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的课堂笔记范例6篇

金色的鱼钩的课堂笔记

金色的鱼钩的课堂笔记范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多媒体 辅助教学 运用

教育部明确提出:“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渐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运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可使语文课堂彰显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攀升,为素质教育护航。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大胆尝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兴趣是组成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并且在动机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把文字、图像、声音融于一体,形象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使孩子们尤其是农村孩子兴趣大增。

低年级识字课,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设计各种各样的识字游戏。如小猫钓鱼,每条鱼上有一个汉字,钓钩上有一个音节,鱼钩钩对鱼,小猫会欢喜地“喵,妙!”三声。还有摘苹果(把结构相同的汉字从树上摘下来)、小鸡找妈妈(用独体字组成合体字,木+目+心=想)、搭城堡(将同一偏旁的字搭成一座城堡)、七色花和换衣服等。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烈。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吸引学生视听,非常必要。

人的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又要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以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更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同时,配合体态语言面部表情,趁热打铁,长时间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凸显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况且,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生对于新事物新知识的认识过程的起点是基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多媒体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和学习信息造成的刺激会使人产生新颖感和惊奇感,这种刺激能引起或进一步唤起人的注意和感知。

如在指导学生写作“自己拿主意,自己有主见,做自己的主人”为中心的习作导入时,我播放亲自剪辑和制作的多媒体视频《林肯买鞋》:美国前总统林肯,年轻时去一家制鞋店订皮鞋。皮鞋匠拿两种新款给他看,他并没有直接答复,而是说让他想想。一个星期后,当鞋匠再问林肯还是没得到答复。最后鞋匠按照尺寸给他做了两种款式的一双鞋,林肯大吃一惊,哭笑不得。我适时点拨:为什么会闹这样的笑柄?我们身边有“林肯”式的人吗?你打算怎样做?同学们在充满的视听中,观赏并思考提问,集中注意力,感受到作文课堂的乐趣,接下来习作就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

关联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将不同专业节点,或信息源连接起来的过程,学习可能存在于非人的工具设施中,为促进持续学习,需要培养与保持各种连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能开阔学生视野。如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随课文跟着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金华双龙洞游览,讲到溶洞、喀斯特地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祖国乃至世界著名溶洞,并出示字幕。让学生由了解地理学等其它学科方面的知识(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岩层层面或裂缝进行溶蚀、坍陷扩大而成的洞穴,洞体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积物,如钟乳石、石笋、石柱,并常有地下河通过,洞内温度变化小,冬暖夏凉。)拓展到溶洞的成因及特征等方面。学生既感受了优美画面,又了解了地理学等其它学科方面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省时省力,印象深刻,一举多得。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丰富学生情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我们的教材只有静止的文字或呆板的图片,难以调动学生的阅读情绪,丰富学生情感。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为阅读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互动环境,为学习文章内容渲染气氛,引发更多的想象和联想,给学生营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情感世界,实现语文课的以“境”促“情”的主动参与模式。

如教《桂林山水》,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甲天下的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让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中生发想象和联想,秀丽多姿的景色更加激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又如教略读课文《小英雄雨来》时,适时播放有关课件内容,让学生更加准确地领会作者笔下的雨来机智勇敢的形象,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因此,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寓教于情,寓教于乐。

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新课标要求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着重突出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往教师只关注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自己对标准进行修订,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感受、自我评价,甚至剥夺了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的权力。而学生自己对所学内容自评、互评恰恰是提高表达能力的良方。

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后,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自评、互评是十分丰富的。教师有了更确切的教学角色定位,而学生一改以往上课只是“听、读、记”的习惯,“等、靠、要”的毛病,立志变成开放型课堂的主人,想说、要说、乐说,教师巧妙把握这种交流的机会,共享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堂成果。让全体学生尝试发表见解,尝试评价,特别是学生参与意识的调动至关重要,主动参与,激发潜能,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学生敢于创新,独立发表看法。学生学会质疑,发现问题;学会总结、概括、评价;学会吸收文中优秀人物的长处,培养表达能力。如学习《尊严》第二课时教学末,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面对“尊严”你想说点什么?并将其录制保存,以便反思提高。学生畅所欲言。

A生:老师,像石油大王哈默这样有尊严的人是“神”,其他人是“虫”,是这样吗?

B生:理解了尊严是无价之宝,认识到了劳动是与尊严结合在一起的,

C生:有尊严,才会去劳动,去争取,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D生:我希望自己能用尊严去建筑自己未来人生的城堡。

金色的鱼钩的课堂笔记范文2

【关键词】学科非智力因素 相关因素 协调发展

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它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然而长期以来,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主动,重教法轻学法,重结果轻过程,重求同轻求异,重智力因素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等不良现象,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良好习惯不能养成,创新精神萎缩。

笔者从1989年起先后承担《小学生良好非智力因素培养》、《小学生“学会心理自助”理论与实践》、《优化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基于非智力的项目学习的实践探索》以及《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等省级、部级课题的研究。纵观二十多年的实践,笔者重新审视了“活力课堂”打造与“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意义

活力课堂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智力是一个人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外延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记忆力等。而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的总和,其外延主要包括兴趣、情感、意志、习惯、个性等。

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不可偏废其一,课堂上如果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那其则是一种片面的教育;如果只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智力的开发,那也是一种不完善的教育。因此,在实践中,我们既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也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笔者认为课堂中注重“十字方针”(即“兴趣、习惯、方法、能力、个性”的培养)就是落实让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这“十字方针”,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学成效的核心要素。

兴趣是喜好的情绪,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积极广泛的兴趣;习惯是个体后天养成的一种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些动作的特殊倾向。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课中专心听讲、善思质疑、独立作业、课后复习等多种习惯;方法是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教学中让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能力是指能胜任某种任务的主观条件,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促进多元智能发展;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教学中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

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相关因素

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相关因素,及时把握契机,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促使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学科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教学材料、教学过程、学生、教师等主要因素(见下图)下面逐一做阐述。

教学材料。我们把教学材料分成两类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第一是教材中明显有渗透结合点的内容,如语文学科中《全神贯注》、《梦想的力量》、《詹天佑》等课文,可以直接进行意志力、情感的培养。第二是需要教师挖掘或寻找结合点的内容。比如,数学学科中圆的周长部分,教师可以有机地穿插“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故事,从而对学生进行探究兴趣、毅力的熏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把握非智力因素培养契机,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入学科教学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自身的兴趣、情感、意志得到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其个性心理品质健康发展。

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比如自我反省、自我认识与评价、自我调节等。当然,在教学中既要让每一个学生自身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还要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因为同龄伙伴有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彼此之间容易沟通和理解。在一定班级集体目标下,更能形成他们所能接受的共识。

教师。教师也是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因素。我们要以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形成。比如,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乐观向上的性格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

当然,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涉及的相关因素不止这四方面,它还包括教学环境,人际交往氛围,学习文化等,而且,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诸多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作用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实践方法

增强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意识。教师非智力因素培养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非智力因素形成效果的优劣。换言之,如果教师没有强烈的非智力因素培养意识,就不会有投身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自觉行为,更谈不上产生良好的成效。

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要求,实施教学时要有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环节,撰写教学反思时要有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体会与感悟。在教学中努力践行“有趣、有法、有效”课堂教学文化,努力使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

比如,数学老师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应自觉地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拳头的周长和脚长的比为1比1,心脏的体积与拳头的体积比为1比1,身高与脚长的比为7比1,身高与胸围的长度比为2比1等,知道了这些有趣的比,自己可以买袜子、衣服等。用这种激发兴趣的方法对学生数学学习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

提高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艺术。可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能力、水平和艺术是难以胜任学生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工作的。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提升教育智慧。

例如,课文《金色的鱼钩》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教学时老师反复让学生朗读并提出问题。不久一个学生发问:“在现实生活中,鱼钩上长满了铁锈是不能闪烁出灿烂光芒的,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老师不慌不忙抓住学生发现的这个“矛盾”(实际上正是这篇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老班长用这个鱼钩救活了三个战士,自己却因饥渴、疲劳过度而光荣牺牲的事迹,使故事的主人公—老班长的高大形象更加光彩照人,熠熠生辉,学生疑问迎刃而解,课文的难点也突破了。

通过朗读体会,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在老师引导下解决问题的艺术处理方法,比平铺直叙地讲解这句话含义的效果要好得多。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其质疑问难习惯的养成。

营造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氛围。在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中,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师生情感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要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自主学习。

金色的鱼钩的课堂笔记范文3

一、巧用课堂10分钟,创设新型的写字教学方式

在有限的10分钟里,不妨尝试多样的教学方式。像师生交换角色,他们会模仿以往老师的教学方法,尝试当老师的滋味,这不仅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这个字会认、会写,学会表达,甚至要懂得如何应对“学生”的提问。而我这个“学生”故意装“笨”,有时把字写到上半格,有时把字写歪了……“小老师”们可认真了,一一给我纠正,直到我在田字格中把字写规范,写端正,还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这样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更主动、更投入。

在写字教学中,我还经常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发现新知、学习新知,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在观察后进行讨论交流,说一说这个字该怎样写;然后在练习写字时,让小组成员间进行比赛,比一比谁写得好,再评一评哪个同学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最后,请小组同学给写得好的字盖上奖励的小红花。这样让小组成员间互评互助,弥补了老师课堂上不能个个兼顾的不足。书写中他们会找出同伴的不足,如:“忄”竖右边的一点写成了一短横,“辶”第二笔与第三笔交叉了,“人”字头儿的字写成了一撇一横,“已”有竖弯钩的字没有向上挑钩儿,“攵”把第二笔和第三笔连起来了,等等,都要求重写。这正是我们需要的认真态度。

教学中,有时还会遇到疑点、难点,我经常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去发现、去解决。如:学写“雨、两”这两个字时,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有学生发现“雨、两”这两个字有点相似,只是里面有些地方不同。我顺势问:“它们哪里不同呢?”学生说:“我看见‘两’字,想到里面有两个人,表示数量是两;我看到‘雨’字,想到里面的四点就像大雨点儿、小雨点儿从空中落下!”面对这如此精彩的回答,我也感受到探究学习所带给他们的快乐。

二、培养写字的情趣,提高写字的综合素养

“学之不如知之者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也。”虽然10分钟写字训练的时间不L,但要长期坚持,尤其是要让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练习,没有兴趣的驱动是不行的,学生也不容易真正写好字。教师平常要给学生多讲一些关于书法家练字的故事、趣闻,如:张芝临池水尽黑;钟繇八十勤练字;王羲之墨汁当醋蒜;王羲之还教导儿子王献之:“写字的秘诀在十八口大缸里,你只要把这十八口缸里的水写完了,自然就能够知道了。”

金色的鱼钩的课堂笔记范文4

关键词:长文短教;课堂;高效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阵地,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所以提高课堂效率就成为首要任务。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本人认为:长话短说,长文短教,可以让课堂更高效。

纵观以往的传统教学:教师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翻阅各种参考资料,详详细细地备课;到了课堂上,“详细而具体”地一一灌输给学生,从基础的生字、生词、短语、句子,到课文段落大意的概括、中心思想的总结,再到重点片段的分析理解、人物性格的把握,直至写作方法的学习运用……这一连串的教学过程使课堂变得沉重而拖沓。不但教师讲得气喘吁吁、口干舌燥,而且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

难道语文课需要这样去讲吗?笔者经过反复揣摩思索才发现,其实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范本。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上。我们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反思后,本学期我尝试了“长文短教”,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节省了课堂时间

以往的语文课堂,我们总担心学生学不会,所以,理解文本时,一句一句分析,一段一段讲解,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让学生回答,把文章解剖得支离破碎,教师累得筋疲力尽,学生听进脑中的却没有多少,真有点瞎子点灯——白费蜡的感觉。如果碰到比较长的课文,就需要花费三个课时的时间,即使那样,有时还觉得讲不透,弄得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长文短教”利用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先自主解决基础知识,课堂上只简单地反馈预习情况,则抓住文章中心问题展开探究交流,解决本课最核心的问题。并在课后及时回忆、检测、巩固。这样,长文短教,原来三课时的内容现在两课时就能解决了,让课堂更高效。

二、突出了课堂重点

以往的传统教学,讲的东西很多、很细,学生听得时间长、内容多。反而因为内容太多,把握不住重点,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没学会,什么都没有理解透彻。如今的“长文短教”让文章的中心成为课堂的核心,不管是课内探究,还是拓展延伸,或是当堂检测都以这一个核心为重点让学生展开学习,进而围绕这一核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大自然的秘密》一课时,我将“引导学生理解‘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本课的重难点,也就是课堂的核心问题,并结合此核心,设计了探究问题:课文中,哪一句话体现了文章的中心?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1)“自作聪明”的近义词可能是 (2)词句在课文中的作用是: (3)这句话说明的道理是: 。这种教学设计只围绕文章重点展开探究合作,学生可以就这一个问题畅所欲言、发散思维。这样,重点突出了,课堂高效了。

三、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今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而这种“长文短教”则避免了学生的盲目听课,摒弃了传统教学的被动接受,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围绕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自主参与让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愿意与人合作,共同学习,从而使课堂更高效。

四、活跃了学习氛围

以往教学以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和学生默默无闻的听课为课堂主旋律,结果导致了教师的主动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沉闷而压抑,失去了语文应有的文化气息和氛围。如今的高效课堂要求我们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真知。这种“长文短教”让学生抓住重点、围绕核心、畅所欲言、自由展示、共同解疑,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使课堂变得更高效。

五、开阔了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讲解要详细具体、清楚准确;而学生则是一味地认真听、仔细记,把教师讲的重难点都写在书上,记在本上。但事实上,学生理解了多少,体会了多少,感悟了多少,这又有谁知道呢?学生的思维只局限在教师所讲的范围内,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传统教学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种“长文短教”可以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创造力,拓展学生思维。

金色的鱼钩的课堂笔记范文5

【关键词】心理效应 构建 和谐 有效 中职德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39-02

中职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多数是中考的“优剩生”,大多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对德育课学习的积极性低,教师满腔热情的“独唱戏”常被泼冷水,这是造成紧张、低效课堂的主要原因。如何改变现状,构建和谐有效的德育课堂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在十多年德育课教学实践的失败教训和成功体验中,笔者深刻认识到教学活动中若能巧用心理效应,可使沉闷的课堂柳暗花明又一村,构建出和谐、有效的德育课堂。

一、发挥“首因效应”,打好课堂头炮

“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在人们心里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此,我们要注意做好如下两个最初印象管理。

1、上好第一次课。第一次课是师生的第一次见面,学生往往是兴奋、好奇、期待的。一方面,教师要特别注意大方得体的衣着,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给学生留下为人师表应有的风度、形象。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一次课,教师可结合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分享本校优秀毕业生的励志故事,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激发学习德育课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批好第一次作业。学生对老师第一次作业批改,往往极为重视,故教师最好能借第一次作业的批改机会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批改中,可以有意识地把优秀作业分类挑出来,在班上公开表扬,树立榜样。优秀作业类型如:(1)字迹整洁的;(2)作业格式符合要求的;(3)答题有个人见解的。必要时,批上简洁评语,如:好!字体俊丽!有独特见解……以此鼓励学生,也让学生看到老师严格、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当然,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不是假惺惺的伪装,而是平时积累和形成的工作作风、教学理念等的一种持续表现。

二、善用“鸡尾酒会效应”,鼓舞学生斗志

处在觥筹交错,人声嘈杂鸡尾酒会上,当你正专注和一个朋友交谈,即使周围噪声很大,但你耳中仍然能听得到对方的轻言细语。假如哪个角落突然传来你的名字,你马上就会警觉起来,不由自主地会朝那个方向看一下。呵呵,你的耳朵似乎能够过滤声音,听到了你要听的:交谈双方的声音、叫自己名字的声音。这种现象被称为“鸡尾酒会效应”。在教学工作中善用“鸡尾酒会效应”,可达到鼓舞学生斗志的作用。

1、善于记住他人的名字,是人际交往中的绝招。在嘈杂的人声中自己的名字之所以能听得到,是因为关系到自己的事,当然会感兴趣。再比如:任何人在看集体照时,首先会看自己在照片中的样子和位置,都是“鸡尾酒会效应”的体现。每个人名字都是自己最熟悉最亲切的一个符号,卡耐基说过做个受人欢迎的人的绝招之一是:“善于记住他人的名字。”

2、认识班上每位同学是鼓舞学生斗志的重要火把。通常,在担任新班级教学时,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是教师必做的功课:第一次上课前,教师需向班主任拿到班级名单、学生的个人信息,先熟悉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并在第一、第二周的课堂上有意识地通过联想等方法对班上每一个学生尽量“对号入座”,让自己在短时间内能认识学生。这样,学生往往会因为教师很快认识自己而心存感激,真正感受到老师平等的爱,极大鼓舞了他们的上进心和斗志,充分体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

三、运用“自己人效应”,和谐师生关系

社会是由不同的人群组成的,是否被看作“自己人”,将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效果,这就是“自己人效应”。在教学工作中,运用“自己人效应”能和谐师生关系。

1、把自己与班级学生视为一体。如果教师能够走进学生,把自己与班级学生视为一体,即保持“同体”关系,与学生共同去享受学习、生活中的欢乐,共同去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切身感觉到你是他们的领头人,让他们切切实实地喜欢你,这样,学生便会乐意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例如:在课堂上一位老师提问:“我们的集体有多少人?”学生说60人,那位老师说:“我们的集体有61人。”学生一时没有明白过来,老师解释:“还要加上我呀,我已是你们的一员,我将和你们共同奋斗,陪伴你们共同成长”,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从心底里热爱这位老师。

2、学会做“新新老师”。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学生喜欢溜冰、踢球、看NBA,上网聊天、唱流行歌曲、追随歌星……他们很自豪地标榜自己是“新新人类”。相比之下,教师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少得多,只知道讲知识,说牛顿和鲁迅,这样的老师走进学生圈子中,就像一个土著人走进外星人智能沙龙――没有共同的话题,如何与学生交流?例如:课堂上,一位同学跟大家交流有关娱乐圈的话题。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乐得哈哈大笑,而教师因为不了解娱乐圈事态发展,只是陪着学生傻笑,师生距离自然就拉开了。教师学会做“新新老师”,才能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借助“鲶鱼效应”,激励学生竞争

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聪明的渔民就在沙丁鱼中放了一条鲶鱼,促使沙丁鱼紧张,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聪明的渔夫采用鲶鱼作为激励手段让沙丁鱼快速地运动起来,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这一效应给我们启示是:要转变中职德育课堂沉寂、低效的状况,就要运用激励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竞争中进步。

1、挖掘“鲶鱼”型学生,建设活力团队

根据“异质同构”的原则,我们可以把全班分为4―5个团队。每个团队挖掘出“鲶鱼”型学生当选团队队长及队长助理,作为团队核心力量。教学过程,各类讨论、表演等活动在团队队长的组织下积极进行,形成“团队内成员合作,团队间成员竞争” 在适度紧张而有趣的学习气氛。如:在团队队长的带领下,各团队竞争创建团队名称、设计队徽、提炼队训、选定队歌、设定目标,构建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积极、和谐文化氛围,建设活力团队。

2、适时强制轮换“鲶鱼”角色,建立荣辱共存的评价制度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尊重每个学生,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我们组建团队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人人具备“鲶鱼”意识,均有机会成为“鲶鱼”型的学生。所以,教师要学会尊重“沙丁鱼” 型学生,适时强制轮换“鲶鱼”角色,让每个学生都有当“鲶鱼”角色的机会。在团队的组建过程中,建立我与团队共进退、荣辱与共的评比制度,将每位学生的表现与团队评定直接挂钩,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

五、借用“南风效应”,促使学生自醒

南风和北风比赛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一上来就拼命刮,其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越过越紧;南风则徐徐吹动,行人春暖上身,始而解衣敞怀,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为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被称为南风效应。南风效应运用于教育,特别是对待那些在成长道路上偶尔犯错的孩子身上,更有着神奇的力量。

1、“南风效应”的典范――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学生打人了,著名的教育家陶先生没有批评,没有斥责,没有让学生先写一份检查,更没有唤其家长来校“共同教育”,而是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四块糖不仅让学生认识了错误,更发掘了学生的四个优点:守时、尊重人、正义感和勇于认错。这就像那微微南风,拂过学生心灵的土壤,留下一份温暖,培育了一份感动。

2、中职生更需“南风效应”式的教导。我们的中职生大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在课堂的讲闲话、睡觉、玩手机的违纪行为,假如我们动不动就声色俱厉地训斥,甚至对学生采用罚站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殊不知,这“呼呼北风”只能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造成“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以“南风”为榜样,对犯错误的孩子,总以维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为前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他们多一份宽容和尊重,让其自发自醒。

六、克服“超限效应”,做到适可而止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感动,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但牧师总还没有讲完,他慢慢地不耐烦了。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马克・吐温不仅未捐钱,反而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马克・吐温为什么这样做呢?显然是因为牧师讲的时间太久了!再有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之为“超限效应”。作为教师,在工作中应尽量克服超限效应,做到适可而止。

1、批评学生,避免“超限效应”。我们的中职生年少无知,容易冲动,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是不是也犯过牧师一样的错误呢?殊不知,在浑然不觉中,学生的心理已由最初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内疚发展到对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的愤怒,更谈不上改正错误了。所以,教师切记:对学生的批评,避免“超限效应”,点到为止,让他们自己去反省、觉醒。

2、教学中避免出现认知超载。人接受任务、信息、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一容量,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因此,教师在授课时间及布置任务时,注意不要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反而适得其反。所以教师需要留点时间给学生理解、消化,切记课堂满满甚至拖堂。在中职校的评教活动中,数据表明拖堂是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师行为。

七、活用“扇贝效应”,持续课堂活力

心理学家斯金纳在白鼠实验中发现,如果每隔20秒就对白鼠强化一次,在强化后白鼠的反应就会停顿,然后反应速度增加,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反应率达到高峰,说明它学会了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白鼠的行为效率趋势就如扇贝一样,因此,被称之为“扇贝效应”。“扇贝效应”告诉教育者,学会发挥强化物的奖励作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强化时间的合理安排。在新知识、新行为的初始学习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有必要的,这能让学生为了尽快得到奖励,而努力完成任务。当学生行为达到了一定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在延迟强化的过程中,可以变化间隔的时间,使学生不能找到变化的规律,避免学生专心地等待强化。

2、奖励的多样性。在实施间隔强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强化物的多样性。长时间地使用同一种强化物会使学生失去了强化的作用。经验告诉我们,德育课教学活动中强化物奖励需要多样性,物质上的,如:小粘贴、棒棒糖、小纸巾等;也可以是精神的,如:全班隆重表扬,给班主任、家长写表扬信,打电话道喜,或适当减少作业量等。这些多样化的奖励,满足学生被赞赏、图新鲜的内在需要,对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持续课堂活力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中职德育教学中,教师巧用心理效应,顺应学生的内在需要,构建和谐有效课堂,正体现了教育教学是一门对人性理解的艺术学问。

参考文献:

金色的鱼钩的课堂笔记范文6

国宾卫士在钓鱼台国宾馆内的生活,远没有想象中来得神秘。

800年历史的皇家行宫、古朴幽静的帝王垂钓之处、庄重典雅的“东方第一馆”……所有与钓鱼台国宾馆相关的描述,都与北门旁那一排小平房挂不上钩。

小平房是钓鱼台中队二排与三排的宿舍,是几十名年轻战士的“家”。“家”很小,洗漱间短且窄,只够几个人同时使用,早晨要排队等候;淋浴设施安在厕所里,仅有的3个喷头就在便池对面,洗澡、上厕所总免不了“相见”的尴尬;宿舍整洁干净,但没有地方摆放柜子,只好在屋顶做了“吊柜”……

与宿舍一样,战士们的饭堂同样没有“皇家气派”。从北门一路辗转到西面办公楼,再沿车库似的入口踩着小台阶一路向下,才能到达“地下食堂”。中队指导员不无骄傲地指着灯光昏暗布满管道的走廊说:“这里拉歌拢音效果好得很!”坐在记者对面的小战士则十分认真地提醒道:“多吃点,不然走回去就消化没了!”

从北门到食堂,即使是这些“齐步走比跑步快”的国宾卫士,也要健步如飞地走上近10分钟——沿钓鱼台围墙走一周大约2800米,按规定,战士们不能在馆内穿行,来往都要绕围墙行走。

战士们能熟记600多个车牌号码,能在第一时间辨别车辆是否可以通行。这门功课,他们从新兵连就开始做起,日日月月年年反复记忆,直到离队。

一次,某西方国家总统访华,下榻钓鱼台国宾馆。当外宾车队风驰电掣般驶入国宾馆时,一位外方警卫见我方哨兵没有按他们的习惯逐车检验牌证,便跑过来用生硬的汉语质问哨兵:“你们连车牌也不验,怎能确保总统安全?”就在此时,一辆车号不符的黑色轿车尾随车队疾驶而来。哨兵果断地打出一个停车手势。经查,该车由某国通讯社驻京记者驾驶,想尾随车队进入宾馆采访。事实面前,这位外国警卫不禁对中国武警竖起了大拇指。

他们有与众不同的训练方式,一到训练时间,窄小的院子总是景象各异:穿军装的练习军姿的队伍,带队者在纠正姿势的时候总不忘提醒表情,表情!这些个个都能成为“形象大使”的帅小伙儿们还要拥有自信、坚毅又不失谦和与友好的笑容。而便衣的训练则更为奇特:推搡、阻拦、劝解……几个人在院子里忙得不亦乐乎——

机敏的反应能力不能来自讲解,必须反复模拟演练才能掌握。要确保国宾馆的安全,除了昼夜坚守,还需具备机智稳妥的处置能力和英勇无畏的过人勇气。

一天,有3辆小轿车向钓鱼台国宾馆驶来,哨兵姚路奇向往常一样迅速地判断车号,示意放行。突然,他发现最后一辆车的车牌号码不对,立即伸手令其停车。而对方无视停车手势,车速丝毫不减,姚路奇见状箭步上前用身体挡住了通道,“吱——”一阵刺耳的刹车声,轿车距小姚约20厘米处停下了。吓出一身冷汗的司机紧张地问:“你不要命啦!”小姚坚定地说:“不符合规定的车就是不准进!”

墙高·人矮·寂寞

钓鱼台里流传着许多顺口溜,指导员说,大家常拿来自嘲的一句是:鸟语花香粪臭,墙高人矮寂寞。

不亲自看看钓鱼台的围墙哨,恐怕很难理解这个为无数人羡慕的美妙园林究竟有多么的“寂寞”。

一天夜里,围墙哨哨卫的身影淹没在夜色中,我们还没走近,电筒的光已毫不客气地“探”了过来。仔细核对了我们的身份后,这个谨慎的哨卫迅速恢复了挺拔的站姿,继续守卫在墨色里。

次日凌晨5时,记者再次“摸”回这个岗哨。哨位上的灯光已熄灭,夜色却还没褪去。顶着雾气,记者刚向前踏了两三步,一束光又照了过来——即使是在这样寂寞而枯燥的“潜伏”中,围墙哨的反应仍旧机警而迅速。

寂寞的,当然不仅是围墙哨。

对于国宾卫士而言,有多少无奈,也就有多少责任,而这责任背后,更有着无限的自豪。高墙内外,家国两端,他、亲人、爱人承担了各自的寂寞,也分享了彼此的光荣。

葫芦·泥猴·老班长

秋日中午的钓鱼台,有种清新温和的宁静。这是午睡的时间。

窗帘拉着,门轻掩着;活跃的白肚皮喜鹊也安静下来,悠闲地踱着步;微凉的秋风吹过,柿子树的叶子“刷刷”低响,与战士们沉沉的呼吸声形成和谐,记者听到了一位退伍老兵的故事。

即将退伍的周涛是“不挂衔班长”,因为在修理营房,怕灰头土脸的影响军人形象,他自觉地卸了领章。他带的兵则少了几分客气,看到他的样子不失时机地起哄:“这是哪儿来的泥水工哟!”

“泥水工”的绰号很快就被“泥猴”取代。为了给记者展示他的葫芦,翻身上房的周涛又被战士们哄笑着称为“猴子”。

周涛手中的葫芦圆润轻巧,上面用金粉工工整整地烫了3个字:钓——鱼——台。

钓——鱼——台,那是打开他们心灵密码的钥匙,是专属于他们的特别符号。

葫芦是每年到退伍的时候,周涛都要送给老兵的礼物。他亲手种的葫芦越长越好,周涛说这次要留一个给自己——很快,他也要离开,也要跟这里的生活道再见了。

因为不舍,所以懂得。

翻开前两天班长座谈会的笔记,关于周涛的发言,有这样的记录:我当新兵的时候,刚开始一下子上两个小时的哨,下哨时都动不了,是老兵把我抱下来,给我打热水洗脚。现在我每年也是这样对待新兵,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更好。

胃病·母亲·婚期

王九洲是该总队某部的一名副师长。他告诉记者:“除了担负钓鱼台各个出入口人员、车辆的查验证件工作外,在钓鱼台国宾馆内,武警官兵还担负巡逻、警戒等任务。钓鱼台全园有多少栋建筑,多少条道路,甚至有多少棵树,执勤官兵都了如指掌,他们几乎可以闭着眼睛在里面跑步。这样一是方便我们在会谈期间进行警卫,二是遇有突况我们能够及时处置。”

每逢重大任务来临时,大礼宾哨、宾馆内外巡逻、卡口执勤等任务繁重。由于人手不够,国宾卫士往往需要连续作战,大多数官兵都患上了胃病、静脉曲张、关节炎等病。

战士张维的母亲千里迢迢来北京看望儿子。当老人几经周折找到国宾馆大门时,上哨的正是两年未曾见面的儿子。看到儿子,张维的母亲异常激动,忍不住脱口而出喊起儿子的名字。可听见母亲呼唤的张维却不能响应。母亲产生误解,“难道离家两年,孩子不认妈了?”“熟人不交谈,这是国宾卫士铁的纪律!”下哨后儿子歉意地向母亲说。

支队训练办参谋于海涛原来是钓鱼台警卫队中队长,在钓鱼台服役十多年。这位来自河南的钢铁汉子经历了一件让他终身难以释怀的事。那年5月,已经数次推迟婚期的于海涛终于定下了结婚的日子,可就在婚礼临近,部队接到了执行重要警卫任务的通知,所有干部停止休假。军令如山,在爱人的期盼与军人的责任之间,于海涛毅然选择了后者。家乡的婚礼如期举行,这场只有新娘的婚礼成了于海涛心中永远的遗憾。

钓鱼台的老兵,总是如此相似。二排长说,这里的老兵总是坚持工作训练到离别的那一天,没有放松,没有懈怠。

上一篇自我简介

下一篇半梦半醒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