的量刑。而事实上,由于校园内的道路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区间,且一般较之“道路”限速而言有着特殊的时速要求,因此理应作与《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道路”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道路”与“非道路”这两个区域进一步明确区分,从而使法院在审理类似案件时,有一个更为统一的判断。至于具体的立法,可以依据其限速、所属区域的特殊性、危害人群的特殊性等客观标准予以规定,以真正达到罪与责相适应的目的和要求。

总的来说,相比药家鑫,本案中的李启铭只是嚣张跋扈了一点,并没有刻意谋求受害者的死亡。他本人及其家人在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时,体现出对犯罪行为的正确认识和内心的悔恨,多少唤起了人们心中好生向善的一面。法院对于该案的公正裁决,可以教育和引导更多的人,可以感化和改变更多的人,这也必将是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有着巨大作用和深远意义的事情。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作者简介:尚锴(1990― ),男,山东省临沂人,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学生。

参考文献:

[1]袁登明.刑法48讲[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

[2]袁登明.刑法48讲[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

[3]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4]马荣春.刑法完善论[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8.

校车事件评论范文4

[关键词]汽车电工电子技术 课程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张文(1980- ),女,天津人,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贾宝会(1970- ),女,天津人,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天津 30045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TEDAPT11-0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37-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呈高速发展态势,产销规模逐年迅猛增长。据公安部交管局信息,截至2010年9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1.99亿辆,其中汽车8500多万辆。由此可见,汽车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和汽车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我们对于汽车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简单的代步工具,在节能、环保、舒适、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汽车上安装的电子装置急剧增多。据统计,汽车上70%的创新来源于汽车电子,在一些豪华轿车上,使用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数量已经超过50个,电子产品占整车成本的50%以上。为了降低开发成本、关税成本,国际汽车电子厂商纷纷加快本土化步伐,预计到2012年,中国本土制造的汽车电子产品将占整个市场的50.1%。因此,我国在汽车及其电子产品生产等岗位需要大量的汽车电子技术人员,从事汽车及其零部件、电子电气产品的生产制造、装配、检验检测等工作。为了更好地培养企业需要的汽车电子技术人员,对高职院校汽车相关专业的主干职业基础课程“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根据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以教学模块为课程结构,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我们必须对“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进行较大力度的教学改革。将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通过设计典型项目重构,使学生能够“以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以汽车为载体”“以工作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学习并掌握相应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原有“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要求相差较多,不仅教材内容上不具备汽车实际应用的特点,而且实践环节和考核机制也欠缺对能力的培养。

1.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汽车相关专业的需要,合理选取教学内容。课程组教师对“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教学改革,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将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和整合,使该课程对汽车类专业更具针对性,编写出一部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汽车电工电子技术》项目式教材。该教材是参照目前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适应新世纪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在总结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教材内容以汽车典型电路的分析测量及典型电气设备的分析检测为教学项目,能够很好地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当前汽车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课程主要以必须掌握的电工电子知识为基础,紧密结合汽车的具体应用,强化实验实训环节,能够形成一定的对汽车电气设备的运用能力,实现汽车专业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

2.结合汽车的具体应用,“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序化教学内容。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五个工作项目,共包括近20个工作任务,以每个工作任务为引领设置课程目标。从汽车基础电路的测量到汽车电控信号的传输,所涵盖的知识和技能,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逐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规律。坚持以基本电气元件及设备和典型电子电路在汽车上的具体应用为出发点,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整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不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每一个工作任务由五个基本模块构成:(1)任务描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在汽车上应用的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工作任务情境。(2)任务目标:明确完成该任务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及应达到的实践技能。(3)理论知识:将工作任务中用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整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展开实例。(4)任务实施:根据设计的工作任务,创设工作情境,组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5)任务测评: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对该工作任务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应达到的实践技能进行综合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实践了针对高职教育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理论知识服务于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先进理念,实施并创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就是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二为一,创造一种较好的现场教学模式,有利于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1.把课堂搬进实验实训室,把理论知识融汇在实验实训之中。将课堂讲授与技能训练合理结合,有些理论知识的教学可以直接安排在实验、实训室中进行。老师边讲,学生边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电工电子基础知识与汽车专业知识迅速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专业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述汽车电路基本元器件时,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或多媒体课件一边讲解元器件的结构、原理,一边讲述检测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对实物进行操作,用万用表和示波器等基本工具进行检测。这样学生在边学边动手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逐渐熟悉了各种仪器仪表设备的使用方法。又比如在讲述串、并联电路的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利用串并联的基本性质,带领学生分析汽车照明电路的结构和电流流向,并要求学生根据汽车全车实际电气模型,使用仪表对电路进行分析和测量,并能够判断照明电路的故障所在位置和排除故障。这样学生就可以将枯燥的电路结构分析和实际汽车电路联系起来,既学会了电路分析方法,又掌握了检测电路和故障排除的本领,激发了学习兴趣,增长了检测电路的技能。

2.定期去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我院进一步加强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和交流,定期将学生送往企业一线实践锻炼,顶岗实习,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很好地结合,以实际的社会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院已与多家汽车及配件生产、销售、服务企业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校外实训基地设备先进、齐全,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生产实际、体验企业文化、适岗锻炼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讲解一些实车电路结构、实车电气系统认知及简单故障诊断。在某些岗位,学生可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操作实践,将所学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生产实际,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程度,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

三、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1.注重启发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把学生大脑当做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走出校门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课堂教学严格按照“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指导思想,通过选用汽车典型工作项目,设计有针对性的工作任务。先以创设工作任务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地位变为认识主体,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动手实践活动。

2.加强板书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研究表明,合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对知识的感知,实现信息传递的多渠道化,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课件可将一些晦涩难懂、抽象枯燥、难以用语言表达、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的现象模拟出来;能将教材中只能静态描述的内容以动态的方式显现出来;能将大量的电路、图形、表格预先储存在计算机中,可以大大节约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做表的时间。但课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尤其是对一些公式推导、解题过程、电路分析和设计过程等,不能清楚展现。因此,就需要通过板书讲解来进行补充,教师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和比较重点的知识写在黑板上,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又能给学生以较深刻的印象,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有机结合。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丰富教学内容,并可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网址,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随着教学时数的不断减少,课堂教学的内容及时间受到限制。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有关“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上课录像、电子教案、教学课件、电子教材及参考书、实训指导书、习题库、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料已全部链接到校园网内的课程网站上,供学生学习参考。

四、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科学有效的考核,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为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满足教学需要,“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考核已不能沿用传统的偏重理论的考核方式。根据“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以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本”的指导思想,在课程考核时,注重多种考核方法相结合,大幅度增加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考核内容及比重。将考核评价体系分成平时表现(占20%)、理论考核(占30%)和实践操作(占50%)三个方面。平时表现主要考查学生的课上表现和出勤情况,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理论考核安排在学期末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汽车电工电子技术重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知识积累意识,督促学生养成认真学习、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实践操作主要考查学生对每一个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考查学生电路测量和设计、元器件和设备检测以及故障诊断排除的技术应用能力,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实践操作考核的时间比较分散,安排在每一个工作项目(五个工作项目各占10%)学习完后即可进行,这项考核成绩占有较高比例,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结束语

根据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我们对“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进行了探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今后仍需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

校车事件评论范文5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如何突破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六章职业教育”中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由此可见,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是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可以使高职教育进一步适应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驱动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教学目标与职业需求无缝对接,有效开展教学,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如何构建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学实践与探索,我认为基于学生学习特征,应重新构建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师角色、教学评价等。

一、教学理念向学生学习需求、就业需求转变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重点是面向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1.着力培养学生从事汽车维修与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2.以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

3.丰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二、课程设置向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转变

传统的高职课程设置基本表现为:

1.本科课程设置的简配版,中职课程的高配版。

2.文化课程、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的衔接性差。

3.专业基础课程多,占据大量的学时。

4.专业核心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理论体系,缺乏职业能力体系的融合。

5.专业拓展课程得不到实质性重视。

传统的高职课程设置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并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三年制高职课程应设置向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转变。

1.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为《汽车文化》、《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气基础》三门课程。其中,专业《汽车文化》包含汽车相关法规、相关职业、汽车品牌、外形与技术、汽车社会与运动等内容,主要是增强职业吸引力;《汽车机械基础》包含机械制图、公差、力学、汽车制造材料与加工方法、机械原理与零件、气液压传动等;《汽车电气基础》包含汽车电工电子基础、单片机等。以上知识强调“够用”原则。

2.专业核心课程分为点、面课程。点课程整合为《发动机构造与检修》、《底盘构造与检修》、《汽车电器电控构造与检修》,主要是以单体零部件和总成的结构、作用、工作原理、检修方法和质量标准为教学内容;面整合为《汽车修理工艺与设备》、《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主要是以大修工艺、综合故障为内容。

3.专业拓展课程整合为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美容装饰、钣金喷涂类课程,主要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三、教材建设向模块递进、项目引导转变

在教材建设上,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理论性,引进模块递进、项目引导的理念,注入结合车型、注重技能的活力性,让教材更贴近社会生产实际。

“模块递进,项目引导”是指把每一门课程设计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设计为若干个项目,以项目为任务驱动教学。

1.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具体零部件、构件、总成为载体而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2.项目设计新颖,在师与生、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书本与网络、校园与社会等方面产生共鸣,增强可读性。

3.强调课程与课程、模块与模块、项目与项目之间的衔接和对接,强调知识与能力的滚动提高。

四、教学方法向理实一体、产学结合转变

课堂教学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习为主线、研究为主旨”为原则,教师对学生进行导学、导做、导研设计。

1.在课堂教学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应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

2.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汽车维修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3.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思考、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以主人的姿态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积极探究,产、学、研结合,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五、实践教学向校企合作、半工半读转变

学校可以与专业汽修厂、汽车4S店、汽车快修店、汽车美容装饰店进行广泛合作,科学调度学生到上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边学习边实习,既能巩固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把企业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成功地嫁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为学生在学习期间创设真实的职业环境,缩短学生就业时的适应期。

六、教师角色向职业导师、技术顾问转变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保障,这对高职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教师角色向职业导师、技术顾问转变,是“双师型”教师的具体体现。

职业导师和技术咨询顾问要求教师具备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职业的综合素质,不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而且在职业情感和心理上给予学生沟通和引导。

七、教学评价向过程考核、职业能力转变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是培养具有汽车维修、检测、营销、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分析和解决本专业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如疑难故障诊断、排除),能够借助工具阅读汽车说明书、维修手册等外文技术资料,熟悉汽车维修企业的作业流程,具备初步的企业生产经验和组织企业班组生产的基本能力,具备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因此,教学评价不应以试卷论英雄,以分数论成败,而要向过程考核、职业能力考核转变,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汽车维修职业资格证书或机动车维修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

在过程和职业能力评价中,充分建立职业道德素质、课堂知识效果、技能操作规范、技能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工具量具设备的操作能力、安全操作能力、企业适岗评价等监控点,对各监控点实施动态监控、实时反馈、及时修正,合理对各监控点予以加权评分。通过评价机制来引导学生,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文平.“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7).

校车事件评论范文6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传统教学存在教师教法缺乏创新、理论与实训教学相互分离、教学场地分散、教学评价不科学等问题。为改变这些困境,笔者提出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观点,通过营造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良好氛围,做好课程开发、场地建设、培养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重视对学习过程的引导、监督、指导,做好学习评价等手段实现一体化教学;同时重视一体化教学的教法研究,做好课堂教学质量控制,使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一体化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笔者根据长期从事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及车工实训的教学经验,结合对一体化教学的研究,认为实施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一体化教学就要找出其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适合一体化教学策略及教法等,才能真正凸显一体化教学效果。

一、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法缺乏创新性

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生也只能被动地学,不能积极参与,更不能开展知识拓展活动。因此,学生在上理论课时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难学易忘,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2.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相互分离,影响教学效果

车工工艺的知识是学生技能训练的理论基础,而技能训练则能促进学生对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理论知识的理解,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但在传统教学中,理论和实训教学相互独立,且大多由不同的教师分别担任理论与实训教学。理论课与实训课在教学上自成体系,教师间也缺乏沟通;学生先上理论课,过一段时间再上实训课,在时间的安排上跨度较大,上实训课时,在理论课上好不容易学会的知识已忘得差不多了。

3.教学场地分散,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独立进行,在教学场地设置时,理论教室或实训教室也独立配置,两者通常相距甚远。学生在学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理论知识时若想参照实物十分困难,而在技能训练遇到问题时想查阅资料时也十分困难。

4.教学评价不科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一般都采用布置作业或考试。老师通过批改作业或考试题,给学生一个分数,通过分数来判断学生学习的好坏。由于评价时往往未考虑学生的参与度、情感因素及其他综合因素等,采用这样的方法,有失客观性;而且多数是学习过程结束后才给评价结果,未能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评价,因此评价效果必然受影响。

二、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及教学策略

1.营造实施一体化教学良好氛围

一体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肯定会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产生影响。因此,为了顺利开展一体化教学,学校要营造有利于一体化教学良好氛围。首先领导要重视,成立组织机构,确保一体化教学的有效开展;其次,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研讨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促进老师转变教学观念,促进学生转变学习观、就业观,增强对一体化教学认知;再次,对一体化教师在政策上给予合理倾斜与鼓励,如增加教师相应课酬补贴,评优、晋升、晋级加分等,多方面促进一体化教学良好氛围的形成。

2.做好课程开发,课程的设计要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原来的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在学习过程中实际形成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则处于被动地位。现在要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带着问题去学习,在理论学习中强化技能,在技能训练中验证理论,形成“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方式。要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a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将第六版《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第三章第三节“车孔”部分的内容按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过程分析如下。

工作任务:隔套加工(设计一个车孔典型工作任务,零件图如下图1所示)。

名称:隔套。

活动一:接受任务(将设计好的零件加工任务分配到小组)。

活动二:分组讨论。讨论内容以专业培养技能目标为依据,主要内容以一体化校本教材为载体,主要包括任务图样分析,工艺制定,所需工、量、刃具,以及加工步骤和注意事项等,也可以是学生为完成该次任务产生的相关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引导、指导作用。

活动三:制订计划。小组制订完成任务的计划。

活动四:加工制造。老师要操作示范,并做好指导、监督。

活动五:检测与互评。各组学生对所加工零件做检测并对任务完成情况做互评。

活动六:教师评价、总结。教师对本次课题或任务完成情况作出评价,要对所加工零件专门设计评分表,及时肯定学生做得好的地方,指出不足。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将要完成“任务”的主体,为完成“车孔”这一工作任务,接受任务书,分小组展开讨论,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完成加工制造,自我检测、小结等。

在这过程中,学生必然要学习关于孔的加工工艺学知识。比如,在该次任务中会遇到问题:加工φ25孔要什么样的刀具?通孔车刀还是盲孔车刀?通孔车刀和盲孔车刀的几何角度是怎样的?各有什么特点?这是该次教学的重点。车φ25孔的技术要点有哪些,怎么把握?这是该次教学的难点。经过以上教学过程,教学重点突出了、难点也容易突破了。计划制订好以后,把零件加工制造出来,并且就任务完成情况做小结。这个过程就是将刚刚学到的知识用实践来检验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强化的过程。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监督、及时评价的“辅助”作用。

3.做好场地建设

打破常规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直接进入实训车间,对照实物(包括机床、工件等)增加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体化教学对教学条件提出了较高要求,特别是教学场地必须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需求。教学场地设施包括实训室、理论教室、资料室、工作台、检验台、展示台、小会议室以及一定数量电脑、多媒体设备等。这些设施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关联性,还有数量上的对应匹配性,空间上布局要合理、实用等。学校需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综合实训场地建设,分层次稳步推进一体化教学。

4.培养“双师型”教师

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是教师。作为一体化授课主体,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双师型”教师。传授的知识包括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工作经验、职业态度等,为学生将来能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这就要求教师要能转变教学观念,不断钻研业务,更新知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学校则需为教师提供提高素质的平台,采取多途径、多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使“双师型”师资成为教学的主力军。如采取“走出去”的方法,多派教师参加上级部门和培训机构组织的各类师资培训班、提高班,派教师到一些先进的企业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采取“请进来”的方法,请专业技术专家、管理专家、教育教学专家来校给教师做专题讲座,提高教师水平;促进校际、校内教师间的业务交流;制定激励机制,促使教师爱学爱教。

5.重视对学习过程的引导、监督、指导,做好学习评价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一体化教学,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积极性、能动性。教师在巡视、指导中了解学生对任务分工、加工情况,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察看学生操作动作规范程度以及安全防护措施情况。做学生的“辅导员”“导航员”。每次任务结束后,教师都要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要求学生写出任务小结。对学生科学而及时的肯定,会极大地鼓舞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时的小结可以让学生对实践中的错误进行纠正,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还可以了解当前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情况是否吻合,以便教师及时做出教学调整。

三、重视一体化教学的教法研究,做好课堂教学质量控制

正确的教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要高度重视一体化教学的教法研究。笔者采用多媒体展示、现场操作演示与分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效发挥老师实操演示作用,充分发挥场地作用,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首先,在多媒体演示之前,将实训课的任务书制成二S码文件,让学生用手机进行扫描。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老师任务书的要求,然后给全体学生观看车加工操作视频,让学生对操作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看完多媒体视频后,对全体学生进行分组教学。

第一组观看教师现场操作演示讲解,进行实际操作。第二组则观看多媒体课件或是相关的微课视频教学。第一组操作完成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小结,对一些难点工艺问题进行详细讲解。讲解完后,第二组观看教师现场操作演示讲解,进行实际操作。第一组则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课件或是相关的微课视频教学。两组都操作完成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对车加工过程中的具体工艺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课后,老师将课堂中工艺要点放到二维码文件中,学生可以利用手机进行复习。

好的教学方法,既要能满足学生的全员参与,又要能充分发挥场地的最大效用,且有利于管理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也自然显现出来了。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