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教案范例6篇

江南教案

江南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2.说出珠江三角洲的地形类型及地形特征,并分析形成原因;归纳出珠江三角洲的气候特征;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该区域的产业结构;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该区域人口、城市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出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对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这届内容的学习,了解我国珠江三角洲及其发展外向型经济;

2.认识到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如此之快,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探究出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理解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及其对当地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讨论探究法、模拟实验法、生活感悟法。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长江沿江地带自然条件和农业方面的有关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25年1月30日环球网国际新闻有这样一个新闻标题“外媒:中国珠三角地区取代日本东京成为最大的城市区”一起来看具体内容。

外媒:中国珠三角地区取代日本东京成为最大的城市区。

中国网1月30日讯 据英国《卫报》报道,根据世界银行的一份报道,中国的珠三角地区已取代东京,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区。不论是从城市区的规模来看,还是从人口数量来看, 珠三角地区都已经超过了东京。这个特大城市涵盖了中国制造业中心地区的一个重要部分,包含了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这些城市。目前,它所拥有的人口数超过 了诸如加拿大、阿根廷以及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人口数。

欧洲和北美以前的城市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而东亚地区城市化才进行了几年。目前,东亚地区已有八个特大城市(人口数超过1000万)和123个城市(人口数在100万到1000万之间)。

目前,这个地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64%)仍旧是非城市居民。不过,根据“东亚改变中的城市地貌:对十年内空间增长的测量”这一报道,由于经济重心由原来的农业转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在接下来的20年中,数亿人将迁徙到东亚地区的城市中去。

研究人员利用了卫星图像和地理空间映射,对2000年和2010年该区域的楼宇密集地区进行了分析,试图解决缺乏国际对比数据这一问题——因为每个国家对城 市和人口的定义有所不同。分析发现:珠江三角洲2000年为4500平方公里,到2010年增长为近7000平方公里。如果把珠江三角洲作为一个市区,现 在它比东京的地理面积更大、人口也更多。

报告指出,东亚地区有50个城市在20年内(也就是到2020)人口将加倍;相较于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占有的地理面积更大、容纳的人口数量更多、产生的经济增长更大。(实习编译:刘明)

学生看环球网国际新闻。

看完材料我们不禁就想,珠三角地区为什么会成为取代日本东京的最大城市呢?要进行科学的解密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珠江三角洲”。

设计意图:国际新闻导入,引发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

(一)祖国的“南大门”

师:本节课我们将从珠江三角洲的基本情况;经济发展条件;外向型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几个方面来看。

1、“地理位置”

一起走进珠三角-----借助谷歌地球来看珠三角。

谷歌地球来看珠三角

仔细看图,并回答问题。

师:珠江三角洲我们并不陌生,它的地理位置如何描述呢?

生:位于我国的广东省的中南部。

师:对很好,可以说是我国的“南大门”;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我们用“绝对位置、相对位置”;仔细看图试回答“绝对位置”如何描述;“相对位置”如何描述?

生:相对位置------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

绝对位置-------经纬度范围

2、形成原因及其地势特点

仔细观察图片,找出答案。明确老师的要求,积极认真的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多媒体放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找出南方日报里面珠江三角洲地区涉及到几条河流分别是哪几条,流向、汇入哪?

生:东江、北江、西江,东江自东北汇入珠江,北江自北汇入珠江、西江自北汇入珠江 师:很好同学们很聪明都回答对,我们都知道河流的入海口处一般都形成什么?

生:三角洲。

师:对,珠江三角洲就是东江、北江、西江的泥沙在湾内堆积复合,构成的马蹄形港湾 师:地形地势呢?

生:东、西、北三面都有山地、丘陵围绕、南面向海,中间低四周高

3、珠江三角洲的范围

分清自然地理范围、经济地理范围

师:我们一起来看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分为自认地理范围;经济地理范围;

放映多媒体。

生:红色轮廓部分自然地理范围

师:对,最近比较热门的经济范围内的珠江三角洲的词语有哪些呢?接着放映出小珠江三角洲、大珠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他们的范围是一样的吗?不一样又分别包括哪些呢?

生:不一样

思考哪9个城市。

师:对,不一样,我们一起来看图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9+2”包括珠江流域相邻、经济贸易地区的云贵川、湖南、江西、福建、广西、广东、海南9省,外加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小珠江三角洲包括9个城市,看图;大珠江三角洲包括:广东、香港、澳门,以上所属经济范围的珠江三角洲,同学们作为了解。

本节课我们所讲的只讲珠江三角洲自然地理范围

4、气候

师:看图分析出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仔细看图片,判断气候类型,说出气候特征。

生: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二)多层次的对外开放

师:看珠江三角洲交通图,可以得出珠江三角洲海陆,陆陆,航空交通是否便利? 生:陆陆、海陆、航空交通便利

城镇分布及其城市化水平

师:这是一幅夜晚灯光图,可以归纳出珠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状况是什么?

生:形成分布于珠江口处“n”形高密集的城市群

1、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师:为什么会在珠江口处如此密集呢?与广东省相比哪个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呢?我查到了这样一组数据,大家一起来看。

对比分析数据。

生:城市化发展水平高

师:城镇高度密集、城市化水平比较高-------推导出该区将经济发展比较好,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拥有哪些条件呢?回顾之前说到的自身条件(位置、形成原因、地形地势、范围、气候、交通、城市分布及其城市化水平)哪位同学起来说说看你的观点?

生: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望、三角洲堆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海陆、陆陆航空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师:分析材料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材料一:1980年,我国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其中深圳、珠海均位于珠江三角洲。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材料三:广州就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历史上该地区还有一部分人外出寻求发展,足迹遍及港澳、东南亚甚至太平洋彼岸。

生:国家政策扶持

生:华人华侨众多

师: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有哪些优越条件

自身条件(区位)------地利

政策扶持-------天时

著名的侨乡-------人和

(三)迅速发展的外向型经济

师:珠江三角洲拥有如此优越条件适合发展什么样的经济或什么经济模式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小视屏,哪位同学给我们解说一下?

看视频并思考。

生:(解说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地区的经济合作关系或模式)

师:陈述并补充、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幅图,谁来给我们解读这两张图片的含义。

解读信息,大胆表达。

生:珠三角外资主要来源与港澳、珠三角地区吸引外资占全国比例比较大。

师:珠三角接受资金技术管理并且拥有充足的劳动力、产房设备--------加工制作工业制成品,港澳地区接受三角洲地区提供的蔬菜水果并销售产品————————————“产销”。

知识点四: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对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影响

师:一来看四张图,哪位四位同学为我们做解说。

读图解读信息,大胆举手发言。

生:

二三产业比重比较大、一产所占比重呈下降的趋势;二产中主要发展轻工业,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GDP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水平。

师:小结

外向型经济对当地区域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

产业结构:二三产业比重比较大、一产所占比重呈下降的趋势;二产中主要发展轻工业,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GDP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水平

形成分布于珠江口处“n”形高密集的城市群

城市化水平高

知识点五:珠江三角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师: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生:结构性失业、求职能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创造出来的岗位不相匹。

师:读材料找出路

材料六:2008年12月,国家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制定了构

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战略措施,为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注入了动力。

应用

试分析昆明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及其适合发展什么经济(说出你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结论总结

总结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自然因素:气候适宜,地形较平坦

社会经济条件:

①政策:经济特区改革开放

②交通便利,毗邻港澳,便于吸收外资

③市场广阔

④资金、科技力量雄厚

⑤劳动力资源丰富

⑥基础设施完善

⑦大城市依托作用强

⑧产业结构较合理

学生回答(合理即可)。最后老师再作补充。

四、课堂练习

读“长江沿江地带”示意图,回答1~3题。

1.请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并说明问题:

①____________(行政中心),③______________特别行政区 ,④__________铁路线。 ⑤所代表的河流水量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它是__________。从该地降水特点分析该河流水量丰富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3年11月25日,全国经济特区授权立法联席会议在海口举行,海南、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五大经济特区首次聚集,探讨如何用好经济特区授权立法机制,加快特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特区中位于本区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在括号内填写这两个经济特区名称。

3.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该点属于的__________带(五带)、__________(东、西)半球、__________(南、北)半球。

参考答案:

1.根据图示:①为广东省的行政中心广州,③为香港特别行政区 ,④为北京至九龙的京九铁路线。本区处于湿润地区,降水充沛,河流水量大。所以珠江流量居中国第二位。

2.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的经济特区为深圳和珠海。深圳毗邻香港,珠海毗邻澳门。

3.根据该地的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所以位于北半球热带;该地经度为114°E附近,为东半球。

考点:本题考查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开放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条件;五大经济特区的建设。点评: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与长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是紧邻港澳,这样可以便于引用外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发展工业。

五、作业布置

完成学习探究的基础梳理和综合测评。

六、板书设计

对外开放的南大门——珠江三角洲地区

1、祖国的“南大门”

(1)位置、范围

(2)自然条件

2、多层次的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

(2)发展经济的有利因素:自然因素、人文因素 (3)发展过程

江南教案范文2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法 《江南地区的开发》 历史教学

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的启发之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知事物,理解学习材料或者让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有关材料亲自去探索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的知识。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1]

我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七上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例。

一、探究式教学法实施的重要环节

利用导学材料,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地预习,熟悉新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等这是探究式教学法实施的重要环节。

在《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中,我事先制作了一份导学案,内容涉及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考点,学习过程,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及当堂练习和反思共七个部分的内容。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和练习于一体的新型的学习材料,利用导学案既有助于学生宏观把握整节课的知识结构和重难点,为进一步理解教材和深入学习作好铺垫,又将学生课前预习的环节落到实处。因此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导学材料充分地预习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如本课在谈及西晋、东晋建立的有关记忆性和陈述性的知识时根本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完全可以通过学生预习来掌握。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放在重难点问题,即探究“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上。

二、探究式教学法实施的准备阶段

利用教师的“主导”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这是探究式教学法实施的准备阶段。

新课的导入非常重要,导入的到位、恰当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否则适得其反。《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2009年11月30日第十二次中欧领导人峰会在南京隆重召开,这是南京的殊荣。南京是一座古老、美丽的城市,从公元3世纪到公元6世纪,先后有六个朝代和政权在这里建都,因此南京有“六朝古都”的说法。南京在六朝时的变化是当时江南经济开发的一个缩影。”这样的导入将南京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紧密地联系起来,南京是哪六朝的古都?为什么说南京在六朝时的变化是当时江南经济开发的一个缩影?这些问题都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他们发现了问题自然会主动翻开课本去寻找答案。

在学习第三子目“江南地区的开发”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古时候的江南到底是怎样的呢?老师提供两段史料给大家,请大家尝试分析两段材料对江南描述有何不一样?”

材料一:(江南地区)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两段材料虽然选自于史书,但内容相对浅显易懂,难懂字词也作了相应的解释,所以学生很快给出了答案:材料一中江南地广人稀,生产生活水平落后,商业很不发达;而材料二中此时的江南物产丰富,经济发展。

接下来我继续引导,请同学们继续看材料,能推测出两段材料分别描述的是什么时候江南的社会景象吗?此时同学们陷入了沉思,教室里一下静了下来,我想材料一中《史记》出现的时间学生们不难推测,是在西汉时期。肯定被材料二中的《宋书》出现的时间给蒙住了,肯定在想这里的宋指的是北宋和南宋时期的宋王朝吗?如果是,又如何解释两宋时期的都城并不是南京?如果不是,那么这里的宋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看到了大家的疑虑,我立即解释道:大家可能不知道,这里的《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所以材料二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南朝的宋时期。听到我的解释大家豁然开朗,醍醐灌顶。

再接着我又给出了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由以上两段材料和两个问题,大家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学生很快举手回答说:“比起西汉时期,南朝宋时期的江南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个地区得到开发。”我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并进一步总结说:“江南地区的开发开始于三国时期的吴国,在此后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时期发展迅速,即六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

探究式教学的这一步至关重要,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好的情境,并提出适当任务或问题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这个“探索点”既不能让学生对于其结果一目了然,又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而是提出以后,让学生觉得有思考的余地并围绕“探索点”展开讨论,提出多种设想[2]。

三、探究式教学法实施的突破阶段

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注重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过程,这是探究式教学法实施的突破阶段。

新课改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和领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学生的能力并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要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体验和领悟,自我表达,这不仅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思维的锻炼、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问题。

在这节课中,我适当地引导学生很快进入上课状态,一节45分钟的课我拿出2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以下一些问题:

(1)你认为西晋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2)你知道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典故的由来吗?

江南教案范文3

关键词:川东教案;教会;刺激

中图分类号:K25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4)02017105

台湾学者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一书从“儒家传统与反教”、“传教事业的侵略特质”和“中国社会习俗与官绅利害”几个角度分析教案的原因①。美国学者柯文认为,有三种力量倾向于刺激官员的反教天性,阻碍其充分履行职责。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绅士阶层不接纳西教,其次是传教士的优越地位对官员的权威提出了挑战,最后便是官僚腐败以及相应的中央政府之虚弱 [1]112-113。如果他们的分析客观的话,则对各地教案都适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或何种环境使川东②

成为教案高发区或曰重灾区呢?清末革命者梧生在正仇教之非前,先分析了西方宗教传入四川的历史与现状,他指出,四川教会主要有两派,一为天主教,一为福音教,天主教先传入,据日人调查,该教在四川有信徒50万人,占全国之半数,溯厥初来之历史不过20余年,近年来福音教盛行,几与天主教抗,两派之发达可云至矣,发达不已,而反动力生焉,辛丑余栋臣首祸于大足,壬寅红灯教匪起资阳,他若荣县、犍为毁教堂,富顺赔至万金,开县承红灯教之余孽,此皆吾蜀民教构难之陈迹 [2]。虽然此处的20多年历史和50万人数字值得商榷,辛丑当为戊戌,但是,其之“发达不已,而反动力生”的结论则是正确的,台湾学者陈银昆在分析教案与传教活动的关系时也得出“传教活动愈盛,教案愈多”的结论,并以四川为“传教事业盛,反教亦夥之一例” [3]30,39。当然,川东成为教案高发区或曰重灾区是合力因素所致――目前还没有其他学者关注这个问题,教会发达之影响或刺激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一、教会发达之一般情形

公元“一千六百四十年间,有耶酥会士利类思司铎首先入川”[4]1。1702年,四位欧洲传教士穆天尺、毕天祥、白日升和梁弘仁入川,“在重庆遇见教友十余人”[4]66,在华光楼“建有圣堂” [4]70。1724年,清朝禁教后,到18世纪末,全国天主教徒减少1/3以上。然而,在四川,尤其在18世纪下半叶,教务却呈现出蓬勃生机,1750年至1800年,教徒增长10倍 [5]108。1756年,全省只有约4 000教徒,1792年,增至25 000人,1801年40 000人,1835年或1840年60 000人 [6]173-174,183。1840年代,哈克在旅行中发现,四川比其他任何地方的教务都发达,并能在有一定社会地位者中发展信徒 [6]239。

进入近代以后,四川教务持续繁荣。陈银昆依据《教务杂志》的统计,认为1866年全国共有天主教徒363 580人,其中江南73 000人,占20. 08%,居第1位,四川68 000人,占18.70%,居第2位[3]38,53。然而,由于江南包括江苏与安徽两省,所以,应该还是四川居第1位。1874-1875年,江南教徒增至88 869人,而1870年四川已有80 000人。1866-1867年,江南有42位欧洲传教士,14位中国传教士,而1870年四川有44位外国传教士,66位中国传教士 [6]318-319,327。直到1900年,江苏教徒增至113 621人,居第1位,四川99 123人,居第2位 [7]20-22,四川仅比江苏少14 498人。就是到1911年,直隶(包括蒙古一部分)教徒360 460人,居第一位,江苏160 280人,居第2位,四川118 724人,仍居第3位 [6]537。所以,从18世纪中叶起,四川还兼管云南、贵州以及传教事务,直到1840年云南独立,1846年贵州独立,经第二次鸦片战争,四川本身也分为川西北、川东和川南三个教区。

四川各教区的情况,以1907年为例,川西北有人口25 000 000人,川东15 000 000人,川南20 000 000人,而外籍传教士,川西北38人,川东47人,川南45人;中国传教士,川西北45人,川东41人,川南13人;教导员,川西北60人,川东191人,川南100人;学校,川西北337个,川东275个,川南250个;学生,川西北4 675人,川东4 330人,川南5 000人,孤老院收容人数,川西北132人,川东225人,川南620人;医院,川西北1所,川东4所,川南5所;诊所,川西北46个,川东136个,川南95个;信徒,川西北40 000人,川东51 861人,川南26 000人;慕道者,川西北8 673人,川东17 000人,川南5 000人吕实强据Rev. Bertram Wolferstan, The Catholic Church in China, London,1919整理,吕实强《晚清时期基督教在四川省的传教活动及川人的反应(一八六0-一九一一)》,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四编《教案与反西教》,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81-282页。

。很显然,川东教务更为发达,特别是信徒与慕道者人数远高于川南,如果考虑总人口因素的话,也远远高于川西北,而“教徒人数当为福音工作之成果,最足以代表传教活动与教案之相关性” [3]29-30。成都将军崇实和四川总督吴棠也认为,“川东所属各州县,教民最多,与地方相洽者绝少” [8]1112。

1866年,英国传教士杨格菲游历四川时就表示,重庆的人口与商业稍逊于汉口,但风光更美,为天主教在四川的牢固据点之一,据说有三四千教徒,我们必须重视四川,希望我们能成为基督教在重庆的第一个教会,我本人能成第一个传教士转引自吕实强《晚清时期基督教在四川省的传教活动及川人的反应》,《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四编《教案与反西教》第284页。

。到义和团运动爆发前夕,全国共有更正教教徒95 943人,四川1 094人,居第十一位 [9]316-323,重庆地位特殊。1877年,内地会的麦嘉底在重庆建立了更正教在四川的第一个布道点,1882年,成立美国美以美会。1890年,英国公谊会也相继在重庆开教,美以美会并以重庆为其华西宣教之中心。而1881年,更正教方传入成都。1899年1月,置余栋臣第二次起义冲击于不顾,华西各差会在重庆召开大会,通过成立华西差会顾问部等重要议案,此后,重庆与成都都成为公共传教区。

二、教会领袖颟顸

中国最早研究教案史的学者王文杰在总结四川和贵州民教仇恨特别深的原因时就认为,“川东主教范若瑟,贵州主教胡缚理之倔躁,勒索苛求,亦为川黔多事及民教失和之一因” [10]73。陈银昆也指出,政治腐败虽系全国共有之现象,然亦呈地区差异,某些地方不断发生教案,除显示该地区民教关系紧张外,也说明导致教案或有利反教的因素一直无法消除,如四川教士范若瑟、贵州教士胡缚理、直隶教士徐博理等人行为嚣张,袒教凌民,时常引发民教冲突 [3]128。法国学者卫青心的分析更是入情入理,“某些传教区负责人之类的人物,他们一方面觉得自己身居要职,有一定的声望;另一方面,他们距罗马万里之遥,很难互通音讯,加上没有一个集中的最高权力机构领导,因此,他们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他们行使的是一种绝对和独裁的权力,既无人监督,又无人限制。他们这种过分的世俗贪婪心理极为严重,实际上已经使他们这些高级神职人员忘记了法律,忘记了基督教最起码的仁爱。例如,四川天主教传教区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以汉名范若瑟闻名中国的德弗莱什,他曾率领一些武装的所谓教徒同官绅和平民百姓进行了长达20年之久的斗争”[11]708。

范若瑟,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教士,1838年来到中国,1840年来到四川,1856年出任第一任川东主教,1878年返回欧洲,四川官员,甚至其同行和法国外交官都对其颇有微词。事实上,1863年重庆教案、1865年酉阳教案、1868年酉阳教案、1873年黔江教案和1876年江北教案等重大教案确实都是在其任内发生的,而且被认为要为教案的发生或善后的艰难负相当的责任。1863年重庆教案,即由范若瑟要求以崇因寺抵还旧堂而引起 [12]1208,案发后,他又到总理衙门“面诉壹是”,甚至以若各官吏仍置之不理,“将来恐不免衅起干戈”相威胁,“种种狡诈挟制之词,几于行同无赖” [12]1173。1865年酉阳教案,崇实指责范若瑟前案未结,而听任玛弼乐冒然前往,以致毙命,善后时不但欲取盈,而且有意施累,棘手之状难言 [12]1235,1257。1868年酉阳教案爆发后,范若瑟竟欲请崇实亲自前往,“以势压民”[8]1112,并偕覃纯卿潜往法国,逃避惩罚,甚至在结案后,又赴总理衙门“翻控” [13]910。1873年黔江教案,成都将军魁玉指责范若瑟“自法国回川后,凶焰愈张,日思构衅”,对该教未能行于黔江“心甚衔之”,遂遽然派人前往,地方官又不克防范,“祸患之萌,实由于此” [13]978,950-951,并称“范若瑟为川中巨蠹,既未能锄而去之,惟有暗予提防,明加笼络,冀可及时完案”,“此案能否速结,全凭范主教一心为转移” [13]979,986。1876年江北教案,“范若瑟之意专在要钱,而团民之意则惟恐一次出钱,下便为例” [13]1179,以至四川大吏和总理衙门都把驱逐范若瑟视为结案的关键。

如果说这些来自四川官员的说法难免夹杂着夸大与不实之词,那么,再看看法国外交官对此人的印象。1871年8月,法国驻中国公使馆代办罗淑亚给国内的一份报告称:“如果不是范若瑟不分良莠地在四川接受民人入教,公共秩序不会受到骚扰。这位主教就指望这些人到处敲诈勒索,依靠他们大发横财。例如中江教堂一案,他索赔银钱15 000两,在酉阳玛弼乐被暗杀后,他们又索银80 000两。于是,为了达到发财的目的,各地教徒都纷纷效仿他,并且在他的怂恿下,给我们招惹了不少的麻烦”。法国公使馆参赞赫捷德在议结黔江教案后报告法国外交部长德卡兹:“关于四川宗座代牧区问题,只有范若瑟主教大人老老实实放下武器,四川的斗争才能结束。这不仅是法国人的看法,也是其他省份传教士的看法,然而,这一天什么时候才能到来呀?(阁下,请恕我直言)或许只有范若瑟主教回法国或死去,这一天才能到来。”这样,当四川官员和总理衙门决心驱逐范若瑟出境时,“巴黎毫不犹豫地根据圣庭的态度,答应彻底满足北京提出的要求”。然而,范若瑟还想继续赖在四川,赖在中国,对此,法国公使白罗呢在信中毫不客气地告诉他:“主教大人,看来不会有人能对大人的热情、品行和能力做出公正的评价。不过,恕我直言,因为大人的活动有时超出了目标范围,所以引起了整个中国政府的反对。自从您将动身的消息传出以来,各界人士都表示赞成,并且把您动身去欧洲看作是和平时代的开端。从您的教区的利益及天主教传教的整体利益看,假如您在这种形势下仍坚持留在四川,这能说是策略之举吗?”[11]708-711

彭若瑟也是一个典型。他也是法国传教士,从1882年起,到大足龙水镇传教,1886年大足教案、1888年大足教案以及余栋臣第一次起义都与其脱不了干系。1891年4月,总理衙门照会法国公使林椿,就谈到川省官员认为,天主教以劝人行善为本,教士如能恪守劝人道理,遵守中国法度,则教民与平民何至动辄构衅,教士彭若瑟在大足龙水传教最久,自光绪十二年至今,五年间该镇教堂三次被毁,反求诸己,岂非无因,遂以范若瑟例,要求法国也能将彭若瑟“即行撤回,免致再生事端” [14]1482-1483。

与范若瑟、彭若瑟相反的例子是川西北主教洪广化。洪广化也是巴黎外方传教会教士,1860年入川,从1861年起任川西北主教,直至1891年逝世。崇实即把范若瑟与之比较,他说,“范若瑟在川东,即不能如洪广化专以传教为事,未免遇事生风,且每致信该国公使,辄以危词耸听,竟欲钳制官民”,而且每以寻常词讼,只要事关教民,即藉口刁难拖累这句话是在吕实强的论文中看到的,见《晚清时期基督教在四川省的传教活动及川人的反应》,《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四编《教案与反西教》,第304页,但是,并未能按其注释“教务档四川教务,同治四年十月二十日总署收成都将军崇实文”找到原文。

。丁宝桢出任川督后,范若瑟与洪广化一同拜访,丁宝桢在指责范若瑟的同时,而云“若洪主教亦在川省传教,何以别无他议,可见教案不尽由平民滋事也” [13]1218。魁玉甚至请洪广化帮助解决1873年黔江教案 [13]984-985。这也难怪,洪广化任主教期间,川西北虽然也发生过一些教案――有些还是受了川东教案的影响,但是,从未发生重大教案。

三、法国保教态度强硬

台湾学者王树槐考察江苏教案就发现,教案与传教方法、教士对教民的态度以及其祖国对教士的态度有关。法国对教士与教民采取严格的保护态度,助长了教士与教民的气焰,加深了民教不和,美国对教士的态度开明,几无教案 [15]240-241。可是,台湾学者林文慧考察福建教案时却发现,在近代教案史上恶名昭彰的法国,在福建并不似通常所形容之“大张挞伐”,以武力护教,即使领事刁难,公使并不强硬。何以如此呢?此或因福建为基督教大本营,非天主教势力所在 [16]219-220。而在四川,法国的态度又非常强硬。盖因四川在18世纪就是巴黎外方传教会在中国主要胜利的一个据点,直到1890年代,四川的天主教徒似乎仍等于甚至超过巴黎外方传教会所控制的其他各省天主教徒之和 [6]32。兼以四川在甘肃的边境扩大到沙漠以前一直是最大和物产最丰富的一个省,“本身就是一个王国” [17]108、111。所以,法国的态度自然很不一般,动辄公使出面,动辄以武力威胁,尽管美国学者赖德烈认为法国当局不能在一个如此遥远的地区充分行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武力之畏惧的保护权 [6]327。

1863年重庆教案,法国公使柏尔德密陪同范若瑟到总理衙门“面诉”[12]1173。1865年酉阳教案,玛弼乐遇害后,法国临时代办伯洛内照会总理衙门“毋复稍延,特将此案严肃办结”,并要求总理衙门咨行四川官员,在其驻汉口领事就近办理此案时“以礼接待” [12]1220,1230。1868年酉阳教案,法国公使罗淑亚先提出四项要求,限期结案,接着又提出五项要求要挟,包括钦派大员办理此案,调四川总督吴棠“进京审问” [8]1086,1092。1873年黔江教案,法国公使热福理直指县令“桂衢亨主谋”,局绅同谋,并敦促总理衙门“函致各省大宪,饬令地方官平日先事预防,免致有川省等事”,署公使罗淑亚又迫使总理衙门允许参赞赫捷德入川查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963页;《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1册,1975年版,第65页;《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2册,第1039页。

。1876年江北教案,法国公使白罗呢照会附送法国传教士常保禄诉状、被害教民姓名和被告人姓名以及范若瑟奏疏,声称“若不认真根究,诚恐别滋重案”。同年涪州教案,又函送教民赵泰顺诉状、教民受害清册以及范若瑟奏疏,以便总理衙门“明白川东情形” [13]1133,1191。1886年重庆教案,法国署公使恺自迩以“我国人民无故遭此一番扰害”,要求速饬地方官“迅即持平秉公完结”,法国公使恭思当指责“地方官竟将罗元义非法敲打甚重” [18]932,982。余栋臣第一次起义,法国署公使林椿除面递法国传教士彭若瑟报告,又照会“将匪等严为处治,以惩其残忍之心” [14]1455-1458。余栋臣第二次起义,法国公使毕盛两次到总理衙门称,“余蛮子事,总须兵力收功,若不用兵,断难了结”。法国外交部外交文书中仅华芳济被劫持案的文件即有19件,其中,法国驻重庆领事哈士、法国驻上海总领事白藻泰致法国外交部长德尔卡塞各1件,德尔卡塞致哈士2件,其余都是毕盛与德尔卡塞往来函件《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2册,1980年版,第1288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末教案》第4册,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21页。

。此外,柏尔德密在交涉1865年酉阳教案时也提及1864年彭水教案,法国副使艾嘉略也对1861年涪州、长寿等教案提出交涉 [12]1131-1132。

非但如此,1865年酉阳教案,伯洛内照会裸地宣称:“数日前本国来文,嘱本大臣告知贵亲王,宜时记念前此西洋各国到中国用兵,皆因此等事端启衅,如将来再有此事,则本国仍用前法” [12]1220。1868年酉阳教案,罗淑亚突然闯进总理衙门,“声色俱厉,声言如不照四条办理,不日要回本国,一切俱由该国水师提督,自行主张,言罢悻悻而去”,后来,又以酉阳、遵义两案未结,罗列湖北、山西、河南以及广东未结各案,威胁“会同该国提督,携带兵船”,前赴江西、湖北和四川等处《教务教案档》第2辑第2册,1974年版,第1095页;《教务教案档》第2辑第1册,1974年版,第22页。

。1876年江北教案,白罗呢照会总理衙门,望“转知四川大吏,令其明白,此案若起,四川大吏应明晓咸丰十年之和约,此宗责任非轻,况且贵国执政之责任亦非轻,谁能当此重咎” [13]1127。余栋臣第二次起义,德尔卡塞告诉哈士,“我与海军部长和共和国驻北京公使进行了协商,以确保您的安全以及侨民的安全” [19]18。这就难怪梧生“正告蜀人曰:仇教者非排外也,实揖外人而进之也” [2]。参考文献:

[1]COHEN P.China and Christianity,the missionary movement and the growth of Chinese antiforeignism(1860-1870) [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

[2]梧生.排外与仇教[J].四川,1907(1).

[3]陈银昆.清季民教冲突的量化分析[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

[4]古洛东.圣教入川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5]罗伯特・安特蒙.18世纪四川的中国籍天主教神职人员[M]//林治平.基督教在中国本色化.台北: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6]KENNETH.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M]. NewYork,The Macmillan Conpany,1929.

[7]李刚己.李刚己先生遗集[R].卷三.

[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教务教案档(第2辑第2册)[R].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

[9]BROOMHALL M. Martyred missionaries of the China inland mission with a record of the perils and sufferings of some who eescaped[M].London:1901.

[10]王文杰.中国近世史上的教案[M].福州: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会,1947.

[11]卫青心.法国对华传教政策(下册)[M].黄庆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2]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教务教案档(第1辑第3册)[R].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

[1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2册)[R],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

[1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教务教案档(第5辑第3册)[R].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

[15]王树槐.清季江苏省的教案//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四编教案与反西教[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

[16]林文慧.清季福建教案论述//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四编教案与反西教[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

[17]卫三畏.中国总论(上)[M].陈俱,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教务教案档(第4辑第2册)[R].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

[1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清末教案(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0.

The Stimulation of Development of Churches to the Missionary Cases

in Eastern Sichuan

LI Chonghua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Academy of Social and Sciences of Chongqing, Chongqing 400020, P. R. China)

Abstract:

江南教案范文4

关键词:高等音乐教师教育锡剧江南音乐文化

        2004 年12 月, 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的通知》,由此展开了高等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探索和发展新的一页,方案中的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其中地方学校课程是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的课程。为此,笔者以锡剧为例,来探讨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中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构的必要性,以便引起更多高等音乐教育者的充分重视。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背景对地方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呼唤

        21 世纪, 是多元音乐教育共存的时代,这对中国音乐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形成了新的倾向。与教育形势相适应,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2003 年颁布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这两个《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①

        已成为音乐教育中的主要理念之一。同时,“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② 

        高等音乐教师教育(原为高师音乐教育)一贯的培养目标是以“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为了培养与义务音乐教育阶段和高中音乐教育阶段相适应的音乐师资,教育部在2004年12月正式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其中地方和学校课程是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的课程。

        江南地区作为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在这一区域的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中建构江南音乐文化课程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而江南地区的不同城镇和区域,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音乐文化,如江苏无锡的锡剧,苏州的昆曲、评弹;浙江宁波的甬剧、湖州的湖剧,上海的沪剧等。

        锡剧作为江南音乐文化的一个部分,在其发源地—无锡的江南大学中纳入其高等音乐教师教育地方音乐文化的课程开发和建构中去, 是切实可行的。一方面,锡剧艺术起源、形成于无锡,有着其丰厚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 多元文化主义的渗透, 教育理念的更新, 锡剧作为地方文化传承的载体,走进当地高校音乐课堂已非难事。

        二、锡剧中丰富的江南文化营养是不可忽视的艺术教育资源

        (一)锡剧成形与发展的地域优势

        锡剧,是一个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戏曲剧种。锡剧从一种自娱自乐的说唱形式开始,经历了滩簧阶段和常锡文戏阶段,在说唱小戏的基础上发展成大戏,在这个过程中,与它所处的地域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一方面, 锡剧的主要发源地—无锡,地处江苏省东南部,西倚惠山,南临太湖,南北京杭大运河纵贯;京沪铁路横穿东西,交通便利,商业繁盛。这使得无锡四乡民间小调能够流向城市市场, 进而摆脱简陋、粗糙的自唱自娱阶段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另一方面,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社会文化娱乐需求较大的城市,是小戏发展为大戏所必须的物质文化环境。辛亥革命前后,无锡、常州的滩簧先后进入上海, 得到了现代大都市文明的滋养, 不久逐渐合班演出。锡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它博采京剧、文明戏、电影、昆曲等众长,融为己用。如锡剧的曲调中吸收了苏滩中的“迷魂调”、申滩中的“三角板”等板式。从剧目上来讲,从宝卷和弹词中引进了《珍珠塔》、《玉蜻蜓》等,从徽班中吸收了《琵琶记》和《潘金莲》,自武林班中引进了《荆钗记》、《白兔记》等,从京剧中移植了《贩马记》、《秦香莲》等,还搬演了文明戏中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张汶祥刺马》等。表演方面, 滩簧演员纷纷向京剧演员学戏, 这些使得锡剧的曲调形式、剧目戏本、表演程式更趋完善和丰富,从内容到形式,从题材到化妆,都已不再是农民小戏了, 其发展势头逐渐超过了苏剧、甬剧、湖剧等滩簧戏。解放后,随着锡剧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逐渐成为华东地区仅次于越剧和黄梅戏的一大地方剧种。

        (二) 锡剧的语言基础———吴方言(江南话)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一种语言的变体,是“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 ”③

江南教案范文5

【关键词】高等音乐教师教育锡剧江南音乐文化

        2004 年12 月, 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的通知》,由此展开了高等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探索和发展新的一页,方案中的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其中地方学校课程是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的课程。为此,笔者以锡剧为例,来探讨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中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构的必要性,以便引起更多高等音乐教育者的充分重视。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背景对地方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呼唤

        21 世纪, 是多元音乐教育共存的时代,这对中国音乐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形成了新的倾向。与教育形势相适应,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2003 年颁布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这两个《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①

        已成为音乐教育中的主要理念之一。同时,“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② 

        高等音乐教师教育(原为高师音乐教育)一贯的培养目标是以“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为了培养与义务音乐教育阶段和高中音乐教育阶段相适应的音乐师资,教育部在2004年12月正式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其中地方和学校课程是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的课程。

        江南地区作为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在这一区域的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中建构江南音乐文化课程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而江南地区的不同城镇和区域,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音乐文化,如江苏无锡的锡剧,苏州的昆曲、评弹;浙江宁波的甬剧、湖州的湖剧,上海的沪剧等。

        锡剧作为江南音乐文化的一个部分,在其发源地—无锡的江南大学中纳入其高等音乐教师教育地方音乐文化的课程开发和建构中去, 是切实可行的。一方面,锡剧艺术起源、形成于无锡,有着其丰厚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 多元文化主义的渗透, 教育理念的更新, 锡剧作为地方文化传承的载体,走进当地高校音乐课堂已非难事。

        二、锡剧中丰富的江南文化营养是不可忽视的艺术教育资源

        (一)锡剧成形与发展的地域优势

        锡剧,是一个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戏曲剧种。锡剧从一种自娱自乐的说唱形式开始,经历了滩簧阶段和常锡文戏阶段,在说唱小戏的基础上发展成大戏,在这个过程中,与它所处的地域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一方面, 锡剧的主要发源地—无锡,地处江苏省东南部,西倚惠山,南临太湖,南北京杭大运河纵贯;京沪铁路横穿东西,交通便利,商业繁盛。这使得无锡四乡民间小调能够流向城市市场, 进而摆脱简陋、粗糙的自唱自娱阶段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另一方面,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社会文化娱乐需求较大的城市,是小戏发展为大戏所必须的物质文化环境。辛亥革命前后,无锡、常州的滩簧先后进入上海, 得到了现代大都市文明的滋养, 不久逐渐合班演出。锡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它博采京剧、文明戏、电影、昆曲等众长,融为己用。如锡剧的曲调中吸收了苏滩中的“迷魂调”、申滩中的“三角板”等板式。从剧目上来讲,从宝卷和弹词中引进了《珍珠塔》、《玉蜻蜓》等,从徽班中吸收了《琵琶记》和《潘金莲》,自武林班中引进了《荆钗记》、《白兔记》等,从京剧中移植了《贩马记》、《秦香莲》等,还搬演了文明戏中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张汶祥刺马》等。表演方面, 滩簧演员纷纷向京剧演员学戏, 这些使得锡剧的曲调形式、剧目戏本、表演程式更趋完善和丰富,从内容到形式,从题材到化妆,都已不再是农民小戏了, 其发展势头逐渐超过了苏剧、甬剧、湖剧等滩簧戏。解放后,随着锡剧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逐渐成为华东地区仅次于越剧和黄梅戏的一大地方剧种。

        (二) 锡剧的语言基础———吴方言(江南话)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一种语言的变体,是“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 ”③

        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戏曲的生命力就在于使用方言,多样的的方言造就了丰富的地方戏曲声腔。

        锡剧,是用无锡地方方言演唱的戏曲艺术,有着浓郁的江南特色。无锡方言的语言基础是吴方言。吴方言在古代称为吴音,近代以来的白话中称为江浙话或江南话。“吴侬软语”,是对吴方言的一个昵称。吴方言一向有“软、糯、甜、媚”之称,说起来婉转动听,一波三折。婉转柔和的吴语使锡剧里的音腔常呈微波荡漾之势。锡剧以自身特有的语言魅力和音乐魅力展现着江南文化的诗情与柔美。

        (三) 锡剧中江南民间音乐的集中体现

        1、锡剧的声腔

        锡剧,是在坐唱滩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滩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发端于古老的吴歌,经过民间的演唱流变衍化,一代代民间艺人的加工提高和对姐妹艺术的借鉴融合,逐渐形成锡剧的雏形,它最早出现在无锡东乡杨尖严加桥一带。据徐珂所编《清稗类抄》的记载,清代的弹簧演唱是“集同业者五六人,或六七人,分生、旦、净、丑脚色,唯不加化妆,素衣,围坐一席,用弦子、琵琶、胡琴、鼓、板,所唱亦戏文, 唯另编七字句,每本五六出,歌白并作, 间以谐谑。……江浙间最多,有苏滩、沪滩、杭滩、宁波滩之别。”④ 

        2、锡剧的曲调

        锡剧曲调富有江南水乡特色,旋律华丽优美,婉转流畅。

        锡剧有三个基本曲调:簧调、大陆调和玲玲调。这三个调的曲式都是上、下句结构,上句称为“起板”,下句称作“落板”, 在两者之间可以插进旋律简单、近似朗诵的“清板”。

        簧调是锡剧最基本的,也是最古老的腔调。簧调“源出江南长篇叙事山歌, 吸收溶化‘说因果’及苏州弹词等民间音调而成。”⑤

        簧调包括老簧调、簧调慢板、反弓老旦调、中急板、长三腔等多种不同板式的唱腔。簧调感情奔放,旋律丰富,节奏朴素欢快,是一种带有叙事、叙情的曲调。

        3、锡剧的演唱特点

        每一种艺术都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同时也是这种文化的表达。江南地区人烟稠密,山清水秀,风光明丽,影响到戏曲艺术上,表现为缠绵婉转,秀美细腻。在锡剧不同流派的唱腔中,既体现了各自不同的唱腔与风格,也集中体现了江南戏曲特有的婉转清丽。

        旦角中的姚派(姚澄)唱腔音色圆润清脆、咬字准确清晰、运腔委婉多姿, 善于吸收民间小调及兄弟剧种的曲调; 沈派(沈佩华)唱腔运用轻微的“颤音” 来装饰旋律, 真假音结合抒情而轻柔, 犹如小桥流水。锡剧旦行中影响最大的是“梅派”(梅兰珍),她的演唱委婉圆润、音色甜嫩,俏丽明快,富江南水乡灵秀之美。

        锡剧中各流派的婉转演唱中,充分展示了美丽、诗意的江南文化特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 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锡剧生长植根在农村,和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朴实的感情、生动的语言、浓厚的乡土色彩。锡剧体现了江南地区人民群众所特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锡剧自觉不自觉地承担了地方音乐文化宣传的载体。

注释: 

①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年, 第3 页

②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年, 第21 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8 年,第302 页

④徐珂:《清稗类抄》第三十六“音乐卷” 

⑤江苏省锡剧艺术研究会编: 《锡剧小戏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年, 第3 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年, 第3 页,第21 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8 年,第302 页

[3] 徐珂:《清稗类抄》第三十六“音乐卷” 

江南教案范文6

杨大林受贿案的线索,是云南省江川县检察院早在2002年就掌握的。当时,该院一名侦查员在与同学闲谈中了解到,江川县教育系统正在搞一个标的近800万元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工程,奇怪的是,这个工程不让本地人干而让外地人干,而且购买电脑的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据透露,按当时的“行规”,承包工程的承包方至少要返回5%的回扣给发包方。凭着职业的敏感,这位侦查员意识到,其中可能存在着经济犯罪问题。于是检察官们进行了秘密调查,得知这个工程是由教师集资的,江川县所有的中学和中心小学都在搞,而工程发包、签订合同都是由县教委统一安排的。经分析,教育局局长杨大林可能存在受贿嫌疑,但由于查案的时机不成熟,线索暂时被搁置了下来。

2004年2月,江川县检察院普光照检察长从玉溪市“两会”上了解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近几年教育系统乱收费等问题颇有微词,要求查办教育系统经济问题的呼声很高。带着“两会”代表和委员的嘱托,普检察长回来以后就召集职务犯罪侦查局负责人对两年前搁置下来的案件线索进行了认真分析:教育局局长杨大林已经退休,教育系统网络教室工程已经完工,初查阶段尚未暴露的问题已逐渐暴露出来,各方因素表明,查处江川县教育系统经济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初战告捷

侦查员们决定从寻找行贿人入手打开突破口。

有两个行贿人对本案的突破起着关键性作用,一是昆明某科技电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某,二是重庆某电子有限公司经理彭某。侦查员决定把张某作为突破口。

检察官们经过多方联系,得知张某正在华宁县青龙镇中心小学搞网络工程。侦查人员立即赶到当地将张某带到院里调查,检察官们通过耐心的教育,张某的防线很快就被攻破了,承认送过手提电脑、兰花等物给了杨大林,但她又说,那些东西都是她丈夫杨斌送的,行贿事实是否存在要问她丈夫才知道。

恰巧,杨斌这时到江川县检察院来找他的妻子,侦查人员立即将他控制,杨斌很快就供述了他在承建江川县中小学多媒体网络教室工程中送给杨大林4万元和一部手提电脑的事实。

2004年2月28日,杨大林被“请”进了检察院。杨大林到案后先是振振有词地表白自己如何清白,接着大讲特讲自己的政绩,对自己的犯罪问题避而不谈。

然而,在强大的政策攻势及铁的证据面前,杨大林的心理防线终于崩溃,除了承认自己在江川县中小学网络工程建设中收受过张某夫妇送的钱物外,还交代了在全县中小学添置图书时,收受过北京某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长沙分公司教图部经理陈超、重庆市某电子有限公司彭某的贿赂。

艰难取证

在杨大林供述了犯罪事实之后,侦查工作却陷入了困境:北京某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长沙分公司教图部经理陈超向杨大林行贿最多,但他的公司已经注销,他本人也去向不明,取证成了问题。

尽管如此,侦查员们依然下定了不到长城非好汉,找不到陈超不罢休的决心。他们一方面向玉溪市检察院汇报,请求启动大案要案指挥中心,一方面通过市院向云南省院汇报,由省院与湖南省检察院大案要案指挥中心联系,请对方协助查找。同时,为了不贻误战机立即赶到了陈超公司所在地湖南长沙市。但陈超的公司确已注销。他们就到当地派出所查找暂住人口登记,也没有得到任何线索。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检察官用手机拨打北京总公司的电话,一个多小时过去了,那边一直占线。正当他们一筹莫展之时,手机骤然响起,北京总公司的业务员主动将电话打了过来。

在检察官巧妙的询问下,该业务员帮助查询了长沙分公司的有关资料:分公司已撤销,负责人回了北京,陈超老家的地址是长沙市长沙县果园镇。检察官们立即与湖南省检察院联系,在他们的协助下到湖南省公安厅查到了陈某家的户口资料,之后在湖南省两名检察官的协助下,找到了陈超的家。但其家人说陈超已两年多没回家。

线索再次中断。这时,检察官们了解到陈超的姐姐在长沙县果园镇信用社工作,侦查人员便以陈超公司同事的名义去了解情况,一位知情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陈超在云南。在返回云南之前,他们又到当地派出所了解情况,据一位民警回忆,2004年春节,陈超开着一辆乳白色的波罗轿车回家过年,与一辆摩托车相撞,但未向有关部门报案,而是自己私了,关于车的信息也无从查找。

检察官们于3月21日返回了云南江川。第二天,凭着陈超开着的那辆车是乳白色的波罗轿车这一信息,侦查人员到当地交警部门查询,结果陈超的身份证号码、住址、联系电话都一一对上了号。这让检察官们感到非常振奋,连日来旅途的奔波和劳累一扫而光。他们马上赶到昆明布控,在一个住宅小区找到了陈超,并将陈超带到江川。经过两天两夜的艰苦交锋,陈超交代了在联系征订图书业务中向杨大林行贿的犯罪事实。

在突破陈超之后,检察官们又乘胜追击,查找到了彭某等其他几名行贿人,收集了大量的证据。

上一篇小草教案

下一篇迷宫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