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感人事迹范例6篇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范文1

刘东:带领民警救出130多人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汶川县公安局副局长刘东正走出办公大楼,他本能地抱住路边一棵小树,使自己不要摔倒。同时,他发现大街上有位5岁左右的小女孩呆立在街中央哭喊。

此时,街道两边建筑物的砖块因剧烈摇晃不断掉落下来,眼看这名小女孩就要被砸中。刘东冲上去,将这名小孩揽在怀里,共同抱住那棵小树。

2分钟后,大地暂时停止了摇晃,铺天盖地的灰尘从四面八方袭来,叫人睁不开眼,喘不过气。10多秒钟后,才逐渐看清眼前的一切,刘东迅速把小女孩交给她的亲人,立即在县公安局前组织在场的民警展开救援。

与县公安局比邻的桑坪中学此时传出阵阵哭喊声,刘东马上意识到县城的2所中学、2所小学、1所幼儿园、1所中专、1所大专院校师生的安全。他立即对身边聚集的10多名民警进行简单分工,在频繁发生的余震中以最快速度分别赶赴这几个学校,开展救援工作,同时,他自己迅速地赶到学生最为密集的威州中学。

通过1个多小时的冒死营救,刘东带领民警共救出遇险学生和群众130余人,并成功将1200多名师生和避险群众转移到姜维城避险。

雷震宇:组织学生安全转移

5月12日14时10分左右,正在值班的汶川县威州镇派出所副所长雷震宇接到新桥村一位农民报案:家中被盗现金1000余元。他立即和同事钟成驾车出警,到达现场正准备进行勘查时,地震发生了。

报案者家背面靠山,地震将山体震得大面积滑坡,大量飞石滚落下来,他们立即将报案者及家人转移到了公路中间的安全地带。

地震还在继续,阿坝师专对面的山体不断产生大面积滑坡,顷刻间天黑了下来,伸手不见五指,大量的灰尘扑来,使人不能前行。等天稍亮后,雷震宇发现前面有200多名学生惊慌失措地从已倒塌的学校围墙处跑到公路上,雷震宇和钟成大喊:“有没有学生会的干部,快站出来!”

这时,有几名学生干部站了出来。他就和他们一道组织学生在公路中间蹲下,并叮嘱他们待在原地,不要乱跑。他和钟成安顿好学生后又跑向郭竹铺村,组织逃生的青壮年一起把村民转移到田地较为安全的地方。

张勍:连续奋战在救援一线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汶川县城威州到映秀的道路全部中断,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民警张勍,连忙通过,对讲机呼唤本中队民警:“地震了,请大家疏散群众,迅速到学校。”紧接着,上级指示也通过对讲机传了过来,“立即到学校!”张勍和战友们迅速跑到威州中学,此时这里哭声一片,幸好当时学校正在操场开全校师生大会,没有造成人员死亡。

张勍见此情况又马上奔向幼儿园,途中遇到了他二姨,二姨对他说:“你外婆在菜市场门口被人撞倒了,快点去救!”与此同时,旁边又有人在喊:“我们的老人被困在屋里了,求求你帮忙营救吧!”

张勍二话没说就同呼救的人一道跑向居民楼,从3楼救出1位70多岁的老人。救出老人后,对面建行营业厅有个营业员在呼救,他又跑进营业前厅。营业室的门口被垮塌的山体堵死了,而前厅窗口则是厚厚的防弹玻璃,被困者无法逃生。张勍见状,便抱起一块大石头用力去砸,全然不顾手被石头划破,最终砸开了玻璃窗口,将4名营业员一个个地救了出来。

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张勍听有人喊:“建行背后山上房子里还有3个被困老人。”在1名男子的带领下,张勍跑步来到山上的房子门前,由于门打不开,他便和这名男子搭起人梯进入2楼救出了3位老人……

5月14日晚,汶川县公安局决定成立5人突击小分队徒步到重灾区映秀镇,张勍主动请战。5月15日清晨,他和范昌都、明宏卫等5人组成的突击小分队出发了。

威州镇距离映秀镇58公里,按照要求,他们三天之内必须到达映秀镇。为节省时间,他们沿着滑坡最严重的危险河谷地段前进。在行进途中,遇到了许多从重灾区逃生出来,多天没有喝水吃饭的受灾群众,他们将自己所备的饮水和干粮全部送给了受灾群众,而自己则忍着饥饿口渴向重灾区映秀进发。

15日中午,他们在途经草坡至银杏乡滑坡严重的路段时,发现有位妇女被一大石头卡在公路护栏上,此时飞石还在乱滚,这位妇女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冒着被飞石砸到的危险,他们用木棒撬,用手刨,用脚蹬,花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救出了这位妇女。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范文2

感谢网络,让我们这些无法亲临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普通群众,有幸聆听到、观看到首场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会,并和首都各界听众再一次感受平凡英雄的伟大精神,感受来自人间的大爱、来自心底的感动。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是,灾害无情人有情,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迅速形成抗击地震灾害的强大力量,并取得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和群体,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无畏精神,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应该说,在地震灾害中,所有活着的人都是幸运的,而能够走上演讲台的这些英雄们,更是幸运的。他们不但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同志,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同志,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同志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而且还成为了我们的民族英雄和时代楷模,成为了新时代中华儿女学习的榜样。

这七位英雄在演讲中,用朴素无华但是饱含深情的语言,为我们演绎和再现了一个个“生死时速”的战斗历程,给每一个场内和场外的听众、观众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在聆听英模报告的过程中,笔者的眼睛一次次地湿润,一次次地被英模们带到那令人难以忘怀的救灾现场……

生命诚可贵,奉献价更高。在大灾大难面前,英雄的中国人民没有倒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没有屈服。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光辉在灾害面前得到了尽情绽放和升华。面对生死考验,无数的人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里有我们的军人、公安战士、老师、学生、医务人员、干部、群众、记者......他们都是可敬可亲可爱可歌可泣的中国人!巨震面前让世界看到了我们有强大的祖国和伟大的党!有压不垮的中国人!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无私奉献的中国人!勇往直前的中国人!我骄傲,因为我是中国人!

这七位英雄,只是抗震救灾英雄谱中的一小部分,但是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可亲可敬舍己为人的老师和那些可爱而又坚强的同学,有了如此镇定、从容、自信的指挥将才和顽强拼搏、不抛弃、不放弃的救援人员,有了舍小家顾大家的无数的无名英雄,才让我们真切看到了灾难中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彰显了一种无畏而又不屈的民族精神,从而折射出了一个民族的伟大,一个国家的坚强。

泪坠落,落下的是感动。爱纷飞,飞的是子弟兵的尽责,是国人的爱,更是中国的希望!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刻,我们的英雄站了出来,挽救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我们的英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向我们的英雄致敬!他们用热血托起了生命的方舟。在灾难中雄起,在感动中雄起,四川加油!祖国加油!让我们更加团结起来,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范文3

这部电影故事很简单,记录了一家四口在地震前后的经历。父亲为救母亲葬身在倒塌的楼下,母亲为救砸在同一块楼板下的一对儿女作出人生最艰难的选择。“救弟弟”这三个字,让母亲忍受了三十二年的痛苦与折磨。也让压在楼板下的小女孩为此怨恨了自己的母亲三十二年。本以为已经死了的小女孩奇迹般的生还,并被好心人收养,然而已经记事的她,无法释怀母亲的做法,三十二年不回唐山认亲。

2008年5.12汶川地震,在加拿大,温哥华定居的姐姐听说祖国有难,只身前往做志愿者参加救援,身为企业老总的弟弟也带领员工参加了唐山救援队,在救援现场,姐弟相认,已经身为人母的小女孩看到一位地震中的母亲,不忍看到救援人员再次受伤,而忍痛锯断女儿双腿的一幕,终于理解了自己的母亲。

当母亲看见了从死里逃生的女儿时。三十二年的感情交汇在一起,这时,也是电影的最高潮。母亲当着女儿的面跪了下来。这时,我和爸爸妈妈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含泪盈眶,泪流满面。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深有感触:珍爱生命,关心身边的亲人。

。“救弟弟”这三个字,让母亲忍受了三十二年的痛苦与折磨。也让压在楼板下的小女孩为此怨恨了自己的母亲三十二年。本以为已经死了的小女孩奇迹般的生还,并被好心人收养,然而已经记事的她,无法释怀母亲的做法,三十二年不

今天,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观看了《唐山大地震》这部感人肺腑的电影。

这部电影故事很简单,记录了一家四口在地震前后的经历。父亲为救母亲葬身在倒塌的楼下,母亲为救砸在同一块楼板下的一对儿女作出人生最艰难的选择。“救弟弟”这三个字,让母亲忍受了三十二年的痛苦与折磨。也让压在楼板下的小女孩为此怨恨了自己的母亲三十二年。本以为已经死了的小女孩奇迹般的生还,并被好心人收养,然而已经记事的她,无法释怀母亲的做法,三十二年不回唐山认亲。

2008年5.12汶川地震,在加拿大,温哥华定居的姐姐听说祖国有难,只身前往做志愿者参加救援,身为企业老总的弟弟也带领员工参加了唐山救援队,在救援现场,姐弟相认,已经身为人母的小女孩看到一位地震中的母亲,不忍看到救援人员再次受伤,而忍痛锯断女儿双腿的一幕,终于理解了自己的母亲。

当母亲看见了从死里逃生的女儿时。三十二年的感情交汇在一起,这时,也是电影的最高潮。母亲当着女儿的面跪了下来。这时,我和爸爸妈妈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含泪盈眶,泪流满面。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深有感触:珍爱生命,关心身边的亲人。

。“救弟弟”这三个字,让母亲忍受了三十二年的痛苦与折磨。也让压在楼板下的小女孩为此怨恨了自己的母亲三十二年。本以为已经死了的小女孩奇迹般的生还,并被好心人收养,然而已经记事的她,无法释怀母亲的做法,三十二年不

今天,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观看了《唐山大地震》这部感人肺腑的电影。

这部电影故事很简单,记录了一家四口在地震前后的经历。父亲为救母亲葬身在倒塌的楼下,母亲为救砸在同一块楼板下的一对儿女作出人生最艰难的选择。“救弟弟”这三个字,让母亲忍受了三十二年的痛苦与折磨。也让压在楼板下的小女孩为此怨恨了自己的母亲三十二年。本以为已经死了的小女孩奇迹般的生还,并被好心人收养,然而已经记事的她,无法释怀母亲的做法,三十二年不回唐山认亲。

2008年5.12汶川地震,在加拿大,温哥华定居的姐姐听说祖国有难,只身前往做志愿者参加救援,身为企业老总的弟弟也带领员工参加了唐山救援队,在救援现场,姐弟相认,已经身为人母的小女孩看到一位地震中的母亲,不忍看到救援人员再次受伤,而忍痛锯断女儿双腿的一幕,终于理解了自己的母亲。

当母亲看见了从死里逃生的女儿时。三十二年的感情交汇在一起,这时,也是电影的最高潮。母亲当着女儿的面跪了下来。这时,我和爸爸妈妈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含泪盈眶,泪流满面。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深有感触:珍爱生命,关心身边的亲人。

。“救弟弟”这三个字,让母亲忍受了三十二年的痛苦与折磨。也让压在楼板下的小女孩为此怨恨了自己的母亲三十二年。本以为已经死了的小女孩奇迹般的生还,并被好心人收养,然而已经记事的她,无法释怀母亲的做法,三十二年不

今天,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观看了《唐山大地震》这部感人肺腑的电影。

这部电影故事很简单,记录了一家四口在地震前后的经历。父亲为救母亲葬身在倒塌的楼下,母亲为救砸在同一块楼板下的一对儿女作出人生最艰难的选择。“救弟弟”这三个字,让母亲忍受了三十二年的痛苦与折磨。也让压在楼板下的小女孩为此怨恨了自己的母亲三十二年。本以为已经死了的小女孩奇迹般的生还,并被好心人收养,然而已经记事的她,无法释怀母亲的做法,三十二年不回唐山认亲。

2008年5.12汶川地震,在加拿大,温哥华定居的姐姐听说祖国有难,只身前往做志愿者参加救援,身为企业老总的弟弟也带领员工参加了唐山救援队,在救援现场,姐弟相认,已经身为人母的小女孩看到一位地震中的母亲,不忍看到救援人员再次受伤,而忍痛锯断女儿双腿的一幕,终于理解了自己的母亲。

当母亲看见了从死里逃生的女儿时。三十二年的感情交汇在一起,这时,也是电影的最高潮。母亲当着女儿的面跪了下来。这时,我和爸爸妈妈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含泪盈眶,泪流满面。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范文4

目睹安县福利院老人的幸福生活

采访团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奔波,于上午11点到达安县社会福利中心。这座由辽宁省援建的社会福利中心,是目前全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全、标准最高的社会福利中心。

走进院里,记者看到老人们有的在健身,有的在阅览室读书。福利中心餐厅、娱乐室、医务室等一应俱全。记者们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老人们的幸福瞬间。

“看到老人在这么好的环境里生活,我很欣慰,回去后我要将灾后重建中所彰显出来的伟大精神体现在我们的党刊上。”来自辽宁党刊集团的副总编辑李增福欣喜不已。

见证北川县城的巨大变迁

在崛起的新北川,映入记者们眼帘的是一幢幢漂亮的民房、整洁的街道和优美的环境……“没想到,真的没想到重建得这样又快又好!”记者们感叹重建创造的奇迹。

记者说得最多的一个词语就是“震撼”。《今日新疆》记者谢中说,第一个震撼是被巨大的地震灾难所震撼,惨烈的地震废墟给我很大震动,让我的心情沉重;第二个震撼是被重建速度和重建成果所震撼,这样短的时间就兴建起这么美的一座新城,速度之快、成果之大,真是奇迹。

把恢复重建的奇迹告诉全国人民与世界人民

从东汽新基地到映秀新镇、水磨新镇,从北川新县城到都江堰、彭州……记者们边看、边问、边记,见证了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用镜头、笔头记录下了灾区人民幸福的生活、灿烂的笑脸。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范文5

熊宁去世后,西安市碑林区委宣传部的张红喜编写了《感动中国的天使——熊宁》一书,记录了熊宁赴青海玉树的感人事迹。玉树发生地震后,昨日一整天,张红喜的电话几乎被打爆了,“很多同事和朋友都打电话给我,说想给玉树捐款捐物,问我咋捐?”

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的牛华是这些人中的一位。“那里现在还挺冷的。”得知玉树地震后,牛华打算将家里的厚衣服整理一下,给玉树灾区寄过去。“我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有钱出钱,有力就出力吧。”牛华说,自己从电视上看到玉树县房屋倒塌很严重,很多部队都赶去救援,“这个时候,那里的物资一定非常匮乏,民众在物资和心理上都特别需要支援。我们更应该发扬大家庭的温暖,去帮助那里受灾的同胞。”

隆基集团总裁李瑞斌则打算立即号召员工和身边的亲友为灾区募捐。熊宁去世后,隆基集团曾组织志愿者成立了一个“熊宁爱心团队”赴玉树献爱心。“玉树是熊宁生前援助过的地方,也是她人生的最后驿站,作为熊宁爱心团队的我们,应当继承她的遗志和精神。”李瑞斌说,他们打算举行捐款仪式,呼吁员工和亲友捐款,帮助灾区购买急需物资。

熊宁,女,汉族,1978年出生,生前系陕西省西安市个私业主,青年志愿者。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范文6

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3月22日上午,由光明日报社、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四川党建期刊集团承办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座谈会在成都隆重举行。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和国防大学等国内四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及我省理论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研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丰富的精神内涵及宝贵的时代价值。

3月21日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会见了来川出席会议的光明日报社总编辑胡占凡一行。刘奇葆在会见时说,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光明日报》大力宣传四川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重大成果,大力宣传四川化危为机、加快发展的巨大成绩,极大鼓舞了灾区人民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决心。刘奇葆希望光明日报社进一步加大对四川各项工作特别是对社科理论工作的支持,帮助我们提炼蕴含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加快发展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四川“两个加快”营造良好氛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胡占凡在会见时说,四川人民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人间奇迹,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精神财富。这次光明日报社与四川省共同举办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座谈会,就是要对四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的思想和理念进行深入的研讨和总结,让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更好地激励人、鼓舞人。

座谈会上,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国防大学、四川省委党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们先后发言,就“灾后重建检验中国共产党抵御风险能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汶川灾后恢复重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的生命根基”、“论汶川精神”、“灾后恢复重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四川灾后文化重建的价值取向”、“灾后重建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等主题进行研讨,形成了一大批观点新颖、见解独到、意义重大的理论成果。

胡占凡在座谈会上致辞时说,“5•12”汶川特大地震既是一场重大灾难,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一场重大考验。从本质上说,抗震救灾是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广大军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昂扬精神风貌,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效。抗震救灾实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新初在座谈会上致辞时说,要最大限度发挥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政治效应、文化效应和社会效应。要深入挖掘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背后蕴藏的宝贵思想和伟大精神,从理论层面和思想高度把具体性经验提炼为普遍性的发展模式,把区域性的重建成就转化为全国性的发展信心,把阶段性的精神动力升华为长久性的精神财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出既鲜活生动、又广泛持久的教育感召作用。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明仁同志主持座谈会。德阳、雅安、绵阳等重灾市(州)党委宣传部代表在座谈会上作了发言。

座谈会精彩发言摘登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

郑权 (中央党校科研部副主任)

两年来世人不断热议“中国式救灾模式”,一致认为中国特色的灾后救援创造了“抗震救灾”的伟大奇迹,而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则在灾后重建的巨大成就中进一步显示了其抵御、化解风险的执政能力。

灾后重建自始至终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救灾就是救民,重建就是为民。在抗震救灾的同时,党中央就在思考着震后灾区人民的生存状况,明确提出了灾后恢复重建要“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

灾后重建始终坚持尊重自然、科学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的高度尊重。中国共产党坚持抗震救灾各种信息的充分收集和研究,灾后现场资料的保存,在废墟垃圾处理场地和处理方式的选择、重建选址等问题上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支撑,不仅化解了种种风险,减少了地震灾害的损失,而且极大提高了灾后恢复重建的速度。

灾后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互相促进,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统筹兼顾的领导才能。在抗震救灾、恢复重建过程中,党中央始终强调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确保了全年任务的完成。国民经济总体仍然呈现较快增长,再次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熟、理性的大国执政党风范。

应对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社会大动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社会协调能力。党在思想政治上的高度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政治优势。抗震救灾、恢复重建过程中,党的宣传部门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发挥了宣传引导群众、动员组织社会的强大作用。

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开放的政党形象。在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整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信息的公开、透明并接受监督,坦然接受海外的捐助,虚心提出要借鉴先进国家的震后重建经验。这种开放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积极融入世界、紧跟时代步伐的与时俱进精神风貌。

―――――――――――――――――――――――

颜晓峰(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忠实履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神圣使命,彰显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质。

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能不能始终保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党的最高利益和最高追求的胸怀、境界、精神,能不能不辱使命、不负民望,是对党能否保持性质、坚持宗旨的重大考验。因此,越是长期执政越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越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到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面临的严峻挑战;越是执政资源多,越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利交易。历史经验深刻说明,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能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迟早都要。

今年1月,同志在十七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着重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问题。指出要从着力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着力建立健全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策机制,着力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工作,着力维护人民群众权益,着力查处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着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等方面,保证党的执政实践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特大地震灾害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广大党员干部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和检验,也是一次强力的震动和推动。特大地震灾害将广大党员干部心底蕴藏的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情深爱极大地激发出来,他们将党对人民群众的神圣职责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来。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组织救灾义不容辞,带领群众化悲痛为力量、从废墟上勇敢站立起来。广大党员舍生忘死、勇往直前,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冲得上去。我们的党、军队和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人民军队和党员干部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去,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这种精神是在生与死、血与火严峻考验中的本色反映,是激发出的内在力量。特大地震灾害是巨大的不幸,但在与灾难搏斗中砥砺出的精神品质、升华的精神境界,却是全党全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宗旨的精神动力。

―――――――――――――――――――――――

裴泽庆(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日本东部地区突发里氏9.0级超级大地震,那一幕幕灾难画面令人揪心,全世界为之愕然和震撼。固然,人类无法回避自然灾害。然而,人类可以选择携手应对巨灾挑战,共同探索重建经验,合力构建和谐世界。从这个意义上看,三年灾后恢复重建,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它不仅创造了世界救灾和重建史上的“中国奇迹”,更提供了集国力、制度、精神诸要素为一体的“汶川经验”。完全可以说,灾后恢复重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诠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不竭动力的鲜活样本,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

科学规划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起点和基石。四川省委把灾后恢复重建与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结合起来,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与充分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和“后危机时代”产业转移趋势结合起来,在规划的价值取向、编制过程、实际成效等方面,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一是高度重视规划的科学编制。2008年8月,中央提出 “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 的灾后恢复重建总目标。随后,《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公开征求意见并获得通过。紧接着,四川省灾后重建规划协调小组成立,数以百计的专家从全国各地集结并紧张投入工作,仅印制的各种研究报告和资料文件就多达5000万字。对口援建的十八个省市,均在科学论证基础上提出详尽切实的援建规划。

二是高度重视灾害评估和功能分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开发强度、产业发展方向、人口集聚和城镇建设的适宜程度等综合评价指标,重建规划把规划区域明确划分为适宜重建区、适度重建区、生态重建区三种类型,这为恢复重建提供了科学参照。

三是高度重视科学选址、科学避让、科学设防。在科学选址上,组织专家对26个受灾乡镇的迁建选址进行踏勘论证和科学决策;在科学避让上,明确提出 “三个避开”的原则,即避开地震断裂带、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避开行洪通道;在科学设防上,集中技术力量合力攻关,编印颁发了《农房重建设计方案图集》、《抗震设计技术导则》、《施工技术导则》、《抗震构造图集》等。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

张剑(教育部社科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为应对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提供了根本的保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任务急迫而艰巨,如果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势必会陷入被动、无序的低效状态。党的领导为恢复重建提供了坚强保障。

灾后恢复重建充分展现了党中央强有力的领导和指挥能力。地震发生后,党中央立即作出部署,迅速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把抗震救灾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在恢复重建中,党中央周密组织、科学调度,建立了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区域协作、全民动员的工作机制,凸显了任何国家不能比拟的群众动员能力、资源调配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一个国家处理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往往是衡量其制度优劣的重要尺度。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有效应对巨大灾难和突发事件的挑战,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集中力量办大事,创造灾后恢复重建的奇迹,离不开举国体制的承载和运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表现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目标,在科学决策与民主程序的基础上,动员和调配全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实施全国性的统一协调行动。建立对口支援机制是举国体制的集中体现。中央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战略,组织东部和中部18个省份支援地震受灾地区,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进行对口支援。对口支援坚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三年的实践证明,对口支援机制保证了救灾和重建物资、款项的均衡合理配置,为灾后恢复重建创设了高效的机制平台。对比世界其他国家救灾与重建的实践,举国体制的救灾与重建模式是十分有效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根本做不到的。

集中力量办大事,创造灾后恢复重建的奇迹,离不开改革开放带来的雄厚经济实力。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迅速发展,为抵御、抗击巨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奠定了坚实的国力基础。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为扩内需、保增长,全国共规划4万亿元投资,其中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就占1万亿元。2009年,尽管财政形势十分严峻,但预算安排的中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高达1300亿元。所有这些,要归功于改革开放,归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但我国的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以及指导思想上,拥有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具有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国高速而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发展道路成功的根本所在。邓小平同志晚年说过一句很深刻、很有分量的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他这里所说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有的优势。汶川灾后恢复重建的奇迹是这种独有优势的结果。

―――――――――――――――

冯颜利(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

抗震救灾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活力和巨大精神力量。

抗震救灾胜利的取得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顺利进行,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人民群众中的伟大实践,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抗震救灾中,领导干部深入抗震救灾第一线,舍己救人、公而忘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救援人员在条件最艰苦、环境最险恶、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迎难而上、不畏险阻、奋力抢救、不怕牺牲;全国各族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抗震救灾中,无论是冒着生命危险从五千多米高空跳下的空降兵,还是远在异国他乡仍心系祖国的海外侨胞;无论是从全国各地赶赴灾区的广大志愿者,还是尽最大努力为灾区提供援助的普通大众,都是在以不同方式践行着社会主义荣辱观。抗震救灾深化了人们对荣与辱的认知,对是与非的明晰、对善与恶的评判,更加坚定起荣、是、善的道德意志。抗震救灾中所蕴含的社会新风尚和道德新规范注释和发展着社会主义荣辱观,整个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所营造出的精神氛围和塑造出的道德风貌都彰显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活力和巨大精神力量。地震灾害纵然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人民在与地震灾害斗争中凝铸起的荣辱道德标准和行为新规范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为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

陈煦(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从灾难中升腾而起的汶川精神,令全世界再一次认识了中国,看到中国道路的灿烂前景。

当代中国道路虽发轫于1949年,但它的力量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步展现出来。“5.12”特大地震灾难,或可视为对改革开放至今的中国道路的一次特殊而全面的检阅。

这次能迅速夺取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主要依靠历经30年改革开放积聚强大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可以说,没有30年一心一意谋发展造就的综合国力,就没有这次救灾重建中强大的技术保障和物质支持,也难有规模空前的全民慷慨相助;没有30年全面推进的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就没有今天的应急救援体制,也难以出现18省市高质量、高水平的倾力援建;没有30年的政治民主进程和社会文明进步,就没有这次抗震救灾的透明高效,也难以形成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全民共识。汶川地震见证了中国道路的伟大正确,汶川地震更坚定了中国道路的不可动摇。

中国道路在积聚起强大的国家力量的同时,还塑造出一种雄阔深厚的中国意志或中国精神。这种意志和精神聚焦在汶川地震事件中,则具现为感动世界的汶川精神。

这是充满人性光辉的当代中国精神;

这是稳定有序和高效科学的当代中国精神;

这是执政党与群众血脉相连的当代中国精神;

这是有高度向心性和凝聚力的当代中国精神。

汶川精神,是以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积淀为底蕴,以改革开放积聚的国力为保障,以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为旗帜,以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为激发机制,汇聚升腾而起的伟大精神――或可总括为中华崛起之精神。

―――――――――――――――――――――――

吴旭 (中共雅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最新延伸。地动天不塌,大灾有大爱。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灾难,中华儿女同舟共济、生死与共。中华民族火速行动起来,在危急之际纷纷奉献爱心,伸出援助之手,形成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强大合力,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大爱无疆的仁爱之心。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最新拓展。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迅速打响了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从总书记“我坚信,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铿锵有力讲话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强大战斗力和大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最新升华。无论北川的整体迁建,还是汉源的复合重建和智力援建,无一不倾注着全国广大援建者的智慧和心血。两年多来,雅安已经完成所有重建项目任务的93%以上,汉源已从“立体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瀑电六台机组也全部并网发电。这些,无不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和大智无形的伟大壮举。

如果把伟大民族精神比喻成一个“生命立方体”,那么中华民族的大爱无疆、大勇无畏、大智无形就分别是这个“生命立方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凝聚力、战斗力和生命力则是“丈量”它的“最好标尺”。因此,我们说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伟大丰碑,是伟大民族精神新时期的最新延伸、拓展和升华,其延伸的长度由民族凝聚力的深度所决定,拓展的宽度由民族战斗力的厚度所决定,升华的高度则由民族生命力的长度所决定。

―――――――――――――――――――

王晓刚(中共绵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三基地、一窗口”工程是展示中华民族创造奇迹的鲜活载体,是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样板,有利于激发人民坚定发展信心、升华精神财富、展示崭新形象。

一是“三基地、一窗口”工程充分展示了灾区崭新精神面貌。“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创造了规模最大、难度最高、进度最快、效果最好的世界救灾史的奇迹。灾后重建三年来,灾区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社会和谐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展示了党中央和灾区各级党委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卓越的执政能力,印证了灾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品质,激发了灾区人民“跳起摸高、高位求进”的坚定决心,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灾区的发展振兴。

二是“三基地、一窗口”工程充分体现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三基地、一窗口”建设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的缩影,是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成就的经典创作。通过“三基地、一窗口”的形式,把灾区人民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历程中感动的人、感动的事、感人的精神保留下来、呈现出来、发扬开来,发挥广泛持久的宣传教育作用,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三基地、一窗口”工程充分弘扬了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灾后重建取得的伟大成就,是科学发展观有力指导的结果,是中央和灾区各级党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援建省市广大重建工作者舍生忘死、顽强拼搏的结果,是灾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通过“三基地、一窗口”形式,能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切实增强社会公众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把党心民心凝聚到“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上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李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建研究中心副主任)

灾后重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机遇。主要反映在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总书记用24个字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具体体现在,从指导思想上,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坚持尊重自然,珍爱生命,以人为本,重建与发展有机统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方面,凝练形成了“守望互助,奉献社会,自力更生”的精神,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方面,彰显了中国政治制度优势和执政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由中央统一安排,发达地区对口支援灾区,国家治理民主有效,公开透明、全程监督、阳光赈灾,充分保障了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从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则形成了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东汽精神”和志愿精神,共克时艰,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共建家园。灾难面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看到,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不仅增强了中国抗击灾难的物质基础,更深刻改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整体形象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力量。

四川灾后重建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长存于社会之中,大众之中。伟大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四川灾后重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实践和有益的经验。

―――――――――――――――――――――――――――――――――――

杨先农(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所所长)

“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形成了灾后重建精神,谱写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新篇章。灾后重建精神,融会着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在灾后恢复重建实践中的强烈影响,体现在无数平凡琐细、默默无闻、静水流深的灾后重建工作生活之中,蕴含于无数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攻坚排难的干部群众内心精神世界。从灾区人民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的生动实践所呈现的新面貌,把灾后重建精神的特点概括为:“坚韧自强、公正和谐、感恩奋进、人人奉献”。

灾后重建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生动、最直接、最鲜活的实践产物,其积极高尚的精神因素“自强、公平、和谐、感恩、奉献、奋进”,是客观的价值关系或价值事实在人们主体观念中的反映,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核心的主导作用,容易为人民群众普遍接受、深刻理解和广泛掌握,有效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使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可以把灾后重建精神等具有反映积极向上的时代特征、带有社会普遍健康心理、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价值理念,作为核心价值观建构和培育参考、借鉴的精神因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加深入人心。

―――――――――――――――――――――

李明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都江堰二王庙在地震时殿宇垮塌,唯独李冰的塑像巍然不倒。不倒的李冰塑像成为四川人的一种精神象征。四川人民的精神家园基础来自于数千年巴蜀文化的积淀,这使得灾区群众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巴蜀文化是巴蜀地区的本土居民和源源涌进的外来移民在千百年间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培育的优秀地域文化。这种文化孕育出四川人忍辱负重、愈挫愈勇、敢为人先、智慧包容的精神气质。这种文化精神基因,一直都存在于四川人的生命血液中,每到历史的紧要关头,它有如运行的地火井喷而出,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5・12”特大灾难,集中彰显了川人众志成城、大爱无疆的高尚品格,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顽强意志,乐观豁达、知恩图报的人性光辉。所有这一切,都是灾后精神家园建设的根基和依托。

创造了灾后重建伟大奇迹的巴蜀大地,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基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的窗口。通过建设北川地震纪念馆、映秀镇震中纪念地、汉旺东汽地震工业遗址纪念地、深溪沟地震遗迹纪念地,以更加集中地展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和四川人民抗震救灾的时代风貌和精神力量。

在绵竹市汉旺镇,不屈的东汽人真正做到了“泰山压顶不弯腰”。“东汽精神”是在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形成的一种勇于拼搏、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灾中的升华。在重建现场,一大批内容深刻精辟、语言生动形象的标语和口号层出不穷,来自灾区群众的“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来自援建者的 “晴天抢着干、雨天巧着干、晚上挑灯干、双休日加班干、合理安排科学干”等,鼓舞斗志,催人奋进。在援建过程中形成的地域文化交融,进一步体现了民族团结,增强了民族自信。这是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最核心的文化动力。

灾区精神家园建设是文化自信意识的大力彰显。灾区精神家园建设使得灾区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灾区群众的重建精神和感恩文化展现了四川新形象新风貌新境界。举国援建体制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持的“大爱文化”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体现了无比强大的中国力量。

―――――――――――――――――――――

郝跃南(中共德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爱心奉献、鼎力支援与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干部群众的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共同铸就灾后美好新家园,感恩与奋进,顺势顺理成为这场文化动员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