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范例6篇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 陶弘景 生平 医学贡献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出身于南朝士族,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史称陶弘景幼有异操,平生好学,年四五岁乃好书,“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毛诗》、《论语》等儒家经典,颇以属文为意。及长,“神仪明秀,朗眉疏目”,“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十七岁以才学闻名,通晓历代典章制度,与江、褚炫、刘俣合称升明四友。宋升明元年(公元477年),领军将军萧道成(即齐高帝)发动兵变,除宋后废帝刘昱,控制朝政,后二年代宋称帝,建南齐王朝。齐高帝萧道成及其子萧赜在位时(公元477~493年),陶弘景曾先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诸王侍读;兼管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书事务的书记职务,后拜左卫殿中将军。齐永明十年(公元492年),上表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退隐江苏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创立茅山宗道教,不与世交。句曲山有一山洞——第八洞宫,以“华阳之天”命名,故建馆名“华阳馆”,自号“华阳隐居”。 梁武帝萧衍即位(公元502年)后,屡请不出,但念其旧功,“恩礼愈笃,书问不绝”。 天监三年(504年),遣人送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以供炼丹之用。天监十三年,敕于茅山为其建朱阳馆以居之。天监十五年又为其建太清玄坛,“以均明法教”。且“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隐居茅山达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岁,梁武帝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

陶弘景一生经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博学多才,通晓阴阳、五行、山川、地理、方舆、产物、医药、本草、天文、历算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炼丹家、文学家。为我国的古代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本文试就陶弘景在医学、药学、化学等方面所做的贡献进行初步探讨。

陶弘景对医学的贡献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长生成仙,而追求长生则首先须祛除疾病,因为疾病可以损害身体健康,甚至导致人的死亡;人要生存,而且还要追求永生,当然要能够却病强身才能延年益寿,却病是益寿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因而重视养生的道教必然要同医药学发生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道教养生之道有赖医药学;而医药学的发展,在历史上确有不少道教士做出过卓越的贡献。此外,道教还有着同其他宗教一样的慈悲胸怀,以广行善事、积功累德、济世利人为务,甚至以之作为得道成仙的条件之一,这也促使道士们不仅关心自身的病痛,而且去拯救他人的疾苦。故学道者往往兼习医术,以致有所谓“十道九医”的说法。陶弘景即是其中之一。

陶弘景祖上十分重视医术,有祖传秘方《范汪方》。这部方书是范汪(公元309~373年)编写的,又称为《范东阳方》,共105卷。陶家几代人都利用此书卫生保健或给人治病,这对陶弘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陶弘景十分重视道教医学养生学的研究,主张道士的修炼应从养神、炼形入手。为总结道教在养神、炼形方面的修炼经验,撰写了《养性延命录》一书。强调养神当“少思寡欲”,“游心虚静,息虑无为”,调节喜怒哀乐情绪,防止劳神伤心;炼形则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度”,避免过度辛劳和放纵淫乐,辅以导引、行气之术,方能延年益寿,长生不老。

陶弘景读过葛洪的《肘后方》后,十分推崇葛洪的学术观点,对葛洪评价甚高:“葛氏旧方,至今已二百许年,播于海内,因而济者,其效实多……”。又说:“抱扑此制,实为深益……”。然因年代久远,传到陶弘景时代已有缺漏,脱简不全。于是,他就“辄更采集补缺,凡一百一首,以朱书甄别,为《肘后百一方》,于杂病单治,略为周遍矣,昔应璩为百一诗,为箴规心行”。 他将《肘后备急方》的内容进行整理合并,在归纳为七十九方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二十二方,共一百零一首,取书名为《补缺肘后百一方》,是一部治疗内外诸疾及论述药物学的专著。全书共三卷,上卷三十五首,主要讲内科疾患 ,中卷三十五首,主要讲外发病,下卷三十一首,讲“治为所物所苦疾”。他在补缺葛洪《肘后方》 时,为了避免后人将其所添补的内容误认为葛氏原著,而把自己所加入的注,以红笔写出来,以示区别,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可贵的。另外,他在补缺《肘后方》时 ,并不是盲目继承葛洪之学,而是对其缺点错误进行了删改,提高了原书的科学价值 。由此看来,他于“补缺”之余,也作了大量考证修改工作。因此,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葛洪学术成就 ,在很多地方融合有陶氏的学术思想。

他曾在浙江永宁福泉山结草为庐,读书采药,为民治病。群众感其恩,将其所居之地称“陶山”,种药之处称“药齐”,练功之地称“白云乡”。

陶弘景一生著书很多,约二百二十三篇。其中关于医学,除《补缺肘后百一方》三卷外,还有《梦书》一卷,《效验施用药方》五卷,《服食草木杂药法》一卷,《断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尺要法》一卷,《服气导引》一卷,《养性延命录》二卷,《人间却灾患法》一卷,《集药诀》一卷等。其中绝大多数均已散失。

陶弘景对药学的贡献

道教的修炼方法有很多,如行气、导引、内观、存想、服食、辟谷、外丹术、内丹术等等,其中服食又名服饵,即服用一些有益于健康的药物以求养生成仙。因此为了更好的服食,就必须深入地研究药物。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说:“道经仙方,服食断谷,延年却老,乃至飞丹转石之奇,云腾羽化之妙,莫不以药道为先。”仙道与医道的异同在于“用药之理,又一同《本草》;但制御之途,小异世法。”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经典之作,到梁代时手抄的版本较多,所载药物的品种和数量各不相同,“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卅一,或三百一十九”,且错误很多,“或三品混糅,草石不分,虫兽不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医家不能备见”。陶弘景将其进行了归纳整理、增补修订,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共七卷。在内容上经过“苞综诸经,研括烦省”,兼顾“仙家道术所需”,“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在体例上“分别科条,区畛物类,兼注名世用,土地所出”。首创按药物性质分类,改《神农本草经》的上、中、下三品分类,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在药物的数量上,是在上述载药数量不等的《神农本草经》中选取了365种药物,再加上汉、晋两代名医所用的药物365种,计730种。365是一年的天数,陶氏云:“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倍其数合七百卅名”。该书充分体现了道家“天人相应”的思想,是陶氏在医药学著作中的代表作,是我国继《神农本草经》之后,又一部按照当时较先进的科学方法分类的,有条理,有系统,并有丰富内容的中药学名著。该书对药物名称、来源、产地、形状、药性、鉴别、功用、炮制、保管等均加记述,为我国药物学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书中明确指出药物的产地、采制方法和药物的疗效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还考订了古今药物的度量衡,为我国药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隋唐以后本草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陶弘景对化学的贡献

服饵炼丹是道教重要的修炼方术,陶弘景对此非常重视,积极从事炼丹活动。史载,他从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开始,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炼丹实践,在梁天监(公元502~519年)中曾献丹于武帝。在获得丰富炼丹经验的基础上,他撰写了《太清诸丹集要》、《合丹药诸法式节度》、《服饵方》、《服云母诸石药消化三十六水法》、《炼化杂术》、《集金丹黄白方》等炼丹服饵著作。

道教另外的一个修炼方法是外丹术,外丹术就是用炉鼎烧炼矿物类药物,企图炼制出令人长生不死之仙丹的一种实验活动,属早期道教中影响最大的、用以追求成仙的方法。较早的炼丹活动是企图得到黄金之类的性质稳定、不易朽坏之物,并希望通过服食之而达长生不朽。后来道教认为,“道”生万物有着特定的程序(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人们只要能够在丹炉中浓缩地再现这个过程,依“道”之造化规律来运用“火候”烧炼药物,令这些药物逆宇宙生成之程序而返回它们从“道”生来时的状态,然后服食之,便可令人长生不死,是即所谓“夺天地造化之功,盗四时生成之物”。道教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性质不稳而比较容易发生变化的物质(如水银和铅粉等),却不能真正认识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所呈现的化学反应,而是以为一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变化为另一种物质,象征着它从宇宙生化程序的一个阶段返回了另一个阶段,并以为其经过多次“还炼”之后即可回复至“道”的状态,而人若服用了这种经过还炼的丹药(如“九转还丹”)之后,即可随之回复至“道”的境界,永存不灭。六朝时期,道教多以为服食外丹乃是成仙的唯一途径,如晋代葛洪说:“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唐末五代以后,外丹术由于所成丹药多具有毒性而常常令服用者中毒身亡,故开始逐渐衰落而终被内丹术取代。

陶弘景做为道教上清派的实际创始人,对服饵炼丹必然非常重视。他在长达二十年的炼丹实践,获得丰富炼丹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前述如《太清诸丹集要》等多种炼丹服饵著作。其炼丹成就,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后世本草学,推动原始化学的进展具有积极作用,是继魏伯阳、葛洪之后又一著名炼丹家。虽然他在追求长生成仙上遭到了失败,但发现了许多化学反应现象,对古代化学的贡献却很大,对近代化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的炼丹术,依方法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加热使固态物质发生反应,称为火法;另一类是通过溶解固态物质再发生反应,称为水法。这两种方法,也是现代化学反应最基本的形态。

古时所说的“消石”实际是硝酸钾(KNO3),“朴消”实际是硫酸钠(Na2SO4),由于两者都是白色晶体,且均易溶于水,当时人们难以识别,陶弘景云:“消石治病亦与朴消相似,《仙经》多用此消化诸石,今无真识别此者”, 他提出用火焰法来鉴别硝石(硝酸钾)“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 这种将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能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由此可见,远在1400多年以前,陶弘景就已经发现了“焰色反应”,并应用于实际,利用它来鉴别硝石和朴。据西方化学史记载,德国的化学家马格拉夫(1709~1782年)发现“焰色反应”,马格拉夫1758年在一次实验中,将两种“碱”(苏打和锅灰碱)的粉末分别撤在酒精灯火焰上,结果他发现苏打(碳酸钠)把火焰染成黄色,而锅灰碱(碳酸钾)却把火焰染成紫色。陶弘景发现硝石(硝酸钾)存在“焰色反应”,比德国的马格拉夫要早1200多年。

陶弘景在炼丹过程中对化学方面有许多开创性的见解。他提到,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也”,讲的是水银在镀金、镀银中的独特作用。他还说,黄丹为“熬铅而作”,胡粉为“化铅所作”。黄丹即四氧化三铅,胡粉为碱式碳酸铅,这里指出铅及其化合物能相互转换。陶弘景还认为,醋酸能加快铁对铜盐的置换反应:“鸡屎矾……投苦酒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鸡尾矾可能是碱式碳酸铜,苦酒是酒作酸后变成的醋酸。总之,陶弘景知识渊博,在道教、药学、医学、化学以及天文、地理、气象、文学等诸多方面为我国的古代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现代对于陶弘景及其成就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但愿这位曾经造福于中华民族的先贤的科学成就和科学精神,能为更多的世人所知,造福于人类,并进一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陶弘景著,尚志钧等辑校.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2 唐慎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影印本)[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范文2

1 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2 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 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3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陈汉章;瘙痒;中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2―0015-02

陈汉章教授从事皮肤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载,对各种疑难皮肤病的诊治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随陈汉章教授学习3年,现将导师运用中药止痒的经验整理如下。

1祛风止痒

1.1药物 麻黄、荆芥、防风、紫苏、细辛、辛荑、银花、桑叶、、白蒺藜、徐长卿、薄荷、浮萍、蝉衣、柴胡、葛根、僵蚕、全蝎等。

1.2常用方 荆防败毒饮、银翘散、消风散等。

1.3适应症 瘙痒性皮肤病表证。应用时需分寒热,岭南以风热为多见。

2祛湿止痒

2.1药物 上焦:藿香、佩兰、青蒿、香薷、荷叶、白豆蔻、黄芩等;中焦:苍术、厚朴、蚕砂、天香炉等苦温燥湿;黄连、苦参、龙胆草、十大功劳、火炭母、凤尾草等清热燥湿;下焦:泽泻、猪苓、车前子、黄柏、绵茵陈、生苡仁、滑石、石韦、萆(艹解)、土茯苓、地肤子、金钱草、赤小豆、半边莲、珍珠草、马鞭草等。

2.2常用方 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甘露消毒丹、八正散等。

2.3适应症 皮肤瘙痒且有水疱、糜烂、渗液或腻苔者,应用时需分湿在上、中、下焦,上焦指湿邪泛表或湿侵肺经,中焦指湿蕴中焦出现脾胃症状,下焦指湿犯肝肾之经并出现相应症状。还需注意湿热二邪常相合为病,湿与热轻孰重,合理调配药物。

3凉血解毒止痒

3.1药物 水牛角、生地黄、丹皮、丹参、赤芍、狗肝菜、茜草根、地榆、紫草、白茅根等。

3.2常用方 犀角地黄汤、清营汤等。

3.3适应症 适用于皮肤病瘙痒且皮疹色红热,舌红绛少苔,脉数者。若有黄苔需加气分药物如黄芩、黄连等以透热转气,引邪外出。

4解郁止痒

4.1药物 柴胡、厚朴、青皮、陈皮、香附、八月扎、郁金、川楝子、台乌、橘核等。

4.2常用方 逍遥散、越鞠丸。

4.3适应症 皮肤病瘙痒且皮疹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脉弦者。应用时需注意气滞化火,要酌加清热凉血药如丹皮、地骨皮、生地、栀子等。

5活血止痒

5.1药物 川芎、当归、乳香、没药、姜黄、泽兰、蒲黄、五灵脂、王不留行、刘寄奴、毛冬青、三棱、莪术、丹参、土鳖虫、田七、桃仁、红花、鬼羽箭等。

5.2常用方 通窍活血汤、复元活血汤、桃红四物汤、活络效灵丹等。

5.3适应症 皮肤病瘙痒且皮疹色黯,有微循环障碍、血液粘稠度增高表现者。应用时需注意寒热虚实。

6补虚止痒

6.1药物

6.1.1补气 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大枣、灵芝、饴糖、蜂蜜、五爪龙、千斤拔等。

6.1.2补血 当归、首乌、熟地黄、阿胶、龙眼肉、枸杞子、鸡血藤等。

6.1.3补阴 沙参、麦冬、天冬、黄精、白芍、女贞子、旱莲草、桑椹、石斛、龟板、鳖甲、蕤仁肉、冬虫夏草、山茱萸等。

6.1.4补阳 鹿茸、紫河车、巴戟、肉苁蓉、锁阳、补骨脂、附子、肉桂、淫羊藿、狗脊等。

6.2常用方 固卫御风汤、当归饮子、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等。

6.3适应症

6.3.1益气止痒 用于气虚卫表不固者,瘙痒性皮肤病反复发作,受风着凉后尤易发作者,舌淡苔薄白,脉缓,选用固卫御风汤(黄芪、白术、防风、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6.3.2养血止痒 用于血虚风燥者,瘙痒性皮肤病日久不退,面色无华或头晕、心悸、舌淡苔净,脉弦细或沉细,用当归饮子。

6.3.3益肾止痒 用于肾虚风燥者,瘙痒性皮肤病发复发作或日久不愈,腰膝酸软者,用六味地黄丸加白蒺藜、防风等。肾虚且兼见五心烦热、脉细数者,宜加知母、黄柏,地黄用生地黄;肾虚兼见精神不振、舌淡苔白、脉沉者,宜加淫羊藿、仙茅、肉桂、骨碎补,地黄用熟地黄。

7外用中药止痒

7.1药物 荆芥、苍耳子、薄荷、木贼、桑叶、等祛风止痒;栀子、夏枯草、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紫草、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大青叶、蚤休、半边莲、鱼腥草、马齿苋、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白鲜皮、地骨皮、大黄、地榆、侧柏叶、槐花、茜草、羊蹄草等清热止痒;威灵仙、秦艽、稀莶草、徐长卿、桑枝、蛇蜕、苍术、厚朴、车前子、地肤子、茵陈等祛湿止痒;附子、干姜、肉桂、细辛、花椒、艾叶等温经止痒;乳香、没药、姜黄、三棱、莪术、虎杖、王不留行、刘寄奴等活血止痒;硫磺、苦楝皮、贯众、蛇床子、蜂房、土槿皮等杀虫止痒。

7.2适应症 皮疹色红、糜烂或有感染者选用清热止痒药物;皮疹水疱、糜烂渗出、滋水淋漓者选用祛湿止痒药物;皮疹表现为苍白风团、紫绀、皮温低者选用温经止痒药物;皮疹色黯、肥厚、结节、色素沉着者等选用活血止痒药物;皮肤表面寄生虫感染者选用杀虫止痒药物。根据皮诊的具体情况,各类止痒药物可相互配合使用。

8在药理学的指导下选择中药止痒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好色一代男 金瓶梅 相同点

井原西鹤(1642-1693),是日本江户时代大坂(今作大阪)地方的通俗小说作者,也从事净琉璃戏剧剧本的创作,其戏作讽刺的文学态度对后世的文学有很大的影响。其成名作《好色一代男》围绕主人公世之介的“好色”之旅和色道体验,描写了日本江户时期町人社会的风俗人情。藉这部作品,西鹤完成了俳谐创作到小说创作的转变,并开创出浮世草子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而在中国有四大奇书之一褒誉的《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生卒年不详)更是明代的家,虽然其一生大多不为后世所知,但是他继承水浒故事的女性人物潘金莲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为后世毁誉参半的《金瓶梅》仍然在文学史留名。

《好色一代男》通过描写男主人公世之介对性和自由的开放式追求,加之作品中对世俗风情的细腻描写,在出版业刚刚兴起的江户时代町人社会大获成功。《好色一代男》全书充满了浓烈的官能色彩,辅之以复杂的人物情爱关系,对读者造成强烈的娱乐导引,多被后世认为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金瓶梅》。因而某种意义上,《好色一代男》和《金瓶梅》便可能具备一定的类似性和可比性,而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相似性的探讨,对厘清该作品在日本社会产生到传播的整个过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首先,两部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具有相似性。

《好色一代男》的成书时间为1682年,最早的万历刻本《金瓶梅词话》创作于明朝万历年间的1617年。从时间上推算,前者比后者晚了约65年左右。但是按照当时两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却是十分相似的。江户时代日本迎来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政治上却处在德川幕府严苛的统治之下,朱子学作为代表武士阶层的官方哲学,成为钳制民众思想的工具。

明朝后期的社会环境与17世纪末的江户时代有许多相似之处。明朝末期,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没落和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与此相对,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却进一步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和思想的禁锢。提倡“穷天理,去人欲”的朱子学思想仍是当时社会的人们必须遵守的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相似的社会背景催生出了相似的文化财富,反映在文学上就是代表商人阶层价值和审美取向的文学作品的繁荣。《好色一代男》和《金瓶梅》便是在这种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下产生的两朵艺术之花。

其次,对两部作品的整体评价和文学史地位具有相似性。

《好色一代男》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被认为是日本浮世草子的开山之作。浮世(ukiyo)在日语当中即是现世,世俗的意思。草子则是一种文学写作体裁。浮世草子就是指描写当时百姓世俗生活的小说。在此之前的“假名草子”多取材于佛教故事以及中国儒家经典的故事,其内容还是没有脱离传统的佛话说话故事。而《好色一代男》摒弃了“假名草子”的说教和仿古形式,从正面描绘现世生活和人,它的出现表明町人文学的正式确立。

《金瓶梅》则是中国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世情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九篇中把它列入明之人情小说,推崇它是世情书之最。鲁迅明确地说:“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事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这个评价是很高的,同时也是中肯的。因为正如鲁迅所指出的那样,《金瓶梅》在描写人情世态,社会现实方面开了历史先河,这与之前的《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描写神仙鬼怪,历史人物,草莽英雄大有不同,《金瓶梅》描写的是生活在民间的代表最广大市民阶层的生活图景。毋庸讳言,不管是浮世草子的说法还是鲁迅世情小说的称谓,在表达作品现实性上面,其意思是共通的。

最后要探讨的是,《好色一代男》和《金瓶梅》这两部作品对于各自男性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始终是围绕着其性生活场景铺展开来的。《好色一代男》全书共八卷26章,卷一至卷二描写了世之介7岁到20岁的青少年时代。他7岁就有了最早的性冲动,学会掀家里女人的裙底,先后与表姐、隔壁的女房东、尼姑、花街上的、兵库澡堂的按摩女、清水坂的暗娼、穷人家的女孩等交媾。卷三、卷四斥14章描写了世之介21岁到34岁的放浪生涯,这与之前的经历有增无减,甚至私自跑到京城和全国各地继续去寻乐。全书最后四卷跨度为世之介35岁至60岁阶段。由于继承父亲的遗产25000两黄金,他更是访遍日本全境,与岛原的吉野、好三笠、藤娘、初音、野秋、熏、新町的夕雾、吉原的吉田、小紫、高雄等风流名妓逐一交往,实属不堪。井原西鹤在书里写道“世之介在到五十四岁时,共玩弄女性三千七百四十二人,男妓七百五十二人”。后来,世之介看透世道,于天和2年10月,通行七人,乘坐装满黄金的“好色丸”号大船朝着海的方向的女护岛行进,从此不知所踪。

而《金瓶梅》中的主人公西门庆同是一生玩弄女性无数,光是娶到家里的就有六个,更不要说与家府的丫鬟和花街的情事。在此方面国内研究者已有相当成果,在此从略不摅。两位小说家都不约而同地把更多的笔墨用在写男主人公的,这首先是反映了当时商人阶层生活的现实。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商人虽然有了金钱社会地位,其社会身份却没有相应的随之得到提高(在日本处于“士农工商”四民的末端,在明朝处于重农抑商的社会秩序之下),因此享乐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其历史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井原西鹤:好色一代男.[M].王启元、李正伦译.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2]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4]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M].外研社,2011.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范文5

1.认识生字“钓、拢”,会写“耍、装”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盛开、

玩耍、一本正经”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

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通过朗读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

3.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寻找蒲公英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生字词语卡片。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大家去草地上玩过吗?展现在你眼前的草地是怎样的?在草

地上你玩些什么?

2.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板书课题)草地是金色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

1.请各自轻声试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

子反复多读几遍。

2.分段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检查巩固生字、新词。

玩耍一本正经谢寥(liào)沙绒毛假装钓(diào)鱼

观察花瓣合拢(lǒng)手掌有趣

三、读书感悟

1.第1自然段

a.文中这片草地出现在哪里?为什么称这片草地为金色的草地?

学生思考讨论后指名朗读相关的课文(第一自然段)

b.谁了解蒲公英?结合课文插图介绍一下蒲公英的外形特征、生长情况。

蒲公英,多年草本植物,全株含白色乳状汁液,叶子倒披针形,羽状分裂,花黄色,头状花序,结瘦果,褐色,有白色软毛。根茎都可入药。

2.第2自然段

a.二年级上学期我们学过《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它告诉我们蒲公英妈妈

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b.“我”和弟弟玩蒲公英可有趣了。“我们”是怎么玩的?请大家各自放声

读一读,然后同桌间互相边说边演一演。

c.同桌练习后指名一对同桌学生上台边说边演。师生共同评价后,再推选一

对学生表演。

d.想象一下,当时草地上空会出现怎样的一幅情景?

学生描述。

e.谁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第2自然段,把这兄弟玩乐的情景生动地描述出

来?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开满黄花的草地多美啊,在草地上吹着蒲公英的种子玩多有趣啊!让我们再去经历一回,齐读1.2自然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一、二段

指名朗读一、二自然段,说说每段大意。

二、感悟第三、四自然段。

1.窗前的一大片草地因为开满了蒲公英而成了金色的草地,当有花结籽吐絮的时候,“我们”兄弟俩就可以摘下带絮的种子吹着玩。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到,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随着妈妈给它装的白色降落飘起来了,飞得很远很远……多美的景致啊!还有更有趣的事呢,

我还发现这草地会变色呢!这又是为

什么呢?请大家各自轻声读课文,共同地探究这个奥秘。

a.学生读课文。

b.指名说说草地早晨、中午、傍晚各是什么颜色的。

c.草地怎么会变色?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教师可以出示下列填空题,提示帮

助学生理解。

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

早晨,花朵,,草地就;

中午,花朵,它是,草地就;

傍晚,花朵又,草地就。

d.谁可以不看提示,自己解释?

e.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2.那一天,去钓鱼的我又新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什么变化?

a.齐读第4自然段。

b.我们大家都爱上了蒲公英,蒲公英仿佛是通人性的。文中小朋友说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你觉得这种说法恰切不恰当?

联系上文所讲的早中晚蒲公英花瓣的开合情况体会。

三、总结课文

1、朗读课文。

2、小结引申。

大自然里有植物、动物,各式各样的物种千千万万,它们色彩缤纷、形态独特、习性各异,经常亲近它们,仔细观察它们,你会有独特的发现、新颖的感受,因而你会激动、兴奋,由此产生眷恋、喜爱……人类是大自然的子女,回到大自然去吧,在那里你会找到欢乐!请

大家把自己回到大自然的发现、经历、感受作为课余生活记录下来。

四、完成作业:

1、熟记田字格中的字。

a.默读田字格中的字,想想自己分别怎么记住它们,然后交流。

教师着重提示以下几下字:

“耍”,上面是“而”,不要写成“西”下少一横的形状。

“绒”,左边是“纟”,右边是“戎”,“戎”字左下不是“廾”。

“钓”,右边是“勺”,不是“勾”。

“瓣”,中间是个“瓜”,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些。

b.学生描红,然后抄写。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范文6

一、展示实物,激活形象思维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促使他们逐步从形象中抽象出文字符号,进而理解汉字是抽象的文字符号系统。在教授汉字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实物,让他们观察实物特点,并从中抽象出有意x的内容,用于分析汉字的组成结构。

在学习“秋”字的时候,很多学生对“秋”字为何是“禾木旁”加上一个“火”字感到不解,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秋天的风物,如金灿灿的禾苗和红彤彤的枫叶。教师指导学生思考:“说起秋天,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不是丰收的稻田和变红的枫叶呢?古人也观察到了这一点,因此将‘禾’和‘火’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秋’字。”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尝试运用实物情境法思考其他实物的形象和汉字之间的关系。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点亮的灯泡,让学生思考它具有什么特点。学生表示:“点亮的灯泡很亮。”教师进一步指出:“古人没有灯泡,他们在夜晚会点亮油灯、灯火,火光也是很亮的。”在此实物展示的基础上,学生能很快理解“灯”字是“火字旁”的原因。

对于一些象形字、会意字,教师可以充分使用展示实物的方法,用丰富多彩的形象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识字效果,促使学生感知生字,记忆并理解生字,更能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挖掘内涵,渗透传统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产物,教师在教授汉字的时候可以适当融入文化内容,给学生创设文化情境。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汉字的演变,给学生讲述古人创造该汉字的方法,起到追根溯源的效果。这不仅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汉字,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汉字中渗透的文化气息。

在学习“赔”字的时候,有学生对“赔”字记忆不深,在默写汉字的时候有的写成了“陪”,有的写成了“培”。教师不要简单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在多媒体课件中,教师首先可以展示现在人们所用的纸币和硬币,而后又向前推进,展示历史上曾经用过的元宝、铜钱,最后展示了远古时期人们的货币“贝壳”。教师解释:“在古代人们用贝壳进行交易,所以如果不小心弄坏了别人的东西,也要用贝壳来进行赔偿。”经过这样的多媒体情境展示,学生很快便理解了“赔偿”的“赔”应该是“贝”字旁的。这样的教授不仅让学生避免了形近字的困扰,更让他们了解了我国货币的发展史。教师可以围绕传统文化内容设计系列多媒体课件,供学生在课余的时候学习,如给学生展示“鼎”的由来,讲述“一言九鼎”的来源;又如给学生展示“家”,告诉学生“豕”是“猪”的意思,古人的房子上层住人,下层养猪,因此才有了“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语文知识,更要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要促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文化品位。在汉字教学中,教师也要渗透文化内容,让学生尝试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

三、走出教室,领略缤纷自然

小学生处于汉字为母语的生活环境中,这是他们学习汉字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将学生带出教室,让他们感受生活的缤纷多彩,同时也让他们在生活情境中自然随性地学习汉字,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在学习“”和一些和颜色有关的词汇,如:“黄、白、淡绿、紫红”等,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郊游活动,到大自然中去,看看自然界还有哪些花,有哪些缤纷的色彩。在花园这样的生活化情境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让学生们自主讨论学习花卉类词汇的方法,例如有学生提出可以参考植物的种类来记忆汉字的结构,“松、柏、杉、榆、槐、杨、柳”等木本植物都有木字旁,而“菊、芙蓉、莲花、浮萍”等草本植物都是草字头的。此时教师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有些植物的字并没有木字旁或者草字头,这些字要如何记忆呢?如郁金香、百合等。”此时有学生提出建议:“可以将它们和颜色词结合起来,一种花对应一种颜色,这样能成组记忆,如郁金香是五彩缤纷的,百合是洁白的,玫瑰是红色的等。”由于有了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