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范例6篇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范文1

汶川地震发生后,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发生整体垮塌,而这时80多名孩子正在午睡,园长在出差,有5名老师在园内。在这个幼儿园中,一共有50多个小孩和3位老师死亡,现在仍然有两位老师在医院抢救,一个孩子生死不明。

地震发生后,孩子家长很快就聚集在幼儿园废墟周围,不停地呼喊着孩子的名字,泪水流满面颊。开始孩子们还能在废墟中发出微弱的回应,但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回应声越来越弱,几乎听不到了。家长们也只能无奈地坐在废墟边上,焦急地等待着救援队伍到来。

幼儿园园长李娟一回忆起瞿万容老师被救援队发现的情形,就泣不成声:“当时,瞿老师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个小孩。现在,这个小孩小孩获救了,可是……可是,瞿老师却永远的离……离开了我们……”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范文2

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四川省什邡市蓥华镇中学的教学楼一下倒塌,100多个学生埋在了废墟里生死不明……废墟里,幸存学生们面对“死神”威胁时,他们之间通过“生死对话”上演了一个个生命奇迹………

“清清,那个美丽好学的女孩,你们看见没有?”在救助现场,蓥华镇中学初一一班班主任陈全红一直关心着一个个叫邓清清的女孩子。在她心中,这个贫困家庭里的小女孩,人穷志不穷,常在回家路上打着手电筒看书。

在乱石堆中,每看到一具学生的尸体被挖抬出来,陈全红就会默默地流泪,“他们一天前还是活蹦乱跳的,咋一下子就变成了这样呢?”后来,邓清清被武警水电三中队的抢险官兵救了出来,让她与官兵们感动的是,这个坚强的女孩被救出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

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好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范文3

读完长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想对刘震云这样的邻居大哥谝几句。

读刘震云的书,与其说读,倒不如说“听”更恰切。因为,面前摊开他的书,只觉得他坐在面前,慢腔细语地给我说起了瞎话(俺河南把讲故事叫“说瞎话”)。

听完瞎话,自然有感而发。他总是以轻松、幽默、诙谐的笔触,去刻画人物叙述事件。读者获得心理愉悦的同时,又从轻松、幽默、诙谐里体会到社会的沉重和生活的艰辛。这是他的妙笔,也是读者热衷于他作品的重要理由之一。

刘震云1958年生于河南省延津县,1973年参军,故乡的少年岁月奠定了他的人生观,人生观成熟,则是在走出河南以后,也就是该“洋起来”的时候。

出门在外多年,河南乡土标签依然是他的招牌。作品、篇名上有河南印记的就不用说了,那肯定是用河南话写河南的人和事。而以中性词为书名的《手机》,以及明显具有都市色彩的《官场》《官人》和《单位》,也都一无例外充斥着河南元素。像那篇《官人》,背景是某部委的下属局,其人物的办事儿弄法,越看越像河南人;还有那部《手机》,河南人到了人家山西地界,依然少不了拽几句河南话。

他坦言,小说有三分之一与故乡有关,除素材和背景外,主要是情感的触发。感情因素,铸成了他对故乡挥之不去的历史凝望。回望苍茫大地,既有心灵的疲惫、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际的茫然和累累创伤,又有被忽略的情感、眼泪、痛楚、梦幻。千百年的沧桑,岁月的风云变化,都不折不扣砸在了那块贫瘠、多灾多难黄土地上的人们。这一股脑儿的回眸,在作品中构筑了对故乡景象的徐徐体现,再用笔触反哺给“我故乡的人们”。以村庄为写作农村的基本背景,勾画家乡,勾画乡邻,甚至写就生活中的人,现实中的事儿。刘跃进就是他的表哥,而《故乡天下黄花》写作对象是“此书献给我的外祖母”,读书感触,与他所言极其一致。

姥姥是刘震云故乡情结绕不开的一个情感高地,甚至是他心中永远的丰碑。姥姥对刘震云的作家生涯至关重要,从姥姥“不敢直腰,一直腰就再也弯不下去了”的言传身教,他得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遗产;从“姥姥碗底的豆糁”,他萦记着骨肉亲情的一往情深。

作品如此,生活方式和言谈举止,又一贯地表现出河南人的“邋遢”、不修边幅和语出惊人。中式光板棉袄,或一袭便服单衣,河南形象活灵活现。说起话来慢腔细语,时不时地给你弄个乐不自禁,被外人说成是刘震云式幽默。其实俺河南人都是这劲儿,只不过,他以河南人身份,代表河南人的整体幽默而已。

河南是一片忍辱负重的土地,自然灾害、战争、杀戮、还有文明社会的运动,千百年来煎熬和考验着这里的人们。生于俱来具有不畏艰险品行的父老乡亲,用汗水滋润着黄土地上的庄稼,庄稼又养育着生生不息的来者。身为河南人,刘震云深解个中滋味,所以在他作品中,故土情结无处不在。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范文4

我们经历过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10月8日的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2010年4月14日的甘肃玉树大地震,自然灾害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我们记忆犹新。我们予日本人民以深切的同情和真诚的祝福,祝愿日本灾区人民能早日战胜灾害,重建家园,过上美好的生活。

3・11大地震发生时,日本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在灾难面前,日本国民所表现出的自律、理性、隐忍、克制,地震来临时的自我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极高的建筑质量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不少国人在极力宣扬向日本学习的同时,却一再贬低自己,把中国和中国人民说得一无是处,嘴上时常挂着“中国人素质低”这句话,好像忘了自己也是中国人。

日本果真就什么都比中国好吗?

我们承认,日本确实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但中国人一点也不比他们差,中国人不应该妄自菲薄。因为,从此次地震中,我们也看到了日本许多的缺陷与不足。

一、日本政府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无能的政府。

1.刻意隐瞒核事故。事实上,此次核事故的严重性,已经超过了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然而,日本政府却坚称“核事故只有四级”,足足过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才不得不把核事故等级定为最高的七级;日本政府还公然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污水排放至太平洋。这些事实证明,此次日本政府对核事故的处理,不仅欺骗了日本国民,也欺骗了世界,这不但是对日本国民的不负责任,更是对世界、对人类的极端不负责任。

2.地震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然而灾区百姓的生活依然困难,食品短缺问题依然严重。据日本新闻网4月19日报道,一项最新问卷调查显示,60%的日本地震灾民目前处于失业和休业状态,正常上班的比例只占10%,半数以上的人对今后的生活感到无望。

3.地震三周后,日本首相才视察灾区,这与汶川地震发生时总理第一时间就赶到灾区形成强烈的对比。

二、日本社会制度存在先天不足。

1.日本自诩为先进的民主国家,但是,此次地震所暴露出的问题,却给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东电公司竟然可以向政府、向国际社会隐瞒关乎整个人类社会安全的核事故,这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

2.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时,日本首相菅直人指示自卫队抢险,然而制度规定自卫队没有这样的任务,因而,当政府下达指示时,自卫队拒绝了。想想汶川大地震时,党中央一声令下,十余万官兵立即奔赴灾区,尤其是那15位冒死跳伞的空降兵,让国人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难怪日本福岛县南相马市市长樱井胜说,日本民众对日本政府和自卫队的救灾表现感到不满,同时对中国拥有那么优秀的军人感到羡慕。

3.社会体制有明显缺点,在突发事件或者国家需要调整方向时,各自为政的自保心理只会成为绊脚石。

三、国民冷漠、自私、狭隘。

地震发生时,我们看到了许多类似这样的报道:

“东京街头尽是步行回家的人,仿佛数百万人都一起走上了街头,但都自动列队默默前行,秩序井然。我在开车,路上塞车,但也没有喇叭声,眼前的一切,仿佛一个场面巨大的无声电影。”

“即使在废墟中,人们仍能听到邻居们以良好的情绪,礼貌地彼此问候。在被问到在这种时候怎么还能笑得出来时,沿海城市釜石一个村庄的渔场合作社主管三浦正人回答道:我们是日本武士!”

……

日本国民从骨子里表现出的自律、理性、隐忍、克制,让我们肃然起敬,甚至感到害怕;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看到了冷漠、自私和狭隘。

中国人是感性的,我们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奔赴灾区;我们举全国之力,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短短两年时间,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汶川,比地震前更加美丽、更加迷人。

与我们的感性正相反,日本人太过理性了,FT中文网专栏作家加藤嘉一在地震发生后不久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曾说,日本人都有一个想法: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大家都认为不应该给别人和社会添麻烦。

日本新闻网报道,3月18日上午11时许,在岩手县奥州市的一家加油站前,一位排队等待加油的司机已经死亡,原因是在车内等待的时间超过了16小时,为了节省仅有的一点点汽油,他在排队期间关了发动机,点燃车内的煤油取暖器,结果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种种现象,终于让我明白,为什么此次地震,很少看到有关志愿者的报道,很少看到感人的故事,至今也没有看到赈灾义演;明白了作为世界上第二发达的日本,为什么到现在灾区还会出现资源短缺的情况;也明白了为什么会有半数以上的日本灾民对今后的生活感到无望。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范文5

在这次地震当中,发生了多少感人的故事,这些感人的故事的起源就是:爱。我记得有一个最让我感动的故事,因为她的无私,因为她的爱,我替人们感谢她……

“救救我…救救我…”一个微弱的声音从缝隙中传来,因为在缝隙的上方被一个很重的东西压住了,人们正努力的想办法来救这孩子,“妈妈…我要妈妈…”这个微弱的声音再次传来。突然,在人群中挤出一位妇女,大声说道:“我是这孩子的妈妈”,先前那孩子一直在哭,听到这里,就不哭了,有气无力的喊着“妈妈…妈妈”那位妇女说道:“孩子,别怕,妈妈在这呢!”“嗯!”“你能把手伸出来吗?”“能”。一只细小的胳膊伸了出来,那妇女紧紧握住那孩子的手,人们真以为那孩子是那位妇女的女儿,就没有多说什么,从此刻开始,无论有多大的余震,那妇女都没有离开过这孩子,整天陪着她说笑,唱歌,所有的人都被感动了,就刚加卖力的就这孩子,终于,那东西被一开了,孩子出来了,妇女也很高兴的笑了!

可是,我们事后才知道,这位妇女并不是这孩子真正的妈妈,而这个孩子已经是这位妇女救出的第9个女儿了!而这位妇女的亲生女儿却在地震中死亡了!再大的震,不动我们的心!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范文6

看到玉树百姓遭遇的这场灾难,想起此时西南地区的大旱、前不久发生的王家岭煤矿事故等等,以及四川地震后不断传来有地方发生的小规模地震和泥石流……面对这么多的灾难,在为全国人民抗灾救灾行动所感动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到,中国一个接一个的天灾似乎提示了我们一些什么,面对接踵而来的灾难我们应该怎么办?

也许很多人会说,怎么办,一看便知,玉树地震政府动起来了、各地动起来了,每个人动起来了!是的,我们都看到了。问题是我们有没有从这一个个的灾难中找出经验教训?我们承认很多天灾是不可预知的,但是我们有没有因为不可预知而让我们对天灾的“放任自流”?有!

就拿地震来说,四川大地震时,很多人对国家的地震预报工作十分不满,国家投入了那么多的钱,为什么没有发现地震前的任何“蛛丝马迹”?记得当时央视专门邀请地震专家谈地震,一位女专家说,地震预报工作在世界上都是一个难题。她认为地震预报不是国家地震局一家可以解决的……。这多少让人有一种推卸责任的感觉。因为,既然是世界难题,那么国家地震局有没有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既然地震问题并不是地震部门一家的事情,要包括气象、地质等,那么,国家地震局有没有提出报告,希望组织这样一个研究机构?迄今为止,较比关心国事的本人没听到有关这方面的任何新闻报道。

今年“突然而至”的旱情让很多地方“手忙脚乱”,不少地方没有抗旱的应急措施,很多地方原有的输水渠道是豆腐渣工程……,靠天吃饭这种我国农村的“原生态”并没有得到根治。

再看看煤矿事故,由于我国有关方面的重视,很多地方的煤矿事故得到遏制,但是“不可预知”的突发事故时有发生。

……

这样看来,当灾害到来时,我们并没有做好应对灾害的准备。这种准备要包括对攻克地震预报这一世界难题的科学研究、如何改变“靠天吃饭”这一原始的状态、提高对煤矿等地的科学监控工作等等。现在我们是矿难来了派人下井救助、地震来了派人营救压在倒塌的房屋废墟下面的人、旱灾来了大家送水挖井相助、水灾来了全国人民“用胸膛”挡住泛滥的洪水……此外,我们还在很多方面有意无意地加大了灾害的力度。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处在了一个被动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