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宫教案范例6篇

迷宫教案

迷宫教案范文1

【摘 要】遵循“尚德”教育的理念,发展“苏式”教育的特色,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并结合“思维导图”的拓展途径,促使化学教育充满文化氛围和探究气息,在知识构建的同时获取能力提升。

关键词 化学教学;知识网络;应用信息;应用水平

一、正确呈现酸碱盐的知识网络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玩“游戏”,走“迷宫”,理解主题信息。

案例1:酸迷宫。

活动:帮助盐酸“先生”躲避“吃人的野兽”,安全走出酸“迷宫”。

规则:屏幕下方的数字按钮, 分别代表12种物质,如果盐酸能够从这里经过,点击对应的数字按钮。

学生:根据盐酸的化学性质,分析并选择合理的“逃生”路线,然后完成对应的反应方程式。

思考:如果盐酸“先生”不小心进入“迷宫”,是否可以再次“逃生”?

提问:为什么盐酸和硫酸都选择了相同的“逃生”路线?

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盐酸和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以及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案例2:碱“迷宫”。

活动:氢氧化钠“太太”闯入了另一个碱“迷宫”,其中的“逃生”路线有好几条,但有一条路线是完全行不通的,请将其找出来。

学生:根据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分析并选择合理的“逃生”路线,然后完成对应的反应方程式。

思考:如果换成氢氧化钙“太太”,进入“迷宫”,“逃生”的路线是否相同?

提问:为什么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选择了相同的“逃生”路线?

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以及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教师:展示“酸碱化学性质”的思维导图。

学生:进一步理会“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科学思想。

说明:“迷宫”设计,旨在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机制,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提炼,做到处在“迷宫”而保持清醒,走出“迷宫”而感受成功。

二、正确分析中和反应的应用信息

说明:让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中和反应”的微观过程,有助于理解酸和碱最本质、最核心的知识内容。也就是说,酸的性质实质上是氢离子的性质,碱的性质实质上是氢氧根离子的性质,即酸与碱的反应就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反应:H++OH-=H2O。

案例3:NaOH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验证反应①,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NaOH液中,溶液变成 色。

(2)依据反应②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用微观示意图(图2)说明反应③的发生,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从该图看出,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微粒有。

(4)为验证反应④能够发生,你选择的物质是。

A.Na2CO3 B.HClC.CuSO4D.NaCl

说明:上述案例通过中和反应,进一步整合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有利于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也有利于提升思维能力。

三、正确使用课本资源提升应用水平

案例4:观察下列图片,说明其中体现了酸碱的哪一些性质?

学生:看图说话,交流小结。

说明:教材中的插图往往蕴含丰富的化学知识,通过串联组合传递相关信息比较准确,还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给出单元知识的思维导图。

学生:课后将盐的知识纳入上述“思维导图”中,进一步构建酸碱盐的知识网络。

足够的备课活动,必然会刺激授课人的思维细胞,如果不经过反复的提炼和修正,精品课堂其实不可能产生,虽然存在随机发挥的可能性,但缺乏成功的必然性。把备课的功夫做足,才有可能体验其中的味道,课堂的驾驭自然会水到渠成,享受成功的喜悦当然可以期待。

如果遵循“尚德”教育的理念,发展“苏式”教育的特色,那么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并结合“思维导图”的拓展途径,促使化学教育充满文化氛围和探究气息,在知识构建的同时获取能力提升仍然是比较好的线路。

参考文献

[1]侯志明.让化学课堂更有“化学味”[A].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3:1

迷宫教案范文2

一、“迷宫现象”的归因分析

我对本班学生做了访谈调查,从中发现学生答题“迷宫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很多,现对其中几个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1.思维定势。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受到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只要遇到相似的题目,就会不假思索去套用原来的方法解决问题。

错题再现:8千克增加千克是(11.2)千克。

错因分析:分数乘法应用中常用关系式是“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所对应的量”,学生掌握这个思路后,经常把数量当作分率。这题中学生就是把“千克”当成了分率“”,列式为8+8×,造成错误。

2.举一不反三。

数学学习中的举一反三是指学生在解决一道数学问题后,可以把本题中的解题思路科学地运用到解决其他问题当中去。在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缺少举一反三的思维,题目只要变换一下,就会卡壳、出错。

错题再现:(能简算的要简算)×15-=-=10

错因分析:这题其实就是形如a×c±b×c中当b=1时的变形。这样的式子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但是变形后,学生就看不出能用乘法分配律简算了。

3.思维肤浅。

思维肤浅是指思考问题时只停留于表面现象,不做深入思考。学生总是满足于对知识的一知半解,思考问题时局限于表面现象,解决问题时盲目答题。

错题再现: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4厘米,长与宽的比是2︰1。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错解:24÷(2+1)×2=16(厘米)

24÷(2+1)×1=8(厘米)

16×8=128(平方厘米)

错因分析:从错解中看出学生把“24厘米”当成了“2︰1”这个比的总数量,这是学生对按比例分配问题一知半解的具体表现。

4.思路混乱。

思路混乱主要是因为对学过的知识没有掌握其本质特征,理解不透,造成对知识的似懂非懂,导致答题时思路混乱。

错题再现:鞋码与脚长(单位:厘米)可用公式“脚长×2-10=鞋码”换算。陈扬爸爸穿43码鞋,他的脚多少厘米?

43÷2+10=31.5(厘米)或43-10×2=66(厘米)

错因分析:学生喜欢用算术方法答题,这题是已知鞋码求脚长,很多学生不会用“脚长×2-10=鞋码”的算术方法求出脚长而造成思路混乱。

二、“迷宫现象”的解决策略

1.采用对比,梳理顺序——走出思维定势的“迷宫”。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各种认识和各种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对比练习,帮助学生明辨不同之处,正确答题,走出思维定势的“迷宫”。

典型例题:÷(+)=×+×=+=。

这题和(+)÷相似,超过半数的学生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学生出现因思维定势而错解的现象屡见不鲜。

有了前车之鉴,教学时,我同时出示(+)÷和÷(+)让学生计算。学生计算(+)÷后,想都不想就对÷(+)进行简算。当÷(+)这题出现两种不同答案时,我指名学生板演计算方法,再分组讨论:你认为哪个结果对?为什么?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哪题能简算,哪题不能简算吗?这样的对比、讨论、思辨,学生明白了形如(a±b)÷c的题目能简算,形如a÷(b±c)的题目不能简算,还自己总结了“括号在前的能简算,括号在后的不能简算”的结论,对两类计算题的算法也就更加清晰明了。 2.运用迁移,串联知识——走出举一不反三的“迷宫”。

学习中的迁移现象普遍存在,且应用很广。运用知识的迁移作用,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由旧知识去思考、去领会,并掌握新知识。这不仅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简单、易懂,更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学以致用。

典型例题:79×=(79+1)×= 80×= 29

这是学生经常做错,也是出错人数较多的一道题。学生答题时只考虑了要让79变化后能和80约分,于是就有了将79转化为(79+1)的想法,却没有注意到这样转化已经改变了结果的大小。根据错因,我把乘法的意义迁移到这里,引导学生思考:“79×表示多少个?”“(79+1)×表示多少个?”“把79转化成(79+1)行不行?”“为了不改变原题的大小,你认为应将79转化成什么?”这几个问题将抽象的乘法分配律转成较为具体的“几个几分之几”来理解,降低了思维的难度,学生很快理解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学得既轻松,又印象深刻。 3.画中思,渗透策略看本质——走出思维肤浅的“迷宫”。

画图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思想和策略。很多数学问题只要学生根据题意画出图再思考,可以化难为易,迎刃而解。但在实际学习中,一些学生不会画图,一些学生想不到用画图解题,导致很多问题都理解不透、似懂非懂。因此,我经常引导学生画图,培养学生的画图意识。

典型例题:一个长方体容器,长8分米,宽6分米,高5分米。这个长方体容器最多可容纳多少个边长2分米的小正方体货箱?

错解:8×6×5÷(2×2×2)= 30(个)

学生认为在容器里装正方体,就是看容器的容积能包含几个小正方体的体积。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我引导学生画图并观察分析:“按照同学们的计算,容器里应该能装进30个正方体,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请大家画图来验证一下结果。”“容器最下面一层能摆多少个正方体?一共可以摆几层呢?”通过画图(如右),容器里最多能装多少个小正方体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可谓是有力的无声语言。

4.做中思,辨别模型露本质——走出思路混乱的“迷宫”。

在立体图形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我引导学生做各种实物模型,学生通过动手做与观察思考,掌握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答题时也就得心应手了。

典型例题:一个圆柱形铁皮水桶,它的底面直径和高都是4分米,做一只这样的水桶到底要多少铁皮?

错解:3.14×4×4+3.14×(4÷2)2×2=75.36(平方分米)

从错解可看出,大多数学生多算了一个底面,也就是把水桶算成是有盖的了。为了帮助学生更准确、更系统地理清知识的脉络,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各种实物的模型,如金鱼缸、水桶、油桶、通风管、水管等模型。通过做和思,学生理解了不同物体的面的个数并不相同,所以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各不相同,也体会到了“做”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迷宫教案范文3

二维码的神奇和便捷让雷切尔惊叹不已,她决定利用它好好做文章。早在农场建立之初,雷切尔就在网络注册了一个网站,将农场的一切动态都公布在里面,以此吸引更多的客户前来购买瓜果蔬菜。不过,在拉科姆市许多人拥有农场,所以雷切尔的农场并未得到太多人的关注。

雷切尔觉得,只要自己将农场网址做成二维码并把它推广出去,必定有许多客户找上门来。第一个步骤很简单,雷切尔按照杂志里教授的内容下载了一个二维码生成器,就将农场网址生成一个二维码图案了。她发愁的是:怎样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二维码?怎样确保看到二维码的人一定有兴趣到自己的农场网站看一看?

雷切尔又想到了自己新近准备筹建的农场景点。就在前不久,雷切尔发现农场附近分布了好多学校,于是她想将农场的一片空地打造成一座迷宫,吸引孩子们的到来。一边是二维码,一边是农场景点,雷切尔觉得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看她这么烦恼,丈夫辛普森说:“亲爱的,你要是不想那么忙碌,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他们同时解决。”

“同时解决?”雷切尔显然没有看出这是丈夫随口安慰她的话,竟然真的将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想,不一会雷切尔兴奋地跳了起来:“对!辛普森,我想到了,我要将迷宫打造成二维码的样子,那样,不仅孩子们有得玩,我还可以借助迷宫二维码做宣传,吸引更多的客户!”“但是,如此庞大的二维码可不可以使用呢?”辛普森提出了质疑。

“不尝试怎么知道它不能用呢?即使不能用,把它当成一座单纯的迷宫也不错!”雷切尔说。辛普森觉得妻子说的有道理,于是他也参与进妻子的伟大计划,与她详细策划“二维码迷宫”的所有细节。

在雷切尔农场里,销量最好的就是玉米,于是她和丈夫决定将玉米作为迷宫惟一的种植作物。他们先确定下迷宫的种植面积——2.8万平方米,即一块167.3米乘以167.3米的阔地。随后,他们将农场网址的二维码放大成一张一米长、一米宽的图纸,然后按照比例规划出那些需要种上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玉米方块。几天之后,一张玉米迷宫“施工图”完成了。雷切尔马不停蹄地找来许多机械能手和种植能手,在迷宫地里开垦、播种。

时间一天天过去,雷切尔的迷宫也在迅速“成长”,种有玉米的方块一天天油绿起来。两个多月之后,玉米迷宫成型了,风景十分迷人。此时恰逢暑期,许多孩子被吸引到这里。他们快乐地徜徉在这片绿色的海洋之中,不断地追逐着、探索着。

迷宫教案范文4

北京农业嘉年华,记者走进位于展区正中央的番茄迷宫,曲折弯绕的迷宫内绿藤满墙,成熟的红色饱满果实已经挂上绿油油的迷宫墙上,这个迷宫是用西红柿立体栽植技术搭建成的种植墙,到处弥漫着春日的气息。走在里面,会看见墙体上遍布着标有二维码的卡片,用手机扫描后就能看见问题,答案则藏在迷宫内的红色条幅上,每个条幅下面印着“西瓜”、“拖拉机”等不同字样,找到相应答案后,再用条幅下面的红色印章盖在游戏卡片的相应序号上,答对问题多的游客有奖励。这是一个利用科技完成的互动游戏,增强了趣味性。

红酒DIY

欣赏过各种奇瓜异果之后,再来到果果乐园的红酒欧式酒吧。这里果然别有一番风情,酒吧中间是一个圆形吧台,两边摆放着木制的红酒桶,营造出欧美小镇的氛围。法国拉帕鲁酒庄从法国空运来的各类红酒可以供游客免费品尝,同时欣赏花式调酒表演,并邀请专家现场教市民如何鉴别红酒。

现场,市民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红酒,取出一个空酒瓶,装罐优质的红酒酒浆,然后到打塞机处亲自体验红酒的打塞过程。灌完红酒后,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选红酒酒标模板,然后在电脑上拍摄个人头像,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酒标,然后贴在灌好的酒瓶上。至此,一瓶印有自己头像酒标的DIY红酒就完成了。

“长在空中”的番薯

在创意农业馆内,记者看到本应生长在土里的番薯,却长在了“空中”,数个1米高的白桶上,绿色枝蔓沿着架杆缠绕攀爬到近3米高的网格支撑架上,远远望去像一串串挂在葡萄架上的葡萄,走近后,却发现绿叶旁是五六个手掌大小的番薯“抱团”悬挂,一位游客见状竟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

迷宫教案范文5

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投入没有产出,努力没有回报,问题在哪里呢?我认为问题有两个层面的原因,一个可能是战略定位上有问题,在选择项目的时候,方向错误,如果方向选错了,那越努力也就离目标越远;另一个原因是在战术指定的时候,没有找到完成设定目标的具体方法,以至于陷入了一个我称为“挖红薯的迷宫”的迷宫里,迷失了方向,打乱了前进的步伐。我解释下“挖红薯”的意思:满山到处找红薯,非常努力到处挖,挖到一个的时候就有饭吃,挖不到的时候就挨饿,找到一个大的可以吃几年,也不确定什么时候挖得到,也没办法预测什么时候可以挖去卖,甚至到最后连最初的计划都没有了,怎么挖什么时间去挖都不明确了!完全迷失在挖红薯的迷宫里面。­我们看到有些小企业,往往坚持不到找到大红薯的时候就已经饿死了。

必须要跳出这个迷宫,跳出来也许会让当初的坚持和努力化为泡影,特别是最初那铿锵的梦想和旦旦成功的誓言落空后给幼小的心灵带来的创伤会很痛!­

坚持,还是退出这是个两难的选择!­

如果确定是进了挖红薯迷宫,还是背负着背叛的名义、忘掉已经扔下水的金钱,拍掉身上的泥土义无返顾地走出来吧!­

迷宫教案范文6

①在中国的古迹中,没有一处像故宫这样拥有显赫的位置,如同一条无用的旧闻,却仍占据着头版头条。

②对于许多从没进去过的人来说,故宫是他们想象中的天堂。在很长的时间中,只有很少数身份高贵的人才能走进它,才能目睹它的华丽与神圣。绝大多数普通人,只有蹲在故宫外的筒子河边,通过高于树梢的城堞,揣测它的细节。宫墙保守着宫廷的秘密。即使站在合适的角度上,他们也只能看到故宫上面的白云。

③我看见一片白云停在午门的正上方。红色城墙以蓝天为背景,显得格外夺目。手里攥着一张门票,我迟迟不往里走。我望着午门发呆,想象着很多年前一介平民对于故宫的想象。

④高大的午门为这种想象确定了最初的比例尺。我们仅仅根据巨人的脚印就能推知巨人的高度。由午门,我们大抵可以知道,这里的度量单位远远超出我们的日常经验。午门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院门,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供人出入,它代表着一种权威、一种信仰,甚至,一种宗教。

⑤人们为什么要建造巨大的宫殿?是与广阔的疆域形成几何上的比例关系,还是与丰富的世界构成视觉上的平衡?无疑,宫殿改变了人与自然的比例尺。即使从远处观看,宫殿依然显得威武和高大,因为与宫殿相比,那些参照物显得那么弱小。帝王站在宫墙上,会看到什么?他是否会通过空间来索取时间,观察到未来的秘密?时间的谜底是死亡。死不是瞬间的事,它永远是正在进行时。从出生那一天起,死亡的进程就开始了,每一天都在靠近那个黑色的终点。死亡以后,死还会继续进行。但是绝大多数帝王看不到这些。从宫殿中他们看到了基业的永恒。那是他们的错觉。场面宏大的宫殿迷惑了他们,他们往往迷失在自己建造的迷宫里。没有人会在几案上巴掌大的玩具迷宫里迷失。迷宫的规模越大,丢失自己的可能性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宫殿像是一个欺骗性极强的巨大的谎言。

⑥贝尔托卢奇的《末代皇帝》中,有宣统站在午门城楼上的镜头。那时的他,正沉浸在君临天下的神圣感中。显然,巨大的宫殿改变了皇帝注视世界的视角。他试图在二维的世界上获得第三维,他甚至企图获得上帝那样的全知视角,而这一切,必须借助于巨大的建筑。是宫殿,使得圣君主不再像俗众那样,只是匍伏在万物脚下的一只生灵。然而,令我怀疑的却是,那欢腾的万众,是否能看清他们领袖的身影?宫殿将他托举到最高点的同时,也将他的身影弱化为最小,这并非仅仅取决于物理的法则,更合乎哲学的辩证法。也许,这就是城楼的意义,它将一个具体的肉躯抽象为一个符号式的图腾。他是否站立在宫城之上已显得并不那么重要,即使上面站立的是一具木乃伊,万众一样会顶礼膜拜。午门的三面城墙形成一个“凹”字,刚好适合聚拢广场上的欢呼,并把它加工到悦耳的强度。

⑦注视着午门的时候,我胡思乱想。如果我有选择颜色的自由,我会给午门漆上什么颜色?是土地似的棕黄,还是天空似的瓦蓝?那样的童话色彩无疑会消解帝王的尊严。只有血的颜色,是对权力最恰当的注解。它既诠释了权力的来路,又标明了权力的价值。如果有人对宫墙所庇护的权威感到质疑。那么,请你用等量的血来交换。宫墙简单明了地注明了权力的暴力内涵。如果你不进入权力系统,宫墙只是你视线中的风景,那大跨度的直线与大弧度的曲线展现着世界上最大胆的设计;如果你对皇权发出挑战,那被残阳照亮的城墙便时刻提醒你,你所准备的勇气和牺牲是否足够。

⑧我曾见过黑色的午门。是在一个风大的夜里,我从午门外走过。天上没有星辰和月亮,午门的广场上没有路灯和行人,只有高高的城楼,寂寞地兀立着。在深蓝的夜空下,午门的剪影轮廓清晰。那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黑影,如一个黑洞,看不见里面包容的任何细节。我感到莫名的恐惧,只因那无以复加的空旷和黑暗。我不敢叫喊,我知道哪怕是轻微的呻吟和呼喊,在这里都会被惊人放大。 .

⑨我听见一个声音在说,梦想就是给我们提供恐惧的契机。

16.作者在文章为什么要写“贝尔托卢奇的《末代皇帝》中,有宣统站在午门城楼上的镜头”?(5分)

16.①承接上文结尾,用事例证明“宫殿像是一个欺骗性极强的巨大的谎言”。(2分)

②作者是在为自然引出下文对城楼与皇帝的理解议论作铺垫。(3分)

17.“我会给午门漆上什么颜色?是土地似的棕黄,还是天空似的瓦蓝?那样的童话色彩无疑会消解帝王的尊严。只有血的颜色,是对权力最恰当的注解。”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17.①运用了设问和象征的修辞手法。(2分)

②作者对比几种颜色之后,最后选择红色给午门涂漆,用红色象征故宫的帝王尊严权力和暴力血腥。整个设问强烈表达出作者对帝王至高权威的置疑和对争夺帝王的暴力的批判。(4分)

18.作者在午门外产生了哪些联想?最后得到了什么感悟?(6分)

18.①想象着很多年前一介平民对于故宫的想象;(1分)思考人们建造宏大宫殿的深层原因;(1分)(还联想到贝尔托卢奇的《末代皇帝》中宣统站在午门城楼上的镜头;(1分)又假想自己会给午门漆上象征权威与暴力的红色的油漆;(1分)最后想到自己曾见过的夜里黑色的午门(1分)。

②最后得到感悟:梦想就是给我们提供恐惧的契机。(1分)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说故宫是“一条无用的旧闻”,认为故宫已没有任何价值,没有资格拥有显赫的位置。

B.“不是瞬间的事,它永远是正在进行时。”作者认为这是不变的真理,而帝王却不明白这个,被宏大的宫殿迷惑。

C.在作者眼里宫殿城楼可以把人变成图腾,让万众顶礼膜拜,因而站在城楼上的人并不那么重要。

D.作者在第⑧段对夜里看到的午门的描绘,营造出幽静神奇的意境,让人感到万分的敬畏。

上一篇江南教案

下一篇合唱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