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短缺范例6篇

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范文1

关键词:水资源 短缺风险 管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TV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188-01

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了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对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我国北方区域表现更加明显。在判断水资源短缺的时候,主要依据供给与需求两个因素,在供给无法达到需求的时候,就会发生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为此,在我国大部分区域均存在着水资源短缺的风险,一定要对此进行分析,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实现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1 水资源短缺风险概述

1.1 定义

在分析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时候,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在水资源短缺的定义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城市人均用水量低于规划人均用水量就是衡量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指标,通过需水量和实际供水量的差值明确城市水资源短缺量。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研究表明,水资源短缺指标,即根据人均水资源量,将水资源短缺程度分为四个级别:极度、重度、中度、轻度,见表1所示。

水资源短缺指的就是任何水资源不当开发与利用造成的水资源不足现象。而水资源短缺风险指的就是在特定环境下,因为用水与来水两个方面的不稳定性,加之降雨、径流等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导致需水与供水之间存在着不确定性,所以,水资源短缺现象是随机的,也就是,存在着一定的水资源短缺风险,可能会对当地的水资源系统开发与利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1.2 水资源短缺风险分析

水资源短缺风险分析主要就是全面、综合的辨识、估计、评价存在的风险,其目的就是为解决风险提供可靠的依据,制定正确的决策,选取最佳的解决方案。在进行实际分析的时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其一,提出问题。在进行风险分析的时候,首先要制定分析目标,结合不同风险区的水资源短缺风险现象,以及其对社会经济、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对水资源短缺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其二,描述风险区的水资源系统情况。在此分析过程中,需要对当地的水文、水利工程效力、地质等情况进行了解,并且对天然来水过程展开频率分析、地下水补给方式等展开分析,明确此区域的水资源情况。其三,调查及预测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在此分析过程中,主要就是对当地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解,明确水资源在其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仅为对水资源短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避免出现更多的经济损失,降低风险系数,同时,一定要结合当地的需水、供水情况,对未来各产业需水情况展开预测,保证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其四,计算水资源短缺风险率以及评估水资源短缺对经济的影响。

2 水资源短缺风险管理要点

2.1 需水管理

需水管理主要就是为了降低水资源的过度消耗、避免破坏生态系统与衰减水环境容量。在开展开展需水管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重视节水,避免水资源需求的过度膨胀,实现水资源的长远发展。为了实现节水目标,一定要加强节水措施的落实,保证社会与经济的稳定发展。

(1)农业节水。

在农业节水中,要想有效提高用水管理水平,就一定要加强对灌区工程的改造,实现水量的科学调配,保证工程的良好状态,提高节水效果。同时,还要对灌溉制度进行改进与完善,实施一些灌溉用水定额制度,强化用水控制与定额管理,避免灌溉用水的浪费,提高用水率,实现节水效果。

(2)工业节水。

在工业节水中,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调整工业结构,限制与压缩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其二,强化用水管理,控制污废水排放,展开计划用水,实现节水效果;其三,加强工业内部循环用水,减少投资,提高用水效率;其四,改进生产工艺与设备,实现良好的节水效果。

(3)生活节水。

现阶段,城市管网、用水器用水漏失率相对较高,需要加强节水管理,采取一些管理措施,避免或者减少漏失现象,改进节水器,实现良好的节水效果,逐渐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 供水管理

在水资源短缺供水管理中,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很多,如:加强对高汛限水位的研究,提高供水效益,明确防洪风险与水资源短缺风险之间的平衡点,在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降低水资源短缺对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实现水资源的高效、综合开发与利用;通过提高污水回用率与污水处理率,增加区域可供水量,可以有效挖掘区域的可供水量潜能,在稳定供水的基础上,实现跨流域的调水,对部分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予以解决等。由此可以看出,在水资源短缺供水管理中,一定要加强对水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进而保证供水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3 结语

总而言之,水资源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的关键所在,一定要对水资源短缺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水资源短缺风险,并且在风险分析概念的基础上,明确风险分析的步骤,进而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保证水资源的全面、综合、高效开发与利用,同时有效保护水资源,实现社会经济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九一,李丽娟,柳玉梅,等.区域尺度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估与决策体系――以京津唐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9).

水资源短缺范文2

关键词:水资源;污染;抽水马桶;革命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036-02

一、引言

马桶与人类文明是密切相关的。据史料记载第一个类似现代抽水马桶出现在公元前1700年的克里特岛。抽水马桶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人类文明的标志,它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是人类的一大重要发明。然而,随着地球人口的膨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淡水资源的短缺,生活环境的污染加剧,抽水马桶开始走向了它的反面。尤其令人不安的是:在节水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的我国,面对每天耗费大量淡水的抽水马桶我们却熟视无睹;节水的宣传随处可见,但质疑抽水马桶弊端的文章却鲜有发表。虽然几年前各种免冲生态抽水马桶已经面世,但离进入我们的生活还遥遥无期。笔者希望通过此文能引起读者对淘汰抽水马桶问题的注意及相关的讨论。

二、淘汰抽水马桶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一)抽水马桶耗费了大量宝贵的淡水资源

从人体生理角度讲,个人每天的正常排泄少说应在5次左右,目前家庭使用的抽水马桶的水箱容积大约在7升,那么每天每人的冲厕耗水量应是35升;一年大概要耗水12 775升。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到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了51.27%,首次超过50%。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目前生活在城镇的人口约在68 326万人,如果有70%的城镇人口使用抽水马桶,即47 828万人。按此推算我国城镇人口每年冲厕用水总量约在611 002 700万升,约合611 003万吨,相当于509个杭州西湖的储水量。“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 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 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 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沿海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

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苏锡常平原等历史上的天府泽国,目前基本上都处于程度不同的缺水状态,一些地区出现了水乡无水喝的尴尬局面,水资源危机给江南水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著名的国际商贸城市义乌,市区有时每周正常供水仅9小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据称,在义乌有两样商品最好卖,即水桶和水泵。

现在,华北平原已拥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地下复合漏斗区,达四五万平方公里。西部的许多地区,因地下水超采严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树木枯死。

2012年刚刚进入春季,南方的一些省份出现严重旱情。据央视报道:一向雨露比较充沛的云南省,在连续三年干旱的情况下,又遭遇大旱。一些地区河塘干枯,农作物绝收。

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集地区的淮河2011年也断流了35天。根据卫星拍摄的照片,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别说今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就是维持现状也是十分困难的。而我们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意识到如此窘境了吗?回答是“NO”!不信请看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楼群,哪家哪户没配套抽水马桶?尽管某些新楼群配备了雨水收集或中水系统,但离普及还差时日。

专家说:我们是用惨重的代价维持苟安,虚假的绿色使我们依然悠然自得。内情与外观的反差使人不由想起《水浒》中常用的一句话——好个不知死的!

(二)大量冲厕污水因未能得到处理而污染了地表水及地下水

水资源短缺范文3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要将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明显成效。结合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按照供需协调、综合平衡、保护生态、厉行节约、合理开源的原则,合理确定各流域和流域内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用水指标,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新型水资源管理制度。按照中央关于完善重要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要求,深化水价改革,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形成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引导公众广泛参与,提高全民节水意识。通过综合应用各种节水措施,有效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我国水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我国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6万亿立方米,其中约3.2万亿立方米左右通过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又回到了大气中,余下的约有2.8万亿立方米形成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这就是我国拥有的淡水资源总量。这一总量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按照2004年人口计算,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第二,受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极不均衡。我国降水时间分配上呈现明显的雨热同期,基本上是夏秋多、冬春少。总体表现为降水量越少的地区,年内集中程度越高。因此容易形成春旱夏涝,而且水资源量中大约有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形成江河的汛期洪水和非汛期的枯水。

第三,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以及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全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由东南的超过3000毫米向西北递减至少于50毫米。北方地区(长江流域以北)面积占全国63.5%,人口约占全国的46%、耕地占60%、GDP占44%,而水资源仅占19%。

第四,受全球性气候变化等影响,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发生变化,北方地区水资源明显减少。近20年来,全国地表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但南方地区河川径流量和水资源总量有所增加,而北方地区水资源量减少明显。北方部分流域已从周期性的水资源短缺转变成绝对性短缺。

总体上说,我国缺水问题相当突出。我国年总用水量1949年为1030亿立方米,1980年为4437亿立方米,2004年增长到5548亿立方米。目前的用水量大约10条黄河的水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持续增长。工业用水从1980年的457亿立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1229亿立方米,增加了1.7倍。城镇生活用水从1980年的68亿立方米,提高到2004年的361亿立方米,增加了4倍多。

我国农业用水在经过了大规模的增长后,基本上维持在4000多亿立方米的用水规模,占总用水量的比重由1980年的85%下降到2004年的65%。

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基本保障了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50多年来,全国兴建了8.5万座水库,总蓄水能力达5000多亿立方米,兴建引水工程100多万项,引水闸3万多座,提水工程40多万处,形成年供水能力5800亿立方米。

但是,我国缺水问题一直存在,越来越突出。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将近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全国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比较严重缺水的有110座。

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大量挤占生态和环境用水,实际上是靠牺牲生态和环境用水来维持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全国以城市和农村井灌区为中心形成的地下水超采区数量已从80年代初的56个发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区面积从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引起地面下沉、水质变硬、海水倒灌等严重生态问题。

我国水资源基础条件较差,这是事实。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用水浪费严重的现象,这也不能回避。

农业用水效率方面,全国平均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约为1公斤,而世界上先进水平的国家(如以色列)平均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达到2.5~3.0公斤。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5%,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5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节水灌溉面积比例都达到了80%以上,以色列的灌溉面积全部采用微灌和喷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在0.7~0.8之间。

我国工业水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程度较低,用水工艺比较落后,用水效率较低。我国2004年万元GDP用水量为399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美国等先进国家的8倍。我国2004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96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为60%~65%。国外发达国家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一般在50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一般在80%~85%以上。

生活用水方面,公众节水意识有待提高,节水器具使用率普遍偏低。此外,我国海水利用和再生水利用水平较低。

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力提倡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

节水型社会和通常讲的节水,既互相联系又有很大区别。无论是传统的节水,还是节水型社会建设,都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要看到,传统的节水,更偏重于节水的工程、设施、器具和技术等措施,偏重于发展节水生产力,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而节水型社会的节水,主要通过制度建设,注重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道路。节水型社会的制度建设要解决的是全社会的节水动力和节水机制问题。

建设节水型社会,简单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明晰初始水权。明晰初始水权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工作基础。初始水权是国家根据法定程序,通过水权初始化而明晰的水资源使用权。通常,水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权包括水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转让权等。在我国,水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家通过某种方式将水的使用权赋予给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因此,我们所讲的水权是狭义的水权,也就是水的使用权。

(2)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与微观定额两套指标体系。一套是水资源的宏观总量指标体系,用来明确各地区、各行业乃至各单位、各企业、各灌区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一套是水资源的微观定额指标体系,用来规定单位产品或服务的用水量指标。

(3)综合采用法律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行政措施、科技措施,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要特别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最重要的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充分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

4)制定用水权交易市场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水权可以有偿转让:占用了他人的水权,需要付费;反之,出让水权,可以收益。通过水权交易市场进行用水权的有偿转让,买卖双方都会考虑节水,社会节水的积极性被调动,水资源的使用就会流向高效率、高效益的领域。

(5)用水户参与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要鼓励社会公众以各种方式广泛参与,使得相关利益者能够充分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如成立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量的分配、管理、监督和水价的制定。用水户协会要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调动广大用水户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积极性。

未来15年,将是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总的考虑是:到2010年,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万元GDP用水量年均降低6%以上;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从173立方米降到120立方米以下;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主要是建立三大体系。建立以用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节水工程和技术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各地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应该看到,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付出长期的努力。

节水型社会建设涉及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不同用户,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涉及到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需要政府强有力的领导,需要各部门的密切协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第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在政府主导下推进,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关键是政府的认识要到位,要把握好我们的国情,认清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积极组织和领导好这样一场变革。这是一个有为政府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同时,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定要明确,政府应是生态的代言人、环境的代言人,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水资源短缺范文4

【关键字】水资源;短缺;节水

引言

水是生态之基,是生产之要,而农田水利则是农业发展赖以生存的命脉。农田水利建设的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因此如果要促进农业的发展首先就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我国的农业灌溉用水作为用水的超级大户每年大概要消耗掉3900多亿立方米,需水缺口300亿立方米左右。农民在灌溉用水上一直饱受缺水的困扰,在一些地方,为了能够使自家的田地得到有效的灌溉,很多农户甚至采用无序开采和争水抢水的措施来解决问题,这个突出的供需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遏制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提高。

1.唐山市水资源概括

唐山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380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数的1/6,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此外农业用水比例过大,下表为唐山市水资源量与年用水量统计表,通过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出农业用水量占到了城市总用水量的70%左右,比全国农业用水比重超出7个百分点。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基数小,用量大的特点决定了全市在农业用水水量上捉襟见肘。

2. 增加农业用水水资源的途径

摆脱目前唐山市农业用水水资源量有限这个瓶颈的途径并不多,主要是依靠找到新水源和采取节水措施来间接增加全市水资源可利用量,再将这部分富裕出来的水资源量通过水资源规划配置到农业用水当中,从而达到增加农业用水配额的目的。

2.1增加新的水源十分不易,华北地区本来就是严重缺水,所有的地方都在争抢为数有限的水资源量,尤其是紧邻北京和天津的唐山,在争夺水资源方面有先天的劣势,因此,仅想通过提高主要水源分配比例而从过境客水中多得到一定的水量是很难实现的,但也不是说没有这种可能,这里的关键点在未来即将投入使用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按照原计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平均每年(枯水年会略低)为北京供水12亿立方米,为天津供水10亿立方米,这是相当可观的水资源量,能够有效地缓解京津两地的水资源缺乏状况,尤其是对天津,这里就有了一个间接增加唐山市过境客水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机会。

一直在为天津市提供水源的是引滦入津工程,(迁西县的潘家口水库,每年为天津供水10亿立方米)如南水北调工程天津目标供水量基本达到,再加上即将投入使用的北疆电厂海水淡化工厂那里每年为天津新增供应的7300万立方米水量,届时天津方面的缺水情况肯定能够得到很大的缓解,唐山市虽然不能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直接分配到水资源量,但可以通过也天津方面的协调,将更多的滦河水资源从天津方面争取过来引入唐山市境内,并尽可能的配置在农业用水方面,这样一来就可以间接的实现全市农业用水水资源量的提高。唐山市有些水利工作者曾提出过要实施滦河水回头的办法,即将津、唐两市的引滦分水比例由现行的正常供水年份1比0.95逐步调整到原规划的0.25比0.75,这是个可行的建议,建议有关部门在地区调水协调会上逐步实现。

2.2此外海水淡化和中水回用也是增加水资源量的两种方式。

唐山市在曹妃甸有两个海水淡化工厂项目正在建设中,其中一个项目一期产能为每天5万立方米,二期产能则能达到每天30万立方米,远期产能更是能达到相当可观的每天140万立方米。尽管有这样的新水源,但这点水量对于农业用水而言却是可看不可用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该项目的高成本。

正常情况下,由海水淡化技术得到的水每立方米的成本在6元左右,在唐山市使用钢厂废气产生的低价电来淡化海水,从而使淡化成本降低到了4元多到5元,但还是太贵了,同农业用水的水价(唐山市某县的乡镇只收灌溉电费,水费则免除)每立方米0.1元相比,相距甚远,除非有政府的财政补贴,不能用于农业用水。

全唐山市中水利用还不是很普遍,较为突出的也仅仅只有河北钢铁唐钢集团污水处理后循还再利用项目。唐山市中水开发相对不到位,同时也就意味着中水开发利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若重视起来,则可以节约大量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这部分抠门抠出来的水资源量再反补到农业用水中,也可以带来一定的效益,值得我们重视。

2.3节水措施也是间接增加农业用水水资源的一个重要手段。

当前的农业灌溉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用水特点,凡是农业用水紧张的地区,其农业灌溉定额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换句话说,越缺水的地方,在同样种植条件下,所需的灌溉用水量越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灌溉方式不科学和灌溉制度不合理。

就唐山市各县耕地灌溉而言,盲目漫灌依然存在,致使水资源利用程度不高。虽然近几年唐山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农业节水建设改造,使部分耕地灌溉方式采用了较为节水的管灌、喷灌和滴灌,但毕竟全市耕地基数过大,仍有大量耕地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继续采用漫灌。

以乐亭县为例,“十一五”期间全县耕地灌溉面积约为95万亩,其中使用地下水管灌的耕地面积不到30万亩,喷灌和滴灌面积更少,也就是说,全县节水工程覆盖率仅达到30%左右。

通过以上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在短时间内在全市完全实现现代农业节水是不现实的。但若能从农业灌溉自身入手,找到科学合理的灌溉方式和灌溉制度,并推行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措施,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全市农业用水的节约。

3.合理利用水资源需要采取的措施

水资源短缺范文5

一、发展现状及成效

(一)农业基础

通辽市和赤峰市是内蒙古乃至全国的粮食主产区,也是实施国家和内蒙古粮食增产规划及发展节水农业的主要区域,共有13个旗县被列为自治区粮食增产规划的备选地区,占全部备选旗县的40%,该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2683万亩左右。占全区的25.54%,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614万亩,占35.54%。2011年,二市粮食总产量227亿斤,占内蒙古粮食总产量的50.72%,同时,通辽、赤峰地区也是严重缺水地区。二市水资源总量只有68.73亿立方米,为内蒙古水资源总量的12.59%。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400立方米和240立方米,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8%和21%,内蒙古平均水平的73.53%和44.12%。属极度缺水地区。因此,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充分发挥土地潜在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内蒙古粮食增产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支撑,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二市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

(二)节水农业概况

通辽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70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85%。其中:有效灌溉面积978万亩,占71.38%。在有效灌溉面积中,节水高产高效灌溉面积303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2.1%,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0.98%。通辽市节水高产高效农田主要集中在西辽河、新开河、老哈河流域,农作物品种全部为玉米。

赤峰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40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86.8%。其中:有效灌溉面积690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52%,在有效灌溉面积中。节水高产高效灌溉面积50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7.68%,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3.2%。节水农作物品种主要是玉米。赤峰市农田灌溉的主要方式是机电井灌区,大多数灌区分布在西拉沐沦河、老哈河、乌力吉沐沦河、教来河流域。全市万亩以上灌区61处,万亩以下灌区234处,是赤峰市粮食主产区。

(三)膜下滴灌技术推广带来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益

1.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从通辽市和赤峰市已推广实施的情况来看,实施膜下滴灌技术后,玉米生育期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高产标准,与常规种植区对比,膜下滴灌项目区玉米每亩年平均产量可达900~1000公斤,增产300公斤。以目前玉米销售价格每市斤1元计算,膜下滴灌项目区玉米每亩增加收入600元。如果二市“十二五”时期计划实施的1300万亩膜下滴灌项目全部建成,可增产粮食约78亿斤以上,农民可实现增收78亿元左右。

2.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善了生态环境。据统计,通过实施膜下滴灌技术,首先是省水。 平均用水量是大水漫灌的12%,是喷灌的50%,是一般滴灌的70%,二市“十二五”时期规划的1300万亩节水农田全部实施后,可节水近20亿立方米。第二是节肥。“水、肥、药”一体化能将易溶肥直接溶化于水中,随水滴入作物根系土壤中,让植物充分吸收多种营养元素。既达到施肥效果,又避免了资源浪费。第三是改善土壤环境。滴灌的滴水强度小于土壤的入渗速度,不会使土壤板结,有效保护了农田生态,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3.大大解放了劳动力,提升了劳动生产率。项目推广区在经营上采取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统一选种、统一耕种、统一施肥、统一技术,二市的1300万亩节水农田每年可节省人工6500万个。

二、粮食增产潜力分析

(一)节水农业大有潜力

通辽市和赤峰市的耕地面积总量在4300万亩左右,目前实施膜下滴灌面积为315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7.32%。在常年稳定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也仅有11.74%的农田面积实现了节水灌溉。按照二市“十二五”节水农业规划,到2015年将新建和改造节水农田837万亩,(其中:通辽市657万亩,赤峰市320万亩),届时二市的节水高产高效农田达到13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0%以上,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则达到近50%。按照二市亩均增产600斤计算,到2015二市粮食增产将达到70亿斤左右,届时二市的粮食总产量将增产30%以上。

(二)耕地资源大有作为

通辽市现有旱地或不具备有效灌溉的耕地700万亩左右,占总耕地面积的43%。这些耕地的平均亩产在700斤左右。如果采用低压管灌技术,可提高亩均产量85%,达到1300斤,而采用滴灌技术,则可增产到亩均1800~2000斤。

赤峰市的现有耕地中,坡耕地占57%,达到1200万亩,如果将这些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根据当地有关部门对已经实施的坡改耕产量实测,亩均增产可达到600斤。

因此,通辽市和赤峰市现有耕地的增产潜力十分巨大,初步测算,二市现有耕地通过节水措施和坡改耕改造,可增产粮食110亿斤以上,对内蒙古实现粮食增产具有重大意义。

(三)节约水资源前景可观

水资源短缺范文6

    随着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对自然越来越多的需求,人类在未来的资源上面临越来越窘迫的境地。美国人口研究机构报告,20xx年世界人口突破了66亿大关,20xx年将会超过70亿,以后的20年里还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未来的人类社会,人口越来越多,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类往往着眼于短期的需要,忽略了长远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未来出现资源短缺的现象势在必然。目前淡水资源危机、粮食紧张、环境保护等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重大难题,成为联合国会议讨论与研究的重要话题。这些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基本问题,不仅是目前各国关注的热点,也必然影响未来人类的生活与发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森林是孕育人类的母亲,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中,她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衣食住行的各类资源,调节着气候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的行为曾一度破坏了森林的生态环境,但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森林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各国都制定了措施,保护森林。森林不仅能够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为人类营造优美的环境,而且强大的生态生产系统能够持续为提供人类丰富多彩的产品。森林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解决人类未来资源短缺的重要基地,对于满足人类未来物质需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森林是解决人类未来淡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基地。

    当前,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水污染的日益严重,淡水短缺成了困扰世界各国的一个重大难题。20xx年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水源不足,20多亿人口的饮用水得不到保障,其中有12亿人面临较为严重的缺水压力;预计到2050年,全球缺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缺水人口总数将达到33亿左右。西方的社会学家曾经说过:“现代的战争是为石油而战,未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将为争夺水资源而战。”这句话虽然有一定的片面性,但足见未来淡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上一篇债权债务

下一篇光棍节祝福语