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代表简历范例6篇

医药代表简历

医药代表简历范文1

好简历往往是好工作的敲门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临床医学生个人简历范文参考,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临床医学生个人简历范文参考(一)姓名:xuexila

国籍: 中国 无照片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揭阳 身材: 170 cm 62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4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医药代表:医药代表

工作年限: 3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 随时

月薪要求: 2000--3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2003.7-2004.5在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各大科室做实习医生;

2004.6-2005.9在山西傅山药业有限公司(广州办事处)就职OTC代表:

公司主要陈李济药厂生产的《舒筋健腰丸》,负责东山区、天河区药店开发、维护。

2005.10至今在广州前茂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就职业务专员:

前茂公司是一家专业的医疗器械产品销售公司,产品主要涉及麻醉科、ICU、抢救室、心导管室、神经内外科等,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独家美国ARROW公司重症医学导管及心导管系列、英国PORTEX气道导管系列和Pulsion容量监测仪、美国ARROW公司主动脉球囊反搏泵等产品。

在职期间主要负责ARROW重症医学导管及心导管系列、PORTEX气道导管系列等产品在医院的开发和维护;负责的区域包括中山大学附属第一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胸科医院、广州市肿瘤医院、清远、潮汕等地区,2007年转至医疗器械组,主要负责公司的器械及佛山勤联公司生产的《腹部牵开器》在全省的临床推广及销售工作。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湛江卫生学校

最高学历: 中专 毕业- 2004-07-01

所学专业一: 临床医学 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 2000年9月至2004年7月 湛江卫校 社区医学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 优秀 粤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有一年的医院实践工作,三年的一线销售经验和广泛的医院客户网络,有较强的市场开发能力,能独立完成医院的开发与维护工作;性格随和、乐观、慎重,待人诚恳,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对工作认真,责任心强,有较高的团队合作精神;充满激情,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勇于接受挑战。

临床医学生个人简历范文参考(二)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 女 | 27岁(1986年11月1日)

居住地:北京

电 话:***********

E-mail:xxxxxx@**.com

最近工作 [ 1 年6个月]

公 司: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行 业: 医疗/护理/保健/卫生

职 位: 临床药师

最高学历

学 历: 硕士

专 业: 药学

学 校: 北京医科大学

自我评价

良好的临床药学教育背景,3年以上三甲医院工作经验,熟悉临床诊疗及药物应用各方面,严谨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获得中级职称(主管药师)资格和执业药师资格证书,良好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和学习能力,英文6级,良好英文听说读写能力,熟练检索中英文文献数据库。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1个月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医疗/护理/保健/卫生,制药/生物工程

目标地点: 上海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临床研究员,临床协调员,药品注册,药库主任/药剂师

工作经验

2011 /8--2013 /2:北京XX医院(500人以上) [ 1 年6个月]

所属行业: 医疗/护理/保健/卫生

药剂科 临床药师

1.作为临床药师协助医师制定药物治疗方案;

2.填写并上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

3.为门诊及住院患者提供用药咨询服务(超过1200人次/年);

4.参与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的临床试验,发表英文论文8篇(SCI收录)和中文论文5篇(核心期刊);

教育经历

2004 /9--2010 /7 北京医科大学 药学 硕士

临床药学-临床医学基础与药物治疗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学科

培训经历

2009 /5--2009 /11: 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 临床营养学 进修合格证书

证书

2011 /10 执业药师资格证书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 听说(良好),读写(良好)

英语等级: 英语六级

临床医学生个人简历范文参考(三)基本信息

姓 名: 性 别:

婚姻状况: 民 族:

户 籍: 年 龄:

现所在地: 身 高: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求职意向

希望岗位:临床调研工程师

工作年限:4

职 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

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面议

工作经历

xx年3月—至今 xx有限公司,担任临床调研工程师。工作内容:1、负责产品临床需求调研,负责新品开发过程中的需求管理;2、负责对产品结构、硬件、软件需求分解,实现跟踪和测试回归;3、负责对产品标准进行解读,编制测试文档,对需求进行回归,负责跟踪产品注册及测试工作。

xx年3月—xx年8月 xx有限公司,担任临床检验员。工作内容:1、检验科所有的临检,免疫,微生物,生化及仪器日常维护,仪器故障排除等;2、检验科的仪器有尿液流水线,血液流水线,斯塔高血凝仪,日立生化分析仪;3、主要负责日常微生物培养鉴定及药敏工作。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北京医科大学

毕业日期:2010-07

最高学历:本科

所学专业: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 粤语:一般 国语:优秀

自我评价

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感恩意识,勤勉务实,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善于创新,拥有优异的创造性思维,责任心强,对待工作尽职尽责。进取意识烈强烈,虚心好学,有良好的团队组织能力及协作精神,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承担较大的工作量及较强的工作压力。

看过“临床医学生个人简历范文参考”的人还看了:1.医学生个人简历范文参考

2.医学生个人简历范文

3.医学生个人简历范文

4.医学生简历范文参考

医药代表简历范文2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医学术流派的几个基本概念,提出判断中医学术流派的标准是:第一要有代表性人物,第二要有代表性观点,第三要有传承其学说的代表性著作。认为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不必强求一致,不一致则反映了多样性。比较规范的应是《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提法。文章还介绍了浙江历代的中医学术流派,即南宋时期以温州人氏陈无择为师祖,以陈氏子弟王硕、孙志宁、施发、卢祖常等为学术骨干的“永嘉医派”;金元时期以义乌朱震亨为鼻祖,以戴元礼、赵氏兄弟、王履、徐用试等为传承弟子的“养阴派”;明末清初以钱塘人氏张卿子为开山祖,以张志聪、张锡驹为中坚人物,并由高世?与仲学辂为传承代表的“钱塘医派”;以及明万历年间以宁波人氏赵献可为代表的“温补派”和清末绍兴人氏俞根初为代表的“绍派伤寒”。

正文:

学派众多,流派林立,是我国中医学发展史上鲜明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医历代学术流派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与取长补短,从而深化了对中医药理论的认识,补充与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了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因而也促进了历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

学术流派是“学派”与“流派”的泛称。中医界在探讨中医学术流派的著述中有称××学派的,有称××流派的,也有称××医派(医学流派之简称)和××学说的,大多并无严格的区别,直到最近才有了不同的看法。其实,它们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辞海》对“学派”解释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1]所谓“学说”,是指学术上自成体系的理论与见解,如中医的各家学说。但同一学说之中,由于观点不一,又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如河间学派中的火热论、攻邪论与养阴论派,《伤寒论》文献整理中的错简论与维护旧论派。关于中医的学派,孟庆云认为,“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由于学术主旨不同,学说、观点之异,其学术队伍中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医学家发展承传的群体称为学派”。[2]汪沪双等认为“流派”的概念比“学派”的概念涉及的范围要广,如“‘新安医学’属广义上的‘流派范畴’”。[3]

中医学术流派的成因与判断标准

我国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固然有其社会背景与学术背景,但还有本身的条件与因素,这也就是后人探讨的学术流派成因或标准问题。对此,我国中医界历来的认识与观点不尽统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一说。有的认为,学说与师承是基本条件;有的认为,学说才是根本标准,师承关系只能作为参考;还有的认为,除了学说和师承外,还必须要有传世之作以影响后人,等等。其实,这些专家学者所提出的标准基本点还是一致的,只是角度不同与详略不一而异。综合各种论点,全面地分析中医发展史上著名学术流派的成因,可以这样认识形成中医学术流派的主要条件,或者说判断标准,即,第一,首先要有代表人物。这个或这些人物可以是宗师,也可以是其继承者。但这个或这些人物必须是其鲜明学术观点的提出者,是一个或一些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第二,要有一批传承和发展其学说的人物。因为学术流派要“流”,不“流”则何谈对后世影响;再说,既是“派”,总得有几个人物,个人何以成派。但这些传承者不必非是亲炙或私淑的师承关系。第三,在学术上要有创新,在理论或方法上标新立异,旗帜鲜明。或者在一门学问之中创立了新的学说,或者提出了该学说中不同的学术观点,或者治学上有独特的风格与方法。第四,要有一些代表著作。这些著作要能记载和反映该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与治学方法。如果简单归纳,只有三条标准,即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观点与代表性著作。

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

我国历史上的各个中医学术流派,都是历经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在学术活动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其鲜明的学术观点与主张,往往由某学术流派成员自己提出,但又为历代医家所公认。但对某学术流派的命名,则往往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正因如此,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不尽统一。有以代表性人物命名的,如河间派、丹溪派;有以学科命名的,如医经派、经方派、伤寒派;有以观点或学说命名的,如补阴派、温补派、汇通派;有以地域命名的,如易水派、新安派、绍派伤寒,等等。不统一反映了多样性,故不必强求一致。

中医学术流派的类别

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学术流派灿若群星。一般认为,中医学派的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时代,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与朱丹溪为代表的四大家,其依据是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出的“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近代中医学者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中说:“北宋以后,新说渐兴,至金元而大盛。张刘朱李之各创一说,竞排古方,犹儒家之有程朱陆王。”但也有学者认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受当时百家争鸣学术氛围的影响,医家在临床中就有偏重针灸、主用方药和强调切脉的三个流派。任应秋先生认为,汉代已有“医经”和“经方”学派。[4]《汉书·艺文志》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医学教育网搜集

至于中国古代究竟有多少中医学术流派,可谓说法纷纭。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提出有刘河间学派、李东垣学派、张景岳学派、薛立斋学派、赵献可学派、李士材学派等;范行准先生在《中国医学史略》提出有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东垣学派、丹溪学派、折衷学派、服古学派、叛经学派等;《中医各家学说》二版教材提出有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大学派,四版教材提出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热、汇通七大医学流派;而《中医各家学说》五、六版教材则提出了伤寒、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七个医学流派。

查阅近几年发表的论述中医学术流派的文献,基本上还是沿袭五、六版《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说法。仔细分析起来,这些说法都有其依据,只是没有严格区分“学派”与“流派”。如“丹溪”学派,其实是河间学派中的一个流派。正如任应秋先生所说:“传刘完素之学的,有两大医家。一为张从正,一为朱震亨。……河间之学到了朱震亨又为之一变,而为河间学派之滋阴论者。”[4]

浙江历代的主要中医学术流派

浙江中医源远流长,以其名医辈出、医著宏富、世医众多与学术流派林立等特色在我国中医学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辉煌一页。尤其是高举“养阴”大旗的以浙江义乌人氏朱震亨为开山祖的“丹溪派”,不仅在金元时期成为中医学术流派四大家之一,在我国历代医家中影响久远,且极早影响了日本的汉方医家,致使日本在公元14世纪即成立了传承其学说的“丹溪学社”,对此,史料有着重彩浓墨的阐述。再如淋漓发挥薛立斋温补学说的明代万历天启年间浙江宁波人氏赵献可为代表的“温补派”,以及以清末名医绍兴人氏俞根初为鼻祖的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绍派伤寒”,医史文献也多有记载。但尚有“永嘉医派”和“钱塘医派”两大医学流派,由于论及不多,必须推介一番。

南宋淳熙至淳?,大约公元1174~1244年间,正相当于北方刘完素、张子和、张元素、李东垣学术活动进入高潮,河间、易水两大学派形成之时,南方的浙江温州地区形成了以陈无择为龙头,以陈氏弟子王硕、孙志宁、施发、卢祖常、王?为骨干的“永嘉医派”。这一医学流派,以《三因方》为理论基石,围绕编著、增修、校正、评述、批评《易简方》,开展了热烈的学术研究和论争。共同开创了宋金元时期医学流派争鸣、学术繁荣的局面。(详见刘时觉编著的《永嘉医派研究》,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版)。

“钱塘医派”指的是明末清初,以钱塘医家(今杭州)张卿子为开山祖,以张志聪、张锡驹为中坚人物,并由高世?与仲学辂为传承代表的,以侣山堂为主要活动场所,集讲学、研经与诊疗活动为一体的,以维护旧论为学术主张的医学流派。最早提及“钱塘医派”的,当为清中叶后期名医陈念祖。因为极其推崇张志聪及其门人高世?等编撰的《伤寒论集注》与《本草崇原》,故在所撰《医学三字经》中称赞“大作者,推钱塘”,并注曰:“张志聪,号隐庵;高世?,号士宗,俱浙江钱塘人也……各出手眼,以发前人所未发,为后汉第一书。”清末及近现代中医学者,大多称之为“钱塘二张”或“钱塘三张”。任应秋先生指出:“钱塘张卿子、张志聪师弟,以及长乐陈念祖等都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这可以说是维护旧论最有力的一派。”[4]又如张志斌、张祥序在《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论及清代伤寒学派主张维护原有编次医家时指出:“(1)钱塘‘二张’:指张志聪与张锡驹二人。此二人同乡,又同出一师(张遂辰),学术观点亦颇有相同之处,治伤寒学,均主张维护原有编次。”张遂辰(即张卿子)是明末钱塘名医,系明代伤寒学派维护原有编次的发端者,他的主张为其学生张志聪、张锡驹继承并发扬,故合称“钱塘三张”顺理成章。也有以张志聪等医家讲学与诊疗场所——侣山堂为称谓来论及“钱塘医派”的,如张瑞贤在《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阐述清代药物学研究概况时提出:“《本草崇原》为张志聪的未完稿,经其门人高世?继续完成,可说是侣山堂学派对药物理论研究的代表作。”竹剑平等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该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医事活动与学术思想。[5]之后,又有陈春圃将“钱塘学派”与“丹溪学派”、“温补学派”、“绍派伤寒”作为浙江四大主要中医学术流派予以介绍。[6]

笔者以为“钱塘学派”改称“钱塘医派”为妥。因为,称“钱塘学派”不能从名称上反映中医药学科属性,不易与其他学科区别;二者“钱塘三张”及其传人,都未能在中医学上构建起独树一帜的学说体系,他们够不上一个学派。但他们在《内经》、《伤寒论》与《本草经》等中医药经典著作整理与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一以贯之地提出了自己“维护旧论”的学术主张,并且首开集体研究之先河,有着自己的治学特色。故视其为“医经”学派中的一个流派则比较合适,“医派”是“医学流派”的简称。

总之,开展与加强对我国医学流派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与认识各个医学流派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规律,不仅仅是为了科学地评价他们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作用与地位,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推进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促进当代中医药学术的繁荣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夏征农主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947。

[2]孟庆云。论中医学派[j]。医学与哲学,1998,(8):432。

[3]汪沪双,等。试论新安医学的“学派”与“流派”[j]。中医文献杂志,2000,(4):3。

[4]任应秋。学派争鸣在祖国医学发展中的贡献[j]。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5):41。

医药代表简历范文3

姓 名: XXX 性 别: 女

年 龄: 24 民 族: 汉族

户 籍: 江苏 江阴 婚姻状况: 未婚

身 高: 158 cm 体 重: 45 kg

身 份 证: 320219198301284521 最高学历: 本 科

现所在地: 江苏 南京 毕业院校: 南京中医药大学

所学专业: 中医美容 更新日期: 2006-7-24 20:31:00

个人照片

教育/培训

2001-2006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美容专业 2004.4-2004.7 武进市中医院见习 2005.6-2006.4 江阴市中医院实习

2001年9月-2006年7月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中医美容) 本科

2006年4月-2006年5月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美容教研室 高级美容师

工作经验

南京怡人美容院 2006年4月-2000年6月

公司性质:民营企业 行业类别:美容美发化妆

担任职位:技术类-美容师

工作描述:在这里我熟悉了美容院的经营管理销售,学到了美容院的实际按摩手法以及美容院的针灸减肥内容,接受了瑜珈、拉丁舞等的练习,扩展了我的所学,增加了我的见识,拓展了我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这也是一次难得的经历

技能/专长

语 言 能 力: 英语(熟练);吴语(上海话)(熟练);普通话(优秀)

美 容 技 能: 高级美容师证

技 能 专 长: 具备了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与本专业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医学方面基本知识;受到中医临床、医学美容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和医学美容技能进行临床诊疗和医疗美容的基本能力;已取得英语四级证书,能熟练运用英语,能操作计算机;拥有医学士学位,高级美容师证书。

求职意向

求 职 类 型: 全职/兼职

待 遇 要 求: ¥0元/月(可面议)

希 望 岗 位: 美容学校类-美容老师

技术类-美容讲师

技术类-美容导师

希 望 地 区: 江苏南京 , 江苏无锡 , 江苏苏州

最 快 到 职: 可随时到职

提 供 住 房: 提供

其他资料

发 展 方 向:

医药代表简历范文4

[关键词]武威汉代医简;医药文献;简牍研究

[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074-04

武威汉代医简于1972年发掘于甘肃武威旱滩坡一座东汉墓中,共计92枚,内容涉及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等,其发现为医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1973年,《文物》第12期发表的《武威汉代医简的发现与整理》、《武威汉代医药简牍在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和《对武威汉代医简的一点认识》三篇文章,对医简进行了初步的整理与研究。1975年,甘肃省博物馆和武威县文化馆合编了《武威汉代医简》一书。

武威汉代医简一经公布,就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专著有五部:日本赤堀昭《武威汉代医简研究》,张延昌、朱建平的《武威汉代医简研究》,张寿仁《医简论集》,张延昌的《武威汉代医简注解》以及中国简牍集成编委会的《中国简牍集成(武威医药简)》。《武威汉代医简研究》是研究医简最早的专著;《武威汉代医简注解》是在《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的基础上对医简包括句读、字词考释、药方研究、各科成就在内的综合性研究著作;《中国简牍集成(武威医药简)》更多侧重于文字的断句、标点和汇释。但其中错误比较多,何茂活《中国简牍集成·武威医药简标注本指疵》对其中的疏误之处进行了指正。关于武威医药简的学位论文有五部:陈魏俊《武威汉代医简文字考释》、于文霞《五十二病方》和《武威汉代医简》副词比较研究、吴婷《〈武威医简〉形声字研究》和刘立勋《武威汉代医简文字编及集释》,田河博士后出站报告《武威出土汉晋简牍整理与研究(武威医简部分)》(未刊)。同时,相关的学术研究文章近百篇。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研究成果作一简要叙述。

一、成书年代及所有者

武威汉代医简出土于东汉时期的墓葬已是确论,但就医简具体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却没有定论,学界普遍认为是东汉早期。医简整理者根据其所出墓葬与东汉武威磨咀子六号墓相似,且同墓所出五铢钱上“五”字在形制与书体上明显具有东汉早期五铢钱特征,以及墓室形制、殉葬品等,初步推断其时代为东汉早期。罗福颐《对武威汉代医简的一点认识》根据医简章草字体与《流沙坠简》中有东汉早期年号的章草简中“食”、“当”写法的对比,得出医简的年代应当在东汉初期,建武、永平(55~68)前后。王辉《高山鼓乘集·武威汉代医简疑难词求义》认为,在很多医书中“癃”在殇帝之前称“癃”,之后称“淋”,而医简称“淋”者只有一处,其余均称“”(癃),因此,医简的抄写年代下限应该在殇帝之前,即不会迟于公元106年。综上诸观点,我们可以大致确定医简抄写年代在公元25~106年间,属东汉早期。

对于医简所有者的确定,主要是依据同墓所出的一支鸠杖。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编《武威汉简·王杖十简》有这样的记载:“制昭丞相、御史:高皇帝以来,至本二年,胜(朕)甚哀老小,高年受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司马彪《续后汉书·礼仪志》称:“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 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玉杖即王杖)。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医简的所有者应是一位社会地位较高并从医多年的老人。

二、文字考释

关于医简疑难字词的考释,历来都是专家学者着力最多的部分。其考释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字、词方面。

“冶”(简3):李学勤《“冶”字的一种古义》认为,医简中的“冶”字,准确意义应为“捣碎”;并且此义项为“冶”字增添了一种新的古义,解决了诸多疑难问题。段祯《简帛医书“冶”字考》亦认为其义为“捣碎”。将“冶”字释为“捣碎”,已成学界定论。简帛竹书的发现可补充字、词的义项,此可为一例。

“”(简8):王辉《高山鼓乘集·武威汉代医简疑难词求义》释为“雁声”,雁喜群飞,离群者常伤心哀鸣。以“雁声”喻人之久咳声嘶,可见所治之病与咳同类。袁仁智《武威汉代医简校注拾遗》认为,原简应该为“雁声”,即鹅声。

“”、“泔”、“五”(9、10简):王盼、程磬基《“”、“ 泔”、“ 五”探讨》认为,“”即为“癃”字,就其病名与症状的描述,颇似今之淋症。“泔”是指米泔汁样的小便,伴有小便淋漓涩痛等临床表现。医简第9、10简记载:“治诸:石出石,血出血,膏出膏,泔出泔,此五皆同乐治之。”此句明确指出有五,但文中只有四,缺一,二位先生指出,第五或是笔误,或是四淋之外的“诸淋”(“”字对应“淋”字)。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襄公二十六年》中即有将“降”错写为“隆”的例子。

“ ”(简15):整理者将此字释为“痤”,而施谢捷《武威、马王堆汉墓出土古医籍杂考》认为,“ ”不能释为“痤”,参照同墓出土的简23、木牍85乙和《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应该释为“痉”,袁仁智《武威汉代医简校注拾遗》也认为此字宜作“痉”。

“行解”(简42):杜勇《武威汉代医简42、43简考释》认为“行解”是治疗伤寒的第一步,在行解后,若病情发展为恶寒发热为主的症候时,开始服用发汗药进行解表。王辉《高山鼓乘集·武威汉代医简疑难词求义》认为,“行解”之“行”是步行、散步之义,“解”是通过某种方式排泄体内寒热邪毒。王林生《枫乳香药名辨及行解一词释》认为,“行”有“去”义,“解”有“散”义,因此,“行解”有“去除”、“发散”之义。段祯《武威汉代医简“行解”义正》认为,“行解”之“行”当训为“即”,“解”乃痊愈之义,“行解”为“即解”之义。

“ ”(简45、简48):张丽君《武威汉代医简考释》释为“身空”,义为身体虚弱。于豪亮《于豪亮学术文存》认为,“ ”两字是汉朝惯用的一种草书,“ ”字上部的“ ”是草书的“门”字,故“ ”是“闭”字;居延汉简中“塞尉”的“塞”字草写作“ ”,故医简中的“ ”正是“塞”之草书,两字相合应为“闭塞”。彭达池《武威汉代医简札记三则》认为,“ ”是 “两完”的异写,简45中当读作“两碗”,“使病者宿毋食,旦饮药一刀圭,以肥美 (两碗),十日壹饮药”句指的是治症瘕病的服药方法;而简48中的“两完”应该是“两全”,复指前面简文已经提到的“祛中冷”和“病后不复发”。

“大黄 ”(简51):整理者认为“大黄 ”有两种说法:一种是“ ”为“肉”字的古体,应释“大黄肉”;一种是“ ”为“丹”字,应释“大黄丹”。刘纲《〈武威汉代医简〉大黄考释》认为“大黄肉”、“大黄丹”均可讲通,不论是作“大黄肉”还是“大黄丹”解,全部释为大黄比较妥当。原简作“大黄”,实乃古人强调大黄入药应经炮制除去无用部位粗皮,或对大黄外观形态作性状描述以示优劣。施谢捷《武威、马王堆汉墓出土古医籍杂考》认为,应释为“大黄丹”,疑即黄丹之大者。王辉《高山鼓乘集·〈武威汉代医简〉疑难词求义》认为,应该是“大黄肉”,肉和丹字形相似,但大黄丹讲不通,大黄肉就是大黄的去皮根状茎。段祯《〈武威汉代医简〉 “大黄丹”考证》认为,根据医简“肉”、“丹”二字的书体特征,应为“大黄丹”,并且根据医简偏正式构词特点,指出,将“大黄丹”解释为断面呈黄色的大黄,有悖于医简用字惯例;他认为“大黄丹”就是“黄丹”。

“ ”(简11、简50):王辉《高山鼓乘集·武威汉代医简疑难词求义》认为,整理者释“头”为“”甚是,但释“”为贝母,则似有待商榷;其实“蝱”就是“ 头”一类,“ 头”与“蝱”大概只是同一生物的不同亚种,而决不是一虫一草。贝母虽也疗“金创”,但主要还是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以之治“瘀”,并使“倍(背)恿(痛)者出血”,似不可能。彭达池《武威汉代医简札记三则》也认为,将“ ”释为贝母不确,他认为“ ”和“ 头”都属于同一种虫类药,区别只是“ ”用全虫,而“ 头”仅用其头部入药而已。

“加”(牍87甲):杜勇《武威汉代医简考释》认为应释作“疥疮”。陈魏俊《武威汉代医简考释二则》认为应该是在疮面结痂的皮肤病。

“五辰”(牍90甲):陈魏俊《武威汉代医简考释二则》怀疑“五辰”指六十甲子中凡地支遇辰的,即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五辰、辛”之“辛”是“庚辛日”之“辛”。

“河菆”(牍91乙):杜勇《武威汉代医简考释》认为,“菆”即《说文》所释“麻蒸”也,似非医简所指;“菆”通“ ”,菆、 、蕺音近,例可通假,“蕺”见于《名医别录》,即今鱼腥草;鱼腥草生长在河边及潮湿之地,故称“河菆”。施谢捷《武威汉代医简简帛文字考释札记(续)》认为“河菆”应为“荷菆”,即“荷茎”、“荷梗”、“耦(藕)杆”。

“肦膊”(牍88):张丽君《“肦膊”考释》认为,“肦”是“ 肪”的双声通假字,故“肦膊”即为“肪膊”,义为猪肉脂肪。用猪肉、猪油脂肪或其他动物脂肪调制膏药在古代是常有的事。

“弓大 ”(牍88):杜勇《〈武威汉代医简〉考释》疑“ ”通“蓷”,“ ”下之“又”与“推”左之“扌”在隶书中均作手形,似手持物,故两字可通。“蓷”即今之益母草。益母草是妇科要药,作为“治妇人膏药方”正与医简内容相合, 因此,“弓大 ”应是益母草。彭达池《武威汉代医简札记三则》认为,“弓”为“乃”字,其义为“大”,“大 ”为“大蓟”。“大蓟”属菊科,是有凉血、止血功能的药物。因药名“大蓟”有“大”字,为避免重复,表示药物剂量时常用的“大”就用“乃”代替。

另外,施谢捷《武威、马王堆汉墓出土古医籍杂考》对医简中的“门冬(牍80甲)”、“寒水(牍87甲、乙)”作了考释。杜勇《〈武威汉代医简〉42、43简考释》对医简中存在疑问的“鲁氏青(简42)”、“解腹(简42)”,《〈武威汉代医简〉考释》对“白水侯(牍84甲)”、“马宥(牍87甲)”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张显成《简帛药名研究》和《先秦两汉医学用语汇释》, 对医简中涉及到的药名异写和医学用语进行了研究。

三、语言文字研究

张正霞《〈武威汉代医简〉构词法研究》对医简全文的构词法做了研究,指出在全简约512个词中有单音词284个,复音单纯词8个,合成词220个。通过对医简中的合成词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归纳出其词性和结构形式。

吴婷《〈武威医简〉形声字研究》对形声字的类型、形符和声符的位置、形符和声符的构字频率、形符和声符的历时对比等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医简中形声字的使用状况,探讨了其在形声字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段祯《浅谈〈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量词及其分布特征》及《刍论〈武威汉代医简〉中量词的用法》两篇文章对医简中的量词做了穷尽性考察,共统计出21个量词225处用例,指出了医简量词的分布特征;他还对医简中量词同数词、名词的组合使用情况及其所承担的句法功能进行了分析。

何茂活、谢继忠的《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通假字和讹误字》对医简中的通假字和讹误字进行了归纳分析,尤其是对通假字的表现及成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解证,同时结合实例辨析了通假字、古今字、同源字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张显成的《武威医简异体字初探》、徐莉莉《武威汉代医简异体字考》和何茂活《武威汉代医简异体字补议》分别对医简中的异体字进行了分析研究。何茂活《武威医简同源词例解——兼以〈五十二病方〉为证》以《五十二病方》为参证,对医简中比较典型的18组同源词进行了疏证。

另外,李具双《〈武威汉代医简〉的用字特点》对医简的用字特点进行了总结。何茂活《武威医简用字与今惯用字偏旁歧异类析》从大的范围对医简的异文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武威医简语言文字学价值述要》一文指出了医简在文字学方面的价值。陈魏俊《〈武威汉代医简〉中用字的音韵分析——声母部分》对医简用字的音韵进行了分析。

四、句读、简序、标题研究

日本赤堀昭《武威汉代医简研究》和张延昌《武威汉代医简注解》对简了句读,二者有很多不同之处。段祯对张先生的个别句读有异议的地方做了补充说明。

杜勇《〈武威汉代医简〉42、43简考释》认为根据古文的行文习惯,“治”字后应跟病症名、方名、方药组成、服用方法、疗效等,而该简语序错乱,简末“伤寒逐风”四字归属不明,疑医简抄写者在撰写过程中漏掉了上述四字,而在药方末尾加以补充,这样并不妨碍抄写者自己阅读;假如此说成立,则正确的表述方式应为:“治伤寒逐风鲁氏青(散)行解解腹方……”

刘金华《〈武威汉代医简〉考释五则》将简12字数与其他完整简对比,得出简11、12缀连起来不妥,他们当属于不同组(医方)的简文,应分别排列释读。简18与简17不属于同一个药方,应该分别排列、释读。并根据简文所缺字数和简19上下两端的纹理,认为不能将简19的上下两端缀合成一支简,应将简19下端编联于简20之前,简19上端与简20、21比类相附。简27上下两端亦不应缀联为一支简。根据简27下半段和简19上半段内容,得出此二段原本属于同一支简也未可知。同时,他认为简45和简72缀联为一支“如有征当出,从(简45)……(有)征当下,从大便出(简72)”较妥。

陈魏俊《武威汉代医简考释二则》认为牍90甲中“五辰辛”应断为“五辰、辛”,该牍的后面也有“五辰”,可互证。

张显成《简帛书籍标题研究》对医简的标题体例作了全面的研究。

五、书法研究

目前对医简书法方面进行专门研究的是林进忠的《武威汉代医简的行草书法》,他认为,武威医简的书写年代正是汉代隶行与隶草均发展成熟的时期,出土医简文字具有相当的质量,除有隶书之外,也有隶行与隶草,书写表现均极优异可赏,对于草书源起发展的探索,以及行书、草书的文字形体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六、医简的临床运用研究

由于医学知识的因素,对医简所载的临床运用进行研究的主要是医学工作者。临床应用的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一为医简药方和治疗手法的研究;一为医简与其他医药文献的比较研究;一为临床实践研究。

(一)医简药方和治疗手法的研究

张寿仁《医简论集》对医简的制剂之法和服剂之法进行了研究,并对牍81的“治痹手足臃肿方”和简中记载的“金创方”、“白水侯方”、“治久咳上气喉中如百虫鸣状卅岁以上方”、“治邚人膏药方”、“治烫火冻方”进行了校释和研究。

杨森、郑访江、祁琴《武威汉代医简终古毋子治之方注解》对医简中记载的终古毋子治方进行了注解,并且认为该方是治疗男子不育症的最早方剂。张定华《〈武威汉简〉中的中医男科学成就》分析、总结了医简中的男科学成就。张剑锋、张晓刚《〈武威汉简〉的外治特点》对医简的外治特点进行了研究。

陈魏俊《武威汉代医简方药药理分析四则》对医简记载的“治久咳上气喉中如百虫鸣状卅岁以上方”、“治久咳逆上气方”、“治伤寒逐风方”和“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的药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其《武威汉代医简针灸禁忌简注释》还对医简中牍90甲、乙和简21~25所记载的针灸禁忌文献进行了注释、研究。

张延昌、田雪梅、杨扶德《武威汉代医简中的外、妇、五官科方药及应用》对医简中记载的外、妇、五官科方药及其应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同时,其《〈武威汉代医简〉的内科学成就》对医简的内科学成就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针灸、推拿学成就》对医简针灸、推拿学成就进行了分析、总结。张延昌《武威汉代医简出土文物药学贡献考证》也从药物的品名、药物炮制、用药方法三个方面对医简的药学贡献进行了考证,同时,其《从〈武威汉代医简〉治久咳方谈肺肾关系》对医简中治久咳方与肺肾关系进行了论证。

张定华、孙其斌《从〈武威汉简〉看仲景学说》通过对药名的确立、症状的描述、辩证施治法则的运用、药物运用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医简内容为《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提供了临床基础。张剑锋《〈武威汉代医简〉的五官病治疗特征》对涉及到五官的15枚医简(16、57~67、69~71)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内容体现了外治法为多,且内外兼治、一方多用的治疗特征。李应存《伏梁病证治古今谈》认为医简中的伏梁病属于脘腹部脓肿性疾病。李万庆《武威汉简方用药特色浅析》对医简的用药特色进行了分析。李大卓《〈武威汉简〉用药特点探析》对医简的用药特点进行了探析。

(二)医简与其他医药文献的比较研究

蓝寿梅《〈武威汉代医简〉的辨证论治》通过对医简与《内经》相对照分析,认为医简在辨证论治方面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反映了东汉初期的医学水平。

赵光树、余国友《〈武威汉代医简〉与〈五十二病方〉药物学比较研究》从药物学方面对医简和《五十二病方》进行了比较研究。

姜良铎、刘承《〈武威汉代医简〉方药临床应用价值初探》将医简方药与《伤寒杂病论》中的有关方药进行了比较,从方剂学的角度探讨了医简的应用价值。

(三)临床实践研究

柴中元、董汉良、李钧烈《〈武威汉代医简·淤方〉的临床应用》在缺乏有关主治、适应症等记载的情况下,参考了某些经方的主治及适应症,在临床中大胆地、广泛地应用于内、外、妇等科中多种疾病,初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沈则民、李钧烈《〈武威汉代医简〉中瘀方的临床运用》对医简中的瘀方进行了临床实践。田雪梅、王智明《〈武威汉代医简〉之瘀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2例》通过临床试验证明了医简中记载的瘀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王福林《〈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寒湿型痹症验案举隅》利用医简方药治疗寒湿型痹症,临床疗效显著。王海东、王智明、田雪梅《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治疗风湿病体会》对简42、43记载的“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进行了临床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李永平、李向阳、王树林《“秦艽止痛”方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对医简中“秦艽止痛”方(治痹手足壅肿方)抗炎镇痛的药理作用进行了试验性研究。

七、结语

自武威汉代医简出土以来,又有《马王堆帛书》、张家山汉简等涉医文献相继出土。最近几年,北京大学又收藏了一批涉医汉简①和秦简②,其肯定会为医药文献研究带来更加繁荣的景象。

武威汉代医简的出土,丰富了医学各领域,填补了较多学术空白,特别是语言文字学领域,纠正了长期存在于学术界的不少错误,在书法艺术等学科上也有贡献,为各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注 释]

医药代表简历范文5

高血压病可能改变了人类的近代史

高血压病可能改变了我们人类的近代史。1945年4月12日,雅尔塔会议召开8周之后,罗斯福总统猝死于脑出血。美国总统府发言人称之为“晴天霹雳”。因为在此之前,医生们一直宣称,罗斯福总统的健康状况良好。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实际上,自1935年起,罗斯福的血压就开始快速升高。最高时竟达260/150毫米汞柱!而且,在检查中还发现,他出现了多种高血压的并发症,包括左心室肥厚和蛋白尿。8年后,1953年,同样长期患有高血压病的斯大林,因脑中风溘然长逝。

高血压病改变了医学的历史

高血压病改变了医学的历史。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只有身体感到了不适才是疾病。对高血压病的研究,使人们知道,有些疾病是悄无声息的杀手。除了高血压病之外,医生们还列出了长长的一串名单: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症、吸烟、很多癌症的早期等。医生们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病人上门求诊。他们还去主动地发现病人。比如,测量血压、血糖、血脂。又比如,检查乳腺、子宫、直肠。再比如,做B超、拍X线片甚至做CT扫描和磁共振。

医生们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对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参与“干预”。例如,吸烟、喝酒、离婚、自杀、车祸、心情不愉快、体重不理想。另一方面,这些新的疾病诊断却是如此简单,只需要测个血压,称次体重,或采一滴血做个化验,便能得出结果。医生们要做健康教育,让大众知道这些疾病的原因、机理和治疗方法。这些疾病的治疗主要取决于病人的自我管理。医学的知识不再神秘,医生的职业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血压病的历史

高血压病本身就是一部自然进化和人类文明相互促进和相互抵抗的历史。数十万年前,当现代人类的祖先出现在非洲热带草原时,自然进化赋予了他们一套系统,使他们有能力保存那些生命攸关,却常常十分匮乏的物质。例如,盐、葡萄糖、脂肪。这样,他们才能获得繁衍的优势。

现在,当人类文明发展到这些东西可以几乎不受限制地获取时,当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繁衍后代,还要追求无止境的“享受”时,这些系统却止步不前,这就产生了对抗。于是,有了高血压病,有了糖尿病和肥胖症,有了这些现代文明时期的“瘟疫”。

1733年,海耶斯首次测量到动物的血压

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史,更是充满了探索和追求,勇气和智慧,还有谎言和欲望,利益和贪婪。

1628年,哈维出版了划时代的《心血运动论》。1733年,一位叫海耶斯的牧师,用一根长270厘米的玻璃管,插入马的颈动脉内,首次测量到动物的血压。1856年,医生们开始用这种血腥恐怖的方法测量人的血压。

1896年,意大利医生里瓦罗基发明了腕环血压计。后来,现代医生常用的水银血压计产生了。现在,有了全自动的电子血压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家里非常方便地测量血压。上世纪50年代初,第一个安全有效的降压药出现

早期,除了一些少见的“恶性高血压”外,医生们对高血压病不太重视。他们认为这只是一种良性的疾病,治疗方法也非常有限。要么采用一种残酷的“坎普纳饮食”,即单单进食水煮大米和水果,禁止食肉、食盐,严格限制喝水。要么采用一种危险的手术,切断病人的胸部、腹部或盆腔的交感神经。要么干脆不治疗或仅给些镇静安眠药。

上世纪50年代起,医学家们以越来越多确凿无疑的证据,证明了高血压病是冠心病和脑中风的元凶。由此,统计学家们眉飞色舞。医学家们有了一片新的广阔天地。药商们发现了一个可以无限开采的金矿。江湖医生们抛出了各种祖传秘方和新奇仪器。早期的降压药,因副作用太多,很少有病人能长期耐受。

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药物学家卡尔・贝耶尔合成了氯噻嗪,这是第一个安全有效的降压药。其后,各种各样安全有效的降压药物被不断发明。药业界巨头们也一次次展开了表面波澜不惊,其实暗潮汹涌的商业大战。

医药代表简历范文6

【摘要】  历代中医医案对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海量的医案数据远远超出了人的理解能力。从信息科学角度来看,中医医案数据是混乱而又复杂的经验数据。这导致了医案研究的困难,亟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进,知识发现技术方法可能就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医医案中的知识发现技术方法,并提出具体研究思路,以期有助于实现医案研究技术创新。

【关键词】  中医; 医案; 知识; 技术; 数据

中医医案是中医临床医师实施辨证论治过程的文字记录,是保存、查核、考评乃至研究具体诊疗活动的档案资料[1]。在中医药学领域中,自古至今,从散在于各种史料中记录的医案雏形,到医案专著,医案一直伴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随着医案记录的不断涌现,医案分析研究也层出不穷,在中医理论的形成发展传承过程中一直充满活力,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摇篮。随着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引入中医药研究领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中医医案进行研究已经提上日程。

1  中医医案的特征与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

   

中医医案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具体反映形式,它不仅是医疗活动的真实记述,而且还反映了医家的临床经验及思维活动。由于医家所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学识、爱好和修养等各异,因此历代医案的数量、形式、体裁、风格和内容等亦在不断变化中。我国早在2 000多年前,名医淳于意就首先注意医案(诊籍)的记载。但秦汉以降,医家崇尚方书,此后直至隋唐五代,医案才逐渐散见于医籍和文史书中,数量少且内容简;宋金元时期医案专著开始出现,医籍附案逐渐增多,医家立案蔚然成风,医案风格异彩纷呈。医案发展至明代,开始有名医医案的专著出版,如江灌的《名医类案》。此期在医案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内容完整、客观;格式多样、规范;说理透彻、详明;文笔秀美、流畅[2]。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在《寓意草》中撰“与门人定议病式”,在韩懋和吴昆等人的基础上,对撰写医案的内容与格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态度应严肃认真,内容应详尽,理法方药应齐备。而张山雷在撰写风格上,或继承明清两代的特点,或对传统医案加以变革,采用中西汇通的观点叙述医案。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医案的数量也呈“爆炸式”增长。如隋唐五代前千百年的医案,数量少且内容简;而仅在清代,医家撰写的医案专著就达200余种,而且门类齐全,风格多样,既有个人医案、医案类书、医案丛书,又有专科医案、专题医案、会诊医案、医案评注及宫廷医案等;近十年公开出版的名老中医医案有近百种之多,每种收录医案数百则到千余则不等。古今医案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3],向应用中医基本理论研究现代医学疾病的方向发展,注重记载现代医学已诊断明确的病名。常见的记载方式为中西医诊断并列,以利互参。医案记载实验室等客观检查的内容逐日增多,针对检查结果的辨治内容如“微观辨证”等随之出现。现代医案中处方用药的内容变化也较明显,医者不仅根据中医药理论选方用药,而且根据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和中药药理进展来选方用药,医案中合用西药的现象越来越多。即便现代医案也存在着记载缺杂混乱、现代医学成分过多、文词晦涩、夸张不实等诸多问题[4]。从以上分析可知,从信息科学角度来看,中医医案数据将是混乱又复杂的经验数据。这些导致了中医医案研究的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领域分工日益细化,跨专业的沟通变得更加困难,而某个专业领域的信息,可能对相关专业领域是有价值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隐含的有价值的关联,而以常规方式通常检索不到这种关联性。中医医案不仅涉及到临床内、外、妇、儿各科,还包含了中医学中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和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食疗、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等方方面面,如何对其中隐含的知识进行解析与发现,必将是今后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而且中医药学科内仍然有大量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基本性的问题得不到合理的、科学的解释,研究的空白比比皆是,这些都可能通过中医医案研究得到解决或启示。但以个人之力实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有价值信息,而且以人工逐字研读名老中医医案,容易产生遗漏,来回翻页又很繁琐。要完成普通人不能完成的任务,这就需要有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知识发现技术方法可能就是这样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2  知识发现方法及其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应用

   

知识发现是指从数据集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以及最终可被理解的模式的非一般的过程[5, 6]。知识发现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边缘学科。近年来,随着数据获取和数据存储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数据库、数据集和数据仓库中存储的数据量飞速增长。如何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知识呢?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 KDD)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条解决这种“数据丰富而知识贫乏”困境的有效途径。当前国际上,知识发现的研究主要是以知识发现的任务描述、知识评价与知识表示为主线,以有效的知识发现算法为中心。知识发现过程一般由三个主要的阶段组成:数据准备、数据挖掘、结果表达和解释。知识的发现可以描述为这三个阶段的反复过程。中医医案中的知识发现也不例外。

2.1  数据准备  要有效地利用KDD进行中医医案知识发现,首先必须进行数据准备工作。目前,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中,以的形式实现了部分现代医案的数据准备工作。此外仅少数专题性质的数据库收录了一些古今医案。再加上散见于古今医籍和文史书中的医案,中医医案的数据准备工作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医医案的数据准备中具体要解决的是:设定并明确中医医案知识发现的目标;对中医医案数据加以充分理解;对相关的中医医案数据进行必要的预处理,使其符合KDD算法的要求;选用合适的KDD方法进行数据建模。其中中医医案中的知识发现的目标,可以从指导中医临床应用角度,对医案内容加以分析归纳研究,如对医者临证思维的阐释,对各医家、流派学术思想的探讨,各专科、专病、专症理法方药运用特点的归纳,以供临证学习参照,并可建立智能诊疗系统。也可以就其中蕴含的中医医理、药理进行研究,寻求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新突破、中药新药的勘探等。

2.2  中医医案中的知识发现可能运用的主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