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反思范例6篇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范文1

本节课上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理念在上课前一节课先和学生讲清楚,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告诉学生: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老师会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站在这里施展自己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每颗种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阳光。我对学生提出几个“允许”: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保留不同于老师的差点,允许随时质疑老师的讲述。在把新课改的理念渗透给学生的基础上开始上新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班上有个学生叫王伟凡,一回到家里,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也和她是平等的关系,因为老师今天告诉她们: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由此看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相当大。

二、本课中学生好的思维方法。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生的思维。

上完本课,我空出时间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隶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怎么理解?说真的,我认为把鲁迅写的《风筝》安排在第一课,未免太难了。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比较隐晦,作为老师,有时都一下子都转不过弯来,何况是刚进初中的学生?这位同学提出本课触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话。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请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强调地指出:当时封建社会黑暗势力、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须坚持战斗,不能退缩!”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这句话和第二段中的‘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相照应。我去查有关的资料,作者写这篇的文章是192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统治下,所以,这句话是当时自然气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对政治气候的感受。”除此之外,同学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我都让他们通过讨论自行解决。同学预习课文时,碰到问题能去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通过几节课和同学一起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三、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风筝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风筝制作;教学;美育功能

风筝,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与其它许多发明一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在古代社会,劳动人民把它作为放飞邪气、祈求幸福平安的一种活动。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艺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新的课改和教育模式下,力求体现素质教育和生本的要求,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风筝在制作过程中,依据其特点,能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创新潜能的同时,且具有其它学科和活动不可替代的美育作用。

一、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风筝制作的整个活动,都是学生接触实际的操作。无论是扎、糊,还是描绘、放飞,大家都是在现场亲自接触各种制作工具和材料,并通过动手、动脑,发挥其功能,亲自观察和体验各种制作。这比其他一些科目具有操作性强的优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由此可见,风筝制作中,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这种感知、和思维能力,正是美育中常用来了解美的手段。风筝制作活动中,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美育的发展。

二、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和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所以,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现代教育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风筝制作具有这样的特征,恰好是采用多种活动、多种方法的多样性学习。如风筝的设计、图案的描绘、色彩的选用一系列活动中,除应用到一些风筝设计、绘画知识的同时,给了许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就需要推陈出新,描绘时选用符合自己的色,设计出能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的风筝。大胆的创新,使学生思维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这个创造潜能的开发活动,同时也是一个美育的开发过程。

三、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这就要求教育活动中,提供和创设尽可能大的情感活动的空间。有更多的、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的情感,提高情感体验。因为情感性是艺术教育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风筝制作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例如,在风筝制作的扎、糊、绘、放各环节中,从细心的选材、烤扎到认真的裱糊,从精细的描绘到放飞。每一次活动中,学生都是亲自参与,亲身体验风筝制作的乐趣,一件风筝飞上天空,更是身心鼓舞。所以,大家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能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更能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四、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与探究性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是艺术教育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风筝制作活动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是多门类知识的综合,更具有这种综合性。所以,风筝制作中,学生发挥才能和智慧的余地非常广阔。简单的风筝虽然只用一张纸,一些竹条和颜色,就可在精巧的手下显现,但它却又能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索飞行的知识和奥秘。在制作风筝过程中,要学习和运用到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制作工艺和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大家在活动中,对一些其它学科的知识,如飞行力学、结构力学等,经过反复的学习、研究,并在实践活动中论证。这样,既丰富了知识,又在活动中加强了学习的综合性和探究性。这种综合性和探究性的学习,体现了新课程中,多学科、多门类的知识与美术的联系与融合,进一步加强了风筝制作的美育功能和趣味性。

五、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和鉴赏能力

风筝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作品,也就是说,风筝既是一件工艺品,又是一件艺术品。制作一件风筝,概括起来需要扎、糊、绘、放四个工艺流程。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可以明确每个流程中的程序、制作方法、效果和起飞等,提高大家的制作技艺和技术意识。

风筝放飞时使人赏心悦目,挂在墙上,又是一件风筝画的艺术品。不同类型的风筝,搭配不同的颜色,相同的风筝,也可以绘成不同色系的作品。因此,风筝画无论是成品还是绘制过程,大家都是处在优美的线条与鲜艳的色彩世界中。这样,通过耳闻目睹、亲身体验,使人精神振奋,既能提高技术制作和描绘能力,也能提高大家的鉴赏能力。

从古到今,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寻的教育理想。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对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风筝制作活动中,只要在合理使用工具和操作下,学生可以在好多方面进行自由发挥和创作。如风筝图案的设计、色彩的选择、骨架的设计制作等。所以在课外,风筝制作活动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他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风筝制作进入学校,不仅可以作为学校课外综合活动的一个门类,也可以作为美育的一部分。活动本身包含情感与理性、脑力与体力的因素,同时可以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促进并协调大家的各器官。所以,风筝制作能充分发挥美育的功能,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是其他活动无法替代的。

【参考文献】

[1]徐艺乙著.《风筝史话》.

风筝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初中英语;拓展性;教学资源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利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显得日益重要。在开发运用课程资源中,要体现生活性、直观性、主体性以及时代性。本文选取了一节综合技能课,简要地介绍了如何开发贴近生活的教学资源,利用现代多媒体等手段,加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课例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取译林版《牛津英语》7 B Unit 6 Integrated skills作为教学内容,介绍了风筝的有关信息,解释了如何正确使用英语谈论户外活动。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训练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二、学生分析

上课学生为七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处于起始阶段,语言积累少,但是还存有儿童活泼外向的心理,喜爱美食和户外活动,对使用英语谈论此类话题感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语言和技能:通过本节综合技能课,学生能够介绍有关风筝的信息和正确谈论户外活动。

(2)学习策略目标:学生能够从听力材料中获取准确的信息来完成设置任务;学生能正确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谈论户外活动。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热爱生活,拥抱运动。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青枫公园的特色活动为主线。首先以“青枫美食节”导出新单词,接着以“风筝节”引出有关风筝的听力内容完成Part A,然后讨论青枫公园里的其他活动引出Speak up,根据书上的文本,学生能够准确对话谈论外出活动的计划。

【教学过程】

Step1 Lead-in

1.课前展示各种各样美食的图片,最后定格在青枫美食节,介绍美食节的主打食物及举办日期,导出生词“period”。

[设计意图]用美味的食物图片给学生视觉冲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导出生词“period”,为之后的听力解决生词困难。

2.介绍青枫公园的另一主题活动――风筝节,简要介绍有关风筝的四个方面(city,material,shape,history)的信息。

[设计意图]用风筝节导出本课的学习主题―风筝,列出有关风筝的四个方面――城市、材料、形状和历史让学生来依次学习。

Step2 Presentation

Task1:了解以风筝闻名的城市,引出“be famous for”;

Task2:谈论风筝的形状,听听力材料Part A1,找出每个风筝的所属;两两对话谈论图片中的风筝。对话内容如下:

A:What does this kite look like?

B:It looks like...

A:Whose kite is it?

B:It’s...

Task3:谈论风筝的制作材料,操练句型“We can make kites out of .We can use to make kites.”

Task4:谈论和风筝历史有关的人,了解风筝的历史。

[设计意图]从以上四个方面介绍有关风筝的信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风筝,能够用英语简要地介绍有关风筝的信息。

Task5:根据表格,尽量使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有关风筝的历史。

[设计意图]以说促听,降低Part A3听力的难度,巩固所学的有关风筝的短语和句型。

Task 6:听力测试,听听力材料Part A3,填空完成介绍风筝的文章。

Step 3 Speak up

1.展示图片,谈论青枫公园其他的特色活动。

[设计意图]引导出野餐的话题。

2.听听力,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从体力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3.读对话,发现如何谈论户外活动(feeling,what we can do,what we can’t do and things we need to take.)。

[设计意图]归纳对话的内容要点,为进行“a day out”对话做铺垫,巩固所学知识。

4.两两对话,在提示下计划一天的外出活动,尽可能使用优美的表达和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综合活动,两两对话,巩固所学知识,训练学生使用英语正确表达想法的能力。

【课后反思】

1.有效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更好地处理课本文本内容。选取学生熟悉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情境教学,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更好地重组处理课文内容。最初我的课堂设计是以猜词游戏导入,主线不清晰,生词也很难理解,课显得生硬。之后经过调整确定以青枫公园的活动为主线来展开本课,效果就要好很多。

2.在课堂中,多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机会。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多创造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真正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3.学生活动是检验课堂效果的有效手段,在活动前需要层层铺垫,从词汇、句型、思考方向等方面让学生真正掌握。本节课最后设计了学生讨论外出活动,在巩固运用本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广泛的对话讨论。

参考文献:

风筝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古筝教学;审美教育;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J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121-01

一、古筝音乐的特点

(一)取材广泛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自秦朝时就开始盛行,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曲目。古筝音乐的取材内容十分广泛,如描述自然风情的《梅花三弄》、《月儿高》、《平沙落雁》、《出水莲》、《高山流水》,也有展现人文历史的《闺中怨》、《昭君怨》 、《嫦娥奔月》、《姜女泪》、《长相思》、《战台风》等,既有古典曲目,也有跟随时代进步而出现的新曲目。古筝音乐的取材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例如《箜篌引》、《湘西情》是湖南古筝乐曲的代表曲目,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将民族特色和音乐风格诠释的淋漓尽致。古筝音乐的取材既展现了我国大江南北自然风情,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古筝乐器悠久的历史,使其出现了取材十分广泛的特点。

(二)重意境美

古筝音乐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表现。中国人十分重视内在情景的展现,文人墨客更是重视文学、艺术中的意境美,这在古筝的曲目中同样表现出来。比如当我们在欣赏古筝名曲《平沙落雁》时,通过其悠扬流畅的曲调,一幅秋日平沙落雁图便逐渐在我们的脑海里展开,而王勃的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也自然地涌现出来,这便是我国古筝音乐重意境的突出表现。其他曲子,像《高山流水》 、《梅花三弄》 、《出水莲》、《昭君怨》 等,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意境,让人听后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三)情感表达含蓄

音乐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反映,古筝作为我国的古老乐器,更是我国人民文化特征的表现。中国人在情感表达上比较含蓄,想表达某个意思通常不会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各种暗示,或者是旁敲侧击的手法让别人明白。中国人的这些性格特点,在古筝音乐中同样表现了出来。比如展现友情的高贵和忠诚的《高山流水》,它取材自家喻户晓的“伯牙绝弦”的历史典故,该古筝曲并不是一下就到了感情的高潮,而是首先带人的心灵游荡在高山流水之间,以高山流水作为隐喻来表达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君子之交,表达两人彼此之间的心心相惜,然后逐步进入音乐的高潮阶段,以含蓄的音乐手法来表达要抒发的感情。

(四)呈流行化倾向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古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保持自身艺术特色的同时吸取流行音乐的元素,在继承中创新方可保持古筝音乐的在时代的长河之中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嘈杂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增加,人们越来越多的从中国传统的民乐中寻求一种宁静。传统筝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这种流行化倾向体现出双赢的效果。古朴的古筝融入现代流行因素既满足了人们的艺术需求,又普及了民族音乐文化在普通群众中的传播和发扬,例如众所周知、为大家所喜欢的流行歌曲《台》、《一帘幽梦》、《青花瓷》都融入了具有古朴韵味的古筝因素,愉悦身心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学习古筝的兴趣和动力。

二、古筝教学如何与审美教育相结合

(一)培养学生兴趣

古筝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关键看兴趣的培养。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琴激趣,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在此过程中进行充分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如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把审美教育融入到勾、抹、劈、滑、揉等技巧的教学中,结合经典的乐曲启发学生对旋律、节奏、速度和力度等音乐要素的感知,如此在技能的教学中国让学生感知古筝的美,思考如何技巧性的达到这种音乐之美。此外,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培养学生的兴趣,以想象力达到审美力。例如在古筝曲《渔舟唱晚》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启发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夕阳西下,渔民悠闲自得的画面,引导学生在演奏中提升对美的感知力。

(二)拓展学生视野

在前面已经提到,古筝音乐的历史十分悠久,加之古筝本身的特点,使其有了丰富的取材内容。在古筝教学中要很好的将古筝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历,才能很好地理解古筝曲目所要表达的内容,感受到古筝音乐中包含的美感。然而学生由于其年龄的限制,阅历往往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开拓学生的视野,如鼓励学生阅读除音乐知识之外的书籍,文学、美术、哲学类的等等,都将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去更好地理解一首古筝音乐中所包含的旋律美、意境美等,获得一种真正深刻的美学体验。

(三)技巧与内容相结合

我国目前的古筝音乐教育普遍出现重技巧轻内容的倾向,古筝的演奏技巧在古筝音乐教育中固然是重要的,是最基本的知识然而技术只是一种手段。音乐是人的心灵的展现,要真正掌握古筝音乐的精髓,还必须去了解古筝音乐的创作背景,古筝音乐要表达的情感和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地演奏好一首古筝曲目,也能让观众走进艺术的殿堂。如果演奏者首先连自己都不能打动,更不用去谈打动别人了。古筝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获得一种真正的美学体验,应当带领学生走进古筝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景之中,将技巧的学习与音乐的内容相结合,将技术植根于乐曲,从而升华古筝教育中的美学体验。

(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我国的古筝音乐,不仅仅是一种乐器,也并不简单地只是一首曲目,它包含了丰富的意境和人文内涵。要使学生在古筝学习中获得美学体验,就需要学生发挥的创造力,让其打开心扉,随着音乐去思考、去驰骋、去想象,甚至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但是目前我国的古筝教育中,都是老师的单方面灌输,忽视学生的参与,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这就往往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以至于只是一味不停地、生硬地练习曲子,而没能使自己走入意味深刻的乐曲之中,去感受古筝音乐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三、古筝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结合学生的特点

古筝教学要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演奏的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对曲目的审美能力,以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美学体验。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包括年龄特点、性格特质、兴趣爱好和家庭背景等等。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社会成长环境直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的。比如对于十岁左右的古筝学习者和对二十岁左右的古筝学习者,在引导其体会古筝的意境美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所讲述的内容就应当是不同的,应当因材施教。对于前者应当更直白,贴近其生活实际,对于后者则可以引导其进行一些抽象的思考,渐入更深刻的领域。

(二)减少功利性的学习

现在家长送孩子学习古筝,大多都是为了孩子能多掌握门技艺,以后能有更好的前途。而古筝教育中要想很好地将审美教育贯穿其中,就必须减少功利性的学习。艺术本身就是高雅的,甚至是有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要体会音乐中所表达的那些至死不渝的爱情,视死如归的爱国之情,淡泊雅致的情怀,就需要学习者用心去欣赏古筝音乐,去感受古筝音乐中所包含的多彩的意境和饱满的人文美感,在进行古筝音乐教育中让学生获得美学的高峰体验。古筝教学和学习中坚决抵制纯功利性的思想,而在于通过学习体会古典音乐之美,提升自身的素养。

(三)注重情感性的学习

古筝乐曲中富含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含蓄深厚的感情因素,情感性也是古筝音乐审美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古筝的教学和学习中一定要注重心理层面的情感性学习,否则乐曲演奏出来则显得平淡无味。在《秦桑曲》中要感悟到“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的凄婉心境,联想女子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渔舟唱晚》中要体会到一种恬淡自得、舒缓柔静的渔樵之乐;《临安遗恨》中感受豪气冲天的英雄气概。总之,古筝艺术是一种情感艺术、审美艺术,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演奏者一定要与乐曲达到情感的共鸣,方可感悟民族之乐的人文底蕴和情感内涵。

古筝教学过程是一个技艺传授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次意境美、人文美和情感美的体验过程,因而在古筝教学过程中要“寓教于乐,寓教于思”使得音乐之美对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真正产生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曼琴著.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2]周璟.浅议古筝学习中想象力的培养[J].甘肃科技. 2011(20)

[3]刘蕊.现代筝乐作品教学反思[J].大家. 2012(06).

风筝教学反思范文5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至理名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被中国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此时正值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之际,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开始,即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今年公历9月12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了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节日的必备礼品。

世界旅游日

每年9月27日为世界旅游日,它是由世界旅游组织确定的旅游工作者和旅游者的节日。

1970年9月27日,国际官方旅游联盟(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将要成立世界旅游组织的章程。1979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第三次代表大会正式将9月27日定为世界旅游日。从1980年起,有关国家每年都组织一系列庆祝活动,如发行邮票、举办明信片展览、推出新旅游路线、开辟新旅游点等。

(白度)

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的玩具。

宋朝风筝已在民间广泛流行。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先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另一线则顺着“丝绸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战路线进入了阿拉伯和西欧。元代在中国为官17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归国后,也把风筝介绍到了西方。

中国的风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在风筝上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出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风筝通过这些图案,传达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了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风筝教学反思范文6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陪我度童年……”每年的春天,我就想起妈妈唱给我的这首歌曲,盼望着,盼望着,放风筝的日子快点到来吧!

今天这个日子终于到来了。中午放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下午可以带自己的风筝到广场去放风筝,我们听了这个消息都欢呼雀跃起来。中午吃过饭,我就拿自己的压岁钱去买了一个深蓝色的金鱼王风筝,迫不及待地来到学校等待老师一声令下,我们就都一窝蜂地涌向广场,开始放风筝了。

我把风筝轻轻向上一抛,一阵强风就托着风筝摇摇晃晃地向上飞起来。我立即握住风筝线把风筝向上拉。我的金鱼王,摇头摆尾地往上飞,飞得五、六米高的时候,我一撒手,向相反的方向跑了起来,边跑边放线。只见风筝先是一振,然后慢慢悠悠地在低空盘旋着,任我怎么拉扯风筝线就是不往高处飞。看着别人的风筝一只只都拖着长长的尾巴,纷纷超过了我的风筝,我一急,猛地一拉风筝线,风筝就在空中转了个圈,接着就像个醉汉似的,东倒西歪地落了下来。 我还不示弱,重新整理好了线轴,又一次开始放风筝。我吸取了刚才的教训,再也不那么莽撞,细细心心放起了风筝。我一会儿放线,一会儿收线,一会儿朝前跑,一会儿向后退,还不停地摆动手中地线,风筝便听话地直飞蓝天上了。看着我的风筝越飞越高,我心里那个乐呵劲儿甭想提。再瞧四周,我的同学们虽然一个个累得气喘吁吁,小脸儿涨得通红,但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时间过的飞快,转眼我们就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