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救援范例6篇

地震救援

地震救援范文1

关键词:地震;救援;研究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并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会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堰塞湖等次生灾害。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8.0级特大地震发生后,受灾人口达到4571万,一场生命救援的竞赛迅速展开,全国13434名消防队特勤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从建筑坍塌废墟中成功抢救出1701名生还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当前,地震后快速、科学实施生命救援是国内外地震救援队伍面临的最突出的课题之一。

1 地震后生命救援的特点

1.1 作业环境复杂

地震发生后,建筑物垮塌严重;被埋人员的亲属,以及志愿者、救援队的人员众多;现场秩序较乱,一些被埋人员的亲属甚至出现不理智行为;同时,各类基础性的“生命工程”,如交通、电力、天然气、有(无)线通信等,遭到严重破坏;地震中随着余震不断,往往伴随着恶劣的天气,如雨、雪、雾、大风等,使救援作业环境异常复杂,增大救援难度。

1.2 救援装备需求大

地震救援过程中,不仅要用到雷达生命探测仪、音视频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搜索装备进行全方位的人员定位,还要用到起吊、挖掘、破拆、顶升和支撑救援装备,埋压深度较深时,甚至还要用到大型的吊车、重型铲车等工程挖掘机械,有些时候,必须“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各类装备,才能打开救援通道。同时,救援现场还需要大量救生类、照明类、洗消类、后勤保障类等装备。除此之外,救援人员还要结合现场实际,利用木料、砖块、预制板等材料,制作各类支撑构件。

1.3 救援持续时间长

地震中,随着被埋压人员的生命体征越来越弱,救援过程就是与时间赛跑。救援准确发现并定位被埋压人员后,在打通救援通道的工作中,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救援过程中,各类破拆类装备不宜长时间使用,其主要构件易造成损坏,加之在一些狭小空间里,空间有限,操作装备和人员施救的难度加大。以上原因致使救援效率低,救援时间长。

1.4 救援危险性大

地震生命救援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余震的威胁给救援带来困难,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几天内发生余震6000多起,而且有6.0级以上破坏性较大的余震4起,余震可能引起受损建筑物出现第二次垮塌和打通的救援通道出现塌方;二是救援人员在破拆时,若使用的装备冲击力强,引起较大震动,也可能造成新的垮塌;三是救援时一些钢筋水泥、玻璃等尖锐物品容易刺伤人员;四是救援人员连续作战,精力和体力下降时,有可能造成搬运重物时精力不集中,砸伤人员,过度劳累也可能导致人员重伤或死亡。

2 地震生命救援面临的突出问题

2.1 信息化指挥手段落后

由于当前消防部队多数时间在主要城市救援作战,单兵手持电台的配备率高,在较小、空旷的区域内通讯能力强于其他部队。但进入山区和市政通讯设施损毁的区域搜救,移动式卫星定位通讯设备普遍效果较差、远程通讯能力较弱的问题就暴露出来,部队失去联系的情况屡有发生。

2.2 技术装备配置不合理

救援过程中,由于运输条件限制,重装备数量不足,多靠轻装备作战,损耗严重,影响了攻坚和持久作战能力。同时,从装备的配备标准看,目前轻、重型地震救援队装备配备种类繁多,各不相同,给战勤保障带来了巨大压力。从装备的便携性上看,多数装备难以适应山地携行,影响了山区搜救的行军速度。

2.3 战勤保障能力欠缺

当前,全国公安消防地震救援队已全面推行了72小时自我保障,但这种保障模式受作战区域、作战时间、装备携行重量等因素影响,在长时间、跨区域和山区地震救援中常常难以实现。

3 地震生命救援采取的措施

3.1 积极搜救被困人员

搜索定位是现场救援的第一环节,应主要把握两个主要方面: 一是确认有无被埋压人员;二是使用不同搜索设备和仪器,由大致定位到精确定位,并对被埋压人员的生命体征作出判断。要想切实把握好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就必须使用人搜、犬搜、仪器搜等正确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细致的搜救。

3.2 发挥各类救援装备的最大效能

在现场救援过程中,要注重发挥装备的最大效能,要能形成整体合力。一是承重墙、承重梁、预制板等墙体或承重构件的破拆,可利用凿岩机、剪扩器、铁锤破拆;二是建筑中的钢筋、楼梯铁扶手等的破拆清障,可视情况利用钢筋速断仪、切割机、便携式万向切割器、氧气或乙炔或丙烷切割器、液压组合破拆器进行;三是可利用起重气垫、液压顶杆,撑开建筑缝隙,拓宽救援通道。

3.3 配合实施医疗辅助

接近了被困者但不能立即救出时,要及时稳定被埋压人员的情绪,根据现场不同情况,利用导管输送水分和流质食物,必要时可进行输液和输氧、止血;在人员救出后,一要防止眼睛灼伤;二要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对救出人员的身体进行捆扎固定,防止人员长时间的挤压蓄积的有毒物质向身体其余部分扩散,造成二次伤害。

3.4 全面开展现场清理

现场人员搜索、救援等主要任务完成后,要综合利用人搜、犬搜、仪器搜等方法,并动员社会各方面的救援力量,对现场开展确认探测搜索,最终确认有无被埋压人员;现场如有危险化学品发生泄漏,要利用稀释驱散、沙土埋压、倒罐等方法,清除残余物质,清除危险源。救援结束后,必须全面、彻底清点人员,检查有无受伤或失踪的人员,并将检查情况报告现场总指挥员,做好记录。

4 加强地震生命救援能力建设的对策措施

4.1 要建立完善特大灾害事故救援网络

我国幅员辽阔,发生大型灾害事故的机率大,力量集结难度较大,可以参照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做法,整合专业救援力量资源,以公安消防部队六大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为重点,主要开展灾害事故专业性救援训练,形成覆盖全国的消防救援力量网络,专门应对严重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故。

4.2 加大救援器材装备建设力度

目前,我国消防部队的器材装备是由同级政府负责,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消防部队器材装备配备参差不齐,特别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为适应特大灾害事故救援需要,建议出台符合各区域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的实战的、科学实用的器材装备标准,硬性推动各级政府配置相应的救援装备器材,成立区域性消防救援中心后,重点配备搜救器材和破拆类器材、车辆和重型机械等,具备应对重大灾害和事故的强大战斗力。

4.3 要建立完善信息化支撑体系

建立以信息化为主导的高素质、高效能指挥机关,实现地理信息的全国覆盖,提升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作战特别是跨区域作战中行军的快速准确。提高单兵信息化装备配备水平,确保整个指挥系统的准确高效运作,提高灭火救援作战指挥水平。

4.4 建立完善战勤保障体系

相对于发达国家及的联勤体制,我国公安消防部队的战勤保障工作起步较晚。当前,要以走“融入式”发展道路的思想为指导,以提高灭火救援战斗力为出发点,按照现代灭火救援作战行动的规律,将人、财、物和社会可利用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建立具备技术、物资、生活保障和联勤保障能力的战勤应急保障体系。

地震救援范文2

一、我市抗震救灾医疗队成员均是我市属各医院从各外科临床科室抽调的骨干和专家,如果能将他们配置在地震灾区的县、市级医疗机构参与对转运出来的地震伤员医疗救治而不是作为随车队员深入到地震灾区现场搬运和处置伤员会更好发挥他们的医疗技术和能力。

  二、外地抽调来的救护车辆对当地特别是山区的路况不熟悉,在转运伤员时是否可以考虑作为中途转运的力量使用,避免安全隐患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应进一步加强与总指挥部和前方指挥部的协调和联系。

地震救援范文3

一、近五年来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发展情况

(一)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2009年我县修订完善县《地震应急预案》,县政府于2012年修建完成6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救灾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工作;县政府于2011年7月、2012年4月2次开展突发地质灾害综合应急演练,县中小学校每年适时开展地震应急演练。

(二)防震减灾工作机构、经费、人员落实情况

县防震减灾局由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核定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4名(其中领导职数1名),下设1个综合股室,目前县防震减灾局从事地震监测工作1名、财务人员兼职地震灾害防御工作人员1名,没有专门配备从事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人员,近几年来工作人员时常配备不够,人员变动大,业务培训不够,专项经费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因此人力、物力、财力都存在一定困难。

(三)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县按照州防震减灾局的要求,于2009年8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州地震应急预案》和《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制定了县《地震应急预案》。预案涉及到全县二十多个部门及所有乡镇,地震应急预案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框架体系,随着“4.20”芦山地震的发生,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取得了更加宝贵的经验,我县将在总结2次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使我县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更加完善。

(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及应急救援物资管理

近3年来,我县共投入资金228万元,用于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县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6处,总面积39300平方米,可容纳19550人。其中:县城东门广场,面积4200平方米,可容纳2000人;中学,位于县城,面积14000平方米,可容纳7000人;小学校,位于镇乡,面积2000平方米,可容纳1000人;红军长征碑园管理处,位于川主寺镇,面积3000平方米,可容纳1500人;管理处,位于乡,面积15000平方米,可容纳7500人;沟管理处,位于乡,面积1100平方米,可容纳550人。2012年上半年县投资18.5万元完成该6处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建设,2012年下半年再次投资210万元完善6个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建成后,民政部门按照政府安排将应急避难场所必须的账篷、棉衣、棉袄等物资储备于县民政局仓库;方便面、矿泉水等食品储备于县源茂超市。随着我县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完成和设施设备完善,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五)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志愿者队伍建设

县地震应急救援队最初成立于1996年,随着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需要,县成立了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队伍,突发事件队伍主要由县公安、县武警中队、县消防大队、交通、通信、民政、卫生等部门组成;县团委及防震减灾部门负责志愿者队伍的组建及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应急救援相关活动,不断壮大县防震减灾的社会救援力量,提高防灾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发挥广大青年的优势和作用,为保障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六)灾情报送体系建设

地震灾情报送体系比较健全,各责任单位职责明确,从灾情信息的收集、传送、接收、处理形成了一条比较完善的应急体系,“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情报送体系建设在信息收集、传输、处理中发挥了一定作用。2012年我县完成灾情上报接收处理系统灾情采集PDA工作,在13个指定乡镇设立网点,指定防震减灾助理员为灾情上报员,负责开展震情、灾情收集和上报工作。

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优势及不足

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优势,应急救援机构比较健全,具有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优势,环境和社会稳定,具有辐射周边,向其他县提供迅捷支援和保障的优势,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县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得到了考验,地震发生后我县在较短时间内启动了《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了地震应急救援队,该紧急救援队分成3个组,一组前往茂县、汶川方向,一组前往平武、北川方向,再一组前往本县重灾乡镇开展地震救援工作,该应急救援队伍反应灵敏、行动迅速、工作认真;不足是我县防灾减灾专业队伍技术力量薄弱,专业设备少,对应急救援工作经验交流太少,对乡村一级民兵组建的应急救援队培训不够。

三、改进设想及建议

总结和学习国外地震应急救援的先进经验,从美国应急救援管理体系方面得到几点启示,由此提出三点设想:

(一)强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队伍的工作职能,并将其设为综合救援机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重复工作和重复建设,提高救灾能力,政府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协调一致。加强统筹规划,形成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动机制。同时要进一步提高防灾意识,强化防灾工作,工作重点应由救灾转向以防灾、减灾为主,提高抗灾能力,提高工作主动性。

(二)强化管理模式

1.突出工作重点,一是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协调工作;二是重视防灾减灾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将研究成果转化用于防灾减灾日常管理工作和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推广;三是重视基础信息的收集和资源分享,对于灾害进程及时依托媒体收集、整合、公开;四是重视对公众的宣传工作,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都应设立专门接待访问者的部门,开辟网站进行自我宣传、科普宣传、法律法规宣传、公众防灾减灾知识宣传等;五是各级政府都要重视紧急救援工作的培训和演练。

2.加强良性循环的管理流程,各级政府在灾害行政管理上重点放在制定计划(规划)、组织培训、演练和搞好宣传教育四个方面,依托科研机构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相关政策用于防灾减灾管理,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同时政府应利用资金杠杆来推动关于减灾的思路和做法,推广减灾技术和规范的应用。

地震救援范文4

摘要: 唐山地震有关紧急救援的启示:被压埋的人多数得救了; 得救的人大多数是由当地群众自救与互救救出来的; 比较难救的和比较艰巨的抗震救灾任务主要是解放军完成的; 还有一些压埋得更深, 没有专门工具,无法救援的情况; 中央决心大, 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得力, 各部门密切配合, 是唐山地震抗震救灾取得伟大胜利,包括尽可能多救人的根本组织保证。提出了若干工作建议:加强紧急救援工作, 提高救活率还有很大潜力; 建立和加强专业紧急救援队很有必要, 但也要重视自救与互救的基础作用与解放军的主力军地位; 应进一步研发和引进各种先进的搜救技术装备并且加强专业紧急救援队人员的培训。

地震救援范文5

【关键词】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组织管理;医疗救治

2008年5月12日汶川8. 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我院是一所位于地震灾区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地震发生时,在院病人1000多人,全院医护人员用了不到20分钟就将病人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地震发生后约7分钟就开始收治地震伤员。由于我院行动迅速,组织周密,措施得力,既保证了普通病人的治疗护理安全,又圆满完成了地震伤员和救援部队伤病员的医疗救治任务,并创造了四个第一的佳绩,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军区、总部、卫生部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肯定。

1 应急救援的组织管理和保障

1.1 应急救援的组织管理 这次地震是建国以来最强烈的地震,医院也遭受了相当程度的损失。地震发生时正值中午,病房剧烈的长时间摇晃使人站立不稳,病人惊恐不安,乱作一团,在余震不断,通讯中断,无法联系上级领导的情况下,科室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由科主任、护士长统一指挥应急处置行动,把在科医护工作人员分成三组,一组负责将病人按病情轻重进行分类;一组负责从楼上把病人转移到楼下安全地带;一组负责接受转移至楼下病人的管理。当所有病人都转移到楼下后,按医院的统一部署将病人集中到指定位置,紧急筹备应急药品、物品、器材,把病人分成高危老年组和普通组来实施安置、观察、治疗、护理。对高危老年组给予护理力量倾斜。

1.2 积极作好地震伤员的收容和救治 灾情发生后不到7分钟,就有地震伤员送入我院救治。医院领导及时对事件作出正确判断,紧急启动了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立即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抽组应急救援分队第一个赶赴重灾区,实施现场救治;抽组应急救援病区负责大批地震伤员的救治,地震当晚就收治了数百名伤员;展开野战手术车为地震伤员实施手术,搭建帐篷安置住院病人。与此同时,各病区动员轻病人出院,空出病床和加床,作好批量伤员收容治疗的准备。

1.3 分科收治,集中管理 地震导致的创伤主要由房屋倒塌造成人体砸伤、压伤,以外伤为主[1],其中骨外伤占了伤员总数的68. 1%,骨科两个病区无法承担如此多的伤员,指挥部指示将不危及生命的伤员分散到其他科室救治,由骨科成立医疗小组,指定专人负责相关科室伤员的治疗,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每日负责查房、安排手术、换药等。伤员的治疗情况每日报告医院指挥部,对治疗中出现的其他问题,医院及时召集有关专家进行会诊,提出治疗意见。护理小组首先进行骨折及其手术前后护理知识的学习,护士长每日与分管的骨科医生一起查房,对护理中应注意的的问题和护理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确保护理工作正确有效开展。

1.4 认真作好地震伤员的卫勤保障 很多地震伤员送到科室没有陪伴,亦没有进行个人卫生处置,个人卫生差,伤口污染严重,护理组抽调6名骨干护士组成专护组负责对伤员进行基础护理,伤口清创包扎和病情观察、治疗及护理等工作。护理组自己购买和与指挥部联系拨发相结合,解决伤员基本生活用品。在指挥部的精心组织下,与医院食堂密切配合,为每位地震伤员和家属提供免费的一日三餐,并送到病人手上。对没有陪伴的伤员安排一名志愿者协助护士进行基础护理。对地震伤员采取个别或集体的心理疏导。使伤员及家属感到被接纳、被关爱并安心配合治疗。

2 突发事件应急保障的对策与思考

2. 1 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强化应急救援意识 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危害大、影响广泛等特点,必须结合临床工作实际充分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做到人人熟知,包括医生、护士、伤病员。此次事件发生时正值中午,病人及其家属惊恐不安,造成电梯、楼梯拥堵,减缓了病人转移的速度,灾害发生后不应乘坐电梯也被忽略,建议采取讲课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对应急处置预案进行演练,强化应急救援意识,提高医护人员和伤病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 2 加强机动卫勤力量建设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有力保障 军队医院职能不仅包括接诊及收治伤病员,更重要的是能担负各种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和战时机动卫勤保障支援任务[2]每当发生各种突发事件,军队的医学救援力量总是冲在最前沿,在危难关头发挥着突击队的作用。军队机动卫勤力量战备水平高、反应速度快,具有较强的应急突击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医学应急救援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3]。加强机动卫勤力量的建设,要注重平战结合,有针对性的加强医护人员的灾害救治能力的培训,提升军队医院平时应急救援能力。

2. 3 受灾人员心理疏导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内容 地震伤员不仅身体受到损伤,精神上也承受很大的刺激,处于身心受损状态。对地震伤员而言如不及早的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伤员可能发生严重的、长期的心理障碍,而这种心理伤害将成为地震受伤者的二次灾难,这次灾难的打击不亚于身体受伤的程度[4]。心理支持性干预最好在受伤后7天内进行,可使伤员在倾诉感受的同时,从别人那里获得安慰,消除灾难后伤员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心理应急反应及行为。在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应注意:(1)要俯下身体,注视伤员,耐心地倾听伤员的讲述,不要随意打断其讲话。(2)不要主动让伤员谈当时的惨状,以及失踪和罹难的亲人,以免造成再次的创伤。(3)要带着感同身受的心态,根据不同民族、年龄、性别、性格文化程度对伤员进行心理疏导,不要拒绝伤员的正常感情。

参考文献

[1] 张永青,杨造成,彭碧波,等.巴拉考特地震灾区发病状况分析[J].武警医学,2006,17 (2):154-155.

[2] 张立平.军队医院管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19-22.

地震救援范文6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大地震。据四川省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最新进展情况通报,截止5月13日下午16点,四川省内灾情为:死亡已超过12000人,受伤26206人,被埋9404人,损害房屋346万间。

从昨日到今日,时间一点一点的消逝,每一分钟,都有着不少灾区人民因抢救官兵与医生的资源不够,而面临着死亡的危险。在网上,最新的消息和图片以及视频不断传来,而其中一则视频,更让我难以忘怀:视频的第一画面,是一座已经坍塌的楼房,这个地方曾经是一座美丽的校园。在坍塌的瓦砾堆中,一张稚嫩的小脸出现在眼前。那是一个一二年级左右的小女孩。经过了一天的掩埋,小女孩的脸由于过度饥饿和缺氧,原本红润的小脸已经变成了黑黄黑黄了。在她的脸上,依稀可以看见哭过的泪痕,还有那淡淡的绝望。小女孩的嘴巴还在一张一合,可是在视频中却听不到她的声音,想来小女孩在被废墟掩埋时曾经哭喊、求救,嗓子已经变哑了。看到这个小女孩,我心中很是感慨。四川的大地震,导致数以万计的人民围困在废墟中。他们和这位小女孩一样,在瓦砾堆之中无法自救,如果官兵不及时抢救他们,这些人民的生命将岌岌可危,受到死神的压迫。这时,只听一阵大喊:“这里有人!”一群官兵奔跑而来,激动地实施抢救工作。小女孩的脸上顿时充满了喜悦,大声叫着:“快来救我!”一位官兵低下头,对小女孩说道:“小妹妹,我们正在救你。你不要讲话,好好待着,耐心等我们!”小女孩听话地不讲话了,眼巴巴地看着官兵们。由于小女孩在废墟的里层,如果动用一些抢救的机器,可能会使废墟再度坍塌,危机小女孩的生命。不能动用机器,官兵们就围成一个圈,趴下来用手来刨着瓦砾。此时已是凌晨一点,这些官兵们已抢救了多个坍塌地点,早已累的不行了。可是,只要自己松懈一秒,那么困在废墟下的人民就有可能面临死亡的危险!为了受灾人民,自己苦点、累点,根本不算什么。官兵们就是秉着“早进一秒就可能多救一人”的信念,不间断地抢救着受灾人民。这时,小女孩周围的瓦砾终于被官兵们清理完了,小女孩成功地被解救了出来。

四川7.8级地震惊动了世界,灾区人民的命运也牵动着13亿中国人的心。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已启动一级预案。由中国地震局12人、某部工兵团150人和武警总医院22人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陆续奔赴汶川灾区,负责搜索、营救和医疗救护任务。中国空军今天派出二十二架军用运输机,向四川地震灾区空运六千多名空降兵和四台指挥车,执行绵竹、安县、北川地区的抗震救灾任务。民政部也紧急调拨25000顶救灾帐篷支援四川灾区,其他救灾物资正在调集运输中。而社会各界人士、中国多家企业公司、中国红十字会,也在援助四川。

面对灾难,团结就是力量。当13亿中国人肩并肩,手挽手,心连心的时候,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任何灾难都是可以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