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范例6篇

导学案范文1

        一、“学案”应注重“学”

        学案中的“学”在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几乎整个活动过程都在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一系列有效的训练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英语课是充实的。因此,在设计学案时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如知识结构、知识水平、本节课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发展哪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目前的水平与教材之间的差距,准备一些适应学生自身语言能力的活动和带有自主性的活动。并注意设计的层次和梯度,让差一点的学生“吃饱”,好一点的学生“吃好”,优秀的学生“跳一跳”,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立体交叉互动创造必备的训练条件。 

        二、“学案”应注重“导”

        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教师是学生的得力助手,绝对不能越俎代庖。既然有了学案,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注意自己的角色,注意自己对时间的支配权利,这和以前有了天壤之别,不要无故干涉学生的活动,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他们远远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拙”。在课堂上,我们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旦你给了他们足够的机会和时间,他们潜力的巨大会让你瞠目结舌。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注意教学环节安排的合理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教育方法的艺术性,使我们的教学有戏剧性的境界。对学生大可不必担心,要放开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大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在巡回帮助学生时,他们绝对不会“冷落”了你,你自己也开心地参与,忙得不亦乐乎。

导学案范文2

【关键词】学案导学;现代化教育;新课程改革

教学特点即:学案与导学密切结合,学案指导导学,导学依据学案,重点在“导”,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所以要想把整堂课“导”好“导”活,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一是要求学案的编写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二是教师要会“导”,要把握住导学的时机,采取有效的手段,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

一、学案的编写

学案是导学的载体,二者相辅相成,差的学案只能加重学生负担,重蹈传统教育。

1、教学目标的编写。

教学目标应体现教师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是一种全新的知识观,这种新的知识观不是现成的真理和结论,而应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并展现其创造力。

教学目标应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上的空白点、遗漏成分、矛盾问题的感性上的认识和为了发展相应能力而设的学生必须学会的目标。所以设置要有梯度,按学生能力发展的不同层次可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一般能力目标和创新目标。[2]

2、学案内容的编写。

学案内容要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的编写要紧扣教学目并标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谨防知识点的单一重复。应采用启发式,使学生“跳跳摘桃子”,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链接,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3] [4]

学案内容的编写具体地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具体情况对课本内容删减、合并、重组;

(2)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留有创造性学习的空间;

(3)能体现跨学科的渗透;

(4)要广泛地联系社会生活。

学案内容要呈现思维梯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学案的编写大有文章可做,而且好的学案决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潜心研究,分类专项突破,以挖掘学案之潜力。决不能把学案当成变相练习,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

二、教师的“导”

导,即开导、启迪之意,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一个“导”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在认知过程中,适当的问题,能激发学习动机。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不断的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

1、把握诱导的时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教育家孔子的论述。它恰如其分的点明了学生需要启发的最佳时机。即是说当学生讨论热烈,对问题似懂非懂,想说却又说不清楚,正是渴望启发的最强烈之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种时机,给予适当的诱导和点拨,将起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导学要讲究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变教为导更要讲究艺术,任何拙劣的导学,不仅不能诱导启发学生的思路,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甚至退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地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能力、动机、兴趣、态度,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放下老师的架子,完全进入和学生的交流过程,始终与学生要表达的思想合拍,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教师既要跟上学生的

思路,又要引导学生的思路。对任何疑难问题不能直接讲授给学生,要创设不同梯度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真正领悟、掌握。不能把自己的思路强加给学生,使其硬性接受。[5]

3、导学方式的灵活性。

导学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长时间单一的引导方式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是这个道理。导学与学案是密不可分的,好的学案是教师有一堂好的导学课的先决条件,但教师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己设计好的学案,因为再好的学案也不能把课堂上的所有情景都设计到。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课堂上的不同情形,迅速且不断地搜集学生学习的信息,进行多元化备课,对学案进行添加、修改使其进一步完善,而不能受其固定思维框架的束缚。灵活多样的导学方式,可以给学案注入活化剂,从而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导学并不专属于教师。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个差异,让学习好的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教师在旁边进行适当引导,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适时借鉴

1、“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模式。

也有学者提出“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理论,就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以教学案为载体,学生在课前通过导学案先行预习,教师在预批学案的基础上,针对学案中反馈较多的问题引入或创设一些问题来引领学生质疑、思考,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在问题的解析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启迪思维、体验情感,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有效互动、共同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心智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2、“双动两案”模式。

针对地理教学模式,即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教学结构、教学程序以及实施地理教学方法的教学策略体系。据此有学者提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它是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元认知理论、地理学习理论和地理教学理论等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案(学案)与教师的地理教学设计方案(教案)为媒介,以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教学活动为手段,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提高地理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完整的地理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体系。“双动两案”形式上是地理教学过程的抽象概括,实质上隐含了学会地理学习与学会地理教学的学与教的理念。[6]

总之,“学案导学”的研究前景还很广阔,需要我们不断的认真细致的研究,挖掘出“学案导学”的巨大潜力,使“学案导学”适应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邑一中课题组.“学案教学”初探[J].山东教育,2000,(8):74.

[2]范增民.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3.

[3]褚亚平等.地理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9-21.

导学案范文3

关键词:学案导学;自主学习;有效教学

长期以来,教师导演课堂,少数尖子生当演员唱主角,绝大部分学生只能当观众,当配角,课堂成了少数学生才能展示的舞台。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已成为每一位老师苦恼的问题。近几年来,我校实施学案导学,教师根据文本设计问题进行有序引导,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强化预习效果。

经常听到老师这样感叹:现在的学生只会听老师讲答案,自己一点主见都没有。难道真的是这样?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很显然是后者。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不能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学习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果当然很不理想。真正的学习是在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和在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后续学习。而导学案的投入使用则可以让学生从课前的自主预习,课堂的合作探究、课后的巩固提升等环节全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强化了预习效果。比如《天上的街市》“课前预习”设计如下: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且解释词语。

缥()缈():

鲛()人:

疏()星:

定然:

陈列:

2、《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的作者是,原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代表作有诗集《》、《》,话剧《》。

3、《天上的街市》一诗以和描绘了一幅天上的美景,把读者带进了神话的境界。诗中主要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和对理想生活的,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4、《静夜》全诗紧扣住一个“”字,对人间世界和天上世界进行了描写,以笼罩天地的“”营造出的氛围,使这首诗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5、朗读诗歌《天上的街市》,并注意节奏和重音。

这样,通过提前一天分发导学案,倡导学生自主预习,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然后,自足于学情展开课堂教学,就很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加强课堂教学针对性,跳跃“最近发展区”。

为了保证导学案的有效运用,教师应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并作适当的激励。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通过检查,发现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够准确、全面、具体,需要教师交给学生分析人物的技巧方法,才能促进学生跳越这个“最近发展区”。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典型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语句,或者紧扣某些关键的词句等仔细品味体会。因此,在学习此文时,我作了如下的“品味探究”:

精读分析人物形象

1、浏览全文,完成下列任务。

(1)说说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

(2)找出课文中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句,在课文中做批注。

分角色朗读(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旁白)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3)把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哪些事情使他们的态度发生了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4)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这些评价说明了什么问题?

2.小组内交流。

3.班内展示。

从中,可以发现,这一环节的教学更有针对性,而流于知识的重复讲解,将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弄巧成拙。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知识盲点,采取种种措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及知识积累,让学生参与体会探究,帮助学生跳跃“最近发展区”。

三、调动各层次动态生成,推进因材施教。

品味探究环节,问题的设计一般都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会密切地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只要学生碰到问题马上可以小组讨论或向老师提问,这更有利于教师推进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较差、学习较慢的学生,老师提出的要求会相对低一些,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对于学习较快的学生,老师则提出一些更高的指导和要求。比如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对后进生要求他们能够背诵并默写,而对背诵默写较快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学会对古诗的赏析,并给予更多的指导和点拨。

再比如,在课后巩固提升环节,设置了积累运用、阅读感悟、表达交流三部分练习来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求做完积累运用,尽量完成阅读感悟。而领悟能力强的同学,则还要完成表达交流,如一些拓展、仿写、改写等,这样,既能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吃得饱”,又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四、注重教学过程中习惯养成,提高学习效率。

在导学案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学生以往在学习上所表现出来的懒散与被动状态被打破:课前忙于自主预习,做导学案;上课忙于听讲、思考,记笔记;课后忙于巩固提升练习。因为有了认知冲突,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动力,教师的点拨引导也有了明确的方向,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归还给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在进行有方向、有目的、有策略地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而导学案的引用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导学案使用过程中,教师讲授的内容还是过多,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教与学这对矛盾统一体,使学生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中自主学习。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一定会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页。

[2]王文彦等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55-158页。

导学案范文4

一、学生课前预习充分。

回首过去,教师前一天布置了预习某篇课文的任务,第二天上课时总会很失望。因为许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作业,标一标段落序号,画一画重点词语;也有些学生什么都不做。正如学生所说:“语文作业中预习新课最简单了,粗略地看一下课本,有时根本就不看,第二天早读课上,把课文看一遍就行。”这种预习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反应迟钝,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很低。

如今,教师都在上课的前一天发下“导学案”,让学生根据“学前准备”的内容预习课本。教师提前发的原因就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预习。当然,“学前准备”的内容能够充分地引导学生“先学”,避免了以前漫无目的的自学。学生要根据“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导学问题,采取自学的方式自主学习课本并完成相应的内容。“学前准备”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字词积累、作者及作品的常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疑难问题的质疑等。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单独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通过“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这一过程属于思维的最佳状态,会激发学生在静思中自己动脑动手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从而为课堂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如今,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前抽查学生的“导学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根据具体的学情,进一步修改完善下一节课的内容。学生也会在充分预习后,找准自己的疑惑,在课堂上的听讲针对性更强,学习效率才能更高。学生也因为预习充分,课堂上的交流、学习才更有信心,从而使得语文课堂气氛活跃,效率很高。

二、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人。

以前的语文课,教师只考虑如何讲好,忽略了学生的学,很少考虑到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因此,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全神贯注地讲,学生却听得稀里糊涂。

如今,语文课使用“导学案”,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导学案”体现的是学生的意志,是为学生设计的。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自由发言,成为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只是一位知道主动撤离和适时登场的主持人,因为课堂的主人是学生。

三、导学案注重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在语文“导学案”中,学法指导贯串始终,如学习目标的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每课的“导学案”又因为各课的特点设计具体的学法指导。如《绿》这一课,因为这节课适合赏析,而赏析课最重要的是赏析语言,在“合作探究”中,教师教给学生赏析语言的方法,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自学,然后在班上展示。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提高了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教师通过学法指导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便今后学生能学习有法,学习得法。

导学案范文5

               ——北师大版§4.1线段、射线、直线

     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让学生通过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手段获取知识,如何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我校开展《学案引导下的高效课堂》这一课题研究以来,以导学案为载体,重点针对授导教学这一环节开展细致研究,下面以《4.1线段、射线、直线》为例展开详细说明。

一、导趣——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内容很多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新知识的引入,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一般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还亲身经历过。在讲解数学新概念时所举的例子尽量要联系实际。当老师提出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例子时,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这样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在讲解新课时我们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组青岛的图片,有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等,让学生观察,并提问:1.你们能从中找出我们所熟知的几何图形吗?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点明课题.(板书课题:线段、射线、直线)

教学策略:

1、请学生从中寻找熟悉的几何图形时, 教师要予以肯定.

2、多联系生活

【设计意图】:处于初一的学生思维已具备了一定的符号感,但还不能完全脱离具体事物的支持,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立足于学生实际,从他们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物抽象出这些基本的几何元素,通过具体问题的指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观察对比,动手实践,让他们充分列举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实例来解释数学问题,让学生动手画图,亲自操作,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有利于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二、导议——分组交流,展现提升,激发学生比、学、赶、帮、超的兴致和愿望

这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环节。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围绕学习内容设计自学提示,创设知识迁移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新知.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畅所欲言,大胆质疑,促进同化,发展思维的流畅性,让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1.学生讨论交流:(1)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的看作线段、射线、直线?

(2)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和联系.(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2.学生动手:分别画一条线段、射线、直线

3.师生共同探究

图形

   

端点个数

   

能否延伸

   

能否度量

   

线段

   

射线

   

直线

   

4. 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

线段的表示方法                                                         

 

射线的表示方法                                                          

 

直线的表示方法                                                        

例题:如图,A、B、C是直线上的三个点

(1)   图中共有几条线段?这些线段怎样表示?

(2)   图中共有几条射线?以点B为端点的射线怎样表示?

(3)   直线L还可以怎样表示?

教学策略:作为平面几何的第一节课,介绍相关概念和它们的表示方法,对学生而言有时难以理解,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图形,让学生获得较好的理解.

【设计意图】:

经过师生交流,共同探究,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规范性表示方法,并加深对线段、射线、直线的本质性的理解.通过课堂互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每个人都经过深思熟虑来回答问题,从而激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并且被他们一一破解,最后达成共识。一方面学生轻松掌握了这一难点,同时也让他们感到善于质疑对理解问题本质至关重要。

三、导练——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对于数学课来讲,练习是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为目的的实践训练活动。学生从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如果不及时巩固,与实践没有结合起来,就会稍纵即逝。这一环节应包括基础应用、变式训练和当堂检测三部分。首先、教师应围绕教学中心,精心选择难易适中的典型问题,引导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思考、分析、探索问题,从中感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做完后,组内同学交流做题思路。其次、变式训练,巩固提高。教师利用规律对题型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变化、引申,编制形式多样(最好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解答,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知识进行整理,对规律进行总结,对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形成观点。要尽量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让学生做的、说的尽可能多些,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完善、提高,教师主要起启发、引导作用。

练一练:

1.请表示出下图中的线段、射线、和直线:

引申拓展:(A层)

如果直线上有四个点,那么图中分别有几条直线?几条线段?几条射线?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直线、射线、线段都有两个端点;           (  )    

(2)直线和射线可以延伸,线段不能延伸;       (  )

请观察图形作出判断:

(3)直线AB和直线AC表示的不是同一条直线;  (  )

(4)线段BC和线段CB表示的是同一条线段;    (  )  

(5)射线AC和射线CA表示的是同一条射线.    (  )

  B     

3.比一比看谁画的好.已知平面上四个点A、B、C、D ,读下列语句,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A     

(1)画线段AB;

(2)画直线AC;

  D     

  C     

    (3)画射线AD、DC、CB.

 

教学策略:可开展小组竞赛的形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一组练习,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联系和区别,同时巩固对其表示方法的掌握.题目设置的出发点在于检测本节课所学,所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鼓励他们独自接受挑战的信心。

 四、导探——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在群体中进行活动的能力。让有困难的同学也能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扬长补短,使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形成新的思想与方法;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满足个人的表现欲望,特别是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已有一定见解的同学,更是如此;再一方面,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更需要几个人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学生进行探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群体探究),我们强调群体的探究是建立在个人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

做一做:

1.动手操作:(1)过一点O 可以画几条直线?

(2)过两点A、B 可以画几条直线?

议一议:

2.归纳:(1)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

(2)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描述从实际动手操作中得到的结论.

3.学以致用:

(1)教师拿出一根木条和几颗钉子和相关工具,要求用尽可能少的钉子把木条固定在木板上,问至少要几颗?

(2)建筑工人在砌墙时,为了使每行砖在同一水平线上,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的同一高度处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植树时,怎么样才能使所种的树在同一条直线上?

【设计意图】:

此环节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中去真实的感受“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事实,并在探索中发现结论、说出发现,鼓励学生相互协作、猜想验证.几何事实的应用充分的展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五、导思——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拓展思维、完善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善学”,这就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因此我们设计如下题目:(针对A、B层同学):

1.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有多少个交点?四条直线两两相交呢?n条直线呢?

2、若A、B、C为同一平面内的三个点,则由这三个点可以确定几条直线?

若A、B、C、D为同一平面内的四个点,则由这四个点可以确定几条直线?

2.若A、B、C、D、E为同一平面内的五个点,则由这五个点可以确定几条直线?

【设计意图】:

导学案范文6

          《山中访友》的学导案 

【学导目标】: 1.熟读课文,;(重点)

2赏读课文,; (重点) 

3 研读课文,。(难点)  

【学法指导】:1.【自学质疑】:

一.自主导航

1.知识链接,作者郑振铎简介;(搜集相关资料)

2.读课文,借工具书完成下列练习:

1)读书自学、自主探究,研读教材,独立思考

2)导学案引领、二次探究 学生完成自学任务后,对教材进行二度深入研究,找疑难,找不足。 

独立完成导学案   小组内总结疑难问题

3)分组合作、讨论释疑

①明确讨论内容、时间、要求和达到的目标,一定要准确到位。

②学科小组长起立安排本组任务,分工明确,安排探究成果的记录、整理、展示。搞好管理,坚决克服假讨论或不用心讨论。

 ③小组讨论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在3个不同的层次中一对一地讨论,第二步集体讨论解决相关的问题。

 ④做到收放自如,即不能蜻蜓点水式又不能漫无边际。

 ⑤教师要即时参与到合作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展示点评做准备。

  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派代表将疑问写到黑板上

4 )展示点评、拓展提升

展示的准备和自我价值实现给学生提供最大的学习动力。

①展示的分工用表格打出来,直观具体。展示者迅速到“聚焦”处,积极、有序。

②展示要脱稿,变一一展示为重点展示、分类展示。

③展示方式可口头、可书面,书面展示的人尽量要多。

④一般由C层、B层展示,由A层负责点评或拓展。 

⑤非展示同学要学会倾听,学会整理,有事可做。

⑥教师认真倾听,注意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和错误,为点评做准备。

5) 总结反刍、当堂检测

总结梳理,反思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巩固、深化所学内容。

一对一互查  完成当堂检测题目

6)自我完善    训练提升

通过完成训练学案,总结课上所学, 反思目标达成,巩固学习成果。

自主训练   完成训练学案

二.研读质疑

1、文中的“我”拜访了哪几位朋友?请从原文中依次找出来,在这些朋友中,作者重点写哪位朋友?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选出一种修辞手法说说它的作用?解释”德高望重”并用”德高望重”造句.

【测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