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范例6篇

时政新闻

时政新闻范文1

一、选择合适的报道角度

1.截取某一侧面。会议作为一个整体,报道时可以采取局部切入法,先抓住一个点,或具体的一个侧面进行报道,即截取与广大观众工作、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新信息作为报道的重点,给观众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和资讯。

2.拓展广阔空间。运用与核心内容有关的其他事件的背景、缘由材料来突出报道的主题。程式化的电视会议报道,场面往往庄严而缺乏生机活力。

二、创新报道的方式方法

根据心理学原理,观众对相同信息的接受程度较差,但如果创新报道的方式方法,则接受率能够持平甚至提升。因此,电视时政新闻要想赢得观众喜爱,必须研究受众心理,变换报道的方式方法。

1.开展深度报道。对于一些重要信息,特别是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相关的重要信息,观众往往较为关注,想了解其动态以及鲜为人知的背景信息等,电视新闻理应承担这一社会责任,给观众答疑解惑。因此,要开展深度报道,通过对重要新闻报道开展背景分析、新闻链接等满足观众的特殊需求。

2.强化舆论监督。各地的民生新闻为何收视率节节攀升,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民生类新闻节目是真正维护百姓利益的,正视现实的,揭露社会丑恶和不良现象的。时政新闻是主档节目,更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冷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厚度,更好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树立时政新闻的新形象。

3.关注热点难点问题。新闻报道要紧跟地方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以及广大观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工作的落实程度、问题的解决程度是百姓最关心的话题,同时也影响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不要只进行正面宣传,而回避负面新闻。

4.加强成就性报道质量。地方电视台经常需要围绕党委和政府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开展系列成就性报道,如果单单总结主题,泛泛而谈,就会落俗套,这时就要求编辑记者搞好策划,尤其是找好新闻切入点,口子越小越好,最好具体到某个事和某个人。例如:去年为了迎接党的十召开,我台新闻中心策划了题为《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一组成就报道,采取的就是小切口大主题的报道形式,《王老汉:“50块钱”救了我的命》反映的是新农合政策,农民看病贵得到有效缓解;《马大姐的幸福“安居”生活》反映的是保障性住房制度,让困难群体感受党的关怀,重燃生活信心。这样的一组故事化的报道配合记者现场出镜,让故事情节的现场展现来吸引观众眼球,然后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深入透彻的分析、总结经验,让主题性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可视性。

三、改变电视新闻的编排形式

电视新闻编排绝非只是简单地将各条新闻进行拼凑组合,而要根据新闻的具体内容及其特点,按照宣传报道的意图,赋予它一种特殊而又全新的效应,达到1+1>2的目的。

1.头条的选择,要选择观众最关心的重大事件。过去许多新闻头条的选择,大多编辑总是把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或活动的消息作为首选。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不应该只重领导,而应该遵循新闻规律,按照“三贴近”原则,根据新闻价值的大小艺术性地开展宣传报道。

2.提要的确定,要以生动灵活的“形象”吸引观众。内容提要是对新闻的高度概括集中,具有介绍节目和引导收视的作用。应根据新闻新闻的价值和作用,决定内容提要的长短、修饰、补充,灵活运用。内容提要无需过分讲究文采,但一定要准确、简短、明了。力求生动活泼,激发广大观众的收视欲望。

时政新闻范文2

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的重要题材,它最直接地反映了电视新闻和政治的关系。因为它报道重大的党务、,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报道政治领导人的活动。重大的决策都是要通过会议制定、通过会议的。电视新闻不能不把时政新闻置于重要位置。同样,观众也需要通过时政新闻了解党和政府的具体政策、中心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群众参政议政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对时政新闻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时政新闻不是不受观众欢迎,关键在于做好这类报道,以满足观众的需要。

时政新闻普遍存在报道公式化、程式化的问题。会议报道是台上讲话、台下人头;领导人接见是握手、谈话;领导人出访是一大队人马从一个场合蜂拥向另一场合。解说词也多是模式化的语言,声画脱节,使观众味同嚼蜡,毫无兴趣。

针对这些问题,做好时政新闻报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变虚为实。虚是指时政活动,会议的形式,实是指活动、会议的具体内涵。变虚为实,即是把时政新闻的报道从着重于活动、会议的形式转向着重于其内涵。把记者采访的重点由走来走去、台上台下的程序转向活动、会议的目的。

获奖新闻《当农资价格飚升的时候》,记者关注的已不再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基在一大群各级领导陪同下从这里走向那里,而是朱基走访基层,了解民情,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的实质性内容。镜头聚焦于朱基副总理在种粮大户张维满家中,听张维满反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飞涨使农民难以承受。典型场景、典型对话给人以丰富的信息。朱基副总理了解情况后,当场指出问题的严重性,第二天亲自解决问题。不到两分钟的新闻,由于精选素材,向观众立体地展示了一位雷厉风行的领导干部的形象,也充分展示了领导干部下基层视察工作、了解民情、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类似这样的时政新闻精品,在电视记者的努力下,已越来越多,为时政新闻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样板。

二、融入背景。时政新闻应该注意融入必要的背景材料,摒弃就活动报活动,就会议报会议的肤浅作风。特别是报道党和政府领导人重要的访问活动及外交上的迎来送往活动,应通过背景介绍,向观众展示其意义,开拓画面以外的信息。

三、捕捉瞬间。时政新闻中摄影记者的最重要任务是捕捉典型的、能充分阐明主题思想的瞬间画面。抓取瞬间靠记者的敏感,反映瞬间靠记者的判断,把握瞬间是记者的职责。

四、追踪高潮。时政新闻拍摄中,记者一边拍,一边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细心捕捉。当现场出现高潮时不能轻易关机,而要抓拍精彩瞬间,以高潮情节为新闻主体,使新闻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主动设问。时政新闻记者为摆脱模式化报道,应变被动为主动。在现场精心设计问题,主动出击采访,有特色的采访提问能带来有特色的新闻。

时政新闻范文3

要深入研究民众心理,了解民众的收视需求。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时政新闻也是如此,必须对民众的心理有充分了解,弄清楚他们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节目,需要什么样的收视内容,才能有针对性地对新闻节目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革,使新闻节目的形式更符合受众审美需求,内容更具有可视性,更加贴近群众生活。

1.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满足受众需求是满足绝大多数受众的合理需求,要坚持为绝大多数受众服务。时政新闻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舆论引导,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一方面对一部分不健康不合理的需求坚决拒绝,另一方面对民众泄一己之愤的不合理诉求坚决抵制。采制情真意切的新闻精品,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影响力与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2.密切关注收视率。收视率是电视节目收视状况的客观评判标准,我们通过观察收视率的变化,可以了解到很多信息,如节目的推出是否产生了轰动效应,取得了良好反响;节目是否具有深层次的魅力,以其精彩的内容长期吸引受众;受众是否已开始对节目产生审美疲劳,不再频繁收看某档节目;节目是否需要及时做出形式或内容上的调整,以刺激受众的收视欲望;是否该对节目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或停办开设新节目,这些我们都可通过观察收视率做出判断。

3.定期开展调查问卷活动。电视新闻也要以民为本求生存,可以借鉴企业的做法,经常性地对广大民众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群众收视需求上的变化,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这样才能对民众收视口味了如指掌,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节目的形式、内容,使时政新闻节目始终保持其独特的魅力。

4.努力报道有价值的信息。俗话说家事大于天,要找准观众需要什么,努力选取观众感兴趣,急于了解的信息。除了为公众服务,还要为个体服务。从百姓视角对时政资讯进行解读,让他们看后真正产生“原来这事和我们有这么大关系”的感触。在采写《明年全国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停止使用明》的消息时,在停止使用的信息时,我们对影响的方面、如何办证等进行详细报道,从而为百姓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

5.增加媒体的社会服务意识。现在日趋平民化的政治经济类新闻报道,不再是纯专业报道,讲述一些百姓难以消化的专业类知识,而是努力寻求与平民利益相关的切入点,着重摆事实,在讲述事实的过程中穿插通俗易懂的道理。平民化的新闻稿件不再是单纯迎合政治需求,而是追求群众利益与政治的最佳结合,采编人员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当好新闻事实的记录者,当好传播党政声音和表达民众意愿的传播者,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全力做好沟通、团结、稳定和鼓劲作用,目的在于能动社会公共事务的发展,利用媒体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引导更多百姓关心、参与公共事务。

6.创新手法讲好故事。讲好故事,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讲故事时应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色彩因素,描写人的生存境遇、展现人性的真善美,着力彰显人的光彩,展现人的个性与尊严、抗争与拼搏、智慧与美德,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以真情感动人。多现场、体验式,真实客观地反映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不一样的发展和变化。采编人员要当好讲述新闻故事和发掘新闻价值的思想者,当好社会民主、文明、进步的推动者,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7.以百姓的视角审视新闻事件。平民化的新闻稿件应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去看问题,以普通百姓的眼光去挑选新闻素材,以真实报道普通百姓和生活状态为价值取向,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当代百姓面临的问题,促进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百姓视角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平民化” 也在不断发展,不断改变,只有找到与百姓利益相关的切入点,就可以作为平民化新闻稿件的素材,吸引群众眼球。

时政新闻范文4

关键词: 初中政治教学 时政新闻 特点 应用 优势

时政新闻及时传达着国内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及我国与国际上诸多国家地区的关系变化。从中,一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国家繁荣发展的良好形势,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在和平的表象下有许多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适当融入时政信息,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聚焦当下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了解国际局势,正确认识重要的国家和社会情况,还可以让学生在分析领会时政信息的同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升综合分析、辩证思考的能力。生动有效的时政教学可以对相对刻板的书本内容进行合理补充,对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不是仅仅把政治学习限制在眼下的考试中。现结合时政新闻的特点对政治课堂的教学形式的改进提出建议。

一、时政新闻的特点

时政新闻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具有政治性、政策性、广泛性、信息性、时效性。

二、初中政治课堂中时政新闻的应用

1.时政新闻的选择

(1)国内外大事件。国内外的大事件可谓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也应当是一个具备基本政治素养的初中生的必修课。许多学生对于这些大事件并不是十分了解,这就需要教师从旁解释介绍,开阔学生视野。

(2)与学生相关的热点新闻。如新近甘肃省发生的中学生杨某因网上造谣被警方刑事拘留的事件,温州一中学“同性间交往过密属严重违纪”的奇葩校规等都可以作为讨论素材。不同的学生想要评论的东西未必一致,然而与学生的生活相关的内容,一定是人人有话可说。当教师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所思所想上,学生自然会产生浓厚兴趣。

2.课堂之外的准备

现在的初中时政教学普遍采用教师整理出一些重要事件作为检查内容,让学生刻板地背诵记忆。可以想象的是,考试之后,学生将忘记所有知识点,仍然没有真正关注时事。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对时政学习产生厌恶感,形成恶性循环。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其僵化乏味的一面,也有其优势,就是能以“作业”的权威形式保证其完成度和完成质量。想要改善教学方法,取得更优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对旧的方法进行扬弃。比如说,改变作业形式,让时政“作业”变得轻松有趣而不是压抑的负担。同时,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成果展示作为反馈。

如今,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样化的时政新闻接收途径为时政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在上课之前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同的学生对获取知识途径的倾向性不同。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新闻类电视节目,如关注两岸关系的《海峡两岸》,军事类的《国防天地》,再如关注百姓民生的本土节目《零距离》,等等;可以鼓励学生做新闻剪报长期放在教室里供学生翻阅;还可以在课间为学生播送新闻广播……

3.课堂上的应用

既然在上课之前做了那么多功课鼓励学生接触了解时政新闻,在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充足的表达机会。可以专门给学生时间也可以穿插在课堂发言中,激励他们大胆表述对当前政治的理解,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应给予及时鼓励。在教师的讲课过程中,要注意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政治教学相结合,关注学生所关注的政治话题,也要引导学生关注他们时常忽略的要点,加强学生政治理论与社会生活互为关联、互相影响的体验与感受。让政治课堂成为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桥梁,从而帮助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政治意识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时政教学的教学优势

1.具有新鲜感

时政新闻具有时效性和广泛性。教师在课堂上把新近报道的热点新闻拿出来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一举动本身就很“接地气”。它把学生对政治的目光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转而聚焦在新近发生的事情上。由事件引发的思考是多方面的,这极大地增加了课堂的灵活度。这种新鲜感也将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专注度和活跃度。

2.具有探索实验性

一直以来,时政新闻只是政治教学的一个边角。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的时政无非是需要背诵的要点或是要套用书本原理刻板地分析。而利用时政新闻增强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打破这种陈规,让学生在面对时政新闻的时候有更多独立发散的思考,探索现象背后隐藏的原理,而不必拘泥于书本。

3.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刚刚的时政新闻具有时效性,是当下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反馈。书本上的知识需要保持其正确性往往是相对滞后的。从新鲜的时政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思考和探索最新的内容,与书本知识进行对照思考,坚持政治教学与时俱进的作风。

综上所述,政治教学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运用时政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也是许多政治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所做出的探索与努力。从初中政治课堂开始,政治教师就应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我国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及国际形势,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帮助他们提高政治鉴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是为了中考的一纸成绩单,更是为了学生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时政新闻范文5

一、新课开始时导入时政新闻,激发学生浓厚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用最新的时事和新闻材料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感染力。教学《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我首先展示时事材料:“自从去年入冬以来,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省区市旱情加剧。据统计,中国耕地受旱面积1.16亿亩,其中作物受旱9068万亩,重旱2851万亩、干枯1515万亩,干旱受灾人口达到5000多万人,2025万人饮水困难。”接着展示各地旱情严重代表性图片,如“云南大部分地区颗粒无收”、“贵州150年古井首次干涸”、“重庆持续干旱”、“部分江段见底”等等。然后顺势提问:(1)抗旱重任将落在谁的肩上?(2)政府为什么要担此重任?(3)政府怎样履行好职责呢?详实丰富的数据,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在对旱情的严重程度感到万分震惊,带着同情、关切之情,也带着了解政府的职能的迫切心情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二、教学过程中导入时政新闻,帮助学生理解新知,掌握学习重点

(一)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新知

思想政治是一门逻辑性、思辨强的学科,很多知识、概念与政治原理比较抽象,概括性强,学生理解有困难。而导入时政新闻,能将有关知识、概念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极利于学生理解与巩固。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教学中,导入新闻“3月5日下午,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江苏代表团认真审议了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帮助学生理解“审议权”;“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议案489件”,帮助学生理解“提案权”;导入新闻“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这是代表们准备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的决定(草案)》进行表决”,帮助学生理解表决权。

导入时政新闻,还有助于学生巩固新知。如教学《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时,在引导学生了解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公共服务这些职能后,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巩固,尤其是能正确区别经济建设职能中的公共服务职能与社会公共服务的区别,我向学生展示了3月30日分别主持召开基层抗旱救灾工作情况汇报会和座谈会上的时事材料,选择其中四点,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体现了政府的哪些职能。学生明确:第一条既有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也有公共服务职能;第二条是经济建设职能;第三条为公共服务职能;第四条为经济建设职能。这样不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而且能学以致用。

(二)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民主监督》的教学重点“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渠道”中,舆论监督制度具有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等特点,在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教师口头讲解这些特点和作用,学生们基本上能把握,但又有些模糊,理解不透彻,印象不深刻。而且学生对老师的说理兴趣不浓,影响学习效果。为此,我给学生展示一则新闻材料:“抽‘九五至尊’的周久耕因获刑11年”。因不当言论引发争议,周久耕受到空前关注,不少网友对其展开“人肉搜索”,结果搜出了直接把周久耕拉下马的“九五之尊”。网友纷纷质疑:“一个局长为什么能抽这么高档的香烟?”这一疑点亦引起了纪检部门的重视。搜出周久耕抽“九五至尊”之后,网友热情高涨,继续对其“高消费”展开全方位搜索,结果又搜出他在开会时的照片上,左手腕上所戴手表是价格不菲的名表“浪琴”。从周久耕被纪检部门调查到被免职再到被推上被告席最后获刑11年,舆论监督在此发挥了独特作用。学生感叹舆论监督的巨大力量。

在《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中,教材提供一则有关探究“依法行政”和“合理行政”含义的材料。但我感觉这一材料不生动,会影响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此,教学中我引入了一则时政新闻“小贩大战城管”:2011年一月份的时候,有媒体报道商贩用对讲机“斗”城管的新闻:日前,北京东三环华威桥京瑞大厦门口,每隔50米,便有一名卖烤红薯的商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耳朵上都别着一只耳机。卖烤红薯的金师傅顺手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对讲机,耳机就接在上面。金师傅说,通过它,可以与1公里范围内的其他商贩互相通话,当一名商贩发现有城管时,便会通过对讲机通知其他人,及时躲避。一般情况下,半分钟内,红薯商贩即可统一撤离。结果学生探究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有效地掌握了知识。

实践证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导入时政新闻,在培养学习兴趣、促进理解与巩固、掌握重点与突破难点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我深知,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就事论事、新闻“轰炸”等。弥补不足发扬优势,我将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郑楚彬.思想政治课堂时事教育应用探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3)

[2]蒙远生.思想政治课导入艺术初探[J].教学月刊,2007,(2)

时政新闻范文6

深入挖掘增加深度

在时政新闻中,我们不缺优质题材,缺的是新闻敏感和对题材的深度挖掘。

时政新闻特别是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往往是重大决策、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的体现,涉及到的内容,全面及时准确地传递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地方党委政府的动态和举措,反映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各界尤其是老百姓有着密切关系。记者要登高望远,紧扣时代脉搏,紧抓民生热点,对题材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从程序化的活动和会议、枯燥刻板的文件中提炼出受众应知、欲知而未知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报道的深度,使报道耐看,从而吸引受众。

浓墨重彩拓展厚度

对于时政新闻中的优质题材,要使其耐看,除了深入挖掘内涵外,还要积极拓展外延,增加厚度和广度。组合报道是一种常用的方式。

在同一个新闻节目中,集中运用一组单体新闻,从不同点位、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同一个题材进行充分的透视、展示和阐释,这样形成的组合报道既有消息的时效性,又有专题的广度和深度。它犹如一个“特混舰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可以对新闻资源进行更为灵活有效的挖掘、整合、演绎和传播,达到充分的传播效果。

组合报道的内容组合应做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散而神聚,内容丰富而不重复,精炼而富有深意。不仅展示事件,还要提供背景,必要时还要进行分析、预测和评论,以充分揭示其意义。这就要求记者编辑的思维方式不能停留在简单、平面、静态、单一时空和感性思维上面,而要向复杂、立体、动态、多时空和理性思维发展,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审视、剖析新闻事件。

创新手法吸引眼球

时政新闻中,成就报道和领导活动报道占了很大比重。地方媒体的这类报道很多做得平淡、枯燥、乏味,让受众非常反感。大题小做,是增强成就报道和领导活动报道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表现技巧。这里说的大题小做,是指用具体生动的事物来切入和表达重大的主题,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把宏观的事物微观化,力求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一是寻找小巧切口。时政新闻很多都蕴涵着重大主题。可以为这些重大的主题寻找一个小巧的切入口,把它作为突破口,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精选具体的人和事或者平凡普通而又为受众所熟悉的现象,由此切入,扩展开来,由小到大,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先微观后宏观,既能让受众耳目一新,又同样能表达深刻宏大的内容。

二是讲述具体故事。时政报道要吸引受众,就必须尽量把无形的理论变为有形的场景,把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的事物,把静态的观点变为活生生的人物。这就要求非事件性的主题报道要尽可能地讲述具体故事。有了故事,就必定会有人物,就会有情节和过程,有矛盾、冲突、起伏和悬念。

三是展示生动细节。时政新闻通过讲故事可以达到吸引受众的效果,但仅仅吸引受众还不够,还要力争打动和感染受众。作画讲究“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新闻报道也是如此,要善于展示生动的细节。讲述故事、报道事件过程也不能平铺直叙,应该精选有特点、有冲击力的细节,加以放大,作为报道的重点支撑。细节是媒体报道最有表现力的语言元素,时政报道用细节感染受众,才能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抢占先机主动引导

媒体必须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导权,运用好议程设置功能,时时抢占先机,实施主动引导、积极引导、重点引导。

根据美国传播学家麦克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媒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媒体重点报道的事件,能够成为公众重视和关注的内容。媒体报道的角度和观点,往往成为公众思考的方向。

现代媒体具有很强的“议程设置”功能,其影响力和整体实力往往也在这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富有责任心和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媒体,能够通过主动、积极、有创造性的科学设置议程来搞好宣传,履行引导社会舆论的职责,而不是机械、僵化、被动地应付。

上一篇绝招作文

下一篇想念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