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分析范例6篇

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范文1

【关键词】病案资料;利用;复印

近年来随着公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落实,以及医患纠纷、公伤、评残、病退等一系列的解决方式都离不开病历,病案利用的范围不断扩展,这已成为医院病案室一项常规工作,尤其是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险,只要参保,就一律复印病历,所以导致近几年病历复印量处于上升趋势。

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07年到2009年病案室复印病历的统计数据。2007年总出院病历数为17297份,复印数为6159份,占全年总数的35.6%。期中农保1833份,保险1730份,投保410份,医保902份,学险304份,司法280份,其他700份。2008年出院病历总数为19200份,复印数为8636份,占全年总数的44.9%,其中期中农保2835份,保险2843份,投保353份,医保824份,学险327份,司法322份,其他1132。2009年出院病历总数为20568份,复印数为10588份,占全年病历总数的51.5%,其中期中农保3503份,保险3163份,投保605份,医保1199份,学险343份,司法357份,其他1418。

2 结果

表1

2007年到2009年病案复印情况统计(例)

农保保险投保医保学险司法其他

2007年18331730410902304280700

2008年283528433538243273221132

2009年3503316360511993433571418

表2

每年复印病历总数占全年病历总数的百分比(例,%)

复印总数病历总数百分比

2007年61591729735.6%

2008年86361920044.9%

2009年105882056851.5%

随着病案的公开化,复印病历的数量越来越多,复印病历所占全年病案总数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复印病历的原因也一年比一年有所变化,病案资料的社会使用价值日渐提高,医疗制度改革以后商业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数越来越多,这些医疗保险措施的落实都离不开病案资料,病案是最有说服力,最直接的一种法律证据[1]。病案使用范围扩大,使用率提高,是人们健康意识、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最好体现[2]。

3 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要求复印病案的客户无论哪一类都有增加的趋势,个人要求复印病历的增加更加明显,说明人们的法律意识、健康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保险意识都有所增加,患者不再认为是弱势群体[3]。

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村合作医疗复印量变化最大,由2007年的1833份增加到2009年的3503份,其次是保险机构的复印量也大幅度增加,由2007年的1730份增加到2009年的3163份,这与近年来病案的公开化,患者有知情权有很大关系,人们对健康的观念也发生了质的改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但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人们的保健意识,健康意识增强了,人们更希望借助病案来增加健康透明度,也有的复印者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健康资料,为以后再就医做好准备[4]。农村合作医疗复印数由2007年的1833份,增加到2009年的3503份,自从2004年国家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以来,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得以解决,医疗费报销再也不是城镇职工的专利,从这方面看,农村与城镇的距离正在进一步缩小。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病历复印数量在逐年增长,接待复印已成为病案室的一项重要工作。

保险业复印是保险公司须进一步了解投保患者的病情,病情发展程度、转归、费用等,并以此作为投保理赔的依据。

司法部门复印病历是伤残鉴定和纠纷鉴定,以及律师受委托进行司法调查等。

农村合作医疗是现阶段农村患者住院费用报销的重要部门,需要的住院资料必需完善具体。

病案是一种法律效力的医疗信息资料,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与医疗事件相关的各个方面,医务人员要注意提高法律意识,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知识,加强自我保护,而对社会各方面对病案信息资料需求的不断加大,如何更好地保证病案信息的可利用性,更好地为需求方提供服务,对于病案管理人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总之,做好病历的复印工作,需要全院各科室,各部门协同努力,提高医疗质量,病案质量,病案管理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

参考文献

[1] 贾莉莉.病案信息的社会化价值.中国病案,2006,7(7):13.

[2] 高玉华.2336份病历复印的原因分析.中国病案,2008,9(5):10-11.

资料分析范文2

关键词:依吉密河流域;径流资料;可靠性;一致性;代表性;论证分析

前言

水文资料代表性分析的是在各类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阶段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一般还包括对资料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同时进行分析。对流域径流资料进行代表性分析与合理性检查可以使其满足各行业对水文资料的应用需要,保证项目规划成果合理。资料可靠性分析主要包括资料测取方式、测量部门、成果精度等内容。一致性分析是指对资料在年际上检查是否存在因下垫面环境改变而存在的系统偏差,代表性分析主要从资料的统计参数上对其已有系列进行对比分析,判断水文实测资料的代表性,也是资料合理性分析的主要内容。文章仅以依吉密河北关站径流资料为例对水文资料代表性分析方法进行实例探讨。依吉密河属呼兰河上游右岸一级支流,河长134km,流域面积1777km2。河流为铁力市与庆安县界河,左岸为铁力市工农乡,右岸位于绥化市庆安县境内。北关站属依吉密河径流控制站,控制流域面积939km2,至河口距离65km。

1 资料可靠性分析

径流资料可靠性分析具体包括资料的测验整编方法,资料成果精度及其与邻站对照是否合理。北关站流量资料年限为1965~2013共计49年,其流量测验均采用流速仪测法,流量资料整编方式冰期为连实测流量过程线法,畅流期为水位流量关系临时曲线法,历年流量整编成果已刊印至《水文年鉴》。按现有系列计算北关站多年平均径流深为360mm,与《黑龙江省水文图集》中年径流深等值线查图值350mm接近,选择代表年份对测站断面水位~流量关系变化分析可见,同水位下流量平均偏差约15%(表1),断面形状基本稳定,变化幅度较小(图1),因此确定资料成果来源可靠性较高。

图1 北关站断面演变对比图

2 资料一致性分析

径流资料的一致性分析主要解决人类活动或自然环境的改变对径流系列一致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活动对流域用水量的增加,使水文站实测径流量已不能代表天然情况;再就是随着流域下垫面环境因各种因素影响而在植被、土壤、耕地、潜水位等方面发生慢性改变,从而影响了流域的产流规律。经分析,流域内测站以上无引用水工程,资料系列年限内测站断面无迁移,不需对径流资料进行还原修正。对于受下垫面环境变化影响分析,须从流域历年降雨~径流关系来分析,如果关系点在时间上明显集中偏大或偏小,则应对径流资料进行一致性修正,原则是修正到现状时间点,修正方法采用修正系数法。由图2可知,资料系列中只有少数点据存在系统偏离,其余点据基本集中分布成带状,因此不需进行径流资料一致性修正。

3 代表性分析

径流代表性分析要求能反映径流多年变化的统计特性,现有径流系列资料是否能较好地代表总体分布,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3.1 径流差积曲线分析

由图3可知,流域径流差积曲线值大于0时历时较长,且存在几个短历时小周期,但小于0时历时较短,枯水代表性相对较低,流域整体上仅存在一次不明显大趋势丰枯变化过程,在长周期分析方面代表性较低。

图3 北关站年径流深差积曲线图

3.2 累计平均过程线分析

由图4可知,该站径流系列稳定时期大致为1982-2012约30年,占系列总年限的58%,基本可以代表资料整体分布情况。

3.3 丰、枯水分布情况分析

丰、枯水分析除了采用频率判别法之外还可采用简化的均方差判别法,丰、枯水临界值为丰水年Ri=R+0.33σ;枯水年Ri=R-0.33σ,式中R为年径流深,σ为系列方差,年径流大于Ri即为丰水年,否则即为枯水年。由表2可知,流域丰、平、枯水出现年数均较多,连续出现次数分布也基本均匀,在水量年际分布上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2 北关站年径流深丰、平、枯水分析表

3.4 统计参数分析

统计参数采用均值、均方差并计算其长、短系列误差和比值。即

系列均值和Cv值)。由表3可知,北关站20年和30年系列资料统计参数与49年长系列资料偏差均较小,说明该站统计参数基本稳定代表性较强。

4 结束语

对水文资料代表性分析有多种方法,文中只是采用一些文献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对流域径流资料进行了代表性分析,所用方法的权威性和适用性还有待探讨。目前对水文资料代表性精度评价还缺少较全面的规范标准,文中所述结论还有待进一步商议探讨。

参考文献

[1]邓先俊.陆地水文学[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84:47-60.

[2]伊春市统计局.伊春市统计年鉴[M].伊春:伊春市统计局,2011:251-255.

[3]黑龙江省水文总站.黑龙江省水资源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7-14.

[4]伊春市水务局.黑龙江省伊春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R].伊春:伊春水务局,27-30.

作者简介:李新(1980-),女,黑龙江铁力市人,工程师。

资料分析范文3

关键词:能量 频率 信噪比 定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P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247-02

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小道距、小面元、高覆盖的海量数据勘探已成主要勘探。面对海量地震数据往往在正式确定处理流程之前需要定性、定量地对地震资料进行评价。对数据中的激发能量、激发子波、高频干扰和信噪比等参数进行定量、系统、直观地分析为科学地制定后续处理流程以及快速、有效地实现对处理数据的全面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1 综合能量分析

实际地震勘探中激发能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传播路径、储层物性、地表岩性、激发井深和爆炸药量等因素均会对激发能量造成影响。激发能量的变化又将直接影响激发频率和激发子波的变化。因此在地震资料处理前有效地分析各炮的激发能量变化,依据近地表资料和静校正分析结果为后续地震资料处理提供炮集质量的变化和近地表变化的信息。该技术为快速分析各炮激发能量提供了手段。

1.1 野外激发能量监控

图1是炮集能量统计得到的某工区三维数据激发能量统计平面图。图1中每个点代表一炮,分析时窗为目的层800~1000 mh。分析频率范围为60Hz。从图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全工区各炮反射能量的变化。根据分析结果,处理人员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原始资料的品质,而且可以通过平面监测与监控炮相结合的方式全程监控整个处理过程。

1.2 干扰能量分析

地震采集中经常遇到的干扰波主要分为规则干扰和环境噪音两类。对规则干扰分析方法较多,但目前对环境噪音缺少一种快速、有效的分析方法。选择初至前信号进行能量分析,可以快速在平面图上对环境噪音进行直观有效地监控。

1.3 振幅处理效果监控

在资料处理中,振幅一致性处理是一个重要环节,振幅处理效果如何,如果逐炮分析,既费时,又不直观。借助综合能量分析的方法,也可以方便直观的对处理效果进行监控,处理后全区数据的振幅一致性变好,效果比较直观。

2 综合频率分析

众所周知,大地吸收衰减、井深、岩性、地表起伏和药量等因素引起激发子波变化。利用对激发子波的平面监控分析可以对全区资料进行快速、直观地监控记录频率变化情况,特别是对于海量数据的监控,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且效果比较突出,可以直观的看出全区资料的频率变化情况,有利于后续的处理方法与参数的设置。

另外,对地震数据进行的子波处理,譬如反褶积处理、子波一致性处理等可以改善记录频率的子波处理,都可以利用综合子波分析对处理效果进行快速直观的指导和监控。

3 自相关分析

对于随机信号,随机过程变化缓慢,曲线相对时移值时,两条曲线之间相似性变化缓慢;所示,随机过程变化很快,曲线相对时移值时,两条曲线之间相似程度急剧减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1)一个随机过程的自相关函数的特点反映了这个随机过程所固有的、而且又非其他统计参数所能反映的某方面特性,这一点扩展到地震记录上照样成立;

(2)自相关函数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对研究低信噪比地震资料非常重要。

自相关在地震勘探方面的应用很多,自相关分析方法可以应用在原始资料评价方面。在共偏移距道集上进行全测线的子波质量分析,图2道集自相关分析,图2中显示了一条测线的共偏移距道集、对应点的高程以及相应的道集的自相关。

分析相关图,M、N位置在山上,激发质量较差,子波不够尖锐;U处相关性好,说明资料子波尖锐,资料具有很好的分辨率;V处相关性最差,资料分辨率最低,结合野外情况,得知为巨厚沙层中激发、接收所至,从中可以看出由于近地表空间的变化对激发子波空间变化的直接影响,从而可以有效地监控野外采集资料的质量。

同时,也可以将自相关分析方法应用到处理效果监控中,对子波处理前后的数据分别做自相关分析,对比自相关结果就可以判断处理效果的优劣对子波处理效果做出评价。

4 信噪比分析

5 结语

定量分析技术对激发能量、激发子波、信噪比统计的功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不仅较精确地给出了定量分析的结果,而且缩短了大量的分析时间,降低了分析材料消耗,节省了人力资源。对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正确制定处理流程和处理参数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资料分析范文4

全国经济普查取得了大量丰富、全面的统计资料,要将这些资料的数据信息转化为决策信息,更好地为各级政府及企业决策与管理提供优质的服务,就必须对这些普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在此,笔者向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比较简便的分析方法,希望对统计报告的写作者有所帮助,以便在确定选题之后,能够依据这些方法,迅速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及本质。

■ 分组分析法

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志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不同的部分或组的一种统计方法。其目的是把总体中具有不同性质的单位区分开,把性质相同的单位合并在一起,保持各组内统计资料的一致性和组与组之间资料的差异性,以便进一步运用各种统计方法研究现象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

正确选择分组标志是进行统计分组的前提,在特定的研究目的下选择合适的分组标志对于达到统计研究的目的至关重要。因此,在确定统计分组指标时,应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那些最能反映现象本质特征、有实际意义的分组标志。通过分组应达到以下目的:第一,划分现象的类型;第二,反映现象的内部结构;第三,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经济普查资料的分组主要有两类:一是按反映单位属性的品质标志分组;二是按普查的数量标志分组。按品质标志分组主要有:单位类别、地区、行业、登记注册类型、隶属关系、控股情况、开业时间、营业状态,以及工业企业规模类型、限额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等。按数量标志分组主要有:从业人员数、企业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全年营业收入(或主营业务收入)、利润、财务指标、企业产值、产品销售额等生产指标等。在经济普查中,可进行大量的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分组。

将若干个有密切联系的分组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反映总体内部构成。在经济品质的分组体系中,既有品质标志分组,也有数量标志分组,既有平行分组,也有复合分组。经济普查数据提供了多种分组加工的可能,应当根据分析研究的目的具体确定。

■ 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也称比较分析法,是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旨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的方法。

对比分析法通常是把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从数量上展示和说明研究对象规模的大小、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以及各种关系是否协调。

按比较对象内容范围不同,可分为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综合评价)。单项比较是指比较某种总体现象某一方面、某一局部,可以是单独一个统计指标,也可以是反映某一方面、某一局部的若干指标,将不同的分组从总体上进行对比分析。综合比较是指对总体或若于方面的全面评价比较。

按比较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横向对比,是通过对国家间、地区间、行业间、经济类型间、隶属关系间、不同单位间同一时间有关指标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差距。而纵向对比是通过对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状况的对比,以反映其动态发展变化情况。

在进行对比分析时,选择合适的对比标准是十分关键的。对比标准选择得合适,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选择不合适,评价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另外,运用对比分析法时,一定要注意同质性事物的可比性,不得把不同质的事物放在一起对比。所谓同质性,就是对比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指标的口径范围是否一致。在运用普查资料与历史资料对比时,更要注意资料的口径范围。

■ 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是指被研究总体内各部分与整体进行对比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可以说明国民经济的生产、流通、分配和使用各环节以及各部门的比例关系,揭示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变化规律。

结构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结构相对指标=总体某部分的数值/总体总量×100%

分析总体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计算比例相对指标,以反映总体中某一部分为另一部分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在利用经济普查资料开展经济结构分析时,主要应对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及行业内部结构、企业规模类型结构等进行分析研究,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资料。

结构分析法的优点是简单实用,但在实际经济分析时,考虑到我国经济体制目前正处在转轨时期,许多比例关系非常不稳定,因此分析比例结构时,不能就数字论数字,应联系多方面和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 平均分析法

平均分析法是运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来反映同质总体在具体条件下的一般水平。平均指标可用于同一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或单位间的对比,还可用于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的对比。平均分析法的主要作用有二:第一,利用平均指标对比同类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单位等之间的差异程度,比用总量指标对比更具有说服力。第二,利用平均指标对比某些经济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说明其发展趋势和规律。

常用的平均指标有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等,其中最为常用的是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用总体各单位标志值总和除以总体单位个数后所得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指标。平均数是综合指标,它的特点是将总体内各单位的数量差异抽象化,它只能代表总体的一般水平,掩盖了在平均数后各单位的差异。

用平均数指标分析问题时必须与测算标志的变动度相结合。而标志变动度是反映总体单位之间在某数量标志上的差异大小。二者相结合才能对客观事物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并找出差距,查明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般来说,标志变动度越小,平均数指标的代表性越强。测度标志变动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全距与全距系数、平均差与平均差系数、标准差与标准差系数。

平均分析法要结合各种分组和指标对比来进行。比如分析不同地区的平均从业人数、固定资产量等;不同行业的平均营业收入、平均从业人数等。总之,所有普查数量指标都可以依据不同的分组用单位数来平均,以便进行对比、分析。

■ 强度分析法

强度相对指标是两种有密切联系但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之比值,用以说明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强度、密度或普遍程度。

强度相对数=某一总体总量/另一有联系的总体总量

经济普查资料结合一些其他指标如人口、土地面积等,可以产生很多强度指标。这些强度相对指标分析的内容通常涉及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情况。比如:不同地区的每万人医院数量、学校数量、体育场馆数量,每百平方公里加油站数量、银行网点数量等。

资料分析范文5

【关键词】工程 造价资料 管理体系 意义

工程造价是建设工程的重要项目,做好工程造价工作,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工程的施工成本。工程造价的资料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其体系的完善程度影响着建设工程的投资成本以及利润,因此,健全的工程造价资料管理体系,对工程造价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下面笔者对建立工程造价资料管理体系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1 工程造价资料管理体系建立的意义

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一般采用的是传统的定额计价形式,这种模式比较容易受市场计划经济的影响,不利于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定额计价的造价模式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初级常用的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这种模式以及无法适应现代化建筑企业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很多,建设工程造价的资料也越来越多,在传统的造价模式中,这些造价资料的管理并没有发挥出实际的意义,而且还对企业有一定负面的影响。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以及工作理念,这也对工程造价资料管理体系的建立带来了巨大的转机。

1.1 造价资料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制定正确计价模式的基础

我国建设工程的造价管理模式沿用了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但是随着经济制度的改变,这种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多元化的市场发展要求,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与转变。制定新的计价模式,需要参考大量的资料,这样才能保证计价模式的正确性与有效性,而造价资料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可以为制定新的计价模式提供基础保障,可以使这一模式有据可依,从而达到多元化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工程造价资料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趋势,其为建筑行业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1.2 造价资料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社会信息化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其社会竞争力。通过建立与完善工程造价资料管理体系,可以促进信息更好的流通,可以有效提高信息的价值。建筑行业的发展很快,很多建筑企业都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以及设备等,这也为工程造价资料管理体系的改善带来了很大影响。完善的造价资料管理体系实现了社会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提高了建筑企业的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是一项重要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措施。

1.3 造价资料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建筑市场的竞争与发展

造价资料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表现,我国的建筑行业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其管理体制与机构还不够完善,在市场竞争中,也缺乏统一的标准,这容易造成企业间的不良竞争,而且不利于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通过建立与完善造价资料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一问题,促进建筑也的和谐发展与竞争。如果建筑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则无法制定出有效的工程造价措施,还会给投资人带来误导,从而影响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通过完善工程造价资料管理体系,可以使建筑施工流程更加清晰,也会使造价资料更好的发挥效用,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2 工程造价资料管理体系的建立

要做好工程造价管理,充分发挥工程造价资料的作用,必须对造价资料建立包含收集、整理、处理、应用和反馈各过程的管理系统,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和角度来提高对造价资料的管理和应用水平。

2.1 造价资料的收集

在工程实施阶段,工程造价资料包括工程建设基本情况、工程技术特点和技术指标、工程经济特性参数以及工程结算、竣工决算等资料。具体内容如下:

工程建设基本情况,包括工程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资金来源等信息。技术特点和技术指标,包括工程所采用的技术、管理等方法以及现场施工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内容。经济特性参数则包括建筑系数、单位面积造价、工期耗用情况、工程质量鉴定、功能参数等内容。工程结算及竣工决算资料则是指在工程阶段结算、最终竣工决算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关资料。

2.2 造价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处理

对于造价资料的收集,首先应该对于来源资料进行分类,方便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统计分析法、单项测算法、典型测算法等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在资料整理完后,应该采用计算机相关软件进行分类编号,建立可扩充性的造价信息资料库,方便查阅和用作以后工程参考!

2.3 造价资料的应用

工程造价资料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毋庸置疑,而对于拟建工程,可以通过造价资料来对项目所需投资进行预算,为投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在工程实际中,可以采用类比法,通过信息库中已建类似项目进行对比,采用分解、换算、替代等方法,再考虑此项目的特殊性,经过综合计算后确定拟建项目的各项经济指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再加上专家的经验推测,对工程造价的预测已经越来越精准。

2.4 造价资料的应用反馈

应用造价资料来解决工程建设问题,准确度如何、效果如何,以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都要时刻注意收集、整理和详细分析,并及时修正资料本身存在的针对性不强、代表性不够、时效性差等方面的问题,或是及时反馈、解决在应用方法、范围等方面遇到的困难,从而使造价资料的应用系统成为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动态管理体系。

3 结语

我国加入WTO后,建筑行业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建筑市场中建筑材料的种类与功能不断增多,还有一些先进的技术以及工作理念也被引入了我国的建筑企业中,这也为建设工程造价资料管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保障。这些先进的工作制度以及理念为造价资料管理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动力,在这一过程中,造价资料以及管理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建立完善的工程造价资料管理体系,可以促进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提升,还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企业的施工成本,从而提高其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晓宁.建设工程造价资料管理体系建立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6).

资料分析范文6

【关键词】 统计分析 测评资料 应用

1. 测评资料的搜集

搜集测评的信息资料或搜集测评数据是测评过程中进行统计工作的第一个阶段,是全部统计工作的基础。常用的搜集方法大致省三种:一是收集,即从日常的工作记录、统计报表、档案资料中搜集。二是抽样调查,即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深入实际搜集客观资料的一种方法。在抽样调查中,又有随机抽样(亦称无限制抽样)、分层抽样、多阶抽样、集团抽样和系统抽样五种形式。实践表明,把其中的多阶抽样与分层抽样结合起来,是抽样中最好的一种抽样方法。最后一种是测量,即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系统的法则来把所测评对象的特质或度量的等级以数字记录下来,这些数据就是可以用于统计的资料。

2. 测评资料的初步整理

测评资料的统计分类又称统计分组。这是对测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的第一步工作。分类时所依据的特征称为分类的标志,分类标志按形式可分为性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也就是说分类的类别按形式分,可分为性质类别和数量类别两大类。性质类别反映测评对象所属组别与种类的不同。例如将测评客体按男女或年龄来分组,就是属于性质类别。数量类别就是将测评数据按其数值大小排列出一个秩序来。

2.1统计表。

统计表是以表格形式表达测评数据关系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化繁为简地反映表中各类测评对象或数据的情况,便于分析、对比、计算和记忆。统计表的形式通常有简单表、分组表和复合表三种。制表应该符合有关的基本原则。首先,要求表的结构简单明了。一张表只能有一个中心,避免包罗万象的大表。其次,要求表的层次清楚。项目排列要按照逻辑顺序合理安排。制表的具体要求是:①标题应简明扼要说明表的内容;②表的内容应分别以横、纵、总概等标题加以说明;③数据书写精确度要整齐划一;④表中的横竖线条不宜过多。表两侧的竖线可以省去。

2.2频数分布表。

频数分布表也称次表分布表。常见的有简单频数分布表、累积频数分布表和累积百分比分布表三种形式。

编制简单频数分布表的步骤是:①求全距:H=A—B,A、B分别为测评数据中的最大、最小的数值。②决定组数与组距。欲将所有数据分成若干组时,要先确定组数和组距。组数一般以10一15个为宜。组数确定后,则组距可以利用公式i=全距/组数来求。组距一般以3、5、7等奇数个单位为好。但有时也可先定组距之后再求组数;③决定组限。组限就是每组测评数据的起止范围。每组数据的最低值为下限,最高值为上限。组中值=(上限+下限)/2;④登记频数。分好组后,就可以将每个测评数据归入相应的组内,并以符号I、II、III或“正”字逐个登记,然后求出每组内的总数f。

2.3频数分布图及其绘制方法

2.3.1统计图。

统计图是以点、线、面、体来表示各种数据间关系及其变动情况的重点工具。它形象直观,便于整体比较。常见的统计图有条形、圆形、曲线形和象形图几种。制图的基本规则常有以下几条:①根据资料的性质和分析的目的。正确选择适合的图形;②图的标题要简明扼要,切合图的内容,标题一般写在图形的下方;③图的尺度线与图形基线要垂直。尺度分点要清楚,以便于读数和计数。不能用同—尺度表示性质不同的两种计数单位;④图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的数字,分别是按笛卡儿坐标形式自左向右、由小到大、自上而下、由大到小排列的;⑤图中线条的粗细,应依其重要性而区别;⑥在同一个图例中比较两个对象时,使用的比例要相同。数量大小最好用条形图的长短来表示,而固定其宽度;⑦图形中,如有必要分别加解释的地方,可用图注加以说明。图注应简明扼要,字体要小并写在图题的下方;⑧为了美观易看,对于有纵横轴的图形,其高度与宽度之比以接近3:5为宜。

2.3.2频数分布图

频数分布图也称次数分布图,是以曲线或折线来表示相应的频数分布表的—种统计图。常见的有直方图与多边图两种。直方图是以面积表示频数的分布,即用位于横轴上各组上下限之间的矩形面积,表示各组频数分布的情形。其作法如下:①作横轴,然后把各组的上下限或组中值分别于横轴上,但要在横轴的两端至少各空一个组距的位置;②作纵轴,在纵轴上标尺度及单位以表示频数;③按各组的频数定出在纵轴上的高度并作出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这一直线便于与相加的上下限延长线交成一个直立矩形。由于横轴上各组距之间是连续的,故所有的矩形组成一个并立的直方图。多边图是以相应纵轴上的高度点来表示频数分布的图形。它的制作可以在直方图的基础上进行。所不同的是,它以各组的组中值点为横坐标,以各组的频数为纵坐标描出相应的代表点来,然后用直线段把相邻的两点连接起来.最后形成一根起于或止于横轴的折线。当其起止点均在横轴上,这一折线就与横线构成一个封口的多边图形。

3. 测评资料的分析

经过对测评数据与资料的归类、列表、绘图等初步整理工作后,测评对象的面貌和某些特征可能已经反映出来了。要进一步把握测评对象的本质特征,就必须进一步做些分析工作,分析与计算出一些统计量数来。 一般只要进行如下一些测评数据分析工作:集中量数的计算、差异量数的计算、相关与回归的分析、总体平均数与比率的推断、显著性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等。下面分别进行扼要介绍。

3.1集中量与差异量

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是测评数据频数(次数)分布的两个基本特征。前者是反映关于在分布中大量测评数据向某点集中的情况,它一般以集中量数来描述;后者是反映关于测评数据分布中大量数据彼此离散的情况,它一般以差异量数来描述。

所谓集中量数,指的是一组同类测评数据的代表数值,它表明了该测评对象群体的数量特征。它一般用来进行测评对象群体间的比较,以判明某一测评对象群体与另一测评对象群体的差别。

3.2差异检验法

当计算出两个人在50项测评指标各自得分的平均数、相关系数或其他统计量后,发现它们彼此不同时,为了确定其差异的程度,常常要进行显著性检验,即确定这种差异程度到底如何。

显著性检验也是统计推断的一种方法,它可以用来确定一个具有已知统计量的样本是不是来自某一个确定的总体。换句话说,样本统计与总体统计量的差异究竟是由于抽样所引起的随机误差造成的,还是两者之间存在实质上的差异,这也需要过异性检验才能确定。比如,某企业员工素质测评平均成绩为75分,人力资源部从某车间中随机抽取了26名员工,其测评平均成绩为76.6分,显然这26名员工的平均成绩比整个企业的平均成绩最高1.6分,但能否由此就说,该车间的员工素质水平比整个企业的员工素质高呢?还不能。因为产生1.6分的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抽样引起的,例如刚好抽到该车间一些素质较好的员工;二是该车间员工的素质水平的确高于整个企业其他部门员工的素质。要判断这种差异到底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就需要进行显著性检验。因此,无论是两个样本统计量之间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还是样本与总体之间的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其目的都是确定差异是实际的还是抽样不当造成的。在这种两者必居其一的选择中,如果否定了其中之一也就相应肯定了另一个选择。因此,若否定了差异是由抽样误差造成的,则就肯定了差异是实际存在的。但事实上,很难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断定差异是或不是由抽样误差造成的,一般只能进行大概的判断,这就要求我们借助于概率论的理论了。

参考文献:

[1] 黄明凤 兵团现代农业发展测评与分析 [J]统计教育 2009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